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精选8篇)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第1篇
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官为九江郡的司马。第二年秋天,送客人到湓浦口。夜里听到有人在船中弹琵琶,听那铿锵清脆的弦声,带有长安京城的韵味。就打听那个弹奏的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师学过琵琶。现在年纪大了,容貌衰老了,只好委托终身给商人为妻子。于是命人摆上酒席,请她尽情地弹奏几支曲子。曲子弹完了,她带着忧伤的神情叙述年轻时候欢乐的往事。如今却漂泊沦落,容貌憔悴,辗转流浪,迁徙各地。我由京中外调已经二年了,一直是安逸自适的,被这歌女的话所感动后,这晚才觉得我有被贬官远放的感伤;因此作了这首七言歌行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夜里在浔阳江头送客,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饯别时,我们对举着酒杯要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我们将要分别,心中悲伤,纵使醉了也不能使我们尽情,在这行将分别时,只见广阔的江面上,沉浸着一轮明月。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使我忘了辞别,客人也不想启程。
依循着声音,探问这位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弹琵琶的人似欲回答,却又迟疑不作声。我们将船移近,邀请她和我们见面,我们添了酒,重新张灯,重新设宴。经过再三催请,她才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她才转动弦轴拨动琴弦,调整声音高低,顺手拨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感情,一弦一弦掩藏抑制,音调不畅,托出幽怨的心惰,声声充满无限的愁思,好像在倾诉生平的不得意。她低着眉头,随手继续弹下去,说尽了心中无限的心事。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第2篇
琵琶行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 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 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 “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 “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第3篇
唐代自从安史之乱以后,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政局混乱。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 六月, 宰相武元衡被谋杀, 京师震动。这时, 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 (东宫属官, 向太子讽过失、赞礼仪。正五品上) , 对这事非常愤慨, 就上书奏论, 主张缉拿惩办凶手。这本是正义的行为。不料他的政敌却加以“越职”的罪名, 并节外生枝, 对他造谣诬陷。因此, 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一次的贬官, 他在精神上是非常苦闷的。这种苦闷的情怀在许多诗中都表现了出来, 《琵琶行》就是其一。
这首诗前面有一个小序, 记录了写这首诗的经过, 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说明和注解。诗中突出塑造了琵琶女的艺术形象, 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叙述了她的不幸身世, 联系诗人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抒发了自己的悲愤感情。全诗分三段。
第一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 主要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上句说明送客的时间和地点。下旬描写送客时的自然环境, 不仅点明季节, 而且寓情于景, 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秋风吹动江边的枫叶荻花瑟瑟作响, 一片寂寞荒凉, 给人以冷清悲伤的感觉。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上句是互文见义, 是“主人客人下马, 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 而不是说主人下马站在河岸上, 只有客人在船上, 否则和下句描写的情景就不符合了。下句是说端起酒杯劝酒, 可是没有音乐伴奏。如果主人没有上船, 如何举杯劝酒?“无管弦”三字, 暗示出处地的荒僻。
以上描写送客时的情景, 用的是直叙法, 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 有故事, 有人物, 有景有情, 情景交融, 生动凝练, 引人人胜。
“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16句, 集中描写了琵琶的声音, 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在各类事物中, 声音是向称难写的, 因为它无影无形, 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诗人的笔下, 声音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 绘声绘色, 写出了琵琶声的抑扬起落、腾挪变化:用“急雨”和“私语”比喻四条弦上发出声音的高低宏细, 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声音的清脆圆润, 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乐音的宛转流利, 用“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声音的又滞又涩, 用“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的激越、高亢, 雄壮铿锵, 最后用“裂帛”比喻乐声的戛然而止。这一系列连珠缀玉般的比喻, 具体优美, 情趣横生, 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有形的物象, 把诉诸听觉的声音,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成为描写音乐的名篇。
段末“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 形象如画, 耐人寻味。由于琵琶的声音优美, 听的人如醉如痴, 忘记了一切, 仍然沉浸在不绝如缕的乐声之中, 只见江心中浸泡着一轮洁白的秋月。照应了前边“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一段对琵琶乐声的精彩描绘, 是为下面琵琶女自叙身世作铺垫。
第二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承上启下, 写琵琶女弹完乐曲之后的表情和动作。
“自言本是京城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12句, 是琵琶女自叙从前在京城时的欢乐生活。“自言”二句, 说自己原来是住在繁华的京城。相比之下, 现在流落荒凉江边是多么寂寞;“十三”二句, 是说自己学琵琶, 学得早, 而且学得好, 专门在国家设立的教练歌舞的机关中学习过, 而且名字还排列在教坊的第一部中;“曲罢”二句, 从侧面述说自己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出众;“五陵”二句, 是说长安的富贵子弟争先恐后地给她送钱财, 弹完一支曲子所得的绸缎就不知有多少, 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述说自己技艺和容貌的超群;“钿头”二句, 写自己当年生活的豪华, 不以财物为惜, 也显示自己当年身份的高贵;“今年”二句, 是说自己在欢乐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美好的青春在不知不觉中, 竟然消磨过去了, 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消逝充满了无限惋惜和留恋之情。
这一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在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方式上浸透着诗的情绪。琵琶女技艺虽好, 但到美人迟暮, 也就生活无着, 孤苦伶仃。诗人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 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艺人的悲惨生活, 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三段:由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联想到个人的迁谪, 抚今追昔, 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同是受迫害、受委屈流落在江湖的人, 现在相逢在一起, 何必管他原来认识不认识。诗人从琵琶女的悲剧形象中, 也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既同情歌女, 又感伤自己, 表露出他们之间共同的不幸遭遇和悲愤感情。这两句直抒胸臆, 画龙点睛, 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感我自言良久立”以下6句, 正面写听者又一次昕到琵琶声的直接反应。前面都是写琵琶女的弹奏和自叙身世引起诗人共鸣。这里写诗人的话引起琵琶女的共鸣。琵琶女也把诗人看作“同是天涯沦落人”, 因此, 感触更多, 感情更深, 弹起琵琶来音调更为凄切, 满座的客人为之掩面哭泣, 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诗人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感情是沉痛的、真实的。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 容易触动感情。江州司马青衫上的斑斑泪痕, 来自琵琶弦上的声声愁思, 也是来自诗人心弦上的迁谪之恨。这青衫泪绝不单是为素不相识的琵琶女而洒的, 更是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苦而流的。在当时宦官专权, 互相排挤倾轧的政治环境里, 诗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
《琵琶行》是一首偏重于抒情的叙事诗, 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 完美统一。诗人很善于叙事。在这首诗中, 无论是琵琶女的身世, 或是自己的身世, 都叙述得有首有尾、曲折生动。就全诗来看, 从“江头送客”到“泪湿青衫”, 有故事, 有情节, 布局完整, 首尾详尽。在叙事的过程中, 先造成萧瑟凄凉的境界, 然后水到渠成, 直抒胸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悲人而又自悲, 哀伤而又气愤, 寓意深远、情韵悠长, 令人一唱三叹, 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典。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第4篇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践行诗歌的通俗性、写实性,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诗词名作很多,流传极广,对当代和后代影响极大。最有名、艺术性最高的当数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本文要赏析的《琵琶行》。
《琵琶行》写作背景和故事概况,作者在序中作了交待。这首长诗写于公元816年,也就是白居易从京城贬到江州任司马的第二年,当时白居易正经历着遭受排斥打击的时期。故事是,这年一个秋夜,作者送客到浔阳江头,在船上听一位从京城流浪来的倡女弹奏美妙琵琶,诉说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沦落的处境,不禁泪湿青衫。
一、谋篇布局艺术
绝句、律诗需要谋篇布局,长诗就更需要了。《琵琶行》谋篇布局的艺术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结构合理
开头:精巧如凤头,引人入胜。从首句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后却“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使人欲罢不能。
中间:丰满如猪肚,全诗重点。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为君翻作琵琶行”。有琵琶女酣畅淋漓弹琵琶,声泪俱下叙身世,还有作者联系境遇发感慨,精彩纷呈。
结尾:有力如豹尾,简明扼要。从“感我之言良久立”,到“江州司马青衫湿”。不再重述弹者琴技,只说闻者落泪,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繁简得当
相同事物重复出现,先繁后简。例如弹琵琶,第一次充分展开描写,用了24句;第二次,结尾再弹,只写了6句。
不同事物对比出现,主繁次简。例如讲身世,琵琶女为主角,用了24句;作者是“配角”,只讲了“我自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2句。接下来讲作者的处境,突出“地僻无音乐”,也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弹奏之妙。
抒情和叙事相较,抒情繁叙事简。叙事以首句为例:“浔阳江头夜送客”,将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人物(“我”和客)、事件(送客),压缩作一句交待,非常简洁;对弹奏琵琶的抒情则不惜笔墨,一任挥洒。
3、前后照应
写月:前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后有“唯见江心秋月白”。照应了环境的一致性。
写客:开头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结尾有“满座重闻皆掩泣”。没有把客人丢掉。
写音乐:前面有“举酒欲饮无管弦”,后面有“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
4、虚实交替
写琵琶女弹奏,大段实写;再次弹,只说闻者落泪,从侧面虚写。
写琵琶女弹奏是现场,用实写;写琵琶女讲身世是回忆,用虚写。
写琵琶女讲身世用虚写;写作者讲处境用实写。
描写同类事物,虚实交替进行,避免了单调呆板,增强了节奏感。
5、韵脚和谐
韵脚之和谐,最典型的当数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段。为了表现音韵跌宕起伏,变化多端,本段用韵密集,24句就用了8个韵,每2句或4句就换一韵,而且依照平—仄—平—仄—平—仄—平—仄顺序,平仄交替变化。更加神奇的是,在仄韵中,又将去声、上声、入声交替使用,形成平(声、情)—去(思、志、事)—平(挑、幺)—上(雨、语)—平(弹、盘、难)—入(绝、歇)—平(生、声、鸣)—入(帛、白)。毫无雕痕,浑然天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用韵疏密,因情而定。如前所述,表现琵琶女弹琵琶用多变的密韵;琵琶女叙述身世,则基本上用了“住、部、妒、数”等一个韵,显得连贯通达。与琵琶女诉身世相对应的“我”感叹处境一大段,也基本上用了“京、城、声、生”等一个韵,使之一气呵成。所不同的是,琵琶女叙述用了仄声韵,而“我”感叹用了平声韵,整齐中有变化。
6、善于借鉴
中国古典艺术门类,越到精妙之地,越有相通之处。不同门类艺术精品,经常互相借鉴。《琵琶行》不仅是用诗歌表现音乐的典范,而且在布局上,巧妙借鉴了古建、戏曲、书画等艺术门类。
借鉴古建:古建妙在曲径通幽。即使是民间四合院,也讲究在一进门处立一面照壁,防止一览无余。《琵琶行》表现琵琶女出场,先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不见其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则“琵琶声停欲语迟”,以至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迂回曲折,与古建布局异曲同工。
借鉴戏曲:演戏要搭建戏台,将人物、事件聚焦于台上;《琵琶行》也在浔阳江头用船搭建了一个“戏台”,将“主人”、“客人”和琵琶女安置在上面,将琵琶女几十年遭遇浓缩在船搭的“戏台”上一夜表现出来,十分紧凑。
借鉴书画:书画铺排有浓有淡,还要留白以透气;《琵琶行》演奏有高有低,直至“凝绝不通声暂歇”,相当于书画的留白,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
二、语言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修饰语言,借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修辞是艺术的语言。《琵琶行》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大大提高了这首长诗的艺术性。下面列举 17 种:
1、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一般用在开头。《琵琶行》开头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就是起兴手法,由“夜送客”引起听琵琶。
2、渲染。通过对环境等的描写,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琵琶行》第二句:“枫叶荻花秋瑟瑟”,给人以寒秋孤苦的感觉,为琵琶女出场作了环境渲染。
3、互文。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代表或补充语义,避免重复。《琵琶行》第三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下马”也代表了“客人下马”,“客在船”也补充了“主在船”。完整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主人和客人都坐在船上。
nlc202309040719
4、借代。以乙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甲事物。《琵琶行》第四句:“举酒欲饮无管弦”,以“管弦”借代音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
5、顶针。又称连珠或蝉联。将前句句尾的字词作为后句句头,像缝衣针脚接连不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别”字将前后两句连结起来。
6、夸张。即夸大其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显然是夸张手法。
7、比喻。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之一。诗中对琵琶女弹奏琵琶音响,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等多种比喻,使之形象而生动。这一段是古典诗词运用比喻的典范。
8、通感。也叫“移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相转移,造成新奇精警的效果。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不仅看得见莺和泉,而且听得见莺语和泉流,而且触摸得着莺语的滑和泉流的幽咽,把弦音表达成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立体感觉。
9、迭字。即字词的重迭,可加重加深词意。《琵琶行》中多处使用。如:“弦弦掩抑声声思”。
10、复辞。相同的字隔离使用于句子中,是复辞手法。可增强节奏,使前后呼应。如“相逢何必曾相识”。
11、对比。两种相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如:“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和有声对比,比出胜负。
12、对偶。这也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在长篇古风中往往点缀一些对偶甚至对仗句,提升韵律美感。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用“善才伏”和“秋娘妒”衬托琵琶女的艺高和貌美。
14、倒装。将事物顺序倒置,以达到某种用意。如“秋月春风等闲度”、“暮去朝来颜色故”。春和秋、朝和暮时序倒置,起到拉长时间的作用。“春风秋月等闲度”是闲度了一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则是闲度了多年;“朝去暮来”是一天,“暮去朝来”则是很多天的过渡词,从“秋娘妒”过渡到“颜色故”。
15、用典。引用史事成语典故,升华作品意境。如:“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啼血就是个典故。昼夜啼叫,直到啼血,加重悲哀氛围。
16、省略。省略一些字词,使诗句精炼。如:“满座重闻皆掩泣”,省略了“满座客人”中的主语中心词“客人”,而由修饰词“满座”来替代。
17、设问。为提高读者注意力,用设问。如:“座中泣下谁最多?”
各种修辞手法,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将比喻、通感、迭字、对偶等多种手法交替使用的。
三、思想感情表达
谋篇布局艺术和语言修辞手法都是为思想感情表达服务的。全篇突出一个情字,即沦落人对沦落人的同情。
1、表现是琴贯全篇,实质是情贯全篇。
第一段:“举酒欲饮无管弦”,写无管弦,是无琴趣,更是无情趣。
第二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景交融地写情。
第三、四段:写倡女和作者二人的沦落情。
结尾:“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湿青衫,因情而为,还是写情。
2、两大亮点
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围绕思想感情,突显了两大亮点。
亮点之一:对秋江月夜琵琶声声的描写,运用一连串比喻等修辞手段,揭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亮点之二:拿京城女伎的坎坷身世与被贬朝臣的痛苦处境相比,道出深切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两个亮点,由三段精彩叙述完成,扣人心弦。
3、成批佳句
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门前冷落马鞍稀”、“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等。这些佳句以至警句,道破了一般人的说不出来但又是人们共同的心声,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和引用,至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
总之,《琵琶行》谋篇布局艺术之精,语言修辞手法之妙,思想感情表达之深,以及亮点段落之亮,佳句警句之多,在众多古今作品中十分突出,这就是《琵琶行》的不朽之处。
责任编辑:王国伟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第5篇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第6篇
所谓“伤名教”,具体是说白居易对他的母亲不孝,母亲看花,掉在井里死了,他还作新井和赏花的诗,毫无伤心和忌讳的表现。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连作“人”的资格都丧失了的,还哪能做官呢!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文字狱”。从现存的白集看,没有新井诗,宋代人也没有看见新井诗。至于赏花,白集中却很多,但据现存的白集看,元和六年白母卒后至九年补官前,白氏在渭村丁忧期间,所作诗不算多,基调大都是悲伤哀痛的,与其他时间的作品很不一样,也根本没有赏花诗。再者,他母亲堕井而死,并不是因为白居易不孝所致,这从白氏自己对这件事的说法和唐代(比白氏稍后)及宋人关于此事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
白居易对于政治(国家大事)的热情减退,并不始于元和十年的遭贬。当然,这次对他的打击更大,对他的思想转变影响更深,使他的态度更坚决罢了。被贬之后,有时偶然地又被国家大事所激动,而“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他想请求皇帝让自己从军,去攻打吴元济)”。写到这里,自己又觉得多事、好笑,赶快又警戒自己,说:“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后来,就干脆发誓:“世事从今口不言”,因为“忧国朝廷自有贤”,国家大事,自己只好不管,其实也管不了!不过,话虽如此,当自己在其位、有说话的机会和责任时,他仍然为国为民,积极建议,以求尽到自己的职责。
至于他的创作,经过被贬江州这次打击,“讽喻诗”确实少了,这有两个原因:一则,鉴于揭露、讽刺的对象太多,树敌招灾,不愿再冒风险惹祸。二则,元和初年政治上略见转机,有可为之时,自己冒着风险写下的许多诗歌,还有希望在政治上起一点作用,收到一点实际效果。及至洞悉国情的上下内外、种种矛盾和黑暗,知道大势已定,无可挽救,个人不仅无能为力,而且遭到迫害,“讽喻诗”再写多些也没有用了,反而招来无妄之灾,何必再干这样的蠢事呢!但是,经过这场灾难之后,白居易也并非“讽喻”完全绝迹,遇上重大事件,仍然要写几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意见,不过,不用“讽喻”之名,也不像过去那么集中、那么多而已。
更多《琵琶行》文章推荐阅读:
1.《琵琶行》--教案
2.《琵琶行》译文及背景
3.《琵琶行》对后世的影响
4.白居易写《琵琶行》中国历史故事
5.试卷《琵琶行》名句默写
6.《琵琶行》高考知识点总结
7.《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8.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琵琶行》并序优秀教案
9.高中《琵琶行》原文
白居易《琵琶行》全诗赏析及翻译 第7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文解释】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晚上到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过枫叶,荻花发出声响,一片萧瑟的景像。我下马到客人所在的船中饯别客人,举起杯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酒虽然喝得很多,却没有什么欢乐,伤心地要离别,分别时一片江水茫茫映着明月。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一阵一阵的琵琶声,我听着忘了回去,客人也不开船出发。随着声音寻找,悄悄地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声音停下来,弹奏的人似乎想说却又迟疑了。把船移过去靠近了,邀请她出来相见,添了酒,把船灯拨亮,重开宴席。一再地请求,她才出来,还抱着琵琶遮着半边脸。转好了轴,拨弄琴弦试弹了两三声,不成曲调,先流露出感情。弦弦都是掩抑的手法弹出低沉的调子,声声都充满了思绪。好像在诉说一生不得意。低头随手连续弹奏,说尽了心中无限的心事。轻拢慢捻,一抹一挑,起初弹霓裳羽衣曲,然后弹六么。大弦的声音嘈嘈像疾风暴雨,小弦的声音细切急促似切切私语。嘈嘈和切切的声音错杂在一起弹,就好像大小珍珠一起落在玉盘上。像黄莺啼叫着,在花底下飞来飞去,又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乐声此时就像冰下泉水那样滞涩,弦像要冻断了似的,声音阻塞住了,渐渐停歇下来。隐藏在心底的哀愁和怨恨油然而生,这时无声却胜过有声。忽然间像是银瓶迸破水喷射出来,又像铁骑突然出现:一片刀枪的声音。曲子终了时收起拨子在琵琶中心划了一下,四根弦像撕裂的丝绸一样响了一声。四周船都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只看见江心一片皎洁的秋月白光。迟疑了一下放下拨子插进弦里,整理衣服起来,神态庄重恭敬。说自己本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虾蟆陵。十三岁学会弹琵琶,名列教坊第一部。一曲唱罢常教乐师佩服。梳妆起来更被其他的女子妒忌。五陵一带的富家子弟争着给赏赐,唱一曲不知道要赏给多少红绡。打拍子击碎了钿头银篦,饮酒作乐弄脏了红色的裙子。一年年地寻欢作乐,青春就这样轻易地度过。弟弟去从军,阿姨去世了,朝朝暮暮,容颜渐渐衰老。门前冷落,车马稀少,年龄大了只好嫁给商人做妻子。商人重利益轻视离别,上个月去浮梁买茶叶。他走了只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围绕着船的只有明月和寒冷的江水。深夜忽然梦见少年时候的事,梦中啼哭,脂粉和眼泪一起流下来。我听了琵琶声就已叹息,又听她这些话更加叹息不已。我们都是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既然相逢又何必要认识呢。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来到浔阳城,一直卧病。浔阳偏僻没有什么音乐,长年听不到管弦乐声。住的地上靠近湓江,又低又湿,黄芦,苦竹绕着宅院而生。其中早晚听些什么呢?杜鹃悲啼猿猴哀鸣。春暖花开的早晨或秋天的月夜,往往是拿了酒独自饮。难道没有山歌或笛声吗?声音嘈杂实在难听。今晚听你弹得琵琶曲,好像听到仙乐一样,耳朵一时清爽起来。请不要推辞,重新坐下,再弹一曲,我为你依照曲调写成歌词"琵琶行″。她被我的话感动,站立了很久,再回到原座调紧弦,弦声急促。凄凄切切不像刚才的声音,在座的人听了都掩面哭泣。要问其中谁流得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衣衫都湿了。
【词语解释】
浔阳江:江西九江北的长江一段。
瑟瑟:风吹枫叶荻花发出的声响。
主人:诗人自称。
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此泛指音乐。
惨:黯然。
浸:映涵。
发:出发,启程。
暗问:低声询问。
欲语迟:欲说还休,迟疑不决。
回灯:拿过灯来。
千呼万唤:极言多次呼唤。
犹:还是。
轴:琵琶上紧弦的把手。
弦弦:拨响每根琴弦。
信手:随手,自然不受拘束。
拢:抚弄。
霓裳、六么:均为乐曲名。
大弦:指最粗的弦。
嘈嘈:声音沉重悠长。
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弦声幽细琐碎。
错杂:错落夹杂。
间关:鸟叫声。
幽咽:水流声。
冷涩:清冷难移。
凝绝:凝结中断。
乍:突然。
鸣:相互撞击。
当心画:指用拨在琵琶槽中心使劲一划。
裂帛:撕裂布帛,声音脆厉。
舫:小舟。
唯:只,仅。
沉吟:情神凝重。
敛容:板起面孔。
京城:指唐朝长安。
蛤蟆陵:在长安东南曲江附近,为歌女集居地。
名属:挂名。
第一部:指教坊内分设的部门。
服:佩服。
秋娘:唐代歌女的泛称。
五陵:唐代五个皇帝的陵墓,为富豪聚集地。
红绡:红色丝织品,即缠头。
击节:打节拍。
血色:鲜红色。此句谓戏笑时酒被打翻沾污了罗裙。
秋月春风:指美好的时光。
走:前去。
阿姨:指姊妹。
故:衰老。
冷落:冷清寂寞。
老大:指大龄女子。
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唐代为茶叶集散地。
去来:离去以来。
阑干:纵横流淌。
唧唧:叹息声。
沦落:失意飘泊。
辞:离别。
谪居:贬官而居。
僻:偏远。
丝竹:弦乐与管乐,此泛指音乐。
湓江:指九江。
苦竹:伞柄竹。
杜鹃:子规鸟。啼声凄惋哀切。
独倾:独自酌酒而饮。
难为听:难以听下去。
君:你,指琵琶女。
仙乐:形容乐声美妙动听,彷佛来自仙界。
更:再次。
翻:指按曲调创作歌辞。
良久:长久。
却:退回。
向前:刚才。
掩泣:以袖遮面而哭。
泣下:指落泪。
青衫:唐吏品级最低的服色。
赏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作者当时正被贬谪,久居偏远缺少知音,心情郁闷;碰到被商人抛弃的琵琶女,得知对方有同样凄惨的遭遇,于是心生共鸣
意思是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第8篇
(一) 生平。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现存的诗近三千首, 在诗歌理论方面, 白居易主张反映现实, 他的诗作大多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 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 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 他与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 是唐代诗歌创作中一场很具影响的革新运动, 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 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白居易的诗作形象鲜明、通俗易懂、自然流畅,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 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欢迎。白居易同时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在白居易众多音乐诗中, 还隐藏着许多音乐美学观点, 大都散落于白居易的音乐诗和《策林》中, 笔者就其音乐生活及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论述。
(二) 白居易的音乐创作。
1.《琵琶行》。
《琵琶行》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叙事诗的经典之作。白居易以精湛的写作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琵琶曲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在诗中, “琵琶”是一个帮助诗人表达情感的工具, 诗中将诗人所有的情感、意境、风格全部依托在琵琶所奏乐曲之中, 诗中对琵琶的形制、演奏技法等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 反映出诗人对琵琶这件乐器细致入微的观察, 如琵琶的形制、性能、演奏技巧等, 通过描绘性的手法表现出音乐的美。另外, 作品中的描绘也反映出唐代空前盛世的景象, 诗中出色的音乐描写使诗作充满强烈的视听效果, 表现出诗中有乐, 乐中有诗的通感美。
2. 其他诗乐创作。
音乐在白居易的生活中, 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酷爱诗、酒、琴, 白居易对音乐, 特别是对古琴十分钟爱, 这在他的诗中也均有记载, 如:“酒既酣, 乃自援琴, 操宫声, 弄《秋思》一遍。若兴发, 命家僮调法部丝竹, 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这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诗作, 诗中一开始就表现出他喜爱音乐的本性, 听到音乐就可以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忧愁, 诗人通过音乐寄托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不仅喜爱音乐, 还非常擅长弹琴, 常常是:“夜深数十声”、“惬心潜有情”。“蜀桐木性实, 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 夜深数十声。入耳淡无味, 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 亦不要人听。”夜深人静, 琴调舒缓, 自弹自娱, “亦不要人听”。而这一句“亦不要人听”也说明, 诗人的自我陶醉只是为了养颐心性, 并无其他教育或社会意义。
白居易一生都与音乐相伴, 特别是在他的晚年, 由于他一生坎坷, 导致其思想比较消极, 而音乐也成了他摆脱烦恼的手段, 这也说明了白居易对音乐的热爱, 音乐对白居易的生活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 白居易所创音乐诗特点。
白居易作为一位诗人, 其音乐创作更加富有诗意, 而诗与乐的结合, 又体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白居易的音乐诗作中, 最经典的要属《琵琶行》。在他的诗中, 经常涉及到音乐联想美的描述,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在《琵琶行》中, 我们也可以把白居易的音乐诗看成是对音乐想象中的视觉的“还原”,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琵琶的声音特点, 通过诗作可以看出, 诗人已对音乐的内涵有了深邃的理解, 体味音乐的美。白居易以一连串的客观物体发出的音响作为比喻, 生动自然。一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又把曲调的起伏、快慢、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 都用不同程度的语句、恰到好处地描写出来, 描绘出音乐带来的意境, 使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陶醉在音乐所带来的美妙之中。
(二) 《琵琶行》中的美学思想。
1. 道家美学思想。
《琵琶行》中有这样一些诗句:“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这前四句表明的是“无声之美”, 而后四句体现的则是“崇雅斥郑”的思想。白居易所表述的“无声之美”正是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反映。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有论述, 他说:“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庶几乎。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寂之于音, 或为先声, 或为遗响, 当声之无, 有声之用静故曰希声’, 虽希声’而蕴响酝响, 是谓大音’。《琵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 上文亦曰声暂歇’, 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暂而非永, 能蓄孕大音’也。”以上均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表现出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2. 儒家美学思想。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音乐鉴赏家, 也是一位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音乐美学家, 他的论述与《乐论》、《乐记》一脉相承, 儒家的美学思想被他传承并发挥到极致。在《琵琶行》中, 有关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也很多, 其中有一非常重要的论述:“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 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 佞人殆。”其中, 《韶》、《舞》是雅颂之乐的代表, 而郑声则是春秋时期在各诸侯国兴起的民间音乐的总称。乐则《韶》《舞》就是说各种典礼, 如祭祀等, 以及对国民实施教化, 都需音乐。但音乐的五音都不能错乱, 否则就会带来不祥。由此来看, 这一诗作非常鲜明地烙上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印迹, 同时也反映出白居易在审美情趣上的倾向,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与儒家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一脉相承的, 他的诗作也基本都建立在儒家的音乐与社会生活、礼乐关系等问题上。
(1) 白居易常依据现实生活来说明“乐与政通”的音乐思想。笔者将对这一思想做简要说明。一是说音乐的产生与政治相关。这是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和诗歌是通过创作的情感因素与政治相通的。白居易说:“乐者本于声, 声者发于情, 情者系于政。”“政”与“乐”的关系是依照着“政情声乐”的规律发展而来的, 音乐的产生是与“政”、“情”分不开的, 他强调, “情”在“政”和“乐”中的关系, 强调音乐中的“器”、“曲”、“声”、“音”都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又要“善其政”、“和其情”。二是“乐与政通”。在白居易看来, 音乐的产生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反过来说, 音乐对政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石声磐, 磐以立辨, 辨以致死”, 便是指音乐能使人产生辨明节义之心, 就能为守节而不惜一死。同时, 白居易还认为, “礼”与“乐”两者都是治国之本, 缺一不可, 二者所以并天地, 参阴阳, 废一不可矣。”这也正说明音乐对白居易的思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他非常看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二者不可分开。
(2) 白居易不仅强调“乐与政通”, 也对音乐本身的审美功能予以充分的肯定。如“闻君古《渌水》, 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 为听疏汛声。西窗竹荫下, 竟日有余情。”他认为, 音乐能使人“心和平”, 通过音乐, 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净化, 聆听者会感到心旷神怡, 有时还能达到“尘机闻即空”、“万事离心中”的境界, 这也显示了白居易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另外, 在欣赏音乐的时侯, 人们心情和所处的环境往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应该称之为“和”, 他所追求审美目标是“同”和“一”, 他所崇尚的音乐则是“必和”之“大乐”。
三、结语
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创作论述其美学思想可以看出,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有着一定的系统性与现实性, 虽然还未形成体系, 但在论述现实生活中的音乐问题时, 都可以看到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的有机联系和综合表述, 尽管多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 却也表明了其儒家乐教的思想, 因此,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 白居易还是唐代杰出的文人音乐家, 他热爱音乐, 写过许多关于音乐的诗, 对后世文人音乐影响深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研究白居易与音乐相关的诗作, 总结概括其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曹月.琵琶的诗性和诗性的琵琶——从《琵琶行》中解读唐代琵琶文化[J].人民音乐, 2001, 4
[2].戈晓毅.大乐必和: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江海学刊, 2005, 6
[3].彭倩.“琵琶行”美学特征三题[J].飞天, 2009, 16
[4].陈洪妍.白居易“琵琶行“艺术特色探微[J].华章, 2010, 3
[5].张铭.大珠小珠落玉盘——谈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描写[J].名作欣赏, 2009, 14
[6].张艺昆.跨越时空的对话——白居易诗《琵琶行》与琵琶独奏曲《诉》[J].中国音乐, K2004, 2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