超声医学范文
超声医学范文(精选12篇)
超声医学 第1篇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新型压电材料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需求增加, 医学超声成像新技术层出不穷, 医学超声成像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 图像品质日趋完美。本文将讨论医学超声成像系统中若干前沿技术。
1 数字化波束形成技术
波束形成器是超声成像系统中的关键部件, 其性能直接影响成像的质量。波束形成技术一直是超声成像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上世纪90年代, 由于高速、高分辩率ADC和VLSI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在实时超声成像系统中实用化并很快占据主导地位, 使医学超声成像技术跨进全数化时代。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以数字延时替代模拟式波束形成器中的LC延时线来实现波束聚焦, 即以数字延时补偿替代模拟延时补偿[1,2]。数字延时不仅能实现精确延时补偿, 实现所谓逐点跟踪式动态聚焦, 还能方便地实现动态孔径、动态变迹控制, 克服模拟式延时补偿存在的诸多固有缺点, 通道数增加不受限制, 使图像品质 (包括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对比分辩率和信噪比等) 得以全面提高。
图1是广泛使用的基于均匀采样的一种采样-延时-求和数字式波束形成器。这个方案要求有足够高的数据采样率, 至少是发射声波频率的8倍, 最好是发射频率的16倍或32倍, 并要求ADC有足够高的分辩率, 如10 bit或12 bit以上。高采样率、高分辩率的ADC不仅价格昂贵, 同时导致数字延时存储器的速度与容量相应增加。
一种改进的方案是采用基于基带解调的波束形成器, 就是先用Hilbert变换将射频回声信号解调为基带信号, 再作数字延时。这个方案容许数据采样率降低至发射频率4倍, 其代价是每个通道必须进行复杂的信号处理 (用Hilbert变换实现解调和用CORDIC算法实现精确的相位旋转, 以满足数字延时精度要求) 。
以上两种常用方案均要求每一通道需要有一只高bit ADC、数字延时存储器和一个插值器 (或相位旋转处理电路) 。这类方案硬件的复杂性使得其不适用于轻便型的超声成像系统或多维阵列系统 (配置二维阵列探头的成像系统) 。
之后出现了多种降低硬件复杂性的技术方法, 如稀疏-阵列 (Sparse-Array) 技术、合成-孔径聚焦 (Synthetic-Aperture Focusing) 技术、∑-△调制 (SigmaDelta Modulation, SDM) 技术等。其中最受关注并应用于多维阵列系统的是∑-△调制技术 (也称∑-△采样) [3]。
图2是基于SDM技术的波束形成器。该技术采用时钟率非常高的1bit∑-△A/D转换器, 即采用过采样技术, 时钟速率通常是发射中心频率的32倍至64倍, 也就是在400MHz以上。基于∑-△采样技术的波束形成器具有以下优点:过采样∑-△A/D转换器采用过采样技术与∑-△调制器的噪声整形技术可对量化噪声进行双重抑制, 使基带内信噪比大为提高;高速率的采样能够获得更为精确的聚焦延时;1 bitA/D与SDM信号处理能由简单的硬件实现, 能将通道数非常大的波束形成器以及其他的数字处理电路集成在一只芯片上, 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和稳定性。现已出现多种提高或改善基于∑-△采样技术的波束形成器性能的技术方法, 如基于块处理技术的SDM波束形成器。
2 实时三维 (3D) 超声成像技术
三维超声成像经历了从静态三维–动态三维–实时三维的发展历程。实时3D是超声技术领域的新突破, 已证明其在心脏、妇产科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时3D成像处理的关键技术是高速数据采集和超大数据量的高速运算能力。容积探头是解决高速数据采集的重要途径[4]。要达到实时显示三维超声图像的目的, 每秒钟最少应获取16个以上的金字塔形三维图像数据, 而每个金字塔形三维图像数据至少应由6030条扫描线的数据构成, 即每个金字塔内有30个扇形切面, 每个切面至少应有60条扫描线。因此, 要求每秒钟最少要获取28800条扫描线的数据。这是实现实时3D成像最大的难题[5]。
二维阵列探头 (矩阵型排列换能器) 是解决高速数据采集的重要途径。目前已有9696个正方形阵元组成的容积探头在临床中应用, 探头内有150多个微型电路板来控制这种多阵元的工作并实现同系统的连接, 采用16条声束同时在不同方位进行发射, 实现多波束发射与接收的金字塔形容积扫描。配置此容积探头的系统的关键部件是基于∑-△采样技术的1280通道数字波束形成器。
最近, 一种用纯净波晶体矩阵阵列做成的经食道的容积探头已进入临床应用, 在超声波诊断史上首次让人们见到实时的三维心脏图像。实时三维经食道成像法可让外科医生直接观察活动中的心脏图像, 这对于心脏手术方案的决定, 对于心脏治疗中、手术中的监视, 对于治疗、手术后的评价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帮助和支持[6,7]。
配置矩阵阵列容积探头的系统价格昂贵。一种较低成本的电子–机械复合扫描型容积探头 (如图3所示) 目前已被更广泛的应用。这种解决方案对三维数据的采集是在Z方向用机械方式使电子扫描的一维阵列探头作机械扫查来实现的。机械扫查所需的各种机构全部安装在探头中, 由系统对机械扫查进行精确控制。临床证明这类系统的实时三维图像清淅、无畸变, 三维位置与体积测量准确。
3 超声弹性成像
弹性成像是一种新的超声成像模式, 它不同于B型成像或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模式, 这些模式显示的是组织解剖结构信息或血流动力学信息。弹性成像显示组织的弹性 (硬度) , 即用图像显示出伴随病变发生的组织硬度变化。
对组织施加一个内部 (包括自身的) 或外部的动态/静态/准静态的激励, 在弹性力学、生物力学等物理规律作用下, 组织将产生一个响应, 导致描述组织弹性的物理量发生一定改变, 通过检测这些变化了的物理量, 可以估计出反映组织内部弹性属性的弹性模量等差异, 并以图像显示。
超声弹性成像已经经历两代发展历程:
第一代:静态方法, 属于压迫性弹性成像
通过给生物组织施加一定压力, 比较组织受压前后的变化得到一幅相关的压力图或应变图。有手动加压, 血管弹性成像与心脏弹性成像等类型。
第二代:动态方法, 动态超声弹性成像有两种类型。 (1) 外加低频振动源通过在体外施加一个低频振动源, 使生物组织内产生瞬时剪切波, 使用互相关方法估计剪切波传播的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
(2) 利用超声辐射力利用声学射频压力诱发局部内部振动并追踪组织运动。有以下不同的技术方法。
①剪切波弹性成像 (SWEI) , 成像参数:剪切系数。
②声辐射力激励成像 (ARFI) , 成像参数:组织轴向位移;剪切波速度。
③超声剪切成像 (SSI) , 成像参数:剪切波速度。
临床应用证明, 利用超声辐射力方法的超声弹性成像适用于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肝肿瘤良恶性辨别、动脉粥样斑块、心肌动力学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与射频消融引起的损害的检测与评估。
超声弹性成像正在发展成为继B型成像 (上世纪60年代出现)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 之后第三种用于临床诊断的超声成像模式[8]。
4 其他新技术
4.1 谐波成像技术
同传统的超声波成像 (基波成像) 相比, 谐波成像具有便于无回声组织 (如心腔, 胆囊) 的成像, 皮下脂肪层造成的伪像小, 肋骨狭窄引起的伪像小等突出优点, 因而特别适用于某些由于肥胖、肺气过多、肋间间隙狭窄、腹壁过厚造成的困难成像病人的成像, 扩大了超声临床诊断应用范围[9]。
从成像技术上看, 已商品化的组织谐波成像方法有滤波法、脉冲倒相法 (也称相位反转法) 、新功率调制法 (也称谐波增强法) 、差分组织谐波成像法、单脉冲消除法等。
4.2 编码激励成像技术
数字编码超声技术是对超声脉冲进行编码和解码, 从而将数字化进一步前推到超声收/发前端。以编码发射替代传统的简单的脉冲发射方式, 可以克服传统发射方式所存在的某些问题, 如脉冲峰值功率高、信噪比低、穿透力差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提高了B型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图像质量, 并使某些成像方式成为可能, 如B型血流成像。
已有多种二进制编码的编码激励在B型血流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中获得应用, 如Barker码和Golay码。
4.3 实时复合成像技术
实时复合成像是指通过多次发射不同方向、或改变接收方向、或发射多个不同频率的声波, 然后对接收到的回波数据以某种规则加以融合的超声成像技术。实用的实时复合成像技术有以下方法: (1) 改变发射与接收传播路径; (2) 改变接收方向; (3) 改变发射频率; (4) 空间复合成像。
实时复合成像技术使成像视野扩大, 可减小斑点噪声和伪像, 提高图像清晰度, 提高对比分辩率。
4.4 B型血流成像技术
B型血流成像是最近出现的新的血流成像方法, 它是一种非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 因而它不存在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FM) 那样的一些缺点。
B型血流成像利用脉冲编码发射技术和组织均衡技术增强血管中血流回波信号的信噪比, 以提取微弱的血流信息, 并对血管壁的强回波信号进行均衡处理, 使血流和组织的显示灰度处于同一水平, 能同时对两者进行观察。目前的B型血流成像既能显示静脉血流, 也能显示动脉血流。
5 新型超声材料与超声换能器技术
5.1 新材料
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它是开发高品质探头的基础[11]。
压电复合材料具有声阻抗低、横向耦合弱、机电耦合强等突出优点。高性能探头正愈来愈多地用压电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的压电陶瓷材料PZT。现在1-3连接和2-2连接的复合压电材料已广泛使用[9,10]。
近年来, (1-x) Pb (Mg1/3Nb2/3) O3-xPbTiO3弛豫铁电单晶 (缩写成PMNT) 的成功制备为制造新一代高性能医用超声诊断仪的实现提供了可能。PMNT单晶比较均匀, 很少缺损和缺漏, 也没有粒子界面。对于这种晶体进行任意方向的极化时, 双极子的取向几乎完全一致 (接近100%) , 使得机电特性得到飞跃式提高。由于PMNT单晶的结构更为均匀, 其压电系数d33高达2000pC/N, 机电耦合系数k33高达94%, 而PZT的压电系数d33约为600pC/N, 机电耦合系数k33约为70%。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变换效率与传统的PZT陶瓷比较, 提高了80%以上, 其应变 (加电场时厚度的变化) 提高了10倍, 频带宽度有了大幅度的扩展。
PMNT弛豫铁电单晶被称为纯净波晶体, 采用纯净波晶体材料制成的探头称纯波探头。纯净波晶体技术飞跃性地提高探头的效率、灵敏度和频带宽度。PHILIPS公司最早采用纯波探头, 在其高端产品iE33上配置了纯波探头S5-1, 使得其超声图像质量有了突破性提高。目前PHILIPS公司有三个高端产品 (HD15、iE33、iU22) 配置了纯波探头, 其第五代纯波探头是经食道的矩阵阵列探头X7-2t, 能获得实时三维心脏图像。
此外, 一种全新的探头技术–电容性超微细加工超声波探头c MUT作为下一代探头备受瞩目。c MUT是利用最先进的半导体加工技术在硅片上通过纳米级空隙形成许多超微细振动膜, 在硅片和振动膜里独立地埋入电极, 在两电极间加电压, 使空隙内产生静电场。由于c MUT利用静电场进行机电能量转换, 称为静电容量型探头。c MUT具有良好的超微细结构与宽频带特性, 可将各种电路与探头做成一体化, 并可望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 更易于做出高性能的矩阵阵列探头。
5.2 超声换能器技术
超声换能器设计与制造技术在以下方面也取得快速发展: (1) 宽频带、高密度探头技术; (2) 高频探头技术; (3) 多维阵列探头技术。
参考文献
[1]Raymond A., et al.Delay Generator for Phased ArrayUltrasound Beamformer, U.S.Patent, NO.5, 522, 391
[2]孙建东, 周西峰, 郭前岗.基于DSP与FPGA的双核型高性能超声探伤仪.微计算机信息, 2010 (17) :55-56。
[3]Ho-San Han, et al.Hardware-Efficient Methods forElimination of Signal Distortion in Sigma-Delta-BasedUltrasound Beamforming, ULTRASONIC IMAGING31, 2009
[4]王新房, 实时三维成像-超声技术领域内的新突破,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2卷第一期
[5]斎藤雅博, バーチャルパルペーション (VirtualPalpation:仮想触診) , 超音波検査技術, Vol.33 (2008) No.6 pp.659-665
[6]嶋田都, PureWaveクリスタル.テクノロジー2DからLive3Dへ, 超音波検査技術, Vol.33 (2008) No.5 pp.565-571
[7]小笠原正文, 3D/4Dの最新技術動向,超音波検査技術, Vol.30 (2005) No.7 pp.594-598
[8]秋山真樹,超音波医学,Vol.30 (2003) No.4 pp.505-510
[9]町山晃, ハーモニック画像技術:組織ハーモニックと造影ハーモニック, 超音波検査技術, Vol.27 (2002) No.7 pp.495-501
[10]池嶋弘晃, ハーモニックイメージング (コントラストエコー法, ティッシュハーモニック) の新技術, 超音波検査技術, Vol.27 (2002) No.6 pp.425-428
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发展综述 第2篇
张禄鹏
摘要:本文回顾了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历史,阐述了A型、B型、M型和D型超声诊断方法的历史、原理、特点、用途和发展状况,总结了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三维超声和超声造影等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新进展。
关键词:医学超声影像技术,超声诊断法,三维超声,超声造影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The history,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use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A model, B model, M model and D model ultrasonic diagnostic method.This paper also sums up the limitations of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and introduces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and ultrasound contrast and other new 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 advances.Keyword:medical ultrasound imaging technology,ultrasonic diagnostic method,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ultrasound contrast
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和X-CT、MRI及核医学影像(PET、SPECT)一起被公认为现代四大医学影像技术,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不可替代的支柱。医学超声影像技术是指运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通过电子工程技术对超声波发射、接收、转换及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分析、处理和显象,从而对人体软组织的物理特性、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影像一种非创伤性技术。目前,由于超声显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灵敏度高、易操作、无创伤、无特殊禁忌症、可重复性强、费用低廉和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从而使这一诊断技术成为了现今临床各学科疾病的检查、诊断和介入治疗中所不可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1.超声影像技术发展历史
1880年,两位法国科学家Jacques和Pierre Curie发现了压电现象,成为超声探头的基础。某些电介质在沿一定方向上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变形时,其内部会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相对表面上出现正负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它又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相反,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上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也会发生变形,电场去掉后,电介质的变形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或称为电致伸缩现象。根据压电效应,用压电晶体可以用来作为声波的产生器与接收器,压电效应是可逆的,这奠定了用同一超声波换能器既能发射又能吸收的基础。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声纳在军事上的应用,压电效应才得到重视。1915年,法国科学家Paul Langevin发现了超声的第一个用途:水下声波测距法探测水下目标,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声纳。正常人的耳朵可接听到声波频率的范围为16-20000Hz,高于2万赫兹的声波就称为超声波。
超声医学影像所用的声频率通常是300万-750万次/秒(3MHz-7.5MHz)。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粒子的机械振动进行的,它不同于电磁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但在人体复杂的介质中传播较好,同时它属直线传播,因此有良好的方向性[1]。超声诊断技术出现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上世纪40年代末,A型(Amplitude Mode)超声诊断仪开始应用于临床,常用A型法测量界面距离、脏器径值以及鉴别病变的物理性质,结果比较准确,为最早兴起和使用的超声诊断法,目前已多被其他方法取代,只在脑中线测量等方面还在应
用。
随后B 型(Brightness Mode)和M型(Motion Mode)和超声诊断仪相继问世。70年代灰阶和实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超声技术日趋成熟。二维灰度显示的 B 型超声诊断仪取得迅速发展,它们显示的均为人体内结构形态信息,成像基础为人体内的声阻抗变化。所谓的B超,此法是将回声信号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出来,为辉度调制型,回声强则光点亮,回声弱则光点暗。B超向人体发射一组超声波,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扫描。根据监测其回声的延迟时间,强弱就可以判断脏器的距离及性质,经过电子电路和计算机的处理, 形成了我们今天的B超图像。按扫描方式分类,B超已经发展了四代,包括手动直线扫描、机械扫描、电子直线扫描和电子扇形扫描。M超声诊断法是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慢扫描锯齿波,使回声光点从左向右自行移动扫描,故也称超声光点扫描法,它是B型超声中的一种特殊的显示方式[2]。80年代出现的彩色血液显像(Color Flow Imaging , CFI),则是在实时B 型超声图像中,以彩色表示心脏或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利用多次脉冲回波相关处理技术来取得血液运动信息。
1982年,日本Aloka公司研制第一台二维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建立在多普勒效应基础之上的,显示血流及心脏等运动信息D型(Doppler Mode)超声诊断仪开始出现。继而出现B型和D型相结合的双功型(Duplex Mode)超声诊断仪,它用同一探头既显示B 型图,又在图像中任一处取样显示其多普勒频谱。通常称为彩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是一种能同时显示 B 型图像和多普勒血流数据(血流方向、流速、流速分散)的双重超声扫描系统。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型超声诊断法,通称为多普勒超声,此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超声发射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多普勒超声最适合对运动流体做检测,所以多普勒超声对心脏及大血管血流的检测。目前常用的超声多普勒有脉冲式多普勒(Pulse Waveform Doppler, PWD)、连续式多普勒(Continual Waveform Doppler, CWD)彩色多普勒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DFI)。
2.超声影像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探头高频化,线路数字化。上世纪90年代经颅多普勒(Trans Cranial Doppler,TCD)诊断仪应用低频多普勒超声,通过颞部、枕部、眶部及颈部等透声窗,可以显示颅内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而新型的彩色三维TCD则采用独特的颅脑血管扫描技术,同步对颅内血管的X、Y、Z三维空间坐标参数进行检测并馈入计算机,重建颅内血管的三维图像,并可以在颅内血管多普勒信号模拟三维图上选择样点,显示脑血管血液的流速和流向。该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功能评论、危重病人的监护和预防保健等[3]。其后发展的具有三维空间超声技术的诊断仪可显示三个截面:纵截面、横截面和水平截面,并可对空间的所有平面的结果进行扫描、存储、分析。随着全自动三维超声扫描和三维图像存储技术的应用,使人体受检脏器的解剖学分析更加完善。
超声检查不是万能的,对于含气体和受骨骼遮挡的器官检查不如其它器官,对于过小目标的检查也受到仪器分辨率的限制。超声检查受检查孕周、胎儿体位及羊水影响并不能排除所有胎儿的畸形[4]。有些超声检查需要空腹,必须要空腹检查的器官:胆囊。正常胆囊在夜间空腹状态下储存了肝脏分泌的胆汁,这时胆囊呈充盈状态、壁薄光滑张力大、胆囊内无回声。餐后(尤其食用奶制品、脂肪类食物)会收缩使胆汁排出参与消化,如果餐后胆囊收缩了,难以确定是否为病理状态的超声征像,而结石息肉等可能显示不出或难以辨别。
3,超声影像技术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 医学超声成像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 其目标主要是利用更多的声学参数作为载体以获取体内更多的生理病理信息,提高图像质量,使图形清晰显示更为细微的组织结构
[5]。从工程技术角度看,医学超声成像在三维超声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最近几年,三维超声图像重建是超声图像处理方面的热点 已成为超声成像技术的一个
发展趋势。三维超声和实时三维超声三可以弥补二维超声检查的空间关系不强的缺点,同时可以减少因为二维超声检查过快造成的漏诊,扩大超声的观察视野。利用三维超声可以快速、全面地对各检查脏器进行评价。目前,三维和实时三维超声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临床和超声医师的认可。但随着对该技术应用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会不断的被发现,从而在产前检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超声造影(Ultrasonic Enhanced Contrast)是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借助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增加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大大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随着仪器性能的改进和新型声学造影剂的出现,超声造影已能有效的增强心、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的二维超声影像和血流多普勒信号,反映和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人把它看作是继二维超声、多普勒和彩色血流成像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超声造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目前在临床上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CT和MRI,和传统超声一样受体形影响和气体干扰大,穿透力较X线弱,空间分辨力也低于CT和MRI,但超声造影剂进行超声检测,简便、耗时短而且实时无创、无辐射,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已成为超声诊断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总之,三维或实时三维超声、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更多的应用价值有待广大的超声医务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相信随着这些新技术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其 可适用的领域会不断地扩大,并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医学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3篇
摘要:通过对我们针对本科临床医学多年的超声诊断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总结与思考,我们找出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诊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改革尝试,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
学、考核标准等方面探讨了超声诊断教学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教学
R-4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今影像学飞速发展,在诊断疾病中超声诊断方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教学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促使各科临床医师有必要需要掌握一些超声影像知识。特别是成人教育的学员大都基础薄弱,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如何高效地开展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由于该课实践性较强,能很好的培养超声医师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等能力。我们调查了不少医学高校的超声诊断学教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发现很多其他医学高校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效果有待提升,故我们就医生如何提升、改革超声医学诊断学教学进行初步研究。
一、目前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随着医疗大数据、医学教育网络化、数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成人教育本科生医学教学的发展。
2.医师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忽略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讲解,常常照本宣科而没有针对本科生的特点来讲解,难以吸引学生,使得学生收获有限,长期下来,学生学习觉得枯燥乏味。
3. 超声理论课课时有限,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再加上超声诊断仪属高端精密医学设备。为避免仪器损坏,大多时候都限制学生使用。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如何提升、改善目前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诊断学教学工作
我们在深入分析一些医学高校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和问题、总结了过去经验,从宏观角度来讲,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应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拥有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是核心,这门课程由于是学科交叉融合性学科,最好是不同系统的超声理论知识应由相关一线专业医师讲授,所以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上超声诊断工作及相关教学工作需要经验积累,所以应保持超声诊断学教学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不定期委派教师参加高水平的超声诊断实操、授课技能培训.而从具体的、细节的方面来讲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年来进行改革:
1.狠抓理论教学质量,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故我们应与时俱进,把理论教学的创新放在首位。所以,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选取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
鉴于旧版教材内容没有涉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超声新理论、新技术,因此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注重实践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利用网络技术加强教学工作,建立标准超声教学数据库和加强网络化教学。
要求科室医师对疑难、少见和特殊声像图资料收集和汇总,内容包括静动态图像、病史、体征以及其他检查资料等因。活跃学习氛围,丰富见习带教内容,对典型病例可以永久保存,反复用于教学。因此,在进一步的教学任务中,针对各系统超声检查的讲解中,遇到的学生普遍反映的、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运用网络传输技术,给同学调出典型病人的详细资料进行剖析,做到综合思考,有的放矢的教学。在临床实习、见习阶段,主要以基本超声仪器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为主,设计培训内容、目标要求和考核办法,建立我院医学生基本超声技能培训和评价机制。
2.加强动态多媒体技术[2]的应用
在多数教学医院中,医学超声诊断专业设置课时有限,怎样将抽象的超声理论与和图像有机地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和理解是目前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大课题。要求教师尽力准备精品课件,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超声检查中的动态图像,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得到充分展示,使教师在讲解图像中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形象。要求每位老师充分使用动态多媒体技术,对每一个重要内容都配以直观的图解、动画技术,使讲课内容形象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要求这种精品课件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体现了影像学的特点;简短脏器视频的插入,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校高质量的典型病例的超声图片资源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与实质,使超声影像教学方式更符合临床教学观念。
3. 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法
我们不仅要讲授医学超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创新。为达到上述目标,在教学中,应当重视超声前沿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动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科学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断层解剖学为基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将超声诊断理论知识与临床思维互相融合,提高诊断思维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填鸭式模式改变为启发式模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并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 采取全新考核标准,提升实践考试成绩比例,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关于考核标准,传統考核标准侧重于理论笔试成绩,建议加强实践考试比例,如将实践考试比例提高到总成绩的40%。很多高校采用此种考核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们以后将来会尽可能加大图库读片的比重,同时制定各系统图库考试的比例和标准化,通过客观考核,真正提高医学生的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 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通过对前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上的一些探讨,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同仁们共同探讨,改进教学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卓忠雄. 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 3) : 215 - 216.
超声医学 第4篇
本次大会将继续在投稿的中青年医师中, 特别是中基层医师, 遴选出200位全额资助参加本次会议, 并设立“优秀论文奖”, 欢迎大家投稿和踊跃参会。本次会议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授予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学分共8分。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璇
电话:13581702570;010-55499255
邮寄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超声诊断科 (内科大楼一层)
邮编:100853
大会专用邮箱:csysfh2013@163.com
临床医学超声教学改革论文 第5篇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超声医学 第6篇
【关键词】超声医学;胎儿发育异常;超声诊断
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具有3%的发病率,其中还有2%的新生儿由于畸形严重而夭折。所以对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是促进新生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以及人口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1]。在对具有明显解剖形态学改变的畸形进行诊断的时候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对于那些仅有生物径线测值改变,而没有明显生态学改变的异常发育却会非常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所以说在对胎儿发育异常进行筛查和诊断的时候,超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本文对畸形胎儿产前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超声医学在胎儿发育异常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了12周以上的住院产妇共计有6021例,年龄在19—42岁之间,孕周在13—42周之间,共计有72例在院分娩畸形胎儿,在产妇产前采取超声检查的方式针对胎儿系统进行检查,经过超声检查发现有58例胎儿畸形,在足月产或者引产之后得以证实,此外还有14例漏诊,在分娩之后才发现畸形。
1.2方法
采用彩色三维超声成像仪,采用探头的频率5—9MHz,经过阴道三维容积探头。在检查者将膀胱排空之后,取膀胱截石位,在阴道后穹窿进行探头的置放,对子宫以及双附件进行二维常规扫查,采用三维成像的方式针对可疑子宫发育异常的患者。在表面模式成像之后,检查人员进行分析和观察,采用存盘的方式对所有的三维超声数据进行处理[3]。
2 结果
分娩的72例畸形胎儿当中,有22例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其中包括12例脑积水、2例无脑儿、8例脊柱裂;18例消化道畸形,其中有8例内脏外翻、2例先天巨肠结以及8例直肠肛门闭锁;14例唇裂;2例脑积水;4例尿道下裂;10例肢体异常,2例胸前壁血管瘤和胎儿后腹膜畸胎瘤,其中还有14例畸形胎儿属于两种以上复合畸形。在经过超声检查之后,14例漏诊的包括4例唇裂、4例尿道下裂以及6例直肠肛门闭锁,达到了83%的畸形检出率。
3 讨论
所谓的出生缺陷就是指的胎儿发育异常,其中包括功能异常以及形态结构异常,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孕期规范的产前检查以及在临床上超声的广泛应用,能够对胎儿的发育异常实现及时的发现,从而将妊娠及时终止。超声是促进新生儿死亡率不断降低以及人口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4]。
脊柱裂、脑膜脑膨出、脑膜膨出、脑积水以及无脑畸形,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无脑儿。在超声检查中主要表现为颅骨光环的缺少,瘤结样团块会在胎儿头颅出现,蛙眼症是其典型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最早可以在第十二周查出来。异常增多的脑脊液积聚在颅腔内就是所谓的脑积水,最多可以达到1000毫升的贮积量,增加的脑脊液以及受压的脑实质,非常容易造成梗阻性难产在引产过程中的发生。侧脑室在临床20周前会出现暂时性的失调,所以不要轻易对脑积水下诊断结论。脑膜脑膨出以及脑膜膨出属于颅骨先天性缺损,最为常见的是枕部。脊柱裂在腰骶部出现的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先天椎管闭合不全而引起。典型的超声影像会在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中有所体现,经常会共存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畸形,超声在对这种畸形进行检查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达到100%的诊断率。
消化系统畸形包括内脏外翻、内脏膨出以及消化道闭锁。最容易漏诊的就是消化道闭锁影像,常常会在喂奶呕吐或者产后无胎粪时发现。在妊娠12周之后临床上与超声影像相结合就可以较快的作出诊断。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可以在超声显像中被发现的包括肾发育不全、尿路梗阻或闭锁、肾积水、多囊肾等。一般情况下在妊娠20周之后进行诊断。
肢体异常主要包括手足畸形、断肢畸形、无肢畸形以及缺肢等。以超声像图为根据可对之进行诊断,然而却需要仔细寻找小的畸形。其中较为少见的就是胎儿肿瘤,其具有多样的发病形式,在发病的时候同时还会伴有羊水过多以及多种胎儿畸形。具有较大肿瘤时会出现分娩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广泛的重視优生优育的问题。作为一种方便的、无创的检测手段,超声可以为临床上的治疗和诊断提供非常可靠地依据,从而成为对胎儿畸形进行筛选的临床上的非常关键的诊断方法。此外,早期发现胎儿畸形,并且给予早期治疗以及早期诊断可以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节省下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国放,闻辉,季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19(1): 82-83.
[2] 严英榴,杨秀雄,沈理,等. 全莲花.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13,4(5):395.
[3] 杨太珠.胎儿骨骼系统畸形的超声诊断[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1(9): 528-529.
[4] 殷春霞,张伯锋,郭瑞军.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超检查[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13(9): 710-712.
超声医学 第7篇
本次大会将继续在投稿的中青年医师中, 特别是中基层医师, 遴选出200位全额资助参加本次会议, 并设立“优秀论文奖”, 欢迎大家投稿和踊跃参会。本次会议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授予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学分共8分。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璇
电话:13581702570;010-55499255
邮寄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超声诊断科 (内科大楼一层)
邮编:100853
大会专用邮箱:csysfh2013@163.com
医学超声远程现状与案例分析 第8篇
20世纪60年代, 远程医疗成为欧美新型医学课题。80年代末远程医疗概念被正式提出, 并且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带动下, 远程医疗被广泛应用起来。90年代末国内发表不少关于远程医疗的文章, 成为医学界和计算机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1,2,3]。远程医疗的核心概念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电视传播、卫星通信等一系列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医生 (或者医护人员) 连接起来, 通过医生间实时的音视频交流或者离线传输病人数据来完成对疾病的诊断。远程医疗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弊端, 让医疗条件落后的患者可以快捷的得到远端专家医生的诊断建议, 既节约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又降低了长途就医的费用。同时, 基层医生也在每一次的远程会诊过程中向专家学习了如何解决此类疑难杂症, 日积月累,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进而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诊, 这对于基层医院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专家医院来讲, 远程诊断这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可以减少非急诊患者的求诊人数, 减轻医生问诊的负担, 同时也避免了医院的拥挤, 再加上远程会诊所带来的医疗收入, 以及对医院影响力的提升都有所促进, 因而也广受欢迎。远程医疗应用十分广泛, 可用于放射科、病理科、皮肤科等课室。但是, 远程医疗在超声课室的应用相对起步晚, 在此本文将介绍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以及超声远程的应用效果和国内的应用案例。
1 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
超声检查与X线, MRI, CT相比,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检查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扫查手法, 一个探头在一个医生的手上就像一副眼镜在一个人眼睛上一样, 医生更习惯按照自己的扫描习惯, 调整探头的扫描方位, 选取扫描切面来诊断病人。如果借助超声远程, 将A医生扫描的病人图像发送给B医生, 让B医生来分析诊断, 那么B医生一定会非常的谨慎, 这就如同让B医生带着A医生的眼镜来走路一样, 因为图像往往并不是B医生所习惯看到的图像, 如果图像的信息量远远的低于B医生所期待的, 那么远程会诊就会失败。A医生必须重新提供病人的超声图像, 如此地重复扫描大大的降低了远程的效率和医生应用的信心, 不利于超声远程的推广和发展。
目前, 一些国内超声水平高的医院已经重视起超声远程规范化扫描的制定, 例如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远程会诊中心提出了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检查流程及基本切面的规范要求。文献[4]提出胎儿远程会诊所需的图像切面、存储要求、测量参数等具体规范, 重点提出对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超声远程心动图检查, 明确定义16幅必存动态切面图像和14幅必存静态图像的内容, 规范了胎儿超声远程的操作方法, 有效提高医生之间进行远程诊断的效率。超声扫描规范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超声远程的规范化也会发展起来, 让不同地域的医生能在一个标准的扫描框架下, 有效地传输超声数据, 彼此接受对方的扫描图像, 有效的完成超声会诊。
另一个解决此手法依赖性问题的途径是借助超声远程设备的特殊传输功能。比如传输的超声数据中携带着大量的机器原始参数, 可以在专家处理端还原超声扫查的过程, 重新调整扫描的机器参数和选取扫描的切面, 按照专家的习惯重新定位病灶的位置, 进行病灶的测量和分析, 这样将极大地提高会诊的成功率。目前美国通用电气 (GE) 的RAWDATA[5]扫描技术即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从技术层面解决扫描手法依赖性问题。
2 国内外超声远程设备情况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工作模式, 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在线模式 (也称同步模式) , 一种是离线模式 (也称异步模式) 。
所谓在线模式, 就是申请端医生和处理端医生同时在线, 实时的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沟通。处理端医生可以实时看到申请端超声设备的动态图像, 可以看到探头的扫查位置, 可以和申请端医生进行通话交流, 实时指导申请端医生调整探头的扫查位置, 调整病人的体位, 以及根据图像的质量来调整机器参数。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指导性强, 互动性强, 图像质量高;对双方的时间要求有约束性, 缺乏灵活, 在实际的应用情况比较难实现, 因为专家医生日常工作时间紧张, 会诊会占有太多的时间, 时间成本提高, 业内专家也有同样的顾虑[6]。
所谓离线模式, 是指不需要处理端医生在线的等待, 处理端系统自动接受申请端发送过来的病人二维超声图像或者三维容积数据, 当图像或者数据传输完毕, 处理端医生即可灵活安排时间完成会诊意见。此模式的特点是:
(1) 会诊时间灵活, 对双方的时间约束弱, 可实施性强;
(2) 离线发送过来的病人图像, 专家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处理, 准确率高;
(3) 可以归纳收藏病人的图像数据, 进行后期统计分析, 建立病例库。
超声远程设备按照会诊需要的医生人数, 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需要至少两位医生共同来完成, 另一类是借助机器人代替申请端医生, 只需要处理端一位医生操作完成。第一类设备和常规会诊设备一样, 两端设备可以视为两台计算机工作站, 两端的医生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分工, 申请端提出会诊申请, 填写病人基本的情况和初步诊断。处理端医生根据收到的病人数据做出会诊建议, 并反馈给申请端医生。第二类设备称为远程机器人辅助超声检查系统 (简称机器人超声) , 它是借助于并行机器人技术[7], 在申请端搭建多个机器人装置, 覆盖病人待检查部位, 机器人模拟医生手持常规超声探头, 对病人进行超声扫查, 控制机器人的是处理端的专家。此类设备的特点为可以大幅度的发挥专家的技术, 保证超声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其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有三个:
(1) 处理端专家操作远端机器人所做动作的准确性。机器人需要施加合理的力度使探头在病人的皮肤上扫查, 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 机器人需要调整探头的位置, 倾斜的角度, 锁定部位处进行旋转和微小移动。
(2) 机器人动作的延迟。理想的系统坏境是处理端专家触发控制信号, 机器人同步完成动作, 超声设备实时反馈图像给专家。但是, 实际的情况是机器人机械控制和电路控制环节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
(3) 超声图像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比较两类设备, 机器人超声的最大优点是真正的将专家的“眼睛”延伸, 考虑超声检查对手法的依赖性强, 这种远程超声技术更能达到预期的诊断效果。在机器人技术的带动之下, 持探头机器人的机械控制涉及的机械难点会得到解决, 系统的精确性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至于图像传输质量, 文献[7]对图像传输中使用的图像压缩技术进行了分析对比。采取的方法是:考虑人眼视觉的灵敏度, 在粗略扫查, 寻找感兴趣区域的过程中, 使用有损压缩或高压缩比率的压缩技术, 以提高传输的速率, 而在找到感兴趣区域后进行仔细鉴别检查时, 则采用无损压缩的压缩技术, 以保证图像的质量。超声图像的失真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图像对比度的下降, 一是图像噪声的干扰。对比度的调整将由专家来调整, 因为系统自动的调整将影响专家的诊断。噪声多数是由于人体组织的不同密度而产生后场散射声场造成的, 采用合适的滤波器参数可以达到降低噪声而不影响诊断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 机器人超声将凭借其技术的优势得到快速的发展。
3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及效果
超声远程的应用优势包括减少病人不必要的转院治疗、节约病人的就医时间和成本以及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8,9,10]。文献[11]介绍在急诊情况中应用超声远程缩短病人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大约3 h, 既为救治急诊病人节约了高贵的“黄金”时间, 又提升了急诊中救护车医护人员与医院手术室人员的交流效率, 所以文献中作者建议应将超声远程推广应用在高风险的孕妇和复杂性分娩等情况。
文献[7]将机器人超声应用在32例病例检查上, 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网络连接方式, 分别为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连接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和具备动态带宽384 Kb/s的卫星连接。设计病人完成常规的腹部扫查, 包括肝脏、胰腺、门静脉、主动脉、膀胱、子宫或前列腺, 脾脏等组织的扫查, 并对通用的诊断数据 (包括组织的大小, 轮廓等) 进行了记录。用远程超声会诊的方式与传统超声检查方式进行了对比, 结论是:机器人超声检查出58例病变的38例, 达到66%的检出率。对漏诊的病变分析如下:
(1) 根据病灶大小分为三类:7例是病灶小于0.4 cm, 包括胆固醇沉着症, 肾结石, 胆囊息肉;8例是病灶在1 cm左右, 包括血管平肌瘤, 肾结石, 肝脏血管瘤;4例病灶在1.5~3.8 cm之间, 包括囊肿, 固态肾包块, 肝脏多个低回声病灶。
(2) 根据导致漏诊的原因分为:8例是由于图像分辨率低, 3例是由于扫描参数设置的不佳, 7例是由于不充分的图像数据传输, 1例是由于病人的扫查条件不好。
(3) 其中12位病人有症状呈现, 比如黄疸, 发热等, 远程超声可以诊断出其中的10位, 达到83%检出率。
(4) 另外, 超声检查常见的扫描局限性, 比如病人过胖, 过瘦或者年龄大也是漏诊的固有原因。
4 国内超声远程的案例
近五年国内超声远程网络得到迅速的发展,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医疗改革的取向。2012年3月,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明确指出:要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内一些已经在远程医疗设备有一定技术积累的厂家也针对远程超声开展了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开展超声远程的医院和机构也在逐年增加。典型的有以北京安贞医院牵头成立的胎儿超声心动图远程会诊中心[4], 凭借在胎儿心脏的权威性, 会诊中心帮助基层医院在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结构畸形和心脏异常等方面展开会诊工作。大连市中心医院,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也都有各自的超声远程网络系统[12,13]。值得提出的是由上海长宁区卫生部门主导发起的“上海市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项目”[14]。该项目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依托成立了超声远程诊断中心, 并与长宁区的10家社区卫生中心实现网络联接, 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准的远程诊断服务, 同时也节约了就诊时间和费用, 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 是超声远程的典型应用。
此外, 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下, 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人民医院和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共同建立了基础医疗范畴内的超声远程省内医疗试点项目[15], 采用“1+3+3”的拓扑模式, 即“1”是指一家三级医院, 也就是甘肃省人民医院, 第一个“3”是指3家县级医院, 包括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临洮县人民医院和岷县人民医院, 另一个“3”是指3家乡镇卫生所, 包括香泉镇中心卫生院、新添镇中心卫生院和闾井镇中心卫生院。据媒体报道, 从2013年3月10日远程系统全面启动截止2013年5月15日, 3家县级医院共完成37例会诊病例, 3家乡镇卫生所共完成68例会诊病例, 超声远程会诊不仅帮助当地病人及时的诊断疾病, 为基层医生提供了诊断思路, 也为上级医院减轻了负担。这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治愈简单的病症, 上级医院就专攻疑难、危重病症的模式正是中国整个医疗架构的理想资源分配形式。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常见设备分类、应用效果和国内的远程案例。技术上, 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超声远程设备必定会在技术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更快, 更高质量的传输图像, 也可能会加入可穿戴智能辅助设备;服务模式上, 随着国家全方位立体化远程医疗体系的建设, 超声远程会进入社区, 为居民提供远程咨询医疗服务;市场推广上, 国家的政策以及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的推动远程医疗的覆盖面, 探索这种模式下的收费标准, 用以提高医疗单位主动服务的积极性, 保证超声远程的经济效益和长足发展。可见, 超声远程在未来的几年一定会有较快的发展,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超声远程的发展。
摘要:超声远程是远程医疗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 可以远程为边远地区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家医疗服务, 节约就诊时间和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基层医生与专家的沟通平台, 弥补了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状况。依据超声诊断的特点对超声远程的应用特点、市场远程设备的情况、超声远程的应用效果, 以及国内超声远程的应用案例做了介绍。
超声医学 第9篇
面对超短学时带来的挑战, 在备课环节上, 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超声检查隶属于超声诊断学, 知识体系完整, 是声学、电子学和医学的统一结合, 要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掌握其内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更何况是3学时的超短时间。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是非常的概括、简化, 必须使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超声检查的核心内容及其进展, 使其与前后医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例如,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生涩难懂, 是教学难点而又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 但是, 该部分内容在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了不占用更多的时间, 需要将大量相关知识高度概括, 用精炼的、简单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 所以在备课时需扩展阅读内容。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已往的教学模式, 选用一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合理应用教学辅助课件,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1]。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 可以把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 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 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同时, 教师节约了在黑板上书写、绘图的时间, 在单位课时中可以讲授更多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 将影像专业所需要的X线片、CT片、MRI片及其它相关的图形、图像生动、直观地投影到屏幕上, 使讲授内容更加明晰, 易于学生接受。超声检查属于影像专业的教学内容, 是一门形态学科, 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认识病变, 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大量的实时切面图像、血流图像甚至三维立体图像进行疾病诊断, 它强调实时、动静态结合, 同时, 又是多学科相互结合的产物, 基本理论内容多, 原理深奥, 一些内容难以理解, 如果只是采用讲授的方式, 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印象不深, 靠死记硬背, 遗忘率高, 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 可以较容易的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如用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届中蝙蝠在黑暗中是通过鼻和口中发出超声波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而实现自由飞行特点, 能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记忆超声波的反射功能, 又如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在地球上观察星星能看到不同的颜色变化和救护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音调改变的动画, 能使学生对比较难以领会的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变得轻松了, 因此, 采用多媒体课件, 能够把授课难点有效分解, 可以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普遍认为临床概论不重要, 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 思想上不重视,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多媒体教学, 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谈到超声检查手段在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时, 通过形象、清晰的正常与畸形胎儿三维图像的展示, 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增, 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合理地应用好教学课件, 既适应学科的需要, 又可以克服短学时带来的困难, 还能把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学生充分享受听课的乐趣, 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分析, 讨论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案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在介绍某个概念或方法时, 以案例为切入点, 通过案例引出问题, 让学生先对问题进行思考, 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待介绍的概念、方法适用的情形, 也可以是某方法的应用步骤或应用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结合案例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 并及时对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 最后再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完整的表述[2], 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超声检查应用范围广, 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系统, 除了有的脏器位置之间关系密切外, 各脏器功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个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势必会影响对其它脏器的检查, 如果把超声检查的不同内容尽量融入到一个实例中, 则可帮助学生理顺所学知识的脉络, 增加对超声检查临床价值的理解。超声检查的主要内容和临床价值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 是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也是临床概论学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导入, 使学生能够横向思维, 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之目的。如介绍多普勒超声的临床价值时, 提出某位怀疑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初次到医院就医时, 医生会让患者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通过该项检查, 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及血流信息, 由心脏结构的显示可延伸至腹部实质脏器的结构, 由心脏功能的确认延伸到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判断, 由心脏血流信息的提供延伸至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后血管并发症、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检测方面的应用等。通过案例分析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临床医学概论课程面临的使用者是非医专业学生, 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是应使学生在完成相应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系统掌握和了解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知识结构, 以激发和促进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价值取向, 其要求的内容与层次和目标指向, 显然与医疗或科研为职业的医学专业学生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有所不同。在非医学专业开设该课程并不是为了培养临床医师, 该课程本着“实用”的原则, 建立了非医学专业医学教育平台, 其教学内容不宜“精深”, 正因为是概论, 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广泛, 但内容展开程度等方面要有所限制。因此, 超声检查应重点介绍检查的应用范围和临床价值, 对于超声基础理论和超声仪器工程学方面的内容不宜深讲, 对超声检查的重要进展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亦应做简要介绍, 对超声仪器的了解可在临床实习时介绍。
总之, 临床医学概论中超声检查课程内容广泛, 课时短缺, 对非医学专业学生来说, 掌握其内容有一定难度。建议在教学中尽量精选授课内容, 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 多以病案形式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安排临床见习,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于医学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大部分是近几年才开设的新专业, 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均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 今后, 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 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师生进行广泛地沟通和调查, 寻找该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交叉点, 深入研究临床医学概论的理论内容和教学方法, 做出切合实际的决策, 更好的进行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苗靖, 孙艳华, 薛春兰, 等.短学时医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思路[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2) :20-21.
超声医学 第10篇
1 超声专业工作模式特点比较
在美国各级医疗机构中,超声专业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临床医师和技师,二者分工不同,互相配合完成全部超声诊断工作。一般由技师直接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操作,技师不负责诊断,只需要完成病例的全套标准化切面图像采集,并上传至超声影像工作站。具体的图像分析、诊断工作则由各科专科医师完成,一般不设立专门的超声科室。技师并不要求医学专业背景,通过超声专业课程培训及全国统一的超声技术考核(分类详细,腹部、妇产科、小器官等科目需分别考试)后,在上级医师或其他技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操作,即获得相应资质,可受聘于各级医院影像科室担任工作。心血管超声诊断一般由心内科医师进行,腹部超声诊断由放射科医师进行,只有妇产科超声例外,多数由妇产科医师自行操作、诊断。
由于标准化切面的应用,该工作模式对技师来说易于学习掌握,任何一名诊断医师拿到资料后都可以分析图像,独立诊断。另外,由于负责诊断的是临床专科医师,具有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相比仅从事超声医学的超声医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操作者的主动性,技师不必详细问诊和对病程进行思考,医师却只能依赖技师取得的图像资料进行诊断。如果技师有漏诊,那么医师则不可避免的也发生漏诊。特别在腹部和浅表器官等疾病,由于病灶位置不同,常出现非标准切面,需要操作者灵活掌握。
在我国,多数医院有独立的超声科或B超室,有资质的医师或技师自己操作,并完成诊断。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没有脱节,医师亲自操作,可以边诊断边问诊,获取信息迅速,能及时调整思路,特别是对腹部疾病患者,常常可有意外的发现,最后的诊断往往与申请单上的最初判断有差别。另外,该模式效率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适合我国国情。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医/技师各种疾病的超声诊断都熟悉,专业知识背景面比较广,但就某一类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的了解深度(包括病程、转归和预后)常逊于临床专业医师。
2 医师培养模式特点比较
在美国,从事超声诊断的临床专科医师的培训,同其他专科医师并无不同,毕业后都要参加住院医师培训。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医学毕业生都要进行3 - 5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教育[2]。以超声影像诊断为例,要熟悉超声成像的方法及其原理、检查程序;掌握各系统(包括消化系、泌尿生殖系等)常见病的标准切面、超声表现、超声造影灌注特点等。各个系统轮转结束后都有相应的考核, 因此保证了住院医师的临床水平,为兼任临床影像诊断打下坚实基础。经过严格住院医师培训后,一般都能胜任主治医师的工作,并且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也经过多年的完善,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虽然有短期实习,但多数缺乏临床操作经验,资质不全(缺少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CDFI)上岗证),一般需要两年培养周期,尚不能胜任日常临床工作。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研究生教育一般为3年,大多安排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两年本专业临床学习,同时完成一定量的研究工作以完成毕业论文。由于时间相当有限,又要面临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选择或科研、就业的压力,很多研究生难以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而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博、完成实验、发表论文上。所以,很多研究生毕业后不会看病,对疾病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虽然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临床水平难以保证[3]。
3 美国超声专业教学形式特点
超声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知识与操作手法缺一不可,因此教学也必须和实践紧密结合,才会取得较好效果。就笔者的自身感受,美国的超声专业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3.1 重视师资力量
在美国,常常以大学的系为单位,整个大学、多家医院的许多高水平主治医师组成一个整体的教师队伍,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对住院医师实行联合培养,使刚毕业的住院医师有更多的接触各种病例和学习的机会[4]。平时一名主治医师指导一名住院医师,共同阅读分析超声图像,先由住院医师对正常、异常征象进行逐一描述,然后主治医师进行复核,对征象和诊断进行讲解,并修正诊断结果。
3.2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许多教学医院每天中午在固定的报告厅设有针对不同年资住院医师的讲座,时间为一个小时,由主治医师主讲。讲课是互动式,气氛轻松(住院医师的午饭时间,可边听边吃),可随时提问讨论。每天还有各专科举行的专题讲座,主要是针对Fellow(相当于前主治),住院医师也可参加。另外每天还有各专科的病例讨论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治医师主持,拿出疑难病例,让Fellow读,然后由主治医师主讲;还有一种是Fellow主持,由Fellow轮流准备,将一周内有意义的病例做成幻灯片来讨论,其他的Fellow发言,然后由主持的Fellow介绍相关临床知识和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整个过程中由一名教授负责修正错误意见。笔者所在的德州儿童医院(Texas Children’s Hospital,TCH)心脏科,在培训心脏科医师时,针对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课程,每周安排一次病理课,病理科医师并不以讲解为主,而是带来各种各样、各年龄阶段的先心病心脏大体标本,列出不同诊断,由学生仔细观察、选择答案,可自行讨论、随时提问。这种课程使学生印象深刻,胜于任何语言讲解,笔者虽从事超声诊断多年,但是每当看到复杂先心病的标本,常感到真正的异常解剖与平时仅凭超声切面在脑海中建立的空间结构仍有不同。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接触各种病例的机会,提高了对相关疾病影像的诊断分析水平。
3.3 广泛开展兴趣性研究
在完成临床工作之余,住院医师会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项目参加科学研究。知名度较大的一些研究型医院, 每年的科研经费可达到医院总支出的四分之一。TCH的医师多数在知名的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BCM)任职,BCM做为全美较大的研究型医院, 要求住院医师必须培养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住院医师可自愿参加研究项目,抽出一定时间进行科研工作、撰写和发表科研文章。Fellow则要求必须有独立完成的科研项目,作为结业时考核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多数科室会安排杂志俱乐部(Journal Club)进行学术讨论学习,由一名住院总或科秘书负责安排,大家轮流找有价值、感兴趣的文章学习讨论,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不仅有利于了解当前的研究动态,而且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仅限于科学性研究,还涉及医学伦理学、科研道德和方法等等,不一而足,形式不拘一格,学术气氛浓厚而且十分自由。在笔者曾参加过的一次Journal Club中,一位教授就以发表在著名杂志《Circulation》上的一篇文章为例,逐步分析该文章在研究方法和写作上的疏漏,有理有据,环环相扣,最后总结怎样设计临床实验,写好科研文章,给学生以很大启发。
4 关于改进我国临床超声专业医师培养模式、提高其临床工作能力的设想
目前关于我国专科医师的培养、准入和管理制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因为涉及我国医学院的招生计划、培养、分配以及很多教育制度和具体国情,照搬美国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培训体系并不现实。虽然我们在专科人员的教育培养整体上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我国从业人员数量庞大,相当多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因为有教学和科研要求,在硬件设备、软件、临床技术和基础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型医学中心相比并无太大的差距[3]。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4.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学手段
超声诊断虽然只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十分重要。对于一名技术规范、操作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来说,完成常见病检查往往只需数分钟,但是却来自多年的培养和训练。这门学科不仅操作性强,还涉及物理、内外科、妇产、眼科、内分泌以及病理、生理等等多门学科的交互渗透。一名合格的超声教师也必然是临床背景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因此,加强超声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手段的单调性(讲解灌输、示范操作)也是学生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教师不断重复,学生收效甚微[5]。向国外同行借鉴经验,采用互动式讲座、贯彻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4.2 加强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建立具体的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但作为医务人员,临床水平也应常抓不懈。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临床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超声医学是一门经验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最能反映临床水平高低。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胜任临床工作的[6]。临床能力是在对病人的诊治过程中积累到的,也是从自己和他人的失误中总结出来的,任何书本不可替代。为了保障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不降低,能够学以致用,应建立具体的临床实践计划和考核制度,确保每一个受训者完成培训后的最低要求是具备基本的独立的执业能力,而我国目前的临床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具体,也无量化指标,加上工作和学习缺少主动性,只是被动接受[7],临床技能培养自然也不尽人意。
目前在我国由于各医院超声科体制不同,有些已和国际接轨实行了按系统分不同专业组,归到临床专科管理, 有些依然独立作为超声科室管理, 而且各医院教学、科研水平及其重视程度有所差异,造成对住院医师的培养上必然存在差别,因此只有适当借鉴国外的培训教育模式,更新管理观念,结合我国各医院放射科的实际情况,探索我国超声科医师规范化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超声专业人员。
摘要:超声诊断目前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专业超声医师、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学习借鉴美国超声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超声专业人员教育的发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超声专业人员的培养制度、教学环境的比较、分析,对两者各自特点和差异进行了总结,对如何改进我国临床超声专业医师、技师及超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其临床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观点及建议。
关键词:超声专业,住院医师培训,临床技能,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许劲松.美国医学院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9-20.
[2]孙涛,赵玉虹.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与方法在美国的进展和借鉴[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19-123.
[3]陈文生,张金洲,Dia Smiley.从美国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看如何改进我国临床研究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251-253.
[4]卢洁,李坤成,吉训明.美国放射科住院医师教育培训的现状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277.
[5]宋迪,范晓晖.中美临床医学教育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21-1122.
[6]徐金锋,施杨.超声医学临床教学的几点体会[J].华西医学,2008,23(1):91.
超声医学 第11篇
【关键词】诊断;超声诊断;核医学;甲状腺炎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95-01
根据临床相关研究,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属于甲状腺疾病一类,目前对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并且该疾病临床症状表现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情况,不利于疾病治疗[1]。近年来,随着医疗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以及核医学研究不断进步,将核医学方法结合超声检查方法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获得诊断率较好[2]。我院针对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采用核医学和超声波检查方法进行疾病诊断,获得诊断正确率显著优于单纯采用超声波检查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50例均为正常人,作为参照组。研究组50例患者,女42例,男8例,年龄19~65岁,平均(41.5±2.5)岁,病程2d~72d,病症表现为咽喉痛、咽喉部存在异物感、颈部存在肿块且表现为压痛、心慌、身体乏力、颈部疼痛。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在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方面与研究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仅实行超声波检查诊断,研究组采用核医学检查结合超声波检查。
(1)核医学检查方法:病人静脉注射99mTCO-474一185MBq,进而采用美国GE公司Hawkeye-4SPECT/CT显像仪进行甲状腺核素扫描,三十分之后开始显像。
(2)超声波检查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设置仪器探头频率为7.5MHz~10MHz,病人呈平卧姿势,伸长颈部。先进行横向扫描甲状腺,然后进行纵向扫描,继而帮助测量患者甲状腺厚度值、宽度值,根据领下腺和颈前肌的检查数据作为回声特性数据进行记录。与此同时应时刻观察患者甲状腺流血相关情况。
(3)化验检查方法;采用ACS180化学发光分析仪帮助进行一般检查,包括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检查、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检查以及高敏促进甲状腺素检查。
1.3相关观察指标
根据获得的全部检查、扫描测定的数据与对应的正常值作比较,然后与对应指标不相符的病人作确诊处理。
1.4数据处理
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来完成数据分析,其中计量数据实行t检验,表示形式为(X±s),计数数据采用x2方法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采用核医学方法检查根据核素显像阳性率作为对比依据,发现ESR阳性概率达到了100%,TH阳性概率达到了90%,RAIU/6h检查出呈阳性率91%,而核素扫描表现阳性概率是85%。通过对比数据发现核医学检查阳性率为95%,显著优于参照组诊断阳性率80%,核医学诊断结合超声波诊断阳性率可得到100%,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组获得甲状腺超声相关检测数据显著大于参照组获得检测数据,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表现出的症状多样,多发生在冬季,通常会伴随有低热情况出现,发病比较急[3]。急性甲状腺炎疾病按照典型病例病程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间段:第一阶段为急性炎症期;第二阶段为短暂功能恢复期;第三阶段为一过性功能低下期;第四阶段为修复甲状腺滤泡期[4]。发病不同时间段,临床检查以及症状表现均有所差异,导致诊断存在一定难度。在发病期间,患者由于甲状腺滤泡遭到破坏,使大量甲状腺激素进入到体内的血循环中,使FT3水平、FT4水平均有所增高,并且在反馈性作用下导致TSH水平发生暂时降低情况。随着病情不断进展,RAIU/6h也会表现出下降情况,采用超声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都能检查出异常情况。我院诊断依据是核素显像阳性,通过此次研究发现核医学诊断阳性率大大高于单纯采用超声波诊断阳性概率,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获得确诊率高达100%。
4.结语
总之,有效应用核医学检查方法结合超声波检查技术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能大大提高疾病诊断率,帮助减少錯误诊断率,并且能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数据,对于治疗该疾病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梅方.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3,32(35):22-23.
[2]刘风林,李晓峰.超声联合核医学检查对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2):928-931.
[3]许晋宏,冯俊生.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采用核医学与超声检查诊断价值[J].大家健康.2014,8(11):77.
超声医学 第12篇
会议期间, 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跨领域学部郑永平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陈敏华教授、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章东教授等十余位专家进行了专题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临床超声医生、生物医学与工程学学者代表济济一堂, 就超声导航技术、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超声造影技术、血管超声生物力学技术、内镜超声与介入治疗技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此外, 根据有关章程成立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超声工程分会新一届委员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文平教授担任主任委员, 陈思平教授、李安华教授、任卫东教授、万明习教授、肖沪生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 常才教授等27人当选为委员。
超声医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