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结构范文
鼻腔结构范文(精选7篇)
鼻腔结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鼻-鼻窦炎病例152例, 男 128例, 女24例;年龄15-80岁, 平均46岁;全部病例均经过鼻窦冠、轴位CT检查, 按照2008南昌诊断标准[1], 均符合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 其中不伴鼻息肉75例, 伴鼻息肉77例。鼻内窥镜检查:77例伴鼻息肉患者中同时有鼻中隔偏曲24例;不伴有鼻息肉患者的75例中, 单纯鼻中隔偏曲伴中下鼻甲肥大18例, 中鼻甲病变 (息肉样变、泡性中鼻甲、中鼻甲反向弯曲) 15例, 钩突病变 (肥大、钩突息肉样变) 12例, 筛泡病变 (肥大、息肉样变) 11例, 鼻丘气房过度发育2例, 上述病变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17例。病情严重程度按照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轻度38例, 中度102例, 重度12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治疗, 根据病变部位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鼻甲成形术;切除息肉样变的病变;泡性中鼻甲纵行剖开切除外侧部分;鼻窦开放钩突切除术以Messerklinger术式为基本术式[2]。同时给予鼻腔冲洗、抗生素及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2 结果
疗效评估标准按照2008年南昌指南[1]。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0~14个月, 平均12个月;行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组全部治愈, 无并发症发生;伴有鼻息肉组治愈71例, 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是鼻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十分复杂, 包括窦口阻塞、持续感染、过敏性及免疫性因素。复杂的因素中鼻窦口受阻是关键因素, 也就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包括解剖结构异常, 鼻息肉的生长。我们体会的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是指该结构的长期存在可引发慢性鼻-鼻窦炎。尤其是鼻中隔偏曲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鼻中隔偏曲可以使鼻腔气道阻力不均衡, 影响中、下鼻甲的发育, 甚至影响筛窦、上颌窦的发育;鼻腔阻力的不均衡, 导致鼻黏膜的水肿, 肥厚, 最终发生鼻塞, 鼻分泌物增多, 鼻窦口水肿, 鼻道引流通气受限, 久而久之便引发慢性鼻-鼻窦炎。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是鼻窦引流的关键部位, 研究表明中鼻甲前下端过度气化可以压迫钩突, 阻塞半月裂孔和筛漏斗, 引起上颌窦炎和前组筛窦炎[3]。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的病变如钩突肥大、筛泡肥大及息肉样改变或鼻息肉生长, 也会妨碍鼻窦的引流通畅, 而引发慢性鼻-鼻窦炎。我们临床观察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52例均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鼻腔结构异常, 通过鼻内镜手术矫正其解剖异常, 清除不可逆病变, 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自然形态, 可以达到持久性治愈慢性鼻-鼻窦炎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鼻腔解剖结构对慢性鼻-鼻窦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52例, 结合CT和鼻内镜检查情况, 分析解剖结构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结果 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大、中鼻甲异常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论 鼻腔解剖结构生理性或病理性变异, 是慢性鼻窦炎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
关键词:慢性鼻-鼻窦炎,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鼻内镜,CT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8年, 南昌)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44 (1) :6-7.
[2]许庚, 李源主编.内窥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131-144.
鼻腔结构 第2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4年-2007年间以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为主诉来本科就诊的患者, 根据常年性AR的海口标准评分, 并行phdiatop及特异性Ig E检测[检测变应原种类为:户尘螨、粉尘螨、屋尘、多主支孢属、猫毛皮屑、狗毛皮屑、鸡蛋、牛奶、肉类、小虾、水果、树、杂草、松树、特异青霉, 特异性Ig E检测值为 (46±27) kU/L], 确诊为常年性AR者, 进行观察, 对药物常规治疗不理想者行鼻内镜和鼻窦冠状位CT检查。具体情况如下:25例鼻中隔C形偏曲伴单侧下鼻甲肥大。7例S形偏曲伴双侧下鼻甲肥大, 其中伴鼻中隔距状突3例, 异常钩突2例, 鼻丘气房过大1例, 异常筛泡1例。32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18岁~52岁, 中位年龄27.8岁, 病史3年~27年。
1.2 手术方法
因考虑局麻手术可能会引发患者阵发性喷嚏, 妨碍手术操作, 故手术均在全麻鼻内镜下完成。25例鼻中隔C形偏曲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单侧下鼻甲凿折外压术。0°鼻内镜下, 常规鼻中隔左侧前部切口, 分离左侧鼻中隔黏软骨膜及黏骨膜, 切透软骨, 进入对侧, 同样分离对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 放入固定长鼻镜, 暴露鼻中隔偏曲部分, 用环切刀切除部分鼻中隔软骨, 再用咬骨钳切除部分筛骨垂直板, 使用骨凿凿除下部犁骨偏曲部分。7例行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前筛开放术+双侧下鼻甲凿折外压术。常规鼻中隔前端凹陷侧切口, 分离同侧中隔软骨与软骨膜间连接, 下至鼻底, 上至鼻顶。自切口处切透软骨进入对侧, 同样分离对侧软骨与软骨膜间连接。继续向后分离两侧筛骨垂直板、犁骨与骨膜间连接。分离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犁骨间连结, 形成中隔软骨顶端连接, 左右两面分离, 前、后、下三边游离。鼻中隔上部保留三角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间相连, 防止中隔塌陷。软骨部处理:软骨整体偏曲, 自身不弯, 以顶端为轴, 将软骨推移居中。软骨自身弯曲, 根据弯曲情况, 行相应的不间断切割减张后, 同上将软骨推移居中。骨部处理:使用耳科磨钻, 将较厚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偏曲磨薄后, 从鼻中隔内、外两个途径给予骨折移位。需要注意的是, 以保留更多骨及软骨为主要特征的鼻中隔成形术, 为防止软骨、骨之间重叠和拱起, 致使术后重新出现鼻中隔偏曲, 应常规通过条状切除, 在软骨前部切口和软骨与犁骨、筛骨垂直板分离处, 留有1 mm~2 mm的缝隙。另外, 为了防止术后骨及软骨回弹或矫枉过正, 术后3 d~5 d内需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问题, 立即在充分收敛麻醉后, 用涂以抗生素软膏的棉片在突起部位直接压迫2 d~4 d, 使其回位居中。切除异常钩突、鼻丘、筛泡。手术完成后, 对下鼻甲肥大者, 再用枪状鱼尾凿抵紧下鼻甲最前端点的附着部隔黏膜凿断该附着部, 用鼻中隔剥离器从下鼻道插入抵住下鼻甲外侧面向内侧抬起, 使下鼻甲骨的上缘初步形成由前向后的骨折线, 然后用剥离器从下鼻甲内侧面向外侧推压, 当听到骨质折断声时即止。可见总鼻道已明显增宽。术毕在下鼻道留置明胶海绵, 总鼻道填塞膨胀止血海绵, 术后静脉滴注止血药2 d及抗生素3 d, 适当使用口服镇痛药。术后48 h取出填塞物。
1.3 结果判定
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时根据常年性AR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海口标准) [1], 对患者在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记录症状分级和体征分级得分改善的百分率, 按下列公式评定常年性AR的疗效: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 ≥51%为显效, 50%~21%为有效, 20%为无效, 显效和有效视为总有效。
2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31例症状明显减轻, 按海口标准17例 (53.1%) 显效, 14例 (43.7%) 有效, 总有效率为96.8%;术后6个月时30例症状明显减轻, 按海口标准16例 (50%) 显效, 14例 (43.7%) 有效, 总有效率为93.7%;术后1年时28例症状明显减轻, 按海口标准15例 (46.8%) 显效, 13例 (40.6%) 有效, 总有效率为87.5%。
3 讨论
许多学者已观察到常年性AR患者常合并有鼻腔解剖异常, 例如:鼻中隔偏曲、鼻中隔距状突、异常钩突、异常筛泡、异常的中鼻甲、鼻息肉、下鼻甲肥厚、鼻丘气房过大等。其中, 鼻中隔偏曲较多见, 并且常合并下鼻甲肥大。这些鼻内解剖变异可能使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裂隙变窄或阻塞, 从而使常年性AR的患者出现持久症状, 合并反复感染或对治疗的效果差[2]。顾之燕等[3]发现, 常年性AR合并鼻中隔偏曲可能会影响患者免疫治疗的效果, 手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后免疫治疗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般认为, 常年性AR的发病机制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近来不少文献[4,5]证实鼻腔的副交感神经除翼管神经外还包括筛前神经的副交感纤维, 下鼻甲黏膜内独立的胆碱能神经节等, 它们均能对鼻黏膜的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起调节作用。筛前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分布于鼻腔内外侧壁前部, 其分布区域是经鼻吸入空气和某些刺激因子首先刺激的部位, 是鼻腔反射和喷嚏反射弧感受器的主要部位和AR发作的扳机点。鼻腔结构重建不同程度破坏了分布在该区域的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 既可减弱感觉神经的传入作用, 又可减少胆碱能纤维的数量, 使鼻腔局部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 从而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同时, 鼻腔结构重建还可以减轻鼻腔的异常刺激。近些年, 有鼻科学者注意到了鼻腔前部的“鼻瓣膜区”, 其提供的阻力约占全部鼻阻力的50%, 有研究表明如果把鼻瓣膜区的其他不合理结构做适当的成形调整后可使鼻腔通气增加近5倍[6]。因此, 开大总鼻道特别是前部的鼻瓣膜区, 是恢复鼻腔正常气流动力学的合理措施。我们在术中凿折了下鼻甲高拱的关键部位, 整个下鼻甲一压即塌, 拓宽了总鼻道。
总之,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 对经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合并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结构异常的常年性AR患者, 行鼻腔结构重建具有操作简便、可视性强、疗效可靠, 不良反应轻等特点,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杂志, 1998, 33 (3) :134~135
[2]Jareoncharsri P, Thitadilok V, Bunnag C, et al.Nasal endoscop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J].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 1999, 17 (4) :261~267
[3]姜泗长, 阎承先, 等.现代耳鼻咽喉科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97
[4]孙树岩, 董震, 卜国铉, 等.筛前神经与常年性鼻炎关系的解剖学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0, 25 (4) :216~217
[5]殷团芳, 卢永德, 陈秀英.15%硝酸银局部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52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4, 8 (4) :218~220
鼻腔结构 第3篇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腔鼻窦,结构重建
结构异常与病理生理因素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会导致鼻腔鼻窦炎。鼻中隔偏曲,Haller气房,泡状中鼻甲等为常见结构异常[1]。孔永刚等运用高分辨率的CT发现,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钩突变异这些突变与慢性鼻窦炎关系密切。目前临床对于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段为鼻内镜手术,方法是通过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与引流,达到鼻腔鼻窦粘膜形态和生理功能的恢复。人们逐渐认识到鼻腔鼻窦的整体结构对其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鼻腔鼻窦结构的完整性,所以鼻窦鼻腔的重建临床手术率上升。本研究以鼻腔鼻窦结构重建在鼻窦炎手术中重要性为起点出发,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分析出此手术的重要性,为以后此类研究提供临床数据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2月期间150例我院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慢性鼻一鼻窦炎患者。由同一个医生实施鼻内镜,并有完整的随访资料。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范围25~55岁。所有患者手术前都要进行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排除鼻窦恶性占位、鼻窦囊肿等。
1.2 方法
根据鼻窦CT情况、鼻内镜下及术中情况,记录下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中鼻甲反向等情况。根据慢性鼻—鼻窦炎是否合并鼻息肉生长分为A、B组。A组为单纯慢性鼻窦炎、B组慢性鼻窦炎联合鼻息肉生长。
全部患者接受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以去除病灶及病变鼻窦开放。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中鼻甲反向的结构异常,若影响鼻腔通气及鼻窦引流的患者,应同期进行中鼻甲切除、鼻中隔粘膜下矫正等措施,若伴有增生肥厚的下鼻甲患者应同期进行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术后把凡士林油纱填在鼻腔,静滴抗生素3天,术后第二天去除鼻腔油纱,术后第三天冲洗鼻腔鼻窦,每日2次,配合糖皮质激素喷鼻,每日2次。术后根据粘膜上皮情况每2周复查一次,并保持鼻腔通气良好,鼻窦口引流通畅。
1.3 观察指标
术后患者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中鼻甲反转情况;不同类型鼻中隔偏曲检出率。
1.4 诊断判定标准
评判标准参考海口标准;粘膜内镜的判定标准参考Lund—Kennedy的评分系[2]统及李源等研究结果。
1.5 数据处理
收集数据,整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用t检验分析比较。
2 结果
经过数据收集分析,患者鼻腔结构变异情况不相同,结果见表1。
A、B两组患者的不同类型鼻中隔偏曲检出率结果见表2。
3 讨论
鼻中隔对鼻腔气流的分布有重要影响,而且可以导致偏曲对侧鼻甲的代偿性肥大,这是引起慢性鼻一鼻窦炎的重要的结构性因素。鼻中隔偏曲矫正是重建鼻腔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周洋[3,4]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总治愈率78.9%,其中鼻中隔高位偏曲的检出率高于非鼻中隔高位偏曲与本论文研究结果一至。鼻中隔前端的偏曲容易发现,而高位偏曲往往容易漏诊,需提醒专科医师对患者进行体检时多加注意。在慢性鼻一鼻窦炎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鼻腔鼻窦的不同情况采取相适应范围的手术重建鼻腔结构可利于术后正常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刘湘燕,韩德民,周兵.鼻窦解剖变异鱼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33(2):149-152.
[2]LUND V J,KENNEDY D W.Staging for rhinosinusitti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7,117(3):35-40.
[3]熊观霞,詹杰民,江广理等.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后对鼻腔鼻窦气流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2009,30(2):205-210.
鼻腔结构 第4篇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多结构异常,并发症,护理
鼻中隔偏曲、中、下鼻甲肥大是耳鼻咽喉常见病、多发病, 鼻中隔偏曲是极其常见的鼻腔结构异常, 尤其是高位偏曲阻碍中鼻道引流可诱发鼻窦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持续性鼻塞, 经常性鼻腔出血, 药物治疗不理想或仅能缓解症状。2008-03~2011-03我们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联合处理, 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 对中、下鼻甲、钩突、筛泡异常同时进行处理, 来恢复鼻腔正常的通气生理功能, 为提高手术效果,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8-03~2011-03我科收治多种鼻腔结构异常住院患者136例, 其中男87例, 女49例;年龄17~66岁, 平均37.5岁。临床主要症状是鼻塞、头痛或伴鼻出血, 流脓涕, 鼻痒, 打喷嚏等。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扫描检查。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 其中双侧下鼻甲肥大67例, 单侧下鼻甲肥大21例, 中鼻甲肥大25例, 泡性中鼻甲6例, 钩突肥大、筛泡扩大14例, 鼻中隔黏膜肥厚3例。136例均临床治愈, 其中5例患者于术后24h内鼻腔出血, 及时给予加压填塞及精神安慰后出血停止。2例于48h撤出鼻腔填塞物后出现活动性出血, 在鼻内镜下给予止血处理;3例出现鼻腔黏连, 经连续鼻腔换药及鼻腔冲洗后治愈;1例眶周血肿;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一年, 鼻腔通气功能恢复正常, 鼻内镜检查无阳性体征。
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1 鼻出血
正常情况下, 鼻腔术后会有少量血性分泌物流出, 量逐渐减少, 颜色也会逐渐变浅, 可协助患者用湿巾纸或面巾纸轻轻拭去, 如果鼻腔持续流出较多血性分泌物或患者口内吐出大量鲜红色血液或全麻患者频繁出现吞咽动作, 提示有出血的可能, 要立即通知医生处理。鼻腔术后为了能及时观察患者术区的渗血情况和预防出血的发生, 护理时全麻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全麻清醒后取半卧位, 避免剧烈活动, 保持情绪稳定。术后24h内给予鼻背部或额部冷敷, 既有利于鼻腔渗出物流出, 利于鼻腔引流, 又可减轻伤口四周组织的充血、水肿, 减轻疼痛。嘱患者吐出口腔内的分泌物, 切勿咽下, 便于观察术区出血情况, 同时又可以防止血液进入胃内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术后鼻腔常用止血海绵或油沙条来填塞压迫止血, 要告知患者鼻腔填塞的重要性, 护士每班都要检查鼻腔填塞物的松紧度, 鼻腔填塞物一般于术后48h后由医生撤出, 患者及家属不能私自拉动或取出, 叮嘱患者不要用力咳嗽、咳痰或打喷嚏, 以免鼻腔填塞物松动或脱出而引起出血。指导患者打喷嚏时可深呼吸同时将舌尖上翘抵住硬腭来制止。本组病例鼻腔出血7例, 5例经加塞鼻腔纱条同时延长取出时间后未再发生出血现象。2例经内镜下止血后出血停止。
2.2 术腔黏连闭塞
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原因为手术损伤, 病变黏膜范围广泛, 中鼻甲前端与鼻腔外侧壁或鼻中隔贴近等。表现为中鼻甲与鼻外侧壁或鼻中隔黏连, 导致术腔闭塞。黏连最易发生于术后2~8周, 文献报道[1]近期术腔黏连和闭塞发生率高达23.8%和11.9%。术后2周内鼻腔有较多痂皮、凝血块、新生组织等, 因此术后要按时鼻腔清理换药, 72h后行冲洗鼻腔, 否则易引起术腔黏连或闭塞。护士时要详细向病人及家属交代鼻腔黏连的危害以及术后按时鼻腔换药及鼻腔冲洗的重要性: (1) 鼻腔冲洗:协助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用温的生理盐水500mL加入8万单位庆大霉素及5mg地塞米松每天早晚各1次冲洗鼻腔, 连续2~3个月; (2) 出院后随访:出院后定期复查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手段, 为提高手术效果, 术后定期清理术腔的痂皮、肉芽、滤泡及新生组织, 可以预防术腔黏连, 利于术腔黏膜上皮化, 尽早恢复鼻腔的正常功能。因此要做好患者出院时的健康宣教及指导, 指导患者鼻腔滴药及鼻腔冲洗的方法, 直至患者完全掌握。告知患者复查的时间、地点和重要性, 本组发生鼻腔黏连3例, 后经及时的鼻腔清理和持续鼻腔冲洗后痊愈。
2.3 眶及眶周并发症
(1) 视力障碍 (2) 眶内血肿或气肿 (3) 眼球运动障碍。主要是由于病变可引起鼻窦解剖结构变异及术中出血, 致使手术时穿破了眶纸板, 穿破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并发症。Lecine等[2]将眶内侧壁自前向后分为A、B、C三条带, 分别相当于眶内眼球、球后和眶尖三个区域。术后48h内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眼睑有无充血、肿胀及眼睑闭合情况, 眼球活动度, 有无不同方向的眼球运动障碍, 有无眼球外突、眼球移位, 有无复视及视力改变等。眼部充血肿胀的患者, 早期给予局部热敷, 促进炎症的吸收, 减轻疼痛。白天眶内滴抗生素眼药水, 消炎止痛, 夜间睡前使用眼药膏, 便于膏药充分吸收;眼球外突的患者, 眼部用盐水纱布覆盖或佩带眼罩保护角膜, 同时要保持病室内光线柔和, 避免强光刺激。嘱患者不要用手揉搓眼部, 眼部分泌物最好用湿巾纸轻轻拭去。眶内血肿或气肿者, 早起症状一旦出现, 应立即报告医生, 撤出术腔内全部填塞物, 给予利尿剂、缩瞳剂、激素等药物治疗, 经上述处理后眶内压仍然不降, 且症状逐渐加重, 应在内镜下做眼眶减压术[3]。本组有1例眶周血肿发生。
2.4 脑脊液鼻漏
脑脊液鼻漏是鼻内镜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原因是切除中鼻甲或切开筛窦时损伤筛骨筛板所致, 脑脊液鼻漏的发生可引发很多颅内并发症, 因此要高度重视[4]。术后鼻腔若流出血性液体, 痕迹的中心呈红色而周边清亮或鼻腔有无色液体流出, 干燥后不结痂, 低头时流量增加, 或患者虽无鼻孔溢液, 但咽喉部常有咸味感, 平卧或睡眠时出现频繁的吞咽动作, 应警惕脑脊液鼻漏的发生。可收集分泌物作糖定量检查, 以鉴别是脑脊液或是鼻腔分泌物, 如分泌物中的糖含量>0.3mg/L, 即可确诊为脑脊液漏[5]。护理时要拆除纱条,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抬高床头20~30°, 卧床休息一周, 遵医嘱给予降颅压及抗感染治疗。嘱患者不要低头用力, 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 勿剧烈咳嗽、咳痰, 不要塞鼻、挖鼻及用力擤鼻涕, 注意保护鼻部勿受外力碰撞, 进食低盐饮食, 限制饮水量和食盐摄入量, 多食蔬菜水果, 预防便秘。本组病例无脑脊液鼻漏发生。
2.5 颅内并发症
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注意意识情况, 有无头痛及头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 肢体的活动情况。术后3d内可有吸收热, 但体温不超过37.5℃, 如患者出现持续中度发热或高热,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呈喷射状, 提示有颅内感染发生。要立即报告医生, 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并注意保暖, 遵医嘱给予20%的甘露醇或其他脱水剂静脉滴注或静推, 及时使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本组无颅内并发症发生。
3 小结
鼻内镜下鼻腔多结构联合治疗, 既矫正了偏曲的鼻中隔, 又将肥大的鼻甲部分切除, 从而解除了患者头痛、鼻塞及出血的症状, 恢复了鼻腔正常的通气生理功能, 解决了传统的单一手术, 多次住院, 医疗费用高的缺点。为提高手术效果, 减少并发症发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密的观察病情, 加之细致周到的护理, 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志毅.鼻内窥镜手术中窦口鼻道复合体黏连和闭塞的熟悉[J].浙江临床医学, 2003, 5 (2) :104-105
[2]Lecine HL, May M.Endoscopicsinussurgery[M].New York: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1993, 193-242
[3]刁键.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 18 (2) :182
[4]张小伯, 杨大章.鼻内筛窦手术的并发症[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37:480~-84
鼻腔结构 第5篇
关键词:鼻腔冲洗,鼻腔黏膜,术后,护理
鼻腔手术后造成的黏膜缺损在愈合过程中, 常有局部的渗出及结痂形成, 从而使鼻窦引流及鼻腔通气受影响。如何加快鼻腔术后黏膜的愈合, 促进结痂的脱落, 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2006年以来, 我科对鼻腔术后病人应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鼻腔, 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鼻腔术后病人149例, 男89例, 女60例;年龄18岁~62岁, 平均38岁;鼻息肉鼻窦镜术85例, 鼻窦炎鼻窦镜术29例, 鼻中隔术35例。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76例, 对照组73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术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麻黄碱点鼻;观察组行鼻腔冲洗及麻黄碱点鼻。治疗10 d后, 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鼻腔粘连及鼻黏膜恢复情况。
1.2.1 鼻腔冲洗方法
1.2.1.1 材料
鼻腔冲洗器1个、温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1支、鼻镜、额镜、枪状镊等。
1.2.1.2 操作方法
配制鼻腔冲洗液 (温生理盐水500 mL+庆大霉素1支) 。病人取坐位, 颈部围无菌巾, 头稍向前倾。将鼻腔冲洗器喷液管前端锥形头放在鼻孔处, 吸液管放入药液中, 手握冲洗器的气囊反复挤压, 冲洗液即可通过管道和锥形头进入被冲洗的鼻腔, 嘱病人自然张口, 使冲洗液缓慢进入鼻腔及鼻咽部, 经口或另一侧鼻腔流出。同样方法冲洗另一侧, 两侧鼻腔交替冲洗。
1.2.1.3 注意事项
①水温要接近正常体温, 不宜太热太凉;②冲洗前询问病人哪侧鼻腔阻塞较重, 应从较重的一侧开始冲洗, 否则可能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感染;③冲洗时勿与病人交流, 以免发生呛咳;④喷液管前端锥形头与鼻孔要紧密接触, 冲洗液进入鼻腔内, 并从另一鼻孔流出;⑤冲洗完毕嘱病人勿用力擤鼻涕, 以免用力过大引起鼻咽腔出血及中耳感染。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鼻腔结构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8月鼻腔手术病人72例 (包括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手术及鼻内镜下功能性鼻窦手术, 其中有19例病人合并鼻中隔矫正手术, 17例病人合并下鼻甲成型, 单侧鼻腔手术病人26例) 。72例病人中, 男38例, 女34例, 年龄22岁~67岁。随机将72例病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6例。两组病人年龄、术式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冲洗及治疗方法
鼻内镜手术后, 一般于术后24 h~48 h拔除鼻腔填塞物 (藻酸钙以及高膨胀海绵) , 术后72 h后进行鼻腔冲洗。观察组采用鼻可乐鼻腔冲洗器内加冲洗剂 (美国泰克沃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规格为240 mL (3.5g) , 冲洗剂成分为海盐、枸橼酸钠和柠檬酸等, 并加入200 mL温水, 形成高渗溶液。病人身体前倾略低头, 张口平稳呼吸, 接污水盆, 一手将鼻可乐冲洗橄榄头插入一侧前鼻孔, 稍稍紧贴于鼻前庭皮肤, 用手固定, 另一手握冲洗皮球, 均匀用力挤压洗鼻器, 使冲洗液进入鼻腔及鼻咽部, 经口或另一侧鼻腔流出, 两侧鼻腔交替冲洗, 边冲洗边轻轻擤鼻。对照组采用温生理盐水500 mL内加庆大霉素24×104 U, 放入简易洗鼻器内, 冲洗体位以及方法同观察组。一侧鼻腔冲洗使用250 mL, 两侧鼻腔交替冲洗, 边冲洗边轻轻擤鼻 (单侧鼻腔手术病人冲洗患侧即可) 。两组病人均每日鼻腔冲洗2次, 连续 3个月。
两组病人术后均予以鼻腔收敛剂、黏液促排剂、鼻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抗感染治疗。两组病人出院后门诊内镜 (德国karl storz鼻窦内镜DH038994- P) 复查清理, 每周1次, 复查清理6个月。
1.2.2 冲洗注意事项
①鼻可乐冲洗时力量无需过大, 冲洗时禁止用鼻子呼吸、讲话, 以免引起呛咳、误吸。②冲洗时水流方向应与鼻腔中轴方向一致, 避免偏向中隔面或鼻甲面, 鼻可乐橄榄头插入前鼻孔不要太深, 以免反复触碰黎氏区黏膜引起鼻出血。③冲洗过程中以及过后嘱病人轻擤鼻涕, 勿用力, 以免引起鼻出血或者中耳腔感染。④切记水温不能过低, 要接近体温, 以免冷刺激引起头痛。⑤冲洗前给病人做好心理疏导, 避免紧张, 因冲洗时间较长, 应教会病人正确的冲洗方法, 使病人出院后能在家自行冲洗。
1.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病人术后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消失,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为治愈;临床症状改善, 窦腔内部分区域黏膜未上皮化, 有迁延炎症及脓性分泌物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术腔内较多炎性组织及脓性分泌物, 窦口闭塞, 鼻息肉复发为无效[1]。总有效=治愈+好转。②统计、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鼻腔粘连发生例数、2个月及 3个月术腔黏膜上皮化例数。
1.2.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疗效比较 在观察过程中, 门诊鼻内镜复查发现, 观察组鼻腔黏膜水肿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术腔结痂囊泡发生情况, 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术腔相对比较干净、宽敞, 鼻道窦口复合体通气引流功能较好。但是两组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病人术后鼻腔粘连发生率及2个月、3个月术腔黏膜上皮化发生率比较 (见表2)
例 (%)
2.3 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冲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影响术后鼻腔恢复的因素
鼻内镜手术由于术中器械的反复操作, 高膨胀海绵等填塞物的刺激, 许多病人手术后鼻腔的反应很大, 黏膜会出现反应性水肿, 鼻甲黏膜和损伤创面纤维素性反应形成伪膜, 渗血在术腔内凝固, 形成干硬的血痂, 鼻窦底部积聚黏稠的分泌物在窦口形成棕黄色的痂皮。鼻腔黏膜术后腺体受破坏, 黏膜表面不能保持湿润, 使纤毛的清除功能降低[2]。这些现象不处理会造成术腔粘连、窦口闭锁、通气引流不畅以至术后复发。
3.2 鼻腔冲洗的临床运用
鼻腔冲洗护理是鼻腔手术后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简单、有效、安全。它能明显清洁鼻腔, 保持鼻腔湿润, 减少炎性因子, 减轻黏膜水肿, 促进分泌物排出, 减少术腔结痂, 有利于提高黏膜纤毛功能而达到治疗作用。鼻可乐内冲洗剂的有效成分为海盐、枸橼酸钠和柠檬酸。相比传统冲洗有以下几点优势:①高渗海盐有脱水作用, 能很好地减轻鼻甲黏膜以及创面的水肿。而传统生理盐水加抗生素是等渗液体, 无高渗脱水作用。②研究表明, 鼻可乐有效成分柠檬酸是一种天然抗菌剂, 且局部应用柠檬酸将对多种细菌有效,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 柠檬酸是其他抗生素用尽时的最佳替代品[3]。局部冲洗, 同样可以起到抗感染、杀菌的功效, 而无局部使用抗生素的副反应。③冲洗可以湿润痂皮, 促进分泌物和痂皮的自然清除脱落。同时柠檬酸作为吉诺通的3种活性成分 (桉精油、柠檬酸、2蒎烯) 之一[4], 可促进鼻腔黏膜纤毛的运动, 加速分泌物排出, 从而改善鼻腔内上皮表面黏液的状态和增加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 从而达到通畅引流鼻窦的效果。鼻可乐鼻腔冲洗器的运用比传统生理盐水内加抗生素冲洗能更好地提高黏膜纤毛清除率, 而传统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无此作用。
4 小结
通过对使用鼻可乐洗鼻器冲洗护理鼻腔和传统生理盐水内加抗生素冲洗鼻腔的两组病人的结果比较后得出:鼻可乐和传统鼻腔冲洗对术后3个月病人总有效率影响差别不大, 但是术后使用鼻可乐冲洗器洗鼻护理, 可发挥海盐高渗盐水抑制黏膜水肿、促进纤毛运动的作用, 使鼻窦窦口畅通, 改善临床症状, 明显缩短病程;使鼻腔粘连发生率明显降低, 鼻黏膜恢复时间缩短, 提高鼻内镜手术的疗效[5], 有利于病人健康的早日恢复。在这方面, 较传统生理盐水冲洗有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2]钱海峰.慢性鼻窦炎鼻粘膜纤毛清除功能与鼻粘膜流变学特征的关系[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分册, 1999, 23 (2) :102.
[3]Nagoba BS, Wadher BJ, Rao A, et al.Treatment of lepromatous ulcers using citric acid as a sole antimicrobial agent[J].Int Wound J, 2012, 20 (10) :1111.
[4]陈德珍.吉诺通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 2004, 25 (7) :806-807.
鼻腔结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10月在我科就诊的诊断为干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的门诊患者60例,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18~75岁, 平均 (48±3) 岁, 临床症状为鼻干、鼻痒、自觉鼻腔通气不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8~70岁, 平均 (45.0±1.5) 岁, 病程6个月~1年;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0~75岁, 平均 (46.0±2.1) 岁, 病程5个月~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滴鼻液喷鼻, 每日3次。治疗组患者给予诺斯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喷鼻, 每日3次, 疗程持续2周以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和主要症状, 包括嗅觉、鼻出血、鼻腔干燥、流涕、喷嚏、鼻塞、鼻痒等方面。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未出现好转, 仍存在鼻出血、流涕、喷嚏、鼻腔干燥、鼻塞、鼻痒等症状;有效: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在治疗后症状好转, 鼻出血、流涕、喷嚏、鼻腔干燥、鼻塞、鼻痒等症状有所改善;治愈:鼻腔黏膜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在治疗之后消失[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鼻炎有干燥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等, 都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尤其是北方地区, 在春秋季节更为多见, 温差及风速大等多种原因导致纤毛上皮退行性变, 黏液黏稠, 导致很多有害物质不能被排除, 继续病变, 引发感染[5]。患者体内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营养不良或不平衡以及慢性鼻炎、鼻窦炎脓性分泌物长期刺激等, 对鼻黏膜有极大损害, 鼻黏膜经常发生局限性萎缩, 会导致鼻内受损, 易受各种有害气体、烟尘等的损伤, 临床主要表现为瘙痒、黏膜敏感度增高, 严重者还会引起出血症状, 若出血时间过长, 极易导致软骨受损, 使鼻中隔穿孔。
近年来, 我科采用诺斯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喷雾治疗, 效果明显。诺斯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采用的生理性海水是从天然海水中提取出来的, 有Na Cl和p H值, 具有改善鼻腔内部的效果, 同是附带的矿物质和海水微量元素, 均具有杀菌、消炎、抗过敏等作用。诺斯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的作用机制是喷雾器定量超微扩散系统打碎水分子表面的张力, 形成微米级雾状颗粒, 使雾化液直径达到0.8μm以下, 见效快, 效果明显。目前, 我科在治疗鼻腔干燥、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已广泛使用本品,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有操作简便, 其能有效使鼻腔分泌功能恢复正常, 并且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 又可用于健康人的鼻部保健和预防。
摘要:目的 探讨诺斯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对鼻腔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年8月至10月在我科诊断为干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和主要症状, 包括嗅觉、鼻出血、鼻腔干燥、流涕、喷嚏、鼻塞、鼻痒等方面。结果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诺斯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采用的生理性海水具有改善鼻腔内部的效果, 同是附带的矿物质和海水微量元素均具有杀菌、消炎、抗过敏等作用。
关键词:诺斯清生理性海水,鼻腔护理喷雾器,鼻腔疾病,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洪田, 苟静玲, 黄德亮, 等.鼻腔局部给药治疗全身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5, 2 (6) :44-48.
[2]谢葩, 夏爱晓, 何仁.胰岛素黏膜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 2011, 23 (2) :8-10.
[3]张锺儒.口服药物无效的2型糖尿病重度高血糖患者采用鼻内胰岛素投药的效果和耐药性[J].国外医学 (内科学分册) , 2003, 30 (1) :39-39.
[4]侯铁宁, 辛伟红, 董震.氮酮促进胰岛素经鼻吸收的功能和病理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37 (4) :271-273.
鼻腔结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