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植范文
林木种植范文(精选4篇)
林木种植 第1篇
1 经济林木栽培种植中存在的不足
1.1 不具备创新培育的能力
目前, 经济林木的培育林中存在老旧、密集和残林所占比例过大等问题, 且没有及时地创新和更新培育技术, 导致良种培育工作开展缓慢, 产量较低, 经济效益很难提升。
1.2 无发展规划
虽然我国的经济林木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但这些林木多为野生植物, 对栽种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而在实际中存在随意栽种的现象, 比如银杏和板栗等, 这些植物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在这种经济林木建设未得到全面规划的情况下, 地区品种、树种等处于跟从状态, 使部分林木的品种优势、优树种、名树种和特别树种得不到充分体现, 导致林木发展缺失了地方性特色。
1.3 生产规模不集中
我国经济林木的栽种具有分散性, 这就使先进技术和良种得不到集中推广, 抑制了生产基地的建设, 对提升产品质量极为不利, 最终会严重影响销售业绩。
1.4 品种不良
良种是经济林木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然而, 在我国经济林木产业的建设中始终存在良种生产滞后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林木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大, 但因树种品种不良引起的林木单产低, 导致产品质量较低, 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使经济林木建设发展缓慢。
2 经济林木的栽培种植技术
2.1 花果管理
甜柿子、杏、桃和梨等水果到盛果期时需要进行疏果、疏花处理。比如, 在桃与梨之间保持20 cm一果的距离, 甜柿子与杏保持10 cm一果的距离;去除葡萄的惠尖和小果蕙, 经杀菌处理后将果实套袋, 经过约30 d将着色品种的套袋摘除, 以促进着色。同时, 要充分考虑树龄、土壤肥沃程度和品种特性, 保证定果范围的合理性, 以促进果实发育和品质提升。
2.2 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是以树体营养和果园肥力为依据的管理方式。在每年6月中下旬对林区施加钾、磷和氮等复合肥, 以促进树体营养水平的提升和幼果发育,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此外, 应对秋季施肥予以重视, 在土壤冻结前施加有机肥, 比如鸡粪、饼肥、人粪和圈肥等, 并依据树种的不同进行多次施肥。通常情况下, 栽种前期可试追加的肥料有: (1) 速效氮肥。每株追加的尿素量控制在0.2~0.5 kg之间。 (2) 磷钾肥。每株的追加量控制在0.3~0.5 kg之间。 (3) 叶面喷肥。可使用质量分数为4%~7%的草木灰浸出液、质量分数为0.2%~0.4%的磷酸二氯钾液、质量分数为0.1%~0.2%的硫酸锌液、质量分数为0.1%~0.3%的硫酸亚铁液或质量分数为0.3%~0.5%的尿素液等。此外, 还可使用质量分数为0.3%的硼砂水溶液在果树花期喷洒, 以提升坐果率, 但在此期间要注意排水。
2.3 树形修整
将甜柿子树、梨树和苹果树等修剪成小冠疏层形或中心干纺锤形, 葡萄树修剪成棚架形或篱架形, 石榴树和桃树修剪成开心形。此外, 在修剪时, 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 推广应用扭梢、摘心、刻牙、回缩、疏枝和短截等修整方法。
3 无公害果品的栽培种植管理技术
3.1 大枣的栽培种植管理技术
冬枣属于晚熟品种, 具有甜味大、果肉细嫩多汁的特点, 成熟于每年10月下旬, 宜在向阳坡地栽种;山东梨枣具有味甜、品质好的特点, 成熟于每年9月下旬, 需授粉树;大白铃具有味甜、单果重的特点, 单颗果实可达25 g左右, 枣树喜光, 宜在背风向阳、地形开阔的砂壤土中种植, 株行应距保持在2 m4 m或2 m3 m, 每公顷的种植量在1 275~1 500株之间。枣树芽萌动时具有较高的存活率, 此时是最佳的种植时间。枣树芽应在清水中浸泡24 h以上, 剪平苗根伤口, 并在50 ppm的生根粉溶液里蘸几秒后立刻种植。在枣树种植的土肥水管理中, 应在秋季来临时施加将鸡粪、绿肥等基肥, 幼树时期的施肥量控制在3.0~3.75 kg/m2, 之后追肥3次, 追加时间分别是发芽前、谢花前和采收前30 d。具体的施肥方法分为以下2步: (1) 施加0.1~0.5 kg的多元复合肥和尿素; (2) 每隔18 d进行1次叶面喷肥, 并在封冰期、幼果期、开花期和发芽前各做一次施肥、浇水。
在枣树修剪方面, 应本着低干、矮冠、骨干枝少、冠内通风和透光好、层次分明和枝组配合合理等原则。因此, 常将枣树修剪成开心形、圆柱形或小冠疏层形, 枣树的主枝应控制在5~8根, 且在中央领导干上合理排列。在整形修剪幼树时, 应将定干高度定为60~80 cm, 并剪除约5根剪口下的二次枝;中心干生长至80~100 cm时应进行摘心处理, 同时, 在主枝生长至70~80 cm时也应进行摘心处理。在枣树生长的第二年, 应再次剪除主干的二次枝, 在夏季进行二次枝摘心和枣头枝摘心, 以控制枣头生长, 促进主芽分化、二次枝茁壮成长, 提高主芽质量, 保证枣头枝质优、量大。除此之外, 为了提升坐果率, 还要注意主干环剥、喷水、花期浇水、花期枣头摘心、花期10~15 ppm赤霉素和质量分数为0.3%的硼砂溶液喷洒等环节的合理进行。
3.2 肥料和化肥的合理使用
肥料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是保证无公害果品无污染、安全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四原则: (1) 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剧毒、致突变、致癌和致畸农药, 比如苯线磷、氯唑磷、地虫硫磷、蝇毒磷、涕灭威、克百威、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磷铵、砷类、毒鼠硅、毒鼠强、汞制剂、狄氏剂、除草醚、杀虫脒、二溴氯丙烷、内吸磷、二溴乙烷、毒杀芬等。 (2) 明确允许使用的农药。允许使用的农药有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矿物源农药 (比如矿物油乳剂、无机杀螨杀菌剂) 和部分化学农药 (选择性杀菌剂、选择性杀虫剂、杀螨剂、昆虫生长调节剂) 。 (3) 加强病虫害防治。应推广使用特异性杀虫剂和生物杀虫剂, 并改变施药方法, 比如喷洒化学农药和树干涂药、果树生长前期不用或少用广谱性杀虫剂、在果树发芽期重视化学防治等。 (4) 了解禁止和允许使用的化肥。禁止使用的化肥包括含氯复合肥、硝态氮肥、未获准登记认证的化肥和含重金属的化肥;允许使用的化肥包括有机肥、有机商品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4 结论
要想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不断提升栽培种植技术。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坚持科学的种植方法。应以现代化技术为平台开展抚育管理、整地造林等。 (2) 加强科技投入。应保证栽培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淘汰一般品种, 引进优良品种, 并建立林业生产基地。 (3) 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应出台优惠政策, 拓展林业基地建设规模, 培养典型开发区, 统筹安排、突出重点, 加强林业规划等。 (4) 加强林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应提升特色经济林业的建设和品质, 以此提升林业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经济林木是以生产木材、药材、工业原料、香料、调味料、饮料、食用油和干、鲜果品等为主的林木, 属于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目前,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和需求,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与经济林木已逐渐整合, 经济林木产业的建设成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以无公害果品为研究对象, 详细探讨了经济林木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并阐述了具体的栽培技术, 以期能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有机肥,肥水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晓敏, 曹群玲.论经济林木栽培种植技术[J].科学种养, 2013 (11) .
[2]尚子华, 夏红玲.大树移栽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05) .
林木种植合同书 第2篇
经甲、乙、丙三方平等、友好、协商,特订立补充协议,以下条款作为《林木种植合同书》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于《林木种植合同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一、合同期内,若甲、乙、丙任何一方丧失民事能力或遇外死亡,其配偶和子女拥有该林地的继承权。
二、甲方必须在2013年4月30日前将该林地(237亩)交付乙、丙两方使用,自5月1日起,该林地现有林木的处置权、所有权和收益权归乙、丙方所有。
三、合同期内,甲、乙、丙任何一方不得将林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或私人贷款。
四、合同期内,该林地《林权证》由乙、丙方保管,甲方因其它林地需使用林权证,可向乙、丙拿回,待使用完后,必须按时归还乙、丙方保管。
甲方(签字):身份证: 乙方(签字):身份证: 丙方(签字):身份证:
经济林木主要树种种植技术浅析 第3篇
关键词 经济林;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经济林木是我国森林资源五大林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我国经济林木资源及其丰富,有许多珍稀、名优的树种,这些树种的根茎叶和果实不仅有观赏性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食疗、保健树种,独特的功能和广泛的用途,再加上绿色环保特性,深受国内外广发消费者的喜爱,。广西区国有维都林场成立于1959年1月1日,位于来宾市兴宾区滨江北路与祥和路交叉口东北面,随着林业时代的发展,林木技术的进步,经济林种植越来越受到林场的重视,经济林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推进经济林木发展的道路上,通过资源整合、生态化建设、科技创新等多种方式,不断解决障碍林业发展的问题,使各地经济林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造福一方群众,在社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更好地使经济林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提高经济林木品种质量,本文将围绕经济林业发展现状,对林木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以促进林业可持续繁荣发展。
1 国有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
维都林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直属国有大型林场,建场于1959年,总场设在来宾市中心,2011年底,全场总资产达4.2亿元,随后抓住生产发展机遇,2004年以来,维都林场着力加快速生丰产林建设,通过珍贵树种混交林、杂交松不同家系试验与示范等多项试验。同时,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积极调整林种结构,改善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特优名贵树种。2011年以来,林场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主题,把经济林建设等目标作为林场培育新的增长点。由于我国经济林发展经验尚浅,在林木发展生产能力、产业结构方面以及林木种植技术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之处。
“十一五”以来,维都林场年均生产木材7万m?,基本都是桉树,随着地方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及群众需求量的上升,林木产量无法满足周边商户需求。近些年,林场加强对外造林,林木面积不断增多,其生产能力将大幅提高,但受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林木销售价格波动较大,劳动力缺乏,增加了造林成本,对林场职工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经济林产业建设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方剩余劳动力人口的问题,增加地方群众收入的同时,引领农村快速实现小康生活[1]。经济林产业作为一种特色林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有效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条绿色捷径。但当前,我国林业生产水平能力低下,科技育林和学科林种尚未深入开展,经济林的建設在林产业结构调整中,引起生产周期短、高效益等优势特性而被作为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林业发展,助力群众致富。
经济林产业发展不仅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更是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个地方实施经济林产业建设,都是在提供各类经济林产品的同时,提高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促进该地方生态建设。经济林的种植发展符合并可满足当前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2 经济林主要树种种植技术
2.1 整形修剪
对苹果、核桃、梨子树等修剪成小冠疏层或中心干纺锤形,葡萄可采用篱架或棚架的方式,石榴和桃树修剪成开心型。修剪时,必须根据树种的生长规律和不同生物特性,掌握短截、疏枝、回缩、刻芽、摘心和扭梢等多种修剪方法,选择最佳整形修剪方式。
2.2 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在经济林木生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合适生育期适量的肥水可为林木生长提供充足养分,以便林木长势更旺,抗病、抗旱等能力更强。对经济林进行肥水管理一般根据林园的基础肥力和树体营养状态对其管理。首先,施肥时间为6月的中下旬,通过追施氮磷钾等复合肥,为树体提供充足营养,以满足幼果良好发育。其次,应做好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秋季施肥一般在9月土冻前,追施鸡粪、人粪等有机肥,根据不同树种多次施肥。一般在栽种前追施速效氮肥,每株控制在0.2~0.5 kg尿素,后期追磷钾肥,每株0.3~0.5 kg,并可根据不同的生长期进行叶面喷肥,可用0.3%~0.5%的尿液,0.1%~0.3%的硫酸亚铁液,0.1%~0.2%的硫酸锌液,0.2%~0.4%的磷酸二氢钾液,4%~7%的草木灰浸出液等。果树花期可喷0.3%的硼砂水溶液,以提高着果率。另外,在肥水管理期间注意雨季排水。
2.3 花果管理
做好花果管理对提高果实产量有重要影响,苹果、梨子、桃等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要注意疏花疏果,苹果、梨子、桃之间一般保持15~20 cm的间距,柿子、杏之间保持10 cm左右的距离,葡萄可把弱小果穗去除。为了保证果实质量和产量,可对果实进行套袋,并在套袋前进行杀菌处理。对着色品种要在经过30 d左右将套袋摘除,以有利于着色。另外,要根据树种特性、土壤肥力等综合情况,合理规范疏花疏果,最大程度确保果实产量,提高果实优良品种品质。
3 经济林木高效种植措施
经济林建设和种植要结合周边生产及药材市场等需求,注重适地和品种质量栽培区问题,生产品种逐步走向良种化,实施以产量为基础、质量为核心的经济林栽培技术。
3.1 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
国有经济林业高效种植技术需要在地方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下才能进步,面对我国经济林品种质量以及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为适应并将长期满足地方生态建设、经济增长需求,必须制定林业发展管理政策,给予技术上的科研支持,通过相关补助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经济林建设基地规模,始终坚持科技种植,快速摸索出一条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因地制宜以经济林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健康之路[2]。
3.2 加大投入、科学种植
只有现代化的林业种植方式,才能提高经济林木品种质量。这种林木高效种植技术前提需要有充足资金投入,应用于科研和推广,更好地调整经济林业资源结构,强化规范、标准的林业生产管理,坚持无公害栽培技术。同时,依靠科技造林,在林地选择、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各个生产环节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与措施,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重点围绕良种培育、田间管理和高效栽培技术,不断改良产品和技术应用,通过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推广科技种植试验基地等方式达到提高经济林高效丰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英.经济林木种植技术探析[J].福建农业,2015(1).
[2]段东梅.论经济林木种植技术[J].科技与创新,2014(9).
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的应用 第4篇
1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的重要性
适地适树就是让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点能够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符合, 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1]。简而言之, 就是将树木栽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适地指的是应对造林区域所具备的气候、土壤、地形等立地条件进行全面的了解, 然后根据这些条件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适树就是对树种自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进行掌握, 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造林地。如果在林木种植中, 存在种植地及树种选择不当问题, 短期内这种选择的后果并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长期就会看到这种不当选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林木的生长会逐渐恶化。比如, 刺槐比较适合在低海拔山地区域种植, 该树种的根系比较浅, 抗风能力差, 所以栽种时应避免选择风大的区域, 否则就容易出现风倒、倾斜等问题。
2 适地适树种植的标准
林木种植中的适地适树原则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但是仍然具备客观上的标准, 比如, 在一些园林建设中, 需要达到一定的艺术方面的要求, 如表现出林木的苍劲挺拔之感[2]。只要这些林木栽种后能够维持正常、稳定的营养代谢, 达到其平均的生长寿命, 即可说其满足了适地适树原则的要求。同时, 园林建设中要表达的这种艺术性还需要建立在生态科学性的前提下,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可以从景观方面的要求着手, 按照树种的不同来选择一个适合的种植地, 也可以对局部进行适当的改造。比如, 在湖岸或者河堤边营造一种柳暗花明的效果, 不仅要根据树种的色彩进行选择搭配, 还需要考虑到树木的耐水能力及树木之间的遮光状况, 确保种植地季节性的最高水位维持在一定的标准之内, 防止树种浸水后出现枯萎、死亡等情况。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种植, 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3 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的应用策略
3.1 合理的选择地形
要想将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就需要对林地实际的立地条件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并且给予其客观的评价, 还需要掌握林地的立地性能, 充分了解其中的各个因素[3]。其中, 地形就是立地因素之一, 在进行林木种植时, 造林地的海拔及坡向等条件的差异, 对树种生长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海拔会对该区域的气温、降水等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 在海拔高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气温会越来越低, 高度每升高100 m, 温度通常会下降0.5℃左右。同时, 空气具备的绝对湿度会出现相反的变化, 海拔越高湿度就会越低, 其相对湿度在夏季也会呈现这种变化趋势。从降水量层面来看, 一般海拔越高降水越多, 其中还会出现一个最大的降水带, 超过后降水又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对于坡向的选择来说, 阳坡所具备的日照时间较长, 而且温度高, 有较强的太阳辐射, 结霜降雪也会稍迟一些, 而且土壤解冻会比较早, 湿度比较低, 阴坡的各种条件是与其相反的。
对这些地形条件的分析可知, 在海拔较高的地方适合种植抗寒性能强的植物, 低海拔地带则应种植喜温树种;阴坡适合种植抗风、抗寒的树种, 阳坡应种植喜温的植物类型。
3.2 水文条件分析
一个地方所具备的水文条件主要表现在含沙量及汛期、结冰期、径流量4个方面。含沙量情况可以根据河流流经的主要地区条件来分析, 比如黄河要经过黄土高原, 含沙量就相对较大[4]。从汛期方面来看, 主要探究河流经过的地区的气候状况, 如水文中的结冰期需要考察具体一条河流是否具有结冰期, 我国北方地区的很多河流通常都有一个比较长的结冰期。对径流量的分析, 需要结合其支流汇入的情况及所在地降水等情况来综合判定。可见, 在水文条件的影响下, 植物实际的生长环境与当地的整体环境存在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这种情况下要想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就应对实际状况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树种。
3.3 土壤条件分析
在进行林木种植时, 土壤条件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在对土壤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时, 需要结合其实际的物流及化学性质进行综合的探究, 其中化学性质的影响尤其显著。在土壤的生存过程中, 其化学性质主要有p H值、盐分浓度2种指标上的因素,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土壤实际的p H值情况。影响的具体表现有4点, 一是酸碱环境的不同, 林木获取的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是不同的;二是酸碱环境的差异, 土壤中钙质实际含量也是不同的, 酸性土壤中钙质含量较碱性土壤中的钙质要少;三是土壤的实际酸碱环境与其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有直接的关系, 进而影响林木的生长, 比如菌根及硝化菌等对土壤p H值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四是林木对土壤中钙质的需求是不同的, 需要根据树种的需要选择酸碱性的土壤类型。只有在明确了这些方面的差异之后, 才能真正做到适地适树原则, 也才能获得理想的林木种植效果, 使其在林业发展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为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在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只有采取正确的栽种方式, 才能达到改善环境的效果。同样, 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种植地区的环境条件及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林木种类, 然后根据科学的种植计划进行栽种, 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效果。这对于促进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能够为今后林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动我国生态事业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巧红, 罗鹏.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 (24) :243, 246.
[2]曹国斌.适地适树原则在林木种植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 (29) :100.
[3]陈戈良.刍议林木种植中适地适树原则的应用[J].福建农业, 201 (58) :233.
林木种植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