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开放术式范文
传统开放术式范文(精选7篇)
传统开放术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140例。其中行常规开腹术式治疗患者72例设为对照组,行微创内镜联合术式治疗患者68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39.85±5.56)岁,平均病程(4.33±1.07)d,平均胆总管直径(1.33±0.54)cm;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39.94±5.60)岁,平均病程(4.50±1.11)d,平均胆总管直径(1.29±0.50)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1.1 纳入标准
①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活检确诊;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II级;③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研究。
1.1.2 排除标准
①既往腹部手术史;②出血性疾病;③麻醉禁忌证;④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⑤妊娠哺乳期女性;⑥临床资料不全。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术式治疗,即全身麻醉后于患者腹部常规切开,探查腹腔后依次切除胆囊,切开胆总管并取出结石,同时放置引流T管。试验组患者则采用微创内镜联合术式治疗,即全身麻醉后首先以剑突右下方2~3 cm处进行穿刺,其他操作孔位置同常规腹腔镜三孔手术操作法,二氧化碳气腹压力为13~14 mm Hg;于胆囊三角区有效分离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对胆囊动脉进行离断,并夹闭胆总管;待确定肝总管和胆囊管交界无血管区后,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切口长度约1 cm;继而于剑突下穿刺孔放置胆道镜,以取石网篮取尽胆总管内结石,并进行彻底冲洗;取石完成后再行胆道镜探查,确认无结石后放置引流T管,最后行胆囊切除。两组患者术后3~4周T管造影检查如未发现胆总管下端结石残留即可拔除。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结石清除例数,计算结石清除率。结石清除判定标准为术后T型管造影提示未见结石残留[4];②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计算平均值;其中术中出血量计算方法为:腔镜术中出血量=吸引瓶内液体总量-冲洗液量;开腹术中出血量=吸引瓶内液体总量+纱布垫吸血量(每块纱布吸血量按30 ml计算);③记录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例数,计算镇痛药物使用率;④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包括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及胆漏等,计算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Epidata 3.10和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100.00%(72/72)和98.53%(67/68);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35.73±26.20)min、(85.33±9.31)ml、(3.41±1.15)d及(14.37±3.87)d;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12.57±20.87)min、(34.60±3.79)ml、(1.67±0.52)d及(6.70±1.80)d;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3.61%(53/72)和13.42%(9/68);试验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28%(11/72)和2.94%(2/68);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属于普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患者人数约占胆石病总例数5%~21%[5,6];已有研究显示,胆囊结石患者病程迁延时间越长,并发胆总管结石几率则越高[7]。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传统采用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及T管引流术,结石清除效果尚可,但术中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部分高龄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无法耐受[6];近年来有临床报道显示,开腹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术后T管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无法满足临床需要[8,9]。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和术者操作水平提高,以腹腔镜技术为基础的微创术式已成为胆囊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的首选,其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方案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与传统开放术式相比,微创内镜联合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术中创伤更小,全程均在腔镜下完成,操作视野更为清晰,结石清除率高达96%~100%[10];术中于剑突右下方2~3 cm处建立穿刺孔,可有效缩短穿刺孔与胆总管间的距离,并能够保证穿刺胆道镜经穿刺孔进入后可与胆总管垂直,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效率,缩短手术用时[11]。胆囊动脉离断后夹闭胆总管可通过牵拉胆总管而降低胆囊内小结石进入胆总管的风险,避免术后结石残留。而手术操作过程中对于Oddi括约肌损伤极小亦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12]。
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案用于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结石清除效果接近,符合临床治疗需要。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微创内镜联合术式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创伤,并能够在缓解术后疼痛的同时加快康复进程。而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则证实胆囊并胆总管结石行微创内镜联合术式治疗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和提高治疗安全性方面优势明显,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13]。
传统开放术式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年龄22~53.5岁,平均年龄(39.5±2.2)岁,病程6个月~2.5年,平均病程(1.4±0.6)年,良性肿瘤直径0.75~3.4 cm,平均直径(2.1±0.9)cm;对照组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9.8±2.0)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病程(1.6±0.3)年,良性肿瘤直径0.72~3.5 cm,平均直径(2.2±0.7)cm。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良性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3]
(1)高发年龄为2 0~2 5岁,其次是1 5~2 0岁、25~30岁;(2)病变部位多在乳房的外上限,单发者较多,少数为多发;(3)患者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4)乳房可触及肿块,肿块增长速度较缓慢,质地有弹性、表面光滑,可以推动;(5)月经周期对肿块大小无明显影响。
1.3纳入标准
(1)年龄18~60岁;(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3)排除合并有其它系统严重疾病者;(4)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5)患者同意行手术治疗,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和研究知情同意书。
1.4治疗方法
1.4.1术前准备。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完善各项理化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1.4.2对照组在术前准备基础上,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4]进行乳腺良性肿瘤的切除,在局部给予利多卡因麻醉起效后,选取1~4个切口,将乳腺乳腺肿块切除,再以电凝止血,加压、缝合、包扎。
1.4.3观察组在术前准备基础上,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嘱患者取仰卧位,确认穿刺点后消毒铺巾,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利多卡因穿刺浸润麻醉,在穿刺点处做一长为0.3~0.4 cm的切口,再置入旋切刀,将旋切刀置于肿瘤病灶的深面,刀头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后,进行反复的旋切、抽吸操作,将病灶全部切除,最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24~48 h。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2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麦默通旋切术属于微创技术,具有微创手术的明显特点,即创伤及瘢痕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易于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尤其是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故而该术式在临床中得以广泛推广,并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5]。然而笔者认为,在临床中使用该术式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施开手术时,应该配合超声,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治疗,可确保手术的精准定位,达到最佳疗效;(2)严格明确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分析患者的身体状况,尤其是不可耐受手术者不宜实施该手术;(3)有文献报道该术式的主要并发症是术中出血、术后血肿,故而在实施该术式时应注意术后的合理加压、包扎,避免出现术后血肿形成。
综上所述,乳腺良性肿瘤的发病率较以往升高,需要积极治疗,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则是一种理想的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方法,与传统开放术式相比优势明显,且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比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术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VAS评分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瘤,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传统开放术式,疗效,对比
参考文献
[1]李国花,李声.麦默通乳腺微创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4,57(1):56-57.
[2]杜明刚,王岩.麦默通旋切手术与传统开放式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对比[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3):45-46.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8.
[4]仇笛,陈建新,顾强.麦默通旋切系统在乳腺多发良性肿块切除中临床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3):3491-3492.
传统开放术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的高位肛瘘患者70例,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 女16例, 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40.7岁;对照组男18例, 女17例, 年龄19~55岁, 平均年龄40.8岁。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术前诊断资料经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经对以上70例患者手术治疗并随访, 进行了专项临床研究和分析。
1.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6月颁布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关于瘘管的诊断依据选择高位肛瘘病例。
1.1.2 诊断依据
(1) 肛旁时淌脓水或伴有肛旁肿痛, 反复发作。 (2) 肛门周围见有溃口或肛周有硬结肿块, 局部可有脓性分泌物, 少部分可有局部温度增高, 指诊内口明确。 (3) 探针检查或瘘道造影或直肠腔内B超可探明瘘道走向及内口位置及与肛管直肠环关系。凡瘘道走向经以上检查, 明确为超过外括约肌深部 (包括深部) 者可明确诊断为高位肛瘘。
1.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内口明确的高位肛瘘患者; (2) 对研究人员观察和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 自愿参加; (3) 签订手术同意书者; (4) 年龄为18~58岁患者。
1.1.4 排除标准
(1) 哺乳、妊娠期、月经期妇女; (2) 各种严重全身合并症: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血液病、传染病、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等; (3) 过敏体质及对各种药物过敏者; (4) 肛门功能和形态异常者; (5) 治疗期间转诊或失访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按单盲法, 两组术前常规体查, 手术当天均半流饮食, 术晨予备皮、清洁灌肠, 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 均采用骶管麻醉方法进行手术麻醉。
治疗组:采用高位肛瘘微创术式 (内口切除低位小切口高位挂线引流, 不紧线, 保留肛管直肠环) 。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1) 探查:确定肛瘘所在范围和部位, 有无支管和死腔。并用美兰染色标志, 进一步明确内口位置。另外还需探明瘘管与肛管直肠环之间关系, 为设计具体手术切口方案提供依据。 (2) 切开外口:在瘘管外口处做放射状小切开长2 cm, 局部切开、扩创。术中充分止血。 (3) 清除原发病灶源:找出内口, 将内口及其周围约0.2 cm粘膜一起切除。适当扩大内口及瘘管, 用刮匙尽可能将管壁及坏死组织刮除。取样本送病检。 (4) 放置橡皮筋 (挂线) :如果瘘管外口和内口在同一方向, 且没有支管和死腔, 则直接以探针引导, 放置橡皮筋, 将两断端结扎, 不紧线, 使橡皮筋呈松弛状态;如果有支管, 则需用探针探查, 找到其盲端, 做一放射状引流口长2 cm, 与盲端相通, 然后同法放置橡皮筋引流。如果瘘管外口和内口不在同一方向, 则需在与内口同一方向, 相当于瘘管分支处做一人工外口, 呈放射状切口长2 cm, 深达瘘管或脓腔, 然后以中弯血管钳, 分别沟通人工外口与内口、人工外口与原始外口之间瘘道, 并分别放置橡皮筋并固定, 不紧线, 利用其异物刺激作用和引流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5) 术后处理:常规静脉联合应用抗菌素治疗5~7 d;痔舒适洗液坐盆, 每天2次;每天换药时先后使用双氧水、甲硝唑反复灌注冲洗瘘道, 至分泌物逐渐减少, 乃至消失后, 拆除橡皮筋引流条, 继续换药、坐盆治疗, 至伤口痊愈。
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 (低位切开高位挂线, 内口不切除, 紧线, 破坏肛管直肠环) 。 (1) 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 探查:同样需确定肛瘘所在范围和部位, 有无支管和死腔。并用美兰染色标志, 确内口位置。 (3) 切开瘘管及死腔:由外口开始, 沿瘘管走向, 将肛管直肠环以下所有瘘管及死腔全部切开并剔除, 剪修创面呈“V”形, 以利引流。取样本送活检。 (4) 挂线:放射状切开与内口对应的肛缘皮肤, 在肛管直肠环的下缘沿瘘道向上导入橡皮筋, 其中一端由内口穿出, 适当扎紧橡皮筋, 以维持对肛管直肠环一定的张力, 最后通过慢性切割作用, 将高位肛瘘及肛管直肠环一起切开。 (5) 术后处理:常规静脉联合应用抗菌素治疗5~7 d;痔舒适洗液坐盆, 每天2次;每天换药1~2次至伤口愈合。
1.2.2观察内容
(1) 详细记录病史、术前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以明确诊断, 防止将排除病例纳入; (2) 详细记录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状态等; (3) 随访患1个月, 记录患者有无漏气漏液的发生。并观察有无因疤痕收缩或锁眼状缺损引起的肛门变形。
1.2.3 观察指标
(1) 肛门功能变化:测量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的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2,3]; (2) 肛门外形变化: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有无漏气漏液和肛管锁眼畸形情况。
1.2.4 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中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μ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人经手术治疗均得到治愈, 并成功进行随访观察。
2.1 肛门功能变化
测量患者治疗前及术后1个月的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
2.1.1 肛管静息压
治疗组肛管静息压术后无明显变化 (P>0.05) , 对照组肛管静息压术后较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P>0.05, 对照组手术前后比较, P<0.05。
2.1.2 肛管最大收缩压
治疗组术后肛管最大收缩压无明显变化 (P>0.05) , 对照组术后肛管最大收缩压较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治疗组手术前后比较, 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比较, P<0.01。
2.2 肛门外形变化
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有无漏气漏液或肛管锁眼畸形情况。
2.2.2 肛管锁眼畸形情况
术后1个月观察, 治疗组的肛管锁眼畸形情况少于对照组。经μ检验, μ=2.05, μ0.01>μ>μ0.05, 0.01
2.2.1漏气漏液情况
术后1个月观察, 治疗组的漏气漏液情况少于对照组。经μ检验, μ=2.79, μ>μ0.01, P<0.01,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按α=0.05, 双侧μ0.05=1.96, μ0.01=2.58。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结果分析
3.1 术后观察指标数据分析
术后在肛门功能方面, 测量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 治疗组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 而对照组其测量值术后比术前显著降低 (肛管静息压P<0.05, 最大收缩压P<0.01) ;在肛门后遗症方面, 治疗组术后无漏气漏液出现, 肛管锁眼畸形有2例, 而对照组分别出现7例漏气漏液和8例肛管锁眼畸形, 两组漏气漏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肛管锁眼畸形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具有肛门功能损失小, 后遗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4 讨论
该实验所用的两种手式都采用了挂线治疗[4]的手术方法, 但是两组术式原理却有所不同。治疗组采用低位小切口、高位不紧线引流、内口切除的微创治疗方法, 利用了挂线治疗所起到的引流作用和异物刺激作用。一方面挂线作为引流物, 能很好地将瘘管产生的分泌物引流出体外, 防止局部积液导致感染而再次形成脓肿。另一方面, 当残余的管壁液化引流排出体外, 分泌物逐渐减少, 此时局部炎症已经基本消退。这时候挂线物, 对局部可起到异物刺激作用, 可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 使伤口早日愈合。对照组采用的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并紧线的传统术式, 其挂线目的主要是利用了紧线之后产生的慢性切割作用, 将瘘管连同肛管直肠环一并切开,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基于两种术式原理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看出, 治疗组术后创面小, 肛管直肠环基本可以得到完整的保护, 因而术后对肛门功能影响有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治疗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和测量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由于挂线并紧线, 使肛管直肠环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部分损坏了肛门的收缩功能。因此, 在对照组中肛管静息压手后比术前降低 (P<0.05) , 而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后降低更加显著 (P<0.01) 。同理, 在治疗组中, 因切口小、创面小, 保留了肛管直肠环, 因此术后有效地保持了肛门的功能和外形,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而在对照组中, 由于挂线勒紧、切开了肛管直肠环, 导致遗留较大的创面和疤痕, 最终结果是并发症和后遗症增多。通过实验研究对比, 肛门漏气漏液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少 (P<0.01) , 肛管锁眼畸形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少 (P<0.05) 。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该法采用的高位肛瘘微创手术治疗关键在于保持术后创面引流通畅。该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 创面较小, 而小创面相对大创面而言, 其引流相对要差, 因此, 保持引流通畅, 也就成了手术成败的关键所在。首先, 要选择瘘管或脓腔的最低点作为引流外口, 使渗液能够及时排出体外, 防止积液形成再次感染。第二, 因为高位肛瘘被引流的管腔, 为一狭长管道, 极易堵塞引起积液, 故在换药时应特别注意, 用双氧水、甲硝唑反复灌注冲洗瘘道, 并同时来回拉动引流用的橡皮筋, 保持引流畅通。当出现局部肉芽过长、妨碍引流时, 应及时对其做必要的修剪, 以利伤口的正常愈合。
该法通过微创术式治疗高位肛瘘, 与传统术式相比, 具有切口小, 创面小等特点, 且采用挂线而不紧线, 其目的在于引流, 对肛管直肠环不构成直接的破坏, 故术后肛门功能和外形均可以基本保持不变。而传统手术挂线且紧线, 目的在于慢性切割肛管直肠环, 因而往会留下肛门功能失禁和畸形等后遗症, 从而影响到肛门的正常功能。我们通过实验对比研究, 客观证实了该微创术式在肛门功能变化、肛门外形变化等多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术式, 符合切口小、疤痕小等微创特点[5], 同时由于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肛管直肠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维持了肛肠的正常功能, 减少了对肛周组织的损伤, 可以有效防止术后疤痕畸形的形成, 降低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高位肛瘘微创术式和传统术式对肛门功能和肛门外形损伤程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相互对照的研究方法, 治疗组施行高位肛瘘微创术式 (内口切除低位小切口高位挂线引流, 不紧线, 保留肛管直肠环) , 对照组施行传统术式 (低位切开高位挂线, 内口不切除, 紧线, 破坏肛管直肠环) , 术后对两组病人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漏气漏液和肛管锁眼畸形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所有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高位肛瘘微创术式比传统高位肛瘘治疗术式对肛门功能和肛门外形的损伤小, 因此高位肛瘘微创术式在肛门功能和肛门外形的保护方面优于传统术式。
关键词:高位肛瘘,微创,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98.
[2]李峨, 李国栋.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技术参数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
[3]孙永红, 梁小波.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对肛门功能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7) .
[4]陈白波.中医挂线疗法在肛肠病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1 (13) .
传统开放术式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包茎及包皮过长患者10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排除阴茎发育异常、尿道畸形等患者。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11~52岁,平均(24.1±4.1)岁;本组患者中包茎19例,包皮过长31例。对照组年龄10~50岁,平均(23.7±3.4)岁;本组患者中包茎20例,包皮过长30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根据年龄等情况采用合适的麻醉方式实施麻醉,缺乏合作的儿童病例可给予氯胺典酮麻醉,其他无特殊情况患者实施阴茎根部阻滞麻醉。麻醉成功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实施手术,包茎病例、包皮口狭窄患者、包皮和阴茎头有粘连的患者,可实施剪刀法对包皮实施环切术。对于不完全包茎患者或有部分包茎患者,可实施包皮口扩大术,而后包皮能够自如上翻时,再实施袖套法或根部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或血肿、伤口感染、阴茎水肿、包皮过长或过短等。
统计学处理: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改良术式)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的术后伤口疼痛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出血和血肿0,伤口感染1例,阴茎水肿3例,包皮过长或过短0,并发症发生率8.0%;对照组术后出血和血肿发生10例,伤口感染3例,阴茎水肿9例,包皮过长或过短2例,并发症发生率48.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包茎和包皮过长会影响到未成年患者的阴茎正常发育,对于成人来说会影响到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包皮环切术是治疗包茎和包皮过长的手术方式。随着人们审美等要求提高,对包皮环切术的手术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不但手术效果良好,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同时要术后阴茎的外形美观。在包皮环切术中,可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剪刀法包皮环切术和血管钳法包皮环切术),也可采用改良术式(袖套法包皮环切术和阴茎根部皮肤环切术)。
本文结果显示,虽然改良术式的手术时间较长,长于传统组,但改良术式中,阴茎根部皮肤环切切口较为隐蔽,具有美观效果,患者也感觉满意[4,5,6]。包皮环切术属于小手术范畴,但如果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和术中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多(出血和血肿、伤口感染、阴茎水肿等),本文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吴凯,蒋保亚.改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治疗包茎或包皮过长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6(1):31-32.
[2]成忠炉,成昊,赵正据,等.袖套式与传统式包皮环切术比较治疗阴茎包皮过长及包茎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1(3):24-28.
[3]曹晋.包皮内板切除术矫治包皮过长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9(5):2135-2137.
[4]王运起,郭玉格.改良式袖套式包皮环切术预防术后包皮水肿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6)2775.
[5]郑锦标,陈楚义,袁巍巍,等.改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茎的疗效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4,13(1):1050-1052.
传统开放术式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人工流产女性215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证实怀孕, B超检查结果提示为宫内妊娠, 在1年内无妊娠计划。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能异常、精神病史、生殖系统炎症、麻醉禁忌证、麻醉药物过敏者。
根据患者意愿分组, A组93例, 年龄20~42岁, 平均 (28.83±4.61) 岁;体重48~70 kg, 平均 (58.47±5.73) kg;停经时间45~68 d, 平均 (56.28±7.54) d;其中已婚已育42例, 已婚未育10例, 未婚未育41例;既往有一次人工流产史36例, 二次人工流产史40例, 三次或三次以上人工流产史17例;本次人工流产距上次人工流产时间9~38个月, 平均 (18.46±4.24) 个月。B组122例, 年龄18~43岁, 平均 (29.12±4.85) 岁;体重47~72 kg, 平均 (58.46±5.64) kg;停经时间43~70 d, 平均 (55.67±7.36) d;其中已婚已育51例, 已婚未育16例, 未婚未育55例;既往有一次人工流产史45例, 二次人工流产史49例, 三次或三次以上人工流产史28例;本次人工流产距上次人工流产时间10~36个月, 平均 (18.22±4.35) 个月。两组研究对象年龄、体重、停经时间、婚育情况、流产史、本次人工流产距上次人工流产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接受传统人工流产, 术前口服米索前列醇以软化宫颈,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阴道, 采用窥阴器扩张阴道, 宫颈扩张器扩张宫口。吸引宫腔, 吸净孕囊和蜕膜组织。检查宫颈口有无活动性出血、生殖道损伤, 如无异常情况可去除手术器械。术后观察2 h, 如异常情况可在家属陪伴下离院[2]。
B组接受无痛人工流产, 术前禁食禁饮, 开放静脉通道, 持续给氧并行心电监护。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等麻醉药物。负压吸引手术操作步骤同传统人工流产术[3]。
嘱患者术后卧床休息3 d, 避免受寒。保持外阴清洁, 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盆浴、重体力劳动[4]。术后随访1年, 对比两组性生活恢复时间、1年内重复流产率的差异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A组对比, B组术后性生活恢复时间较短, 1年内重复流产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人工流产术是指在妊娠3个月内采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 是临床应用于计划外妊娠的常用补救措施, 也是预防先天性畸形和遗传性疾病的方法之一。但重复人工流产对女性的身心均造成巨大的伤害, 可引起术后月经紊乱、慢性盆腔炎症、习惯性流产、继发性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生儿溶血等严重不良后果[5]。
传统的人工流产术采用负压吸引法吸出早期妊娠产物, 几乎都是在无麻醉镇痛的情况下进行, 术中疼痛感较剧烈。由于子宫除了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等植物神经支配外, 还分布着丰富的感觉神经, 在人工流产术中, 宫颈受到牵拉、扩张, 以及负压吸引对子宫壁产生的刺激等, 使迷走神经反射性增强, 机体释放大量乙酰胆碱, 引起冠脉痉挛、心肌收缩力减弱等反应[6]。手术扩宫、器械操作过程中对子宫产生的刺激可引起剧痛, 使孕妇产生恐惧感, 常常发生心慌、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人工流产综合征。一旦因疼痛而发生躁动、挣扎、配合度下降, 极易造成子宫穿孔、吸宫不全、漏吸等严重不良后果。
人工流产手术与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 由于无法了解直视宫腔内的具体情况, 稍有不慎就可造成子宫穿孔、大出血、操作感染等意外, 尤其是子宫异位、畸形子宫等孕妇, 发生意外事件的风险更高。重复流产者可能导致终身不孕[7]。
人工流产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 其中以心脑综合征、大出血、子宫穿孔、宫颈粘连、盆腔炎等较常见。重复人工流产者发生子宫损伤的几率增大, 子宫内膜损伤后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生育能力, 严重者可导致不孕。大部分的继发性不孕患者是由于重复流产损伤子宫内膜所致。人工流产手术环境差、器械消毒不严格、操作不当等均会导致感染, 继而引发宫颈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如致病微生物上行感染, 易导致输卵管堵塞性不孕[8]。部分女性在人工流产后月经量会减少, 提示子宫内膜基层受到严重损伤, 今后再次妊娠时易发生受精卵植入, 重复人工流产时不易刮干净, 常需要二次刮宫[9]。
无痛人工流产术是在麻醉状态下接受手术, 解决了人工流产手术中的疼痛、恐惧、紧张等问题, 可相对轻松地解决流产问题, 因而越来越受到意外怀孕女性的欢迎。随着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技术的发展, 痛苦越来越小, 这个给很多女性造成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人工流产不再痛苦, 就不怕意外怀孕了。无痛人工流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女性对人工流产的危害认识不足, 而不重视术后避孕, 引起再次意外妊娠。但再小的手术也会存在危险, 重复多次人工流产手术尤其会对女性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人工流产术并不是人人都适用的, 更不能经常进行重复流产, 尤其是未生育过的女性更要谨慎[10]。
本研究中无痛人工流产术者术后性生活恢复时间明显短于传统人工流产术者, 术后1年内再次意外怀孕、重复流产率明显高于传统人工流产术者。这可能与传统人工流产术中疼痛剧烈, 术中血压下降、头晕、恶心、呕吐等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所造成的巨大痛苦有关, 经历此种感觉者对人工流产术心存畏惧, 术后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避孕措施[11]。无痛人工流产术痛苦小, 易导致女性忽视重复流产的危害, 加之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尚未全面开展规范的人工流产术后计划生育指导服务, 导致了我国重复流产率居高不下, 给广大的育龄期女性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12]。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计划生育指导, 使广大育龄期女性认识到重复流产对身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并积极做好避孕措施。全面开展规范化的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 提供相关的避孕药具, 将计划生育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减少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痛人工流产术可解决术中疼痛问题, 术后可较快的恢复性生活, 再次妊娠风险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广泛开展人工流产术后的计划生育指导服务。
摘要:目的:观察传统和无痛人工流产术式选择对重复流产的影响,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人工流产女性215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意愿分组。A组93例接受传统人工流产, B组122例接受无痛人工流产。术后随访1年, 对比两组性生活恢复时间、1年内重复流产率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对比, B组术后性生活恢复时间较短, 1年内重复流产率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无痛人工流产术可解决术中疼痛问题, 术后可较快的恢复性生活, 再次妊娠风险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广泛开展人工流产术后的计划生育指导服务。
传统开放术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卵巢囊肿患者, 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已经生育的患者28例, 未生育17例;年龄在23岁~3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26.7±5.4) 岁;病程最短18个月, 最长8年, 平均 (3.28±2.02) 个月;囊肿直径最小4 cm, 最大11 cm, 平均 (7.04±3.21) cm。患者在入院后都要接受妇科检查, B超以及血清囊肿标志物检查, 经确定为良性肿瘤后才可进行传统术式治疗。经过术后的病理分析, 有11例患者为卵巢畸胎瘤, 12例患者为浆液性囊腺瘤, 9例患者为卵巢内异囊肿, 7例患者为黏液性囊腺瘤, 6例患者为卵巢冠囊肿。治疗组45例患者中已经生育的患者30例, 未生育15例;年龄在23岁~37岁之间, 平均年龄 (26.9±5.7) 岁;病程最短19个月, 最长8.2年, 平均 (3.28±2.02) 个月;囊肿直径最小5 cm, 最大12 cm, 平均 (7.13±3.42) cm。患者在入院后都要接受妇科检查, B超以及血清囊肿标志物检查, 经确定为良性肿瘤后才可进行腹腔镜治疗。经过术后的病理分析, 有12例患者为卵巢畸胎瘤, 13例患者为浆液性囊腺瘤, 7例患者为卵巢内异囊肿, 6例患者为黏液性囊腺瘤, 7例患者为卵巢冠囊肿。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囊肿大小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手术,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要进行全身麻醉, 然后采取头低脚高的仰卧位, 经腹部穿刺点建立气腹, 将操作使用的器械置入, 这时要对患者盆腔以及肿瘤的具体情况做出观察判断。之后撬起卵巢囊肿, 将其置于患者子宫的前方位, 固定之后借助电凝钩切开肿瘤较为突出部分的表面, 深度要达到囊壁, 在卵巢囊壁与卵巢皮质之间进行边分离边剪开操作, 最终将整个囊肿完整地剥除。将剔除后囊肿标本装入到标本袋内自切口取出, 冲洗腹腔没有发现出血后则手术完毕。术后所有的患者都要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3]。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实施效果、术后发热率、复发率以及镇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血量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差异明显 (P<0.05) ;但在手术时间方面, 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后发热率、镇痛药物使用的情况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在手术复发率方面, 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卵巢的具体位置是在输卵管的后下方, 其是由双重动脉供血的一个器官, 包括卵巢动脉以及子宫动脉[4]。如果不能对卵巢囊肿进行及时的治疗, 会造成卵巢的溃破、扭曲或是腹膜炎, 还有可能会使良性卵巢囊肿发展成为恶性肿瘤, 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如果卵巢囊肿一旦出现了变大或者是变性的情况, 就会对卵子、精子或者是受精卵的正常活动造成影响, 影响患者的生育, 最后造成不孕[5,6]。传统的开腹手术主要是对囊肿和其表面的包膜进行剔除, 然后止血结扎和缝合。其会对卵巢的正常组织造成无法避免的伤害,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腹腔镜手术不需要开腹治疗, 其手术造成的小切口对于美观也不会产生影响;而且因为其是在盆、腹腔内完成, 对内环境的干扰很小, 创伤与传统术式相比也是比较小的, 所以患者需要的恢复时间也就较短[7]。根据本文的研究得出, 在手术治疗时间、复发率方面,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在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血量方面,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发热治疗组患者少于对照组, 使用镇痛药物治疗组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从而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以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卵巢囊肿患者, 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治疗手段, 治疗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 对比手术实施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时间、复发率方面,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 (P>0.05) ;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血量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差异明显 (P<0.05) ;在发热率、镇痛药物方面, 治疗组患者少于对照组, 差异明显 (P<0.05) 。结论 选用腹腔镜对卵巢囊肿进行治疗, 疗效显著, 具有创伤较小、患者恢复时间短等特点。
关键词:卵巢囊肿,腹腔镜,传统术式,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舒静, 张松英, 林小娜, 等.腹腔镜下良性卵巢囊肿剥出术术式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6, 35 (1) :99-102.
[2]胡爱莲.悬吊式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两种术式在卵巢囊肿手术中优劣对比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5) :2233-2234.
[3]宫玉凤.腹腔镜及传统术式治疗卵巢囊肿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7 (4) :384-385.
[4]吴洁兰, 张华凌, 颜木容, 等.腹腔镜与经腹卵巢囊肿剥除术疗效分析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9) :42-43.
[5]陈霞, 陈蔚.腹腔镜及传统术式治疗卵巢囊肿后卵巢功能的恢复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11) :103、105.
[6]卢娟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 2011, 30 (32) :38-39.
传统开放术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站进行人工流产患者中有重复流产患者212例, 其中无痛人流组106例, 传统人工流产组106例。无痛人流组年龄16~34岁, 平均年龄 (25.3±4.8) 岁, 78例已婚, 28例未婚, 孕次2次者84例, 2次以上者22例, 本次妊娠时间平均 (9.8±3.1) 周。传统人流组年龄17~33岁, 平均年龄 (26.1±4.9) 岁, 73例已婚, 33例未婚, 孕次2次者86例, 2次以上者20例, 本次妊娠时间平均 (10.1±2.9) 周。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婚姻状况、孕次与本次孕周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1.2 手术方法
1.2.1 无痛人流组:
术前禁饮食, 麻醉, 开放静脉通道, 给氧, 持续心电监护及SO2 (血氧饱和度) 。静注芬太尼0.05mg, 缓慢静注丙酚2.0mg/kg麻醉诱导。手术具体操作与传统人流术相同。
1.2.2 传统人流术:按节育手术常规进行负压吸宫术。
1.3 观察与评价方法
观察内容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及人流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且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例人工流产手术全部成功, 无痛人流组手术时间为 (5.3±1.8) min, 传统人流组 (11.3±5.4) min, (P<0.05) ;无痛人流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传统人流组 (P<0.001) ;无痛人流组无人流综合征发生, 而传统人流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详细结果见表1、表2。
注:与传统人流组比较, *表示P<0.05
注:与传统人流组比较, 表示P<0.05
3 讨论
人工流产是指在妊娠3个月内采用手术或药物方法终止妊娠的临床措施, 临床多作为避孕失败而又不愿生育者的补救方法[1]。人流的方法有手术流产和药物流产两种方法, 其中手术流产适用于在孕妇怀孕的第7~14周终止妊娠。临床实践中发现, 手术人工流产操作中扩张宫颈及吸刮胚胎使患者感到极度疼痛、不适和恐惧, 增加人流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诊断时, 两组患者均经过血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和B超检查, 均为宫内妊娠。在疼痛程度评级上采用通用VAS评分法: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
重复流产的患者子宫壁脆弱且对疼痛的耐受力减弱, 近年来, 随着异丙酚等麻醉药物在人工流产手术中应用于, 无痛人流手术发展迅速并且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3]。首先, 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作用使患者处于麻醉状态, 疼痛感觉轻, 甚至没有疼痛的感觉, 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在术中及术后的疼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采用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 仅有极个别患者在手术中自觉轻度疼痛, 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明显的疼痛感。第二, 无痛人流的使用让手术效果更加理想。由于患者镇静, 手术过程顺利、快捷、平稳。而且, 无痛人流手术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还可能因为减少了对迷走神经的刺激引起的人流综合征的发生, 在各个方面对重复流产患者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总之与传统人工流产手术相对比, 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对重复流产患者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长、显著减轻患者在流产期间的疼痛, 而且减少了人流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834-2839.
[2]胡丽贞.人工流产两种镇痛方法的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17 (1) :54.
传统开放术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