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标准化病人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标准化病人范文(精选11篇)

标准化病人 第1篇

虽然SP教学已经在我国医学院校一定领域内进行了实施, 然而实际运用却并不广泛, 原因是大多SP没有医学背景, 或医学专业基础薄弱, 需要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另外, 在医患、护患沟通过程中, SP不能就病史采集过程中与疾病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应答, 不能对医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正确判断, 最终与专业考核组的评判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都是该模式不能普及的重要原因。

我院在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 引入教师标准化病人 (Teacher Standardized Patients, TSP) 和学生标准化病人 (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 SSP) , 充分利用TSP易于培养的优势, 再通过TSP培养SSP, 克服了普通SP在培养资金、时间等方面的不足。将TSP、SSP应用于护理评估、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评价等环节,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TSP、SSP的培养

1.1 TSP的培养

1.1.1 选择

TSP是由标准化病人引申而来的, 由教师担任。在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中选择责任心强、有表演才能的10名优秀志愿者作为TSP, 每科两人。需要拥有良好的模仿能力、人际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多次模拟中具有稳定性。

1.1.2 培养方法

首先建立标准化案例资料库, 选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等学科常见病例共50个, 如哮喘病人的护理、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正常分娩产妇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等, 所选案例均适合病史采集, 且大多数病例适合体格检查及护理技能操作。TSP选择各自专业的病种项目, 设计标准化案例, 内容包括相关病史、病因、诱因、主要症状、病情的发展演变、可能出现的阳性体征、并发症、诊疗经过、护理措施、出院健康指导, 所有案例均以统一格式书写。再根据标准化案例改编成情景剧本, 每个剧本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导向, 设置若干护理任务 (场景) , 脚本包括道具 (体格检查中的心脏杂音、呼吸音, 辅助检查中的各种化验单、X线片等可制成教学课件) , 病人化妆、面容表情、体位步态、特殊症状、心理活动, 护理过程中的技能操作, 病人、家属和护士的台词等内容。TSP要熟练掌握相关病种的理论知识, 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及情感把病人的症状、体征、心理活动表现出来。剧本设计开放化, 根据学生在护理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情境, 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不设计成唯一答案, 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1]。TSP要随机应变, 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但只能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描述,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严格遵循“有问才答, 不问不答, 忠于剧本”的原则[2]。TSP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培养过程较为简单。

1.2 SSP的培养

1.2.1 选择

SSP也是由标准化病人引申而来, 由学生担任。在二年级下学期, 每班选取5名学习积极性高、领悟力较好的学生作为SSP备选人, 每名学生扮演一门临床课程的SP。要求:基础课成绩优秀, 能够很好地安排业余时间, 自愿接受SSP培训;善于表演, 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记忆力, 能够保证多次模拟的一致性。

1.2.2 培养方法

首先由对应课程的TSP向SSP说明标准化病人的职责及意义, 详细讲解标准化案例, 再逐项说明模拟要点。SSP课后复习相关知识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剧本内容。TSP与SSP进行一对一反复演练, 对SSP的表演及时给予指导, 使SSP能够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真实表现案例中病人的年龄、身份、典型症状、体征、心理状况。如SSP在扮演左侧输卵管破裂病人时, 当被触及左下腹要做出难受的表情, 甚至可以喊疼 (压痛) , 当手突然松开时, SSP要表现出更为痛苦的表情 (反跳痛) , 而在触诊其他部位时则表情放松, 从而模拟左下腹压痛、反跳痛的典型体征。通过TSP的反复培训, 确保SSP的表演达到熟练、精准、逼真的效果。TSP还要训练SSP面对不同人群时的反应, 使SSP每次回答问题时的语调、表情、情绪、肢体动作始终做到忠于案例, 提高SSP表演一致性[3]。最后, SSP要通过TSP的考核, 合格后方能用于教学。由于分散到每一学科的TSP和SSP人数较少 (5~6人) , 训练时间可自行安排, 较为灵活。

2 TSP、SSP教学应用过程

2.1 选择教学对象

从我校2011级高职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护理1班 (40人) 作为实验组, 护理4班 (42人) 为对照组, 两组学生均为女生, 在生源、年龄、学习成绩、学历层次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由同一教师授课, 使用教材相同, 理论及实践课教学时数相同。现以妇产科护理学为例介绍具体方法。

2.2 方法

2.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室授课, 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学内容。实验组部分教学内容应用TSP、SSP在实训室进行教学, 具体如下: (1) 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妇产科护理教学案例8个 (产前护理评估、异位妊娠病人的护理、子宫肌瘤病人的护理、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指导等) , 共16学时。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学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 (3) 教学组织:将学生分为5组, 每组8人, 提前设置模拟场景, 准备相应模型、设备、物品。5名经培训的TSP、SSP到位做好准备, 每组学生针对一名SP, 逐个完成入院护理评估 (病史采集、护理体检) 、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进行健康教育等过程的护理任务。病史采集、健康教育针对TSP、SSP进行, 护理体检、实施护理措施结合仿真模型进行。练习完毕后, 由教师及TSP (SSP) 共同向学生反馈存在的问题, 纠正后再次练习。

2.2.2 评价方法

包括理论考试及综合技能考核,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内容相同, 时间安排在实习前两周。理论测试设单项选择题100题, 满分100分, 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综合技能考核是将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课程的知识及技能通过一个护理实训项目进行有机整合, 每个项目包含若干护理任务, 学生完成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过程中的全部任务, 评价者根据学生在护理活动中任务完成情况, 从整体素质、情感态度、评估判断、操作技能、沟通合作、宣教指导6方面, 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准备8个标准化案例及8名相应的TSP (SSP) , 考生随机抽取一题, 进行5分钟准备, 然后在设置的模拟病区, 针对一名TSP (SSP) 独立完成考核, 时间为15分钟。考核组考官4人, 包括一名TSP (SSP) 、一名专科护理教师、一名基础护理教师、一名学生代表。考前对考官进行集中培训, 统一考核标准。另发放问卷调查TSP (SSP) 对两组学生综合表现的满意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理论及综合技能考试成绩 (见表1)

由表1可见,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在综合技能考核中实验组成绩却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说明TSP (SSP) 在综合能力培养中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3.2 TSP (SSP) 对两组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 (见表2)

注:χ2=13.09, P<0.01

由表2可见, TSP (SSP) 对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TSP (SSP) 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TSP (SSP) 作为病人代表, 注重学生与自己的沟通交流、是否理解尊重自己, 以及自身舒适度的真实感受。采用TSP (SSP) 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及掌握病人的切身体会, 从而学会在临床工作中关心、体贴病人,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4 讨论

4.1 应用TSP、SSP的必要性

(1)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学生数量庞大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渐突出。 (2) 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很多病人不愿意配合学生实习;培养TSP、SSP, 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教学的作用, 可有效化解这一矛盾。 (3) 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 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也由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 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 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综合能力要求。综合能力包括对病人进行健康评估 (包括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的能力、实施技能操作的能力、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病人的配合方能进行。 (4) 教学结束后, 由TSP或SSP讲述作为病人在接受护理时的真实感受, 充分发挥其病人、评价者和教学指导者的3种功能, 有助于学生换位思考, 注重提高人文素养, 强化护理服务意识, 改进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4]。

4.2 TSP、SSP应用的优势

4.2.1 TSP的优势

(1) TSP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 参与编写标准化案例, 对所模拟的病例有深刻的理解, 能够为临床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淡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界限。 (2) TSP能及时明确地指出学生的具体错误并加以分析, 还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及时调整标准化案例中的题目, 更加灵活地调控教学进程。 (3) TSP培训时间短, 且工作稳定, 能为很多届学生的学习提供保证。 (4) TSP均为教学志愿者, 无需学院投入大量培养资金;由TSP担任SSP的培训指导教师, 教学相长, 不仅有助于TSP自身的提高, 还能加快SSP学习掌握,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2 SSP的优势

(1) SSP经过短期专业的训练, 即可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能够为临床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2) SSP只需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技巧培训, 不存在交通费、高工资等问题, 加之培训时间灵活, 参与教学时间充裕, 不仅可以降低培训费用, 还可提高利用率。 (3) SSP既是服务者也是受益者, 两种身份的转换便于换位思考, 同时有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运用, 有利于提高自身学习成绩。

4.3 TSP、SSP应用的不足

4.3.1 不能完全替代临床病人

(1) 教学过程中的标准化案例多为典型案例, 而临床上有相当多数量的病人症状并不典型。TSP、SSP不是真实病人, 学生无法感知及评估其阳性体征, 如腹水、静脉曲张、心脏杂音等。 (2) 与真正的病人沟通和与TSP、SSP沟通有着本质区别;真正的病人对医学知识多不熟悉, 对疾病的描述常常是杂乱无章的, 没有TSP、SSP提供的病史那样系统、全面。

4.3.2重复利用率低

特别是SSP, 可利用的时间仅为一学期, 重复利用率低, 需要TSP反复培训, 这就增加了TSP的工作量。

4.3.3 表演经验不足

由于SSP均为在校学生, 社会阅历浅, 在对某些人物性格、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刻画上, 显得经验不足, 甚至容易“笑场”, 影响教学效果[5]。

5 结语

SP被引入我国已有二十余年, 其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和广阔的发展前景。TSP、SSP作为由SP引申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可充分应用于健康评估、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评价等方面, 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其学习成绩, 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还能提高高职院校护理教学质量, 为我国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提供一种全新的改革思路和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国秀丽.高职护理专业临床教学应用教师标准化病人的体会[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1) :292.

[2]于跃, 杨蒋兵, 王志农.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8) :92-93.

[3]钟远, 林平, 赵振娟.护理专业OSCE中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1) :100-102.

[4]曾飞, 高荟荞, 薛敏.标准化病人结合医学模拟技术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6) :44-45.

标准化病人培训病历产科 第2篇

编写者姓名:宫玉凤

职称:主治医师 单位: 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科室:妇产科

一、病例名称:前置胎盘。

二、病例简介:孕妇王晶,女性,28岁,无痛性阴道流血3小时

生命体征:体温37.0度,呼吸20次/分,脉搏88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

三、检查者任务 1进行重点问诊

2向患者索取妇科检查资料。3与病人讨论初步诊断。4离开检查室后完成相应答案。

四、病历:标准化病人培训剧本----发现无痛性阴道流血3小时

医生:你好,我是妇产科医生XX,现在来了解一下您的病情,希望您能配合一下。(检查者介绍自己姓名,检查者介绍自己职务职责检查者询问病人姓名)患者:好的。

医生: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王晶 医生:多大岁数?

患者:28岁。医生:您哪里不舒服?

患者:大夫,我怀孕八个来月了,今天早上一起来就发现阴道流了很多血。

医生:你肚子痛吗? 患者:不痛。

医生:流了多少血,什么颜色的,鲜红的还是暗红的? 患者:流了挺多,床单都湿了一大片,鲜红的。医生:比平时月经还多吗,患者:跟月经最多的时候差不多吧。医生:平时月经规律吗,按月来吗? 患者:挺准的。

医生:最后一次月经是什么时候,怀孕多少周?

患者:好像是****来的最后一次月经,多少周我也不知道,医生:(推算日期)哦,那应该是34周了。您按时产检了吗?上一次产前检查是什么时间做的。

患者:好长时间没查了,就二个来月的时间发现怀孕,后来四个月的时候做了一次彩超。

医生:在哪里做的产检呀,产检的时间有没有说过什么异常的。

患者:都说挺正常的。

医生:那从怀孕到现在有没有什么异常的吗?

患者:没有,就今天早上感觉流血了就起来。

医生;那这次阴道流血你感觉有什么诱因吗? 患者:没什么诱因呀,一直都这样呀?。医生:有没有劳累,或是肚子受撞击? 患者:没有,医生:近期有没有性生活? 患者:怀孕以后一直没有,医生:怀孕前三个有什么不舒服吗?

患者:偶而有恶心,也没有像别人似的吐过。

医生:什么时候感觉到孩子动的?

患者;四个多月的时候,感觉动了就来做了个彩超。

医生:为了进一步确诊,还想问一下其它问题可以吗患者:可以医生:您月经多大年纪来的 患者:13岁 医生:每次来几天 患者:3天

医生:每次来月经肚子痛吗? 患者:不痛。

医生:多大岁数结的婚 患者:去年结的,27呗 医生:这是第一次怀孕吗?

患者:嗯*,嗯,第一次,第一次怀孕。医生:以前得过什么病吗? 患者:没有

医生:从来没有住过院,或是做过什么手术吗?

患者:没有

医生:没有过外伤,或是输过血吗? 患者:没有。

医生:也没有过传染病,比如肝炎,结核什么的吗? 医生:您爱人身体怎么样? 患者:挺好的,没什么病,医生:父母身体怎么样,都多大年经了。

患者:母亲55岁好像有点血压高,自已吃点药,也没什么事。父亲57岁身体挺健康。

医生:家里还有兄弟姐妹吗?

患者:没有。

医生:亲族里有没有遗传性疾病或是家族性疾病吗? 患者;没有

医生;整个孕期饮食、睡眠怎么样? 患者:很好

医生;体重增加了多少 患者:长了20多斤了,医生:大小便都正常吗 患者:有点便秘。医生:您吸烟,喝酒吗 患者:不 医生:好,我想关于病情我们暂时说到这里,以上我询问的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您和胎儿的安全,希望您不要有所遗漏或是隐瞒。患者:哦。那医生,如果流过产会有什么影响吗? 医生:流产的次数,或是时间是会对妊娠有一些影响的。患者:那如果我说了,您能为我保密吗?

医生:请您放心,在疾病许可的情况下,我会尽量替您保密的。患者:谢谢,我以前流过三次产,医生:哦,第一次流产距现在多长时间了?多大月份流的,怎么流的?

患者:三年前,也就一个来月的时候,做的药流。

医生:第二,第三次分别是什么时间,多大月份,怎么流的 ? 患者:第二次也有二年多了,第三次就是第二次流完了,没来月经又发现怀上了,都是一个来月,都是人流的了。医生:哦,知道了

患者:哦,那请您别跟我爱人说行吗?

医生:好的,因为这个也并不是绝对的,可能还有其它病因的? 患者:哦,那孩子现在没事吧。

医生:刚才已经为您听过胎心了,目前还很正常。但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我会尽量在胎儿安全的情况下为您延长孕周并促进胎儿成熟,但如果病情加重,或是胎儿有危险,要随时终止妊娠)

五、笔答卷

一.该病人的诊断,首先应考虑: A. 胎盘早剥 B. 妊娠合并宫颈疾病 C.前置胎盘(对的)D.早产临产

二.为明确诊断,简便有效的检查首先应选择: A.B超(对的)B.腹平片 C.MRI D.胃肠透视 E.阴道内诊

三假如阴道停止流血,你应如何处理: A.需急诊剖宫产分娩

B.住院观察,促胎肺成熟,监测胎心及阴道流血情况。C.止血药物治疗 D.给予引产,阴道分娩 E.回家观察

标准化病人 第3篇

【摘 要】对在高职健康评估课程教学中应用模拟标准化病人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标准化病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而对如何深化标准化病人应用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 健康评估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38-02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亦称模拟病人(Simulated Patient)或病人指导者(Patient Instructor)。是指在对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进过标准化的系统培训,使之能逼真地复制患者的真实临床情况,从而在临床教学中充当患者扮演者、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等多重角色的人。SP的教学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其有效解决了由于医学院校扩招对临床病例需求增加及由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实习、见习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导致的可应用于教学的临床案例不足之间的矛盾,而逐渐应用于诊断学等医学、护理课程的教学中。我院于2007年开始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健康评估教学中使用SP进行健康史采集训练的教学,大多学生对这种教学持欢迎的态度,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引发了笔者对SP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在护理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拓展SP教学在课堂教学及考核中的应用

钟玉杰等对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我国分析SP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情况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发现虽然SP教学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理论研究上,用于实践教学,特别是在护理领域并不多。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长期以来护理科研水平比较薄弱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长期以来护理教育工作者认为,SP经过培训后,其虽能表现患者的病史、症状,但不能直接接受临床护理有关。既往的实践也证明,SP教学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其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上亦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在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要求日益增加的环境下,尤其随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护士的角色将出现巨大的变化。患者对护士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一针见血”的娴熟操作技能及热情微笑服务这么简单,临床上要求护士应具有很强的病情观察及判断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及交流的能力已经与技术能力并列为新时代护士职业的核心能力。

在以往的SP教学中,可以明显看到SP教学对于提高护士的评估病史能力、沟通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护理教育者应该积极进行思考,精心组织教学,使得SP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更好的为教学服务。SP教学除了在病史采集上应用,还可以进一步应用在健康评估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当中。比如,在健康评估症状学部分的课程中,教学设计可以将某个症状(如疼痛)进行SP的剧本设计,将各种疼痛如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肝炎、消化性溃疡的疾病发作情景对SP进行培训。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在集中自学疼痛的相关知识之后,对SP进行病史询问,SP根据剧本设计向学生展示不同疾病的病史特点,再由小组讨论进行评判,然后通过代表在全班进行病史及分析汇报,教师点评、总结等方式,最终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学习知识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训练自己评估病人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逐渐养成评判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除此之外,SP还可以应用于学习结束时对学生沟通能力、评估能力及对症状、疾病相关知识的综合素质考核。

二、拓展SP扮演者的人员构成,确保SP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

国外学者认为,SP的扮演者应当是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即职业SP,从而尽可能避免SP在教学中可能对学生展现误导的信息。但基于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国内职业SP的应用较少,大多以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应用为主。而简易标准化病人的形式主要有教师标准化病人(Teacher Standardized Patient ,TSP)和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P)。

TSP的扮演者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本专业教师或临床护士担任,她们具有专业知识扎实、对不同的病案熟悉、不需要另外投入资金及特别专门的培训的特点。我院在病例讨论课程也采用了TSP的模式,TSP在教学中可以及时了解到教学及学生存在的不足而及时调整,具有一定的优势及可行性。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使得专业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形象根深蒂固,学生养成了等着听老师讲的习惯,影响了学生在SP问诊时的质疑精神及开放性思维,而质疑、寻找真相及开放思想是评判性思维能力里面非常重要的维度指标。能力的形成首先在于习惯的养成,单纯的TSP应用对评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笔者认为,TSP应用于期末综合素质的考核或许能够取得更好的收益。

SSP是指SP的来源是学习过一定的医学知识的,经过由教师设计的剧本进行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的本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具有学生担任SP的积极性高、人员结构简单易于管理的特点。本院自2007年以来SP教学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SSP的应用,其具有由于SP与学生属同龄人,学生与SP的沟通比较顺畅,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而SSP在学生心目中并不具有权威性,使得学生更敢于质疑,从而更利于寻找真相、开放性思想等习惯的养成等特点。而不足之处就是由于SSP本身的专业知识及对知识认识的成熟度存在缺陷,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的暗示,以及存在由于学生本身思维不够成熟而导致了回答问题容易简单化及过于直白等缺陷。另外,由于高职学生学制比较短,在校时间仅仅是两年,二年级学生学习任务也非常繁重,课程安排容易产生冲突,而经过培训后也只能在一届学生中应用,流动性大而导致SSP的稳定性不足及本身素质不能得到持续性发展也局限了SSP的应用。

离退休,尤其是新近退休的非医学专业教师可以成为SP扮演者的一个优质的来源。首先,新近退休的教师精力、时间相对充沛,而长期的教学工作使得他们对教学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及热情,对学生及教学的热爱使得他们也非常乐于再次参与到教学中来。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人生阅历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领会培训剧本,从而能更好地展示症状、疾病发生发展的本真及复杂性。而其非医学专业的背景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权威讲述的期待,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提高。而且,SP扮演者具有学生父辈甚至祖辈的年龄背景,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工作对象细致的工作态度及人文关怀的精神。此外,新近退休的SP扮演者经过培训后,可以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教学也使得他们具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的习惯,而后期的培训、参加教学组的集体备课能够不断提高自身SP扮演素质,从而使得SP不仅仅能担任患者扮演者的角色,而亦可成为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的角色。由他们担任SP的扮演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更有利于评价、考核的重点从注重结果评价转为注重过程评价,从而为进一步拓展SP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增强知识体验的过程

医学教育提倡的是思辨能力与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SP教学可以在剧本设计的时候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可以在碰到相应的问题的时候,运用教师设置的小组讨论教学法、同伴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解决问题。学习过程如果只是单纯的接受与记忆,得到的只是知识,只有通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并引导学生形成自身对知识的感受并不断修正自身的感受,才可能让学生真正具备职业所需的行动能力。德国的职业教育,包括护理职业教育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肯定与认可,其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一直都是贯彻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发展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而进行。SP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以往“学答”的学习模式向“学问”进行转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及体验是在“问”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在SP问诊中遇到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去寻求解决,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而不是被动等待教师传授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求知欲”“寻找真相”等评判性思维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习惯与能力的养成。

四、精心设计SP剧本,注重人文素质培育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该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在SP剧本设计的时候亦应该注意设计一些环节,比如让SP在某个环节表现出一些不适的状况(较长时间的皱眉头、气促、声音嘶哑等),SP在观察到学生的表现,比如学生是否因SP的不舒适而停止追问问题而对患者进行关怀后,对学生提出表扬或提醒,从而从细节上不断培育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逐渐形成一个自觉的职业行动习惯及职业行动能力。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状况”去引发学生进行如何关注患者隐私保护的讨论,扮演SP的离退休教师可以参与讨论,运用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及知识,对同学们进行引导,真正做到将“育人”融合在教学当中。

总之,SP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力度及政策支持,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使之能更好、更深入地应用于护理教育中,从而提升护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钟玉杰,王敏,李勤. 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9(3)

【课题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92)

【作者简介】刘春斌,男,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内科学及内科护理学教育。王立民,男,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诊断学及内科护理学教育。

儿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应用体会 第4篇

标准化病人 (SP) 又称模拟病人, 一些经过训练, 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人, 可以是真实的病人, 也可以是健康者。SP可为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流、检体技能等提供逼真的情境, 通过对临床环境的逼真模拟, 能起到替代病人等作用[2]。笔者就儿科SP培训及应用谈一些体会。

1 儿科SP病例的确定

病例既要具有代表性, 难度又不能太大。病例应充分体现问诊技巧, 考查学生诊断过程及与儿科病人家长交流和沟通的技巧[3]。因此, 脚本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人员编写;语言应口语化, 尽量避免使用医学专业术语;对于疾病的演变过程及诊断有影响的内容要注明。如果在同一次考试中使用多个病例, 则这些病例的难易度要均衡, 否则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2 儿科SP的培训

2.1 SP的人选

鉴于儿科的特殊性, 在SP的人选上有其特殊要求: (1) 由于儿童年龄和语言表达受限, 儿科病人的病史基本上是由家长代述, 因此儿科的SP也是成人, 最好选择有养育子女经验的父母或者祖父母[3]。笔者建议选择母亲最为合适。因为孩子的日常生活由母亲照料的最多, 母亲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最了解, 平时也有带孩子看病的经历, 能将孩子生病时的焦虑情绪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考核学生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能力。 (2) 没有医学背景。这也是国际医学教育界对SP的要求, 以避免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专业术语或诱导学生影响考试的客观性。 (3)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病例按照设计好的剧本演示, 这就需要SP能充分理解病例的要求, 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4) 会讲普通话。SP的普通话不一定要非常标准, 但一定不能使用方言。虽然在平时的诊疗活动中, 我们也经常碰到来自全国各地、说不同方言的病人, 需要我们耐心去倾听、沟通与交流。由于考试时间有限, 且部分学生听不懂方言, 若SP使用方言, 势必造成学生考试困难, 影响成绩。 (5) 有责任心。一要做到保密, 不能向学生透露任何考试信息;二要守信, 培训后要能按照求应用于考试。

2.2 SP培训过程

2.2.1 熟悉剧本

培训教师将剧本中病例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SP需要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所要表现出来的心情尽量详细向SP作介绍, 然后由SP描述。在熟悉剧本的过程中, 还可让SP在门诊观摩, 体验病例原型, 增强感性认识。

2.2.2 模拟表演

先由培训教师模拟问诊, 可采取不同的问诊顺序。培训者站在学生的角度尽量将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问到。在SP对剧本掌握到一定程度后, 由不知情的专业医师或医学研究生参与, 让SP适应不同专业水平人员的询问。

2.2.3 验收

同一病例不同SP需要通过同一专家的考核验收后, 才能参与教学与考试, 以保证考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3 儿科SP的应用

3.1 SP应用的优势

SP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患关系紧张、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SP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或考试中难以找到具有针对性病例的问题, 可以根据需要使用, 提高了考试的有效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面对同样的病人和问题, 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4]。可用于临床技能培训、中期考试、出科考试、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等。

3.2 应用SP需注意的问题

3.2.1 依从性

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一般会持续几天, 除要求SP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外, 其稳定性也很重要。往往到了最后阶段, 部分SP难以坚持, 难以保持良好的依从性。因此, 要求SP保持稳定的状态, 避免情绪波动影响临床教学效果。

3.2.2 局限性

由于儿科SP主要是模仿患儿家长进行问诊训练, 而不像成人科室的SP可以承担问诊和查体2项内容, 目前儿科SP的应用仅限于问诊的教学及考核。如何将儿科病人的查体教学标准化是临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

参考文献

[1]高洁, 王志宏, 刘军, 等.应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强化训练的效果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4) :339~340.

[2]毛威, 彭建华, 叶武.标准化病人在中医学七年制教学实习中的应用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5 (2) :65~66.

[3]汤亚南, 童笑梅, 刘虹.儿科学标准化病人培训与应用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4) :53~55.

标准化病人 第5篇

心脏听诊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说明

使用:本软件配合心肺听诊硬件使用,心脏听诊包括:基础听诊、鉴别听诊、心音听诊三个方面。软件中的每个部分都可以点击,下面有详细的具体介绍,页面下部的按扭部分,蓝色表示可以点击,灰色的表示不可点击。其中还有一些心音听诊时,使用的听诊、放音、讲解等按扭,点击后会有相应的心音听诊、心音外放及详细的语音讲解。

基础听诊:包括心脏解剖、瓣膜听诊区、正常心音、心音改变、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

鉴别听诊:主要从机理、出现时期、最响部位、呼吸影响、声音性质、临床意义等各方面对各种心音进行鉴别,另外具有听诊、放音两种方式进行鉴别。

心音听诊:主要提供正常声音、心音改变、额外心音、心律失常、心脏杂音、其他疾病、难点鉴别方面的心音。其中每一部分心音都从听诊部位、听诊、放音三个方面进行区别。另外还包括一些疾病的心前区震颤的触诊目录。

说明:软件在使用时,如果将鼠标放在课件的右边框,将出现教学使用的标注工具,如(图一)所示,此工具可以方便学校教学使用。

图一图二

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所有的心音听诊时,都在课件中标明了听诊部位(见图二)。

心脏听诊的听诊部位主要有:

M:二尖瓣区 A:主动瓣区

E:第二主动脉瓣区 P:肺动脉瓣区 T:三尖瓣区 a: 左腋下部 m:右侧颈部

使用维护保养:

1.该模型采用220V电源,模型使用后注意关闭电源。非专业人员禁止拆开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其控制盒,以防止损坏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发生触电事故;

2,学员应遵循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及操作规范,禁止粗暴操作,做触诊操乍前,应剪短指甲,以防不慎造成模型表皮破坏;

3.该模型搬运过程中请轻拿轻放,以免造成模型内部电子器件损坏;

4.该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表皮采用先进的硅胶材料制成,禁止使用酒精、汽油、苯等有机溶剂清洗;切勿使模型接触含有油墨、墨水、印刷颜料等物品(如报纸等),以免在模型上留下无法去除的污渍并加速材料老化;

5,模型上一般的污渍可以使用柔和的温肥皂水去除,用软布擦拭干净,较顽固的污渍可以使用皮革清洁剂进行清洁; 6.一段肘间不使用模型时,请覆以防尘罩。

肺部听诊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说明

使用:本软件配合心肺听诊硬件一同使用,肺部听诊软件主要包括:基础听诊、鉴别听诊、听诊训练三大部分,每个部分单击鼠标都会有更详细的介绍。页面下部的按扭如果是蓝色表示可以单击,如果是灰色的表示不可点击。

基础听诊包括:

肺部解剖、听诊方法、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小儿呼吸音八个方面(见图九)。有些页面有讲解、听诊、放音、触诊的按扭,其中讲解主要是语音介绍本页面所讲述的内容;听诊按扭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通过软件的控制,可以在硬件模拟人上用听诊器听到相应的呼吸音;放音按扭是通过对软件的控制将相应的呼吸音外放;触诊按扭也是通过软件来控制硬件,可以在硬件的模拟人上感觉到相应的触诊声音。

鉴别听诊:主要是从听诊特点、临床意义、听诊、放音等各方面来比较各种呼吸音。听诊训练主要包括: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湿啰音、干啰音、其他声音。所对应的每一种呼吸音,都有相应的听诊部位、听诊、放音的比较。

说明:软件在使用时,如果将鼠标放在课件的右边框,将出现教学使用的标注工具,此工具可以方便学校教学使用。

图十三图十四

肺部听诊的听诊部位主要有:

U左:左肺上部、左背部、左肩胛下区 L左:左肺中部

F:左腋中线第六肋间

U右:右肺上部、右背部、右肩胛下区 L右:右肺中部 D:肺下部、肺底 O:胸骨上窝

使用维护保养:

1.该模型采用220V电源,模型使用后注意关闭电源。非专业人员禁止拆开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其控制盒,以防止损坏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发生触电事故;

2,学员应遵循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及操作规范,禁止粗暴操作,做触诊操乍前,应剪短指甲,以防不慎造成模型表皮破坏;

3.该模型搬运过程中请轻拿轻放,以免造成模型内部电子器件损坏;

4.该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表皮采用先进的硅胶材料制成,禁止使用酒精、汽油、苯等有机溶剂清洗;切勿使模型接触含有油墨、墨水、印刷颜料等物品(如报纸等),以免在模型上留下无法去除的污渍并加速材料老化;

5,模型上一般的污渍可以使用柔和的温肥皂水去除,用软布擦拭干净,较顽固的污渍可以使用皮革清洁剂进行清洁; 6.一段肘间不使用模型时,请覆以防尘罩。

腹部触诊及听诊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说明

使用:腹部触诊及听诊软件与相应的硬件配合使用,主要从肝触诊、胆囊触诊、脾触诊、腹部听诊、电子标准化病人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另外课件还设置了随机考核。

按扭使用:页面下部的按扭,浅蓝色表示可以单击,深绿色表示不可以使用。其中Start和Stop按扭是网络控制中的总控制开关按扭,是教师机对学生机控制时使用的。Click Here按扭是在电子标准化病人应用中,对相应硬件的控制,单击时可触发硬件工作。

肝触诊:主要对肝脏解剖、触诊方法、肝触诊常见错误、临床意义、肝触诊机理、技能掌握关键点、触诊内容方面进行介绍

胆囊触诊

包括肝外胆道解剖、胆囊触诊方法、胆囊触诊方法、Morphy’s sign征与胆囊触痛、临床意义。

脾触诊主要从脾的解剖、触诊方法、技能掌握关键点、脾肿大测量、触诊内容、临床意义方面详细介绍。腹部听诊包括正常肠鸣音、肠鸣音活跃、肠鸣音减弱、肠鸣音亢进及腹部血管杂音。

电子标准化病人应用:主要从电子标准化病人技能训练和电子标准化病人功能两方面进行介绍。随机考核:主要从练习模式和考核模式两个方面进行考核,其中考核中的题数及时间可自行设定。

说明:本软件使用时,将鼠标放在课件右边框时,将出现标注工具,此工具方便学校教学时使用(如图二十所示)。

图二十

使用维护保养:

1.该模型采用220V电源,模型使用后注意关闭电源。非专业人员禁止拆开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其控制盒,以防止损坏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发生触电事故;

2.学员应遵循医护人员职业道德及操作规范,禁止粗暴操作,做触诊操乍前,应清洁双手,剪短指甲,以防不慎造成模型表皮破坏;

3.该模型搬运过程中请轻拿轻放,以免造成模型内部电子器件损坏;

4.该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表皮采用先进的硅胶材料制成,禁止使用酒精、汽油、苯等有机溶剂清洗;切勿使模型接触含有油墨、墨水、印刷颜料等物品(如报纸等),以免在模型上留下无法去除的污渍并加速材料老化;

5.模型上一般的污渍可以使用柔和的温肥皂水去除,用软布擦拭干净,较顽固的污渍可以使用皮革清洁剂进行清洁; 6.一段肘间不使用模型时,请覆以防尘罩。7.为易于操作,模型使用前可少量涂抹滑石粉。

听诊考核使用说明

听诊考核系统是结合心肺听诊电子模拟训练人的一个考核系统。该系统可自动出题或手动出题,学生可在心肺听诊模拟人身上听到各种心肺音,可在系统上选择答案,系统自动判卷,并可打印出考核结果。听诊考核系统分为练习模式和考核模式,出题范围可以单独选择心脏听诊或肺脏听诊,也可以心脏听诊和肺脏听诊综合出题,并可设定考核题数和考核时间。

答题

通过手动出题或自动出题产生试题后,系统自动进入答题界面。

放音

点击‚放音‛按钮,模拟人根据当前试题在相应位置或外放音响发出心肺音。

可通过菜单‚放音‛——‚模拟人‛及‚扩音机‛控制在模拟人相应位置或外放音响发出心肺音。模拟人:在模拟人身上的相应位置发出心肺音,外放音响不发出心肺音; 扩音机:在外放音响发出心肺心,模拟人不发出心肺音。波形图

放音后,在界面右侧的波形显示区动态显示当前心肺音的声音波形图,以辅助学生判断。

可通过界面右上方的‚离散点‛、‚连续线‛、‚镜像线‛、‚峰值线‛四个按钮实现波形的样式切换。可通过调节界面右上方的水平缩放值及垂直缩放值实现波形的放大或缩小。水平缩放值的范围为:1~5; 垂直缩放值的范围为:1~32。答题

界面左侧的五个按钮为答题区,五个按钮上的文字为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正确答案,学生可根据声音及声音波形作出判断后,选择一个并按下相应按钮作为答案,并点击‚继续‛按钮进入下一题。结束考核

结束考核有三种方式,分别为:点击‚结束‛按钮;考核时间到;完成所有考核题目。考核结束后,系统自动判卷,给出考核所得分数。

点击‚详细列表‛即可进入详细列表界面,查看考核的详细信息。

详细列表:详细列表用来列出考核的详细信息,包括所有题目的备选答案,正确答案及学生所选择的答案,并可以将详细列表保存或打印,以便教师统计考核成绩。

保存成绩:点击‚保存成绩‛按钮,按照提示输入学生姓名,系统将以‘学生姓名’+考核日期(自动获取)为文件名,将成绩保存在系统所在目录下,文件格式为*.txt。

建议:用windows自带的写字板打开成绩文件,并在写字板的格式菜单项里,取消自动换行选项,将字体设置为‚MS Sans Serif‛。

标准化病人 第6篇

关键词:学生标准化病人;腹部疾病;外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59-02随着高等医学院校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扩招,以及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难以实施。为解决上述现状,近几年来,学生标准化病人(SSP)作为教学媒介,已被广泛应用于各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实践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使用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还不多。为此,我校于2013年开始尝试在中职外科护理学课程腹部疾病患者的护理教学中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SSP)教学模式,现探讨如下:

一、SSP的选择与培训

(一) SSP的选择

于2013年选择我校2011级护理专业学生(处于临床实习阶段)共8人作为SSP进行培训。挑选的条件为:(1)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2)有一定的表现才能;(3)有良好的体力和记忆力;(4)成绩优秀并愿意参加本课题。

(二)培训方法与内容

SSP培训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2学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习《SSP培训手册》,培训时详细讲解有关SSP的概念等内容,由于课时限制,外科疾病知识的培训采取课堂内讲解知识要点与SSP课后自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二是熟记并掌握《SSP外科护理学实践手册》中各项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的项目;第二阶段为病情模拟(3学时),即进行初步的病人演示,能模拟出相应的健康史、症状、体征;第三阶段为综合演示(3学时),加入病人的情绪、表情,将病人的症状、体征与常见病的表述方式、配合情况进行融合,形成逼真的SSP演示。

二、SSP的应用

(一)学生的分组

将我校2012级护理1班(52人)、护理2班(53人)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基础课学习成绩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二)具体实施

实验组用设计好的病例模仿临床过程,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包括健康史、身体状况(症状、体征)、患者的心理状况、辅助检查等的资料采集,并作出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措施。在练习过程中,SSP在所有学生询问时均应提供恒定一致的病史资料,然后将学生问到的内容与评分表上应取得的资料进行比较,再用30分钟反馈学生资料采集中遗漏的内容和不当之处。资料采集完毕后SSP必须迅速填写评分表交给学生,让其及时了解自身在考核时的表现和技能水平;同时要求学生对SSP模仿的真实性、是否应用医学术语、是否有暗示性动作和语言、评价内容是否可靠等项目逐一填写,作为对SSP表现的评价。

(三)教学效果评价

(1)问卷调查法。课程结束后,以班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对教学法的满意程度、医患沟通能力、师生交流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健康评估技能等。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回收105份,回收率100%。

(2)测试评定。对两组学生进行腹部疾病患者的护理章节内容测试,试题包含主观题(占40%)和客观题(占60%),客观题采用近几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章节题目。两组学生考试题、考试时间相同,主观题评分标准和批改由同一老师负责。

(四)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经统计分析显示:在对本教学法的满意程度、医患沟通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等八方面,实验组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能否增强师生交流能力方面,两组的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1。

表1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人)

项目实验组(n=52)对照组(n=53)x2P是不是是不是满意本教学法401228256.676<0.01能培养医患沟通能力381427265.452<0.05增强师生交流能力331927261.679>0.05能培养观察能力371526275.340<0.05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391330233.942<0.05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391328255.586<0.05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401231224.072<0.05强化健康评估技能4111262710.086<0.01

(二)考试成绩结果

考试成绩经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x±s,分)

组别人数平均分 tP实验组5284.21±4.287.419<0.05对照组5376.34±6.40

四、讨论

(一)采用SSP教学模式的意义

外科护理学课程是中职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采用SSP模式教学,有着明显的教学优势,主要表现为:

(1)有效缓解临床教学资源紧缺现状。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见习和实习人数不断增多,医院很多时候无法满足医学院、校的见习和实习要求;同时,随着病人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多数病人不愿意配合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工作,导致学生采集病史不全面,体格检查不能系统进行,局限了学生护理评估能力的提高,甚至引发医患纠纷。在教学中引入SSP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缓解临床教学资源紧缺现状,进一步减少医患纠纷和摩擦;同时又达教学目标。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引入SSP模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健康史的采集、身体状况的评估及一系列的思考等,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同时,通过健康史的评估,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医患沟通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健康评估技能等。

(3)良好的教学和反馈作用。SSP以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有助于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SSP根据自身的感受,指出学生做得不对的或遗漏之处,从而使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纠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教法·学生标准化病人在腹部疾病患者的护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探讨(二)SSP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SSP的教学模式在一些医学院校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SSP进行健康评估的时候,只是一种模拟方式,不能真正的代替病人或床边教学;同时SSP要经过培训或学习,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人力资源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另外,SSP不能模拟部分外科疾病等。

尽管SSP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认为在目前国内医学教育面临着学生多、病源病例不足,病人不配合、维权意识强的环境下,SSP教学仍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可选途径之一并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健康评估技能等,经完善后可以在临床科目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宇,陈岩,郝玉芳.内科护理学学生标准化病人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89-90.

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第7篇

1 SP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领域

1.1 进行临床护理技能的训练

健康评估和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两大临床护理技能培养的基础学科。健康评估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操作性课程, 是护理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技能[5]。在有限的课时内, 需使所有的护理学生都能掌握护理询问技巧、护理体检方法、心理社会评估方法、正确采集标本、阅读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的报告, 从而及时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书写规范的护理病历等, 达到熟练、规范、标准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学习中, 由于缺乏临床病例, 教师只能偏重理论教学, 能做的仅是通过病例来简单地对护理学生进行训练, 护理学生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情况, 也就不能作出全面的护理诊断, 不能完成高质量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中另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中的技能教学是培养护生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6]。由于实践教学中只能在模型身上进行, 学生得不到真实的操作体验, 也缺乏与病人沟通的训练。这对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因此, 对护理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训练势在必行。引入SP, 部分解决了临床病例不足的实际问题。训练护理学生对SP进行问诊和护理体检, 从而更好地培养护理学生健康评估的能力。操作过程中, 可以配合基础护理教学, 进行褥疮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护理操作等项目的实践, 使护理学生在实验室中就能完成多种护理能力的训练。

1.2 进行临床护理技能考核

社会对于中职、高职、本科护理学生临床护理技能的要求无统一标准。没有评价标准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无目的和不规范, 教学效果就无法保证。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究竟如何, 无从知晓。2003年10月,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在我国8所医学院校实施“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项目, 对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临床核心或基本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主要评估方法之一即为OSCE[7]。Rong等[8]认为, 护理发展的趋势将是以临床能力为中心的模式来评估专业技能和护理功效。采用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能力测试是评估临床护理技能和循证护理实践的有效方法。运用标准化测试方法能大大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目的性, 使用SP进行临床技能考核,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统一病例和标准化评分, 结合SP提供的反馈信息, 能更客观公正地评分。通过SP进行考试, 还可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考试现场纠正错误, 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掌握知识。应用SP能够评价许多笔试不能评价的技能, 如护患交流、沟通技巧、体检的手法等,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9]。

2 SP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2.1 确定SP培训内容

根据健康评估和基础护理学的内容来确定SP培训与考核内容。健康评估和基础护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基本知识与操作技术。除了临床基本知识与操作技术中护理文件书写、病史采集、全身体格检查三部分必备技能外, 还要增加特有内容:①作为SP的职责和意义, 介绍护理教育的特点, SP的工作内容及SP对于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 以调动SP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②按照护理专业的要求及工作的特点, 要求SP熟悉健康评估的一般程序, 明确每一个环节工作;③掌握病例, 每名SP掌握1-2个病例, 可以由教师向SP介绍病例中的详细信息, 以及疾病对患者的意义还可以将SP带入病房或门诊实习, 体验病例原型, 交流体会等以增强感性认识;④背诵评分标准;要求SP熟练掌握评分标准, 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相应的评分。

2.2 选择和培训合格的SP

SP的选择。①自愿报名参加此项工作的志愿者或学生, 充分理解SP的职责及意义, 热爱该项工作;②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理解、接受能力, 能够熟练地掌握剧本内容及评分标准;③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与他人很好沟通, 逻辑性强;④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SP的培训。第一阶段:训练SP掌握护理问诊及体检的临床技能和评价技能;第二阶段:训练SP掌握模拟病人的技能;第三阶段:训练SP掌握护理操作的技能和评价技能。

3 SP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 SP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SP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能按编写好的病例内容, 提供准确、完整、一致的信息。能按标准病例, 述说模拟病人的全部病史和模拟大多数症状及部分体征, 而且还通过表现出特定的心理问题和健康知识的缺乏等, 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 通过与SP交谈, 体格检查及技能操作, 完成全过程训练, SP作为评估者, 他们能正确掌握评分标准, 并在考核中保持先后一致, 从而确保了评分的可靠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并通过充当病人的亲身感受, 指出学生缺陷所在, 并给予解释, 教会其正确方法, 并给学生再次实践的机会。反馈结束后, 教师、SP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小结,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2 缩短了技能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

SP扮演教学需要的常见病、危重病, 具有逼真性和恒定性, 可控性好, 易操作, 不受教学地点、时间的限制, 所以, 可以与临床见习教学交替进行[10]。SP的病人角色不仅能够为学生训练临床护理技能提供帮助, 而且能从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通过SP训练, 学生对临床环境和工作氛围有了初步了解和感受, 自信心得到提高, 可以有效缩短临床实习的熟悉期, 较快转入护士角色。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国内学者曾勇等报道标准化病人长时间连续工作, 容易造成SP病人的疲劳和工作效率下降[11]。另外, SP技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 而护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这就为学校在教学中应用SP增加了现实障碍;同时SP队伍可能会因开始好奇或临时观点改变难以长期稳定; SP还存在个人素质的差异; SP模拟的体征有限是制约其作用的另一主要因素, 而另一方面有专家认为[12], 标准化模拟的程度越高, 离真正的临床实际距离越大, 其可靠性与正确性也就越差, 所以SP要周期性与临床病例进行接触体验真实病例感受。

综上所述, 标准化病人教学仍然是护理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方向, 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借改革的春风, 加大护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 进一步实践标准化病人教学, 丰富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标准化病人教学体系, 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护理人才做贡献。

摘要:对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评价, 并预测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以期为护生临床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学生,标准化病人,临床护理技能

参考文献

[1]1988年8月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J].医学教育, 1990 (5) :2.

[2]万学红, 张肇达, 李甘地, 等.“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 2005 (2) :11-13.

[3]Stillman P L.An assessm ent of the clin ical sk ills of 4 th-year students offour new England m ed ical school[J].Acad M ed, 1990, 65 (5) :320.

[4]杨丽, 仰曙芬, 隋树杰, 等.标准化病人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 :97-98.

[5]刘燕燕, 封维阳, 储静.《健康评估》教学改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3, 17 (10A) :1163-1164.

[6]桑美丽, 姚明兰, 徐梅.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9) :2526-2527.

[7]张肇达, 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

[8]Rong JR, Chung UL.The challenge facing nursing education:To developclin ical performance exam ination strategies in nursing practice[J].Hu L iTsa Ch ih-Journal ofNursing, 2006, 53 (1) :17-21.

[9]吴丽萍, 张建军.标准化患者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4) :441

[10]曾祥革, 赵桂黔, 潘秋菊.谈应用简易标准化患者的教学设计[J].中等医学教育, 2001, 19 (1) :39-40.

[11]曾勇, 姜林娣, 赖雁妮, 等.标准化病人连续工作的时间对OSC评分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 (2) :93-96.

标准化病人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第8篇

1 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宁波市某教学医院实习护生,分为10组,每组5~6人,分工协作。依次以小组为单位,以SP为载体,通过设定的情景对高仿真无线模拟人实施整体护理。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评分,同组成员得分相同,考试时间10分钟,未完成组不得分。考核前后分别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52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1 准备

1.1.1 环境及用物准备

准备室一间,与操作室相邻,宽敞透气。操作室配有多媒体,单向透视玻璃,中心供氧装置,快速血糖仪及采血组件(酒精、采血针、试纸、干棉签),血标本采集组件(真空试管、止血带、敷贴、碘伏、注射器),体温计,吸氧管,输液器及组件,各种液体(0.9%NS、5%GS、5%GNS、10%GS、5%碳酸氢钠溶液、林格氏液等),胰岛素(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及其他药物(格列美脲、阿卡波糖、阿司匹林、利多卡因等)。

1.1.2 高仿真无线模拟人准备

METIman高仿真无线模拟人及组件(控制台、话筒、床、心电监护仪等)。METIman是一种高仿真无线模拟人,具有真实的“生理驱动”,会对治疗手段、护理措施等自主地做出反应。本研究使用METIman以弥补SP无法做出的生理反应。

1.1.3 带教教师、SP及学生准备

4名带教教师参与考核,两名主考评分,一名于单向透视玻璃后负责多媒体控制、调整参数,另一名负责协调现场、维持准备室秩序、收发问卷。SP于单向透视玻璃后通过话筒进行语音回答。考核前带教教师检查设备,将METIman连接操作室心电监护仪,并组织护生进入准备室,宣布考核流程,分发问卷。护生将手机关机,衣帽穿戴整齐,并于考核前后填写问卷。

1.2 考核内容

本次考核内容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通过多媒体播放背景资料:李某,49岁,2型糖尿病病史7年,医嘱予格列美脲1片QM,阿卡波糖1片Bid口服,因平时工作繁忙,降血糖药物只在想起时服用,两天前受凉后感冒,今晚参加庆功宴后3小时感头晕、乏力、口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而就诊。

部分病情演示根据学生操作发生变化,还增加两次特定病情改变,通过电脑调节心电监护仪数值,结合多媒体展示,深大呼吸等体征由METIman自动呈现。护生监测病情变化,并与单向透视玻璃后的SP通过话筒交流,具体情况见表1。

针对SP的病情变化,各组护生分工协作,以便对病人进行详细观察,实施整体护理。针对以上设定的病情变化,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见表2。

2 结果

2.1 考核前学生感受

面对考核,大多数护生表示很紧张,同时又感到兴奋。护生S1表示:“有些紧张,有些兴奋。紧张是因为第一次以这种形式考试,担心考不好。兴奋是因为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考试,可以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部分护生考前有些茫然,表示不知道重点。护生S2:“因为从没有接触过此类型的考核,所以有些迷茫,稍稍有点紧张。考前虽然看过书,但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只好不断翻课本,准备应试。”护生S3:“不知道考试如何评分与重点在哪儿。”此外,有学生提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害怕自己的表现影响整个团队的得分。护生S4:“老师是在考验我们的小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护生S5“:我不想因为个人原因拖小组后腿,考试时我想尽力做到最好。”

2.2 考核后学生感受

52名护生中,50人(96.15%)从未接触过类似考核,2人(3.85%)接触过类似模拟考核;其中,9人(17.31%)很喜欢这种考核形式,35人(67.31%)喜欢这种考核形式,6人(11.54%)觉得这种考核形式和理论考核差不多,2人(3.85%)不喜欢这种考核形式。护生S6“:让理论付诸于实践,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护生S7:“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护生S8:“如果只开展一次这样的考试,是很难有质的变化,效果也不会很显著。”护生S9:“考试节奏太快,没有进入考试状态。”护生S10:“有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得到检验。”护生S11:“面对这种陌生的考试方式,心里没底,上课时没有这样训练过。”护生S12:“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考试,太紧张了,掌控不了。”

2.3学生能力发展

在经历SP综合模拟考核后,学生认为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护生S13:“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提高了团结协作能力。”护生S14:“通过这次考核体会到临床工作中随时会发生突发情况,理论与实战能力很重要。”护生S15:“有利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判断和实施相关护理措施,增强了案例分析能力。”

3 讨论

METIman高仿真无线模拟人由于其自主的生命体征变化、可连接心电监护仪等特点,更贴近急救护理学中的情景设置与操作实践,因此常用于急救护理学教学[5,6,7]。本次将SP联合METI man应用于护理实践教学考核中,既发挥了METIman可自主变化生命体征、连接心电监护仪的优势,又发挥了SP可随时回答护生提问的优点。因此,取得较好效果,得到绝大多数护生的认可,护生对临床教学考核使用SP联合METIman的认可度较高。

SP用于临床护理考核是护理教学的一次创新,旨在突破传统纸质理论考核方式,使考核更接近临床实际,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帮助形成整体护理理念,为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护生通过高仿真无线模拟人感受真实情景,思考护理对策,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一方面对所学重点越来越明确;另一方面也了解了今后临床中可能遇到的护理问题,锻炼了解决问题能力。另外,在与SP交流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SP联合METIman用于护理临床实践考核有利于培养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今后可广泛应用。在运用该方法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纸质理论考核形式,而需将纸质理论考核与模拟人实践考查相结合。此外,SP联合METIman不应局限于考核,可尝试将其应用于内科护理教学全程。

摘要:目的 创新临床护理考核方法,提高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方法 实习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设定的情景下对高仿真无线模拟人实施整体护理,并填写问卷,由带教教师评价护生操作的正确性及规范性。结果 通过该项考核,护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升了评判性思维能力。结论 标准化病人联合高仿真模拟人应用于临床护理考核得到护生认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护生,临床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惠根,黄红友.实习护生综合技能考核成绩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3(2):98-100.

[2]王思婷,韦丽华.浅议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73-74.

[3]龙霖,谢平,胡定伟,等.实习护生评价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带教情况的分析[J].护理学报,2011(16):14-16.

[4]楼蓉蓉,吴之明.毕业实习出科考试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7930-7931.

[5]Tomas B,Christopher G.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 fidelity simulation on medical-surgical registered nurses’a bility to recognize and respond to clinical emergencies[J].Nurse Educ Today,2011(31):716-721.

[6]姜文莉,高歌心,符丽燕.综合模拟人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8,5(4):170-172.

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第9篇

一、标准化病人产生的社会背景

1. 教学资源缺乏。

从1997年以来, 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而教学医院病床数却增加不多, 造成每个学生管的病人数达不到要求, 从而导致学生临床能力下降。

2. 学生动手机会减少[4]。

从1999年《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医师的执业走向法制化, 但该法对医学生没有明确的定位, 使得医学生不能合法地进行医疗操作。此外, 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该条例明确规定:患者有权复印其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手术同意书、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和麻醉记录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使得医生的医疗行为更加透明, 执业医师为避免因医疗操作造成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医疗操作均由执业医师亲自完成, 导致医学生动手机会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有些患者拒绝医学生为其进行医疗操作, 这也使得医学生动手机会减少, 临床教学质量受到负面影响。

综合上述, 标准化病人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对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标准化病人的应用

1. 系统问诊。

标准化病人应用于医学教学是通过扮演病人的角色来完成的[5]。正常问诊教学训练包括问诊内容和问诊技巧两方面[5]。问诊内容的教学是通过标准化病人仿真不同主诉的成人、儿科病例, 当学生询问时提供恒定一致的病史资料, 包括主诉、现病史、过去史、系统回顾、个人史 (婚姻史和女性病人的月经史、生育史) 及家族史[5]。问诊技巧包括问诊的组织结构、时间顺序、过渡语言、问诊进度等[5]。通过标准化病人的评估与反馈指导, 反复训练, 使学生逐步掌握问诊的技巧,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如: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使用过渡性语言、如何安慰病人、如何更好地获取病史资料等[6]。

2. 全身体格检查。

在体格检查教学中, 标准化病人接受学生全身体格检查, 应做到被动顺从、恒定一致, 绝不可给以任何暗示或不合作[5]。在体格检查完毕后, 标准化病人发挥教学指导作用, 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此外, 在体格检查训练中, 标准化病人指导学生重视人文关怀的教育, 如自我介绍, 体格检查前当着病人的面洗手、暖手, 在体格检查中关心、体谅病人等。

3. 临床技能考核评估。

在问诊和全身体格检查的训练过程中, 标准化病人必须对学生的每一个问诊和体格检查的步骤、顺序、手法暗记在心, 一旦训练完毕, 迅速填写评估表, 对学生的查体技巧、交流沟通、职业形象等方面进行评分, 并及时反馈和指导[7]。

三、标准化病人应用于教学中的优点

1.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临床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充足的机会锻炼问诊和体格检查的能力, 并及时得到评价和提高, 学生面对的是标准化病人, 不涉及伦理问题, 学生可以更专注于能力的学习与掌握, 而不必担心医患关系的问题[8]。2.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 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9]。

四、标准化病人的局限性

1.标准化病人虽经过一定的训练, 能够模拟出一些病人的症状与体征, 但不能模拟出所有学科和所有病种的症状或体征。比如呼吸困难可以模拟, 可病人由于呼吸困难而出现的紫绀和三凹征等体征却很难模拟;再如肝肿大、水肿也很难模拟[10]。

2.标准化病人扮演的都是典型患者, 而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不典型的患者, 学生从中获得的临床经验很有限。

标准化病人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辽宁医学院医疗学院2005级临床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12个班, 随机挑选2个班分为SP组和对照组。其中SP组男14人, 女16人;对照组男15人, 女15人, 两组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差异无显著性。

1.2 教学设备与S P

多媒体诊断学实验室为辽宁营口巨成电子医疗仪器厂生产的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 学生4人一组, 配1台电脑和2台电子标准化病人 (心肺听诊、触诊电子标准化病人和腹部触诊电子标准化病人) 。SP面向社会招聘, 初试后经专家系统培训20学时, 剧本内容包括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性溃疡、肠梗阻和急性阑尾炎, 考试合格后择优录用。

1.3 教学方法

SP组和对照组理论课和课间实习为同一组教师, 两组课间实习均为48学时, 其中问诊4学时, 一般检查和头颈部查体4学时, 胸部查体 (呼吸和循环系统) 20学时, 腹部查体8学时, 脊柱和神经系统4学时, 心电图4学时, 病历书写4学时。两组教学均在多媒体诊断学实验室进行, 对照组采取教师讲解、示范和应用电子标准化病人反复演练的方式进行, 问诊为看录像和同学相互问诊;SP组则压缩应用电子标准化病人演练的时间, 代之以SP演练, 问诊为看录像和针对SP的问诊, 引入SP共计10学时, 余均与对照组相同。

1.4 成绩评定

课间实习结束后, 两组同学分期分批到教学医院进行考试, 考试分为问诊 (30分) 、正常查体 (50分) 和病理体征的识别 (20分) 三部分, 其中问诊和系统查体以住院轻症病人为对象, 病理体征的识别以病情稳定的呼吸、循环、消化、普外科住院病人为对象, 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 分别由所在科室的专职教师打分并填入成绩单 (担任两组诊断学教学的老师不参加)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 双侧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在病史采集考核项目中, 人文关怀与沟通技巧得分S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现病史得分两组差别无显著性, 见表1。在系统查体考核项目中, SP组在人文关怀、查体项目、查体顺序、手法技巧、报告结果、医患配合6个小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2。在病理体征识别项目上, SP组得分 (13.53±4.85) , 对照组得分 (16.43±3.79) , 对照组成绩略高于SP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t=2.58, P=0.24) 。总成绩 (病史+查体+病理体征识别) SP组得分 (82.17±6.46) , 对照组得分 (60.37±12.58) , (t=8.44, P=0.00) , S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长久以来, 由于在医学教育领域中, 临床操作资源不够充足, 医学院学生总是陷入“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尤其近年来, 随着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认为隐私权受到损害, 我国因医学生观摩病人引起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5]。学生们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了许多, 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学习。其实病人不愿配合临床教学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其解决途径的重要方法是引入SP教学。我院在诊断学课间实习中引入SP,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

3.1 人文关怀

现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不是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 而是转向更加理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已经由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以病人为中心, 在医疗活动中体现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 如初次见面时的自我介绍, 与病人的沟通, 在查体时尽量减少病人的不适, 室温较低时搓手和温听诊器的胸件, 检查完毕后为病人盖衣被等, 这些细节可以初步取得病人的信任、融洽医患关系、间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SP能够很好地扮演病人角色, 将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 学生也在培训中懂得尊重、关心SP, 逐步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而电子标准化病人由于学生无法与其进行交流与互动, 更不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因而在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上明显差于SP组 (P<0.01) 。

3.2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的重点内容为现病史, 两组在现病史的得分上差别不明显, 分析原因为:医学三年级同学尚未接触临床, 对具体疾病的诱因、发生、发展规律、伴随症状及鉴别诊断内容还不甚了解, 尽管SP具有丰富的病史资料, SP组同学的问诊仍只停留于表面, 不懂得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 未能体现出SP教学的优势。尽管如此, SP组同学在面对SP采集病史时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热情高涨, 在人文关怀和语言沟通上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原因已如前述。有研究表明, 在与同水平的未使用SP进行练习的学生相比, 使用了SP进行练习的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和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都更好[6]。

3.3 查体的顺序性、系统性和技巧性

诊断学课间实习结束后, 学生应该能够完成一套系统的体格检查, 基本做到全面, 无重复, 避免顺序颠倒、项目遗漏、手法粗暴、态度生硬。由于目前电子标准化病人只具有胸、腹部模块, 无法完成诸如生命体征、头、颈部、脊柱、四肢和神经系统的检查, 体格检查的系统性和顺序性也就无从谈起, 表现在体格检查过程中漏项严重, 顺序杂乱无章、动作手忙脚乱、病人体位变化过多, 使病人对检查者的信任度大大降低;电子标准化病人其材质虽高度仿真, 但与真人皮肤的光滑度、弹性、质感仍差别甚大[3], 使同学在触诊的深度、叩诊的力度以及手法上难以把握, 影响了结果的判断, 增加了病人的不适;电子标准化病人无法听从检查者的指令, 进行一些如吸气、屏气、改变体位、表示感觉等动作, 使同学在触觉语颤、肺移动度、移动性浊音及神经系统等检查项目上指令模糊, 语言生硬, 让病人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所云。SP组同学由于应用SP进行体格检查训练, 更贴近于临床实际, 在系统体格检查所有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4 病理体征的识别

病理体征为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对于还不具备临床知识的三年级同学, 其对病理体征的认识是抽象和模糊的, 需要在此后临床见习、实习中不断理解和体会, 因而在教学和考核中只要求掌握典型的病理体征。在病理体征的教学上, 病人能够提供最真实, 最全面的病理体征, 但因受到病情和医学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限制, 只适用于毕业实习阶段, 无法在诊断学教学中开展;电子标准化病人能够模拟胸腹部的绝大多数病理体征, 与临床实际较为接近, 并且可以反复强化训练, 教学效果良好。本研究中虽然SP组病理体征识别成绩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说明适当减少应用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学时, 引入SP教学的方式, 未对病理体征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 SP能够较好的扮演病人角色, 有利于培养同学的人文关怀理念和语言沟通技巧, 在系统查体中优势明显, 缺点是:绝大多数SP为健康志愿者, 缺乏病理体征, 同时培训和持续投入较高[7]。电子标准化病人具有一次性投资、多次反复使用、不受时间限制等优点, 更适合于病理体征教学, 缺点是:无法与学生互动, 进行问诊和人文关怀方面的训练, 在系统查体训练中缺陷明显;如果在教学中遵循理论讲解、教师示范、电子标准化病人与SP相结合、最后接触真实病人的顺序与模式, 则能够扬长避短, 更好地发挥SP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小平.临床技能教学及评估的现状与对策[J].南方医学教育2007, 4:26-28.[1]XU XP.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clinical skill teaching and appraisal[J].Southern Medical Education, 2007, 4:26-28.Chinese

[2]ZHOU XC, LIU CL, GAO LH.Preliminary study of diagnostic teaching reform[J].Medical Education, 2004, 12 (4) :32-35.Chi-nese

[3]何晓峰, 张存泰, 刘文励, 等.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系统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1) :158-159.[3]HE XF, ZHANG CT, LIU WL, et al.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standardized patient instruction system in diagnostics teaching[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6, 16 (1) :158-160.Chi-nese

[4]段志军, 金艳玲, 杜建玲, 等.将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用于问诊考核的实验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17 (21) :2683-2685.[4]DUAN ZJ, JIN YL, DU JL, et al.Training medical students as standardized patients for inquiring diagnosis examin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7, 17 (21) :2683-2685.Chinese

[5]刘建博, 刘小虹, 罗日永.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教育, 2003, 22 (5) :52-56.[5]LIU JB, LIU XH, LUO RY.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in diagnostics teaching[J].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2003, 22 (5) :52-56.Chinese

[6]PAPADAKISM A.The Step2clinical-skills examination[J].N Engl J Med, 2004, 350 (17) :1703-1705.

标准化病人 第11篇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北美地区多年来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1968年美国Barrow教授率先提出了“医学教育中模拟人”的概念[1]。标准化病人指那些通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2]。SP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3,4]。SP的使用为临床护理教学及评估提供了新的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校自2011年起,参考国外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学校经济情况,将5名实验教师培训成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SP),并将其运用于综合护理训练课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SSP

选择5名实验教师作为SSP进行培训,其中2名为护理研究生学历,3名为护理本科学历。培训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教师共同编写的外科病例集、内科病例集及综合病例集。由相关教师与临床资深护理人员对SSP进行培训。

1.1.1 SSP病人角色要求要求SSP仔细读、记病例集,能按照病例设计的情节与学生进行沟通,掌握并表现出有关疾病的体征和症状,包括病人心理状态。

1.1.2 SSP评估者角色要求在编写每个病例时,都附有教学目标和评分标准,如学生在与SSP交流时的态度、评估的要点、体检的手法以及获取资料时的技巧、健康教育内容和最后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给出的主要护理诊断等。SSP需根据病例要求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

1.1.3 SSP指导者角色要求SSP需在学生完成相关程序护理后,对学生表现欠佳处给予专业化指导。

1.2学生选择

将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4个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人,于实习前一个月实行综合护理训练。

1.3方法

(1)对照组按常规在实习前进行一个月的操作技能训练和课堂病例分析。

(2)实验组每天进行4课时的SSP综合护理训练,其余时间与对照组一样进行常规操作技能训练。综合护理训练由教师、主管护理师(临床)和SSP共同完成。学生抽签获取病例,在20分钟内根据SSP所扮演病人的病情收集资料(包括护理体检)并作出护理诊断,同时对病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护理,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健康宣教。

2评价方法

(1)两组训练前后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其中实践考核为根据病情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2)自制学生综合能力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态度礼仪、与病人的沟通、团结协作意识、应急能力、护理措施个体化能力及健康教育能力等。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l为很差,2为差,3为一般,4为好,5为很好。

(3)结果(见表1)。

3讨论

3.1综合护理实验课开设的意义

按照传统教学计划,学生在实习前需进行一个月的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主要是练习操作技能,如口腔护理、输液、无菌操作、吸氧、吸痰等。强化训练中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无需考虑其心理和个体差异,过分追求操作的熟练性、程序性。这种训练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收集资料、问诊时缺乏连贯性,护理诊断也没有主次概念,以致在实施护理措施时分不清轻重缓急,对病情复杂的病人不能给予整体恰当的护理;在健康教育方面,忽略了对病人综合情况的考虑;在团结协作方面,缺乏与他人合作意识,而护理工作中,团队及合作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综合护理训练课程的开设,旨在为学校教育与临床实习设置过渡环节,使学生顺利由学生角色转换为实习护士角色。

3.2选择实验教师作为SSP培训对象

SP培养需要时间和经费投入,我国SP教学研究多限于理论层面,鲜有的应用研究也多见于临床医学生实习教学,且也没有专业的SP演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护生培养成SSP,但由于其缺乏稳定性,随着学生毕业,学校需多次培训新的SSP,出现人力、物力重复投入现象。而实验教师作为学校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其稳定性强,一次培训可多次重复使用。本课题组将实验教师培训成SSP,减少了培养经费投入。

实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参与学生实验教学,对护理理论和实践要求都有一定了解。5名实验教师均为护理专业毕业,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对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较熟悉,对病例临床表现的把握更准确,也无需投入更多时间。此外,实验教师每年都有临床实践的要求,这使他们能更多了解病人的各种心理,从而能用多种表情或交流方式来表现病人的心理变化,而这点是无临床经验的护生所不具备的。

3.3综合护理训练对学生的影响

3.3.1对态度、礼仪、沟通能力的影响在常规操作技能训练中,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只是程序化地向其问好,无表情地自我介绍等,沟通缺乏真实感。而通过与SSP进行沟通训练,学生能注意到表情和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为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资料会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学生在与SSP沟通过程中,能把握谈话的内容和方向,在SSP谈到很多与疾病无关的内容时(故意设计),学生也能礼貌而自然地转移话题。

3.3.2提高学生应急能力在常规操作技能训练中,病例均是提前设计后交给学生分析,学生训练时面对模拟人,按照事先准备的语言和流程进行操作,教学情境僵化,没有更新和变通。而由受过培训的实验教师充当SSP时,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可以随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训练了学生应急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面对SSP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应对,有效变通,应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3.3提高学生健康指导能力健康指导能力是护理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学生在对模拟人进行健康指导时,通常是将课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重述一遍,无法做到个体化健康指导。而SSP在学生进行健康指导时采取问答方式,也可以询问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汲取知识,并能将内、外、妇、儿各科知识融合,以有效解答SSP的提问,从而逐步提高健康指导能力。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内科护理,实验

参考文献

[1]Bokken L,Van Dalen J,Rethans J J.Performance-Related Stress Symptoms in Simulated Patients[J].Med Educ,2004,38(10):1089-1094.

[2]叶丽花.模拟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对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7A):14-15.

[3]唐红梅,邹杨,黄刚.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8):610-611.

标准化病人范文

标准化病人范文(精选11篇)标准化病人 第1篇虽然SP教学已经在我国医学院校一定领域内进行了实施, 然而实际运用却并不广泛, 原因是大多S...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