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平行线的练习题
初一平行线的练习题(精选11篇)
初一平行线的练习题 第1篇
选择题
1、如图,能判定DE∥BC的条件是()A、∠E=∠DCA B、∠DCE=∠E C、∠E=∠CDE D、∠BCE=∠E
2、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1=∠2,那么AD∥BC B、如果∠3=∠4,那么AB∥DC C、如果∠3=∠5,那么AD∥BC D、如果∠3=∠5,那么AB∥DC
3、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D∥BC的是()A、∠1=∠3 B、∠2=∠4 C、∠EAD=∠B D、∠D=∠DCF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C、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初一平行线的练习题 第2篇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分)
1.如果ad=bc,那么以下比例式中错误的选项是〔
〕
2.如果,那么以下各式中能成立的是〔
〕
3.以下说法中,一定正确的选项是〔
〕
(A)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B)底角为45˚的两个等腰梯形相似
(C)任意两个菱形相似
(D)有一个钝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4.延长线段AB到C,使得BC=
AB,那么AC:AB=()
(A)2:1
(B)3:1
(C)3:2
(D)4:3
5.如图:△ABC中,DE∥BC,BE、CD交于O,S△DOE:S△BOC=4:25,那么AD:DB=〔
〕
(A)2:5
(B)2:3
(C)4:9
(D)3:5
6.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4:5,与它相似的另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为6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cm
(B)18cm
(C)24cm
(D)30cm
7.如图,根据以下条件中()可得AB∥EF
(A)
OA:AE=OB:BF
(B)
AC:AE=BD:DF
(C)
OA:OE=OB:DF
(D)AE:BF=OA:DB
8.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D,DE⊥BC于E,那么图中相似〔但不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
(A)6对
(B)8对
(C)9对
(D)10对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分)
1.:x:y:z=3:4:5,且x+y-z=6,那么:2x-3y+2z=
2.在比例尺是1:10000的地图上,图距25mm,那么实距是
;如果实距为500m,其图距为
cm。
3.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1:√2,那么它们的周长之比为
;面积之比为。
4.如果△ABC∽△ADE,且∠C=∠AED,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的比例式为。
5.两个相似多边形面积之比为3:4,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
6.,那么
7.如果,那么。
8.如图:△ABC中,DE∥BC,那么,。
9.线段AB=15cm,C在AB的延长线上,且AC:BC=3:1,那么:BC=
cm。
10.顺次连结三角形三边中点所成的三角形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之比为。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
分)
1.如图:△ABC中,DE∥BC,DE=8,BC=12,AN⊥BC交DE于M,四边形BCED的面积为90。
求:△ADE的面积及AM、AN的长。
2.如图:△ABC中,F分AC为1:2两局部,D为BF中点,AD的延长线交BC于E.求:BE:EC
四.证明题
(本大题共
分)
1.:
求证:〔1〕
〔2〕
2.如图:菱形ABCD中,E为BC边上一点,AE交BD于F,交DC的延长线于G。
求证:
3.△ABC中,D为BC中点,过D的直线交AC于E,交AB的延长线于F。
求证:
4.△ABC中,D为BC中点,过D的直线交AC于E,交BA的延长线于F.求证:
5.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E为CD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E,过B作BG⊥AE于G,交CE于F。
求:△ADE的面积及AM、AN的长。
初一几何
——
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分)
1.:C
2.:C
3.:D
4.:C
5.:B
6.:C
7.:A
8.:C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分)
1.:8
2.:250m,5
3.:1:√2,1:2
4.:
5.:√3:2
6.:
7.:
8.:
9.:7.5
10.:1:4,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
分)
1.:解:DE∥BC,△ADE∽△ABC
S△ADE=x,S△ABC=x+90
x=72
S△ADE=72
DE•AM=72
AM=12
AN=18
答:△ADE的面积为72,AM=12,AN=18
2.:解:过F作FG∥BE交AD于G,那么:∠GFD=∠EBD
FG/EC=AF/AC=1/3
在△BED和△FGD中,∠EBD=∠FGD
BD=FD
∠BDE=∠FDG
△BED≌△FGD(ASA)
BE=FG
BE/EC=AF/AC=1/3
四.证明题
(本大题共
分)
1.:证明:设:
那么:a=bk,c=dk
〔1〕
〔2〕
2.:证明:BE∥AD,∴
又∵AB∥DG,∴
而AB=AD,∴
即:
3.:证明:过B作BG∥AC交DF于G,那么:
∠GBD=∠C
在△GBD和△ECD中
∠GBD=∠C
∠BDG=∠CDE
BD=CD
∴△GBD≌△ECD
〔AAS〕
∴BG=EC,∴
4.:证明:过B作BG∥AC,那么:
∠GBD=∠C
在△GBD和△ECD中,∠GBD=∠C(已证〕
BD=CD
〔中点性质〕
∠BDG=∠CDE〔对顶角〕
∴△GBD≌△ECD(ASA)
∴BG=EC
∴
5.:证明:在Rt△ABC中,CD⊥AB
∴△ADC
∽△CDB, ∴
即CD2=AD•BD
∵∠E+∠EAD=90˚,∠ABG+∠EAD=90˚
∴∠E=∠ABG,即:∠E=∠DBF
∴Rt△AED
∽Rt△FBD
∴,即:ED•FD=AD•BD
“平行线的习题课”的教学案例 第3篇
“同学们, 老师这有一块纸板, 它的上下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看, 发生什么事儿了?” (我用力掰断纸板, 露出犬牙交错的两个纸板) , “断开了!”同学们回答!“是的, 这两个纸板所形成的基本图形你们熟悉吗?”我接着问到, “熟悉!”, 同学们回答了, “是的, 它们出现在我们教科书中第60页第6题的第二小问中”.学生迅速翻书, “本节习题课就来研究这两个图形, 并通过他们来探究添加平行线解决角的问题”, 同时我将纸板粘到了黑板上.
“请看这个问题.请一名学生读题”, 一生读题“你有几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结论, 请选择一种加以说明.已知:如图1, AB∥CD, 求∠A+∠AEC+∠C的度数”.学生看题思考, 回答“过点E作AB的平行线”, “过点A作EC的平行线”, “AC连接”, “延长AE交AB的反向延长线于点P”等.借此引导他们考虑过其他点作辅助线, 让学生知道做辅助线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探究复杂图形中, 解决角的问题也要用到添加平行线的方法, 提出问题:“这个复杂图形的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什么方法?”进一步揭示作平行线的重要性.让学生再度观察和归纳作平行线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如何在复杂图形中找到基本型.
探究1:“Z”型的问题
在总结方法时, 作小诗一首让学生感受作平行线的方法.我大声朗读:“平行线间作平行, 找点看你行不行, 点的位置很突出, 化繁为简基本型.”
上课继续进行着, 学生探究热情高涨, 主动参与过程还算顺利, 基本的知识还能自主呈现出来.
但是接下来, 运用此方法解决复杂图形, 就不是那么顺畅了.设计此题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 无法解决问题时, 要添加平行线.
(2) 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 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 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判定方法和平行公理, 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
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 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平行线.所以在这一环节中, 我们可以扣“问“展开, 结合学法指导, 采用指导学生探究变式的方法.
变式1:如图6, 已知CE∥DF, 求∠ACE+∠ABD-∠CAB的度数.有几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学生说的方法很多也很好, 都在我的预期之内, 这时我看见一个男孩手一直高高举着手, 很自信地举着.“我认为连接BC也可以”, 只见他拿起本读起来, 聚精会神的回答着, 其他学生的目光也凝聚到他一个人身上, 我却很吃惊, 他哪来的这个新招儿?他那专心样令听课的教师赞不绝口.瞧, 声情并茂.别说, 还真是个新招儿, 学生目不转睛的看着, 聚精会神的听着.我迅速反应这个方法我没有在课件内呈现, 怎么办, 我拿起三角板, 画出了这个图形, 描出了他的方法, 又跟着他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方法讲述了一遍.不妙, 恐怕他要喧宾夺主, 我试图掩饰他的方法, 但是已经上黑板了.也许他的方法听起来很有乐趣, 但是有点脱离主题, 唯一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记忆作平行线方法.
所有的学生都说了自己的做法和思路, 我在学生思路上感觉有点麻烦, 我就适时地进行点拨, “我的思路是将减法提前, 先算∠ACE∠CAB再算加∠ABD, 结果为180°.”学生频频点头, 颇有顿悟之意.
我们接下来又挑战了中考题, 对于学生的思维, 从广度和深度上给予适当的点拨, 同时, 运用动中取静和分类思想, 将问题的难度化解.
变式2:已知直线EF∥CD, P为一动点.
动点P不在直线AB、CD、EF上, 若点P在直线AB左侧不断运动的过程中, 问∠CAP、∠PBE、∠APB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若变化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画出图形, 并选择一个加以证明.
学生很快分出了三种情况, 并作出了平行线, 解决了问题.这时, 我就不满足于只说不写了, 我又让学生将过程写了一遍, 收获不小.
变式3:AB∥CD, 直线a交AB、CD分别于点E、F, 点M在EF上, P是直线CD上的一个动点, (点P不与F重合) (1) 当点P在射线FC上移动时, ∠FMP+∠FPM=∠AEF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2) 当点P在射线FD上移动时, ∠FMP+∠FPM与∠AEF有什么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变式3没有进行完, 铃声就响起了, 很遗憾方法并没有展示完整, 但是我们的收获已经不少了.
《相交线与平行线》强化练习 第4篇
A.∠1+∠2=180° B.∠2+∠3=180°
C.∠3+∠4=180° D.∠2+∠4=180°
2.如图2,在△ABC和△DBC中,∠2=∠1,∠A=60°,則∠ACD的度数是( ).
A. 50° B. 120°
C. 130° D. 无法确定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CD,BA和CD的延长线交于点E,若点P使得 S△PAB=S△PCD,则满足此条件的点P( ).
A.有且只有1个
B.有且只有2个
C.组成∠E的角平分线
D.组成∠E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E点除外)
4.如图4,桌面上有木条b、c固定,木条a在桌面上绕点O旋转n°(0 A.20 B.30 C.70 D.80 5.如图5,AB∥CD,∠CDE=119°,GF交∠DEB的平分线EF于点F,∠AGF=130°,则∠F = _________. 6.小亮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图6所示)叠放在一起,如果∠α=43°,那么∠β是 度. 7.一手扶电梯向上的传送速度为每分钟20m,小红以每分钟16m的速度通过电梯上楼,如果小红用了15秒到达楼上,那么这部电梯的长为_____. 8.如图7,EF∥BC,AC平分∠BAF,∠B=80°.求∠C的度数. 9.已知如图8所示,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作对角线BD的平行线,在这条直线上取点E,使BE=BD,且BE与AD交于点F,求证:DE=DF.(答案见下期)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选择题: 1.如图所示,如果AD//BC,则:①∠1 =∠2;②∠3 =∠4;③∠1+∠3 =∠2+∠4;上述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和② D.①、②、③ 答案:A 说明:因为∠1与∠2是AD、BC被BD所截而成的内错角,所以由AD//BC可知∠1 =∠2成立;而AB与CD不一定平行,所以②、③难以确定是否正确;答案为A. 2.下列命题中,错误的命题的个数是()①互余的两个角都是锐角; ②互补的两个角一定不能都是钝角; ③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④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⑤同位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 ⑥一个角的邻补角一定只有一个 A.0个B.2个C.3个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C 说明:由互余的概念可得①正确;而若两角都为钝角,则和一定大于180º,所以互补的两角一定不能都是钝角,②也正确;不难说明,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这个命题正确;而只有在两直线平行时,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才互相垂 直、同位角的平分线才互相平行,所以④、⑤都是错误的命题;当两条直线相交时,其中任一角的邻补角有两个,⑥也是错误的命题,答案为C. 3.如图,已知∠1 = 90º+nº,∠2 = 90º−nº,∠3 = mº,则∠4等于 () A.mº B.90º−nº C.180º−nº D.90º+nº 答案:A 说明:如图,因为∠1 = 90º+nº,∠2 = 90º−nº,所以∠1+∠2 = 180º;而∠1与∠5为对顶角,所以有∠5+∠2 = 180º,因此,得到a//b,所以∠3 =∠4,即∠4 = mº,答案为A. 4.如图,AB//CD则∠α等于()A.50ºB.80ºC.85ºD.95º 答案:C 说明:如图,过点E作EF//AB,因为 AB//CD,所以EF//CD;因此,有∠ABE+∠BEF = 180º,∠FEC =∠ECD,则∠BEF = 60º,∠FEC = 25º,所以∠α=∠BEF+∠FEC = 85º,答案为C. 5.如图,已知AB//CD,∠1 =∠2,∠E = nº,则∠F =() A.nº B.2nº C.90º−nº D.40º 答案:A 说明:因为AB//CD,知∠ABC =∠DCB,再由∠1 =∠2,得∠EBC =∠FCB,由此得到EB//FC,所以∠F =∠E = nº,答案为A. 判断题: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是的打√,不是的打×:①∠A = 50º; √;是命题,它判断了∠A的度数是50º. ②作直线a⊥b; ×;不是命题,它是祈使句,没有判断. ③延长AB到C使BC = 2AB; ×;不是命题,它是祈使句,没有判断. ④对顶角相等吗? ×;不是命题,它是疑问句没有判断. ⑤同位角相等; √;是命题,它对成同位角的角的大小进行了判断.⑥当|a| = −a时,a≤0 √;是命题,它可改写为:如果|a| = −a,那么a≤0,是一个判断句. 解答题: 1.如图所示,已知: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AB∥CD. 求证:∠1+∠2=90°. 证明:因为AB∥CD,所以∠BAC+∠ACD=180°,又因为AE平分∠BAC,CE平分∠ACD,所以∠1 =∠BAC,∠2 =∠ACD,故∠1+∠=(∠BAC+∠ ACD)=×180º = 90º.即∠1+∠2=90°. 2.已知如图,AB//CD,∠ABE = 3∠DCE,∠DCE = 28º,求∠E的度数. 解析:如图所示,∵∠1 = 3∠2,∠2 = 28º,∴∠1 = 3×28º = 84º ∵AB//CD(已知),∴∠3 =∠1 = 84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BFC =∠3(对顶角相等) ∴∠BFC = 84º(等量代换) 过F作FP//CE交BC于P ∴∠4 =∠2 = 28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5 =∠BFC−∠4 = 84º−28º = 56º ∵FP//CE(辅助线作法)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A、延长线段AB B、你吃过午饭了吗? C、直角都相等 D、连接A,B两点 2、如图,已知∠1+∠2=180º,∠3=75º,那么∠4的度数是()A、75º B、45º C、105º D、135º 3、以下四个例子中,不能作为反例说明“一个角的余角大于这个角” 是假命题是() A、设这个角是30º,它的余角是60°,但30°<60° B、设这个角是45°,它的余角是45°,但45°=45° C、设这个角是60°,它的余角是30°,但30°<60° D、设这个角是50°,它的余角是40°,但40°<50° 4、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之差,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5、如图,△ABC中,∠B=55°,∠C=63°,DE∥AB, 则∠DEC等于() A、63° B、118° C、55° D、62° 6、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7、“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题设是(). A、两条直线 B、交点 C、两条直线相交 D、只有一个交点 8、如图,AB∥CD,∠A+∠E=75°,则∠C为() A.60° B.65° C.75° D.80° 二、填空题 9、在△ABC中,∠C=2(∠A+∠B),则∠C=________.10、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 ∠BEF,若∠1=72º,则∠2=_______; 11、在△ABC中,∠BAC=90º,AD⊥BC于D,则∠B与∠DA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12、写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题设为_________________,结论为_______________. 13、如图,已知AB∥CD,BC∥DE,那么∠B +∠D =__________.14、如图,∠1=27º,∠2=95º,∠3=38º,则∠4=_______.15、如图,写出两个能推出直线AB∥CD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满足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一个内角的△ABC是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 17、如图,AD=CD,AC平分∠DAB,求证DC∥AB.18、如图,已知∠1=20°,∠2=25°,∠A=55°,求∠BDC的度数. 19、如图所示,已知直线BF∥DE,∠1=∠2,求证:GF∥BC.20、如图,已知点A在直线l外,点B、C在直线l上. (1)点P是△ABC内一点,求证:∠P>∠A: 2.已知:如图5, DE∥BC,CD是∠ACB的平分线,∠B=700,∠ACB=500.求∠BDC的度数.A E D B C图 53.如图,台球运动中,如果母球P击中边点A,经桌边反弹后击中相邻的另一桌边的点B,再次反弹.那么母球P经过的路线BC与PA一定平行.请说明理由. 4.如图,AB∥CD,分别探讨下面四个图形中∠APC与∠PAB、∠PCD的关系,请你从所得到的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适当添加辅助线,其实并不难) 5.已知:如图⑿,CE平分∠ACD,∠1=∠B,求证:AB∥CE 6.如图:∠1=53,∠2=127,∠3=53,试说明直线AB与CD,BC与DE的位置关系。 7.如图:已知∠A=∠D,∠B=∠FCB,能否确定ED与CF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8.已知:如图,,且.求证:EC∥DF.9.如图10,∠1∶∠2∶∠3 = 2∶3∶4,∠AFE =60°,∠BDE =120°,写出图中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 AE F2 3B D C 图10 10.如图11,直线AB、CD被EF所截,∠1 =∠2,∠CNF =∠BME。求证:AB∥CD,MP∥NQ. E MB A 1PN C D 2Q F图11 11.已知:如图:∠AHF+∠FMD=180°,GH平分∠AHM,MN平分∠DMH。 求证:GH∥MN。 12.如图,已知:∠AOE+∠BEF=180°,∠AOE+∠CDE=180°,求证:CD∥BE。 “旁白”不仅广泛分布在例题教学之中,而且经常出现在习题处理之时。由于例题教学是教学的主干和重点,“旁白”内容往往成为设计教学的重要依据,因而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习题中“旁白”的关注却大相径庭,不少教师对“旁白”内容常常熟视无睹,对其教学功能也缺乏应有的审视和思考,导致习题中的“旁白”经常沦为摆设、赘余,以致影响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完善和深刻,降低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和牢固, 至于如何对待和使用习题中的“旁白”就更难企及了。 下面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中的教学内容,与大家一同探讨习题中“旁白”的教学处理和使用策略。 一、目标从“单一”到“多元”,发掘习题的教学内涵 旁白的语言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一般用简明、精当的语言来进行表达。但是对习题的处理,一般不能草率对待、就习题讲习题,而需要发掘习题的教学内涵, 落实多维教学目标,所以寥寥几字的“旁白”就显得单调和乏力了。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怎样让学生感受习题所蕴涵的思想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的补充完善和精心提问来丰富旁白的教学内涵,提升旁白的教学价值。 例如,下面是教材在“垂线”一题中编拟的一道习题。(如图1) 从习题的要求和旁白,可以知悉习题有两个要求:画垂直线段和探索垂直线段的特点。教学时,教师通常让学生在平行线之间任意画两三条垂直线段,再根据旁白的要求用测量的方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对这道习题的处理,假如教师如此亦步亦趋, 则对已在巩固阶段的学生而言定然感觉索然乏味。 为此,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这里有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它们之间有一些看不见的特殊线段,你能发现吗?”因为刚接触了垂线和垂直线段,学生自然会脱口而出:“垂直线段!”随即追问:“想象一下,这些垂直线段可能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短怎样?”学生借助图中平行线直观地感觉到:“这些垂直线段长度是相等的。”“这只是咱们的一种猜测,是否正确还需怎样?”最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处处相等”。这样教学,教师借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寻找看不见的特殊线段”,让学生经历激发疑问———进行猜测———实践检验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了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形式变“呆板”为“灵活”,发挥习题的教学价值 教材中的习题,通常是将题型相近、意义关联的问题编制成组,然后依据其中的共性问题用“旁白” 的形式提出相同的要求,来实现和突出设计问题的要义。但是就实际教学需要来说,这样的要求和处理习题的方式难免显得单调、呆板,而且缺乏应有的思维含量,所以需要灵活处理“旁白”的要求,增添教学过程,扩大探索空间,发展学生思维,提高习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后,教材中呈现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2) 习题设计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巩固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不同位置角的方法,再借助旁白让学生熟悉三角尺上角的度数,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层面的铺垫。然而按部就班地就题讲题,浅尝辄止的教学意味也是非常显见的,而且习题中两块三角尺中三个内角的度数之间的关联得不到凸显,不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个中蕴涵的知识内容。因此不可亦步亦趋, 需要改变旁白中的内容,灵活地处理习题教学。譬如设置这样的旁白:你已经知道三角尺上哪些角的度数?其他角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三个角之间呢? 如此设计,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而且可以让学生知道“三角尺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度数等于另外两个角度数的和”等知识,使得学生对三角尺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大大提高了习题教学的价值和功能。 三、方式化“封闭”为“开放”,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习题教学也承载着这样的任务。习题中的“旁白”内容多半是补充性说明以说明解决问题的要求,所以准确、清楚的封闭性要求是 “旁白”最重要的语言表征。可是旁白呈现的补充性要求往往又是最基本的要求,常常是在计算、操作、 思考后进行的有指向性的总结和延伸,难以将训练学生的思维予以最大化,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的教学价值。 就拿教学“直角、平角和周角”时教材中的习题为例。(如图3) 习题要求学生先将圆片对折三次,然后算出图中三个指定角的度数,最后再找一找圆片中的平角和周角。这样的习题,有操作有思考,综合巩固了直角、平角和周角的知识。然而因为旁白的要求是封闭的,学生算出图中三个角的度数之后,教师随即就让学生“找出平角和周角”。这样,对折圆片的教学作用未能充分展现,其教学价值也没有得到完全彰显。对此,可以补充几个要求,让习题“尽其用,显其值”。具体可以这样处理:(1)让学生将圆片对折一次,追问: 折痕可以看成什么角?(2)思考:如果再对折一次,中间会分成几个角?几个什么角?然后让学生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3)追思:还能继续对折吗?中间又会分成几个角?每个角的大小怎样?都是什么角?多大的角?说说你的想法。(4)先独立思考再交流:现在圆片中有哪些角?你能确定它的大小吗?是多少度?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5)数角:直角、平角有多少个? 周角在哪?可能是多少度的角合成的?这样,问题显得比较开放,有层次地处理习题,既增加了习题的思维含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沟通了直角、平角、周角以及45°、135°、270°等特殊角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和探索能力的提高。 四、呈现改“偏颇”为“合宜”,提升习题的教学效益 现实中,习题的类型不尽相同,要求高低有别, 难易程度也迥然不同。有些问题探索性较强,信息量较大,解决问题的步骤较多,虽然有旁白的提示,但学生分析和归纳时却无从下手;有的问题看似简单, 要求似乎也不高,但解题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却有差距,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即便加上旁白通常也无济于事。这些问题的存在,减小了旁白的教学作用,降低了习题的教学效益。 例如在“垂线和平行线”的“整理和复习”部分, 有这样一道“探索和发现”的习题。(如图4) 这道习题,通常是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因为问题要求简单,但简单处理又觉得肤浅,所以难以把握教学要求和目标,既要学生能把自己的发现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又要学生将分析的思路清晰地阐述出来,而学生对用文字解决数学问题大多是感到痛苦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少有用文字表达类似数学结论的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此题是“简单的问题+ 复杂的解释”的结合,多数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因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旁白”的内容进行诸如“这些角的大小怎样?你还有什么发现?什么理由?与同学交流。”的改编。改编后的呈现内容,由于增加了指向性和针对性,以致既能让学生发现大小相等的角,得出类似“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对角线把一组对角分成了两组大小相等的角” 的结论,又能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操作经验来“理性”解释这些角相等或互余的原因。这样处理,帮助学生明确了探索的方向,理清了分析的思路,充分发挥了习题教学在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语言、提高探索水平等方面的教学效益。 一、知识点: 二、基础训练: 1:①如图,找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 找出图中所有的内错角; 找出图中所有的同旁内角。 ②∠BAC和∠是和被所截的内错角; ∠ACD和∠是和被所截的同旁内角。 2.如图,给出下面的推理,其中正确的是 ①∠B=∠BEF,AB∥EF②∠B=∠CDE.AB∥CD ③∠B+∠BEF=180°,AB∥EF④AB∥CD,CD∥EF,AB∥EF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xKb1.Com 3.如图AB∥DE,∠B=150°,∠D=140°,则∠C的度数为() A.60°B.75°C.70°D.50° 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4.如图,若∠1与∠2互补,∠2与∠3互补,则() A.3∥4B.2∥5C.1∥3D.1∥2 5.如果线段AB是线段CD经过平移得到的,如图所示,那么线段AC与BD的关系为() A.相交B.平行C.平行且相等D.相等 三、例题讲解 1、如图,从下列三个条件中:(1)AD∥CB(2)AB∥CD(3)∠A=∠C, 任选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题,并说明理由。 已知: 结论: 理由: 2、如图,AD∥BC,∠A=∠C,BE、DF分别平分∠ABC和∠CDA,试说明BE∥DF的理由? 3、两个直角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将其中一个三角形沿着点B到点C的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AB=10,DH=4,平移距离为6,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三角形 一、知识点: 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则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3、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4、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二、例题: 例1:填空: ①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4、7、x,则x的取值范围是; 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等于4,另一条边等于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③已知a,b,c是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则化简|a+b-c|-|b-a-c|=; ④如图,在⊿ABC中,IB、IC分别平分∠ABC、∠ACB, 若∠ABC=50°,∠ACB=60°,则∠BIC=°; 若∠A=70°,则∠BIC=°; 若∠A=n°,则∠BIC=°; 所以,∠A和∠BIC的关系是。 ⑤已知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等于144°,则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例1: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B=42°, ∠DAE=18°,求∠C的度数. 例2:如图,A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B=∠C,试说明AE∥BC的理由。 例3:如图,已知在△ABC中,BD平分∠ABC,CD平分△ABC的外角∠ACE,BD、CD相交于D,试说明∠A=2∠D的理由. 三、作业: 1、如图,在△ABC中,AD是高,AE是角平分线,∠B=36,∠C=60。求∠CAD和∠AEC的度数。 2、如图,OB、OC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若∠A=50°,求∠BOC的度数。 3、如图,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BCDE内部时,请找出∠A和∠1、∠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已知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和是2400°,求这个内角的度数。 幂的运算 【知识梳理】 幂的运算性质: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m、n为正整数); 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为正整数,m>n); ③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n为正整数); ④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把积中各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ab)n=anbn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⑤零指数:(a≠0); ⑥负整数指数:(a≠0,n为正整数); 【考点例题】 1.计算:___________. 2.= 3.一张薄的金箔的厚度为0.000000091m,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m. 4.若,则=. 5.下列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A、B、(-2x2y)3=-6x6y3 C、3ab2(-2a)=-6a2b2D、(-5xy)2÷5x2y=5y 6.计算 (1)(2); (3)(-3)0-()-1+ 7.若x=2m+1,y=3+8m,则用x的代数式表示y为. 8.已知a=355,b=444,c=533,则有() A.a 第八章《幂的运算》水平测试 三、用心解答(共60分) 1.(本题16分)计算: (1)(2) (3)(4) 2.(本题10分)用简便方法计算: (1)(2) 3.)若,解关于的方程. 4.已知,求的值. 5.已知2x+5y-3=0,求的值. 6、与的大小关系是 7、已知a=2-555,b=3-444,c=6-222,请用“>”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 8、若a=8131,b=2741,c=961,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9、计算(1)(2)(3) 第九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本章概念 1、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乘多项式: 2、乘法公式: ①完全平方公式:、 ②平方差公式: 3、因式分解: 二、基础练习 1、计算:=________;(2x+5)(x-5)=_______.(3x-2)2=_______________; (a+2b)(a+2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⑴;⑵ 3、多项式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 分解因式=. 4、分解因式:⑴ ;⑵=. 5、若ab=2,3a+2b=3,则3a(ab)+2b(ab)=. 6、下列四个等式从左至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 ) A.;B.; C.;D.. 7、下列多项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是:( ) A.B.C.D.1 8、通过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可表示一些代数恒等式,右图可表示的 代数恒等式是: ( ) A.B. C.D. 9、如果多项式能分解为一个二项式的平方的形式,那么m的值为() A.4B.8C.8D.±8 10、利用乘法公式计算: (1)(2)(x+y)(x2+y2)(x-y) (3).(a-2b+3)(a+2b-3)(4).(m-n-3)2 11、分解因式: (1)-5a2+25a;(2)25x2-16y2(3)x2+4xy+4y2; (4)16a4-8a2+1(5)(6)x2-2x-8 三、应用 1、试说明不论x、y取什么有理数,多项式x2+y2-2x+2y+3的值总是正数. 2、已知a2-2a+b2+4b+5=0,求(a+b)的值。 3、求:(1)的值;(2)的值。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 【复习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知识梳理】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组: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基础练习 1.写出其中一个解是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 2.已知是方程组的解,则=. 3.已知,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则 4.方程x+2y=5的正整数解有 A.一组B.二组C.三组D.四组 5.方程组的解满足方程x+y-a=0,那么a的值是 A.5B.-5C.3D.-3 6.足球比赛的计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人,负一场得0分,一个队打14场,负5场,共得19分,那么这个队胜了 A.3场B.4场C.5场D.6场 7.如果.则x+y的值是___________. 8.解方程组(1)(2) (3)(4)解方程组 9.己知y=x2+px+q,当x=1时,y=3:当x=-3时,y=7.求当x=-5时y的值. 10.某工厂用如图甲所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做成如图乙所示的竖式与横式两种无盖 的长方体纸盒.(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 (1)现有正方形纸板50张,长方形纸板l00张,若要做竖式纸盒x个,横式纸盒y个. ①根据题意,完成以下表格: ②若纸板全部用完,求x、y的值; (2)若有正方形纸板80张,长方形纸板n张,做成上述两种纸盒,纸板恰好全部用完.已知162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市公园的门票价格如下表所示: 购票人数1~50人51~100人100人以上 票价10元/人8元/人5元/人 某校初一年级甲乙两个班共100多人,去该公园举行联欢活动,其中甲班有50多人乙班不足50人,如果以班为单位买门票,一共要付920元;如果两个班一起买票,一共要付515元。甲、乙两班分别有多少人? 2:某校初一年级200名学生参加期中考试,数学成绩情况如下表,问这次考试中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各是多少人? 平均分 及格学生87 不及格学生43 初一年级76 第11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选择题 1.已知a>b,c为任意实数,则下列不等式中总是成立的是() A.a+cb-cC.acbc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等式的正整数解中有一个B.是不等式的一个解 C.不等式的解集是D.不等式的整数解有无数个 3.已知点M(1-2m,m-1)关于x轴的对称点在第一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4.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1B.a>1C.a-1D.a<-1 5.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 6.如图,数轴上表示的是下列哪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A.B.C.D. 7.若不等式的解集为2 A.-2,3B.2,-3C.3,-2D.-3,2 8.某校学生志愿服务小组在“学雷锋”活动中购买了一批牛奶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如果分给每位老人4盒牛奶,那么剩下28盒牛奶;如果分给每位老人5盒牛奶,那么最后一位老人分得的牛奶不足4盒,但至少1盒.则这个敬老院的老人最少有() A.29人B.30人C.31人D.32人 二、填空题 9.不等式x-110的解集是 10.不等式2x+9≥3(x+2)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__. 11.若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1,则的取值范围是. 12.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3,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三、解答题 13,解不等式2(x-1)-3<1,并把它的解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xKb1.Com 14.解不等式组. 15.求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16.(1)解不等式:5(x–2)+8<6(x–1)+7 (2)若(1)中的不等式的最小整数解是方程2x–ax=3的解,求a的值. 17.小宏准备用50元钱买甲、乙两种饮料共10瓶.已知甲饮料每瓶7元,乙饮料每瓶4元,则小宏最多能买瓶甲饮料. 18.某次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一题答对得5分,答错或不答都扣3分。 (1)小明考了68分,那么小明答对了多少道题? (2)小亮获得二等奖(70分~90分),请你算算小亮答对了几道题? 19.某公园出售的一次性使用门票,每张10元,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新近推出购买“个人年票”的售票活动(从购买日起,可供持票者使用一年).年票分A、B两类:A类年票每张100元,持票者每次进入公园无需再购买门票;B类年票每张50元,持票者进入公园时需再购买每次2元的门票。某游客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要超过多少次时,购买A类年票最合算? 第十二章《证明》 一、课上热身 1.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 (A)垂直(B)两条直线(C)同一条直线(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2.对于命题“如果∠1+∠2=90°,那么∠1≠∠2”,能说明它是假命题的例子是() (A)∠1=50°,∠2=40°(B)∠1=50°,∠2=50°(C)∠1=∠2=45°(D)∠1=40°,∠2=40° 3、如图,下列条件中:(1)∠B+∠BCD=180°;(2)∠1=∠2;(3)∠3=∠4;(4) ∠B=∠5;能判定AB∥CD的条件个数有() A.1B.2C.3D.4 4.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使含30°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 A、45°B、60°C、75°D、85° 5.“同位角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命题。若a⊥b,b∥c,则. 7.若a∥b,b∥c,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ABC中,∠A=60°,∠B=2∠C,则∠B=______° 9.如图,直线1∥2,AB⊥1,垂足为O,BC与2相交于点E,若∠1=43°,则∠2=__ 100.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ED′的延长线与BC交于点G.若∠EFG=55°,则∠1=_______°. 三、例题讲解 3、如图,在△ABC中,AD⊥BC,AE平分∠BAC,∠B=70°,∠C=30°. (1)求∠BAE的度数; (2)求∠DAE的度数; 2.已知如图,AC⊥BC,CD⊥AB,FG⊥AB, ∠1=∠2,求证: 3.已知如图,∠1=∠2,∠C=∠F,求证∠A=∠D DE⊥AC 4.已知如图, AD⊥BC, EF⊥BC,∠1=∠2,求证:DG∥BA 5.已知如图,AC∥DE,DC∥EF,CD平分∠BCA,求证:EF平分∠BED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②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 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④若a∥b,b∥c,则a与c不相交.A.1个B.2个C.3个D.4个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A.平行或相交B.垂直或相交C.垂直或平行D.平行、垂直或相交 3.如图1所示,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 A.∠BAD=∠BCDB.∠1=∠2;C.∠3=∠4D.∠BAC=∠ACD (1)(2)(3) 4.如图2所示,如果∠D=∠EFC,那么() A.AD∥BCB.EF∥BCC.AB∥DCD.AD∥EF 5.如图3所示,能判断AB∥CE的条件是() A.∠A=∠ACEB.∠A=∠ECDC.∠B=∠BCAD.∠B=∠ACE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位角不一定相等B.内错角都相等 C.同旁内角可能相等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边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另一边相互() A.平行B.垂直C.平行或垂直D.平行或垂直或相交 8、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且只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是〔 A、0个B、1个C、2个D、3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相交于P,若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2.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b,c满足a⊥b,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3、如图,光线AB、CD被一个平面镜反射,此时∠1=∠3,∠2=∠4,那么AB和CD的位置关系是,BE和DF的位置关系是.4、如图,AB∥EF,∠ECD=∠E,则CD∥AB.说理如下: 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相交于P,若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6.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a,b,c满足a⊥b,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7.如图所示,BE是AB的延长线,量得∠CBE=∠A=∠C.(1)由∠CBE=∠A可以判断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2)由∠CBE=∠C可以判断__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三、训练平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已知∠1=∠2,AB平分∠DAB,试说明DC∥AB.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EF和AB,CD分别相交于K,H,且EG⊥AB,∠CHF=600,∠E=•¬30°,试说明AB∥CD.四、解答题:(共23分) 1、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11分) 2、如图所示,请写出能够得到直线AB∥CD的所有直接条件.(12分) 五、根据下列要求画图.(15分) 1、如图(1)所示,过点A画MN∥BC; 2、如图(2)所示,过点P画PE∥OA,交OB于点E,过点P画PH∥OB,交OA于点H;平行线的性质精选练习题 第5篇
平行线的有关证明练习题 第6篇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练习题 第7篇
初一平行线的练习题 第8篇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练习题 第9篇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证明练习题 第10篇
初一数学平行线的判定测试题 第11篇
初一平行线的练习题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