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包装安全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包装安全范文(精选12篇)

包装安全 第1篇

相对于塑料、金属、琉璃等包装材料而言, 纸包装材料不但资源丰富、易回收, 且容易降解。纸制品腐化后, 既可以回收再生纸张或作植物肥料, 又可以减少空气污染, 净化环境, 因此纸成为最有前途的绿色包装材料之一。然而, 目前我国纸包装容器的加工生产还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大量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存在, 使得市场上的纸质包装容器质量参差不齐, 安全隐患重重。

创建于2000年的北京合益包装容器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一次性纸杯和纸质包装容器的企业, 公司成立10年来, 已发展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型纸制包装容器制造企业;拥有一次性纸杯、冰激凌杯、家庭用冰激凌桶、一次性面碗、汉堡盒、薯条盒等40多种纸包装产品。合益公司始终秉承“质量就是生命”的宗旨, 坚持将纸制品容器的质量与食品安全作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正是这份坚持, 使合益包装成为众多食品企业的首选供应商。在合益公司经理鲍新春的盛情邀请下, 本刊记者走进合益公司, 对其生产线及产品进行了深入了解。

严格把控原辅料

在合益公司的一份企业标准中,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要求:和食品直接接触的原辅材料必须用无毒、无害、清洁无污染, 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及环境保护法规、标准的原材料, 不得使用有害物质含量不符合卫生标准以及回收再生的材料作为原料;所用助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用量必须符合GB9685的规定;使用进口助剂或新材料必须提供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证明材料, 并办理审批手续。对此鲍经理解释说:“纸包装的安全性, 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原料和辅料的使用, 原料就是纸, 辅料中最重要的是油墨。我们采用的纸张全部都是纯木浆食品级包装专用纸, 且纸张均未经增白处理, 不含荧光剂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原料提供商必须提供相应的产品许可证明、检测结果等, 在确保其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之后, 我们才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 我们有两家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 他们都是国内一流的、专业的食品包装用纸供应商。印刷油墨则全部采用绿色环保的水性油墨, 符合食品包装安全及环保要求。尽管这样成本会提高, 但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 我们绝不会退而求其次。”在合益公司的原料库中, 我们看到了分类整齐堆放的物料, 且每批物料的外包装上都有相应的产品来源、认证及检测标签。

高卫生级别的生产环境

原料的安全和卫生对最终产品至关重要, 而之后的加工环节也不容忽视。在进入合益公司生产车间之前, 我们先做了这样几件工作:进入更衣室更换专用服装, 配戴卫生帽及鞋套;进入消毒区进行手臂消毒;穿过除尘区除尘。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可进入车间。鲍经理说:“因为我们是专业生产食品包装的企业, 所以对生产环境要求比较高, 毕竟生产出的包装直接与食品接触, 不能有半点马虎。车间及设备都要定期消毒, 生产线的工人也要定期体检, 以确保生产出的包装产品清洁、卫生、无污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 我们完全不会相信, 生产包装的车间会有如此高的卫生级别。

此外, 为了保证产品的高质量,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废品率, 合益公司先后引进上千万的设备, 采用先进的七色柔版印刷技术, 产品无论从质量还是外观都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而像这样不惜成本的高投入并非每家纸包装容器生产企业都能做到。

多重检验, 严把成品出厂关

对于成品, 合益公司要求产品需由质量检验部门按相关标准检验合格, 并签发质量合格证明书后方可出厂。具体执行中, 合益公司设置了四道检验关口, 任何一道关口出现问题, 产品都将作为废品处理。首先, 是感观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产品外表不允许有明显皱折及划伤, 盖的封口部位应光滑严实, 内壁无明显皱折、无杂物, 折边热封合无虚脱现象。第二, 要对产品作跌落试验, 要求跌落时产品不得破裂, 内装物不得有泄漏。第三, 对产品进行轴向压溃力和端盖脱离力测试, 要求轴向压溃力≥1200N, 端盖脱离力≥500N。第四, 对产品进行卫生指标测试, 测试项目包括铅、砷、荧光性物质、大肠菌群、致病群、霉菌等。其中, 第一道检测是针对每一个成品进行的, 后三道检测是对每批产品定量抽检。

对于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合益公司也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比如, 在产品包装和说明书中必须包括产品名称、种类、注册商标、许可证编号等信息, 同时需要有检测合格标记和标准号, 还应有产品贮存条件及保质期标示。另外, 必须附上“QS”及“防污染、防雨淋、勿压、轻放”等标记。鲍经理说:“按照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 我们的产品每三个月交送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检验机构, 做关键控制检验项目委托检验, 关键控制检验项目包括铅、砷、荧光性物质、大肠菌群、致病菌和霉菌。除了定期的送检, 我们还有每批的抽检和不定期的抽检。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确保送达食品企业的包装产品安全、卫生, 质量过关。”

定位高端, 只做定向供应

在与鲍经理的交谈中, 记者还了解到, 合益公司成立之初便确立了生产高端产品, 定向供应, 不走批发市场的经营路线。这一定位, 让合益公司在起步阶段, 着实经历了一段窘境, 但最终的坚持使合益公司被众多食品企业定为首选供应商。

谈到此, 鲍经理感慨道:“由于我们定位高端, 成本相对其他供应商高出了20~30%, 这对于原本就薄利的食品, 尤其是餐饮行业, 无疑是最大的硬伤, 起初我们与客户沟通的并不顺利, 但我们没有就此改变经营策略, 依旧将目标市场定位于食品企业, 也就是为食品企业定制包装, 不生产通用产品。通过不断的向企业介绍我们的产品及经营理念, 并邀请客户到我们的工厂参观, 我们终于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信任。目前我们已经与伊利、立顿、八喜、蒙牛、三元、好利来、汇源、露露等多家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今, 很多企业都主动找到我们洽谈合作, 相信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 随着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 高质量、安全、环保的纸包装产品定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自动包装机安全操作规程 第2篇

1.操作前检查电源线是否破损,检查发热管是否断裂、变形,检查线路与机器是否有漏电、带电及其它故障,清理机器上及周围搁置的其它物品。如有问题及时报告班组长,并报维修部维修好后再使用。

2.检查传动部位,采取加油、紧固等措施,确保传动部位润滑有效,无松动脱节现象。

3.接通电源,检查各传动部位是否有效,根据包材性能和包装要求安装包装薄膜,调节温度控制器、间隙齿轮和偏心轮。

4.检查下料开关,确保关闭,然后接通电机开关。

5.将薄膜送入纵封棍,空程前进一段,检查是否有粘连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接通开关,调整时间及出包速度,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常生产。

7.正常开机过程中,要经常用铜刷扫纵、横封辊表面,确保封口效果良好。

8.薄膜装入以后,如长时间不开机,应将薄膜与纵、横封脱离。

9.操作过程中,严禁用手及其他物品靠近纵、横封之间,确保安全。

10.操作结束以后,及时对设备进行清理,确保设备内外清洁。

11.应经常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和润滑,对横封铜套每班加油一次,机修人员对变速箱、传动齿轮、轴承等部位要定期检查,确保润滑有效。

12.发生故障时,不得自行拆卸,必须立即报维修部维修。

药品包装 安全至上 第3篇

一方面,国家推出新政,保障药品安全。7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修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决定》(以下简称“GSP新规”),将药品电子监管系统调整为药品追溯体系,而且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于如何建立追溯体系给出了明确说法,即“鼓励信息技术企业作为第三方,提供产品追溯专业服务”,这意味着药品追溯手段将更加多元化。因此,药包印刷企业需要与制药企业紧密联系,以便采取更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除此之外,在GSP新规中,关于疫苗流通的管理亦有收紧,加强了对疫苗冷链运输和疫苗配送管理工作的重视,更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主体责任,便于药品的追溯与问责。

另一方面,从源头确保药品包装安全。首先,设计师应根据消费群体的特性,将安全元素融入药品包装设计中,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包装。例如,针对儿童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在药品包装设计时需要考虑儿童患者的感官体验,在避免儿童误服药物的同时,消除儿童患者对服药和病痛的恐惧心理。其次,由于假冒药品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伤害,药品包装防伪至关重要。为此,药包印刷企业也在积极采用更加经济、安全的防伪手段。例如,江苏中金玛泰医药包装有限公司将Seal Vector?防伪码应用于药品防伪包装中,具有安全、易实现、低碳环保的优势,值得在药品防伪包装中推广应用。

药品包装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药品包装生产商和供应商,药包印刷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紧跟市场发展趋势,主动关注制药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动向,积极做出应对策略,为药品包装安全,全力以赴。

包装安全 第4篇

自2015年备受期待的《食品安全法》最新修订版颁布以来,中国在食品安全法规方面经历了关键性发展。随着更严格食品法规的实施,为了继续保持竞争力,食品制造商竞相追求最高卫生标准。他们的关注点目前已转移到如何利用机器人解决方案更有效、更卫生地处理包装食品,以及是否有供应商能够独立提供一站式食品整体包装系统解决方案。Pro Pak China2016上,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博世包装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Carsten von Glinowiecki先生,他与我们畅谈了中国食品和糖果业的前景以及博世在上海国际加工包装展览会展出中应对上述挑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记者: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食品行业也呈现出与之相应的变化和趋势,对于中国食品行业在2016年的发展您有怎样的看法?对未来又有着怎样的展望?

Glinowiecki:随着中国市场开放的继续深化,2016年食品业呈现出稳定的增长,相信2017年也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由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进一步落实取缔不道德食品生产商并细化落实卫生要求,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仍将是现阶段的焦点,故而对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的重视也激发了大家对各类防污染卫生洁净方案的普遍关注。

食品行业垂直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就中国的食品包装领域来说,婴幼儿食品业尤其是奶粉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其原因在于,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开,新生儿数量必将激增,进而产生更大的奶粉需求。

此外,冷冻食品业也是高增长的垂直行业之一,其原因在于,便利性日渐成为忙碌消费人群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记者:由于食品安全及卫生标准愈发受到关注,促使食品加工业对生产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在您看来,当前市场中食品加工业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

Glinowiecki:首先,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中国中小型生产商正在寻求自动化生产方式,所以对机器人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此外,机器人解决方案能够有效避免人与食品直接接触,从而提高产品卫生级别,这点也是生产商尤为看重之处。

其次,整线加工和包装系统解决方案日渐成为食品包装行业的首选。制造商购买整线系统将为生产带来极大方便,而且其售后服务也会为生产带来积极影响,他们可使用“一站式维修”服务对整套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此外,系统内所有连接均经过优化处理,无需调整单机产能即能实现均衡生产。使用整线系统解决方案的另一大优势是所有机器共用一个控制平台,从而提高用户熟悉度,减少进一步培训的需求,缩短停机时间。

最后,就包装本身而言,不同包装样式和形式的需求均有所增加,例如,适合忙碌消费者在途中食用的轻便小型包装。国内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包装产品推动了包装样式的小型化。

记者:食品包装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这是否会对博世包装带来挑战?贵公司的应对之策是怎样的呢?

Glinowiecki:经过多年飞速演变,中国和东南亚市场已经从由知名品牌为主导的稳定增长型市场发展成以创新产品为主的新型市场。近年来,随着竞争者的大量涌入和投资热潮的持续,中国食品加工设备市场目前已呈饱和状态。为了在呈现饱和状态的市场获得更多机遇,我们不断努力为客户打造创新型系统以提升竞争优势,以最优化的自动化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持。

博世包装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关于糖果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问题,这需要生产商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但是许多公司还不具有这方面的相关技术知识。随着牛奶、维生素、钙等活性成分在糖果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耐嚼和凝胶软糖产品日渐转变为(半)营养食品。因此,为客户提供的整线系统解决方案,我们在成都建成一所用于配方开发和人员培训的实验室,面向亚洲增长市场重点开发各种耐嚼(奶)糖包装。当然,我们还为当地人员提供硬糖、凝胶软糖和糖排产品的开发支持和培训。为维持公司在这一高度竞争市场的领先地位,我们采用以客户为中心的高品质灵活性创新技术策略。

记者:Pro Pak China 2016博世包装的展台亮点纷呈,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下好吗?

Glinowiecki:此次展会,我们展出最令人期待的新一代Delta机械手包装产品组合,其能够为食品生产商带来更多功能且性能强化。该新产品组合以最新的第三代机械手开放式平台为基础,提供带有定制选项的标准模块化机器人解决方案。新一代Delta机械手包装产品组合的设计更加灵活、尺寸转换更快捷,能够降低制造商的总拥有成本(TCO)并缩短投资回报(ROI)周期。D3平台的另一大优势是其开放式卫生设计,清理更方便,食品卫生性更高。

除此之外,我们依旧持续聚焦应用于一次和二次包装的整线系统解决方案的开发。模块系统自动化概念仍将是博世包装2016年的工作重点;它能够使制造商将标准博世机器整合到带有定制选项的自动化系统。

理解中国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向客户交付智能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必要条件。首先,我们深知中国非常注重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水平。正因如此,我们将重点满足中小型生产商的特殊需求,为他们提供高效解决方案,确保从生产商到终端客户,始终保持最高的食品安全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生产正逐渐奠定未来生产的发展之路。为响应中国到2020年逐渐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的规划,博世包装将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确保我们的自动化技术始终处于前列。我们的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能够实现高效运行,为客户带来附加效益。总之,对于博世中国来说,2016年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我们期待与大家分享丰收的喜悦。

记者:中国对食品的需求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和服务供应商之一的博世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有着怎样的看法?是如何适应中国市场的?

Glinowiecki: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显得至关重要。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正在放缓,但中国市场仍是亚太地区销售收入占比最高的市场,我们相信中国市场所具备的潜力。

为了解中国市场的不同需求,博世包装的确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以提供适合的产品。我们的SVE系列立式包装机(VFFS)是一种久经验证的可靠高速包装技术方案(最高速度可达200袋/min),深受中国客户青睐。SVC系列立式包装机适用于婴幼儿干燥食品和冷冻食品业,其超高卫生等级能够满足中国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食品安全要求。此外,尽管SVC系列是在欧洲生产,但经过我们对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本地化调整后,它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同时,公司新近收购二次包装设备(包括侧推式装盒机以及广泛应用于零食行业的立式包装机))供应商Kliklok International和KliklokWoodman之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从加工到末端设备的本地化服务型系统供应商。这一独到之处让我们在饱和的中国市场中独树一帜。

随着牛奶、维生素、钙等活性成分在糖果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耐嚼和凝胶软糖产品日渐转变为(半)营养食品。

预包装食品安全承诺书 第5篇

预包装食品安全承诺书为认真履行《食品质量安全法》赋予食品经营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保证食品安全,本经营者郑重承诺:

1、严格依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诚信经营,保证所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不采购使用非定点屠宰单位供应、未经检疫合格的猪肉,以及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肉及其制品。不采购使用无合法来源的米、面、食用油和酱油等调味品。不采购使用非食用盐或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不采购使用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添加剂,不超范围、不超剂量滥用食品添加剂。不采购使用腐烂、变质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其原料,以及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动植物。不采购使用无合法证照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及食品用产品。不采购使用无食品名称、生产单位、生产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及包装不完整或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不雇用无健康合格证明人员从事接触食品的工作,不使用未经有效消毒的餐用具。不经营《食品卫生法》禁止生产经营的其它食品。

2、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严格按照证照许可的经营范围亮证、照经营。

3、严格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重点食品协议准入制度,所经营的食品来源一律做到有合法资质证明、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做到有检上市、无检下架。对批发销售的食品有完整的台账记录,做到流向清楚、溯源可查。

4、经营中发现问题,做到不藏匿、不销售,及时清查上缴,并主动向当地工商部门报告。

5、坚持依法、诚心经营,不销售过期、变质等不合格食品,对保质期处于临界期的食品,按规定下架退市。

6、接到食品安全预警,对问题食品迅速组织下架或退市,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按监管部门要求主动配合处理。

7、每年对食品从业人员组织参加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常识,强化守法诚信意识、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药品包装守卫“安全之门” 第6篇

一方面,从设计源头保证药品包装的安全性。第一,改进结构设计。近年来关于婴幼儿及儿童药品包装设计的安全性和人性化需求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院校和品牌拥有者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改进药品包装原有结构设计,增强药品包装的安全性,如防儿童开启式瓶盖、泡罩,或提高喂服的安全性、便利性,如滴管胶囊状一次性喂服药品包装。第二,加强防伪设计。为防止药品包装被非法重复使用,同时保证内装药品为真品,国内外制药企业从未停止过对药品包装的防伪设计,比如德国施赖纳公司在Interpack2014上推出了一款名为“Flexi-Cap”药品包装,通过标签与药盒的创新组合,保护药品包装的初次开启。第三,置入智能设计。在药品包装内置入GPS和RFID标签,对药品进行全程追溯,以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另一方面,从生产环节严格控制药品包装质量安全。自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推广实施药监码以来,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包装必须印有药监码,这就对原本就较为严格的药品包装印制流程提出了新的挑战,药包印刷企业必须做好药监码数据管理以及设计策划工作,保证药监码印制无错号、混号,且能正常识读。与此同时,当前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开始采用高速自动包装机包装药品,这就对药品包装的成型工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药包印刷企业应更加注重药品包装成型两大关键工艺——模切和糊盒的控制,以进一步适应自动包装机的要求。

作为制药企业的供应商,药包印刷企业应当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时时想在制药企业前头,同时做好工艺技术的持续改进,这样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抢占先机,拔得头筹!

食品塑料包装的安全性 第7篇

食品包装被称为特殊的食品添加剂, 它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 在一定程度上, 食品包装已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消费的日益重视, 食品包装材料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食品用塑料容器、软塑包装材料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美化商品, 使之便于保存、储运和使用。目前, 用于包装食品的材料大多是塑料制品, 在一定的介质环境和温度条件下, 塑料中的聚合物单体和部分添加剂会溶出, 并极少量地转移到被包装的食品和药物中, 从而造成人体健康隐患。因此, 做好食品包装的安全卫生工作是当务之急。

2006年6月, 我国对食品用包装产品实行QS强制认证。国家质检总局在杭州召开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检验工作研讨会上明确了我国将对食品用包装产品实行QS市场准入制度。此项QS认证是对食品包装制品企业实行的第一个市场准入强制认证制度, 基本等同于生产许可证或质量安全许可证。目前针对食品包装, 由中标认证中心实施的CSC认证是由专业机构向食品企业提供的自愿性认证, 而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实施的CQC认证则从2006年开始变成强制性认证, QS标志成为食品包装安全的代名词。

2006年年初, 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对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的普查, 根据这次普查结果统计数字表明, 全国约有7 000余家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 其中塑料制品企业3700余家, 占总数的54%;纸制品企业1 418家, 占总数的20%;其余各类企业约占总数的26%。而占半壁江山的塑料制品企业中, 10人以下的小企业有1 100多家, 占企业总数的近1/3。

2006年8月, 在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召开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卫生安全座谈会上, 参会代表一致认为, 我国食品塑料材料包装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市场上很多食品包装材料难以符合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和环保方面的要求。苯类溶剂的毒性较大, 一旦渗入皮肤或血液会随血液危及人的血球造血机能, 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导致白血病发生, 美国FDA将其列为可致癌化学品。因此,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明文规定, 在食品包装印刷中禁止使用苯类溶剂。而我国食品包装薄膜、制袋生产中, 油墨和粘合剂的溶剂普遍使用苯类溶剂。

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包装而导致的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包装材料本身不合格;第二, 添加剂的使用违反标准要求;第三, 印刷油墨中苯类溶剂及重金属残留问题。

包装材料

国家标准规定, 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工业级、食品级、药品级三个级别, 用于食品包装的包材应达到相应的卫生级别。但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 用工业级的材料生产食品包装袋, 甚至把国家根本不允许使用的废旧塑料作为原料生产食品包装袋。

有关PVC保鲜膜的争论曾引起我国民众的极大关注, 在国外可用于微波炉的保鲜膜绝大部分是LLDPE, 而我国未对可微波加热和不能微波加热的保鲜膜进行区分。还有如PVDC涂布膜, 由于PVDC (聚偏二氯乙烯) 废弃包装物不能通过熔融造粒再生利用, 而且不易分解, 不会为自然界分解而回归自然;在焚烧时又会产生氯化氢、二恶英类的有毒有害物质。虽然通过人们的努力, 尾气吸收式焚烧炉可有效地处理其焚烧时产生的氯化氢, 但至今尚未找到有效治理强致癌物质二恶英的方法。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指出:不是聚氯乙烯 (PVC) 本身, 而是残存于PVC中的VCM在经口摄取后有致癌的可能, 因而禁止PVC制品作为食品包装材料。至于不存在VCM的软质PVC制品则不在此例。1973年5月, 日本禁止以PVC制作的瓶作为酒类的容器, 并规定PVC容器中的内容物VCM的检出量为<0.05 mg/kg。

酞酸醋类是由酞酸和各种醇合成的醋, 根据醇的种类而形成多种异构体, 其毒性从无到致畸性。因而各国根据每个化合物的急性、慢性毒性资料判断哪些可作食品包装材料用。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二乙基 (DAP) 、二丁基 (DBP) 、丁基酞酚 (BPBG) 、丁基联苯酚 (BBZP) 等酞酸醋可用作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成分。荷兰、法国等的规定与美国的相同。在日本, 食品包装用的塑料薄膜内没有加入酞酸醋类增塑剂。但由于目前在工业上DBP和DOP的生产量很大, 用于很多方面, 因而不能完全避免极微量的混入。

添加剂

为改良塑料食品包装材料, 人们在制作包装材料中常常会使用大量的添加剂, 如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和着色剂等。在所有改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性能的添加剂中, 增塑剂的安全性备受关注。丁基硬脂酸酯、乙酰基三丁基柠檬酸酯、烷基癸二酸酯和已二酸酯等几种常用增塑剂的毒性较低, 而邻苯二甲酸酯则被限制使用, 这是因为毒理实验表明它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近来还有报道称邻苯二甲酸酯还可能减弱人的生育能力。

以劣质环保餐盒为例, 最好使用食品级纯原料聚丙烯进行生产, 但许多厂家为了降低成本, 在产品中添加的滑石粉、碳酸钙等竟超过50%, 有的可达80%, 导致餐具中的醋酸蒸发残渣和正己烷蒸发残渣严重超标, 甚至超过国家标准上百倍 (国家标准为30mg/L) 。食品温度较高或微波炉加热时, 有害物质会溶解在食物中, 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肝系统病变等, 甚至患胆结石等疾病, 对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如果餐具里含有工业石蜡, 甚至可能致癌。这种劣质塑料制品废弃后既不能降解也无回收价值, 环保和食品卫生均不过关。

印刷油墨

食品包装印刷污染已成为食品二次污染主要原因之一。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致癌物质的苯类, 目前主要用于复合包装材料粘合剂和塑料印刷油墨的溶剂。由于在印刷过程中苯类溶剂挥发不完全, 可能造成苯类物质在包装材料中残留。在食品包装过程中, 苯类物质渗透到食品中, 从而污染食品。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对人体危害极大, 同时, 苯具有蓄积性, 人一旦吸入很难排出, 日积月累会引发癌症等。食品包装膜对油墨的要求除具有一般的和基材结合力、耐磨性外, 还要耐杀菌和水煮处理要求和耐冻性、耐热性等以保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不会发生油墨脱落、凝结等现象。

意大利有关部门在抽样检测后发现雀巢婴儿牛奶中存在微量感光化学物质——异丙基硫杂葸酮。这种物质本来存在于婴儿牛奶包装盒的印刷油墨中, 可能是微量的油墨渗透到婴儿牛奶中。国内也曾出现过印刷油墨污染食品的事件, 2005年甘肃某食品厂发现生产的薯片有股很浓的怪味, 厂方立即把已批发到市场的600多箱产品全部收回。经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检测, 认为怪味来自食品包装袋印刷油墨里的苯, 其含量约是国家允许量的3倍。

需采取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性。

我国制定的《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于2006年发布。按照《准则》规定, 以后食品包装表面不得涂蜡、上油;纸箱上的标志必须用水溶性油墨印刷, 印刷食品包装必须用无苯油墨、外包装应有明示材料使用说明及重复使用、回收利用说明等。为规范市场, 促进环保包装的发展, 在2004年12月9日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暂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中国标准认证中心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正式开展食品包装材料“中国安全环保认证”, 对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复合材料制品和玻璃钢制品的质量做出详细的规定, 使食品包装安全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2006年, 国家出台食品包装行业的强制性认证标准, 进一步引导并规范食品和食品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食品包装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也在2008年8月出台, 要求所有的食品包装材料必须通过国家认证才能投放市场。

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及原材料的监督管理工作

有关政府部门应科学立法、执法公正, 为防止劣质非法生产的塑料类食品包装流人社会, 监督管理工作必须重心前移、堵住源头, 加强食品包装材料及原材料的监督管理, 如采用生产许可证方式限制质量控制不达标的企业生产此类关系人体健康的重要产品, 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与国际相关机构加强沟通, 引入国际先进工艺提升全行业的产品质量;逐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

改进现有技术

QS认证的关键是要解决油墨的残留溶剂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 其他方面解决得再好, 也是无效。即使是用醇溶性油墨, 同样也有残留的乙酯, 所以也谈不上真正的环保。要么用醇性油墨, 要么用水性油墨。据业内人士称, 我国所谓的无苯化油墨, 绝对没有任何溶剂的油墨是没有的苯。水性油墨实际上分为水性油墨和水溶性油墨, 水溶性油墨是加入一定的醇, 也就是说还是含有一些溶剂的, 所谓水溶性是指加入水后可以溶解, 但并不是完全溶解。另外, 在我国大多数的包装企业缺少相关的检测设备, 如气相色谱 (GC) , 这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最基本的设备。在该方面我国还需一个强制性的政策保障。

充分利用社会媒体

包装安全 第8篇

政策及标准解读

市场准入制度 (QS) 实施情况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9号, 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食品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使得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 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特别是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以及印刷油墨的安全卫生性能等存在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从20 0 6年开始, 加强了对食品包装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 从2006年底开始对食品包装产品实施强制性市场准入 (QS) 管理制度, 并逐步加强对食品包装、食品包装用原辅材料、添加剂以及相关设备实施的监管力度, 以确保食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20 07年8月23日, 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 (【2007年】第123号公告) , 要求自2008年1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据调查, 截止到2011年2月底, 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 全国已有129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20 07年7月30日, 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实施《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 对外正式公布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产品其中包括2类21个产品。

20 09年5月17日,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 要求自2009年9月1日起, 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不得生产食品用纸包装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截止到2011年2月底, 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 全国已有120 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食品安全不只是食物本身的安全, 因为食品安全的危害除了来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链全过程之外, 还来自于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如铅、镉、铬等重金属, 甲醛、苯、多氯联苯等) 会迁移并渗入至食品中, 造成食品污染。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达国家, 他们对食品包装不断制定高标准, 不断提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安全指标, 这样就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难度。现在, 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 对于企业来说唯有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方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食品安全法》

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强调: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20 09年11月6日, 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 并明确指出, 已经在我国生产、销售和使用, 在其他国家批准使用、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的, 尚未列入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设备等, 应在2010年6月1日前填写《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请表》或《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新品种申请表》, 并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卫生部组成专家组, 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后, 公布“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和“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

2 011年1月31日,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 按照卫生部等7部门《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 (卫监督发[20 09]108号) 的要求, 卫生部发布了《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拟批准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和树脂意见的函》 (卫监督食便函[2011]36号) , 对外公布第一批拟批准19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其中拟批准的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包括较为熟悉的EVA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EVOH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PESU (聚苯砜) ( (氧化-1, 4-苯烯基硫化-1, 4-苯烯基) 聚合物、4, 4’-磺酰基二苯酚与1, 1’-磺酰基二 (4-氯苯) 的聚合物) 、PL A (聚乳酸) 、P P S U (聚醚砜) ( (1, 1-联苯基) -4, 4-二醇与1, 1’-磺酰双 (4-氯苯) 的聚合物) 等。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 我国涉及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标准, 也由过去的“卫生标准”上升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例如, 在最新公布的一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 原G B14942-1994《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修改为GB 14942-XXXX《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聚碳酸酯成型品》。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写明: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所设定指标限量值与原有标准没有矛盾。

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的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前瞻性, 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现状, 又能起到保护消费者健康的目的。

食品包装行业存在主要问题剖析

一般油墨含有害物质, 对人体危害较大

一般印刷用油墨的颜料含有铅、隔等有毒重金属, 而用的有机溶剂中多含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虽然这些溶剂干燥后绝大部分都会挥发, 但是由于残留部分在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仍会继续挥发, 因此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特别是上墨面积较大、墨层较厚的部分, 其残留溶剂会更多。目前, 很多厂家都采用含苯油墨印刷, 印刷过程由于采用的是极易挥发的苯类溶剂, 所以既污染空气, 又危害工人健康。

另外, 大部分产品印刷完后均是叠放在一起, 印刷面往往与食品接触面直接接触, 有害物质极容易迁移到内壁, 消费者使用时, 不知不觉中就把有害物质吃下去。

标准滞后又混乱, 技术进步受局限

市场需求决定企业产品生产, 价格低廉的市场需求, 推动了多层复合工艺的发展。最外层和与食品直接接触的最内层由纯料构成, 内层使用填充料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 经一定的工艺配比, 挤出压延成片材后, 再成型为一次性塑料餐饮具, 三层、五层甚至七层的产品更是不断问世。因该工艺的特殊性, 选择正确的执行标准尤为重要。而现有的国家标准GB 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中仅对于卫生性能部分进行了强制性要求, 其余物理机械性能、微生物指标均为企业为满足生产许可要求自行选用。

另外, P V C保鲜膜标准 (G B10457-2009《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 存在的延期问题以及纸杯 (QB2294-2006《纸杯》) 等缺乏国标等问题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添加剂标准存漏洞, 随意滥用无法取证

目前, 中国添加剂标准还不完善, 对于有些违规物质如何进行测试和判定, 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 有些企业在生产中大量添加来源不明的废塑料、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色母料以及石蜡等不允许用于食品包装的有毒有害物质, 产品明明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可技术上却很难检测或者即使测出也无法判定其不合格的被动局面。在纸质餐饮具和发泡塑料餐饮具的生产中, 有些企业为了掩盖废料的颜色使产品增白, 甚至添加可致癌的荧光增白剂, 长期使用这类产品, 有毒有害物质将深入到食物中, 可能导致消费者慢性中毒, 甚至致癌。2011年315曝光的劣质餐巾纸中添加可致癌的荧光增白剂, 一时间谈“纸”色变, 紫外灯光下点点荧光, 成了老百姓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为销售夸大宣传, 骗消费扰乱市场

可降解原材料相比普通塑料价格要高出20%以上。然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消费者的环保心理, 拿普通塑料甚至还达不到普通塑料要求的的产品冒充“可降解”产品。在产品或说明上标注“环保”、“可降解”、“绿色”、“可微波”等字样, 片面的强调产品的某方面特点。比如含有部分淀粉的塑料袋、快餐盒等, 企业在销售时多强调生产中使用了淀粉, 但不会说明淀粉含量所占比重, 强调可以降解, 但不能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和测试数据。这样就使消费者不但多花钱, 而且还没有买到好产品, 甚至是有毒有害的假冒降解产品。

一次性包装一次次污染, 使用后废弃物谁来监管

多数塑料一次性餐具生产企业都是经过拉片后再二次成型制成制品。纸制品也存在印刷模切后再成型成制品的过程。在这期间, 为了便于下一步工艺的操作, 有些企业将制成的半成品塑料片材、印刷模切后的纸杯片, 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 暂时存放在车间内甚至露天存放, 忽略了原料与半成品的交叉、车间产生的粉尘、存放位置不当以及搬运过程中对半成品造成的破损对半成品造成的污染。只有极少数企业将片材打卷后缠绕包装、将纸杯片装箱, 防止受污染。

受污染的半成品再加工的时候, 大多数企业只凭感官评定, 非常明显的受污染部分会被废弃, 仍有部分受污染产品进入到再次加工流程, 对终产品造成污染, 产生的边角料又被再次应用到制品的生产过程中, 周而复始, 造成质量安全隐患。

另外,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已制定两年多目前仍未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已制定五年多仍没有结果。国家标准G B23350-2009《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虽然已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但因法律依据跟不上而对违规者无法约束。

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了未来我国的经济走势必将会向“减量化”和“资源化”过渡。该法的颁布与实施, 极大地促进各地、各级政府将“循环发展, 节能减排”的决策意识统一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中来, 包装行业也不例外。

就目前而言, 包装生产企业为了配合商家吸引消费者, 往往只注重包装的美观与独特, 而忽略了其是否利于回收、是否便于拆解等因素, 甚至有些包装还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作为包装生产企业就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坚决贯彻执行《循环经济促进法》, 从包装原料的选择及包装造型的设计入手, 真正将“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包装制品的生产环节中。企业不仅要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到原料来源, 还要考虑到加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运输、储存、破损、商品用完之后的回收等问题。企业必须树立“生产消费再循环”以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的经营理念。

综合来说, 包装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朝以下七个方向努力:

安全化实现食品和食品包装的双QS化;

透明化开发和生产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包装制品, 便于废弃物回收利用;

减量化包装用材料尽量做到薄、轻;

资源化对现有较高价值的包装制品进行回收利用;

无害化对包装废弃物的妥善处理;

产业化企业自身或者委托他人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利用, 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

国际化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包装业研究成果, 来减少因出口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

包装材料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功能化、环保化、简便化。保鲜功能将成为食品包装技术开发重点, 无毒包装材料更趋安全, 塑料包装将逐步取代玻璃制品;采用纸、铝箔、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制造的复合柔性包装袋, 将呈现高档化和多功能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将使快餐包装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食品包装的安全现状与解决对策 第9篇

我国食品包装安全现状

包装材料使用不当

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工业级、食品级和药品级。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应达到食品级要求。但由于使用量大、流通速度快,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食品包装制品有一些是来自不具备生产食品包装制品条件的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为了牟取私利,这些小企业或作坊往往使用工业级原料或有毒有害的再生废料进行生产,特别是塑料制品,他们利用垃圾站收拣的废旧塑料垃圾、农用薄膜、医院废弃物等回收加工,未经消毒处理便作为食品包装原料再次用于食品包装的生产并投放市场。这些再生塑料虽然在加工过程中经过高温加热,但其中的增塑剂、稳定剂和甲醛等多种有害物质却不能完全去除,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长期使用将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

违规添加禁用助剂

以一次性塑料快餐盒为例,许多不法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产品中大量添加工业级的碳酸钙、滑石粉、石蜡等禁止用于食品包装生产的添加剂。更有些黑心企业对工业碳酸钙、石蜡等添加剂的使用量超过了50%、有的甚至高达80%。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这种高填充的快餐盒进行乙酸蒸发残渣及正己烷蒸发残渣检测,其指标严重超标,有些甚至超过国家标准上百倍(国家标准为30mg/L)。食品温度较高或微波炉加热时,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肝系统病变等,以及导致胆结石等疾病,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印刷中大量使用含苯油墨

油墨中苯类溶剂及重金属残留严重。2005年初,甘肃某食品厂发现生产的薯片有股很浓的怪味,经过检测,怪味来自食品包装袋印刷油墨里的苯。甘肃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结果表明,该产品包装袋中苯含量是国家允许量的3倍,严重超标。苯残留量超标对人体危害极大;同时,苯具有蓄积性,人一旦吸入很难排出,日积月累会引发癌症等疾病。目前,欧美国家已禁止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含苯及重金属的原料,日本政府在几年前也规定食品包装材料中不得含有苯。

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央视记者在甘肃、青海、浙江、江苏4省对十几家不同规模的塑料彩印企业调查发现,由于甲苯价格低,企业都将其作为调配混合溶剂的主要原料。质监稽查人员随机抽查了7家生产复合型食品包装膜的塑料彩印企业,检测结果显示,7个样品中有5个被检出苯残留超标,被检产品涉及牛肉干、奶粉、糖果、卤豆干、薯片这五种食品的包装,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甘肃森杰包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奶粉袋,苯残留竟超出国家标准10倍以上,相当于把奶粉装进了剧毒的包装袋。

食品包装市场准入制度及相关标准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食品包装均制定了高标准,对食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安全指标,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难度。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和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

自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9号于2005年9月1日实施后,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食品包装方面,还存在严重着的安全隐患。从近几年食品包装袋(膜)产品以及一次性快餐餐具质量监督抽查的结果看,包装材料以及印刷油墨的安全卫生性能存在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质检总局从2006年开始,加强了对食品包装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从2006年开始对食品包装产品实施强制性市场准入(QS)管理制度,逐步加强对食品包装、食品包装用原辅材料、添加剂以及相关设备的监管力度,以确保食品包装的使用安全。自实施食品及食品包装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五年来,食品及包装产品的质量比实施前有了很大提高。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确实起到了规范行业企业、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为保证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制度实施效果,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食品安全,2007年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2007年]第123号公告),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

2007年7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实施了《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对外正式公布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产品,包括2类21个产品。

为了加快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国家质检总局于2009年5月17日发布公告,要求自2009年9月1日起,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用纸包装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违反规定者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

2009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强调: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与《食品安全法》同日实施的,由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5-2008),不仅参考了美国联邦法规(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第21章第170-189部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食品接触物通报(Food Contact Notification)列表,以及欧盟2002/72/EC指令食品接触塑料(Comission directive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stuffs)等相关法规,还增加了术语、定义及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批准使用添加剂的品种由原标准中的几十种扩充到959种,并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名单、化学文摘登记号(CAS号)、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特定迁移量(SML)或最大残留量(QM)及其他限制性要求。标准中对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允许使用及使用要求明确强调“未在列表中规定的物质不得用于加工食品用容器、包装材料”。该标准适用于所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特别是对食品接触用塑料、纸制品、橡胶等材料中用到的增塑剂、增韧剂、固化剂、引发剂、促进剂、防老剂、阻燃剂等及有关胶黏剂、油墨、颜料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目前,市场上用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添加剂种类繁多,即使新修订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5-2008)已增至959种,但与实际相比,仍显不足(国外允许使用的食品包装用添加剂有2000多种)。

为了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规范食品相关产品企业生产行为,尤其是规范没有列入国家标准中的添加剂及用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相关物质的生产行为,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七部委于2009年6月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食品<食品安全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部门督促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特别是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生产单位,按照现行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相关规定组织生产,开展自查清理工作,并于2010年6月1日前完成清理工作。不在现行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食品相关产品及新品种,需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向卫生部申请批准。

2009年11月6日,七部委再次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已经在我国生产、销售和使用,在其他国家批准使用、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的,尚未列入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设备、工具用材料、单体、添加剂和树脂,填写《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请表》或《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新品种申请表》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卫生部组成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后,公布“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和“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

因为苯、甲苯和二甲苯不得用于食品包装用的油墨之中,因此,2009年8月1日实施的《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GB/T 10004-2008中对溶剂残留量指标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限定,由原标准的溶剂残留总量小于等于10mg/m2,其中苯类溶剂小于等于3mg/m2,修改为总量小于等于5mg/m2,其中苯类溶剂不检出(苯类溶剂残留量小于0.01mg/m2视为不检出)。

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因市场需求量大,且一直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致使生产混乱,质量参差不齐,自国家质检总局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后,产品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2009年12月1日实施的《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GB 18006.1-2009),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承认了不可降解餐具的合法身份,结束了一次性塑料餐饮具没有国家标准可依的混乱状态,减少了每个企业必须制定企业标准的麻烦,明确界定了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的范围是指预期用餐或类似用途的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的餐盒、盘、碟、刀、叉、勺、筷子、碗、杯、罐、壶、吸管等,也包括有外托的一次性内衬餐具,但不包括无预期用餐目的的或类似用途的食品包装物如生鲜托盘、酸奶杯、果冻杯以及方便面碗等。

对策及建议

现代食品包装既要着眼于新包装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新材料的细腻、光滑、柔韧等特性,为达到包装食品的最佳效果服务;又要不断地推动包装工艺的发展,将工艺流程自动化、系统化、电脑一体化,降低废品率,充分利用资源。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更是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食品包装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既要低碳排放,又要注意以下几点:

安全化:由于材料不同,使用环境不同,盛装的食品不同,食品包装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渗入到食品中,因此,生产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与食品实现双QS),还要注重标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指导消费者使用食品包装制品。

透明化:开发和生产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制品,既可以展示所包装的食品,又便于回收利用,提高产品废弃后的价值。另外企业应在产品上标注原料名称和代号,便于回收利用。

减量化:通过对包装的设计改进,在达到同等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包装制品的使用量。

资源化:对所有有较高价值的包装制品进行回收和利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延伸生产者责任,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消费-再循环”这一循环经济新理念。有望在今年出台的《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将会对生产者的责任做出详细的规定。

无害化:对于确难回收的废弃物如塑料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鼓励使用更环保的可重复使用的布袋,减少浪费。

产业化:回收利用是各种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共同的责任,只有把各种包装物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中并进行产业化的回收利用,才能解决食品包装行业的持续发展问题。

包装安全 第10篇

塑料包装业面临洗牌

中国是世界包装制造和消费大国, 塑料包装在包装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已超过30%, 预计2011年到2015年, 国内塑料包装业的总产值有望突破6 000亿元, 产量达到946万吨。但同时, 因塑料难降解, 回收再利用率低, 造成了严重污染公害。

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的估算, 近年来, 中国每天使用的超市塑料购物袋达到10亿个, 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则在20亿个以上, 大多数是低于0.025 mm的超薄塑料袋, 而低于0.025 mm的超薄型塑料代无法回收, 成为白色污染的最大源头。

2007年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 通知称从2008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消费行为的行动正式激活。

2008年1月伊始,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 mm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同时禁止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

专家分析认为, 以上通知的发布实施, 将对国内一半左右的生产企业产生直接影响;另据业内人士透露, 在国家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 进一步提高塑料包装环保、安全门槛将成趋势。而2008年, 中国塑料包装业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洗牌”。

如何应对政府“限塑令”?如何另觅发展途径?何种环保型、安全型材料可替代现有材料?诸如此类的问题虽早在塑料包装业内被提起, 但直到此时, 塑料包装生产企业才开始真正关注、重视。

「2008国际橡塑展」展商国际化

作为亚洲最大的橡塑材料及机械展览会, 「中国国际橡塑展」已举办了二十一届, 影响力仅次于全球第一大橡塑展德国「K展」及全球第二大橡塑展美国「NPE展」。

目前已确定参展的跨国企业及国内知名企业有:爱思必、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化工、海天、赫斯基、浙江金海、金纬、克劳斯玛菲、松井、马斯特模具、摩丹、SABIC沙特基础工业、柳道等企业。展出产品覆盖橡塑生产及其应用行业所有相关产品, 包括原材料、设备及辅助仪器等。

「2008国际橡塑展」展品环保、安全

由于塑料成本低、技术含量少, 因而在包装领域中被大量使用。目前国内市场常用塑料包装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稀、PS、PET、PA等, 且各有优劣。为配合塑料包装行业安全环保的大趋势, 「2008国际橡塑展」展出的高性能、多功能、环保型塑料包装材料将受到塑料包装业的热切关注。

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 (EVOH)

除对氧发挥有极高阻透性外, 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 (EVOH) 更具透明性、耐油性、加工性好等良好特性, 主要用于蛋黄酱、西红柿酱等食品的包装, 目前全球对EVOH的需求更是持续增长。此塑料材料由日本合成化学工业展示。

高密度聚乙烯 (HDPE)

结晶度高、非极性的热塑性树脂, 耐大多数生活用品和工业化学品的特性, 具不吸湿且有好的防水蒸气性, 可用于包装。此塑料材料由住友化学展示。

HyPAC注塑机

为全新液压系统设计, 把注射阀和储能器直接与注塑单元紧密连接, 无需使用高压软管。再配合250μs的注塑扫描速率及特高效率的管状加热器紧密接触着料筒, 大大提高了性能够增加了灵活性。高出业界标准两倍以上的熔融和注塑加速度, 以及优化的专为包装设计的热流道系统, 将产品质量大大减轻, 且废料更少, 周期更短, 显著降低了成本。此注塑机由赫斯基公司展示。

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 第11篇

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不但起着保护、宣传食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食品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食品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食品安全离不开包装安全。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食品包装安全的重要性。包装作为食品销售的最后一道工序,如何把好最后一道安全关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问题。目前我国食品包装行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食品包装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包装材料使用不当问题严重

包装材料从材质上分为纸质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陶瓷包装、玻璃包装等。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工业级、食品级和药品级。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应达到食品级要求,但目前还有很多小企业因生产条件或经济利益生产不合格产品,有的用工业级原料或回收废料代替食品级原料,有的甚至违规使用有毒有害的增塑剂、稳定剂、染色剂和甲醛等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2.印刷使用苯类溶剂问题

食品包装发生卫生质量问题,印刷油墨是关键因素之一。油墨中苯类溶剂及重金属残留严重。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油墨系统中油墨本身就是含苯的,所以工业上常用苯类溶剂加到油墨中以达到稀释的目的,且甲苯价格低廉,不少企业都把它作为调配混合溶剂的主要原料。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对人体危害极大。同时,苯具有蓄积性,人一旦吸入很难排出,日积月累会引发癌症等疾病。现在,欧美国家已不允许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含苯及重金属的原料,日本政府在几年前也规定食品包装材料中不得含有苯。我国也在推广环保的水性油墨,用于解决含苯油墨对包装及食品造成的危害。

3.违规添加助剂,禁用、乱用问题严重

以一次性塑料快餐盒为例,许多不法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产品中大量添加工业级的碳酸钙、滑石粉、石蜡等禁止用于食品包装生产的添加剂。更有些黑心企业将主要原料和添加剂的比例对调,工业碳酸钙、石蜡等添加剂的使用量超过了50%,有的高达80%。食品温度较高或微波炉加热时,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

再以目前方便面碗的外层纸包装为例,最外层与嘴直接接触的光油部分,具体成分包括树脂和溶剂或树脂、油和溶剂,涂于方便面碗表面后,形成具有保护、装饰和特殊性能的涂膜,因为与嘴和食物会直接接触,因此应认定为食品包装。但光油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内含多种不同成分的化学物质多达3 0余种,如五氧化二砷、二氯化钴、重铬酸钾、二甲苯麝香、三丁基氧化锡、砷酸氢铅、三乙基砷酸酯等。而在目前我国允许用于食品包装的1 2 6 3种添加剂中,只有极少数是在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获得许可。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在用方便面碗喝汤、吃面的时候,有害物质可能就在光油中析出溶解到食物中,对人体造成安全隐患。

4.使用后废弃,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除了食品包装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使用后废弃对环境也会造成严重污染。食品包装使用废弃后,大部分被混入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只有极少部分因回收价值高(如透明矿泉水瓶等)在处理前被收集并再次利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包装制品因不便于从生活垃圾中分拣,因此多用填埋的处理方式。但包装制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被填埋到土壤中,将会对土壤、水质造成严重危害。

5.塑料桶装白酒析出塑化剂,增塑剂不检测或难检测

并不是所有塑料都含有塑化剂,如用途十分广泛的聚氯乙烯(PVC)就含有较高的塑化剂。因此,最好不要用塑料来装酒和油,非要装最好选择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ET),也就是在瓶底或者瓶身上有个三角标志,里面有数字“1”的塑料桶。不过,即使是PET塑料桶包装的白酒也最好是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打开后尽快食用,避免酒的成分变得不稳定和其他成分发生反应。

塑化剂在水、酒、油和醋等不同的介质里,会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我国特定的迁移量要求,允许溶解一部分,但是有量的限制。白酒中塑化剂的来源大多来自酒瓶盖里面的橡胶垫,如果垫子是采用国家已禁用的聚氯乙烯,就会出现塑化剂溶入酒中的现象。我国规定,塑化剂禁止添加到食品中,但可以使用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中,以增加材料的弹性、塑性、透明度、改变其性能。但不排除企业人为因素,因为添加塑化剂可增加白酒的黏稠度,让酒显得更有品质。此外,自来水管道、瓶盖等包装也可能是白酒含塑化剂的原因。

目前我国对白酒中增塑剂含量的检测,一直没有纳入必须检测的项目;虽然标准有了,但不是强制性的检测项目,所以也导致了很多制品生产企业在送检的过程中不检这一项,导致了一些企业钻了漏洞。

食品包装要健康发展,就离不开政策标准,只有食品包装政策法规及相关标准健全、严格,才能对规范和推进食品包装行业起到作用。

食品安全现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随着食品包装安全等同食品安全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说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简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守该法。

nlc202309021730

《食品安全法》共10章104条,可以归纳为以下八大特点:

①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②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

③规范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保障监管工作的统一性。

④规范食品检验行为,保证食品检验数据和结论的客观、公正。

⑤注重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⑥加大了对进口食品的监管力度,确保进口食品的安全。

⑦规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监管制度更加合理。

⑧强化了公民权益保障的有效措施,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市场准入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9号,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后,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国家质检总局从2006年开始,加强了对食品包装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从2006年开始对食品包装产品实施强制性市场准入(QS)管理制度,逐步加强对食品包装、食品包装用原辅材料、添加剂以及相关设备实施的监管力度,以确保食品包装的健康安全。

实施食品及食品包装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6年来,产品的质量比实施准入制度前有了很大提高,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确实起到了规范行业企业、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了并不等于流通到餐桌上和进入人们口中的食物就一定是安全的。食品安全危害除了来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链全过程之外,还来自于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危害。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铅、镉、铬等重金属,甲醛、苯、多氯联苯等)会迁移并渗入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食品包装制定了高标准,对食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安全指标,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难度。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和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

2007年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2007年〕第123号公告),主要内容是:为保证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制度实施效果,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食品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

2007年7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实施《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对外正式公布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产品包括两类、21个产品。

为了加快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国家质检总局于2009年5月17日发布公告,要求自2009年9月1日起,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用纸包装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违反规定者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查处。

目前食品用塑料制品和纸制品在食品包装中的比例,市场准入制度(QS)依然是检验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合格产品的重要依据。

3.《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并与《食品安全法》同日正式实施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对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使用要求明确强调“未在列表中规定的物质不得用于加工食品用容器、包装材料”。该标准适用于所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特别是食品接触用塑料、纸制品、橡胶等材料中用到的增塑剂、增韧剂、固化剂、引发剂、促进剂、防老剂、阻燃剂及有关胶黏剂、油墨、颜料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截至2012年7月,卫生部已经公布了硼酸等304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名单,即使加上新修订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5-2008中的959种,目前可用于食品包装的添加剂种类已经达到1263种。但与实际相比,仍显不足(国外允许使用的食品包装用添加剂有2000多种)。

4.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

酝酿多时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其中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为保障首都食品安全,北京市将实行食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同时,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对于“地沟油”,《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提出要加强源头防控,不得随意处置。这个条例将从2013年4月1日起实施。面对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个条例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示范效应,但制度有了,能否落实、如何落实才是接下来真正的考验。

我国现在已经设有食品安全委员会,包括15个部委级的领导部门。北京市也有食品安全办公室,包括工商、质监等农业部门。但是这些部门是协调机构,不是真正的权力机构或者执法机构,在这里协调完以后还是到执法部门去执法,执法过程当中就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各部门参考的标准是不是统一、执法依据是不是一致、量刑是否一致。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企业钻部门之间的漏洞,甚至找熟人、拖关系,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导致了执法部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权力的统一、标准的统一、量刑的统一,才能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食品包装行业应该注意的几点

1.安全化:由于材料不同,使用环境不同,盛装的食品不同,食品包装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渗入食品中,因此,生产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与食品实现双QS),还要注重标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指导消费者使用食品包装制品。

2.标准化:在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严于国标并适合产品特性的企业标准。

3.功能化:开发更多新型包装,展现保护食品、生产工艺的适应性、促进销售、卫生安全、包装的经济性、节约资源等功能。

4.减量化:通过对包装的设计改进,在达到同等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包装制品的使用量。

5.资源化:对所有有较高价值的包装制品进行回收和利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延伸生产者责任,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消费-再循环”这一循环经济新理念。有望在今年出台的《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将会对生产者的责任作出详细的规定。

6.无害化:对于确难回收的废弃物如塑料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鼓励使用更环保的可重复使用的布袋,减少浪费。

7.产业化:回收利用是各种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共同的责任,只有把各种包装物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中并进行产业化的回收利用,才能解决食品包装行业的持续发展问题。

8.国际化:学习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减少重复投入和贸易摩擦,尽可能减少因各国标准不统一而给企业经营和政府监管带来的混乱,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

食品安全离不开包装安全,安全放心的食品企业一定要使用优质合格的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的发展总结为:国家标准是对产品技术指标、卫生指标等所规定的技术要求,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是规范企业自我约束的准绳。但是,对于为了谋取暴利而故意不执行国家标准生产劣质产品的不法企业,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等)对其进行处罚和制裁。笔者认为,整个食品包装行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离不开企业的自律意识、职业意识和道德意识。但是,政府的监督管理更是不可或缺。对国家标准、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对于不法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应进行严厉的处罚和打击。同时,合格的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没有规定的产品,应制定企业标准并到当地卫生部门进行备案,对于国家标准中没有的新物质,要及时向卫生部申报。

析食品包装的安全现状及控制策略 第12篇

食品包装的安全现状

虽然我国已经注意到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控制, 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包括QS的生产许可制度, 用来规范生产者的行为。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会选择成本较低、安全系数不高的材料进行食品包装。政府对食品包装的监管力度不够, 导致国家制定的法律没有得到落实, 失去了约束意义。目前, 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卫生标准相对滞后, 很多检测指标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 检测的项目种类少、标准低, 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随着很多新食品包装技术的应用, 相关标准未能及时调整。食品包装生产企业一般规模小, 生产技术低, 专业管理人员欠缺, 有的企业甚至对包装材料缺少专业的认识, 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 出厂检验也是形同虚设。很多食品包装使用单位对食品包装的安全性不重视, 在购买包装材料时, 只是看一看表面干不干净, 闻一闻有没有异味, 也不需要任何有关的包装卫生检验报告, 造成包装材料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控制策略

针对当前相对落后的卫生标准, 应加快我国食品包装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 要加大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方面的研究, 健全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 对于过旧的包装材料标准及时更新, 制定的检验方法、检测项目应尽量与国际接轨;加大对先进检测设备的投入, 提高我国包装材料检测分析能力。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务必提高政府对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重视, 开展对食品包装的安全监管工作, 加强监督抽查, 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未取得生产许可的黑作坊严格查处, 对生产不合格、伪劣产品严厉打击, 形成一个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

加强对食品包装生产与使用的监督为杜绝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问题, 关键是要从食品包装生产的源头开始监督, 将食品包装的质量控制工作深入到食品包装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对包装原材料的选用和采购必须严格把关, 对包装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对包装成品的出厂必须执行出厂检验, 食品包装的使用单位在采购食品包装时, 应严格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应的合格产品证明文件。

强化企业的质量管理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只有通过管理技术的革新, 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才能保证生产出质量安全、放心的产品,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质量管理培训, 培养专业的质量管理技术人才;建立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体系的持续运行, 将改进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技术及设备, 只有技术创新, 加快自动化进程, 才能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质量效益之路。

包装安全范文

包装安全范文(精选12篇)包装安全 第1篇相对于塑料、金属、琉璃等包装材料而言, 纸包装材料不但资源丰富、易回收, 且容易降解。纸制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