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精选4篇)

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 第1篇

现阶段, 我国生猪养殖业最大的危害就是传染病, 而且每年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种类, 例如近年来新发现的副猪嗜血杆菌、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及猪增生性肠炎、猪副红细胞体病等传染病。

生猪传统疫病的非典型流行。长期以来猪场都容易发生猪肺疫、猪丹毒、猪气喘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流行性乙肝脑炎及猪瘟等传统疫病。随着我国科学与医疗技术的发展, 在生猪疾病预防上, 也开始大范围应用生物制品, 大大控制了生猪疫病的产生与蔓延。不过, 由于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养殖场, 导致生猪养殖单位不断壮大, 而畜禽产品的流通也随着市场经济与运输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 这就导致免疫、抗体监测和监测方法等方面与整个养殖群体的规模无法适应。而且在生猪养殖过程中, 使用了大量的动物保健药和复方制剂, 使猪群中很多临床典型症状开始慢慢消失, 不再具备典型症状, 这为生猪疾病的诊断带来极大的难度。

细菌性疾病的控制越来越难。很多生猪养殖户为了防止生猪发生大范围的流行病, 避免产生重大的经济损失, 常在生猪饲养的过程中使用大量抗生素, 想通过药物的使用实现生猪疾病的预防。可是, 有时候会取得相反的效果。生猪在长期食用抗生素药物后, 会对细菌产生很强的抗药性, 如果发生细菌性疾病, 生猪进行病原药物敏感试验, 就会导致无药可用的局面。而生猪养殖中如果单纯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无效时, 就会增加生猪治疗的成本, 而且生猪治愈率也会下降。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范围的扩大, 多病原感染这种情况也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生猪出现病毒性疾病, 会存在1-2种以上细菌性病原, 甚至存在多种病原的病理现象。生猪饲养由乳猪开始, 会出现消化系统腹泻疾病的综合征, 至呼吸系统呼吸道出现综合征, 肥猪高热性的疾病综合征, 母猪在繁殖期出现障碍性的疾病综合征等。这些系统性的病变综合征, 都表现出与养殖场环境、生猪圈舍气候、人为免疫和生猪营养等方面的因果关系, 是多病原共同致病的结果。

2 生猪养殖业中生猪疾病的防治措施

做好生猪疾病的监测和预防。要监测养殖场、养殖户、生猪交易市场、生猪屠宰厂及运输过程中的生猪情况, 对近期内出现的疫情和疫情高发区生猪及种猪场做重点的监控和检测。

检测的方法为: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和临床观察, 进行病原学的检测。生猪的疾病免疫措施包括对生猪进行免疫, 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疫苗的用法是在生猪颈部皮下进行肌肉注射。根据不同养殖场的具体情况, 控制疫苗的用量。如果从没有出现过猪瘟的养殖场, 可以根据母源抗体减少的情况, 一般在乳猪35日龄, 母源的抗体水平就不能保护乳猪来对抗猪瘟了, 所以一般在乳猪35日龄进行猪瘟脾淋苗的免疫注射, 65日龄进行第二次疫苗注射。

做好仔猪的防护和管理工作。对猪舍养殖情况需要以一定的指标来衡量, 一般以仔猪生长和发育的速度来确定, 特别是仔猪断奶后的实际成活率和断奶窝重等。所以要提高仔猪阶段的饲养和管理, 才能有效降低仔猪发生疾病。让仔猪在出生后的6小时内吃上初乳, 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降低腹泻与猪瘟等疾病发生的可能。

传染病的防治措施。可以根据猪舍密度, 按照生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 发病前一周, 在生猪饲料里使用支原净, 用量为100mg/kg体重;使用金霉素, 用量为400mg/kg体重;使用强力霉素, 用量为150~200mg/kg体重, 连续使用7天后, 能有效预防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进行, 还可以减少生猪胸膜肺炎发病率, 防止生猪出现痢疾和结肠炎、回肠炎等疾病。

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 第2篇

突发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

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疫情扩大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传染病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依靠科学信息、加强合作的工作原则,负责院内传染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突发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组长:郝定均院长

副组长:张堃副院长

马建生副院长

姚建锋副院长

组员:殷继超院办主任

彭慧医务科科长

李岚护理部主任

陈显莉防保科科长

张福琴感染管理科科长

郭华设备科科长

何高峰保卫科科长

姚红药剂科科长

张武瑞总务科科长

李铭门诊办主任

樊一刚内科主任

盛亚琳儿科主任

张平安急诊科主任

突发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办公室主任由陈显莉同志兼任。

职责:

①负责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指挥、部署; ②负责检查各项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③负责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统一调配救援物资、人员、设备,适时批准启动预案和终止紧急状态。

④负责监督检查各部门对疫情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⑤组织制定、实施各类传染病疫情的调查、现场控制和医疗救治等实施方案;进行疫情的确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等工作;

⑥评估救治工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防止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⑦负责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救治水平;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2、成立传染性疾病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组长:陈显莉防保科科长

组员:张福琴感染管理科科长

樊一刚内科主任

盛亚琳儿科主任

张平安急诊科主任

孙银娣中医骨科主任

郑林敏门诊办医生

王晓蕊传染病专干

张梅传染病、健教专干

赵婷控感办专干

高小茵控感办专干

职责:

①在医院突发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开展突发传染性疾病疫情的预防与应急工作。

②负责建立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事件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疫情征兆;

③负责突发事件疫情监测信息报告;

④负责疑似病人或传染病病人的初步诊断、病例报告和救治;并采取就地隔离等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⑤收集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并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日常监测、预警、报告制度

(1)日常监测

①按照传染病疫情监测的要求,不断完善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各级医护人员均有责任和义务发现、报告各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

②预防保健科按照各类传染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按传染病报告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

③认真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严格遵守门诊日志工作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及突发事件疫情报告制度,发现“不明原因高热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2)预警

根据各级监测网络日常的监测信息,按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立即做出预警和反应。

(3)报告制度

①发现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预防保健科应在2小时内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直报,并同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

②任何科室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隐瞒不报或阻止、延误传染病疫情报告。

4、医疗应急救治工作原则、流程和要求

(1)原则

发生传染性疾病疫情后,要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现症病人实行就地报告、就地隔离、就地治疗的原则;急救转运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

(2)应急处理程序

①传染病疫情发生报告后,突发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启动本应急预案,预防保健科立即组织传染性疾病医疗救治专家小组人员对传染病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报。

②预防保健科和控感办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后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软件的要求录入相关内容网络上报。同时,针对传染病三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分析临床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病人或疑似病人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控制疫区等必要的防治措施,及时采样检测,必要时送疾控中心检测。对易感人群采取应急预防性投药、开展群体防护等措施,并负责疫源地随时和终末消毒。

③预防保健科根据疫情发生的类型,立即组织会同医务科相关专家指导临床治疗工作,全力救治病人,并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需要转诊的,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3)救治工作流程

①院内有疫情症状的病人测量体温→分诊;

②院内接诊可疑病人→送至感染性疾病科留观;

③申请会诊→通知会诊→现场会诊→初步诊断;

④排除传染性疾病可能→转其它病区继续治疗;

⑤疑似或确诊病例→隔离治疗→消毒处理→请示报告。

(4)工作要求

①在疫情发生期间,全院职工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保持通讯畅通,全力以赴做好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及本职工作。

②门(急)诊要设立体温监测站,引导发热病人到感染性疾病科的预检分诊点进行初诊。

③所有接触传染性疾病病例的医务人员和司机要穿戴隔离衣、手套和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④预防保健科及控感办要认真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防护工作,指定专人按程序报告。

⑤药剂科、器械科做好物资储备工作,保证临床需求。

5、责任追究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未按要求执行的,依法追究责任。

(1)未依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科室负责人和相应责任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当事人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

(2)对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出现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情况,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

(3)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

猪场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技术 第3篇

1 传染性疾病的危害

1.1 免疫抑制病

1.1.1 本身的直接危害很大, 可以造成猪场的经济效益降低。

1.1.2 造成免疫抑制, 可使低致病性的病原体引起多种疾病综合征发生, 使免疫失败。

1.1.3 增加其它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机会, 造成继发感染, 特别是对仔猪和青年猪引起继发症更为严重。

1.1.4 免疫抑制病毒和继发感染原引起的多重感染往往使疾病更为复杂, 有时会造成新的综合征, 例如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

1.2 猪场细菌性疾病

目前猪场, 以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为主, 这些疾病都会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做好环境控制关

2.1 猪场建设

应该按照环保、生态、防疫、便利的的条件选址和建设, 特别注重防止污染。

2.2 猪舍内外环境

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适宜的通风、光照以及饲养密度, 场内布局要科学合理, 做到净道和污道分离, 避免交叉使用。母猪、仔猪、商品猪应分开饲养, 患病猪隔离舍、兽医诊断室、解剖室、病猪无害化处理区和粪便处理区应建在适当的位置。

3 严格消毒

3.1 消毒药选择

选择3~4种消毒药交替应用。

3.2 场地消毒

3.2.1 猪场周围及粪沟每隔7~10 d泼撒生石灰消毒。猪场入口的消毒池和消毒室用2%烧碱溶液, 消毒池的池水保持2~5 cm的深度。消毒室铺设浸泡2%烧碱溶液的麻袋, 消毒室安装紫外线灯管, 进场人员必须经紫外线消毒15 min, 穿彻底消毒的鞋 (有条件的应淋浴更衣) 方可进场。

3.2.2 猪舍每周进行预防性带猪消毒, 可选用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的药物。

3.2.3 猪场周围发生疫病时, 要随时进行彻底消毒, 每天对舍内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3.3 分娩消毒

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清洗阴部、乳房。分娩后再用消毒药擦洗乳房、阴部和后躯。

3.4 粪便消毒

猪粪堆积发酵作肥料。猪粪、尿、污水经处理可生成沼气供利用。

4 严把免疫关

4.1 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 选择质量优良的疫 (菌) 苗, 严格按规定运输、保存、使用疫苗。

4.2 注意无菌操作, 免疫前后不要滥用药物。

4.3 积极做好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 并于免疫后25 d进行抗体检测, 检测不合格的进行补免。注意观察免疫接种后的反应, 及时处理过敏反应严重的猪只。

4.4 做好免疫档案记录工作, 如实填写疫苗的来源、疫苗生产厂家、批号、免疫时间、免疫项目等。

4.5 制定疫情处置预案,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一旦出现疫情能够最大限度地协助当地政府和动物防疫部门开展控制和扑灭工作, 将疫情损失降到最低, 为尽快实现恢复性生产奠定基础。

5 强化饲养管理

5.1 选择通过认证的饲料企业生产的无公害饲料, 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生产阶段猪只所需营养标准, 科学配料和投料。

5.2 适时断奶, 最大限度地降低断奶应激。

5.3 适时补铁、补硒。

5.4 提早补料, 哺乳仔猪达7~10日龄时, 选择品质优良的开食料进行诱食。早补料一是加快仔猪消化系统发育, 促其尽早生成消化酶;二是补充仔猪生长所需营养, 促进生长;三是加快仔猪免疫系统发育, 提高仔猪主动免疫力。

5.5 保暖降温, 根据仔猪日龄做好降温保暖工作, 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温度。

6 定期驱虫

后备母猪2月龄驱虫一次, 上产床前15 d驱虫1次, 以后每胎上产床前15 d均驱虫1次;青年公猪参加配种前驱虫1次, 以后每年驱虫2次;育肥猪在2月龄和4月龄各驱虫1次。

7 加强疫病诊断、疫情监测和净化猪场

7.1 对发生的疫病要认真分析, 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 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选择最佳的方案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7.2 定期进行免疫监测, 及时掌握猪场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动态与分布, 及早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措施, 以便预防疫病的发生。

8 药物预防

根据当地猪病发生情况与流行规律, 结合猪场实际,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 是养猪场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8.1 使用时间

在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及育肥猪4个阶段。

8.2 药物的选择

针对某些病原菌, 选择敏感药物, 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的细菌性感染。

8.3 投放方法

8.3.1 吃全价颗粒料的猪场, 选择水溶性的药物, 饮水给药;其他猪场, 拌料喂给;个别, 针剂注射。

8.3.2 种猪怀孕母猪、公猪采用每月用药7 d。哺乳母猪在饲料中采用加药7 d、停药7 d、再添加7 d的方式进行给药。后备种猪在配种前连用7~10 d, 每月1次。

8.3.3 商品猪发生呼吸道疾病主要集中在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2~4周龄, 第二阶段主要为保育阶段 (6~8周龄) , 第三阶段主要在转群后生长育肥阶段 (12~16周龄) 。注意及时用药。

9 及时治疗发病猪

小学传染病及突发疾病应急预案 第4篇

小学传染病及突发疾病应急预案篇1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种传染病疫情在学校流行和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制度建立及实施

1、晨检制度:每日早晨由学校值日教师和班主任对到校师生询问、巡诊、观察其健康状况。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晨检,观察有无异常,测量体温如实填写。每日晨检情况于晨检结束后向保健老师汇总。

2、学生就诊登记制度:对因病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如实填写:发病时间、主要症状、体温、父母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病情。

3、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学校发现疑似病人,按有关规定向区保健所、疾控中心和镇卫生院报告。

4、消毒制度:发生传染性疾病时,学校定时、定点、定人对校园进行全面消毒,并作好消毒记载。日常的环境消毒由学校保健老师和总务处负责。

5、传染病预防日报制度:学校班主任每天认真填写班级实到人数、缺席人数、缺席姓名、缺席原因、病症等,及时上报保健老师,并做好跟踪调查记载。

二、学校发生传染病时的应急处理措施:

1、学校切实加强校门口的晨检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实行校内外人员凭证出入制度,严禁校外人员随意进出学校。如发现疑似病人立即要求其到医院就诊,并留家观察两周。

2、行课期间,若出现发烧、干咳、胸闷、气促,伴有头痛和全身乏力等异常体征的师生,要立即通知学校预防传染病领导小组,同时通知学校校长,现场师生必须就地留观。

3、学校老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着个人防护设备赶到现场,到现场后,首先给患者戴上口罩,再送患者到镇卫生院,立即测量体温,若体温在38摄氏度及以上,应立即上报区疾控中心、区保健所。

4、学校在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作出意见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并做好师生的管理工作,保证全校师生一律不离开本班教室、办公室,更不得出、入校门。同时增派人员加强门卫,严禁无关人员(包括家长)进入校园。

6、在对患者采取隔离、送诊等措施的同时,学校要安排专人配合区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对患者密切接触的物品、场所实施终末消毒。

7、在处置结束后学校必须做好记录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管理,备查。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学校成立以法人代表李荣华为组长的学校卫生安全领导小组。

小学传染病及突发疾病应急预案篇2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我校的发生、流行,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原则。

(二)组织领导

学校由校长负责全校日常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搞好校园的环境卫生。组织对公共卫生设施的监督管理,保障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建立传染病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预防

1、学校利用网络、宣传橱窗、版报、广播等宣传阵地,开展健康教育。经常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增加师生员工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2、搞好校园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消灭鼠害,灭蚊、灭蝇。对人员密集的教室、办公室、会议室、交通工具定期进行消毒。

3、加强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对校内环境卫生的督察,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实施整改。

4、总务处保障饮用水卫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定期组织对供水系统进行清洗消毒。

5、加强每日晨检,及时了解缺席学生的原因。

6、对发现的一般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排除传染嫌疑前,不来校上课。

7、学校全体人员要不断学习更新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诊疗水平。

(四)疫情报告

1、学校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校医务室报告。

2、学校实行首诊负责制。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须按照规定及时限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单位报告。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并同时上报学校有关领导。根据发病人数、病情等疫情程度,逐级上报。任何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疫情。一经发现将视情节后果追究责任,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控制

1、凡发现无法确诊的患病及疑似病人,均应立即安排转定点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住院隔离治疗。

2、对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终末消毒处理。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应采取必要的检查和预防措施,并进行医学观察。

3、学校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和消毒工作,尽量避免发生室内感染,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二、具体操作

(一)预防原则

1、制定本预案目的`是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危害,保障本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2、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二)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

1、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理指挥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应急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校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组成。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全面协调、组织全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工作职责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指挥系统应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各自履行工作职责。校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工作小组工作,负责全面协调、组织全校应急处理工作;负责校内有关应急事件的信息收集、报送和发布,做到信息准确、公开、透明。学校分管领导负责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疾控中心、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疫情,接受属地管理;负责突发事件防治技术指导和医疗保障工作。全面负责教职工的防治工作。教室、实验室及办公室的防治工作由原管理(使用)组负责具体实施。负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各项后勤物质保障。保卫干事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安全保卫工作。

(三)预防和应急准备

1、预防:

①学校组织开展日常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各类公共场所应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对公众经常接触的部位和用品进行定期消毒。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法。

②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保障饮食、饮水卫生安全。

③作好对家长的宣传工作,发放告家长书。

2、应急准备

①学校逐步加强校医疗救治、卫生防护工作的物质条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应急处理工作必需的医药、消毒用品以及防护器具作必要的物资储备。

②定期对校医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并组织应急演练。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业务能力。

3、信息报告、报送与发布

学校组建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信息网络:

①学校一旦发现疑似或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情况,在规定时限范围内,通过规定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向上级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②学校教职员工一旦发现有突发类似事件的可能,也有义务向有关领导报告,保证信息能得到及时准确收集,正确传递。

4、应急处理

①一旦发生传染病病情,学校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配合上级部门组织技术调查、综合评估、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②学校在接到政府、卫生和疾控中心有关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后,应立即

实施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应急预案。对上级应急指挥部进行的指导和督察,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

③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按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按照患病学生的情况,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根据应急处理需要,报请上级政府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④传染病发生后,在学校应急指挥系统统一领导下,对易感人员采取应急、预防性用药、群体防护措施。需要接受隔离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当主动配合校医及有关卫生部门采取的医学措施。校医务室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防止交差感染和校内感染。应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的调查。

⑤根据疫情如需对学校部分区域隔离、封闭,由疾控中心决策,学校负责实施。

小学传染病及突发疾病应急预案篇3

为科学、有效地应对学校突发传染病,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在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贯彻落实防治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本着“科学预防、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周密计划,精心安排,实现对传染病的可持续控制。

二、适用范围

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是指在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生的传染病防治,如肺结核、肝炎、脑膜炎、流感、水痘、腮腺炎、红眼病等防治。

三、组织机构

由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等人员组成安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提供突发传染病危险信号,提醒师生注意险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竭力避免突发传染病。

1、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蔡安好

副组长:沈一龙熊维文周映红

成员:王家伟徐园园胡小红张萍香各班班主任

2、基本应急小组

(1)安全保卫小组

人员:赵炳权余剑

职责:在突发时间的前期处置过程中,负责现场警戒、秩序维护、人员疏散等。

(2)医疗救护小组

人员:张萍香徐园园

职责:组织对受伤人员院前紧急救护,配合专业救护人员救护工作。

(3)综合信息小组

人员:王家伟

职责:实时纪录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按规定拟稿上报。

(4)后勤保障小组

人员:杨建军应哲健

职责:负责现场救援物资的配送、供给,日常应急物资储备。

四、保障机制

学校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先、多方配合、共同负责的原则。

1、加强健康教育。每学期开学初,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有关键康教育要求,开齐、上足、上好健康教育课。学期结束前组织1次有关安全、健康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利用家长会、致家长的公开信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预防传染病知识和防治工作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2、坚持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积极做好因病缺课的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工作。对生病请假在家的学生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医院就医,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应急办。

3、加强师生体育锻炼。学校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4、组织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定期(每月1次)深入到学校教室、食堂,检查食堂卫生、环境卫生。定期对校内饮食、饮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保护易感人群。

5、健全和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室内空气、餐(饮)具和其他学生活动的场所及接触的物品定期进行消毒。指导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管理应搞好基础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对传染病学生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6、对教室、图书馆、会议室等场所保持通风换气。加强校门管理,实行本校人员凭证入校和校外人员来访登记制度。

7、班主任应随时掌握学生的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及时处理疫源地,指导病人消毒,进行跟踪观察,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8、按照国家有关计划免疫接种的规定,做好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工作。

9、学校做好日常预警预防工作,与派出所、防疫站、医院等应急单位建立联动机制,保持联系渠道全天候畅通。

五、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

1、启动预案

突发传染病后,立即启动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开展具体施救和各项善后处理工作,发布应急救援命令,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及时向上级和有关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请求救援;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工作,认真调查取证,写出书面材料。

2、迅速启动与实施措施

(1)建立和完善学校预防传染病、公共卫生传报信息网络:各班级传染病信息传报的第一责任人为班主任,学校传染病信息传报的第一责任人为校长。

(2)预防传染病信息报告范围:出现个别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出现一定数量的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的;出现集体性不明病因发病症状的;其他需要报告的防疫情况。

(3)预防传染病信息报告的途径与预防要求:凡出现上述情况的,要立即了解患者病因,在2小时内以书面信息报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并跟踪后续信息,定期报告。

(4)由专人对患者活动过的校区、室内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具体要求如下: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地面进行湿性清扫,对空气进行喷雾消毒,实行室内强制通风。

六、信息报送与现场保护

1、学校突发传染病事件后,立即将情况发生的地点、时间等基本情况和有关信息向上级领导报告;尽快核准情况,在规定时限内将突发传染病的时间、地点、经过、危害程度、发展趋势、所采取的处理措施、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情况迅速上报。在迅速展开抢救工作的同时,对事故现场实行严格保护,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的痕迹和物证。

2、学校建立完善的值班制度,配备兼职信息监测员,综合信息小组(办公室)及时接收报送学校有关信息。

3、信息报送按如下要求进行:凡一般的事件应在事发2小时内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基本情况;凡较大突发事件须在事发30分钟内报告;重大、特大事件应立即报告。

小学传染病及突发疾病应急预案篇4

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对社会的稳定也造成很大的影响。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市教委及卫生局有关文件精神,本着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及时有效地控制传染病在校园的发生和流行,使传染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特制定如下工作预案:

一、目标管理

1、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传染病信息监测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在校园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机构

传染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李海燕

副组长:张青梅

成员:王淑芬、张运芬、张艳霞、各年级组长、班主任老师。

学校成立传染病应急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总负责,分管副校长负责保证转送病人的车辆,随时待命;体卫处负责与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及时沟通,加强宣传工作,稳定师生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总务主任负责安排疫点的消毒工作,负责门卫的管理;班主任负责联系家长,掌握学生家长的电话;校医负责现场的及时救治和转送病人,校医要掌握并每学期核对全校学生的家长联系电话,确保紧急情况下与家长的联系畅通。

三、应急处理

1、学校在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有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后,应不折不扣地实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应急预案。对上级相关部门应急指挥部的指导和督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2、学校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校医报告,校医及时向传染病领导小组报告。

3、校医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须按照规定时间:甲类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统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区疾控中心报告。任何人不得瞒报、慌报、缓报疫情。

4、校医对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在做好自身保护的前提下,及时转送附近医院诊治。

5、校医和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6、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由总务主任安排相关人员在校医的指导下做好消毒处理,必要时请疾控中心进行终末消毒。与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格进行临床观察。

7、对易感人群应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用药,群体防护措施。需要进行隔离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主动配合有关卫生部门采取的医疗措施。

8、校医应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的调查。

9、校医务室建立相对的隔离、配备防护和消毒设备,对疑似传染病人进行筛查、分流,发现情况及时上报。

10、在传染病期间,各班指定专人每天向校医报告本班学生的缺课情况、健康状况,班主任和校医要及时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并保持联系,以便进行跟踪管理。

11、体卫处安排相关人员加强校园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消灭鼠害,灭蚊灭蝇灭蟑螂。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良好,对人员密集的教室、电脑室、图书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定期进行消毒。

12、门卫要严格把好校门关,外来人员来访登记,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校园,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教室等人员密集区域。在校期间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离校。

13、教师利用健康教育课、板报、广播等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增加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师生自我保护能力。

四、注意事项

1、疫情发生后,校领导应稳定师生情绪,要求各类人员不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消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2、传染病疫情发生后,要注意维护正常的学习秩序和工作秩序,教室要做好患者以及家长的思想工作。

3、如有新闻媒体要求采访,必须经过学校同意,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得接受采访,以避免报道失实。

【小学传染病及突发疾病应急预案4篇】相关文章:

1.小学传染病应急预案

2.小学传染病应急预案

3.学校突发性的传染病应急预案

4.幼儿园突发性疾病、流行性疾病、传染病应急预案

5.突发停电事故应急预案

6.突发停水停电应急预案

7.小区突发停电应急预案

8.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

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精选4篇)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 第1篇现阶段, 我国生猪养殖业最大的危害就是传染病, 而且每年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种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