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精选8篇)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第1篇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600字
昨天下午,我一个人去电影院观看了《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五个由爸爸和孩子组成的明星家庭受村长李锐的邀请,来到了野生动物园参加化装舞会。在参加化装舞会之前,五个明星家庭必须要接受任务挑战,获得三颗“星星”,才有资格参加化装舞会。于是,爸爸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向着任务勇敢地出发了。
五个明星家庭到达野生动物园的第一晚就面临了做叉烧包的任务挑战,从来没有烹饪经验的爸爸们为了孩子们的晚餐和“星星”,辛苦地钻研着,耐心地制作着,终于用烹饪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叉烧包,孩子们也纷纷对自己的爸爸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五个明星家庭又陆续挑战了给河马刷牙、帮助大象清理粪便、给小老虎喂奶和给小熊猫做窝等一系列与动物有关的新鲜有趣又惊险万分的任务。为了孩子们的“星星”,为了可以去参加化装舞会,爸爸们在各项任务中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孩子们也尽力去完成每个任务,战胜了一道道难关。既令人紧张又令人感动的就是从蛇窝取食材的任务。爸爸们要从居住着三条大蟒蛇的石洞里取得食材。三条蟒蛇频频对着摄像机发出“滋滋”的声音,令人汗毛刺骨。然而,五个食材包就摆放在它们的身边,让我不由得心惊胆战,替电影里的爸爸们捏了一把汗!先是田亮,然后是张亮,接着是林志颖……大家都有惊无险的顺利取得了食材。到郭涛和王岳伦的时候,他俩面临着“最近”和“最远”两个食材包的选择,郭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远的食材包,把最近的食材包留给了王岳伦,王岳伦也顺利过关了。到了数“星星”的时候,Angela因为少了一颗“星星”,没有得到化装舞会邀请卡,她哭得十分伤心。于是其他小伙伴帮助Angela一起迎接了最后一个任务挑战,让她成功获得了最后一颗“星星”,顺利获得了化装舞会的邀请卡。影片的最后,爸爸们和孩子们一起装扮成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在舞台上唱起了《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爱是无处不在的!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第2篇
这部电影讲了爸爸们和孩子们一起去风光旖旎的太平洋岛国斐济体验生活。斐济正处于180°子午线处,所以斐济的昨天和今天只要用一只脚就可以互相跨越。爸爸们带着孩子们陆续到齐,代理村长李锐入乡随俗穿了“裙子”引来一片哄堂大笑,但是让大家感到遗憾的是Feynman因为生病没有到来。
来到斐济后的第一场比赛曹格是最后一名,按照比赛规则曹格和Joe要去一个人渺无人烟的荒岛上待两天一夜,岛上什么都没有,父子俩相依为命,画饼充饥。夜深人静的时候,Joe想起不在身边的妹妹Grace,竟然流下了眼泪,而另一边姐姐因为爸爸和哥哥的离开哭闹不止,多多、贝儿、杨阳洋不停的安抚她还是没有用。而在另一边的爸爸们却为了能早点回去见到孩子,要下海给鲨鱼喂食。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到了晚上,孩子们和爸爸们与斐济的朋友一起包饺子,教斐济小朋友唱中国祝福歌曲《恭喜恭喜》并在斐济留下了中国的喜庆年味儿。“恭喜恭喜恭喜你呀”的旋律在大厅回荡,此起彼伏。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第3篇
关键词:综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
2014年大年初一, 由电视综艺节目延伸制作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登陆各大影院, 首日票房突破9000万。由此开创的一个新名词——综艺大电影随之进入大众视野。不少业内人士预言“综艺大电影”取得与其品质完全不相称的高票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不具备可复制性。但是, 2015年春节期间, 《奔跑吧兄弟》以首日票房7900万, 最终票房4.21亿, 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首部“现象级电影”, 再次挑战人们对电影的认知、定义和评价。
一、综艺大电影产生的原因
(一) 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使票房成为唯一追求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的票房分别是171亿、218亿、296亿、400亿。[1]综艺大电影就是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催生的电影产品。综艺大电影的目的, 就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并引发消费, 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票房收益。对票房的片面追求, 成为综艺大电影趋势增强的市场成因。
(二) 综艺大电影生产者对观众口味的迎合
在市场经济机制中, 电影市场中的消费者——观众, 成为电影产业的真正起点, 观众的需要和市场的卖点成为电影生产的出发点。
(三) 社会压力增大, 观众寻求解压途径
面对社会变化、生存竞争带来了各种巨大心理压力, 人们需要宣泄焦虑情绪、缓释心理压力, 这是中国本土大众文化兴起、发展的现实社会原因。综艺大电影运用幽默、戏闹、调侃等方式, 带给观众视听感官的满足, 激起观众身心快感的体验, 帮助人们释放情绪, “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2]
二、综艺大电影的现状
(一) 延续票房成功, 关注热度下降
综艺大电影真正引起关注并成为话题, 源自2014年《爸爸去哪儿1》大电影, 2015年, 再次推出的《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票房为2.15亿, 首次推出的《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票房为4.3亿。从观众口碑来看, 大众对综艺大电影的热度有所减退。主要原因是观众对此类电视节目复制的手法新鲜感不再。
(二) 并不是所有综艺节目都可以拍摄成大电影
2009年《快乐男声》的衍生电影《乐火男孩》、2011年在情人节期间上映的电影版《我们约会吧》、2013年大热的《中国好声音》以原班人马打造的故事片《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 票房惨淡。此类综艺大电影的失败有其共通之处:遵循着电影的基本法则, 但制作粗糙, 意图依靠真人秀中成长起来的明星拉动票房。而其失败再一次印证:观众愿意买单的, 不是综艺节目的明星, 而是综艺节目本身。
三、大电影票房成功的原因
(一) 品牌连锁效应:从电视延伸到电影
2013年10月11日《爸爸去哪儿》在湖南卫视开播, 首创亲子类节目的概念, 并成为2013年岁末的一档“现象级”综艺节目。2014年大年初一,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登陆各大影院, 延续电视节目的火爆, 最终以7亿票房成为中国内地票房神话。2014年湖南卫视再次打造《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沿袭了第一季的影响力, 获得全国网均收视率2.1%, 平均收视份额12.74%的佳绩。而《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也在春节斩获2.15亿票房。由此可见, 综艺大电影的成功, 是电视综艺节目本身的成功, 并非电影的成功。大电影收获的是综艺节目走红效应带来的溢出利益, 观众买票进影院消费的还是电视综艺本身。
(二) 忠于原版节目, 不做任何改动
电影完全复制了电视节目成功的地方, 电影的制作与电视如出一辙, 仅仅是抓住了电视节目里的成功要素。在《爸爸去哪儿》电影中, 导演延续了电视节目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影片内容与一期精华版的节目别无二致, 同样是爸爸和孩子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来获得奖励。《奔跑吧兄弟》同样延续了节目中的一贯设定, 并邀请韩国版《Running Man》成员金钟国参与大电影拍摄, 形成中韩两版的聚合效应。
(三) 把握最佳上映时间, 打造“合家欢”的电影休闲概念
不论是《爸爸去哪儿》还是《奔跑吧兄弟》, 都将电影上映的档期定在春节期间,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更是将上映档期定在大年初一。
春节假期, 全国人民都处在放松休闲的状态, 很多家庭会选择走进电影院去观看一部老少皆宜的影片。不论是亲情浓郁的《爸爸去哪儿》, 还是轻松搞笑的《奔跑吧兄弟》, 都将“合家欢”这一电影休闲概念植入人心。
四、综艺大电影引发的问题
(一) 电影所承载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的严重缺失
没有故事内容的综艺大电影造就票房奇观, 意味着电影所承载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的严重缺失。电视综艺和电影, 对一个足够成熟的电影市场而言, 两者从样式上就是不能够兼容的。既不能自成体系, 又难和“故事片”画上等号, 这些“综艺大电影”中缺少社会教育意义和思想深度。
(二) 综艺大电影会破坏电影市场正常生态
现在“综艺大电影”能够取得傲人成绩, 从票房数字上看, 能够与海外电影抗衡, 对国产电影来说, 似乎是件好事, 然而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来说, 却未必有积极作用。“综艺大电影”对行业生态的破坏, 也会影响创作者和观众的心态。综艺大电影的火爆会让认真做电影的人感到心寒, 更会影响观众的审美取向, 让真正想看电影的观众只能回到家里在电脑上观看影片了。
参考文献
[1]2014-2015中国电影大数据深度解读[Z].
[2]闫怀兰.新时期中国电影娱乐化趋势的原因探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1, 31 (5) .
[3]饶曙光.综艺大电影不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常态[Z].
[4]筱章.全媒介语境下的大电影观念——“热播影视剧跟踪研究”成果发布会综述[Z].
[5]胡克.中国电影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6]丁亚平.新语境下“大电影”的建构与发展[J].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第4篇
一、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1991年,美国营销学者唐·舒尔茨(Don Schultz)在其《整合营销传播:因整合而有效》一书中,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Intergrated Mark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的概念,其核心内容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通过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实现促销宣传的低成本化,以高强冲击力形成促销高潮。[1]电影品牌营销的实质就是一种以品牌为核心资源的整合营销传播。
毋庸置疑,《爸爸去哪儿》电影的成功,与其原先的品牌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在拍摄电影之前,该节目就取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据央视索福瑞统计,在2013年全年收视统计中,《爸爸》的平均收视份额为17.85%,成功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和《我是歌手》第一季,位列全年第一位,成为2013年度最受关注的综艺节目之一,并收获当年“零差评”节目。①第二季节目延续了第一季的影响力,获得全国网均收视率2.1%,平均收视份额12.74%的佳绩。受众对其的关注度也可在百度指数上体现出来,每天百度上的关键词搜索量都能达到40万,最高时甚至达到200万。正是由于原先电视节目的IP值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使得将真人秀节目搬上大银幕有了现实基础,也使影片的大卖有了一定的受众群体基础。基于此,《爸爸》大电影在上映前一天的网站预售电影片就超过了4万张,成为了一部未上映就先卖座的电影。
诚然,虽然只有5天的制作时间,但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影片延续了原有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了原有综艺节目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让五位明星爸爸,带着他们的孩子出发,去进行为期72小时的生活和挑战,这些内容无非是原综艺节目的再次生产制造和延续。这样编剧的原因,也在于最大程度上保有原节目的粉丝群体,充分调动粉丝们长期对五对父子培养的深厚的感情,这也是其预售成功的秘诀所在。
二、 以受众为中心,牢固树立粉丝忠诚度
随着分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受众群体细分成各个单元,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激增。现在的节目制作更加遵循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原则,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提出了“受众中心传播模式”的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期待的内容和讯息。”[2]而整合营销传播的根本也在于以消费者为中心,在传播活动中,建立消费者数据库是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要以消费者资料库为运作的基础,建立全面反映消费者资料的客户档案数据库,分析和运用资料,在掌握消费者的需要及行为信息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抓住及打动消费者,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促成并维持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尤其在电影的营销传播中,观众被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因为电影的营销不同于其他实体商品,可以“开箱验货”,要想持续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掏钱买票,就必须一直保有良好的口碑,所以在电影的传播中,观众在每一个营销环节都是被核心考量的因素。
《爸爸》大电影在开拍之前,前期做了相当多的受众调查工作,2013年11月中旬,项目启动之后,其制作团队就做了大量的受众研究,并聘请了专业的社会调查公司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原有综艺节目收视群体的分析,发现其粉丝群的年龄横跨“50”后至“00”后,80后、90后是其最主要的收视群体,有了精准的受众定位之后,在电影产业化的市场环境之下,其制作团队针对目标受众群挖掘了他们喜爱的卖点,延续了原综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仍然以原班人马为影片的演员队伍,题材也延续原节目中“爸爸+孩子”的生活体验模式,笃实了粉丝的经济效益。“粉丝”是“对某事物之狂热者,迷”,常用来指代流行文化现象的积极参与者与狂热者。[3]进入自媒体时代,粉丝们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可以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财力,在贴吧、微博、论坛,随处可见他们追逐明星的身影。所以,《爸爸》系列选择人气较高的嘉宾林志颖、田亮、郭涛、王岳伦、张亮、曹格、黄磊、陆毅、吴镇宇、杨威参与拍摄,是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对影视、体育界明星的追逐,也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受众群追星的年龄需求,在地域上考量了大陆、香港、台湾影视名人的效应,这样的组合给电影前期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受众基础。在电影宣传、放映期间,也通过明星们与微博成员的互动,拉近明星与受众的距离,形成大V的扩散效应,又进一步推动了票房。
三、 整合传播手段,达到影响力最大化
在影片的整合营销传播中,强调要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调动一切适合影片的营销方式与手段,充分运用话题营销、粉丝营销等手段,以统一的步调集中向目标受众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爸爸》大电影的成功,正是充分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传播手段,从纵向整合与横向整合两个方面出发,形成并成功运用了一整套成熟的宣传策略。
(一)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强强联合
《爸爸》在借助媒体宣传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其营销团队进行跨平台、多渠道的全方位宣传,将影片推向了广大受众的视野之中。在传统媒体的运用上,首当其冲的便是充分运用了湖南卫视这个母体,在影片上映前期,就在卫视及其旗下电视台播放了大量的宣传片,将拍摄花絮、预告片等反复播放,对原有观众群进行轮番轰炸,使影片达到了未映先红的地步。在新媒体的运用上,其传播手段的整合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尚在影片的筹拍阶段,关于电影的视频、海报已经在网络世界里传得铺天盖地,如前期在新浪微博上发起关于“原班人马出演”的话题讨论,该讨论才发出两三天时间,讨论量便超过了2万,此举既使创作团队掌握了原始数据,更是在宣传上打响了第一炮。紧随其后,微博、微信、贴吧等大量新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明星大V的传播效应。五对明星父子(女)经常在微博刷屏,将拍摄进程、花絮、演员的感受等通过他们各自的微博平台传播出来,不仅是为电影变相做了宣传,更是全方位、多角度、淋漓尽致地构建了一个整合营销传播的全平台。
(二)档期选择巧妙合理
电影的档期选择,除了考虑档期内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影片的实力、宣传攻势的强弱外,还应结合整体市场营销战略和影片的题材定位,目标消费者的观影习惯和需求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选定一个最适合宣传的时间作为影片的上市时间。在这点上,《爸爸》的定位是老少皆宜的合家欢电影,所以,《爸爸》将放映时间选在了最为恰当不过的大年初一,这样一个举国放假共庆节日,全家放松,老老少少合家团聚的大好时光,正好迎合了该电影老少出动,全家一起看电影的题材定位,也是最符合春节档期的电影类型。从当时观影的情况来看,电影院里基本是一家全体出动的盛况,这也正是其营销团队精心谋划的结果。正如该片监制滕华涛所讲的那样:“如果年初一不上,这片子就没意义了——它就是为春节定制的。”
(三)灵活运用“品牌+电影”模式
品牌是基于消费者认可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品牌建构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消费品,其本身是一种商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实现电影二重性利益的最大化?在整合营销传播的视域中,时下兴起的品牌与电影整合营销模式给出了新的思路。
良好的品牌能够为商品带来增值效应,提高收益并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得益于原有综艺节目的品牌价值,《爸爸》原有电视节目的品牌价值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电影的成功,为其带来了大量的忠诚观众和电影品牌延伸产品的消费者,保证了电影的前期票房。电影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因其非实物、生命周期短的特性,电影品牌通常体现在其导演和演员的品牌、系列影片形成的品牌以及相关衍生品的品牌。[4]基于此,《爸爸》的营销团队并没有停留在原有电视节目品牌价值的基础上,而是进一步细致地分析了受众群体的特点,将目标群体的年龄、消费习惯、群体特征、心理需求等要素进行了逐一分解,利用原电视品牌的知名度,在制片、发行、放映以及后产品开发几个环节,进行了综合开发与考量,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品牌宣传与推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电影品牌的资源价值,也通过“品牌+电影”的传播模式,在短时间内抓住了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从而达到品牌传播的预期效果。
结语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传入中国,已十数载有余,不论是在市场营销领域,还是在影视圈,在进行产品的推广、影片的宣传过程中,如何切实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考量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营销组合方式,真正做到有效的推广,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爸爸》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组合,成功的推广,最终将其推向了叫好又卖座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唐.E.舒尔茨等.整合营销传播[M].吴怡国,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36-41.
[2]何睿,黄冬.浅析美国选秀节目传播模式及其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16.
[3]胡瑛.媒介重度使用者“粉丝”的受众特性解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5.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第5篇
《爸爸去哪儿》的宣传海报称其为大电影,我觉得倒更像纪录片,拍摄地在广州长隆动物园,5位父亲和他们的孩子与其说是在表演,倒不如说是一起玩,在完成任务争取参加森林化妆舞会资格的过程中,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前排的小朋友总是不时发出笑声,当然,影片带给观众的不只是欢乐,还有很多感人的情节,比如石头帮Kimi喂小老虎、cindy帮angela给小熊猫筑窝,去蛇窝取食材时郭涛为了帮助王岳伦把最难得任务自己承担,无论是父亲还是孩子,都体现出了互帮互助;父亲们使劲浑身解数给孩子们做叉烧包和天天给张亮洗脚等情节,都充满了温暖。最后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爸爸去哪儿》主题曲中影片进入尾声,甚至有小朋友跟着哼唱起来,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是:没有巨星,没有大制作,但是很自然,很有爱。
在网上《爸爸去哪儿》争议很大,很多人觉得这部投资1000多万只拍了5天的电影完全是圈钱,是对电影的侮辱,我却不这么认为,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观众买帐的就是好电影,回想元旦期间上映的电视节目拍成电影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投资8000万10天却只有300万票房惨淡败退,《爸爸去哪儿》6天就录得4亿票房无疑是成功的。大制作不等于好电影,小制作同样不代表粗枝滥造,只要能让观众看后有所收获就是好电影,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我想很多家长带孩子看电影过程中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达到寓教于乐之目的,远远比让孩子幼小的鼻梁上架个3D眼镜看《大闹天宫》强的多。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第6篇
这一天,大家怀着好心情来到了长隆野生动物园,那里枝繁叶茂,阳光明媚,动物众多,刚刚到达目的地的五个家庭都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五个萌娃更是兴奋不已。参观一番过后,选了各自的房间:kimi林志颖住进了奇特新颖有吊床的3号房,天天张亮住进了上下双层床的一号房,cindy天亮住进了梦寐以求的豪宅2号房,angela王岳伦住进了4号手工的气垫床的房子,而石头和郭涛则住进了简陋的5号房。
走进自己的房间,看到了任务卡:做叉烧包,当作晚餐,每一次完成任务就会获得一颗星,集齐三颗星就可以参加森林化妆晚会。但是第一个任务就让五位爸爸搞的焦头烂额,迫不得已去问了大厨张亮,简单讲解之后,石头爸和kimi爸了解许多,吃了爸爸做的叉烧包,感觉满满的幸福感在心中洋溢着。吃饱过后,大家慢慢地进入了梦想,似乎还在回味着今晚做的美味的叉烧包的味道。
清新的空气弥漫着,而今天考验他们的任务慢慢逼近,处女座田亮、严父郭涛和王岳伦一起去给大象清除粪便,男神张亮和不老男神林志颖去给河马刷够二十颗牙齿,大家都为去参加森林化妆舞会努力着,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kimi和angela这一次并没有获得星星,而天天懂得分享的想要给kimi自己的星星,而林志颖委婉拒绝并教育kimi是要考自己的努力完成得到星星,而不是要人施舍的。Kimi也很乖,看到动物们,俨然忘掉了刚才的伤感。
这些任务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去蟒蛇窝里那晚餐,而事实证明了这五位老爸各个都不怂观后感,而郭涛和王岳伦一个四号一个五号,而郭涛便在这时候“舍生取餐”,最后剩下的最远和最近的晚餐,郭涛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的那个晚餐,使最后取餐的爸爸们诧异万分。这一举动也把我感动了。
几次任务的努力,大家都攒集了三颗星星,最后参加了森林化妆舞会。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第7篇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
“爸比,你会唱小星星吗?”
“不会啊!”
“那我教你好了。”
“好啊!”
相信好多人听到这段对话都不会陌生,这正是湖南卫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主题曲。节目记录了五队明星父子(女)在陌生的环境下如何度过三天三夜的经历,使平日里很少有机会呆在一起的父子(女)拉近了距离。
每周五晚十点钟,我都会和骐骐、骐爸一起观看节目。孩子们的童言无忌天真无邪,老爸们的种种窘态,让人忍俊不禁、乐趣无穷,给初冬的寒冷带来了些许温暖。热情活泼的Cindy、听话乖巧的Kimi、可爱懂事的Angela、贴心阳光的天天、勇敢负责的石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位宝贝们和爸爸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相互之间的体谅、关心、照顾、鼓励,无疑让我们做父母的产生一种敬佩。不管是张亮那种平等类似朋友的爱,还是林志颖无微不至耐心的爱,都是爸爸们献给宝贝默默无言的爱。
昨晚的节目中有一个环节,爸爸不在身边,村长问每一个小朋友关于爸爸的情况,其中石头的回答使我非常感动。(“爸爸每次着急的时候就会对我凶;想给爸爸说的一句话是我爱你’”)这时不由得联系到骐骐爸爸,和郭涛的脾气很相似,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是无微不至的迁就。每天两个人腻在一起,没大没小的给对方起着各种绰号、嬉戏打闹,像同龄朋友一样亲密无间。心情不好时或孩子不听话时,就会情绪冲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在我们谈论的过程中,骐骐爸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从石头的语言中体会了孩子当时的无奈和无助。并要借此机会慢慢的改掉坏毛病,放下爸爸的尊严,站在孩子的立场换位思考。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第8篇
从广义层面来看, 凡是采用幕布投射影像的影片, 都属于电影的范畴。这是电影发明最初的定义。然而发展至今, 在全世界范围内, 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观众, 都早已将电影规划到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 那就是故事片。故事片是以影像和声音为主要方式进行叙事的电影作品。由此可见, 综艺电影是具备电影构成要素的, 其主要表现方式依旧以综艺为主, 内容上围绕节目题材进行艺术再创作, 可以看做是对电影题材的补充和丰富, 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电影在结构上的创新。美国人将MTV电视台综艺节目《蠢蛋搞怪秀》改编成电影《蠢货》, 一时间风靡全球;由NBC电视台热播节目《周六夜现场》衍生出的电影已多达11部之多。我国最早将综艺节目改编成电影可以追溯到2009年, 湖南卫视将当时火爆荧屏的选秀节目《快乐男声》改编成电影《乐火男孩》。其后, 由《中国好声音》原班人马改编而成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快乐家族成员倾情演绎的《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2015年春节档上映的《奔跑吧兄弟》等综艺电影相继涌入市场。
二、以《爸爸去哪儿》为例看“综艺电影”的市场特征
(一) 拍摄周期短
借着《爸爸去哪儿》的东风, 2015年春节档两部《爸爸去哪儿》系列电影, 《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陆续上映。综艺电影已经成为综艺节目最热的衍生品。我们知道, 正常拍摄一部电影所需的时间非常久, 即使是投资百万的小成本电影, 就拍摄周期来看也需要1~2个月, 还未算上后期制作的时间。而综艺电影拍摄周期相当短, 《爸爸去哪儿》的拍摄仅花费5天, 《奔跑吧兄弟》2014年12月1日在三亚取景开机, 2015年1月30日即与全国观众朋友们见面, 可见其制作的速度之快。
(二) 品牌效应突出, 营销成本低
品牌效应, 是指由品牌为企业带来的效应, 它是商业社会中企业价值的延续。在传媒行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 电视要想继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品牌化建设是必经之路。湖南卫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 引进与本土文化较为接近的韩国综艺节目并重新包装设计成为一档全新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选择在北京灵水、宁夏沙坡头等6个不同类型的村庄里进行12期节目录制。通过趣味性内容建设、多元化营销等多种方式使得“爸爸去哪儿”这几个字跳出“节目名称”的局限, 节目自播出以来, 收视一路飙红。根据杂志《收视中国》对于2014年我国综艺节目的收视分析,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一集播出时的收视率就在71个城市中达到1.35%, 后续几期的收视率水平连续攀升, 最高一期的收视率更是达到了5%以上。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逐渐被培植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以其亲和力来强化媒体辐射功能和信任度, 把受众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 带来超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实现了目标效益最大化。
高收视率无疑降低了电影营销宣传的成本, 电影的上映正好弥补了第一季节目完结的空档。这就是综艺节目带来的“爸爸热”体现在电影上的效果。
(三) 档期选择合理, 消费群体覆盖广
档期作为电影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电影票房成败的重要因素。据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观众构成分布在各个年龄层、职业以及各个学历上, 女性观众占据60%, 说明当下社会女性更注重对于家庭情感诉求方面的表达, 男性观众占据40%, 这对于唤醒部分受众对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有着重要作用。在年龄分布上, 25~34岁的年轻观众占据最多的市场份额, 其次是45~54岁的观众, 时值25岁的花样少年的父母们大多已年过半百, 下班后回到家与父母一起观看《爸爸去哪儿》似乎是这两个年龄段观众群体最多的原因。综艺节目的观看人群必定是贡献电影票房的主力军, 广泛的受众将《爸爸去哪儿》塑造成适合全家老小一起观看的家庭电影, 而成熟的档期营销策略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在中国,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选择在这一天将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投入市场, 是最佳的选择, 也似乎为成功的票房埋下了伏笔。
三、《爸爸去哪儿》的经验总结
《爸爸去哪儿》7亿的票房以及高口碑在中国电影圈内迅速刮起了一阵综艺电影热潮。就综艺节目本身而言, 接地气的剪辑手法, 不断更新的内容形式, 注重百姓与明星互动的人性化设计, 以及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正确引导, 都为以“同质化”作为代名词的中国电视综艺界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爸爸去哪儿》已经成为中国综艺的品牌和标杆。
综艺节目的成功自然会带来广泛的消费群体, 突出的品牌效应缓解了营销成本的压力, 再加上合理的档期、明星效应、新浪微博、视频网站、广告投放, 甚至是手机游戏、图书等, 多媒体多渠道的宣传, 最终创造出《爸爸去哪儿》7亿票房的神话。然而, 综艺电影也并非十全十美, 快餐式的文化产品通常具有短暂性, 它们与主流文化产品相比缺乏足够支撑其生存的生命力, 没有丰沃的土壤。短期利益引发跟风、项目开发过度、影片本身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制片方倘若不及时作出调整, 很可能最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槽点无数, 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张爱华.与时共舞:美国电影档期研究[J].电影艺术, 2005 (4) :15-19.
[2]谢耕耘,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221.
[3]汪献平.中国电影品牌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115.
[4]程文.我国电视传媒品牌营销的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传播, 2010 (7) :147-148.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观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