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教案考点范文
沁园春教案考点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词的知识_百度文库
2.创作背景与发表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2、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4、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百度搜索_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理解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8、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an=0&si=
2【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下阕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百度搜索_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11、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1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百度搜索_沁园春雪de zhuzhiju
【主题阅读】
品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课前打印发放)
甲我爱你,塞北的雪 (王德) 百度视频搜索_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毛泽东一生对雪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扫除院子中的雪。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三位诗人对雪的喜爱?试各写出一句。(答案不唯一)
14甲诗歌颂的仅仅是雪花吗?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联想起哪位诗人的绝唱?又联想到春天的哪一位使者?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绝唱,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由“梨花开”你又联想到哪位文人墨客的名句?
百度搜索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妙处
16、乙诗的内容兼及咏雪和送别两个方面。描写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致描画,鲜明地再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笔挥洒的诗句如:“瀚海阑千百丈冰”等,细致描画的诗句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等。写送别,以结尾两句最妙,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如果你是诗人,看着雪地上的马蹄印,会想些什么呢?
【拓展提升】
17、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关于理想抱负的诗词_百度文库
18、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带 雪 字的四字成语_百度文库
19、找几句写雪的古诗。写雪的诗句_百度文库
【教(学)后记】
答案
1、
2、
3、(略)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5、“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6、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8、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9、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10、“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1、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1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13、毛: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王: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歌颂的不仅仅是雪,还应该包括具有雪的精神品质的人们。毛泽东的“飞雪迎春到”。梅花。
15、严酷的风雪是一种逆境意象,但这里诗人把它当作一种美好感情的寄托,感情的豪迈变酷寒为美,没有逆境的感觉。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世界,在诗人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朱自清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6、答案不唯一,能答出下列几种情况之一即可:a.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b.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c.因朋友归京而羡慕;d.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17、(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8、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 、白雪皑皑 、雪中送炭、雪泥鸿爪。
沁园春教案考点范文第2篇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词的知识_百度文库
2.创作背景与发表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2、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4、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百度搜索_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理解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8、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an=0&si=
2【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下阕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百度搜索_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11、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1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百度搜索_沁园春雪de zhuzhiju
【主题阅读】
品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课前打印发放)
甲我爱你,塞北的雪 (王德) 百度视频搜索_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毛泽东一生对雪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扫除院子中的雪。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三位诗人对雪的喜爱?试各写出一句。(答案不唯一)
14甲诗歌颂的仅仅是雪花吗?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联想起哪位诗人的绝唱?又联想到春天的哪一位使者?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绝唱,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由“梨花开”你又联想到哪位文人墨客的名句?
百度搜索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妙处
16、乙诗的内容兼及咏雪和送别两个方面。描写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致描画,鲜明地再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笔挥洒的诗句如:“瀚海阑千百丈冰”等,细致描画的诗句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等。写送别,以结尾两句最妙,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如果你是诗人,看着雪地上的马蹄印,会想些什么呢?
【拓展提升】
17、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关于理想抱负的诗词_百度文库
18、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带 雪 字的四字成语_百度文库
19、找几句写雪的古诗。写雪的诗句_百度文库
【教(学)后记】
答案
1、
2、
3、(略)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5、“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6、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8、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9、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10、“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1、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1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13、毛: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王: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歌颂的不仅仅是雪,还应该包括具有雪的精神品质的人们。毛泽东的“飞雪迎春到”。梅花。
15、严酷的风雪是一种逆境意象,但这里诗人把它当作一种美好感情的寄托,感情的豪迈变酷寒为美,没有逆境的感觉。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世界,在诗人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朱自清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6、答案不唯一,能答出下列几种情况之一即可:a.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b.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c.因朋友归京而羡慕;d.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17、(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8、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 、白雪皑皑 、雪中送炭、雪泥鸿爪。
沁园春教案考点范文第3篇
【学习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词的知识_百度文库
2.创作背景与发表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2、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3)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合作探究】
4、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百度搜索_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理解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6、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7、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8、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an=0&si=
2【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下阕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百度搜索_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对于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11、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12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百度搜索_沁园春雪de zhuzhiju
【主题阅读】
品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课前打印发放)
甲我爱你,塞北的雪 (王德) 百度视频搜索_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叶。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3毛泽东一生对雪情有独钟,甚至不允许扫除院子中的雪。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三位诗人对雪的喜爱?试各写出一句。(答案不唯一)
14甲诗歌颂的仅仅是雪花吗?谈谈自己的理解。由“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你联想起哪位诗人的绝唱?又联想到春天的哪一位使者?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绝唱,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由“梨花开”你又联想到哪位文人墨客的名句?
百度搜索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妙处
16、乙诗的内容兼及咏雪和送别两个方面。描写雪景,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致描画,鲜明地再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笔挥洒的诗句如:“瀚海阑千百丈冰”等,细致描画的诗句如:“狐裘不暖锦衾薄”等。写送别,以结尾两句最妙,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如果你是诗人,看着雪地上的马蹄印,会想些什么呢?
【拓展提升】
17、找几句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关于理想抱负的诗词_百度文库
18、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带 雪 字的四字成语_百度文库
19、找几句写雪的古诗。写雪的诗句_百度文库
【教(学)后记】
答案
1、
2、
3、(略)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5、“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6、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8、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9、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10、“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11、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1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13、毛: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王: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4、歌颂的不仅仅是雪,还应该包括具有雪的精神品质的人们。毛泽东的“飞雪迎春到”。梅花。
15、严酷的风雪是一种逆境意象,但这里诗人把它当作一种美好感情的寄托,感情的豪迈变酷寒为美,没有逆境的感觉。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世界,在诗人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朱自清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16、答案不唯一,能答出下列几种情况之一即可:a.为“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感叹;b.为“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愁虑;c.因朋友归京而羡慕;d.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
17、(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8、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 、白雪皑皑 、雪中送炭、雪泥鸿爪。
沁园春教案考点范文第4篇
一、 导入
毛泽东诗词被誉为“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听听他笔下的雷声。
二、 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诵读诗词,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 整体感知
1、诵读是开启诗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同学们先自由的大声诵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字音借助手边的工具书解决。
2、你来为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的读音有没有错误。你来为他纠正一下读音,浪遏飞舟。你再来为大家读一下,你可以读的气势再高昂一些。
3、下面我们来齐读一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始)同学们读得不错,但我相信同学们把握了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后,会读的更出色。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
四、 品读诗词
(一)我们先来看看上阕,同学们快速默读并思考上阕主要写了什么?
1、你来说说,上阕主要写了寒秋十分,诗人独立于橘子洲,看到的秋景。你从哪几句看出诗人是在寒秋十分看到的景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所以我们要用叙述的语调来读,你来读一读,很好,请坐。
2、同学们再次自由的读一读上阕,看看诗人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谁来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天? (1) 你感受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诗人运用“万山红遍”的红和“漫江碧透”的碧这两种浓烈的色彩,将秋天渲染的绚丽多彩,理解的不错。“漫江碧透”和“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加绚丽明艳。 (2) 你感受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秋天,从“鹰击长空”中的击字和“鱼翔潜底”的翔字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击”字而不用“飞”呢?不错,飞只是个一般性的描述,没有体现出鹰冲向天空时的那种力量感,同学们想想,敢于和天空搏击,敢于和天共比高,那是一种怎样的气魄,所以,在读这一句时要读出这种力量感。“翔”原来用于鸟儿的飞翔,诗人却用在了鱼的身上,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说:“皆若空游无所依”,就是说,鱼在水里游,没有任何依傍,就如同鸟儿在天上飞一样,所以用了一个“翔”字。读这句的时候,我们要读出鱼儿的自由之感,语调要轻柔。我们一起将这两句读一读。 (3) 还有同学说看到了一个全方位的秋天,这个见解比较新奇,你来说说,诗人从远处的“万山红遍”写到了近处的“漫江碧透”,又从仰视的“鹰击长空”写到了俯视的“鱼翔浅底”,从各个方位为我们描绘了秋天,其实在诗词中我们将这种全方位的描写叫做诗人视角的变化。
同学们分析的十分精彩,诗人从色彩、动作、视角三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秋天,我们来将这七句齐读一遍,再次感受诗人笔下的美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开始)比刚开始时读得好多了。
3、诗人在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后,做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对,他提出了问题“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什么看到这美丽的秋景,诗人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同学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想一想。
总结:在当时,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毛泽东所关注的焦点。所以他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二)既然上阕诗人发出了疑问,那么下阕回答了诗人的疑问了吗?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下阕,并思考下阕诗人主要写了什么?
1、谁来说说下阕诗人写了什么?
总结:下阕诗人借回忆往昔和一群青年的峥嵘岁月,委婉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2、诗人回忆了一群什么样的青年?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
总结:诗人回忆了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青年,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针砭时弊。而我们在他们这个年龄都在干什么呢?
总结:上上网、聊聊天、玩玩游戏,所以我们要学习毛泽东那一代人什么样的精神?激流勇进、以天下为己任,很好,那么我们在读这七句时要读出他们的这种激情昂扬,你来读一读,激情是有了,但是注意再读“恰”字时要稍微停顿一下,再来试试,好多了。
3、我们来看诗词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借回忆江中游泳,实际上暗含了对“谁主沉浮”的回答,要读的令人荡气回肠,我们来齐读一遍。
五、 课堂小结
毛泽东诗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气魄之大乃不可及,让我们再来齐读《沁园春长沙》,体会伟人的这种豪迈气势。(独立寒秋,开始)
这才是真正的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这才是催人奋进的力量,让我们行动起来,像毛泽东一样,用心的编织我们人生的五彩梦吧!
六、 作业
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将《沁园春长沙》与毛泽东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作比较。
沁园春教案考点范文第5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数 2教时。 导入新课
一、介绍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词有定阕,阕有定句,句有定字。
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结构分:单调:只一片(阕);双调:两片;三叠:三片;四叠:四片 词牌名:
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如梦令、虞美人、卜算子、忆江南、江城子 破阵子、满庭芳、水调歌头、雨霖铃 、一剪梅、永遇乐、菩萨蛮 流派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补充: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 1 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这首词的示范朗读,初步感受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预习提示》第
1、4节和注释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3.请学生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题。
4.思考这首词的思路。
四、研习新课
1、梳理词的思路。 (1)提问: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抒发胸怀天下的革命情。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3)归纳:
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古诗人十分注意对词语的推敲,讲究炼字,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还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的“皱”字。本词上片中也有一些字用得传神精炼,试找出这些字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2)鹰击长空
2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3)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另外: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3、抓住“立”“看”“怅”“问”“携”“忆”“记”等关键词,进一步品味词意。采用边读边议的方式进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提问:“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明确:“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明确:共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逐层鉴赏、体味:
首先,远眺:看到的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其次,近观: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动、静) 又次,仰视:,看到天空:“鹰击长空”; 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
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归纳: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3 携来百侣曾游。
提问:“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提问:“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问: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4、补充史实:
4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5、感受形象
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有怎样的初步印象?
卓尔不群
雄姿英发 志向远大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6、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出节奏和韵味,体会壮阔的意境和强烈的抒情。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背诵这首词(课外完成)。
沁园春教案考点范文第6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数 2教时。 导入新课
一、介绍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词,又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长短句”等。词有定阕,阕有定句,句有定字。
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结构分:单调:只一片(阕);双调:两片;三叠:三片;四叠:四片 词牌名:
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如梦令、虞美人、卜算子、忆江南、江城子 破阵子、满庭芳、水调歌头、雨霖铃 、一剪梅、永遇乐、菩萨蛮 流派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补充: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 1 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这首词的示范朗读,初步感受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预习提示》第
1、4节和注释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3.请学生把难解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并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师生共同解决难题。
4.思考这首词的思路。
四、研习新课
1、梳理词的思路。 (1)提问:
①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抒发胸怀天下的革命情。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3)归纳:
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古诗人十分注意对词语的推敲,讲究炼字,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还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的“皱”字。本词上片中也有一些字用得传神精炼,试找出这些字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2)鹰击长空
2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3)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另外:
遍写出了红之广
透写出了绿之浓
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3、抓住“立”“看”“怅”“问”“携”“忆”“记”等关键词,进一步品味词意。采用边读边议的方式进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提问:“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明确:“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明确:共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逐层鉴赏、体味:
首先,远眺:看到的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其次,近观: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动、静) 又次,仰视:,看到天空:“鹰击长空”; 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
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归纳: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3 携来百侣曾游。
提问:“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提问:“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问: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4、补充史实:
4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5、感受形象
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有怎样的初步印象?
卓尔不群
雄姿英发 志向远大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雄姿英发,志向远大,充满社会责任感和革命使命感的进步青年。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6、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出节奏和韵味,体会壮阔的意境和强烈的抒情。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背诵这首词(课外完成)。
沁园春教案考点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