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不能丢作文-美德作文
传统美德不能丢作文-美德作文(精选5篇)
传统美德不能丢作文-美德作文 第1篇
关于勤俭的作文:勤俭节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丢节约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读了《俭以养德》这篇文章让我了解了许多: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家里还是经常穿补丁的衣服。是他家中贫穷吗?不是,他是国家领导人;是他不爱新衣服吗?不是,谁不爱美丽。如果,一个人过惯了节俭和艰苦的生活,那么就不会有迈不过去的坎,度不过的难关。据有关人员统计:毛主席的一双布鞋补了22次,一套军装补丁有76块,睡衣则有67块。毛主席能有补丁一身的光耀形象,是因为他补丁之多,实数罕见哪。毛主席的内衣内裤上更是五彩斑斓,有赤色、橙色、黄色、红色、青色、蓝色、紫色与标准的老百姓一样笑破不笑补,只要不露肉,不透风就行。
这位伟人,有着一生用不完的美筵,正是因为他的节俭。冯玉祥将军教育儿子冯洪国也是如此:儿啊,你要脱下军装、皮鞋到牛栅里去熏一下,闻一闻牛屎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管事,谈不上奢华,但以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这蕴含着深刻道理的话一板子把冯洪国打醒了。他脱下了军装、皮鞋,换上了青年的便衣,穿上了粗布鞋。事情是这样的,冯洪国日本留学回国后,看望多年不见的老父亲,当父亲看到儿子身着西装脚蹬皮鞋,浑身散发着浓浓的香水味,便这样地教育自己的儿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补丁、牛棚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看到的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到夜晚,万盏灯火大放光芒,一幢幢大厦顿时披上了宝石镶嵌的衣衫;一条条街道犹如星光闪耀的银河;再加上射灯如探照灯似的来回晃动,而在这闪耀着的美丽背后,又有谁看到了浪费的影子。的确,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有这样的享受。于是,节约也随之被人们抛在了脑后。
这天中午,我经过学校的小店,里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同学们进来时迫不及待,出来时满载而归,我尝点你的薯条,你吃点我的鸡腿,真是不亦乐乎。我在班级里简单地做了一个调查:平均每天到小店去4次以上的有6人;去3次的有10人;去2次的有30人;去一次的有7人;一次都不去的没有(因为今天不去明天可能就去了,虽然我去小店的次数不算多,但我也在去的行列中)。去小店为了买学习用品的占四分之一;肚子饿买吃的占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二的是为了解谗,看到别人在吃自己也要吃,更有同学是拿零食当午饭,中午菜不合胃口就一倒了之。前几天班级里还掀起了一股名牌风,看谁穿得最有品味,今天你穿李宁,明天我就要换上安踏,有人还嘲笑同学穿假名牌。哎,我真想告诉大家,勤俭才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不是攀比与浪费啊!
在班会课上,我和老师商量把《俭以养德》这篇文章推荐给同学们,老师同意了,听完了我对文章的介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啊!艰苦的生活虽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度过难关;富足时豪华奢侈,穷困时将难以生存。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传统美德不能丢作文-美德作文 第2篇
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勤俭节约美德不能丢”。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从厉行节约的晏婴到“一钱大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都为我们留下一份份忧苦万民、勤劳天下的珍贵遗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艰苦朴素的光辉事迹,更是彪炳千秋。中华民族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断繁衍、兴旺发达。勤俭节约还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方针,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说“要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正是这一方针,才使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医治了几十年战争的创伤,甩掉一穷二白的帽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现一种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把勤俭的美德当作“过时”的观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现以铺张浪费为荣,艰苦朴素为耻的歪理。浪费的现象,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屡见不鲜,例如:水龙头中的长流水,教室里人去灯不熄,食堂里每顿倒掉的剩菜剩饭,校外小店里我校的小朋友用起钱来大手大脚。
勤俭节约真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而应该丢弃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金生活,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西部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
勤俭是建立在“勤”与“俭”的结合上。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只有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两者相加,劳动者创造的成果才会越累越多,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反之,则是社会衰败,文明倒退。
上个星期我校各最低点年段开展了各种活动,如一1班着重写字的指导、一
2、一3着重文明礼貌的教育。四年级段开展了队报评比并进行了展览。
姓氏文化和传统美德不能丢 第3篇
熊为当今第71大姓,源于河南新郑及湖北秭归。
起源简述
据《中华熊氏通谱》记载,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又称有熊氏。其后代以地名为姓,称熊氏。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篡》等书记载,黄帝的36世孙中在商末有个叫鬻(yu)熊的,很有学问,曾为周文王姬昌之师,其子事文王,早卒,他的曾孙熊绎(39世)以父王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以文王功臣之后嗣被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楚君的后人以熊为姓,称为熊氏。
寻找民族力量,追根溯源,留住乡愁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于4月9日在新郑隆重举行,这一有利于增强世界华人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凝聚世界华人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盛大活动让不少炎黄子孙有了“同根同祖同源”的意识。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没能留住乡愁。熊维政认为,这个现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人才流动,这部分人才大多在工作地落地安家,结婚生子,他们的后代很少有机会回到故乡体验生活,对家乡的印象更加的模糊,乡愁显得若有若无;二是改革开放也使得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消磨乡愁这种特有文化;三是中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故乡的概念被逐渐淡化。”
其实,乡愁体现的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需求、一种文化感受、文化启迪或文化认同感,是一种具有亲切感的精神情感。因此,要记住乡愁就必须保护文化。“通过拜祖先,我们能更好地寻找民族力量,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寻回自己的根。”熊维政说,“我们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身体里都流淌着炎黄的血液,我们的根都是相同的。追寻炎黄文化其实就是一个追根溯源的过程,炎黄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涵,可以团结更多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缺失日益显现。在这个时刻,拜祖先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文化影响着整个炎黄文化的兴衰,关乎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其实,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时刻谨记我们有着共同的炎黄祖先,我们都血肉相连,我们都是最亲的亲人,我们要团结一切力量,为民族文化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可成立姓氏文化协会,壮大寻根力量
月是故乡明,人是同根亲。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上了寻根之路,那么问题来了,这条路该怎么走?又该寻些什么?“中国的姓氏有很多,不管姓氏是常见的,还是生僻的,每个姓氏都代表一种文化,都包含一段历史,都书写了祖先为生活而不断奋斗的励志故事,寻根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来历,让我们有共同的归属感,让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祖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改造自然的无穷智慧,我想这就应该是寻根所要寻找的东西。”
在我们普遍所说的中原寻根中,更多的是立足于姓氏的血缘寻根。无论身在何方,炎黄子孙们都有着强烈的根亲意识,或联谊结社,或续谱归宗,寻根谒祖成了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在姓氏文化和根亲文化中,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姓氏文化研究一个姓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根亲文化在于满足人们认祖归宗、团结合作的需要。寻根要弄清楚自己的来处,可以通过成立姓氏文化协会等方式壮大寻根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寻根的事业中来。”
虽然移民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熊维政却认为,此种趋势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让人民生活更富足,社会更和谐。通过不断改善大的宏观环境,不断提高经济水平,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我们的炎黄文化,要让更多的人寻到根,要通过炎黄文化找到整个民族的归属感,让整个民族凝心聚力搞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最幸福的国度。”
挖掘姓氏文化传承传统文明,企业家担一份责任
“我们做企业的人都在不同领域打拼,深刻体会到河南人身上所具有的不轻言放弃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本身就是继承了中华传统的拼搏精神。挖掘姓氏文化传承传统文明,也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弘扬根亲文化,有利于传承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和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企业家来讲,就更应尽一份力。”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但熊维政认为,只要思想文化走在正途,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我想我们的传统美德和姓氏文化不能丢,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羚锐公司是一家成长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的企业,革命老区新县红色文化厚重,先后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一大批将军和省部级领导,这块红色的土地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基因,让老区人民懂得知足、惜福和感恩。“羚锐是靠着国家科委提供的扶贫贷款起家,做到如今的成绩离不开老区人民、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羚锐公司得益于扶贫,回馈于扶贫,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宣扬感恩的文化,成立了“河南省羚锐老区扶贫帮困基金会”,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开展社会公益活动,践行回馈人民的责任,让公益活动参与者和被帮助者都能感受到爱心和温暖。这种方式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感恩的教育,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将感恩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
传统美德不能丢作文-美德作文 第4篇
小学国旗下的讲话稿《勤俭节约美德不能丢》
同学们,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我们的生活不愁吃穿,无忧无虑。可与此同时,浪费现象也日益严重。致富思源,富而不忘节约。漫步校园,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风扇不停地转;在阳光灿烂的大白天,教室里灯火通明;在水池边,水龙头哗哗地流着眼泪,无人理睬;新鲜的水果只咬了一口,就像孙猴子吃蟠桃似的扔了;午餐后,那白白的米饭和新鲜的菜肴,被无情地倒入那一个个桶中。这一幕幕,谁看了会不心痛呢?“饥饿吞《读者》杂志刊载了一封来自非洲小孩的信,信中写到:噬着我的生命,我瘦弱的躯体变得佝偻,就像个老头。我是靠着数自己的骨头来度过一天又一天的。我仅有的一点感觉,就是饥饿穿过骨头的那种疼。就连在烤人的太阳底下,我还是觉得冷。唉,老天爷呀,我们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折磨?我饿啊,我饿„„”。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像这位非洲小孩一样,号称生命被饥饿威胁着。“金元帝国”的美国也有二千万人处于半饥饿状态。我国也还有广大贫困落后地区粮食不足,经济欠发达。我们怎么忍心如此浪费呢!再说,“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据权威调查显示。全球可供饮用的淡水资源仅占 0.1,近年来,由于污染浪费严重,淡水资源越来越少,世界上将近10 亿人与洁净水无缘,科学家预言本世纪会爆发深刻的水危机。况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俭,德之共也;侈,罪之大也。”和“俭以养德”的良训。培养我们勤俭节约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我们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毛主席说过:“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们不能做罪人,我们要爱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让我们为了人类,为了国家,也为了自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反对浪费,厉行节约。
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 第5篇
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
依安县实验中学
杨利
2006.6.25
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
依安县实验中学
杨利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节节升高。抢劫、吸毒、强奸、杀人(甚至杀同窗同学、亲生父母)等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虽然其社会背景、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青少年的文明道德教育却是到了需要特别关注、特别强调、并加以重力整治的时候了!
解放初期我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提出“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起了很好的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六七十岁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在此“五爱”教育下过来的。以后又陆续提出“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和“学雷锋”等向英雄人物的学习教育以及“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宣传教育也曾起过良好的作用。但此时 “爱劳动”和“爱护公共财物”很少听见了。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对于“三好”、“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不知道的;对“学雷锋”,由于重复组织学习多次,青少年还知道一些。但是已经变样了,有的说雷锋做好事不求报酬,不符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原则,傻瓜才学!说实在的,以上这些学习教育内容都是不错的,在当时也有其一定成效。但这么多以一时的实际为典范对青少年教育的提法,有点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最后手中只剩最末一个棒子”一样。事实说明,没有一个中心的、根本的、一贯的、很容易记住的、并可以作为“纲”的提法是不行的。使许多青少年不知所措,分不清好坏、分不清正确与错误。这也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文明道德教育是对青少年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事;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甚至下一代的大事;是关系到中华优秀的文明道德的继承的大事。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封闭不法网站,并限制未成年人进网站,以阻止不健康的内容对他们的影响,有一定的成效。但这只是治标,不是治本,效果是很有限的。回想过去社会上曾经大力封杀黄色书刊、黄色光盘等对青少年的影响,效果怎样?当前在青少年中有了所谓“袖珍小书”流传!黄色书刊、光盘也远未杜绝!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恐怕用“堵截”的办法很难阻止不健康东西对青少年的影响。要阻止不健康东西的影响必须标本兼治。治标一定要严,绝对不能姑息迁就,罚款了事;应当制定法律,把“贩黄”看作“贩毒”一样严惩不怠!因为“贩黄”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道德品格影响极坏!它往往就是社会上犯罪行为的源头。治本的例子很多。中国历史上“夏禹治水”的故事,讲夏禹不用“堵截”而用“疏导”的办法最终治水成功!对于传染病的最好的防治,就是打防疫针。中国过去少年读物“三字经”前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习”就是如何做人的学习和接受前人的教育。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杀人犯,刚出生时呱呱坠地的哭叫声没有大的差别,但后来的教育和学习使他们之间成为天壤之别!一个人在幼儿、少年时代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做人的道德品质教育。现在经常提“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体育”要从娃娃抓起!其实“道德品质”更要从娃娃抓起!现实的例子表明,一个道德品质特差但电脑学得极好、编病毒程序能力特高的人对社会不是贡献而是破坏!
现在我国的学校虽然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几乎把“智”看得最高;每年全国中、高考基本上以考“智”育为主,考后总是在各个学校进行升学率的评比。这客观上把“德”、“体”、“美”看成次要的地位。顺便提一下,据报道现在中国的中、小学生戴眼镜的比例是世界最高的;大、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这值得有关领导部门、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
提倡未成年人道德品质教育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是对的。宣传好人好事和学习英雄人物,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必要的,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的“纲”。这个“纲”应告诉青少年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和人们相处;这个“纲”应能影响青少年一辈子的行为使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纲”还应容易记住、而不像有的地方和部门多达几十条的文明公约难以普及、难于记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灿烂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她有系统的、一贯的、甚至于国际上都赞叹的文明道德标准。早在二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有“夙夜在公”的道德论述;西汉初年贾谊(前200-前168年)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利益,强调整体精神;儒家把诚信视为“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民无信不立”等。其中最能全面完整的代表中华优秀文明道德的就是“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简称“四维八德”。
听父亲说解放前上小学时,每星期一早上,校长率领全体师生在孙中山先生遗像前致敬。孙中山像的上方就写着“礼义廉耻”,左边是“忠孝仁爱”,右边是“信义和平”。当时每学期学校都要根据“四维八德”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评为最差“丁”等的学生,校方要对其进行警告并与其家长进行谈话。如连续两次评为“丁”等的学生学校将开除其学籍!据说海外华侨办的中华学校现在仍是以此“四维八德”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教育的。
现在中国大陆在对内、对外宣传报道上、外交上、法律上用词的字里行间也是经常提及“四维八德”的。如“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要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中国驻香港、澳门的人民解放军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我们的战士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我们的党政干部要廉洁自律!”;“我们要讲诚信,讲廉耻!”等等。前几年一次全国高考作文以“诚信”为题,许多考生在论述中都提到“诚信”是立业之基、是做人之本!“百行孝为先”这是中国的优良精神传统,也是养才选才的标准。据报道说香港公司招聘员工首先要看应聘人是否孝敬父母,因为对父母不好的人,与同事也相处不好。韩国人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从小就培养孝顺父母的高尚品德。据与韩国工程技术人员接触过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说,韩国人的敬业、爱业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后,韩国几乎是一无所有的穷国,而经过不到五十年后的现在,己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其工农业的先进技术很多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其高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据有关学者研究,这与其全国上下推崇中国的儒家学说有关。有的学者认为是韩国人、新加坡人和海外中国人继承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上面的分析、推敲、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四维八德”就是中华文明道德之精髓。它概括了人际间相处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只有十二个字,非常好记,又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大度的重提“四维八德”,并作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纲”加以大力提倡,将对中国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大的意义!也将对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的反腐倡廉有重大的作用!还将为中国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地发展注入和谐、健康、文明的道德氛围!同时我们还能与海外的数千万炎黄子孙、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共同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道德,这将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地恐怖事件累累发生、反恐行动升级和虐俘事件不断出现的时期,宣扬“四维八德”更有现实意义!此外还会对将来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有利!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并形成适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传统美德不能丢作文-美德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