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技术(精选4篇)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第1篇

1 发病特点

草莓白粉病是由于草莓受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侵染, 该病原菌的越冬和越夏方式为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寄存于病株或病残体中, 翌年待生长条件适宜时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在适当时机借助雨水或气流逐渐扩散, 从寄主的表皮直接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的形式侵入。新的分生孢子在7 d左右可在受害部位产生, 并重复侵染。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30℃, 相对湿度40%~80%, 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 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黄淮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草莓的发病盛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 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但近年来显现周年均有发生的, 果实感病较重的特点[1,2]。

2 发病高峰期

草莓白粉病发生具有3个关键时间, 控制不好易造成大面积危害。一是育苗期。6—7月的繁苗期间, 植株茂盛, 易感病。此时应及时摘除老残病叶, 防止植株之间交叉感染, 并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二是开花现蕾期。黄淮地区为10月, 草莓由营养生长转为营养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叶片易感染白粉病, 应及时喷1次杀菌剂。三是草莓采收盛期。草莓采收盛期, 特别是3月以后, 气温升高, 植株衰弱, 抗病能力下降, 适于白粉病的发生。应加强病情监测, 及时喷药防治。

3 危害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 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 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的白色菌丝层 (白粉状) , 随着病情的加重, 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 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 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1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 (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 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 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 花瓣呈粉红色。果实染病, 果面覆有1层白粉, 随着病情加重, 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 着色变差, 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并失去商品价值。严重时幼果不能正常膨大, 干枯[3,4,5]。

4 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一样, 如明宝、甜查理、美国六号、硕丰等草莓品种对白粉病表现为高抗, 而丰香、红颜、章姬等草莓易感白粉病。近年推广的久香对白粉病与具有较强抗性。二是培育壮苗。繁苗时控制单位面积繁苗数量, 红颜、章姬等易感品种以繁苗45万~60万株/hm2为宜。防止密度过大形成徒长苗, 加上由于通风不良, 易感白粉病。定植前进行药剂防治, 定植时清除感病植株。三是棚室消毒, 清洁田园。定植前清除田间草莓植株, 对棚室用石硫合剂进行消毒, 杀灭病原。发病初期, 特别在点状发生时, 及时清除病果、病叶、病枝、病株残体等, 并用塑料袋装至棚外销毁。四是采用高垄稀植栽培与全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垄面宽50 cm, 沟底宽约35 cm, 垄高25 cm以上, 定植9.0万~10.5万株/hm2。棚内全部覆盖地膜, 不露土壤, 有利于提高地温, 降低棚内湿度。五是合理施肥。草莓植株瘦弱或徒长易感白粉病, 不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培育壮苗, 特别是在草莓生产中后期增施磷酸二氢钾, 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6]。

4.2 化学防治

4.2.1 找准用药时间。

药剂防治要抓住3个关键时期, 适时喷药进行防治。及时拔除弱苗、病苗, 并用药预防2~3次;现有白粉病防治药剂, 在草莓白粉病发生前具有较高的预防作用, 发病后不易根治, 特别是果实感病后不易防治。因此在发病前及发病初期用药。

4.2.2 掌握用药方法。

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降低抗性风险。其次是喷药方法, 喷药时雾状要细而均匀, 叶的正反面及果面均要喷到, 对药时添加有机硅增效剂能明显地增加防治效果。

4.2.3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主要指草莓产品质量安全和对草莓生产安全2个方面。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 避免产生药害;用750 mg/L十三吗啉乳油防治白粉时, 要严格控制用量, 先小面积试验, 防止产生药害。盛花期一般不用药, 减少畸形果产生;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应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控制农药残留。

4.2.4 药剂筛选。

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目前市面上具有较高防效的药剂有25%乙嘧酚悬浮剂600倍液、50%醚菌酯 (翠贝) 3 000倍液、36%硝苯菌酯乳油 (卡拉生) 750倍液、750 mg/L十三吗啉乳油3 000倍液等。而40%福星乳油、80%戊唑醇水分散剂、20%三唑酮乳油等, 由于使用多年, 均产生了较强的抗性, 在生产应用中表现不理想。

4.3 熏蒸防治

4.3.1 硫磺熏蒸技术。

在棚内每100 m2安装1台熏蒸器, 熏蒸器内盛20 g含量99%的硫磺粉, 在傍晚温室大棚盖帘后开始加热熏蒸。隔7 d熏蒸1次, 每次4~6 h, 其间注意观察, 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 m处, 在熏蒸器上方设置一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

4.3.2 烟熏剂防治。

可选用45%百菌清烟剂4 500~7 500 g/hm2熏棚杀菌, 分别放在棚内4~5处, 点燃发烟时闭棚熏1夜, 次晨通风。

摘要:白粉病是设施草莓主要病害之一, 特别是当前生产上主栽品种红颜、丰香、章姬等发病较重, 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及产量。介绍了草莓白粉病的发病特点、发病高峰期及危害症状, 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熏蒸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以期为更好地防治草莓白粉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草莓白粉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苏慧兰, 高振江, 等.中国现代蔬菜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8.

[2]路河.日光温室草莓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J].温室园艺, 2008 (3) :39-40.

[3]廖建明.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32-33.

[4]李彪.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 2014 (3) :10-11.

[5]杨联伟.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J].烟台果树, 2005 (3) :15-16.

设施草莓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2篇

大棚草莓同其他棚菜栽培一样, 田间病虫害以植物病害为主, 其中白粉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草莓发生白粉病后, 一般减收20%~30%, 重的达50%以上, 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1 大棚草莓白粉病的主要症状

可危害叶片、叶柄、花、花梗及浆果, 病斑表面产生白色粉状物是此病的主要特征。叶片受侵染初期在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 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 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 叶缘也向上卷曲变形, 叶质变脆, 最后病叶逐渐枯黄。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果实早期受害, 幼果停止发育, 其表面明显覆盖白粉, 后期病斑变为紫褐色, 严重时叶片枯焦。浆果染病时表面也有白斑, 受害果实着色不好, 出现畸形, 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2 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 发病适宜温度15~25℃, 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最适温度为20℃左右, 相对湿度90%以上。本地冬季大棚内平均温度约20℃, 相对湿度大于90%, 为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适宜环境。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 温度低, 相对湿度大更有利孢子的不断产生, 反复侵染, 致使该病暴发, 分生孢子借气流、水溅传播, 大棚内施肥不足或氮肥施用过多, 通风不好、排水不良、棚内湿度大以及品种单一, 且多年种植, 都容易造成白粉病发生流行, 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 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20d左右。

本地区大棚草莓每年9月份定植, 一般初期发病在每年12月份, 发病盛期在2~3月份, 此时也正是草莓果实采受期, 因此做好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3 防治办法

1) 加强对当地莓农棚室管理的指导工作, 及时发布病虫预报, 全面贯彻“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适时开展分类指导, 有效控制危害, 确保草莓安全生产。

2) 搞好栽培, 合理灌水, 充分应用农业、物理等防治措施, 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注意保温、通风、降湿, 施足底肥, 增施磷钾肥, 培育壮苗, 增强植株抗病性。把握好科学用水, 以“宁干勿湿”为原则, 做到小水勤灌, 切勿漫灌;并加强通风以降低棚内湿度, 在不影响草莓生长的条件下, 尽可能延长通风时间。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 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 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这样, 不仅有利于开花结果和果实膨大, 同时能显著抑制病害, 推广应用软管滴灌和地膜全覆盖 (畦连沟覆盖) 或沟内辅垫稻杆, 以控制棚室内的空气湿度, 杜绝草莓生产地漫灌。及时清理草莓生产园地中病叶、病果等病残体, 并集中销毁, 减少传染病源。草莓园追肥提倡使用三元素复合肥, 忌偏施氮肥。做好大棚膜敞闭管理,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尤其是施肥水后遇阴天时, 应及时开棚, 避免发生氨气、氮气等有害气体危害。

3) 做好病虫发生初期的控制与防治。由于设施栽培草莓特殊的生长环境, 白粉病极易在棚室内传染蔓延危害, 防治困难。因此对白粉病的发病中心发生区 (株) 要及时清除病叶、病果等病残体, 草莓生长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深埋或焚烧, 并及时选用对口药剂封杀, 以防传播蔓延。

4) 做好土壤消毒, 土壤高温消毒连作棚地利用三伏天 (7~8月份) 高温天气, 在清洁田园的基础上, 亩用切成3~5cm的碎稻草300~500kg、生石灰50~100kg撒于土表, 然后深翻土壤, 做成高畦 (30cm以上) 。灌水直至饱和, 盖上地膜密封。这样在强光下土壤可升温至50~60°C, 维持15~20d, 可杀死土壤中病菌。

5) 化学防治, 选用对口药剂, 科学合理用药。在进行药剂防治时, 按照无公害草莓生产规程开展安全产生产,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

化学防治要从苗期抓起, 要选用无病母本培育壮苗, 在分株繁殖期间, 及时拔除弱苗、病苗, 并要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重点抓好早预防, 特别是出现发病中心时要立即进行防治, 扣棚后白粉病开始进入发病期间, 应选用安全、高效、低毒杀菌剂, 主要有62.25%仙生 (腈菌唑锰锌)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高渗腈菌唑1500倍液、或40%福星 (氟硅唑) 乳油4 000倍液进行防治。5~7d喷一次, 共喷三次。开花期一般不能喷化学农药, 否则易产生畸形果。此期间如果继续发病, 应选用生物农药为主, 主要有2%农抗120 (抗菌霉素) 水剂150~200倍液或2%BO-10 (武夷霉素) 水剂150~200倍液进行防治。

日光温室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治 第3篇

一、影响白粉病发生的因素

1.重茬连作致使病菌积累由于日光温室不能移动的建筑特殊性, 草莓主产区的重茬连作问题不可避免。很多农户在自家的棚前育苗, 土壤消毒不彻底或根本不消毒处理, 土壤及周边环境中存在大量白粉病菌。温室作物很难进行水旱轮作, 是促使白粉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

2.温室内湿度大高湿环境促进白粉病迅速发展。冬季外界温度低, 当打开草苫时温室内很容易起雾, 湿度很大, 如果遇上低温阴天, 白粉病发展很快。

3.温室结构老化, 保温性差温室后墙保温性能不高, 结构不合理如高跨比不合理, 使温室升温慢, 棚内容易起雾, 保温性能变差;前后温室的间距不当, 后面温室被前温室的后墙和草苫高度遮荫, 光照不强和低温同样会加重白粉病发生。

4.农事操作不合理田间管理直接影响菌源量和菌的生存环境。

5.大面积种植低抗品种近几年引进的章姬、枥乙女、甜查理、红颊等品质高的品种, 对白粉病抗性不强, 促进病害发展。

二、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采用地膜覆盖加滴灌技术, 覆膜时要求垄、沟全覆到, 最大限度降低温室中的空气湿度, 防止早上棚内起雾;适时通风, 阴天也要坚持适当通风;采用无滴膜防雾膜以降低棚内湿度;勤摘老叶病果, 当天的病叶、老叶要及时清出温室, 减少侵染源。后期要注意摘除过多叶和小果、病果, 是有效抑制病害重发的手段。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第4篇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品种及药剂 试验品种为99草莓。试验药剂为60%特富灵及30%氟菌唑粉剂、70%甲基托布津, 对照为70%甲基硫菌灵。

2.试验地点及田间概况 该试验安排在东港市北井子镇林家村农户草莓大棚内, 大棚面积1.2亩, 土壤性质为壤土, 每亩施农家肥2万公斤、复合肥100公斤, 采用滴灌方式灌溉, 栽培方法为大垄双行, 每亩栽植草莓苗1万株。

3.试验处理 在大棚内设三个大区, 每个大区八个处理, 共计24个处理, 每个处理采取随机排列形式, 每个处理10平方米, 共计240平方米。试验共进行2次喷药处理, 采用16升、孔径0.2毫米喷雾器, 分别在6月12日下午2时进行1次、6月22日下午2时进行1次, 7月2日进行田间调查叶片数。期间6月12日喷药时, 棚内温度24℃, 6月22日喷药时棚内温度为25℃, 6月13日至6月21日降水30毫米, 平均温度23.2℃, 6月23日至7月1日降水50毫米, 平均温度25.3℃。6月18日滴灌灌水1次, 7月2日调查叶片数及病叶数、级别。

二、结果与分析

7月2日调查叶片数及病叶数、级别, 结果见表1。

根据表1数据, 采用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相对病级数值) / (调查总叶数9) 100和防治效果 (%) =[ (C K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 /C K病情指数]100的计算方法计算, 得出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值, 结果见表2。

三、结论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技术(精选4篇)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第1篇1 发病特点草莓白粉病是由于草莓受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