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良心理情绪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不良心理情绪范文(精选12篇)

不良心理情绪 第1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54例, 均为我院经阴道顺产、存在不良情绪且无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妇, 年龄22—38岁, 孕期37—42周, 新生儿体重2500—4000g。以往无精神病史及性格障碍, 能理解调查内容, 自愿合作。产后出血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1], 或产后2h内出血量超过400ml;也可诊断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 胎盘娩出后至产后2h及产后2—24h三个时期, 多发生于前两期。均存在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易哭、忧郁等不良情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27例, 两组在孕妇年龄、孕龄及新生儿体重方面无显著差异 (P>O.05) 。

1.2 方法

1.2.1 自拟不良情绪者调查问答卷

自拟不良情绪问答卷对人院待产孕妇进行调查, 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发放自拟不良情绪问答卷, 讲明内容、填写注意事项, 产妇当场填写, 当场收回, 责任护士做出统计。

1.2.2 方法

实验组:给予积极的心里干预和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和助产士根据自拟不良情绪伺答卷进行个体指导, 调整产妇情绪, 向产妇讲解分娩生理过程、各产程临床表现等, 并教会产妇产程配合技巧;向家属讲解产妇心理、各产程临床表现等, 并教会产妇产程配合技巧;向家属讲解产妇心理、生理特点及需求以及家属的义务与责任;新生儿是女孩不要流露失望情绪;向产妇及家属讲解婴儿科学喂养方法, 使产妇为迎接小宝宝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 达到对产妇的情感支持。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法。

1.2.3 观察指标

(1) 记录两组产妇产后2h内出血量超过400ml的例数。 (2) 测量两组产妇产后2h内出血量, 采取统一称量, 即胎儿娩出、羊水排尽后, 立即将灭菌量杯及灭菌纱布垫 (重量l00g, 该纱布垫底为塑料, 表面为吸湿性强的16层纱布) 置于产妇臀下。收集产后2h内出血量 (减去胎粪及纱布垫重量) , 以上出血均按1.05g=I ml计算。

2 结果

2.1 不良情绪发生率

通过不良情绪问卷调查, 1054例存在不良情绪, 发生率58.6%。两组发生不良情绪比较, 见表l。

2.2 两组产后出血情况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不良情绪引起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意义

现代医学证明:不良情绪可严重影响躯体免疫力,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进而引起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引起出血、贫血急剧加重, 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绝望、消沉、悲伤、忧郁、大怒、过喜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引起孕妇循环紊乱,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抑制宫缩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女性生理系统功能受丘脑下部一脑垂体一卵巢轴的直接控制, 社会心理因素以情绪反应为中介, 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和丘脑垂体内分泌轴[2]。进而引起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状态改变, 平衡失调导致子宫出血。“十月怀胎”重要时期, 孕妇可能会受到自然及社会的各种刺激后相应出现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本文研究结果认为不良情绪与产后出血发生率后相应出现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 不良情绪与产后出血发生率密切相关, 因此对不良情绪孕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可以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 提高孕产妇生存质量。

3.2 做好孕期保健知识宣传及指导

(1) 孕期应注意孕妇是否有睡眠障碍及体重减轻, 并寻找原因, 积极处理。 (2) 孕晚期注意孕妇是否有不良情绪, 一旦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劝告、指导。提供心理咨询, 给予必要心理干预使其在认知情绪和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提供妊娠分娩知识,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适应环境, 保持身心健康。 (3) 不少产妇生了女孩后, 家庭压力过大, 情绪波动大引起大量出血。在生男生女问题上采取科学态度, 说服产妇家属, 不要给产妇增加精神压力。妻子待产时, 丈夫要安排好家务, 与妻子同甘共苦, 新生儿为女孩绝不可流露出失望情绪。

3.3 社区、家庭护理干预与自我护理保健的关系

21世纪, 个体、家庭和社会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要求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自我护理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3]。本次调查发现, 58.1%孕妇愿意接受亲朋好友的经验交流及医护人员的指导, 32.3%愿意阅读相关书籍, 4.0%需通过休息, 5.6%可采取娱乐。这些信息提示我们, 可通过有计划、有系统、有目标地对孕妇本人、对其家人、对社区支持组织实施健康教育, 实现社区、家庭护理干预及满足自我护理需要。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资源, 争取各种形式宣传围产期保健和心理健康知识, 以提高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树立良好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04—205.

[2]杨怡, 何仲.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与分娩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63—64.

不良心理情绪 第2篇

作者:朱伟强 sg_zhuwq@sohu.com 作者单位:英德铁中小学部 简介:本课件用AUTHORWARE制作,交互性良好。刚刚下载了两个别人做的课件,唉…………,还是我传几个上来吧。虽不是上品,但还是不错的哟!不信试试!!

这个课件是为同事参加英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时制作的,但那个英德六小的电脑老师不会弄,不会弄(应该是保护主义),没打开,没有课件比赛,我那同事的比赛成绩可想而知啦!!因而此课件从未用过,给网友们共享吧。

相关课件:

不良心理情绪 第3篇

(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产科湖南耒阳421800)【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人工流产患者共10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而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惧不良情绪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后实验组的不良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人流术患者负性情绪,使患者安全地度过围术期,且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关键词】心理护理;人工流产;不良情绪【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63-01 【Abstract】Objective: Learn the effect of mental nursing on bad mood of patients of induced abort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of induced abortion from Jan 2011 to Dec 2011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 group used mental nurs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mmon nursing.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depression, fear of experi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mental nursing can reduce the bad mood of patients of induced abortion, help them safely accept operation and keep health. 【Keywords】mental nursing; induced abortion; bad mood 人工流產术是计划生育失败后采用的补救方法,其操作安全、简单,是临床终止妊娠的常用手段。人流综合征为精神、神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1-3]。人流患者在术前易出现抑郁、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本文笔者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人工流产患者共100例,探讨心理干预对人工流产者的不良情绪影响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人工流产患者共100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8.6±3.1)岁,妊娠7~11周,孕(49.8±3.5)天。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心脏血管病及精神病等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包括:(1)术前护理。第一次进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大多是为了工作或学习而流产的,术前一天患者会因对手术造成疼痛而恐惧,从而出现焦虑、忧愁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讲解麻醉方法,使患者知道手术是在安全无痛下进行,告诉患者在手术全过程中会有护理人员进行陪伴,出现不适或有需要时可随时想护士提出,护士会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接受过多次人流术的患者会担心手术对其今后的生育和身体问题影响而紧张、担忧等,护理人员应让患者知道手术医师及麻醉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让患者消除顾虑心理,能够以平静心接受手术。而婚外受孕患者大多有自责、悔恨、羞愧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不应对其歧视、斥责与取笑,应做到保守秘密,尊重患者人格,从而获取患者信任。(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需告诉患者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指导患者放松、深呼吸、听音乐等,从而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等心理。(3)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有关手术后由于子宫收缩可能会导致疼痛或恶露的时间,指导患者术后饮食营养、个人卫生和性生活等,提醒患者今后需选择适当的避孕方式,以避免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护理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发生情况。1.3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情绪情况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惧不良情绪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后实验组的不良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1 护理后两组患者情绪情况比较(n,%)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 讨论人流术虽短短3、4min,但几乎全部患者在围术期中均会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某些患者还会感到痛苦及恐惧。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是影响患者术中耐受力的重要原因,其刺激交感神经使患者兴奋性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造成心慌、心悸及头昏等现象;提高了机体应激反应性,降低了患者痛阈,增加了在术中的疼痛;异常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宫颈、阴道平滑肌收缩,影响了手术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惧不良情绪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后实验组的不良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有效地减轻人流术患者负性情绪,使患者安全地度过围术期,且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参考文献[1]王玉萍.心理护理在人工流产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94-195.[2]卢莲芳.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综合征的预防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7):1168-1169.[3]陈清萍.综合心理干预和护理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1,10(13): 350-351.

不良心理情绪 第4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乳腺癌,不良情绪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联合药物化疗为主,由于自身疾病和手术对形体的改变,多数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1]。因此,给予乳腺癌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我科近年来对收治的乳腺癌患者给予了积极的心理护理措施,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共92例,均来自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或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6例、导管内癌患者28例、乳头状癌患者19例、髓样癌患者9例;病变累及左乳48例、累及右乳44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32~68岁,平均(49.2±9.6)岁。本次纳入对象均为初次接受治疗患者,且均排除伴有心、肝、肺、肾等严重合并症患者及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患者。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观察病情、指导用药、预防并发症、测量体温及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具体如下。(1)全面评估:入院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全面了解患者心理状况,观察患者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针对其家庭背景和对自身疾病的态度,从而制定具体个性化的护理方案。(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护理的重要前提,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予以沟通,用热情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本院在治疗乳腺癌方面的优越性,必要时可讲解治疗成功病例,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对治疗预后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树立治疗决心。(3)个性化护理: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护理措施,如焦虑、抑郁患者,应多给予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感受,对患者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指导患者家属多给予其心理安慰和疏导,对患者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使之放松心情,以减轻焦虑、抑郁心理。对于恐惧、悲观、绝望患者,应加强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告知此病在治疗方面取得的较佳成绩,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诚恳的同情心,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告知患者较好的预后效果情况,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沟通时,护理人员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和蔼、语气要轻柔,避免因说话方式刺激患者,在取得患者信任时,告知不良情绪对疾病和预后的影响,并劝导患者要接受现实、面对现实。(4)化疗期间护理:由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需用大量化学药物进行治疗,而此类药物会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脱发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加剧了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2]。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提前告知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告知此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过程,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以减轻患者不良心理状态。(5)术后锻炼: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使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摆脱疾病阴影,减轻其不良情绪。

1.3 效果评价

分别在护理前及护理后(出院前)观察两组焦虑、抑郁情况,本次研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评定积分越高,表明其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经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积分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在我国,乳腺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疾病,且呈不断上升趋势[3]。很多年来,癌症被誉为不治之症,很多患者会谈癌色变,尤其是女性患者,在被确诊为乳腺癌后,立即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4],有关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情绪可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降低、L-2活性减少[5],从而降低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影响其康复和预后情况。因此,给予乳腺癌患者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我科对收治的乳腺癌患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并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入院后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取得患者信任,为下一步护理奠定基础;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沟通,从而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阴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给予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笔者认为:心理护理是一种沟通艺术,是帮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并给予支持和鼓励的一种护理方法,应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法,不可一概而论,否则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肖平,严小欧,郭海燕,等.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的心理干预[J].重庆医学,2009,38(2):233-234.

[2]潘展霞,朱琳,钟文津,等.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41.

[3]李立娟,卢宏柱.癌症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报,2006,13(8):23-26.

[4]何玲.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128-130.

调节不良情绪 第5篇

青春期的我们,偶尔会在学习中迷茫,会在情感中牵绊,也会在工作中困惑,由此而产生各种情绪问题。人的不良情绪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宣泄和调节,对身体和心理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不良情绪的危害很大,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产生,也容易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工作,情绪失控会造成各种并发症也是很多的,合理的宣泄和调节是有必要的。

现在的我们已经走进了大学的校园,随着学习压力的减小,不良情绪出现的频率也随着降低了。在高中时代,由于高考的压力,父母的期望,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心情的压抑。那是的我真的好迷茫,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整天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该干些什么。静下心学习是不可能的,只是坐着发呆或者到操场上躺着再或者就是跑几圈。其实那个时候心情并没有好转。几天过后,心情不知不觉的就好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不知不觉的心情压抑了起来,然后不知不觉又好了起来。自己也说不出原因。可能这就是无形的压力吧。大学期间也出现过,这个时候是对着电脑发呆,或者是按按键盘,几天之后就好了。其实我不知用什么方法调节,可能是时间能消磨一切吧,包括压在心中的不良情绪。

不良心理情绪 第6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不良情绪;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20-02

由于骨质疏松会降低骨骼愈合速度,并且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较大,因此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已经成为了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一些诸如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1]。鉴于此,本文研究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改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不良情绪方面的临床实际效果,从而为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护理的相关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病例均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全部患者共计78例。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63~83岁;平均年龄(75.43±3.24)岁;患者分型:A3型患者28例,C2型患者20例,C3型患者30例。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了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9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的护理方法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具体措施是[2-4]:夹板固定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患病史、掌握基础疾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夹板固定后叮嘱患者按时取药、用药,并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应注意的事项及过敏反应等情况,注意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协助患者家属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患者恢复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调整护理方案[3-4]。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个体的耐受情况、运动能力习惯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方案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此外,在患者骨折夹板固定期间,通过定期的观察、细心指导等方式和方法,对患者相关部位局部皮肤情况进行定期清理和消毒,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皮炎的发生,对皮损水泡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

1.2.2研究组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模式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5-6]: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而言,往往均未经历过骨折发病的体验,同时患者骨折的发生经常由各种意外因素所导致,缺乏疾病的演变过程,因此患者的临床发病往往较为突然,心理上很难接受,一旦骨折受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多种不良心理情绪。针对上述情况,研究组患者在入院时,我们就由专业的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受伤的个体情况向患者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的介绍、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介绍和健康康复要点的介绍等;同时,由住院护士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和相关设施情况,对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存在的疑虑进行解释,定期组织老患者与新患者进行充分交流,帮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每个患者的责任护士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抑郁、焦虑不良情绪及时进行早期的预防。

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7-8]。

1.4统计学方法选取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均显著降低,本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均显著降低,本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DS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医学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原因,并且导致患者骨骼的愈合速度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之一,骨折位置与桡骨远端的距离在2~3cm范围内都属于桡骨远端骨折范围[9-10]。间接暴力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腕部疼痛、肿胀、无法正常活动等。由于相关患者骨折的发生经常由各种意外因素所导致,因此患者在临床发病后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以焦虑和抑郁为代表的不良心理情绪普遍存在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因此,临床针对于有效改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后,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这提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有效性,同时也与国内外类似报道结果相符[9-10]。

综上,在临床上针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实施护理的实践过程中,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海波.唑来膦酸治疗风湿病伴骨质疏松疗效评价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31(z1):18-19.

[2] 张应梅,刘燕媚,罗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18):46-48.

[3] 蔡娟,李春梅,张强.慢性肝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18(17):2054-2056.

[4] 赵晓利,孙晓芬,陈丽丽,等.中药薰蒸结合密盖息肌内注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的护理[J]. 中医正骨, 2012,24(4):79-80.

[5] 王敏, 刘恒旸, 王华锋.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7(2):187-189.

[6] 丁艳红. 综合性护理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3):41-43.

[7] 李玉芳, 许云. 舒适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伴胸腰椎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49(10):1190-1192.

[8] 李敏. 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18(35):4296-4298.

[9] 郑丽萍.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的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9(18):135-135.

[10] 杨莲欢, 杨凤球, 黄英苗, 等.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6):119-119,121.

不良心理情绪 第7篇

关键词:社区内科疾病,治疗护理服务,个性心理干预

不良心理情绪是社区内科疾病的重要体现,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是疾病患者由于年龄、社会地位、家庭、职业、环境、个性特征及文化背景等自身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1]。社区内科疾病患者由于患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疾病,久而久之使一些患者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本研究对12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12月收治内科疾病患者180例,这些患者的疾病都经过了医院的严格诊断确诊。其中,冠心病30例,高血压75例,糖尿病55例,慢性支气管炎20例。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1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特征。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并且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除了以上对照组的常规操作以外,还给予社区疾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等常规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此外,还加强其自我监测干预、家庭访视及防治并发症。通过随访,对两组的患者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以及通讯方式,保证每个患者每7 d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社区心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社区医护人员积极向患者和家属宣传相关的疾病知识,鼓励患者以及家属积极学习这类知识,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到其中,让他们从根本上意识到学习这类知识的重要性,不仅提高疾病治疗效果,而且这也是保证家庭和谐与健康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每个患者的性格及疾病特征,了解其不良情绪心理的特点,然后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好感,有效地消除他们的恐惧、担心等不良情绪,使他们放松心情,提高他们面对疾病时的信心[2]。此外,社区医护人员温柔、和善地对待每一例患者,主动关心孤独心理者,让受疾病困扰的患者不再感到医护人员的陌生感,让他们真正感到温暖。如果患者存在心理依赖问题,则医务人员应该针对这种情况给予患者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调节自身心理状态。

观察与评价指标:在医学上,对患者的观察、评价指标有多种,干预前后均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治疗信心、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的分值变化。在进行评价前,应该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干预2个月。一般来说,不良心理情绪有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社区心理干预后明显好转判定标准为由焦虑、恐惧转变为安定、放心,让孤独者不再感到抑郁,变得更加高兴,能够感受到周围人的温暖,进而使他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充满信心;以上就是社区内科疾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好转的表现。焦虑自评量表的分值>40,抑郁自评量表的分值>41分就是焦虑和抑郁的表现。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良心理及治疗信心的变化:在对两组患者采取干预之前,对照组的不良心理发生率是56.7%,观察组不良心理发生率是6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不良心理发生率43.3%,观察组21%,此时的两组具有较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充满信心者94.2%,对照组7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种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分值比较:社区内科疾病患者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的分值和抑郁自评量表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进行干预前,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分值52.1,观察组分值51.7;干预前抑郁自评量表分值51.2,观察组5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社区心理干预后观察组两表的评分都明显低于干预前,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评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作为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医疗干预应该是临床治疗的延续性工作。当面对各种各样的社区内科疾病患者时,医护人员应该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按照标准的医疗程序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而且为了稳定患者的病情,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应该适当采取一些个性化的社区心理干预措施,这也是提高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3]。通过上述的分析讨论可知,如果对有这些疾病患者仅仅采取简单的药物治疗的话,那么仅仅能够控制住疾病不再恶化发展,但是如果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则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4]。社区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是通过社区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行为来完成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不仅能够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在无形之中还能够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医疗人员在对各类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患者心理干预的工作,这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而且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更快地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薄磊,杨文东.降压药联合应用及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489.

[2]季和平,孙滨,王辉,等.“临界”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随访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3(12):132.

[3]生金丽,杨文东.心理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9(11):49.

不良心理情绪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治68例出现心理不良情绪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男35例, 女33例, 年龄13岁~39岁, 平均年龄 (29.5±4.7) 岁, 其中轻型病毒性心肌炎24例, 中3型病毒性心肌炎44例。选择同期收治的60例未出现心理不良情绪的心肌炎患者作为参考组, 男31例, 女29例, 年龄11岁~54岁, 平均年龄 (30.5±4.2) 岁, 轻型病毒性心肌炎28例, 中型病毒性心肌炎3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根据2008年9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长春会议专家咨询问卷达成的共识制定, 至少具备两个主症、一个次症和舌脉表现则诊断成立。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严重精神病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合并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等原发性疾病患者;心肌、心包炎或者出现持续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4 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观察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进行调查[1], 由医护人员给予解释后, 由患者自行填写。两个调查表均包含20个项目, 依照四级评分, 即无或者极少时间、少数时间、大数时间及全部时间, 总分之和1.25后即为焦虑评分, 参照我国评分常用模式, 焦虑自评量表分数≥50分为焦虑。抑郁严重度指数总分为80分, 轻度抑郁:抑郁自评量表分数在50~59分之间;中度抑郁:抑郁自评量表分数在60~69分;重度抑郁:抑郁自评量表分数>70分。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胸闷、头痛、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伴随焦虑29例, 占42.6%;出现抑郁症状28例, 占41.2% (其中轻度抑郁11例, 占16.2%, 中度抑郁7例, 占14.7|%, 重度抑郁10例, 占10.3%。) , 同时伴随焦虑、抑郁症11例, 占16.2%。

2.2观察组患者头痛、神疲、胸痛、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高于参考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伴随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从而导致心率紊乱, 加重心脏负荷, 促进心血管类疾病发生及病死率增加,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临床研究显示心理压力、精神创伤、心理应激反应等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重要诱因[2], 本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 发现抑郁程度较轻, 仅在患者发病中明显存在, 病情恢复后会消失, 而焦虑程度较重, 自患者发病至恢复期均存在, 对患者影响较大。临床研究显示, 相较男性, 女性、年龄小、文化程度高者更易出现心理焦虑。不良心理情绪会导致患者心率不稳, 加重病情, 因此在临床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医护人员接待患者时要热情, 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 对患者的正常需求尽量满足, 将疾病知识告知患者, 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医护人员在日常治疗及护理时, 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 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为了减少患者的恐惧等不良心理, 医护人员可将疾病成功治愈案例告知患者, 倾听患者的心声并进行解答, 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导, 减轻其心理负担,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3]。医护人员温馨布置病房, 调整人体适宜的湿度及温度, 保证空气新鲜流通, 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环境中, 生理、心理均处于最佳状态, 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 患者会表现出头痛、胸痛、神疲及乏力等临床症状, 因此在临床治疗时,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观察, 对于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 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 缓解其不良情绪, 抑制病情发展,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朱洪霞.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5) :433.

[2]胡梅珍.人性化护理在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9) :221-222.

不良心理情绪 第9篇

关键词:偏头痛,心理护理,不良情绪

偏头痛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多发的非器质性头痛, 一旦患有此病, 将出现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继而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1]。除此之外, 还极易引起各种不良情绪, 例如暴躁、不安、抑郁等。有报道指出[2]:情绪因子特别是各种不良情绪 (如焦虑、抑郁) 的长时间存在, 极易引起偏头痛。因此, 针对偏头痛患者, 除强化治疗与常规护理以外, 心理护理也是十分关键的。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41例偏头痛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 效果显著,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所接收的偏头痛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检查, 确诊为偏头痛, 且存在恶心呕吐、头晕、畏光、心悸以及胸闷等症状;同时, 将颅脑器质性病变者、重要脏器 (心肝肾) 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者予以排除, 将酒精依赖者、继发性头痛者、癫痫者、语言或听力障碍者等予以排除。按就诊前后顺序, 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两小组, 即观察组与参照组。观察组41例, 男25例, 女16例;年龄38.5±4.6岁, 病程9个月~11年;文化水平初中以下10例, 高中及大专18例, 本科及其以上13例。参照组41例, 男27例, 女14例;年龄19~65 (38.3±5.0) 岁;病程11个月~10年;文化水平初中以下9例, 高中及大专17例, 本科及其以上15例。两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1) 健康宣教, 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向其介绍有关偏头痛的知识, 例如发病机制、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手段以及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可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 (如对疾病的知晓度、文化水平等) , 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 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且使其意识到疾病治疗与护理的必要性, 从而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与配合度[3]。 (2) 用药指导: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 保证定时定量用药, 不可未经临床医生允许, 擅自更改用药的剂量与次数。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告知患者在服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以使患者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应叮嘱患者,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及时告知临床医生以作处理。 (3) 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叮嘱其所食用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比如新鲜的蔬果、豆制品以及谷类等;少吃或不吃煎炸类、辛辣类或酪胺含量高的食物, 如酒、柑橘、巧克力等。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之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为:护理人员应以友好、亲切的态度, 简洁、易懂的语言, 主动和患者沟通, 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与信任。针对部分对自身所患疾病存在疑问或十分敏感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坚持换位思考, 以对患者的不适感到理解, 且予以关心, 从而使其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和尊重。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了解其内心的需求与疑惑, 并予以全面的解答, 以避免因不了解疾病而产生不良情绪;此外, 还可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治愈或好转的病例, 以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进而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如何调节情绪”, 在面对一些困难或难题时, 应保持冷静, 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另外, 还可引导患者听音乐、阅读或运动等, 以此来缓解其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取华裔教授Zung所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 , 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估, 该评分标准的分界值是50分, 得分50~59分为轻微焦虑;得分60~69分为中度焦虑;得分>70分为焦虑症状严重。得分越高, 说明焦虑程度越严重[4]。另外, 采取抑郁自评量表 (SDS) , 对患者的抑郁程度加以评估, 此评分的分界值同样是50分, 得分50~60分为轻微抑郁;得分61~70分为中度抑郁;得分>70分为抑郁严重。得分越高, 说明患者的抑郁情况越严重。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头痛发作频率与头痛持续时间进行观察与统计, 且进行组间比较, 以了解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展开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t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相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护理后, 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 (1)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 与本组干预前相比较, P<0.05

2.2 头痛发作频率与头痛持续时间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头痛发作频率与头痛持续时间分别为1.1±0.2次/月、6.2±1.3h, 而参照组分别为2.6±0.3次/月、9.6±1.7h。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偏头痛患者往往会因心理或躯体的应激反应, 诱发各种不良情绪, 例如焦虑、抑郁。机体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 中枢内源性止痛系统功能将出现异常, 去甲肾上腺素与5-羟色胺降低, 内源性止痛功能变弱, 最终导致疼痛进一步加重[5]。而这将引起一个恶性循环, 疼痛和不良情绪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并导致患者病情的加剧。因此, 在对偏头痛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心理干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与内容。对此类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消除其不良情绪, 引导其自我调节情绪, 放松自我, 从而使自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6]。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则可改变 (不良情绪与疼痛互相影响的) 恶性循环, 并实现疾病控制的目标。

在本次研究中,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 其护理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及参照组, 差异显著;且该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率与头痛持续时间也短于/少于参照组。由此可见, 对偏头痛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 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薛志坚, 王琳, 林真真.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7) :75-76.

[2]王晓玉.护理干预结合针灸治疗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影响[J].环球中医药, 2015, 8 (S1) :191.

[3]陈文姿.护理干预在偏头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 (2) :179-181.

[4]李琴.优质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7) :204.

[5]李亚秦.音乐疗法结合心理护理干预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6) :356-357.

不良心理情绪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的老年患者98例, 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便血、腹泻或便秘。其中, 男53例, 女45例;年龄62~71岁, 平均年龄 (66.43±4.38) 岁;单发息肉61例, 多发息肉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9例。所有患者均无语言障碍, 对问题能正确理解和表达, 无精神疾病和家族史, 无内镜检查禁忌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进入内镜室后由专职护士负责接待, 根据患者的性别和年龄采用“叔叔”、“阿姨”等亲切称呼, 尽量消除患者陌生感,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向患者介绍内镜室的环境、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的过程、术者的技术水平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患者关心的问题, 特别是如何配合操作等, 告知患者内镜摘除术时间很短, 而且无痛苦, 多发息肉可一次性完全摘除; (3) 耐心向患者讲解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 告知患者肠息肉并非一定癌变, 息肉摘除是预防息肉癌变最好的方法, 提高患者对肠息肉癌变的认知度; (4) 尽力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鼓励其说出内心顾虑, 给予理解和安慰, 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郁情绪; (5) 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到病房随访, 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 耐心回答术后关心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评价焦虑和抑郁状况。量表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HAMA和HAMD评分<7分者提示无焦虑和抑郁症状[1]。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的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HAMA和HAMD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观察组的HAMA和HAMD评分为 (6.43±0.84) 分和 (6.82±0.76)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9.26±1.31) 分和 (8.94±1.52) 分,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 其中约10%可发展为大肠癌[2]。但肠息肉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对其恶变率、治疗手段和预后等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 患者在得知患病后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良情绪, 其中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鉴于目前内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早期内镜下肠息肉摘除已成为预防肠息肉癌变的主要手段。但内镜作为一种侵入性治疗手段, 仍会导致患者术前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 甚至恐惧, 这在老年患者中表现尤为明显, 严重者可影响治疗[3]。本文中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提示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护理服务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 但在内镜检查和治疗中, 常规护理模式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反应。有鉴于此, 笔者对49例老年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给予安慰与鼓励, 耐心向患者讲解肠息肉与大肠癌的相关知识, 术后及时告知手术情况。结果显示, 经上述护理后观察组的HAMA和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 对老年肠息肉摘除术患者强化心理护理, 能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 因此该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护理工作者重视。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对老年肠息肉摘除术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老年肠息肉摘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HAMA和HAMD评分为 (6.43±0.84) 分和 (6.82±0.76) 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9.26±1.31) 分和 (8.94±1.52) 分, 两组比较P<0.05。结论:对老年肠息肉摘除术患者强化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关键词:心理护理,肠息肉摘除术,焦虑,抑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214-215, 225-227.

[2]Coe SG, Wallace MB.Colonoscopy:new approaches to better outcomes[J].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2, 28 (1) :70-74.

给不良情绪“消消火” 第11篇

社会学家认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尤其是情绪,是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指针。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绪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谦虚礼貌,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而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情绪恶劣,吵架斗嘴,则会让孩子经常处于紧张和恐惧之中,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极其不利。

因而,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角度出发,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特别注意控制不良情绪,以防孩子因父母的“火气”而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以下几点特别需要家长朋友注意: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里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家长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来自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消极的生活态度。所以为了孩子,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家长的日常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面前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言论。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并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不要让您偏激的语气或看法影响孩子的成长和他对世界的认识。

不良心理情绪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资料,其中男42例,女59例;年龄35~62岁,中位数年龄(43.6±2.1)岁;霍奇金淋巴瘤3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65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化学药物治疗,根据护理的不同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化疗后的护理干预,即向患者和家属介绍一些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并给予基本的心理支持[2];对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进行及时处理等。观察组在采取常规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3]:(1)告知疾病的相关信息,帮患者树立信心。向患者介绍有关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症状、疗程、治疗的措施、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可能达到的治疗效果等相关信息,让患者正确了解疾病,树立信心,以正面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2)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多巡视病房,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及时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可以对患者家属进行一些简单的治疗教学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出院后的恢复;必要时可以给予经济帮助等,让患者感到家人和朋友对其治疗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3)对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解释。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时及时给予安慰,消除其恐惧的心理。当患者出现掉发等情况时应告知患者化疗后的脱发现象只是暂时的,停药后会长出新的头发。当患者因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疑惑,想放弃治疗时应及时向患者解释效果不佳只是暂时的情况,化疗是一个往复前行的过程,帮助患者改善抑郁的情绪,树立继续治疗的信心。(4)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对产生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寻找合适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情感宣泄,通过陪其聊天、听音乐、唱歌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1.3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e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干预前后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进行评分。SDS评分以50分为界线,SAS评分以53分为界线,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越严重。比较两组患者患者干预前后的SDS及SAS评分。

1.4 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用均数±表示,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采用均数比较的t检验,资料为非正态时采用秩和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与本组干预前评分比较以及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具体数据见表1。

注: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理干预是一种将护理方式结合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用以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态度接受治疗的一种护理干预措施。经护理研究表明,当患者处于焦虑状态时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受到影响,通过一些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对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状态进行明显的改善,避免和缓解因不良情绪影响疗效[4]。恶性淋巴瘤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加之在化疗、放疗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对患者身心受到严重影响的不良反应,因此常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出现不遵医嘱,不配合治疗,甚至终止治疗的一些情况。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在淋巴瘤患者放、化疗等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信息,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对不良反应等作出及时解释以及引导其正确宣泄不良情绪等干预措施使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患者,巩固了治疗效果[5,6]。本组资料中,对照组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但仍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而观察组患者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到明显缓解。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抑郁与焦虑状态无明显差异,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淋巴瘤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和遵医嘱行为,改善预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小好,蒋静婷,刘立梅.心理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不良情绪及遵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161-162.

[2]周金凤,张丽.淋巴瘤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7):903-905.

[3]李杰,王正霞,陈爱民.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8(12):77.

[4]刘运梅,肖丁华,马金秀.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恶性淋巴瘤病人化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2):471-472.

[5]陈坚.淋巴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J].中国治疗,2011,16:198-199.

不良心理情绪范文

不良心理情绪范文(精选12篇)不良心理情绪 第1篇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054例, 均为我院经阴道顺产、存在不良情绪且无高危妊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