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延伸之后的精彩
课堂延伸之后的精彩(精选3篇)
课堂延伸之后的精彩 第1篇
关键词:延伸类文字,语文情境,构建教学
我们知道,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声部分之精彩要远远高于无声的文字材料, 而有些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的文字拓展部分时, 非常注重拓展延伸类文字材料与语文情境课堂教学的融合运用, 非常巧妙, 效果也非常好, 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具体运用到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中来。近日, 开发区教师基本功素质大赛中, 语文科目参赛题目为欧·亨利《二十年之后》, 一位青年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自然, 尤其是最后的两个幻灯片所展示的教学探究部分, 笔者非常推崇。
教师幻灯片展示一:合作探究三, 小说的结尾从感情上来说, 似乎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改成下面的这个结尾, 比较一下, 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这条街的拐角处有一家餐馆, 尽管时间不早了, 餐馆里的灯还亮着。他们找了一个临窗的位置坐了下来, 争着点记忆中对方喜欢的菜肴, 往事涌上心头。
“吉米, 二十年了, ”鲍勃斟满酒杯说, “二十年前我们青春年少, 壮志凌云;二十年来我东奔西走, 艰难打拼, 尽管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我总感觉很孤独。在我遭遇挫折时, 我总想如果能有吉米这样的朋友在身边那该多好啊!”
“兄弟, 干杯!”吉米举起酒杯, “二十年了, 你还是像当年一样雄心勃勃, 但是你瘦了。看到你眼角的伤疤, 我就想起当年我们骑车比赛的情景。你摔倒后, 我不知所措……”
……
夜已深, 窗外街上空荡荡的, 风已经停息了。
……
教师小结:欧·亨利的小说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常能使人在恍然大悟中“含泪而笑”, 回味无穷。在他幽默、诙谐、风趣、俏皮的笔调中, 读者能真实而深刻地体会到各种小人物的悲辛, 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独特艺术魅力。
教学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是, 教学的目的, 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 才能实现。至于内化、吸收还应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 知识链的变化, 不断连续地创设情境, 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客体, 并能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紧接着, 教师继续进行下一个小说《心与手》教学的拓展延伸流程。
教师幻灯片展示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 结合故事情节, 为这段文字补个欧·亨利式的结尾。
教师此时展示的是小说《心与手》的前半部分的主体, 要求学生阅读欧·亨利《心与手》 (结尾已删) , 要求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为它补写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构建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构建性。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所以, 教师巧妙而成功地设计并运用好这个相关联的信息平台, 为学生创设能激发求知欲的学习环境,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下展示部分学生补写的材料。
学生补写片段一:
进入吸烟室之后, 埃斯顿转身对另一名男子说:“谢谢警长, 她是多年前我爱慕的一位女性, 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 今天在这里遇到她, 我真的不想我在她心目中的印象因此而改变, 所以, 非常感谢你。”……
学生补写片段二:
不久, 两名身穿制服的警察迅速出现在这位年轻女子身边, 女子有些不解, 更多的是害怕, 一名警察拿出了一张照片, 询问是否见过这两个通缉犯, 女子愕然, 惊叫失声, 茫然间一低头, 忽然发现自己的行囊竟然不见了踪影……
学生补写片段三:
进入抽烟室, 那名打扮整齐的年轻人不知从哪里变出了一把钥匙, 然后迅速打开了手铐, 揉了揉手腕, 说道:“嘿, 这玩意儿戴着真别扭。”另一名拖沓一点的男子笑道:“还真亏了它, 要不然, 非得栽在那一帮警察手中, 等下了车就赶紧走, 免得警察发现了什么不对, 反应过神来了, 会追上来的。”“说得对, 唉, 还得先戴上这令人恐怖的东西。”打扮整齐的那一个紧接着说, 话没说完, 两人就把那锃亮的手铐又戴了上去, 走出了抽烟室……
教师展示片段四 (原文结尾) :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 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 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 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 “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
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的补写片段非常精彩, 我们一直强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积极参与, 强调兴趣的培养, 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总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设计情境教学。
此外, 在拓展延伸类文字材料在语文情境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上, 教师努力创设学生活动的情境, 应恰到好处, 拓展课堂知识, 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再一次使学生走进文本, 从而使学生有了作品创设的生活体验, 更深刻地感知文本世界, 达到教学与教育同频共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延邦.如何构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 2012 (6) .
将品德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 第2篇
现代儿童的生活总是过早地受到成人生活的侵蚀,在教育中,儿童过着一种没有激情、没有童谣的生活,日子单调而枯燥。如何将儿童的生活和教育融合起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的生活因课堂而精彩起来。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品德课程生活化,构建生活的课堂,已成为新德育课堂的关注点。教学过程中再现生活情境,展现典型事例的过程或瞬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多样性的活动与交流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创设典型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反思和体验,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让学生在主动中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如在教学《我的好习惯》《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教师要努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前让学生认真了解“生活中的我有哪些好习惯”“生活中的我会做些什么”,课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你是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的”“你是怎样学会做这些事情的”“今后你还想学会做什么”“为什么想学”……教学《平安回家》这一课时,课前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观察上学放学的路上有哪些危险存在,拍摄或记录下来,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危险远离我们,课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合理可行的想法通过书信或倡议书的形式汇报给有关领导。这样,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再将课堂巧妙地延伸至生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在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的生活化情境,在课堂上进行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从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二、让课堂回归生活 将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
品德课堂有它的特殊性,它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也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品德课程离不开生活,它依赖于生活。正是因为有了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现象,品德教育才有了丰富的源泉;正是因为有了生活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学生才有了许多活生生的辨别材料;正是这些真实的事例,才更具有说服力;正是这些真实的事例,才更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比如,在与学生讲诚信时,学生们都明白人要讲诚信。但在生活中,面对金钱,面对诱惑时,如何才能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呢?学生们往往会觉得困惑。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这种诱惑呢?那就必须依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讲诚信乃做人之根本,做人不讲诚信会给自己、给家庭、给社会带来危害。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不要胆小,要敢于发言,敢于表演,敢于同黑暗作斗争。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给学生表演、发言,让他们树立信心。当学生发言不完善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给予鼓励,要让他们心中有信念,相信自己。学完了《我与小动物》一课,学生内心对小动物充满了喜爱,由此,再将品德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自己喜欢的动物,关心它们,爱护它们,感受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真正做到与动物交朋友。这样,学生就能从实实在在的品德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陶冶情操。课堂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深化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们丢下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融入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大胆地完成自己的调查,快乐地发现大自然的美景,耐心地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勇敢地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让课堂回归生活, 将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
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我们给不了学生许多。但只要我们用心去钻研,用爱去奉献,学生的生活一定会因此而改变,学生的童年也一定会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抵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要让新德育课堂成为搭建课堂和生活的桥梁,将品德课堂的精彩延伸至生活中,让学生的生活因品德课而丰富多彩。
(责编 刘宇帆)
课堂延伸之后的精彩 第3篇
“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应注重四个方面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听说与读写、个性与分享;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 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 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做到激活一点, 拓展一片;激活一片, 延伸无限。
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结束, 课外学习的起点, “拓展延伸”要讲究灵活性:时间可长可短;方法丰富多样;时机随处可见。目的在于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得点于课内, 得面于课外。
我在一线担任语文教学多年, 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经验, 认为可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延伸”的训练设计。
一、多元解读
文章的主旨尽管有着统一的认识, 但并不能僵化理解, 换一个角度, 可能会有新的发现。针对课文中主旨的深入探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训练。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后, 可设计三个思考题: (1) 愚公真愚, 智叟真智吗? (2) 当今时代还要不要愚公精神? (3) 愚公是“移山”好呢还是“搬家”好呢?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对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精神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二、比较阅读
不同的文章, 既有不同点, 也有相同点, 进行比较阅读, 容易发现作品的优劣, 体会多样的趣味。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学习思想在北师大版的教材编排上有很好的体现。学习《静默草原》《草原散章》两文后, 设计比较阅读点, 让学生思考, 一定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同是写草原之景, 体会草原人与都市人在对草原的描写手法、表达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异同。
三、抛砖引玉
在学习一篇文章后,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相似点的其他文章 (同作者、同主题、同写法等) , 也可以通过对节选文章充满情趣的阅读, 引导学生主动去读原文原著。如, 学习《猫的故事》后, 引导学生阅读梁实秋有关猫的系列作品;学习《贾芸谋差》《李逵见宋江》课文的时候, 可布置学生课后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原著, 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主题、艺术写法等。
四、归类整理
对名言、诗句、成语、俗语、谚语的归类收集整理, 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学习《夜雨诗意》后, 可以整理有关雨的诗句。学习《孔孟论学习》《读书杂谈》后整理积累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等等。
五、综合实践
如学习《黄果树瀑布》一文后, 可结合“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活动, 设计以下拓展训练: (1) 搜集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资料, 编写一份图文并茂的《黄果树景区览胜》小集子。 (2) 根据资料写一份导游词, 并相互交流, 看谁的更符合现场交流的场景。 (3) 可开展“台儿庄古城”风景名胜实地调查活动。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六、个性分享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农夫和蛇》等课文后, 根据课文内容, 人物形象改编表演课本剧, 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加深了学生个性的理解, 也锻炼了学生的分享能力。
七、学以致用
在课堂学习的创作方法, 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写法训练;在课堂学习的文章写法, 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更换写法的训练。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设计如下拓展练习: (1) 使用一系列动词写一段话, 描述你玩过的一个游戏。 (2)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仿造一个句子。又如学习《最后一片叶子》可让学生发挥想象, 补写出贝尔曼老人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画藤叶的情景, 把课文侧面描写的方法改为正面描写, 从而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课堂延伸之后的精彩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