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小马哥作文
吃货小马哥作文(精选3篇)
吃货小马哥作文 第1篇
吃货小马哥作文
俗话说,人上一百,五颜六色。我们班同学40多人,各个性格迥异,特色鲜明。
就拿吴小雨来说吧,学习出类拔萃,“学霸”型角色,头脑灵活,那份聪明劲无人可比。可是其他方面就不足为人称道了:出口“成章”,性格粗暴,皮肤嫩白,体格庞大,俨然一匹倔强的小白马,因此,“小马哥”这个绰号应运而生。
“小马哥”最爱吃,是名副其实的`吃货。即使在课间玩耍,一说到吃,那眸子顿时熠熠生辉,嘴巴就像话匣子,滔滔不绝:从家乡多汁的小笼包子说到虾子面,从小刀鱼说到大闸蟹,仿佛一个美食家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直到上课铃响才戛然而止。
这不,“体彩杯”排球比赛刚刚落幕,学校领导庆祝比赛胜利,特意犒劳我们,来到陈氏土菜馆用餐。刚刚坐定,桌上就摆满了许多菜肴,色香味一应俱全。“小马哥”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一个个菜肴,脖子伸的老长,喉结不停的蠕动着,“垂涎欲滴”这个成语真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带队魏老师一声令下“开吃!”“小马哥”一马当先,一手用快,一手来拽,先吃肉,后品鱼,又挖饭,再舀汤,风卷残云,一股脑儿往他五脏庙里倒,嘴巴上,手上,甚至衣服上沾满了油渍,滑稽可笑,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原来他先前的高谈阔论的都是空想家的梦想,现实是这么的现实
“咯”“小马哥”一声饱嗝结束了他的战斗,放下碗筷,才发现大家眼睛都吃惊地望着他。
“小马哥”马一鸣勇往直前 第2篇
记者从马一鸣身上依稀看到了徐丛良、熊朝忠等人的身影,这些中国职业拳坛的草根英雄大都家境贫寒,徐丛良做过“面的”司机、熊朝忠则下煤窑拉过板车,虽然出身低微且没受过专业训练,但怀着对拳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们在逆境中奋勇拼搏最终站到了拳击事业的颠峰。与他们相比,如今在国内职业拳击圈赫赫有名的“小马哥”马一鸣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循着马一鸣的拳击之路,走进拳王的世界。
2009年11月28日,在山东临沂举办的WBO洲际(中国区)次雏量级拳王争霸赛上,马一鸣第九回合以TKO方式一举击溃对手,成功披上了象征拳手至高荣誉的冠军金腰带。比赛中,马一鸣迅猛的进攻令对手无所适从,其剽悍的拳风给当晚的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天后,当记者在东北财经大学的鹰图腾道馆里再次见到拳王马一鸣时,却颇感意外,从擂台上走下来的马一鸣现实生活中竟然是个相当腼腆甚至有点内向的大男孩,这与拳台之上生龙活虎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作为小级别拳手,马一鸣的身材不高,但体型小而精悍,当他赤膊在擂台上进攻时,如果电视画面中没有别的作参照,那么你绝不会想到他的实际比赛体重只有52公斤,其健美的上身和发达的肌肉曲线,会让你错误以为他是个强壮的“大块头”。现实生活中,被一身休闲装包裹起来的他看起来甚至有些单薄,走在人群中也毫不惹眼。对此,马一鸣的教练崔迪笑道:“他平时话不多,性格温和,可上了擂台,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身为职业拳手,生活中的马一鸣除了拳击没有其他的爱好,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去娱乐场所。每天不是在自己训练,就是在帮助别人训练,生活简单得就像杯白开水。
现年29岁的马一鸣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的近郊,小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在水泥厂打工,母亲在家种田。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子,但由于家境贫困,马一鸣并未得到父母格外的溺爱。儿时的马一鸣性格有点内向但却喜爱运动,跑步、踢球与小伙伴玩耍,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小学时代。由于受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影响,马一鸣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大侠,他甚至萌生了去武校习武的想法,不过由于父母不支持只好作罢。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学点手艺早点到社会上谋生,马一鸣初中毕业后就来到一家技校学习修车。整天与钢铁扳手和油污零件打交道的日子枯燥而乏味,直到有一天马一鸣在汽车里发现了一副拳套,日子才有了些变化。马一鸣生平第一次摸到拳套,感到十分欣喜,而这似乎又隐隐勾起了他的习武之梦。见马一鸣如此喜欢,前来修车的人告诉他,自己是铁西区一家武馆的教练,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就这样马一鸣结识了自己的散打师父刘世龙。由于白天需要工作学习,马一鸣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去练武,而从修配厂到武馆的路途并不近便,市郊的晚上又不通车,因此,马一鸣只能骑自行车。两年时间里,无论什么天气,马一鸣都风雨无阻。沈阳的下雪天,零下20几度,马一鸣一样坚持在雪中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去学散打。当时的教练看马一鸣练得不错,让他参加了两次沈阳市的散打比赛,他两次夺得了第二名。马一鸣只是个业余爱好者,训练不系统也不够专业,所以,比赛的时候也都是以自然体重去参赛,当时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降体重。
2003年,大连市举办了一场辽宁省级的散打比赛,在那里,马一鸣认识了现在的教练崔迪。“我当时也是带选手过去参赛,第一次见到马一鸣时,我就认定,这是棵好苗子。”崔迪回忆起往事,仍斩钉截铁地说道。在大连的那次比赛中,虽然马一鸣只获得了第五名,但他在赛场上的表现,引起了崔迪的注意。
崔迪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他最早是学散打出身,后来转练拳击,曾入选国家队,获得过三次全国拳击比赛冠军和六次辽宁省散打比赛冠军。正是因为自己有从散打转练拳击的经历,所以崔迪深知这其中的重点在哪里,同时,他也深信,只要马一鸣愿意,就一定能将他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拳击手。
当时的马一鸣,已经从沈阳的汽车技校毕业,给一家个体户开货车跑运输。有时候跑市内、有时候跑长途,连续开五六个小时的车也是常事。尽管,马一鸣仍然在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散打,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业余爱好者,他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要把这个当饭吃。直到和崔迪通了电话以后,他才改变了想法。也许是因为两个人是老乡,也许是因为两个相似的经历,也许是崔迪一番真挚的述说,总之,马一鸣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
2004年7月,在崔迪的推荐下,23岁马一鸣来到了沈阳体院拳击队伍,经过实战和考验,教练认为他的素质不错。但由于当时全队都在备战2005年的全运会,年轻有成绩的队员有很多,因此,他根本没有上场机会。年龄偏大又无拳击基础的马一鸣在业余拳击中几乎没有任何前途。在沈阳体院拳击队呆了短短一个月之后,马一鸣又重新做回了货车司机,日子又回复到了从前。目睹马一鸣的遭遇,崔迪颇也颇感同情,此时的他开始考虑为像马一鸣这样的运动员寻找一个新的人生出口职业拳击。
在随后的几年中,马一鸣追随崔迪从沈阳往返大连多次,两人之间建立起了珍贵、深厚的师友情怀。2007年春节刚过,崔迪便给马一鸣打电话,说泰国有一场职业拳击比赛,希望他能参加,对手是泰国的WBC/WBO前亚太拳王,职业战绩23胜3负,而马一鸣此前别说职业拳击,连一场正式的业余拳击比赛都没参加过,而这时离比赛时间很近了,只有15天的备战时间并且还要降掉4公斤的体重,摆明了泰国方面是需要一个国际面孔做陪衬。结果可想而知,马一鸣输了,第三回合被KO。虽然生平首场拳击比赛就遭到了失利,但性格倔强的马一鸣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26岁才开始拳击生涯,如果一切从头开始他已经来不及了,他惟有以赛代练才能迅速地成熟起来。
“有时候,国外的一些比赛请你去,就是让你输的,邀请函上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一次,崔迪安排马一鸣去韩国参加比赛,事先没有告诉他这次其实是被“潜规则”。那场比赛,马一鸣发挥得很好,上场没多久就把对方打倒。可没成想,台下的助理着急了,立马扔了条白毛巾上去,表示认输。回国后的马一鸣第一次跟教练急了,崔迪才说出了心中所想,“你跟了我好几个月了,一直没机会打比赛,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今好不容易接到邀请函,就想让你去试试身手,又怕提前告诉你影响情绪,所以才隐瞒。”也正是这次比赛让马一鸣充分感受到了自己在拳击上的爆发力,“如果公平竞争,我一定会赢。”
几年来,马一鸣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比赛,和韩国、美国、泰国选手都过过招。经过比赛的洗礼和艰苦的磨练,如今马一鸣终于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不断取得胜利,接连击败泰国、韩国和菲律宾等国的职业拳台高手。为了更好地比赛和训练,2009年马一鸣带着新婚妻子刘珊珊彻底把家搬来了大连。马一鸣是家里的独生子,母亲因病已经过世,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唯一的孩子离开自己。在沈阳时,马一鸣的妻子刘珊珊做销售工作,工作业绩很突出,每个月收入至少5000元。如今,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夫妻俩都要放弃工作,还要留下孤单的父亲独自生活。善解人意的妻子刘珊珊了解马一鸣的想法,她知道他心里并不想放弃,最终咬牙辞职,和马一鸣一起劝说父亲,最终得到了父亲的理解。可来大连后,两个人的生活怎么办?总得有个营生吧。教练崔迪开始帮着忙活,最后在东北财经大学校园里,马一鸣夫妻俩开了个十多平方米的小店卖饰品,吃住都在店里,第一年,因为没有经验,差点连房租也没赚出来。人们一定想不到,在那个不起眼的小店里,他们经常见到的那对年轻夫妻会有这么多故事,他们也一定想不到,那个店老板如今已是拳王。而憨厚的马一鸣也并非不懂浪漫,在结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他曾送999朵玫瑰花给老婆,感谢她的付出和对自己的支持。
在拳击剧烈的比赛和日常训练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马一鸣身上也是旧伤去了,新伤又来。在参加WBO拳王赛的前一个月,马一鸣在训练中右侧肋骨骨折,不能运动,只能进行技术训练,同时还要封锁消息,以免让对手知道,抓住弱点。“比赛那天,对手一拳打在了马一鸣伤处,但他挺住了,眼神和表情没有丝毫变化,否则很容易让对方察觉,拳击比赛中,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胜利!”崔迪说道。
像小马哥一样“互动” 第3篇
“在网络互动营销里最重要的是idea。你采用什么样的营销手法,才可以把产品推出去?你采用什么样的聚合消费者的手法,才能把消费者聚合在一起,并且传播你的理念?”马向群告诉记者,“网络本身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广告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殊价值。”他认为网络广告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将广告主、受众与可预知的效果相结合,加上自身的服务,制作出满足不同客户与消费者的产品,这对于销售而言有莫大的帮助。
从网络广告公司
到互动战略咨询公司
最初,从传统广告领域进入网络广告的只有极少数的人,博圣云峰是在对网络广告还未知一二的状态下起步的。从当时的网络广告上升到今天的网络营销,整体的大环境依然处于摸索的状态。虽然在前行中困难重重,但是马向群依然坚定地走了下来,他说:“博圣云峰创立初期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做传统广告跟网络广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又说不清具体是什么。我们一直在走营销路线,客户常问‘我们花了这笔钱,实际的效果在哪里’,所以我们努力将实际效果呈现给客户,用销售机会向客户证明我们的广告投放很有效。这使得从博圣云峰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跟别的公司不一样。”
博圣云峰起始的策略是营销路线和技术路线。第一,因为网络广告缺乏第三方的评估体系,所以就要用数据系统和技术方面来证实其效果。第二,很多网络广告的表现形式是靠技术支撑。比如flash、网络的三维实体、手机的互动。没有坚强的技术支撑,做网络公司会难上加难。回忆当年,马向群说:“虽然我们最开始做SP(服务提供者),但是实际上我们并不想做SP,只想把它作为一种给客户服务的新媒体手段,一种服务措施。当我们发现我们不擅长做这方面的时候,或者说做这方面给公司造成的营业压力太大的时候,我们及时转型了。”
关于互动战略咨询公司,马向群如此定位:“我们之所以敢做互动战略咨询是因为我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传统营销里的方法和环节我们都有网络应用实例。比如调查、传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用案例来说明。”
10年的网络互动营销经验积累,10年不断地深思熟虑。用马向群的话说,时至今日他才突然醒悟过来,博圣云峰抑或他本人,其实可以去做战略咨询。因为客户评估广告公司的价值主要看他的媒体采购价格,对于idea几乎没有任何费用的支出。而在网络互动营销领域,最重要的就是idea。你采用什么样的实现营销手法,才可以把产品推出去。你采用什么样的聚合消费者的手法,才能把消费者聚合在一起,并且传播自己的理念,这是非常明确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博圣云峰给客户做出的解释是,他们最棒之处是员工的想法。他们前期的很多工作,比如调查客户的生产线,与他们的销售经理商谈具体细节,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博圣云峰的服务范围,而更像咨询公司或者公关公司。
诡异的思想 诡异的案例
马向群用“诡异”来形容自己团队做过的案例,并且从中吸取了大量的经验,才发展到现在的互动战略咨询。他
自豪地举了一个以往的成功案例来证明。
“这是一个三年以前在广告大赛得奖的客户案例。当时的客户给了我们400万的年度传播预算,我们使用的所有的媒体链条里没有一个门户网站,而是运用的论坛聚合媒体,一个粉丝网,一个视频网。在当时客户普遍认为只有在门户网站才能收到效果的时代,他们对此提法颇有异议。客户认为不在门户网站上投放广告,会导致年度宣传的传播力度不够,太冒风险。当时我给他算了一笔账:门户网站CPC(平均点击成本)为8块钱,也就是说8块钱才能产生一个点击,以我们的预算计,平均到每天也只有两千人次访问活动主页。这样的数据是不能够达到当年该活动所需要的广泛性的,这样一来,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就会出现问题。后来,客户依然没有完全放弃选择门户的想法,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了我们的想法。离活动开始不到20天时,我对客户说‘给我十五天的时间,如果活动开始后第十五天,这个网站的单日访问量,独立IP少于5万的话,我全部听你的’。结果活动开始后的第十天,活动网站的访问量达到84,000。这个效果如果按照门户计算,8*84000,仅仅十天,这个费用就会相当大。加上我们动用了视频网站,如果算上流量,过去十天,平均每天获得的广告曝光量(参考中央电视台平均50块一个CPM,一千次曝光50块人民币这个成本来计算),综合起来的这些费用将达到几个亿。”这一典型案例说明了早在三年前,博圣云峰就已应用了2.0的传播模型。
互动可以改变行销模式
在马向群新名片的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互动可以改变行销模式。
马向群说,这是他六年以来经验的结晶。在按照这个原则改做互动战略咨询公司的半年多时间里,博圣云峰的利润率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
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多年前的一天,我见到一个国内著名的公关公司的经理。那个经理说:‘在传统领域里,公关和广告是完全分开的,但是在互动行销领域里,公关和广告有非常剧烈的冲突,而且中间是有交叉的灰色地带。’我告诉他,那是因为在传统领域里,媒体具有不可测量性,或者说广告效果的不可测量性。但是网络广告不一样,网络广告能在投放的开始就知道效果,起码知道有多少人点击,有多少人浏览网页,有没有人注册,有没有人购买产品。就是因为网络有高速的互动性,所以网络广告的反馈非常快。在互动领域的传播,广告和公关是融合的,并且这种融合应该被整合成‘互动型传播’。在此基础上,客户会认识到有点击率,有注册,有人买东西,有人下订单。每个客户都会问这些问题,所以网络营销的终极目标一定是互动营销。”
新的开始,新的战略
提到发展以及未来这个话题,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他说:“十年磨一剑,虽然现在才想明白,但是这个过程也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足够的经验,只能说我们的新启程才刚刚开始。我们还在培养人员梯队,我希望以后每一个员工都很强,不用我事事亲力亲为,每个员工都是这个行业的专家,并且会安心留在这里,这就是我公司运营的理想状态。虽然还是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知道,那不会太久。”
“虽然经历了转型,但是博圣云峰对老客户还是一样的诚心服务。现在客户会获得我们更多的增值服务。”马向群说。
马向群把自己如何更好实现对企业的解读,归纳为“三问”:
一问:客户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他要求他的员工要站在对方CEO的角度想问题。客户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客户希望看到的企业的未来蓝图如何勾画和解读?我们必须和客户站在同等的高度,去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
二问:客户的产品的和企业的相关利益点?
我们还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去考虑。某个产品或者活动针对的目标受众是哪些人群?他们的生活形态是什么样的?产品能够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利益,来驱动他购买?不能只了解产品的信息而不去全面地分析产品和消费者,就任意去给客户做策划、做创意。
三问:客户到底哪个环节存在问题?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好比是医生,客户就是我们的病人,病人生病了才会来寻医问药。我们作为医生,要对“病人”的急症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才能对症下药。我们要去了解客户的问题是渠道不畅还是网点分布不够,还是代理商环节出现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直接知道客户的需求所在。
马向群作为一个销售出身的老板对于经验看得很重要,他认为,没有做过传统营销就谈不上互动营销,因为你不知道客户的哪个环节会出问题。渠道销售、大客户销售、海外销售,还有OEM销售,所有的这种分销方式都是要靠经验才能经营的。
最后,马向群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独门秘籍——马氏理论。他说道:“其实这些年的工作也都是围绕马氏理论展开的,而在今年改革以后才正式的、成体系地完成了‘马氏理论’”。
首先,意见领袖跟公司的沟通是双向的;其次,他们跟下层的消费者也是双向沟通的;最后,由于他个人的魅力,又可以与其他意见领袖产生共鸣。通过这样一个模式,就可以做出一种让消费者带动消费者的传播链条。了解了这些,在互动里你就会更加读懂消费者,更懂得如何去设计环节之中的利益点,营销的观念就产生了。
为解释这一理论,马向群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传统的沟通模型是通过公关、广告、活动,这是典型的1.0模式,即你说我听。假如某公司的总经理非常喜欢某参加选秀的选手,然后带动员工给此人投票。出于很多原因,员工不得不给该选手投票,在投票环节会产生各种利益关系。我们把影响他人决定权的这个人称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与普通消费者有互通的联系。最终事实是,不同层面的意见领袖通过这个品牌、活动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这对于意见领袖而言是驱动他推广某品牌某个活动的利益点。
关于这一理论,马向群满怀信心地说:“马氏理论这种模式,在互动广告领域将会长久的存在,将会是这个行业的标准。”
马向群的生活日志
说到生活的时候,一向侃侃而谈的马向群在记者面前卖起了关子,显得有点不好意思,调侃地说他工作之余的个人爱好就是睡觉,因为每天的生活都很忙碌,不断地开会,不停地动脑筋,为客户想方案。难得在休息的时候出去跟家人散散步,和朋友一起去周游世界。他还喜欢开飞机、跳伞、潜水、蹦极等等比较有挑战性的刺激项目。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给人的感觉很健康、开朗、平易近人吧。
吃货小马哥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