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种措施范文
保种措施范文(精选7篇)
保种措施 第1篇
1精选种子和种子处理
3月初大部分水稻种植户已购钟完毕, 只有少数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尚未购钟。针对这种实际情况, 建议农户在精选种子和种子处理技术措施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选择审定推广的, 熟期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高产品种, 杜绝应用越区或满贯品种。我县水稻种植区主要集中在第四积温带, 应选择从出苗到成熟≥10℃活动积温不超过2300℃的品种种植。已购种的农户应进一步核实选定品种的熟期、特征、特性等信息, 发现不适宜的及时调整;未购种的, 应按照上述的种子选择原则尽快购种, 避免延误播种育苗进度。二是购种后提早做好种子的清选工作。必须采用盐水选种 (盐水比重1.13, 配比方法:约50 kg水加入12~12.5 kg大粒盐) , 剔除不饱满的种子, 提高选种质量, 并提前做好发芽试验, 确保生产用种芽率在90%以上。三是要严格进行种子处理, 浸种可选择25%劲护 (氰烯菌酯) 悬浮剂3000~4000倍液浸种, 即每100 kg种子加100 kg水再加25~33 m L/25%劲护浸种;或者每80 kg种子加120 kg水再加25%施保克 (咪鲜胺) 乳油25 m L浸种。浸种时应保证合适的药液浓度, 药液液面要高出种子15 cm以上, 浸种要充分、消毒要彻底、药液不可重复使用。
2抓紧扣棚, 通风散湿
3月中旬育苗场地积雪已融化完毕, 扣棚工作已基本完成, 但仍有小部分农户没有完成扣棚工作。因此, 要求未完成扣棚的, 必须马上扣棚, 提高地温, 争取适期播种育苗和降低秧苗苗床发病率;已完成扣棚工作, 棚内土壤湿度适宜的, 应加快置床摆盘进度。棚内湿度大的, 应加快通风散湿, 以争取及早置床、摆盘和播种育苗。棚内苗床有积水的要尽早排出, 可挖坑或在棚四周挖沟排水降湿, 确实积水较多难以排除可马上考虑易地育苗。
3做好备土做床
秋季未备育苗土的要尽早选择肥沃旱田地、山地土或腐熟的草炭土或岗地水田取土, 取冻土可在大棚内集中增温化冻晾干;如实在无处取土, 可选用专用营养土建成高出地面30 cm以上的高台育苗, 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保温、增温措施, 推广湿做床、催大芽、三膜覆盖等育秧技术, 确保适期播种。要积极推广机插盘、钵体盘育苗等育苗技术, 确保育苗标准不降低。
4土壤消毒
由于我县去年秋冬降水较多, 今春苗床土壤湿度大, 若育苗期间温度低, 播种后容易出现烂芽、烂种现象。所以今年苗床在浇透底水播种前必须要喷施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 药剂可选择瑞苗清、恶霉灵等。具体施药方法:30%瑞苗清每平方米用1 m L, 或97%恶霉灵每平方米用1 g, 对水2~3 kg喷雾。
5加强秧苗管理
由于春季低温、雪水大, 为防止药害发生, 尽量不采用封闭除草, 建议采取苗后灭草, 即在水稻秧苗1.5~2.5叶期, 稗草2~3叶期茎叶处理, 可选用千金加排草丹进行茎叶处理。具体除草方法:10%氰氟草酯 (千金) 乳油60 m L/亩加48%灭草松 (排草丹) 水剂160~180 m L/亩混配, 兑水15 L/亩茎叶处理, 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如秧田阔叶杂草较少时, 则只选择千金等杀稗剂防除稗草。要搞好大棚内温度及水分管理, 注意通风, 白天控制在20℃~25℃, 做到及时通风炼苗。晚上封闭大棚, 盖草帘, 床温不要低于10℃。在秧苗2~3叶期喷施液体硅肥, 促进壮苗, 提高抗青、立枯病、抗逆能力。
6泡田整地
充分利用现有小塘坝、小水库等, 将融化雪水蓄积, 闲水忙用, 做到泡田、整地、插秧一茬水, 缓解插秧期用水紧张的矛盾。对没有秋整地的稻田, 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春整地。一是当土壤化冻15~20 cm时, 进行顶凌整地, 防止陷车;二是前两年有深翻基础的、机械无法进地的, 可直接进行水耙地;三是前两年没有深翻基础的稻田, 如条件允许, 先旋耕, 再进行泡田整地;四是春整地也无法做到的, 直接泡田, 用搅浆机原茬打浆整地。
7合理安排播种、育苗及插秧时间
日平均气温气温稳定通过5℃~6℃即可播种育苗, 气温稳定通过12℃~13℃即可插秧。我县种植区属第四积温带, 应于4月15日~25育苗, 5月20日~25日插秧。
摘要:春季土壤墒情出现偏涝田抗旱保种形势非常不乐观。抗低温战春涝保春种任务艰巨。水田春耕生产技术应从精选种子和种子处理、抓紧扣棚, 通风散湿、备土做床、土壤消毒、加强秧苗管理、泡田整地和安排合理播种、育苗及插秧时间几方面入手。
辽宁中蜂现状及保种措施 第2篇
1 辽宁中蜂饲养历史及现状
据明辽东残档记载, 自明永乐三年至万历年间在广宁 (今北宁) 、开原、抚顺等马市上就有蜂产品的交换, 由此推知, 当时东北耐寒型的原始中蜂就已存在。到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年) 在盛京就有专门从事采蜜的“蜜丁”以及从事养蜂的“蜜户”。此后, 养蜂人逐步开始将蜜蜂转为家庭饲养。
20世纪30年代, 在原辽西省出现有荆条编成贺形桶饲养中蜂。1936年, 原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马德风研究员, 在兴城县内采用“进修式”10框中蜂箱, 过箱饲养中蜂, 并加一个浅继箱, 获得成功。此举为我国中蜂饲养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 这也说明辽宁中蜂饲养历史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63年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在宽甸县建立, 在种蜂场的带动下辽宁养蜂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地开始推广中蜂活框式饲养, 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省中蜂饲养量比建国初期翻了近一翻。由于饲养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全省蜂产品数量连年上升且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荒坡山地变为了农田, 林果面积逐渐扩大, 农药大量使用, 这对生存条件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中蜂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导致中蜂分布面积逐渐缩小,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而辽宁省的野生中蜂已由过去的全省分布萎缩至东部山区有少量的各群分布。
2 外来蜂种对我省中蜂的影响
据初步调查我省可利用的蜜粉源植物有300余种, 从每年的3月至9月开花泌蜜吐粉, 7个月时间内大体分为5个花期。丰富的蜜粉资源, 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几十万群西蜂来我省放蜂采蜜。当地农民由于受不良宣传思想的影响, 往往认为中蜂产量低、弊病多, 而弃中养西, 在生产上中蜂逐渐被西方蜂种所代替。“实践证明, 外来蜂种引到哪里, 不但在生产上取代当地中蜂, 也将野生中蜂毁灭殆尽。这种状况, 在黄河以北山区特别明显。形成外来物种取代本地物种的生态现象” (出自杨冠煌) 。
种间竞争是导致中蜂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环境条件的不断恶化也是使我省中蜂数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上个世纪初中蜂还遍及我省各地, 而现在只有在资源保护良好的地区才能找到中蜂。
3 辽宁中蜂现有分布状况及饲养方式
辽宁省中蜂集中分布在沈阳以东的山区, 其中本溪、抚顺、桓仁、宽甸、凤城等市县较多, 大连、营口、辽阳、铁岭、沈阳等地也有少量饲养, 辽西只有建昌、绥中等山区有少数中蜂, 朝阳、锦州等地中蜂已经绝迹。
辽宁省境内中蜂多数还是以桶式土法饲养为主, 只有宽甸、新宾等地采用活框饲养较多。宽甸县在20世纪80年初开始推广中蜂活框饲养,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全县过箱饲养中蜂有近万群。1992年宽甸县成立了中蜂保护区, 以发展中蜂养殖业。
4 辽宁中蜂保种的意义和措施
4.1 辽宁中蜂保种意义
在辽宁14.81万km2的土地上, 生长着千百种开化植物, 上万年的自然选择中辽宁中蜂与这些植物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然而, 由于大量地引进外来蜂种, 不但从生产上取代了中蜂, 也导致中蜂在其自然栖息地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有毁灭殆尽的危险。如果中蜂灭绝了那些靠中蜂传花授粉的分散、零星及春秋低温开花植物, 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一个物种的灭绝导致其他物种一起灭绝的生态反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倍受人们关注。而西方蜜蜂在饲养中易受细菌、原虫、病毒、螨类的侵害, 发生各种疾病, 加之养蜂者文化水平较低, 对蜂群缺少科学管理方法, 不懂得规范用药、全理用药, 导致产品中药残超标, 如果长期食用这样的产品将会影响到人体健康。而中蜂由于其抗病抗逆能力强, 病害少, 饲养简单, 同时其产品集百花之长, 具有很高的食疗和药疗作用。在民间人们非常“迷信”中蜂蜜的医疗保健作用, 也把中蜂蜜作为走亲访友的贵重礼品。并且中蜂蜜在民间非常少有, 使中蜂蜜的价格是西蜂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在辽宁省山区留传着这样一段民谣“养蜂不用种, 只要勤作桶”, 说明了中蜂饲养较为简单, 而且投资小见效快, 是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好门路。综上所述, 在辽宁省开展保护中蜂资源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4.2 在辽宁省建立中蜂保护的主要措施
4.2.1 推广普及活框饲养中蜂
据不完全统计, 我省境内中蜂饲养量约有6万群, 但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的土法饲养。生产方式落后, 产品产量低、质量差, 而且每年还要提取产品杀掉大部分蜂群。所以, 只有改土法饲养为活框饲养才能发挥我省中蜂生产潜力, 提高农民饲养积极性, 对我省中蜂资源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4.2.2 建立保护区, 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势头
在辽宁省中蜂饲养较集中地区, 建立保护区。禁止外来蜂种饲养与进入, 鼓励农民种植蜜源植物保护生态, 为中蜂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保护区内选择饲养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蜂农作为重点保种户, 给予重点的扶持, 通过其饲养经历发动周围农民饲养中蜂的积极性, 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趋势。
4.2.3 走产品开发与保种相结合的道路
四川甘孜州藏猪保种现状及改进措施 第3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外界交通状况的不断改善, 主产区内家畜禽品种资源的交流日益频繁, 但藏猪本身的缺陷如生长缓慢、繁殖力低下、体型偏小等限制了其大面积的推广饲养。另外, 由于藏猪主要靠放牧饲养, 群体较为分散, 长期在一定范围内自繁自养, 群体之间相对闭锁, 故近交现象严重, 导致了藏猪的生产性能严重衰退[1]。因此, 纯种藏猪的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 数量也急剧下降。藏猪这一品种资源已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险, 故对其保种十分必要。
据测定, 成年藏公猪体长85.1 cm, 体高42.0 cm, 胸围64.0 cm, 体重25.91 kg;成年藏母猪体长 (85.1±1.2) cm, 胸围 (73.3±0.9) cm, 体高 (49.9±0.6) cm, 体重33.1 kg。公猪一般性成熟较早, 2月龄即出现爬跨现象。
甘孜州藏猪分布在理塘、乡城、稻城、雅江、新龙、德格等县。其中, 乡城、稻城的藏猪品种较纯, 故甘孜州藏猪保种区在这2个县。另外, 州畜牧科学研究所在康定有保种场。
1 甘孜州藏猪保种的具体要求
一是使藏猪保种群尽量减小漂变和近交, 最大限度保存藏猪的品种基因资源, 根据保种有效群体含量的原理, 拟建藏猪保护核心群, 该群公猪20只, 母猪100只, 种公猪之间应无血缘关系, 种母猪之间也应尽量无血缘关系。二是世代近交增量不超过0.05%。以乡城县为例, 该县东邻稻城, 西连得荣、巴塘, 南接云南香格里拉, 北依理塘, 海拔2 300~5 700 m, 交通条件相对闭塞, 藏猪品种较纯。当地政府已把藏猪保护列入当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为藏猪保护与选育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划定了白依、定波、沙贡、洞松4个乡为保护区, 区内禁止引入外来种猪;同时在桑坡镇边哨村筹建了藏猪保种场。该场占地1 hm2, 距县城3 km, 交通方便, 现有猪舍120 m2, 藏猪110只。三是设立藏猪品种资源保护区。包括4个乡镇, 由县人民政府发布公告, 区内禁止引进饲养外来种猪。四是开展藏猪保种选育研究, 对其进行本品种选育。提高藏猪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 但以肉用性能为主。
2 甘孜州藏猪保种的技术措施
(1) 根据藏猪的实际和可利用的技术资源状况, 拟采取系统保种的方法和原理, 坚持以保存藏猪遗传资源多样性为核心, 建立以藏猪资源场为中心, 以藏猪保护区为依托的保护体系。
(2) 开展藏猪性能测定, 对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繁殖性能进行系统的测定, 为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3) 保种群的留种采用继代方式, 采取各家系按性别比例等量留种, 每头种公猪后代中留1只种公猪, 每种种母猪后代中留1只种母猪[2,3]。避免全同胞和半同胞交配, 以降低近交率, 提高保种效果。种公猪和种母猪入选条件具体如下: (1) 种公猪入选条件。一是体型外貌符合品种特征;二是生产性能:6月龄体重35 kg, 成年体重60 kg以上;三是繁殖性能:乳头数6~7对。 (2) 种母猪入选条件。一是体型外貌符合品种特征;二是生产性能:6月龄体重33 kg, 成年体重50kg。三是繁殖性能:初产6头, 经产7~8头, 乳头数5~6对。
(4) 适当控制世代间隔, 2.5年为1个世代。
(5) 保护区内禁止乱留种猪, 对种猪实行建卡登记管理。搞好技术培训, 普及种猪选种选配及培育技术。
(6) 可每年选生产性能较好的藏母猪与外来种公猪进行杂交选育, 并筛选出最佳二元或三元杂交组合进行推广, 充分利用藏猪品种资源优势, 发展我国的高原养猪生产。
(7) 利用先进的遗传资源保护理论和技术, 在宏观上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加强对藏猪品种资源保护的管理和动态监控;在微观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对DNA多态性的分析, 找出并定位藏猪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 并进行克隆, 为今后有效利用藏猪遗传资源打下基础。
3 甘孜州藏猪保种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了保种场,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资金的缺乏, 只局限在保种而没有进行商品生产, 国家配套的资金用完以后就出现资金链断裂, 没有形成以合理利用而促进保种工作顺利进行的良性循环;藏猪的系谱没有建立起来, 只是以1头公猪和3~4只母猪为一个家系的形式来喂养[4];藏猪的饲料为单一的配合饲料, 没有饲料地和放牧地, 故不能吃饱, 加之养殖基地运动场地太狭小, 以致于造成藏猪采食不到青绿多汁饲料, 接触泥土和阳光太少, 出现健康状况低下, 如肢蹄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仔猪成活率低, 养殖方式为大猪和小猪混养, 由于群体位次, 造成大猪更肥, 小猪则食不果腹而体质更差, 老龄猪没有及时淘汰, 所产仔猪体质较差, 近交程度大。
4 甘孜州藏猪保种改进措施
(1) 扩建场地, 最好能和一面山连在一起, 以围栏围住, 便于经常放牧猪群, 繁殖猪群分群放牧, 也可以母猪和仔猪一起放牧, 公猪则分开来放, 以防近交系数递增过快;开辟饲料基地, 种植饲料如苜蓿、红三叶、聚合草等猪喜食的饲料, 让猪多采食一些青绿多汁饲料;解决食不果腹的问题。
(2) 及时淘汰老龄公母猪, 让青年后备公母猪繁殖后代, 增强仔猪的存活率。
(3) 改混养为分群喂养, 建立仔猪舍、母猪舍、公猪舍, 以防止争食和系谱混乱, 在猪群中建立核心群、繁殖群、商品群, 让其得到合理的利用, 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还依赖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当养殖达到一定的规模, 既能以商品生产的利润来保证保种的顺利进行, 又可让藏猪这个特有的品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林云.制订地方猪种保种方案应注意的问题[J].猪业科学, 2011 (12) :124-125.
[2]张劳.动遗传育种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张鏸予.甘孜藏猪生长发育特征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8.
保种措施 第4篇
1 保种目标方式系列技术措施
1.1 保种目标
1.1.1 数量有效群体大小:培育品种的梅花鹿, 当120年20个世代, 世代间隔6年, 近交系数0.1, 公∶母=1∶1时, 理论值是240只, 其中每个家系40只, 即20只公, 20只母, 240只占育成品种时标准2000只的12%, 占核心群500只的4.8成, 实际上考虑到鹿群周转时, 并按年初或品种遗传资源调查的最佳月份6月份时存栏量算, 应加上每年3%的死亡率, 6年递增只数计46只, 还要加上有效的可繁殖母鹿每年120只的繁殖成活率80%, 和之后幼鹿育成率95%的92只, 两项计138只, 合计378只, 这样6个家系, 每个是63只, 培育品种的马鹿因其人工授精覆盖面大, 种公、母鹿较年轻, 其世代间隔5年, 近交系数0.1, 公∶母=1∶1时, 100年20个世代的理论只数是120只, 其中6个家系每个的是20只, 是10只公10只母, 这120只占品种育成时标准1000只的12%, 占200只核心群的6成。同理, 按年初或6月时的存栏只数算时, 加上每年2%死亡率, 5年递增死亡13只, 加上60只繁母90%的繁殖成活率, 和90%的幼鹿育成率计49只, 两项合计62只, 则存栏是182只, 6个家系每个至少30只。上述保种数量在漫长的保种期里, 随着生物系列新技术进展, 与资金来源、社会和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变化, 乃至国内外养鹿业及其鹿茸市场的起落等, 保种方式会有变化, 甚至明显变化, 就要动态保种了。
1.1.2 特征特性保持基本不变, 总体无显著改变, 但应让夏毛被毛颜色、茸型茸色代代趋向一致, 即一致性更强, 对于茸型上冲、茸门桩小、茸质鲜嫩、茸别等更适应于鹿茸市场的一些优良家系应重点保种。
1.2 保种方式
包括活体、冻胚、冻精、活体细胞、冷冻DNA保存。
1.3 保种系列技术措施
1.3.1 建立部省级和大中企业的鹿品种资源场这些场隶属于农口、农垦口、林口、医药口或几口联合, 乃至大、中型企业养鹿单位及其与多口联合。不管哪个口, 哪个部门单位, 都不一定在原地原场原核心群进行, 只要能达到保种目标, 什么地方能更有经济和技术实力, 能够有效地保种, 就在什么地方保, 正如清原马鹿保种那样。
1.3.2 建立保种场 (群) 及其数量规模在刚育成培育品种的种鹿场里, 划定分场或区域作为保种场 (群) , 用原核心群鹿, 其只数如上所述, 梅花鹿保种数占群鹿近一半, 马鹿的是六成。
1.3.3 世代间隔适当延长世代间隔, 以降低群体近交系数, 并减少保种费支出。
1.3.4 保种群体实行随机交配的原则以使基因频率在保种期不发生大的变化, 这是一项有效的保种技术措施。
1.3.5 实行各家系等量留种每一个世代的每一只种公鹿的后代选留一只, 而母鹿是选留相同只数的母鹿, 并保持各世代群体规模一致。
1.3.6 保种群里只纯繁不杂交因杂交会引起群体基因频率剧增, 乃至突变, 会使纯品种沦落成杂合体。
1.3.7 保种群外界环境保持保种群外界环境稳定, 控制污染源, 防止基因突变。
1.3.8 应用生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繁殖和基因工程的新技术 ①利用DNA多态性及其系列技术分析种群的遗传变异和种群间亲缘关系, 计算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以辨别品种差异和纯正。②研用DNA分子遗传标记, 得出各品种鹿的遗传连锁图谱, 并对一些数量性状基因QTL等得到定性, 亦可鉴定区别品种真伪。
1.3.9 “系统保种”与“随机保种”相结合以原保种场或资源场的系统保种为基础, 以新机制和新体制下的大、中型企业家又成养鹿专家, 或养鹿专家又成企业家的适宜区域, 有创新领先繁育技术和生物技术、资金雄厚的异地“随机保种”为重。
2 保种期难点的应对
2.1 错调
培育成的北方品种鹿, 在错误季节又被错调到非适应区的南方, 造成严重损失, 应由本品种专家把关, 避免造成损失。
2.2 伤害
因采精保定、麻醉锯茸、锯茸止血、运输和配种管理技术不当、使用或采精利用过度、治疗技术不当, 所造成的培育品种冠军鹿的伤、病、亡, 而明显缩减种用年限, 造成重大损失, 应提高相关的各项技术水平, 以及合理利用。
2.3 流失
培育品种冠军鹿及其优良后裔、冻精、冻胚和活体细胞等流失到国外, 尤其是流失到竞争国, 应按《畜牧法》等法律法规处理。
2.4 杀戮
养鹿业处于低谷期时对品种鹿的杀戮, 如对繁殖母鹿和马鹿等的杀戮。应学法懂法, 不能违法, 实行劝阻或实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予以严惩。
2.5 错罚
林口的动检站, 尤其是产地和省、县交界处的动检站, 特别是对马鹿, 把早已是培育品种或地方品种的茸鹿及其产品, 当做野生鹿错罚, 应讲“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 认真学习执行畜牧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2.6 假冒
主要指对名优培育品种的种公、种母鹿, 及鹿产品的假冒, 应制定实施各培育品种鹿的品种、种鹿、鹿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或地方的系列强制性标准, 并由国家或行业质检中心及其专家认证监检, 严重者应依法严惩。
2.7 杂交
培育品种鹿杂交与否的争论, 应分清明确, 只在保种场的鹿不能搞杂交, 以外的大部分培育品种鹿能搞杂交, 且是最好的利用。
2.8 垄断
主要指国内外鹿茸商对国内鲜茸市场, 尤其外商对马鹿茸长期压价, 垄断价格, 主要应采取大力开发国内南方市场和鹿茸深加工, 制定出合理并适应市场的收茸规格、标准等, 乃至采取国际和国家的反垄断法。
2.9 倾销
青海骆驼资源现状与保种 第5篇
1 产区基本情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 东经90°16′~99°16′、北纬35°00′~39°20′之间, 即青藏高原西北部。东起察汉寺山与青海湖毗连、南至昆仑山与玉树州相接, 西缘阿尔金山与新疆接壤, 北靠祁连山与甘肃省相邻。东西长约870余km, 南北宽约280km, 总面积约为25万km2。柴达木盆地属典型干旱寒冷、气温日差较大的大陆性气候。气压低, 年均气温2.3℃ (乌图美仁) ~4.4℃ (诺木洪) 。柴达木盆地土地面积为327980.33km2, 草场面积为104336.54 km2, 草原为以荒漠草场型为主。植物生长期150天以上, 可种植春小麦、青稞、豌豆、玉米、蔬菜等作物;盆地边缘地区可种植部分果树和枸杞等。
2 青海骆驼资源现状
2.1 体型和外貌
以粗壮结实型居多, 细致紧凑或其它型较少;头短小, 似羊头;嘴尖细, 唇裂;眼框骨隆起, 眼球外突;额宽广而略凹, 耳小直立贴服于脑后。颈础较低, 颈脊高而隆起, 颈长, 呈“乙”字形大弯。背部着生双峰, 前峰高而窄, 后峰低而广, 峰直立丰满时, 为贮积大量肉脂肪的表征。胸显宽而深, 肋圆拱良好。腹呈卷腹、不外凸, 平直, 凸、凹、长、短。尻短斜, 尾短细。前肢大多直立, 个别呈“X”状, 后肢普显刀状肢势;蹄为富弹性的角质物构成, 前蹄大而厚, 似圆形, 后蹄小而薄, 似卵圆形, 每蹄分二叶, 每叶前端有角质化的趾, 适宜在松软泥泞地面行走。被毛颜色分幼年 (初生至一岁) 、终生 (一岁至成年) 两类。幼年多为瓦灰色, 以后随日光照射演变成终生不变的颜色。终生毛色以淡栗色为主, 红栗色次之, 灰、白色在10%以下。
2.2 群体数量消长情况
青海骆驼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个时期骆驼的用途及畜产品价格波动而增减, 据海西州牧科所统计, 1980年底有骆驼27400峰, 1983年底达到最高峰28100峰, 1992年为18500峰, 比1983下降34.16%。2005年调查数据为5366峰, 比1983年下降了80.90%, 仅20多年来, 青海骆驼群体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群体数量变化情况, 群体数量仍在正常水平, 并未达到濒危的程度, 具体见表1和附图。
2.3 群体结构
据2005年调查数据青海骆驼群体数量为5336峰, 其中母驼2807峰, 占群体数量的62.9%, 公驼1181峰, 占42.1%, 育成驼1252峰, 占44.6%, 驼羔776峰, 占27.6%。详见表2。
2.4 品质变化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 2006年测定成年公骆驼和母骆驼的体重分别为535.23kg和453.67kg, 1982年为444.34kg和438.20kg, 2006年数据高于前两次测定的数据。其他特性也无明显的变化趋势, 所以青海骆驼在近20年的时间内品质上没有退化的迹象。
2.5 生产性能
青年公驼的产毛量在2.27~4.20kg之间, 青年母驼的产毛量在2.17~3.34kg之间。成年公驼的产毛量为3.99~5.16kg之间, 成年母驼的产毛量在3.05~3.14kg之间。骆驼肉类似腌肉型猪肉或牛肉, 含蛋白质高和含脂少。其屠宰率为46.99%, 净肉率35.68%, 产肉率较低。
2.6 繁殖性能
母驼一年四季发情, 一般12月中旬至翌年1元月下旬为旺期, 15%延至4月受配;公驼有明显的发情季节, 一般12月上旬开始有交媾欲的要求, 至翌年4月中旬结束。发情期为14~24d, 平均19d。母驼怀孕期为402.22d (374~419d) , 怀公驼比怀母驼长4.41d。母驼4岁, 公驼5~6岁开始配种。繁殖年限均在20岁以上。
注:1、体重估算参考黄牛体重估算方法;2、1982年数据来自《青海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报告》, 1983年。
3 青海骆驼的保护利用
优良地方品种牛保种技术 第6篇
1、保种工作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
1) 保种工作的必要性
保护地方品种就是保存育种素材, 为畜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确保我国畜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并占领新的制高点,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地方品种对当地条件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应性, 新品种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具有更为突出的性能。品种的变化和发展是与适应市场变化紧密相连的, 但原始品种不可再生, 是不可逆的。应该以历史的、长远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保种, 即使眼下某些性状不被看好或重视, 甚至是性能低下的, 经济效益很难预测, 也要加以妥善保护, 因为受条件限制或环境影响, 人类的认知在不断变化, 优与劣、好与坏是相对概念, 随着时间的椎移, 以前认为是不好或无用的基因, 很可能变成有用的、 高效的。
保种是保住基因库, 受外来高产品种的强烈冲击, 我国畜禽品种数量逐渐减少和消失的问题日渐突出, 20世纪80年代初畜禽品种资源普查结果证实, 我国已灭绝的品种有10个, 濒临灭绝的品种8个, 数量减少的有20个。这种趋势随着近年大量引种和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加剧。
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何一点利用都可能给畜牧生产带来创新和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 为了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满足人类社会对畜禽产品种类、质量的更高需求, 加强对现有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合理、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必备条件之一。
2) 保种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以往的保种工作, 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保种主体单一, 目前参与保种的主要还是上世纪建设的国有保种场, 受体制影响, 人员多, 负担重, 国家有限的保种投资被用作养命钱, 保种的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保种成本高, 成效低;二是保种人员素质低, 由于保种场大多地处偏远, 待遇差, 真正高素质人才来不了、留不住, 始终处于恶性循环;三是效益问题, 地方品种多数生长慢, 效益低, 虽然各具特色, 质量很高, 但优质不能优价, 前景每况愈下。这种状况如不能尽快改变, 大量优秀地方品种的灭绝难以避免。
2、树立正确的保种思想
保种是一个广义和开放的概念, 简单理解保种就是确保活体不致混杂和灭绝。从遗传学角度理解就是使原种基因不被丢失,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个体来讲就是保存生物个体的特异性。
1) 树立开放的保种思想
保种不是毫无改变的保存, 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保持原品种主要优良性状的前提下, 进一步整合优良基因, 提高其生产性能, 扩大优势, 减少劣势, 不断进行选育提高, 有目的地导入外血进行选育, 也是保种的一个重要手段。
2) 推行保种形式的多样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靠单一的国有保种场已不能适应保种工作的需要, 多种经济成分要求保种方式的多样性, 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具体体现。品种资源归国家所有, 具体的饲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简单的保种饲养并不要求高深技术, 在具体指导下, 责任心较强的家庭饲养完全可以承担。国家应该将重点放在制定规划, 提高保种科技含量, 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上。
3、保种方法的选择
实际工作中为增强保种工作的安全性, 都采用动态保种和静态保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动态保种亦即活体保种, 为规避疫病风险, 在实施活体保种时通常采用异地保种, 对每个品种建立两个保种场, 各保存一定数量的原种牛, 场间距离符合防疫要求, 最好有天然屏障的防护。静态保种是指保存一定数量的冻精和胚胎, 要求当群体有效个体达到一定数量时实施静态保种。
1) 动态保种
动态保种通过选育不断提高其生产性能, 克服其有缺陷的性能, 是发展着的保种理念, 缺点是花费资金较多。较小的群体会产生较大的近交几率, 要求尽最大努力使每个世代的近交增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增加群体有效含量。在群体数量确定时, 留种方式和公母比例决定群体有效含量。常用的4种留种方式为:公母比例不等随机留种、在连续世代中繁殖个体数不等留种、公母数量相等但家系间留种数量不等和家系等量留种但公母比例不等。前3种是比较随机的留种方法, 在群体数量较多时可以, 而在群体数量较少时则比较危险。家系等量留种法要求每个保种公母畜均选留一个后代, 它可以使每个参加保种的种牛后代都有遗传贡献, 和其他方法相比可以获得较多的群体有效含量。
采取家系等量留种法在公母数量相等时, 利用效果最好, 但在生产实际中又不十分经济, 并很难做到。公母畜数量差异越小, 则有效含量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群体的有效含量、近交增量、基因丢失的概率主要取决于数量较少性别 (公畜) 数量。适当增加公畜数量可以显著的增加群体有效含量, 而增加母畜的数量对增加群体有效含量意义不大。假如母牛的数量固定为100头, 当公牛的数量分别为5头、10头、20头、50头、100头时, 群体的有效含量分别为: 26.2、51.6、100、228.6、400。从以上计算可以得出:平均增加1头不同血统的种公牛群体有效含量增加4~5头, 每个世代的近交增量约下降0.02%~0.2%。如将公牛数量固定为5头, 母牛群体数量分别为100头、200头、500头、1000头时, 其群体有效含量分别为:26.23、26.45、 26.57、26.62。据此可以看出, 当母牛数量增加900头时, 群体有效含量仅增加0.39, 对近交增量影响很小。
2) 静态保种
胚胎冷冻保存是比较经济的方法, 完全可以实现原始保种的要求, 即原产地品种资源保存。保存优秀公牛冻精也可以实现保种目标, 它比胚胎保存更经济, 更易于操作。需要时即可以与母牛进行级进杂交, 当级进至第4、第5代时, 其后代含有该品种血液的比例分别达到93.8%和96.9%, 无论是体型、 外貌, 还是生产性能, 都与原种基本一致, 按发达国家的育种观念, 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纯种。
4、保种的基本要求
1) 动态保种的基本要求
近期保种指标是每世代近交增量不超过1%, 即经过10代种群的近文增量不超过10%。按上述要求种群有效含量应为50, 保存10头公牛和50头母牛比较合适。另一种观点认为, 种牛等大家畜保种时, 群体有效含量不应低于100头。按此要求经过大约80~100年是种群的近交增量不超过10%的目标, 保存20头公牛和100头母牛比较合适。 考虑到目的地方品种牛数量一般较少, 已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 选用后一种方法就比较保险。如再考虑规避疫病风险, 需有两个同等规模的保种场。
2) 静态保种的基本要求
静态保种就是建立基因库, 保存冻精和胚胎。育种上应该永久保存经过后裔测定后被确定为系祖的各世代种公牛冻精, 每头种公牛冻精至少保存1000剂。家系达到理想要求后, 按照目前的冷冻胚胎移植水平, 每个系祖分别与其相应的母牛至少要保存10枚胚胎, 一共需要1000枚胚胎。
建水黄褐鸭生产性能及保种建议 第7篇
1 体型外貌
10天内雏鸭体躯方形偏圆, 10天后逐步变为长方形 (群众称:申腰) , 成年公、母鸭体躯匀呈长方形, 公鸭胸深;母鸭羽毛紧密, 胸腹丰满, 臀部方形。成年母鸭喙深褐色, 喙豆褐色, 虹彩褐色, 无肉瘤。成年公鸭喙深黄绿色, 喙豆黑色, 虹彩褐色, 无肉瘤。
雏鸭羽毛为丝羽, 棕黄色;成鸭羽毛为翼羽, 成年母鸭羽色有深、浅灰褐色, 颈羽深、浅褐色, 尾羽深、浅褐色, 主翼羽深、浅黄褐色, 背羽深、浅褐色, 腹羽褐色、黄色两种, 鞍羽深、浅褐色;成年公鸭羽色深、浅黄褐色, 颈羽深、浅褐色, 尾羽深、浅褐色, 主翼羽灰褐色、深褐色, 背羽深、浅褐色, 腹羽浅褐色、灰白色, 鞍羽深、浅褐色, 镜羽墨绿色, 性羽黑褐色。
雏鸭肉色粉红, 胫色灰黑, 肤色灰白, 喙褐色。成年母鸭肉色粉红, 胫色灰黄, 肤色灰白, 喙深褐色。成年公鸭肉色粉红, 胫桔黄色, 喙墨黄绿色, 肤色灰白。
2 生产性能
2.1 生长发育
根据调查统计雏鸭平均初生重为44.6g;2周龄平均重415.5g, 日增重26.4g;4周龄平均重1063.4g, 日增重43.3g;6周龄平均重1403.9g, 日增重24.32g;8周龄平均重1625.0g, 日增重4.2g;成年公鸭平均活重1737.17g, 体斜长21.78㎝, 胸宽8.28㎝;成年母鸭平均活重1937.5g, 体斜长20.8㎝, 胸宽8.22㎝。公鸭性成熟后体重相对减轻。
2.2 产蛋性能
建水黄褐鸭经产蛋重平均75克, 蛋壳绿色、淡绿色占80%左右, 白色占20%左右, 年产蛋220~240个, 最高可达260个。根据测定蛋壳强度平均0.63kg/cm2, 蛋壳厚度平均0.04㎝, 蛋黄比率35.46%。
2.3 繁殖性能
建水黄褐色鸭一般分散在农户中饲养, 据调查:公鸭一般90~100日龄性成熟, 母鸭120~140日龄开产。公、母比例为1:12。种蛋孵化多集中在气候温暖的3~7月, 受精率85~95%, 受精蛋孵化率一般85%左右, 30日龄雏鸭成活率90%以上。无就巢性。
3 保种建议
制定建水黄褐鸭品种标准和饲养标准, 确定选育方向和目标。以产蛋率高、蛋大、早产、饲料收益高为选育总目标。⑴种鸭选择标准:在主产区或保护区广泛选择种鸭, 其基本要求是:品种特征明显, 无遗传疾患;种鸭间无血缘关系;生产性能优良;健康无病。⑵种蛋选择标准, 蛋重75g以上, 蛋形呈卵圆形, 蛋形指数1.3~1.5, 蛋壳无裂缝、厚薄均匀、光滑、硬度适中、表面清洁。⑶种雏鸭选择, 来自健康高产鸭群, 公母来自不同亲本, 毛色一致的健雏。
实行群体继代选育。保种群:从建水黄褐鸭重点产区 (临安镇、南庄镇、西庄镇、面甸镇、曲江镇等) 的农户中选购当年的育成鸭或 (和) 成年鸭选择体型外貌符合标准, 某一种或几种经济性状突出的优秀个体组建基础群, 使基础群的优秀基因丰富多样, 以利品种的选育和发展。初步设想基础群规模为300只, 公母比例1:7, 基础群实行闭锁繁育, 采取家系选择, 经二、三代的选育, 形成体型外貌基本一致, 生产性能达到目标要求的保种群。保种区:挑选20户, 每户年饲养母鸭50羽以上, 年存栏鸭不少于1000只。选择养殖户时, 要求居住集中连片, 有供鸭群活动和觅食的池塘、运动场, 户主要有一定的文化科技素质, 能接受新的养殖知识, 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经济条件较好, 对养鸭感兴趣的农户作为首选条件。要求已确定的养殖户淘汰所有杂种鸭, 禁止引入外来种鸭。
严格选择和适当近交。由于地方品种固有的缺点和引进外来鸭种造成混杂, 黄褐鸭存在种质不纯等缺点, 体型外貌、生产性能配不够整齐一致。因此在黄褐鸭选育过程中要多留精选, 既选鸭又选蛋, 以表型选择为主, 并偏重于经济性状, 着重提高其生产性能, 要提高选择强度, 淘汰不符合育种要求的个体, 缩短世代间隔, 加速遗传进展。可适当应用近交, 巩固出现的理想型个体和优秀性状, 并使基因型纯合, 便于选择和淘汰。
保种措施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