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病理学对照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病理学对照范文(精选9篇)

病理学对照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72例乳腺肿块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年龄为19~83岁, 平均年龄 (43.5±5.9) 岁, 所以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

1.2 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的是GE公司的LOGIQ-700, 探头频率为7.5~13.3 MHz, 探查深度、焦点的位置及二维增益根据患者肿块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其他参数均为乳腺超声所设定的检查条件。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19.0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 超声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分析:

超声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见表1, 172例患者中, 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52例, 经超声诊断51例, 准确性为98.08%, 出现误诊1例;乳腺腺病伴纤维腺瘤43例, 经超声诊断40例, 准确性达93.02%, 出现误诊2例;纤维腺瘤67例, 经超声诊断65例, 准确性达97.01%, 出现误诊两例。乳腺囊性病变、乳腺脂肪瘤、乳腺癌准确性均为100%。

2.2 肿瘤影像学特征:

(1) 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以不规则的椭圆形为主, 形状呈大分叶型, 边界较为清楚, 可有包膜, 内部回声均匀。 (2) 乳腺腺病伴纤维腺瘤:以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为主, 内部回声呈不均匀的低回声, 可有包膜。 (3) 乳腺囊性病变:形状主要以椭圆形或者圆形为主, 边界较为清晰, 回声均匀, 后方回声常出现增强。 (4) 乳腺脂肪瘤:形状以不规则为主, 内部呈低回声, 且均匀一致, 边界完整清晰, 内部观察不到血流信号。 (5) 纤维腺瘤:形态主要以椭圆形或者圆形为主, 内部回声呈均匀一致的低回声, 边界完整、光滑、清晰, 后方回声常出现增强。 (6) 乳腺癌:形状主要以不规则为主, 边界常常模糊不清, 出现不均匀的内部回声, 可见微小钙化或沙砾样钙化。

2.3 肿瘤病理学特征:

(1) 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乳腺导管出现扩展, 小叶出现腺管增加和数目增多。 (2) 乳腺腺病伴纤维腺瘤:出现乳腺腺病, 并且局部伴有纤维瘤病变样形态。 (3) 乳腺囊性病变:出现单发囊肿或多方囊肿, 内衬扁平细胞、立方细胞或者柱状上皮细胞。 (4) 乳腺脂肪瘤:肿瘤由包膜完整的脂肪组织构成, 中间可见纤维组织, 与脂肪组织边界模糊, 形态差异不大。 (5) 纤维腺瘤:腺管和结蹄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 形状多不规则。 (6) 乳腺癌:细胞呈腺管状, 索条状, 筛状, 异型明显, 边界不清,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自身身体健康关注意识的增加, 以及每年举行的乳腺疾病普查活动, 使人们对乳腺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而医院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乳腺疾病的检出率也逐年升高的趋势。病理诊断是乳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因其操作的复杂性及有创性, 在临床上的推广受到一定的局限。超声影像学诊断具有无创性、廉价性、快捷性及可重复性等优点, 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 已经成为乳腺疾病筛查的首选方法。有文献表明, 超声影像学对良性肿瘤的确诊率可达99.2%[1]。彩色多普勒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可以定性及定量的分析乳腺肿块的血流信号和动力学的变化, 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疾病的确诊率, 减少误诊率。而利用彩色多普勒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筛查已经成为学者和专家普遍关注的问题[2,3,4]。

本研究的172例乳腺疾病患者中, 乳腺囊性病变、乳腺脂肪瘤、乳腺癌准确性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程度达到100%, 而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乳腺腺病伴纤维腺瘤、纤维腺瘤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程度分别为98.08%、93.02%、97.01%。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 即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良恶性肿瘤诊断鉴别中具有非常高的确诊率[5,6]。

综上所述, 超声影像学诊断在乳腺肿块良恶性肿瘤诊断鉴别中具有很高的确诊率, 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Raza S, Chikarmane SA, Neilsen SS, et al.BI-RADS 3, 4, and lesions:

[4]Athanasiou A, Tardivon A, Ollivier L, et al.How to optimize breast value of US in management-follow-up and outcome[J].Radiology, ultrasound[J].Eur J Radiol, 2009, 69 (1) :6-13.2008, 248 (3) :773-781.

[5]Lander MR, Tabar L.Automated 3-D breast ultrasound as a promi-

[2]Sehgal CM, Weinstein Sp, Aigerp H, et al.A review of breast ultrassing adjunctive screening tool for examining dense breast tissue ound[J].J Mammary gland Biol Neo Plasia, 2006, 11 (2) :113-123.[J].Semin Roentgenol, 2011, 46 (4) :302-308.

[3]赵晓琴, 黄君敖.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诊断分

病理学对照 第2篇

【关键词】

胃癌

1990年以来,采用胃窗显影剂在B超下行胃部检查,在胃癌的诊断和定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明确的定位对术前准备、术式选择和确定切除范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晚期较难切除的胃癌可避免不必要手术。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4例中男52例,女22例;年龄30~72岁,平均51岁。

1.2 仪器

采用阿洛卡SSD—62O型,东芝SSH—140A及GE—LOGIQ7型等超声仪,探头频率3.5MHz。

1.3 方法

患者检查前需空腹,一般禁食8h,禁饮>4h。首先空腹探查贲门有无异常,然后嘱其饮稀释胃窗—85显像剂(杭州胡庆余堂制品)400~600ml,取坐位,沿胃的体表投影位置行纵、横、斜扫查,全面观察胃体、胃底、贲门部。然后取右侧卧位观察胃窦、幽门管及十二指肠部;同时观察胃壁层次、厚度、胃蠕动及排空,发现肿块时应注意其边界、形态、回声、向胃壁浸润的深度及范围,有无周围脏器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等。

结果

2.1 74例胃癌B超定位与手术病理对照

见表1。

2.2 胃癌转移灶B超与手术病理对照

见表2。

2.3 胃癌浸润程度B超与手术病理对照

见表3。

表1 74例胃癌B超定位与手术病理对照(略)

表2 74例胃癌转移灶B超与手术病理对照(略)

表3 44例胃癌浸润程度B超与手术病理对照(略)

讨论

3.1 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的对照

胃癌可分为:(1)早期胃癌[1,2]:病变部位仅限于粘膜及粘膜肌层,直径5~10mm者为小胃癌,<5mm为微小胃癌;(2)中晚期胃癌(进展性胃癌):癌性病变侵及肌层或胃壁全层,常伴有转移。

3.2 胃癌声像图表现

按大体形态可分为5型[2~4]:(1)浅表型:本组4例,口服超声造影剂后,可观察到胃壁5层线状回声,依次为粘膜层—粘膜下层—粘膜肌层—肌层—浆膜层,如胃癌只侵犯第1、2层线状回声,第3层完整,未受破坏,仅表现为粘膜或粘膜肌层小范围增厚,表面粗糙,呈线状低回声覆盖,此型为早期胃癌(见图1);(2)肿块型:本组32例,肿块呈结节状、菜花状或不规则蕈伞状向胃腔内生长,肿瘤部位胃壁显著增厚,范围较局限,与正常胃壁界限清楚(见图2);(3)溃疡型:本组14例,肿瘤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病变区呈“火山口”状图像(见图3);(4)浸润型:本组12例,胃壁大部或全部呈不规则增厚、僵硬、胃腔狭窄,胃腔中央为显影剂回声,周边为低回声,胃蠕动波消失,可显示为“假肾症”或靶心症。如引起幽门梗阻,可出现胃潴留,在胃幽门窦部可见逆蠕动(见图4);(5)浸润溃疡型:本组12例,兼有浸润型和溃疡型的声像图表现,在弥漫性增厚的胃壁上出现多个或单个大溃疡凹陷,呈明显“火山口”状。

3.3 胃癌B超定位误诊分析

(1)胃癌部位的定位:①胃窦癌和贲门癌:误诊原因是对胃的贲门切迹和角切迹二大解剖标志认识不够,易将胃底贲门癌及胃窦、胃体癌误诊为贲门癌及胃窦癌或胃体癌;②胃大、小弯侧癌:对胃超声6个切面的掌握不够熟练、灵活,漏做了胃体短轴切面,仅做了胃体长轴切面所致;③胃底穹窿部癌:因胃体、胃底长轴切面探查时探头方向倒置(即向下)所致。故胃癌定位诊断应全方位扫查,注意扫查各个切面时探头的方位,尤其要注意胃的解剖标志;(2)胃癌转移灶的定位:胃癌主要转移部位为胃大、小弯,肝门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与肝脏、腹盆腔及卵巢等部位。如胃癌浸润至浆膜层时超声可见浆膜层回声连续性中断、不完整,可产生腹腔脏器种植性转移和腹水。胃周4组淋巴结位于胃大、小弯侧,而非胃的前后方,因此扫查胃周淋巴结主要沿胃大小弯扫查。如超声见肝内外胆道扩张,应考虑胰头、十二指肠及壶腹部受浸润所致;(3)胃癌浸润程度的定位:由于癌肿与胃壁肌层均呈低回声,因此当其突破粘膜下层浸润至第4层(肌层)时,就难于判断是否浸润肌层及浸润肌层的程度,超声仅可提示为进展型胃癌。

本组74例胃癌转移灶,32例超声在术前未能发现,胃癌浸润程度与手术病理对照中亦有类似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与超声诊断的局限性和超声仪器分辨力的高低等因素有关。如<5mm的腹盆腔种植性肿块、<10mm的淋巴结、<5mm的肝转移病灶,超声则多数难以显示;超声对胃癌浸润程度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估其浸润的范围程度,特别是进展性胃癌,其粘膜肌层、肌层的浸润程度有时难以分辨;对邻近和远处器官的浸润,超声亦存在着不足;以上情况均可影响胃癌浸润程度及病例数的检出。

3.4 胃癌超声定位的临床意义

胃癌术式的选择及预后与胃壁浸润程度和转移情况有直接相关,与病理学类型无直接关系,所以,发现胃癌时一定要多层次、多切面观察,判断其部位和浸润程度及转移途径。超声定位对术前准备及术式选择很有帮助。如区分食管癌与贲门癌可辅助手术切除范围估计,胃大弯左侧毗邻脾脏,此处胃癌术前更应充分准备脾切除的可能。胃底贲门癌可行近端胃大部切除,保留胃窦部。浸润至胰头则多属晚期,粘连严重,不宜手术。胃癌超声诊断的定位对术式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病理学对照 第3篇

摘 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肿块术前诊断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70例乳腺肿块的二维图像及血流形态学进行观察,并进行术后随访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70例患者共83个乳腺肿块中52个超声诊断为乳腺癌与病理结果相符,有3个误诊为良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为94.5%;另28个超声诊断为良性肿块的与病理结果相符,有3例误诊为恶性肿块,诊断符合率为90.3%。结论: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形态学表现与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其超声表现对肿块的生物学行为评估。

关键词 乳腺肿块 超声检查 临床病理学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01年1月~2007年3月我院外科住院患者70例,年龄21~63岁,平均43岁。其中50例自己触及肿块,余20例在体检时发现。35例有胀痛感,8例有单侧乳头溢液。所有病例均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结果证实。

仪器及方法:采用GE LOGIQ3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变频线阵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房,采用直接接触法,对乳房各区域依次进行连续性对比扫查。发现肿块后先行二维超声,了解病灶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纵横径之比、有无包膜、有无微小钙化点、后方回声有无衰减,常规检查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然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仔细观察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根据肿块内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分成4个等级[1]:0级,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中等血流,可见3~4处点状血流或一条管壁清晰的血管,其长度接近或超过肿块的半径;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处以上点状血流,或两条管壁清晰的血管。脉冲多普勒血流流速曲线图上测及收缩期血流峰值(Vmax)和阻力指数(RI)。

结 果

乳腺良性肿块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外上象限18例,外下象限2例,内上象限3例,内下象限1例。肿块形态规则,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未见钙化。肿块较大时后方多有增强及侧壁声影,无皮肤及组织浸润。未发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有血流显示者共13例(54.1%)。肿块内血流数目Alders分级:0级10例、Ⅰ级12例、Ⅱ级2例、Ⅲ级0例;RI<0.7。24例纤维腺瘤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对照,符合诊断者22例(91.6%);误诊2例(8.3%),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小叶癌1例。

7个乳腺增生性肿块6个表现为腺体增厚,回声不均,可见圆形或条索状低回声,边界较清。另1个肿块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后方回声较低,边界不清,误诊为恶性肿块。

55个恶性肿块中44个为低回声,余为中强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中8个肿块向周边蟹足样浸润,6个肿块内部可见针尖样钙化,肿块后壁回声减低,后方衰减,另 3个肿块形态较规则,似见包膜,内见少量血流信号,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0个较大纤维腺瘤可探及Ⅱ级以下血流信号,且多位于病灶的偏中心区或包膜上,占总数的35.7%。47个恶性肿块内可探及Ⅰ~Ⅲ级血流信号,血流常位于病灶的中心区,占总数的85.4%。

乳腺癌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外上象限30例,外下象限4例,内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后方8例。肿块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呈毛刺样18例(34.6%),分叶状31例(59.6%),形态尚规则有5例(9.6%)。边界回声,周边见恶晕征41例(78.8%),边界较光滑有侧壁声影者10例(19.2%)。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内部见泥沙样、团簇样或短棒样钙化18例(25%)。后方回声增强2例(3.84%),后方回声衰减38例(73.1%),后方回声无明显变化1例(1.92%)。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32例(61.5%)。有血流显示者共47例,显示率为76.9%。肿块内血流数目Alders分级:0级5例、Ⅰ级11例、Ⅱ级24例、Ⅲ级12例;RI>0.7。

讨 论

乳腺实性肿块中以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癌最为常见。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组发病率最高年龄段为20~40岁,多位于乳腺上方及外侧,由上皮和结缔组织两种成分混合组成。可单发或多发,并可累及双侧乳腺[2],由于其绝大多数具有典型的良性肿块特征而较易诊断。乳腺纤维瘤典型表现:肿块境界分明,推之可活动,形态呈规则圆形或椭圆形,多数能见包膜回声及其侧后声影,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或见少许血流,阻力指数多<0.70。

乳腺癌的典型超声声像图特征为:实质性低回声包块,形态不规则,呈毛刺状、蟹足状或分叶状改变,无明显的边界和包膜,周边可见强回声晕,内部回声不均,或有细微钙化,大多后方回声衰减。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丰富,血流色彩混乱,瘤内血管走形迂曲,阻力指数多>0.70。

乳腺癌肿块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理解剖有着密切的联系[3],其病理基础与癌肿细胞大小、形态、分布状态以及弹力纤维含量和增生血管多少有关。①由于癌组织的生长特性,大部分乳腺癌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超声表现符合其病理特点。②内部回声反映了肿瘤的组织物理特性。大部分乳癌为不均匀实性低回声,若伴有出血、坏死可出现无回声区,呈囊实性反射。③文献报道,微小钙化灶的检出率约为68.5%[4],本组病例钙化灶的检出率为32.7%(18/55),明显低于文献报道,其原因可能与选用探头的频率、仪器设备的分辨力、条件设置有关外,另外操作者的手法和经验等因素也很重要。④本文中,乳腺癌出现后方回声衰减达73.1%,反映了恶性肿瘤组织内部结缔组织增生,超声波穿透力差,从而产生衰减。⑤本组55例乳腺癌中,有血流显示者共47例。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程度以Ⅱ~Ⅲ级为主,2~4cm和4cm以上的乳腺肿块内血流信号多而乱,且血流速度快,阻力指数增高。⑥对于误诊的3例,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因肿块较小,因此超声特点不是很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边缘规整,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不衰减,与良性病变相似,这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

纤维瘤中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者并不少见,很容易误诊为恶性肿瘤。本组误诊2例中,纤维腺瘤图像表现不典型,其声像图显示形态不规则,有角状小突起或分叶状,边缘欠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内可见散在条索状或点状强回声而误诊为乳腺癌。

随着乳腺超声普查的增多,许多早期较小的乳腺癌在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通过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对照分析,能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超声特点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一些超声诊断未明确或甚至误诊的乳腺肿块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使乳腺肿瘤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朱雪萍,王纯杰,王汝香.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18(10):790-792.

2 王俊丽,郑颖娟,宛霞.女大学生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研究.肿瘤,2002,22(4):311-312.

3 刘君,黄红梅,刘吉风,等.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与病理基础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17(12):929.

病理学对照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我院门诊进行普查或是出院的妇作研究对象, 并从中随机挑选262例患者, 年龄在20~82岁, 平均为 (43.2±1.8) 岁。经过对所有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分析, 所选患者均进行过液基细胞学检查, 在检测结果异常, 出现不典型鳞状细胞以上程度的患者中, 继续进行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其中, 在25岁以下的有32例, 在26~35岁的有121例, 在36~45岁的有54例, 在46~55岁的有31例, 56岁以上的有24例。

1.2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液基细胞标本:嘱患者呈结石位, 用宫颈管刷在患者的宫颈外口处或是宫颈管处搜集已经脱落的宫颈细胞, 后将宫颈细胞同宫颈管刷分离收集到装有Thin Prep细胞保存液的样品瓶中, 通过设置好的系统对保存液及其当中含有的细胞样品进行离心处理, 主要是将上皮细胞与附带的黏液、血液或其他干扰细胞进行分离, 然后将离心好的细胞转移到玻片上, 制成薄层的涂片, 并经固定和染色[2]。病理诊断标本:宫颈的黏液组织则在甲醛的固定和脱水、浸蜡、制片染色等方法下进行处理[3]。

1.3 细胞学和组织学的诊断标准

细胞学:通过常规的TBS标准对所检测样本进行分类, 包括不典型的鳞状上皮细胞增生 (ASCUS) 、鳞状上皮内病变 (SIL) 以及鳞状细胞癌 (SCC) , 这些病变都是在正常范围内但意义不明的症状。而SIL又包括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LSIL) 和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 (HSIL) [4]。此外还有腺上皮意义不明不正常的不典型腺细胞 (AGCUS) 。组织学:宫颈细胞检查则按照不典型腺细胞或是以上的结果为阳性代表[5]。

1.4 观察研究项目

对于结果诊断的观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研究样品的检出率, 主要是针对细胞量和宫颈管细胞的检出率, 其中, 检出提高率为液基细胞检出数与组织细胞检出数的差再除以组织细胞检出数, 按照百分比算, 而符合提高率则为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的差比; (2) 样品中病原体的含量状况, 包括是否存在阴道毛滴虫、念珠菌或是病毒感染等[6]; (3)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存在阳性率比较; (4) 细胞的分类变化。

1.5 统计学原理

采用SAS6.12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的显著性差异用χ2和方差进行检验, 并根据P值确定差异意义, 一般为P<0.05。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的患者液基细胞检出率比较

由表1结果中看出, 在26~35岁之间的妇女检测结果异常阳性率最高, 占18.2%, 同时, 根据表格数据还发现, 检测异常结果阳性率高的主要集中在年龄小的阶段, 说明宫颈病变的趋势开始逐渐呈现一种年轻化。

2.2 液基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出提高率比较

如表2中表述, 在针对LSIL、HSIL和宫颈癌的异常结果的检出率上, 两种方法不具有差异比较 (P>0.05) , 但TCT的检出率均要高于组织病理学的检出率, 并且对于宫颈癌的检出率增加的最多, 有2倍。

2.3 液基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出符合率比较

通过数据对比, TCT在对LSIL的检出符合率为78.26%, 在HSIL的检出符合率为94.44%, 对宫颈癌的检出率为100%, 而组织病理学的相应检出率分别为66.67%、90.90%、100%。而两者的符合提高率则分别为17.38%、3.89%、0。虽然不具有差异意义, 但是TCT的检查对病理学的检查分别提高了17.38%和3.89%, 尤其对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达到了100%。

3 讨论

3.1 宫颈病变概况

宫颈癌在妇科中带来的死亡率也是极高的, 仅在乳腺癌的死亡率之下, 同时研究证明, 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国家。随着社会的逐渐变化及人们思想的逐渐改变, 过早的性生活变得越来越普遍, 导致宫颈病变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并且开始朝向年轻化发展。事实证明, 如果在宫颈癌前病变时对其进行一定的预防和控制干预, 会降低癌症的发生, 从而降低了死亡率[7]。传统的病理学检查在对宫颈病变的检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在对提取样品进行检测时, 样品中附带的黏液或是血液等会影响到检测结果而造成假阳性, 并且出现异常的细胞也可能因为被黏液或血液等覆盖而表现出假阴性[8]。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医疗行业出现了一种对细胞检测进行改良了的新的检测技术, 液基细胞学检测。该方法只需要对脱落的宫颈细胞进行收集检测, 不具有伤害性, 同时, 样品在收集后会经过离心处理, 使要检测的内皮细胞与附带物分离, 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 而表现出了强烈的敏感性。

3.2 实验结果探讨

由表1结果中看出, 在26~35岁之间的妇女检测结果异常阳性率最高, 占18.2%, 同时, 根据表格数据还发现, 检测异常结果阳性率高的主要集中在年龄小的阶段, 说明宫颈病变的趋势开始逐渐呈现一种年轻化。如表2中表述, 在针对LSIL、HSIL和宫颈癌的异常结果的检出率上, 两种方法不具有差异比较 (P>0.05) , 但TCT的检出率均要高于组织病理学的检出率, 并且对于宫颈癌的检出率增加的最多, 有2倍。通过数据对比, TCT在对LSIL的检出符合率为78.26%, 在HSIL的检出符合率为94.44%, 对宫颈癌的检出率为100%, 而组织病理学的相应检出率分别为66.67%、90.90%、100%。而两者的符合提高率则分别为17.38%、3.89%、0。虽然不具有差异意义, 但是TCT的检查对病理学的检查分别提高了17.38%和3.89%, 尤其对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达到了100%。

3.3 TCT与传统病理学方法对比

传统的病理学检测在取样品时, 有80%左右的细胞样品会随着取样器械被丢弃, 而在制片时, 对涂片涂抹过厚或是不均匀都有可能减少了异常细胞的数量[9], 而TCT则是在取样后将细胞样品洗入保存液中, 这样保持了所取样本的完整性, 同时还会经过离心处理, 避免了黏液等附属物质对结果的干扰, 并且在进行涂片制作时, 每个涂片都具有超薄均匀的特点, 在视野观察中可以非常清晰明了的显示出来。以往的实验证明, TCT的检测率可达到99.95%, 而且不影响重复取样。除此之外, TCT还可以提供对阴道毛滴虫、念珠菌或是其他病毒的检测[10], 而且在对患者病情的表述上也具有非常清晰明了的特点。

4 结论

传统的病理学检测方式是临床中技术的功臣, 在为以往降低宫颈癌的病发率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却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是准确度受到一定的影响。TCT作为一项新的检测技术, 表现出了极大的肯定性, 不仅创伤性小, 其敏感度和准确度是临床检测技术的标榜。

参考文献

[1] 何纲.4 2 5 8例阴道镜筛查宫颈病变临床分析[J].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 2012;33 (4) :185~186

[2] 曾令珊.阴道镜检查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33 (12) :1595

[3] 谭跃, 陈鹏志.HPV-DNA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查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医学, 2012;18 (21) :14~15

[4] 沈莹莹, 黄韶华, 运太来.浅谈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海军医学杂志, 2012;33 (4) :257~259

[5] 江国香.液基薄层细胞学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 2012;18 (21) :73~74

[6] 阎臻.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9 (11) :138~139

[7] 白海荣.液基细胞学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8 (3) :92~93

[8] 李芳.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联合阴道镜活检诊断宫颈病变结果分析[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2012;11 (3) :47~49

[9] 李幸旻, 王海云, 罗瑞芳, 等.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在妇女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和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9 (9) :1107~1108

病理学对照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超声诊断为腹膜后血肿患者。男30例, 女22例;年龄15~82岁, 平均39岁。因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就诊30例 (57.7%) , 以消瘦伴发热为主要症状1 2例 (2 3.1%) , 体检发现1 0例 (1 9.2%) 。

1.2 B超检查方法

嘱患者空腹, 使膀胱充盈, 必要时洗肠。取仰卧位加侧卧位, 必要时取俯卧位及胸膝位。发现肿块时行多切面扫查, 探测包块的大小、边界、形态, 内部回声, 判断囊实性等, 配合深呼吸及体位变动, 观察肿块活动与毗邻脏器及血管的关系, 了解周围脏器的受压移位情况。

1.3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5 2例中, 超声定位正确46例 (88.5%) ;定位错误6例 (11.5%) , 其中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胰腺癌2例, 左肾上腺皮质腺瘤、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右肾细胞癌、肠系膜血肿各1例。本文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由表1可见, 超声定位准确的46例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34例 (73.9%) 。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28例 (60.9%) , 其中恶性淋巴瘤8例, 脂肪肉瘤、转移性肿瘤各5例, 平滑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各3例, 淋巴肉瘤、间皮肉瘤各2例。良性18例 (39.1%) , 其中纤维瘤5例, 畸胎瘤3例, 平滑肌瘤、神经鞘瘤、淋巴管瘤、腹膜后血肿、腹膜后脓肿各2例。

3 讨论

腹膜后为腹膜与腹后壁肌层之间的疏松间隙, 范围广、间隙窄、含有多种组织成分, 如神经、淋巴、间叶及胚胎残留组织等, 故肿块隐蔽且来源较多, 声像图多样、复杂。本组52例声像图特点:①肿块位置深, 其后壁紧贴后腹膜, 胃肠道气体只在肿块周围及前方显示;②位置固定, 不随呼吸、体位、胃肠蠕动及手推动而明显移动;③肿块以恶性肿瘤多见且较大, 内部回声越低病理恶性程度越高;④肿块生长较大时, 常伴有大血管受压、变形及移位等现象, 相邻脏器亦可有压迹、移位等表现。本组对照病理结果与声像图特征, 发现有以下几点规律:①若肿块内部回声为较均匀低回声, 多为结构相似、声阻差小的实性肿块, 如恶性淋巴瘤、神经鞘瘤、淋巴肉瘤及转移癌等;②若肿块内部回声呈中强回声改变, 多为结构参差、声阻差大的实质肿块, 如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横纹肌肉瘤等;③若肿块内部回声从无回声到强回声不一呈现, 多为结构紊乱的混合性肿块, 如畸胎瘤、囊性淋巴管瘤, 或肿块液化、出血、坏死及钙化等。但腹膜后肿瘤病理类型纷繁, 其声像图表现多样化, 存在不少交叉情况, 不可教条生搬的套用。

腹膜后肿瘤与腹膜后脏器一般有清晰的分界, 腹膜后脏器内肿瘤与脏器运动呈同幅度运动关系。腹膜后肿瘤生长较大时, 常使相邻脏器变形或移位, 但受压脏器一般结构正常。本组有5例腹膜后脏器肿瘤误诊为腹膜后肿瘤, 误诊原因是肿块呈浸润性生长, 与周围脏器融合成巨块, 难以分辨肿块来源。另外, 检查医师经验、患者体形、胃肠道气体干扰、用时长短及切面的多寡等因素也对诊断产生影响。腹腔肿瘤通常随呼吸或腹腔脏器运动而运动, 一般不引起腹膜后脏器的移位, 但腹腔肿瘤与腹膜后粘连时, 易误诊为腹膜后肿瘤。本组1例肠系膜血肿B超误诊为腹膜后肿瘤。此例患者血肿与周围肠管粘连呈巨块, 较固定, 难以准确定位。

脑多发胶质瘤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脑多发胶质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8~55岁,平均(32±23)岁;病程6~120d。临床表现:1例肢体无力,2例头痛、恶心、呕吐,1例以昏睡为主,1例以情志异常为主,1例反复发热进展为高热、昏迷,颈部淋巴结穿刺提示淋巴瘤。

1.2 仪器与方法

CT检查:3例行CT平扫,采用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矩阵512512,层厚10mm,层距10mm,软组织算法重建,窗宽350Hu,窗位50Hu。1例在外院行CT增强。MRI检查:4例采用GE signa excite 1.5T超导型MR扫描仪检查,其中3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MRI直接增强。平扫常规行横断面T1WI(TR 2000~2300ms,TE6.0~14ms)、T2WI(TR 3800~4500ms,TE 90~100ms)、T2 FLAIR(TR 8000~9000ms,TE 133ms)+矢状面T1WI(TR 2000~2300ms,TE 6.0~14ms)扫描。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TR380~420ms,TE 14ms)扫描。矩阵256256,层厚5mm,层间距0.5mm。

1.3 组织活检

6例全部经手术取材,其中4个病灶行手术全切除,3个病灶行部分切除,2个病灶行手术定位取材活检。

2 结果

本组6例共计13个病灶,影像表现:(1)脑实质白质内多发肿块样病灶,累及额叶最多见,有8个,同时可累及多个脑叶及胼胝体区、基底节区、脑干(图1~4)、脑室甚至幕下小脑半球(图1~4),病灶间相互独立。(2)病灶周围占位效应较明显(图1~4),灶周水肿一般较轻,13个病灶中仅2个病灶周围明显水肿,其余多为轻度水肿或水肿不明显。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WHOⅣ级(图5)。(3)同一病例多个病灶影像表现多数并不相似,有类圆形、类椭圆形及不规则形,以实质性病灶为主,囊性病灶少见,病灶内密度及信号多混杂不均,散在坏死、囊变、出血。(4)同一病例多个病灶影像增强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可相同(图6、7)也可不同(图3、4),5例行影像增强检查共显示11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不均匀强化(图3、4)或者环形强化(图6、7),其环形强化多为厚薄不均的厚壁环,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WHOⅢ级(图8);4个病灶无明显强化,其中2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WHOⅡ级。未见明显室管膜及脑膜强化。

6例9个病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胶质瘤,且均属于星形细胞瘤,其中Ⅳ级星形细胞瘤即胶质母细胞瘤4个,Ⅲ级星形细胞瘤即间变性星形细胞瘤3个,Ⅱ级星形细胞瘤2个。6例全部包含高级别胶质瘤。

图1~5患者男,14岁,脑多发胶质瘤。图1、2 MR T1WI轴位及MR T2WI轴位见小脑左侧及脑干长T1长T2信号肿块影,脑干受压向右移位。图3、4 MR T1WI增强轴位及MR T1WI增强冠位见小脑左侧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脑干肿块未见强化。图5病理结果示(小脑)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HE,30)。图6~8患者女,33岁,脑多发胶质瘤。图6、7MR T1WI增强冠位及MR T1WI增强轴位见左额叶2个独立病灶,明显环形强化(箭)。图8病理结果示(左额叶)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HE,60)

3 讨论

3.1 脑多发胶质瘤的起源及发病机制

Bradley于1880年报道了第一例脑多发胶质瘤[2],Stroebe于1895年首次提出脑多发胶质瘤是由单一肿瘤转移播散形成[2],Batzdorf等[2]认为肿瘤的可能播散途径有:(1)胼胝体、穹隆或内囊;(2)肿瘤邻近部位的局部扩散;(3)脑脊液。Courville[3]观察到大多数肿瘤位于大脑半球相对部位,认为大多数多发胶质瘤都是由多个原发中心起源形成的,少数由转移瘤或者肿瘤间断性发展而来。脑多发胶质瘤按不同起源分为多中心胶质瘤和多灶性胶质瘤[4,5]。多中心胶质瘤是指不同起源多中心发生的,在脑内距离较远,分别独立生长的胶质瘤,显微镜下未见病灶间有任何联系,其病理组织学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多灶性胶质瘤指脑内发生的多个胶质瘤为相同起源,可能为原发于一个部位的胶质瘤播散所致,其组织病理学类型相同。

目前临床上很难明确判断一个脑多发胶质瘤是多中心胶质瘤还是多灶性胶质瘤,是各自独立生长还是单个肿瘤播散的结果。一般认为如果多个肿瘤发生时间相近,大小相似,且与脑实质关系密切,考虑多为独立发生,为多中心胶质瘤;如果肿瘤发生有先后顺序,且后来生长的肿瘤多分布在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与脑实质粘连较松,则考虑为单个胶质瘤播散的结果。Sato等[6]以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进行检测,由多个肿瘤吸收造影剂浓度的不同判断其恶性程度的差异,从而提示肿瘤是多中心生长还是单个肿瘤播散所致。近年Stuckey等[7]发现不管是多中心胶质瘤还是多灶性胶质瘤病灶临近的皮质区在T2FLAIR序列上出现高信号影且无强化,而转移瘤淋巴瘤等常无此表现,敏感性达100%,特异性达63%,原因不明。

脑多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关研究少。王守森等[4]认为胶质瘤是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展过程中移行的原始细胞分化而来,如脑多处存在这种移行的细胞,就有可能在脑不同的部位发展成细胞类型相同的肿瘤,而细胞类型不同的肿瘤可能是由脑同时存在的不同残余胚胎组织衍化而来。

3.2 脑多发胶质瘤的影像表现与其病理结果对照

(1)脑各叶白质内多发肿块样病灶,以额叶最多见,病灶内散在坏死、囊变、出血、钙化而显示不均匀,与病理结果为星形细胞瘤Ⅱ、Ⅲ、Ⅳ级(胶质母细胞瘤)基本相符合。(2)本组多数病灶灶周水肿一般较轻,且与肿瘤的级别高低无相关性,与病理结果多为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不尽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同一病例多个病灶影像表现多数并不相似,其病理分级也有差异,提示病灶可能为多中心起源。(4)增强扫描各灶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可不同,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级别高则病灶强化也明显,这与胶质瘤内血管内皮增生、血-脑屏障破坏、肿瘤血管的形成及丰富的肿瘤血供有关。一般低级别胶质瘤恶性度较低,血供一般或者不丰富,很少破坏血-脑屏障,因此强化少见;而高级别胶质瘤正好相反,肿瘤内血管较多,血供丰富,早期即破坏血-脑屏障,影像表现明显强化,又因为生长不均,内多有坏死,所以强化不均匀。

病理学上多灶性胶质瘤以成胶质细胞瘤最多见,而多中心胶质瘤以良性胶质瘤,如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细胞瘤多见[8]。脑多发胶质瘤以恶性胶质瘤多见[1]。本文6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以恶性胶质瘤多见,且6例全部包含高级别胶质瘤,说明脑多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较高。

3.3 鉴别诊断

掌握脑多发胶质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诊断,但当其表现无特征性时需与脑胶质瘤病和脑转移瘤相鉴别。

3.3.1 脑胶质瘤病

脑胶质瘤病是一种起源不明的恶性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呈广泛弥漫浸润生长(非破坏性生长),累及至少2个脑叶,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临床症状常较轻微。其病理组织学特点是胶质瘤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弥漫性过度增生,病变沿血管及神经轴突周围浸润性生长,保持神经结构相对正常,即所谓“结构性生长”。细胞类型多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多见,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次之,其他少见的组织类型还有少枝胶质瘤及混合胶质瘤等。脑胶质瘤病MR影像T1WI图像病变可不显示,T2WI图像见大范围高信号累及多个脑叶,常在大脑双侧发生,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病变无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多无强化,偶有局灶性实质性强化,水肿及占位效应均不明显。MR灌注成像可以显示相应T2WI信号异常区域内脑血流容积减少,与PET显像提示低的代谢一致,与组织病理学上缺乏血管过度增生一致[9,10];而胶质瘤患者灌注成像显示脑血流增加,两者明显不同。研究MR波谱有助于二者鉴别[11]。

3.3.2 脑转移瘤

(1)多有原发肿瘤病史。(2)多位于顶枕叶,灰白质交界处最常见。(3)表现为散发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灶,圆形或类圆形为主,信号和密度相似,无融合趋势。(4)灶周水肿明显,特点为小病灶大水肿。(5)CT密度及MRI信号改变与原发肿瘤的成分及性状相似。(6)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为环形强化或均匀强化。(7)可能伴有颅骨损害。(8)T2 FLAIR序列上多发胶质瘤病灶周围皮质出现高信号影且无强化,而转移瘤常无此表现[7],有助于二者鉴别。

综上所述,脑多发胶质瘤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肿块样病灶,各灶相对独立,其影像表现可以不同,其增强强化方式及程度也可不同,与其组织病理学类型及分级相关,CT和MRI都可作出诊断,MRI显示病灶特征更清楚、更全面,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苑玉清,李能德.脑多发性胶质瘤30例分析.山西医学杂志,1998,27(2):136-137.

[2]Batzdorf U,Malamud N.The problem of muticentric gliomas.J Neurosurg,1963,20(2):122-136.

[3]Courville CB.Multiple primary tumors of the brai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21cases.Am J Cancer,1936,26:703-731.

[4]王守森,王如密,张锡增,等.多发性胶质瘤病7例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21(2):100-101.

[5]张敬,何雅娜,李威,等.多发胶质瘤的影像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9):661-664.

[6]Sato K,Kameyama M,Ishiwata K,et al.Multicentric glioma studied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a case report.Surg Neurol,1994,42(1):14-18.

[7]Stuckey SL,Wijedeera R.Multicentric/multifocal cerebral lesions:can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ai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glioma and metastases J Med Imaging Radiat Oncol,2008,52(2):134-139.

[8]Julian RY,John RB,Willian HB,et al.Neurological surgery.4th ed.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mpany,1996:2659.

[9]Yip M,Fisch C,Lamarche J.Gliomatosis cerebri affecting the entire neuraxis.Radiographics,2003,23(1):247-253.

[10]Yang S,Wetzel S,Cha S.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T2*-weighted MR imaging of gliomatosis cerebri.Am J Neuroradiol,2002,23(3):350-355.

病理学对照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乳腺癌患者均来自2005年4月~2009年5月我院肿瘤科住院的女性患者, 年龄24~83岁, 平均48岁, 全部行彩超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病理诊断为单纯性导管癌、导管内癌、浸润性小叶癌、髓样癌、粘液癌、癌肉瘤, 左乳肿块21例, 右乳肿块26例。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于乳腺各象限作纵横切扫查。在病灶位置重点观察肿块的边缘, 形态、境界、内部回声、纵横比、后方有无衰减等, 然后观察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显示及分布情况, 按Adler分级, O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I级:少量血流, 可见1-2处点状血流信号;II级:出现多点彩色血流信号或有管型血管穿过肿瘤;III级, 丰富血流, 可见4处以上血管或血管互织成网。仪器:使用HP-4500型彩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7.5MHZ。

2 结果

47例乳腺癌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对照符合诊断者42例 (符合率89.4%) 其中2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3例为导管内癌, 5例为浸润性小叶癌, 2例为粘液腺癌, 2例为髓样癌, 1例为癌肉瘤。42例中3例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误诊5例, 其中误诊为纤维瘤3例, 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 髓样癌1例。误诊为乳腺病2例, 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例。

42例乳腺癌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类型对照。"肿块边缘形态不规则"29例, 其中21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2例为导管内癌、3例为浸润性小叶癌, 2例为粘液腺癌, 1例为髓样癌。"肿块内部低回声不均匀"42例, 中除了1例浸润性导管癌和1例癌肉瘤肿块内部呈中等回声外, 其它乳腺恶性肿瘤均呈低弱回声。"周围高回声环"23例, 其中20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3例为导管内癌。"砂粒样钙化"6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例, 导管内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肿块后方衰减"26例, 21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5例为浸润性小叶癌。"肿块纵横径比>1"27例, 其中21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3例浸润性小叶癌, 2例为粘液癌, 1例为髓样癌。

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42例乳腺癌中有血流显示者共34例, 显示率为80.9%, 肿块内血流按Adler分级, O级8例, I级5例, II级20例, III级9例, PSV (17.20±9.64) cm/s, RI0.78±0.15。

3 讨论

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基础分析。"边缘形态不规则"表现为"角征"、"毛刺征"、"伪足状突起", 有文献表明此声像特异性为98%, 本组病例提示各型乳腺癌中均有此表现, 单结节有一部分乳腺癌表现边界清晰, 相对规则, 呈圆形。常为髓样癌。这是因为此类癌的边缘在组织学上呈"钝性"或"推进性"生长, 而不是穿插性和触角状生长, 尽管肿瘤分化很差, 核分裂较多, 但此癌较浸润性导管癌预后为佳。"周围高回声环"厚度多为2~4mm, 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向周围浸润以及肿瘤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 胶原增生。本组病例提示各型乳腺癌均有此表现, 以浸润性导管癌多见。

"纵横径比值"也是鉴别恶性肿瘤的指标之一, 其理论依据是恶性肿瘤的生长常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经增大[1]。该临界值为0.77或1, 但是各家文献报道不一, 本组纵横径比例>0.77有27例, >1有8例, 并有病灶越小, 此比值越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 本组误诊为纤维瘤及乳腺病的4例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均<1cm, 外形规则, 回声均匀, 但纵横径比值接近1, 提示小乳癌的诊断中, 纵横径比值值得参考。

"砂粒样钙化"指大小100-500um的钙化, 后方无声影, 被认为是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 是由于恶性肿瘤影响局部钙磷代谢而形成。其发现率较低 (本组6/42) , 一旦在瘤灶内发现, 则提示为恶性的可能性极大[2]。

"后方衰减"曾被认为是恶性病灶的标致性特征。但目前认为肿瘤声像图后方的增强或衰减, 是根据肿瘤内部纤维组织及腺体成份多少而决定的, 如髓样癌腺组织多, 组织疏松, 后方回声增强。故应用时须慎重。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图像分析。

恶性肿瘤能释放一种血管增生因子, 刺激血管生长, 这是彩超应用于肿瘤诊断的病理基础。本组病例血流检出率80.9%, II级以上29例, 多为高速高阻血流。血流检出与病性大小有关, >2cm的肿瘤血流检出率为100%, <1cm的肿瘤均未检出血流信号, 可能因为肿瘤体积小, 新生血管相对较少且管径较细, 以及仪器灵敏度的局限性, 以致细小血管的低速血流难以显示, 本组误诊的4例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均<1cm, 均未检出血流信号, 提示彩色多普勤对小乳癌的诊断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但由于乳腺肿块有良, 恶性交错现象, 超声也有其局限性, 特别是小乳癌的误诊率较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详细了解病史; (2) 检查前应认真触诊, 从感性上了解肿块大小、境界、硬性、移动度、触痛反应; (3) 结合病理学基础, 熟悉各型乳腺癌的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特征; (4) 实际操作中细致观察, 综合分析, 对于超声发现的肿块, 无论大小, 有无恶性现象, 均应密切随访或超声定位穿刺活检,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摘要:分析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表现结合病理基础, 对乳腺癌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规律, 典型乳腺癌的高频声像图表现如外形不规则, 周围高回声环, 纵横径比值>0.77, 砂粒样钙化, 后方回声衰减及彩色血流的表现, 均与病理改变有一定的关系。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结合病理基础诊断乳腺癌, 能对乳腺癌的图像有更深的认识, 并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乳腺癌,高频声像图,彩色多普勒,病理学

参考文献

[1]夏罕生, 刘利民, 顾勇主, 等.乳腺肿块灰阶超声图像分析[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 2002 (, 3) .

病理学对照 第8篇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是卵巢性索间质类肿瘤的亚型, 最早由Loeffer和Priesel于1932 年首次报道, 他们发现该肿瘤混合有卵泡细胞、 黄体细胞和不同含量的成纤维细胞[1]。 世界卫生组织2003 年定义该肿瘤为一种间质类肿瘤, 由含脂质并且类似卵泡膜的细胞构成, 夹杂有不等量的纤维母细胞成分, 占所有卵巢实性肿瘤的0.5%~1%[2]。 目前, 多数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完全对本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本文选取术后病理确诊的卵泡膜细胞瘤10 例, 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以期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 年1 月至2013 年8 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泡膜细胞瘤的1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为24~66 岁, 平均年龄50 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因下腹部不适、扪及包块或由于妇科体检扪及肿块阴道不规则出血、 血清CA125 指标升高等症状, 到妇科进行阴超检查发现卵巢肿块, 按医嘱接受MR进一步检查。

1.2 检查设备及参数

10 例患者均于术前行盆腔MR平扫及增强检查, 采用Siemens Magnetom Trio Tim 3.0 T超导型MR仪, 常规扫描:T1WI:TR 550 ms, TE 8~12 ms, 视野 (FOV) 380 mm, 层厚4 mm, 层间距1 mm, 激励次数 (NEX) 为1。 T2WI脂肪抑制序列:TR 4 280 msTE 91 ms, FOV 260 mm, 层厚4 mm, 层间距0.8 mmNEX为1。 矢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TR 3 000 msTE 86 ms, FOV 260 mm, 层厚4 mm, 层间距0.6 mmNEX为2。 冠状位T2WI:TR 3 690 ms, TE 106 ms, FOV380 mm, 层厚3 mm, 层间距0.8 mm, NEX为2。 增强扫描:经肘静脉, 按照0.2 mmol/kg体质量、流率2 m L/s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 (Gd-DTPA) , 采用容积三维插入屏气检查序列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 hold examination, 3D VIBE) 行轴位扫描, 扫描参数:TR 3.3 ms, TE 1.2 ms, 带宽500 Hz, 翻转角13°, 矩阵240320, FOV 300 mm400 mm, 层厚2.5 mm, 层距0, 扫描时间19 s。 对比剂流速为2.5~3 m L/s, 分别获取增强扫描三期图像 (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 。

1.3 阅片分析

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有无囊变、钙化及出血、平扫MR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对周围组织脏器的侵犯情况等, 以子宫肌层信号作为等信号参照。 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接受手术, 并将MRI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2.1 MR表现

10 例病灶均呈不同程度的囊实性改变, 外形为球形或类圆形, 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界限清晰, 并呈推压移位改变。 10 例病灶均合并有不等量的盆底积液, 5 例病灶位于右侧卵巢, 4 例位于左侧卵巢, 1 例位于双侧卵巢, 最大直径范围为2.6~12 cm。 将子宫肌层信号作为等信号参照, 5 例表现为T1WI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稍高信号, 3 例表现为T1WI序列低信号、T2WI序列等信号, 2例表现为T1WI序列等信号、T2WI序列稍高信号。DWI序列部分病灶呈混杂信号 (如图1 (a) 所示) , 部分病灶呈稍高信号 (如图2 (a) 所示) 。增强后扫描除1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外, 其余9例病灶均有强化的表现, 其中7例表现为动脉期轻度强化, 并有延迟强化的表现 (如图1 (b) 所示) , 2例实性成分为主的病灶表现为较均匀的轻度强化 (如图2 (b) 所示) 。周围组织脏器未见肿瘤侵犯, 腹膜后及盆腔内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2.2手术病理结果

术中所见肿瘤大体形态为类圆形 (如图2 (c) 所示) 或分叶状实性肿块, 均具有完整的纤维包膜, 质硬, 肿瘤剖面呈灰白色或黄白相间, 均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区。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呈梭形, 由卵圆形的核、中量的细胞质及少许纤维组织构成;细胞质内含有少量空泡, 脂肪染色可见胞质内含有丰富的脂肪成分。纤维成分把肿瘤细胞分隔成束, 这些纤维成分有不同的玻璃样变性 (如图2 (d) 所示) 。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Nocito等[3]报道了50 例卵泡膜细胞瘤的病理学表现, 发现该型肿瘤起源于卵巢髓质, 而纤维瘤起源于性索。 纤维瘤与大部分的卵泡膜细胞瘤被认为是良性的, 有少量卵泡膜细胞瘤是恶性的。 这种病理学的重新分型表现为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 卵泡膜细胞瘤主要包括4 类:纤维瘤、纤维卵泡膜细胞瘤、泡膜细胞瘤和颗粒细胞瘤[4]。

本病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后, 青春期前发病罕见[5]。本组病例最小发病年龄24 岁, 8 例为绝经后妇女, 与文献[5-6]的报道类似。其临床特点为雌激素升高, 表现为月经不规律、不规则阴道出血、月经紊乱。 超过50%的黄素化卵泡膜细胞瘤分泌雌激素[7], 有内分泌活性的肿瘤可引起女性化或男性化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胸腹水, 即麦格综合征 (meigs syndrome) 及CA125 升高。肿瘤切除后上述症状可自行消失[8]。

本组10 例患者中, 有5 例患者表现为CA125含量升高。 CA125 是一种高分子量的抗原决定物类蛋白质, 在术前被广泛用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尽管约超过80%的卵巢肿瘤患者的血清中CA125 含量升高 (>35 U/m L) , 但它并不是肿瘤特异性抗原, 因为大约1%的正常人CA125 也会升高[9]。

3.2 MR表现及病理基础

卵泡膜细胞瘤生长缓慢, 进而导致患者由于病灶增大压迫症状明显而就诊。病灶常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囊实性肿块, 本组10 例患者的病灶MRI呈境界清晰、球形的实性肿块影, 可见完整的包膜, 当周围有炎性反应时与周边组织境界模糊不清。 T1WI序列上呈等、低 (如图1 (c) 、图2 (e) 所示) 信号, T2WI序列上以等、低 (如图1 (d) 、图2 (f) 所示) 信号为主, 其内可见结节状、云絮状高信号, 增强后扫描动脉期呈早期不均匀结节状、云絮状的轻度强化 (如图1 (e) 所示) , 动态曲线呈缓慢上升平台型 (如图1 (f) 、 (g) 所示) ;病灶含细胞成分 (卵泡膜细胞或颗粒细胞) 越多, T2WI序列上云絮状高信号越明显, 增强后强化越均匀明显 (如图2 (b) 所示) ;所含纤维细胞成分量的多少与病灶在T2WI的信号强度呈反比, 增强后扫描动脉期的强化程度也更不显著[10], 这与增强后正常卵巢的泡膜细胞高度强化, 而纤维成分为轻度延迟强化有关。 据此可以推断, 病灶纤维含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强化程度[11]。 本组10 例患者中, 9 例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仅有轻、中度强化。 肿瘤实质轻微强化的特点有别于子宫肌瘤及卵巢癌等较显著强化的肿瘤, 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可能与肿瘤的内部结构致密血管较少有关[12]。

注:盆腔内子宫体两侧旁分别见类圆形团块状实性占位, 边界清楚、光滑, 大小分别约为11.5 cm10.4 cm、5.2 cm4.7 cm

3.3 鉴别诊断

(1) 颗粒细胞瘤:二者都可以分泌雌激素并导致男性女性化或者女性男性化;影像学表现类似, 均表现为囊性或者囊实性肿块, 依纤维含量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强化程度, 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最终确诊。 (2) 子宫浆膜下肌瘤:与子宫关系密切, 不伴有子宫内膜增厚及腹水, 富含纤维, MR平扫与卵泡膜细胞瘤相似, 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 难以鉴别。 增强后扫描子宫肌瘤的强化方式及程度与子宫肌层类似, 动态曲线均为“快进”型, 而卵泡膜细胞瘤的强化程度不及子宫肌层, 呈“缓升平台”型的轻、中度强化;同时, 卵泡膜细胞瘤可有雌激素分泌症状, 而子宫肌瘤无此特征。 (3) 纤维瘤:同属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多数无临床症状, 发生率低于泡膜细胞瘤, 且该肿瘤质地坚硬, 易发生蒂扭转为其临床重要的特点。 (4) 成熟性囊性畸胎瘤:肿瘤成分混杂, 表现为脂肪、软组织、钙化和骨骼等多种成分, 影像学表现特点显著, 易于鉴别。

参考文献

[1]Tanaka Y O, Saida T S, Minami R, et al.MR findings of ovarian tumors with hormonal activity, with emphasis on tumors other than sex cord-stromal tumors[J].Eur J Radiol, 2007, 62 (3) :317-327.

[2]Chen V W, Ruiz B, Killeen J L, et al.Path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of ovarian tumors[J].Cancer Suppl, 2003, 97 (10) :2 631-2 642.

[3]Nocito A L, Sarancone S, Bacchi C, et al.Ovarian thecoma: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50 cases[J].Ann Diagn Pathol, 2008, 12 (1) :12-16.

[4]Jung S E, Rha S E, Lee J M, et al.CT and MRI findings of sex cordstromal tumor of the ovary[J].Am J Roentgenol, 2005, 185 (5) :207-215.

[5]Templeman C L, Fallat M E.Benign ovarian masses[J].Semin Pediatr Surg, 2005, 14 (2) :93-99.

[6]张静, 王培军, 袁小东, 等.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MRI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11) :1 217-1 219.

[7]Tanaka Y O, Tsunoda H, Kitagawa Y, et al.Functioning Ovarian Tumors Direct and Indirect Findings at MR Imaging[J].Radio Graphyics, 2004, 24 (10) :147.

[8]刘元姣, 曹来英.妇产科疾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57.

[9]Maggino T, Gadducci A, D’Addario V, et al.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n CA 125 in postmenopausal pelvic masses[J].Gynecol Oncol, 1994, 54:117-123.

[10]Jung S E, Lee J M, Rha S E, et al.CT and MR imaging of ovarian tumors with emphasis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J].Radiographics, 2002, 22 (6) :1 305-1 325.

[11]Bazot M, Ghossain M A, Buy J N, et al.Fibrothecomas of the ovary:CT and US findings[J].J Comput Assist Tomogr, 1993, 17 (5) :754-759.

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与病理对照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所收治的20例经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病理确诊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12例男性, 8例女性, 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6~69岁, 平均年龄为50.2岁。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8例患者的MSFT发生于胸腔内,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咯血、呼吸不畅以及胸痛等。

1.2 方法

本研究中, 16例患者行增强扫描+CT平扫, 其余4例患者行增强扫描+MRI平扫。病理检查方法: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及伊红 (HE) +苏木精染色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FT的影像所见

在8例MSFT发生于胸腔内的患者中, 有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胃窦及左肾旁, 其余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左侧颞部皮下软组织。2例患者行MRI扫描, T1WI呈等信号, T2WI呈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8例患者行CT扫描, 其中6例患者的肿瘤部位密度不均, 内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囊变区;位于左肾旁者密度尚均匀, CT值约为35~42 Hu, 其中可见斑点状的钙化阴影, 在增强扫描过程中, 其表现为中度不均匀强化, 2例患者的病灶部位出现了多发性转移。本研究中的20例患者在术前的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均为得到确诊。

2.2 MSFT病理

本研究中所有送检肿瘤组织样本均取自于不同的部位, 但HE染色镜下均可见呈弥漫排列的梭形或类圆形瘤细胞, 胞质丰富, 胞核较大, 有一定异型性, 病理性核分裂像易见, 从4/106~7/10 HP不等[1]。2例镜下能见到较多明显的坏死灶。免疫组织化学:10例患者的CD34、Vimentin、ki-67检查的结果为弥漫或灶性阳性, 4例患者行bcl-2检查, 在其检查结果中有2例患者表现为阳性[2]。

2.3 影像学与病理对照, 见表1。

注:与影像学相比, P<0.05

3 讨论

3.1 MSFT的临床特点

在临床医学中, 孤立性纤维瘤是较为罕见的一种梭形细胞肿瘤, 对于其病源的具体位置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近年来, 相关报道表明其广泛存在于全身的各个部位, 且经免疫组织化检查发现其CD34均呈阳性。因此, 认为孤立性纤维瘤源于CD34表达的树突状间叶细胞, 且有向肌纤维母细胞以及纤维母细胞分化特点[3,4]。组织学认为孤立性纤维瘤多为良性, 而近年来有报道表明其具有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及周围侵犯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通常, 良性的孤立性纤维瘤生长较为缓慢, 其体积较小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当体积较大时, 其相邻部位存在严重的压迫症状[5]。由于MSFT的生长较快, 且存在局部侵犯、复发以及远处转移等, 可表现出早期临床症状, 如肺部转移切除后, 往往出现恶性程度加剧, 主要表现为相邻胸壁肌肉侵犯。此外, 胸痛、咯血、呼吸不畅等也是其临床常见症状。由于对孤立性纤维瘤的认识不足, 在确定临床治疗方法时往往选择保守治疗法, 加之患者的复查积极性不高外科治疗常常被延误。

3.2 MSFT的病理学特征

它类似于孤立性纤维瘤, 恶性孤立性纤维瘤镜下主要表现为所梭形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 并形成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 前者多见细胞异型性分布以及病理性核分裂像, 或表现为局灶性坏死以及向周围组织浸润等。主要通过病理学特特征以及生长方式判断其良恶性。通常, 其生长方式主要包括瘤体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楚以及体积较大等。其组织学标准主要包括:细胞呈中重度多形性;细胞的密度增加;肿瘤性坏死或者核分裂现象;出现少量异型巨核细胞;存在病理性的核分裂。本研究中, 经证实的良性孤立性纤维瘤中, 部分虽然在形态上呈良性, 但其组织学上仍然可见少量细胞异型性以及部分区域的肿瘤细胞呈增生活跃及, 这种现象被称为是低度恶性转变。因此, 在鉴别MSFT时, 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免疫组织化检查。肿瘤细胞通常表现为弥漫性CD34阳性, 而CD99及Bcl22为部分阳性, 而CK、Des、EMA、CD117、CD68以及S-100蛋白均表现为阴性。其中, CD34是临床诊断孤立性纤维瘤的重要标志物之一[6]。

3.3 MSFT的影像学表现

由于MSFT的生长迅速以及具有侵袭性等特征, 其在影像学上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其发病部位可为全身的各个部位;从体积来看, 由于生长迅速, 因此患者就诊时, 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 曾有相关报道表明, MSFT的体积可达到20~30 cm左右;从瘤体的边界来看, 其边MSFT的薄膜多不完整, 且存在侵袭性, 同其周围组织脂肪的间隙不清晰;从密度计信号上来看, MSFT的密度多不均匀, 且瘤体内存在坏死的囊变区, 经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性强化, 且强化程度为中度强化到明显强化。有学者将这种强化方式称为“地图样强化”, 认为这种强化方式与肿瘤的组织学排列所具有的多形态相关。此外, 其细胞的密集区以及血管外皮瘤样区域强化较为明显, 而其细胞稀疏区域以及较远纤维束玻璃样变区域的强化则相对较弱, 由于多重共区域的混杂存在而形成了一种地图样的分布。同时, 细胞疏松排列以及黏液样变均可能导致细胞的外间隙增大, 导致对比剂在细胞的外间隙内发生进行性聚积, 但其廓清较为缓慢, 这就引发了持续强化的现象, 但其血管的外皮瘤样区强化将会导致强化区扩大, 从而导致相对密度较低的区域缩小, 进而呈现裂隙样的改变。此外, 远处转移也是MSFT的重要影像学表现。相关研究报道显示, MSFT可转移至肝脏、肺部、骨等部位。部分患者在手术治疗后, 经CT复查检查出肿瘤复发, 并且其恶性程度加剧, 主要表现为相邻的胸壁肌肉组织受到侵袭。国外有相关报道中, 部分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在经常病情复发后最终演变称为MSFT。鉴于孤立性纤维瘤的恶变倾向, 在临床治疗MSFT时, 必须重视起远期效果, 并密切进行随访, 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影像学检查[7]。

3.4 MSFT的鉴别和诊断

在临床鉴别和诊断MSFT的过程中, 需注意与血管外皮瘤、恶性间皮瘤、肋间神经鞘瘤以及胸膜纤维肉瘤等常见的肿瘤相区分, 以免发生误诊。虽然MSFT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 但其误诊率仍然较高, 在初步筛查以及长期随访过程中, 积极应用影像学检查依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配合病理诊断以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率。由于MSFT没有十分明显的影像学表现, 因此, 其出现误诊的概率相对较高, 因此, 在对MSFT进行确诊的过程中, 其金标准就是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病理学诊断。

摘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就恶性孤立性纤维瘤 (MSFT) 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的相关情况展开分析讨论, 以供MSFT诊断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所收治的20例经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病理确诊为恶性孤立性纤维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分析的结果与病理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8例患者的MSFT发生于胸腔内, 其中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胃窦及左肾旁, 其余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左侧颞部皮下软组织。在所有患者中, 有18例患者的MSFT形状不规则, 且体积较大, 其余2例的体积较小, 且呈现出椭圆形。有4例患者的边界不清, 且存在包膜的情况, 6例患者病灶周围的软组织不能分清。在对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影像学与病理对照的确诊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由于MSFT没有十分明显的影像学表现, 因此, 其出现误诊的概率相对较高, 目前对MSFT进行确诊的金标准就是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病理学诊断。

关键词: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影像学,病理对照

参考文献

[1]李辉, 陈自谦, 姚丽青, 等.良MSFT的影像诊断及病理对照[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 (4) :519-522.

[2]陈维翠, 成官迅, 梁文倩, 等.MSFT的影像与病理对照[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 (4) :523-526.

[3]李建鹏, 谢传淼, 张嵘, 等.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J].中华肿瘤杂志, 2010, 32 (5) :363-367.

[4]王蔚, 陈晓东, 陈炳旭, 等.脑膜MSFT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2) :114-115..

[5]徐衍盛, 路汉军, 刘萃龙, 等.肾MSFT1例[J].武警医学, 2012, 23 (7) :615-616.

[6]卢春来, 葛棣, 纪元, 等.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08, 35 (4) :632-634.

病理学对照范文

病理学对照范文(精选9篇)病理学对照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72例乳腺肿块患者, 所有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