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统戏曲进校园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传统戏曲进校园(精选11篇)

传统戏曲进校园 第1篇

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朔里实验小学

2016/9朔里实验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等《关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以及淮北市市“戏曲进校园”工作落实方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戏曲素养,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现制定朔里实验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按照淮北市“一年试点、三年推开、五年见效”的工作思路,通过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欣赏戏曲表演、参与戏曲活动,形成全校师生重视、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引导培育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主要内容

1、开设一门戏曲知识课程。依托小学的音乐、美术课教学,将戏曲知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计划,确保各个年级每学期有一定学时戏曲知识教学内容。

2、建设一批戏曲社团组织。各年级各班要根据戏曲剧种现状和学生戏曲爱好、专长实际,组建“京剧兴趣小组”或“黄梅戏曲剧社”,为校园戏曲群体和个人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推动校园戏曲兴趣养成,并鼓励开展校际交流合作。

3、经常性组织开展戏曲展示活动。为学生展示戏曲才艺搭建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校戏曲展演和知识竞赛,选拔优秀戏曲人才和作品,参加上一级戏曲展演活动,评选表彰一批“戏曲小名家”。

三、工作要求

1、强化责任落实。各班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指导、精心部署,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职责分工,紧密协作、强化配合,同时强调班主任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

2、明确活动训练时间。每周2节音乐课由音乐教师或指导教师教唱相关曲目,每周二下午由班主任组织排练。

3、以班为单位进行校内评比。组织挑选学校京剧表演队。

4、“戏曲进校园”活动以超工作量形式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范围。教务处严格落实活动记载。

朔里实验小学“戏曲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戏曲素养,推动戏曲传承发展,朔里实验小学“戏曲进校园”特设领导小组;

组长:刘子楼 赵峰 副组长:张建

成员:张全福 杜元成音乐教师:徐桂芹

焦毅 马恒芳 各班主任

陈光辉陈玉梅朔里实验小学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图片

传统戏曲进校园 第2篇

主持人上场了,他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通,但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一直在想着这群戏曲艺人是怎样表演的。主持人大声说:第一个节目是“戏曲广播操”,台下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只见一个个貌美如花的阿姨们伴着悦耳的音乐登上了舞台,她们都面带着动人的甜甜的微笑,个个动作做到了最好,台下响起了一阵阵的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虽然这个体操是我们天天都要做的,但任何人都没有这几个阿姨做得好。这几位阿姨做完这套广西区广播体操后,台下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二个节目是川剧表演――变脸。”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同学们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想看看这表演“变脸”的大师在哪里?看着看着,一位身穿红色和黑色大袍的人上了台,不用说这位就是表演变脸的大师啦。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变脸大师的精彩表演。大师表演着威武标准的动作。“看变脸啦!”有一个同学尖叫道。我一看,真的,从红脸变成了蓝脸了,这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师转了几圈,袍子一甩,又变了,蓝脸又变成黑脸了,看的我目瞪口呆,张着嘴巴半天合不上。黑变粉、粉变白这也太神了,这位叔叔真的太棒了。

传统文化进校园应有所选择 第3篇

一、“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男尊女卑等腐朽的思想须剔除

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古代的各种著作中都有反映,尤其是在展现中华文化智慧的典籍中,表现更为突出。这是历史的存在,我们不能否定,但必须正视,尤其是在恢复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然而纵观现在的国学教材,这方面的内容却并未剔除。《朱子治家格言》中就有严重的男尊女卑这一腐朽思想在里面,如: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很明显,这是站在男性的立场来编写的“治家格言”,其中对女性充满诬陷与蔑视。淫乱多为男子所为,“婢美妾娇”“妻妾”“艳妆”乃男子所好,却一律归罪到女子身上,这是“红颜祸水”思想的延续,是男子在推卸责任;女子不能说话,女子说话的目的就是让男子“乖骨肉”,而男子听女子的话,这样的男子就不是“丈夫”!这样的言论,正如王文禄所言,乃因为“制礼者为男子,不免为己谋”(《海沂子·敦原》)。钱钟书先生对这一腐朽思想也批判道:“皆乖平等之道,假典常以逞男子之私便,古谑语所谓:‘使撰诗、制礼、定律者为周姥而非周公,当不如是!’”(《管锥编·周易正义·八·大过》)。《朱子治家格言》确实处处闪烁着人生的智慧,但上面所引的那几句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其腐朽性都一眼便识。

而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几乎弥漫于各种传统典籍中: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把“女子”与“小人”并列,在近代遭到许多人的非难,有人主张“女子”之“女”乃“汝”字,应解为“你们这些人”。但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即使“女子”真为“汝子”,在流传中也失去的其原来的意思,而把社会意识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加入其中了。这样的需要反复考证、反复辩论的言论,是否不应加入中小学生的经典诵读材料中去呢?孟子为了否定公孙衍与张仪的行为,突出“大丈夫”,把他们的行事比作女子,强调他们就如女子到了夫家,对于丈夫必须做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并指出“妾妇之道”必须“以顺为正”。这是比喻,然比喻中孟子把这种认识当作“真理”道出,女子从属于男子,不必论证,仿佛天经地义;这又像法国作家小仲马所说的“男子自恃强权,制立两套伦理,一为男设,一为女设”。这些过时的腐朽的文句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诵读教材中,我们是否应特别慎重呢?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男女平等在中国终于逐步实现,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这是时代的进步。而作为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这样的腐朽的、落后的言论还让学生去学习诵读,难道不是认识的倒退吗?——我不知道女学生读到此处时有何感受,女教师在讲解时作何解释,母亲面对这样的文字有何态度,而有良知的男同胞读到后又作何认识。然而这一类腐朽落后的思想弥漫于整个传统典籍当中,不经筛选,不作剔除,全文全书照搬照抄,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与我们复兴优良传统文化的愿望背道而驰。

二、“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庸俗过时的小农意识须剔除

中华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庸俗的处世哲学夹杂于经典文献当中,这也是文化糟粕当中的一部分,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必须剔除。如《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的话:

1.见色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句1其出发点是戒淫戒色,戒暗箭伤人,这从人的品行方面讲,是人必须遵守做到的,但以因果报应论来警戒,迷信与宿命色彩浓厚。句2是处世经,“诫多言”,主张“言多必失”,后世的《弟子规》“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与这个主张一致。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的社会,是个交际的社会,盲目称“言多必失”,“说话多,不如少”,显然与时代要求的公共精神抵触,此其一。其二,话的多少与个性有关,更与事理相关,面对正义,何能不言?何能不多言?主张这个处世原则,必然是“不关己,莫闲管”,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丢在一边。很多人指责现代社会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事,其实古已有之,只是在新时代有新特点而已。以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的名义,叫尚是张白纸的中小学生诵读这类庸俗处世哲学的文字,所培养出来的人将更加庸俗自私。孩子思想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必须以崇高的理想去指导,以向上的精神去指引,这些过时的庸俗的思想,将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怎么可以作为诵读的经典让孩子去读呢?

再如《大学》曰:“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这一思想其实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义与利二者对立起来,就如把君子与小人对立起来一样。然而义与利果真如此对立?人生为义而可忽视利?现代政治经济理论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知道物质的重要性。儒家学说中那些片面强调精神的作用而忽视物质的言论,我们以为,必须在学生读本中剔除,这都是落后的农业经济意识的体现。当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盲目强调精神力量的强大作用,而忽视物质的重要性时,如孔子般以为打仗在“足食”“只兵”“民信之矣”三者中可先“去兵”再“去食”,独留“民信之矣”的时候(《论语·颜渊》),这个国家、单位必然走向衰亡。

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现代科技让我们视野逐步开阔,经济全球化已让地球成为一个村;此时,把小农经济时代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灌输入学生的思维中,对于现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形势来说,是否合适呢?小农时代的“宿命论”思想的加入,是否又是思想认识的倒退呢?

三、“亲所恶,谨为去”——唯上是尊的专制思想须剔除

传统思想中讲究孝,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必须发扬光大,这一点不可否认。然而传统的文化典籍中存在着过分强调、夸张,以致以不合情理的形式固化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必须加以剔除,否则势必让学生丧失思辨分析能力,只会点头虫似地顺从。并且,传统典籍往往以判断语气规范着人伦:

1.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弟子规》)

3.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弟子规》)

这几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必须承认。君应该仁,臣应该敬,父应该慈,子应该孝;我们应该听父母的教诲教导,以父母的准责作为准责,凡事问过父母,不自做主张。但关键是,君能不能做到仁?父能不能做到慈?如果君不仁呢?父不慈呢?那我们该怎么做?仍应忠吗?仍应孝吗?古代楚国,面对楚王的错误,大臣有所谓的“兵谏”(《左传·庄公十九年》:“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笞谏”(《说苑·正谏》:“王罪当笞。束荆加王背者再。”),这正说明君王也会有做错事或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而这里外处强调为臣、为子必须严守本分,是否过于绝对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就会犯错误,这是一个常识。君会有过失,父也会有过错,但传统的孝道在强调孝的时候,却违背了这一人性原则,谚语不是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吗?即使承认父母会有过错,我们必须进谏,但传统思想中还是强调对父母的顺从。如下面几句话: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礼记·祭义》)

父母做错了,要进谏劝告,但如果父母不听从,做孩子的还必须“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仍然要做到“不逆”。其直接的结果仍是“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权威,不管父母做什么事或下什么决定,子女都应当听从。我们以为,这样的言论一味讲求孩子要孝,无原则的孝,要求孩子完全的顺从,意味着孩子的自由个性被父亲所压制,是对孩子思辨能力的扼杀,更是对孩子创造能力的扼杀。并且,这种思想与行为准则违背了一个根本的生活逻辑—做子女的,要完全听从父母的,因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但只要做子女的一结婚一生子一做父母,便成了“圣贤”,不再有错,孩子就必须听他的了。这一矛盾的逻辑,暴露了传统“孝道”的尊上性与压制性,其本质是专制。

其实,历朝历代讲究孝,不仅仅是针对父母长辈,它另有目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听父母话,这是小的教育;听君王的话、听上司的话,这才是“孝”道的根本——顺君王,顺领导,唯君王领导是听。而这样的结果,培养出来的人,只是愚忠愚孝罢了。有什么自己的意见,有什么独立的判断与创造力呢?对于这种愚忠,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讨伐,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在孟子眼中,君王不仁,视子民生命于不顾,他不配作君王,只能算“残贼之人”而已,杀了这样的人,也只不过杀了“一夫”。孟子突破了孔子“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樊篱,走到了思辨的领地。但这种思想在君主专制日渐加强的时代,只在朝代更迭的时候出现,随着王朝统治的巩固,忠孝思想又随之强化,只能昙花一现而已。但现代这个社会,我们需要“忠”,需要“孝”,但这个忠孝不是点头式的全盘吸收毫无思辨,毫无自己的看法,我们在忠孝前提下,必须有义——正义、真理。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国家负责!这也即孔子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我们的“忠”必须对事而非对人,我们应“忠”于事理而非领导。过份地强调忠孝,其实是失去思考与创新能力。《大学》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社会风气的好坏,完全由“上”决定,由上之喜好而来,民众只有顺从的份。在专制时代,确实如此;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是否过分弱化了民众的力量呢?领导正确的时候,我们应听从执行;领导错误的时候,作为民众的我们,是否要以我们的见解我们的思想来影响领导的错误决策呢?参与权与监督权甚至反对质疑权是否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呢?我们不应忠于某个“人”,而应忠于事,忠于“义”,忠于真理!

20世纪二十年代,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中说,作为学人,必须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强调独立思考、自由思想和创造力的现在,过分地强调“忠孝”,过分强调听从与点头,是不是符合时代潮流?今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所用的材料是父亲开车打电话,女儿规劝无效后报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关注,拨开外衣,就是“孝”在现代社会应如何表现的一次思考。

传统戏曲进校园 第4篇

通过学生对戏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了解家乡所在区域自然与地理的概况;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艺术与民俗;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当代社会与生活;通过舞台艺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戏曲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力求彰显戏曲的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把戏曲文化教学呈现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优美的形式。我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美,才符合戏曲文化课程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邓琪瑛.关于“戏曲进入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 2009(10).

戏曲进校园作文 第5篇

在第二节课开始,舞台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唱戏的人很多。他们的服装不同,各式各样的,有包青天,等等。舞台的后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屏幕。一共演了五场戏,每一场戏都很精彩虽然有唱的听不懂但是舞台旁边有字幕。大屏幕上的图片随唱的戏而变化着,图片上的人物,是以前的老照片,和演的一模一样,甚至连人物也都十分相似,在台下看根本看不出什么破绽。

我最喜欢听的是,穆桂英挂帅。也称花木兰,豫剧音乐剧《花木兰》由“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石磊担任导演和剧本创意,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女儿陈小香担任艺术指导,常派再传弟子连德志领衔主演,81岁高龄的豫剧大师王素君、唐派名家袁国营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甘当绿叶,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李多伟、杨历明、吕军帅等参加演出。

演出中,常派经典剧目《花木兰》中的15个唱段并未删改,而是采用了新的民族交响乐队,以朗诵《木兰辞》做串联,加入了伴唱、合唱、轮唱等现代音乐形式,但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常派唱腔。演员全部彩扮演出,保留全剧的戏剧性,舍弃过场戏,演出进度比传统豫剧更明快,很多戏迷不由自主地跟随乐曲哼唱起来。

谈到此次演出的创意,石磊表示,今年是国务院授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十周年,也是常香玉大师逝世十周年。常香玉创立的常派艺术深受广大戏迷观众喜欢,但许多学常派者在表演时不顾人物身份,不分戏剧环境,不论内心情感,一味地强调奔放和激越,丢掉了婉约和柔美,这是对刚柔相济的常派艺术的一种误解,常派需要“正本清源”。因此,在保留常派艺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恢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那种“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虚拟实”、“无中生有”的空灵质朴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宗旨,这就是用“新古典主义”演绎经典的目的所在。

戏曲进校园范文 第6篇

虎林市第一小学音乐教师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戏曲培训学习,经过两个月的为期训练,老师们对戏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在手位训练过程中,老师们个个仔细、认真。宋顺燕老师年近50,每次训练后都是大汗淋漓,老师分多个小组训练,自己小组结束后,她总是在别的小组后面跟着学习。她说,这是咱教育从外聘请的老师,咱得把握机会好好学习。刘震宏老师舞蹈基础好,不用说,学起来又快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夸赞。赵扬老师爱人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自己平时一个人带孩子,但是每到学习戏曲的时候,她总是能按照规定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到场,自己先复习一遍。何丽老师的左脚得了踝管综合征,刚刚扎针结束,但是没有一次缺席,没有一次迟到。

戏曲进校园 第7篇

——记2017年龙州县红豆艺术团“戏曲进校园”活动报道

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曾几何时,戏曲早已经走出了学生的视野,不像他们的爷爷奶奶辈,听着八个样板戏,接受着京剧艺术的熏陶。千百年来,戏曲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承担了弘扬传统美德、成风化人的作用,广大青少年儿童特别是小学生更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他们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可谓“以善先人者,谓之教”,龙州县红豆艺术团“戏曲进校园”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推而广之。

2017年9月13日上午,由中共龙州县委宣传部、龙州红豆艺术团主办的“戏曲进校园”主题活动走进龙州县唯一一所陶行知实验学校——城西小学,给学习紧张的校园带来一股清爽之风,为该校师生带来一场丰厚的戏曲盛宴!

本次活动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由黄校长,黄副校长亲自指挥,德育处黄主任主持,让活动顺利进行。在演出时的《梨花颂》《洞天福地》等精彩的节目吸引着孩子们的贪婪的眼光,为了满足孩子们好学之心,教授现场示范《洞天福地》中的“弓箭步、走圆场、兰花指”等独特的身段。孩子们兴致勃勃的上台表演,互动环节中的高潮迭起,同学们各个兴味盎然,一招一式,表演得淋漓尽致,学得有模有样,戏曲韵味十足,传承经典的共识也逐渐入脑入心。将近2个小时的演出精彩纷呈、高潮不断,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的掌声和赞誉。

戏曲有四功五法,分别是“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这些都是基本功。演出结束后,黄副校长还为老师们进行戏曲传统文化培训,介绍了戏曲常识和戏曲技巧,使教师们对戏曲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此次“戏曲进校园”活动互动性强,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欣赏戏曲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同时,“戏曲进校园”活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文化教育中,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龙州县红豆艺术团的演员们拥有的大爱精神,与本校陶行知先生 “爱满天下”无私的精神不谋而合,这种精神,这种品行时时刻刻激励着城西的每一个人。

(城西小学:夏荧

林旅兰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三个现实问题 第8篇

在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的系统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其中课程问题、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师资问题尤其突出。

一、传统文化教育之课程化问题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面对的是传统文化的课程化问题,这是业界的共识。但是如何实施却有很多分歧,见解相去甚远,争议相当激烈。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近年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处于散在状态,各地各校依据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做了积极的、多样化探索。以传统文化教育名义开设的课程五花八门,在内容选择、课时安排、呈现形式、量与度的拿捏等方面差别非常大:在国学经典的选择上,有的以蒙学为主,主要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外加《弟子规》及《声律启蒙》等作为起始;有的则以儒家经典开篇,如《论语》、《大学》等作为起始;有的重视诗词,即选择唐诗宋词作为主要内容; 有的偏爱古文,重点引入《古文观止》等文选;有的全面出击,蒙学、古诗文、四书五经全部收入;有的独守一经深入学习。在次第安排方面,有的小学低年级即读《诗经》,有的到了初中还在学习《弟子规》。课时安排上,有的学校有专门课时,更多的学校则是利用早读、课外活动等边角余料时间完成。还有很多学校从传统文化中或抽取某个专题,形成如“孝文化”、“雅文化”专题作为教育内容,或作为德育形式,或形成校园文化,或固化为校本课程;也有学校将传统文化中某种技艺作为特色课程,如武术、剪纸、书法,等等。

形成这种散在格局,固然与课程构建的自发性有关,但更深层次,则是由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差异造成的。由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难免会造成盲人摸象式的主观性取舍。重道轻艺者有之,鄙弃蒙学者有之,轻言糟粕武断否定者有之,不加分辨无以取舍颟顸而行者亦有之。鉴于此,教育部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关于课程化问题,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划定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具体内容。所谓整体性,是指各学段、各学科要统一规划,所谓具体内容就是要对所学文本、知识、技艺等有权威性的具体规定,须列出细目。内容的确定上要克服保守倾向,既要有基本要求,又要具有较大可选择性。二是要与现有课程有效对接,克服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如将修身与公民教育整合,古诗文与语文课程整合,传统技艺与音体美整合,等等。同时,要特别强调课程的综合与学科间的融通。三是要妥善安排与传统文化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次第。从五六岁的儿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要走过12年的学习历程,其间,他们的身心会发生极大变化,学习的规律是由记性到灵性、再到悟性,这个过程决定着教学的次第。要区分记忆与理解、养正与益智、做事与穷理等不同发展期的侧重点,特别是经典文本的学习,应立体式建构,螺旋式展开,从小学、中学以至大学,提倡一本多读,而非线性推进。四是开展教学实验是积极稳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课程化需要定篇、定量、定序、定度,这“四定”都要经过教学实验,实验既是对课程可行性的检验,也是对课程的完善。

二、传统文化教育之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其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努力做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是有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传统技艺内容,主要通过实际操练掌握要领以至学会; 对于文化知识,主要通过活动———体验———认知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对于经典文本教学的主要方法则是引导帮助学生口诵心惟,学以致用,以实现修身养德、完善人格的教育目标。

以经典文本教学的方法为例。经典文本教学简称“经典教学”,具体内容按文体分包括“古诗”与“古文”两部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口诵心惟,学以致用,也就是知行合一。诵者,讽也。倍文曰讽,倍通背。可见,诵就是把书背下来。诵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吟咏以声节之”,即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这种念就是吟诵。而心惟就是思考,就是慎思明辨,就是虚心涵泳,切己省察。读了、背了、思考了,然后再去“笃行”,这种方法称为“读思行”。经典教学要克服语文化倾向,即用教语文的方法教经典。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程多以现代文为主,特别是小学阶段,6年时间,教材中只编入几十首古诗,有些教材还要削减,真可谓寥若晨星。现代文教学多以文本分析为主,强调字、词、句、段、篇的概括与理解,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少得可怜的那小部分古诗文,其文体特色在教学中也被大大弱化,等同于现代文教学。由于多数学校的经典教育是由语文教师承担的,大家会不自觉地将教语文的方法用于经典教学,这势必使经典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经典教学还要克服德育化倾向。所谓德育化是指将经典教育知识化,变成空洞的说教,而且说与做两张皮,互相脱节。同时,要区分不同学段,针对不同学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学阶段重心宜放在文本积累上,中学阶段再将积累的内容不断反刍,咀嚼吸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摆布好“读”与“解”的关系,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或只读不解,或以读带解,或先读后解,同时强调自读自解,重读复解。经典教学还要倡导“学科牵手”,即将经典诵读与书法、音乐、美术甚至体育等学科互相配合,牵手合作。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三、传统文化教育之师资培训问题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情况,传统文化教育在师资上的现状可用“缺、弱、差”三字概括。

所谓缺,主要是能够胜任传统技艺教学的教师十分缺乏,如书法、武术、纸艺等。目前,既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又能从事中小学教学者,可谓一师难求。所谓弱,指多数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太薄,只有小部分教师因个人爱好而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技能,多数教师则普遍薄弱。例如,多数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完整读过“四书”,对教学古诗文不可或缺的“文字”、“训诂”、“声韵”也知之甚少,这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员全科覆盖”的要求显然是极不适应的。所谓差,是指由于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整体较低,造成教学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十分普遍。鉴于此,尽快制定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水平为目标的全员师资培训规划十分迫切。

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需分为两个层次,即传统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整体水平提高是个慢工夫,甚至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见效,因此,要兼顾必要性与可行性,避免操之过急。目前,除国家统筹安排的各类培训外,还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长短结合、通专兼顾、学教互促的策略,以取得更好培训效果。长短结合就是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以3至5年为期,根据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的不同情况,将培训计划落实到每年、每月、每周。通专兼顾就是同时照顾到通识性培训与专业性培训。学教互促就是以教带学,以教定学,边教边学,教学互促。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手工艺进校园 第9篇

A w a r d—D r a g o n & P h o e n i x J a d e O r n a m e n t s T w i n

Boards” recently successfully rings down the curtain in

CIDIC Secretariat. This Innovative Design Competition

lasts for two months. Nearly 80 participating students

entries are shortlisted, including five jade creative designs

ranked top places. A creative design entitled Chaotic,

created by Zhang Meng from School of Creativity of

Tongji University, wins grand prix.

由中意设计创新中心(CIDIC)、同济大学中意学院联手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蒋喜及美石坊玉雕工作室发起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同济大学宝石学教育中心、同济大学中芬中心协办的“金蝉奖——龙凤玉饰·对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不久前在中意设计创新中心秘书处成功落幕。大赛历时2个月,近80件参赛学生作品入围,经过紧张评审,其中5件玉器创意设计作品脱颖而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学生张梦的作品《沌》最终获得大奖。

本次创新设计大赛作为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校区“驻地艺术家项目”和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指尖上的中国”系列文化活动的首次试水,以及中意文化交流项目中文化推广活动和主题拍摄内容的重要一环,以“创新设计与中国传统玉雕工艺相结合”为主题,以青年创意设计精英为创意主体,融入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社会公益、中意设计灵感碰撞等元素,吸引了诸多大学生参加比赛。

当天上午,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守恩首先发言,他指出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是中国科技部与意大利教研部共同成立的政府间设计创新研发中心和国际化服务平台,致力于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及区域推动的功能。中心秘书处自2013年在同济大学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20多次中意间交流活动,但在助推优秀民间手工艺走向世界还是第一次有益尝试。今年3月,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校区与同济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合作举办的孔子学院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正式揭牌,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及手工艺精品对外展示和推广的重要平台。本次大赛也是佛罗伦萨校区“驻地艺术家项目”和孔子学院“指尖上的中国”系列活动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活动通过现代创意设计与传统玉雕手工艺制作的结合,大师与青年学生的艺术语言对话,将中西方艺术文明恰到好处地有机融合。感谢蒋喜大师将中国传统艺术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设计创意。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手工艺大师们去佛罗伦萨,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之粹,并有机会与意大利的设计师开展合作。”

随后,9名参加决赛的学生一一对设计作品进行了介绍。经过认真的评审,作品《沌》获得大奖。作品灵感来源于和田玉受湍急河流,意寓润泽性格的背后实则承受磨难、隐忍大气。评委一致认为,该作品造型感与创意感强,寓意深刻,设计效果图制作精良且可实现性较高。郑梦如同学的作品《残·缺》获二等奖。作品《云卷云舒》、《合》、《侣》获三等奖。

蒋喜大师在发言中表示,传统手工艺与高校结缘很有意义。感谢同济大学师生的参与,赋予了玉石雕刻新的设计灵感。通过美石坊玉雕工作室,将把同学们的设计作品用和田玉打磨雕刻,成品进行公开拍卖后所得部分款项,将资助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工程及儿童公益慈善项目。“爱心衣橱”负责人沈颖随即发言,表示将一同参与合作该项目的推广实施。

“金蝉奖——龙凤玉饰.对牌创新设计大赛”评审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以中国传统玉雕工艺推广为内容的传播活动便拉开了序幕。现场嘉宾和获奖学生一同启动了“玉·中国”影像工程开机仪式。结合同济大学中意学院与意大利驻沪总领馆合作的中意文化交流项目中传统文化活动推广和主题拍摄环节,CIDIC将联合国内知名视频网站,在大师制作玉雕期间,全面跟踪拍摄制作过程,并每日将固定内容进行网络播放,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继而推动中意文化研究、教育交流与学科建设等全方位合作与发展。

戏曲进校园 第10篇

我局对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不仅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而且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前我局正在开展“黎苗族地方文化进校园”文化活动,对“戏曲文化进校园”还没有进行开展。但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我局下一步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戏曲艺术,丰富青少年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了解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戏曲基本通识性知识,欣赏或学唱经典曲目唱段,了解戏曲文化的思想精粹,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激发全县中小学师生学习探究戏曲艺术的兴趣,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小学生戏曲艺术欣赏水平,推动戏曲进校园深入进行。

二、具体措施: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三、对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戏曲专业人才匮乏,现有的艺术辅导老师均为歌舞、声乐、器乐方面的教员,缺乏戏曲专业人员,加上了解掌握传统戏曲行当的人员已退休,无法进行传授和展示,只能靠外聘的戏曲教员进行示范和讲解。

(二)经费方面:如果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以致“戏曲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有时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作为“戏曲进校园”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三)传承的长效机制:如果缺乏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持续动力,“戏曲进校园”多呈“昙花一现”。

(四)统一的监控系统:

1、对在学校中开展戏曲艺术传承,国家的相关政策弹性空间较大,上级部门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那么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可能就会出现被动或临时应付,缺少统一部署与安排。

2、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挖掘等也没有得到统一安排和持续多方支持。

(五)宣传方面:对于“戏曲进校园”部分学校,家长、教师的认知不足,可能会制约戏曲在学校教育发展。因而会产生没有用,没有必要学的抵制心态或采取消极应付。

戏曲进校园方案 第11篇

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湖南省教育厅“传承经典、共享文化”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经典”为主题,大力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受到传统经典戏曲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全面推广和普及。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2、学习与欣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戏剧曲艺表演水平。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实施“校团(剧团、协会)挂钩”、“校际联合”等模式,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专题讲座、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戏剧曲艺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

三、目标任务

标:感受经典戏曲魅力、学唱中华经典戏曲 主要任务:

1、戏曲文化学习课程化。开设戏曲学习课程,将戏曲文化融入学校艺术课堂教学中,戏曲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2、戏曲文化学习普及化。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推广和宣传,让戏曲文化深入师生心中;

3、戏曲文化学习常态化:戏曲文化推广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

4、戏曲文化学习特色化:将“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的特色。

四、活动对象

艺术教师及117班、116班、104班学生。

五、活动分工安排

1、成立“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组 长:熊正球 副组长:陈喜美

组 员:龚小平陈万玄 熊 剑 陈喜美 蒋友清 郭晓蓉 肖跃先 肖跃明 陈俊姣 晏文群 张 丽 邱 丹

2、活动任务分工及人员安排: 多媒体操作:吴建军 主持:高利 秩序:夏晓静 文绯

传统戏曲进校园

传统戏曲进校园(精选11篇)传统戏曲进校园 第1篇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朔里实验小学2016/9朔里实验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为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