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孔子的教学方法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孔子的教学方法(精选9篇)

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1篇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是一位“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孔子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将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二是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第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所说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第四,以身作则,树立师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他也曾在学生面前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其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也。”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

1、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当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为人师者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在这里所讲的温故而知新是指老师全面掌握知识,理解要深刻正确。

3、诲人不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不间断地从事教育活动,就是在从政的5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或屡犯错误,他也不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他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4、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而且注重身教。他“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与学生共同进行学问切磋。这样,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他说:“当仁不让于师(面对着合符仁德的事情,即使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师范院校应当开设《论语》课程,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并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研究现实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当然,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不是要复制古董,而是要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吸取积极因素,比如孔子重视德育,包括师德,讲究教学方法等等,并赋予其时代气息,弘扬孔子教育思想,培养新时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2篇

弟一,认为人生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少年时的学习尤为重要。他说:“少年不学,长而无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

第二,认为一个人光埋头苦学并不够,还要多思,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更加有效。

孔子曾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说:一个人如果只学习而不知思考消化,则茫然一无所得;如果只思考而不知学习,那就更危殆不安了。

第三,认为对于学习的东西,应该时常加以重新温习。

孔子有一句学习方面的名言,叫做“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只有时常温习过去所学得的知识,并整理而找出头绪,加以巩固,才能不断吸收和了解新的东西。

第四,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

由于孔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的文献、历史都非常精通,有人认为他是天生的。他不同意,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文献,并以敏锐和全神灌注的精神而追求到的。

感悟孔子的教学理念 第3篇

一、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孔子教育学生时不倚老卖老, 不居高临下, 不盛气凌人, 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的姿态。首先,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表明了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 为他们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 之后才慢慢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理想。不仅如此, 这些话语还表明了孔子与弟子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他洞悉学生心理, 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 所言所语, 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都才华卓越, 抱负远大, 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 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 怨声载道, 大叹世道不公, 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 一问就问到了学生的心坎里,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 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 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份理想志趣, 久积于心, 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由此可见, 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 巧于设问, 善于启发, 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种立足现实, 洞悉心理, 循循善诱, 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其次, 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哂笑, 对冉有长于政事、公西华重视礼治的回答不作任何评论, 而对曾皙‘泳乎沂, 风乎舞雩’的对答表示赞同、欣赏, 表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足以表明了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性格而施以教育的教育思想。最后, 文中三个“尔何如?”及文章最后一段孔子的总结评论均充分体现了孔子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四个学生, 四种理想, 四种性情, 孔子因人而异, 因势不同, 分别以不同的评点 (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 来教育学生。

二、兼容并蓄, 鼓励个性

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在评价考查学生时, 切不可以己度人, 千人一面, 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 对学生求全责备, 而要有一种兼容并蓄, 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 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 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 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子路以勇治国, 冉有以富治国, 公西华以礼治国, 曾皙以美治国, 这些想法并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 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更没有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 而是宽容接纳, 积极肯定, 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 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 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 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 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孔子的理想与学生的追求肯定不同, 但他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们的理想追求, 这就是孔子的胸怀, 这就是孔子的个性教育。再有, 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时急躁、冲动、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狂傲无礼, 孔子对子路的莽撞表现一语不发, 只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还有曾皙, 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谈话时他却在“鼓瑟”, 他的所作所为超逸洒脱, 与众不同, 孔子没有制止他, 更没有批评他。从“子路率尔而对”到“曾皙鼓瑟而谈”, 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 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 包容个性, 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借鉴。

三、自主互助, 赏识学生

孔子深谙教育之道, 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互助教育。子路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之后, 我们再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 我们看到了孔子“哂之”, 我们听到了孔子批评他“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更有意思的是, 与子路的骄狂自负、壮志凌云形成对比的是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师弟的言语态度。冉有说话谦虚谨慎, 小心翼翼, 公西华则谦逊机智, 情真意切。这两个师弟的表现与子路刚好相反, 或许从这种实实在在的对比中, 从老师意味深长的“哂之”中, 子路应该躬身自省, 明白些什么吧。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 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 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孔子告诉我们的教学之道 第4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孔子

儒家思想的处事原则可以概括为“中庸之道”,它告诉我们要适中、适宜地对待一件事,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构建和谐。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国学,尤其是孔子和《论语》,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学习圣贤的教育思想和策略,用以指导自身的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想这是一件幸事。当然,本文所做的思考,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只言片语的体现,更有不尽之意,以求教于方家。

一、师生相处策略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思想的传播者、人生的引路人。“惑”,迷惑。一方面指学习上的迷惑,另一方面也指生活中的迷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无形中也吻合了教育中倡导的“德育为首”的原则。作为教师,应兼而顾之。

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自己求学,永远不满足,不厌倦,只求进步。教人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会说同一个问题人家问你三遍,第四次问就讨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学生才会爱上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教师,爱上这一学科。这对于教学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2.向学生学习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学生就像白纸,画完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当老师的,要精心设计,画出精品。同时应该学习孔子对学生的鼓励方式,他认为子夏说的对,而且启发了自己。

3.评价学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如何对待学生,孔子说得很明白,不要人云亦云,乡党中(同学之间)的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二、问题处理策略

据心理学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应到位而不越位,做到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

孟子说过:“人恒过,然后能改……”孔子也说:“过则无惮改。”“过而不改,是为过也。”

1.要教育學生学会倾听。当学生每次要发火时,请同学们试着做到:一可以沉默3分钟,二可以先听完别人说的话后再发火,不要意气用事。要引导学生从细微处体验,见微知著。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一件事要认真地做,说了的要兑现,身先士卒。用人要把握时机,学生生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学,这就是不爱学生。

三、预警策略

1.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作为教师,一开始,我们要按课标要求制定学科发展目标,比如这一学年或者一学期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实施分阶段战略,即把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所重,化大为小,各个击破。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这也是约束大家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迫使每个人都得认真遵守。

2.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所以每天坚持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素养。让学生每天都吃精神食粮,日积月累,就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老师教我们去忠实、诚信地做人做事,

我真正去实践了吗?我们每天都有学习的收获吗?

要把“三省吾身”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学生一到教室,第一件事就是反省,让他们坚持按这样的标准衡量自己,教师适时观察他们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此以往能做到的人,确实是孺子可教也。

总之,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后代去仔细品味、享用,它将把我们带进一片新天地。

孔子教学的思想 第5篇

在1988年元月,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宣言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说明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更应汲取孔子思想的精华,时刻准备着把这些精华渗透进语文教学中,那么,孔子的思想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弘扬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为人处世讲究一个“正”字

孔子认为:“人之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2、做人要重视一个“仁” 字

“仁”是孔子最重视的道德范畴,那么,究竟什么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孔子每次对“仁”的解释都不一样,更准确地说,孔子每次都是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释“仁”。就事论事,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孔子教学的特点,他从来不抽象地讨论问题,对“仁”的解释也是这样,始终紧紧地围绕着人们的日常表现,灵活机动,随事点拨,针对性非常强。但是它也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那就是“爱”。《论语》里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个答案十分朴素,但它却是孔子对“仁”的最高概括。做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尽管十分朴素,其中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意义。孟子对孔子说的爱做了全面、精辟的概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十个字透露了孔子讲爱的三层含义,那就是,第一层:“亲亲”,对亲人的爱;第二层:“仁民”,对大众的爱;第三层:“爱物”,对万物的爱。

3、个人修养要追求一个“全”字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如何在语文教学渗透孔子思想精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感染源和模仿对象,所以要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要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到不在学生面前说消极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不迟到,不说脏话,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集体活动遵守秩序等。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如果学生听到我们说的一套,做的又不一样,那么爱憎分明的他们就会从心底里排斥我们,从而,不听从我们的教诲。因此,我们要把《师德规范》当作检测仪,以学生为镜,不断的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拥有良好的师德。

2、以孔子经典语录中的话语引导学生

如孔子的“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说的是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说的是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是说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当然,孔子经典语录举不胜举,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经典语句来引导学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汲取其中的教育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

孔子的教育方法最著名的是“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 一律地说教灌输,而是在了解学生的习性和个性心理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纲领。教育如同栽培桃李的人,本来夏天可以在树荫下乘凉,可教育不当就会被荆棘所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在这里,他实际上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6篇

三千年前,以弟子三千著称的孔子,开创私学,成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因此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学活动,从事平民教育的实践,从事培养人、改造人的事业,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中国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切使他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所以,孔子的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面,亦包括学的方面。

第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很多时候,孔子只是提出问题,并不作答,也不要求弟子回答,只是让他们自己去领会。如:‚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

有时候,孔子对弟子的问题不作正面回答,反而就问题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教者要善于启发诱导,学者要善于领会。

再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对后代的教育影响深远。我们连云港市新推出的高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对教育者的启发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因材施教。

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的性行、品格、天赋条件有清楚的了解,方能做到因材施教。他曾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如《为政》所载,孟懿子问孝。孔子的回答是‚无违。‛并进一步对樊迟解释说,无违的意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因为孟懿子乃是孟僖子的儿子,孟僖子死前嘱咐他的两个儿子拜孔子为师,就是为了让他学礼。

孟武伯问孝。孔子的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考虑到孟武伯为孟懿子之子,是鲁国三桓之一,贵族世家,有着骄奢淫逸的条件,恐怕孔子的话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一定的针对性。

子游问孝。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子夏皆是孔子的高足,又以文学著名,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则对孝的要求作了超乎一般世人理解之上的更深一层的启发。

正是对学生深刻的了解,对同样的问题,孔子总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以不同的启发引导。

第三,学思结合,言行统一。通过学习由无知变有知,通过思考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可以得心应手运用的东西,正是学与思的精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述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这就是要求弟子们既要勤勉地学习,更要努力地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正说明了学与思相辅相成的关系。

言用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行就是实践。‚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即先做后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即以说的超过做的为耻。言只是一种主观的态度,而行是实践性的。孔子虽没有认识到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但他也明确地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孔子主张言行一定要统一的观点。

第四,通过努力学习,达到自我实现。学习应当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宪问》中载,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说,为己要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他是为实现这种理想追求而提高自己。而如果仅仅想的是为人,就会为了取悦于人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应坚持的原则,变成孔子在与子张的谈话中所提到的:‚色取仁而行违‛的‚闻者‛和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乡原‛。

在坚持自己理想的前提下,要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别人的理解,必须把工夫下在自身的努力上。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人知也。‛(《里仁》)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正因为如此,他感叹地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慨叹‚己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简言之,学习首先是为了自我实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才能坚守原则,赢得社会的赞誉。

第五,谦虚求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还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曾教训争强好胜的子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在他的教育下,弟子们也确实由谦虚学到很多知识。如曾子就曾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

孔子的学习方法名言 第7篇

2)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8)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0)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3)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4)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5)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8)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8篇

任何教育观都是由其办学宗旨所决定的。孔子作为宋国没落贵族的后代, 他的胸中充满了治国兴邦的伟大抱负, 正是这一思想的涌动, 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出道为官做事的士人, 期望他们能富国强兵, 实现大一统的伟业。出于这样一种目的, 孔子描写他要培养的理想人才时说:“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教育内容始终要围绕教育目的为轴心进行旋转。为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雍也》) 。四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四个方面, “文”指学习《诗》《书》《礼》《乐》等书本知识;“行、忠、信”则属于德教, 指关于品行、忠诚和信实等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两个方面, 孔子更强调道德教育, 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孔子说:“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学而》) 。同时, 他又说:“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 (《阳货》) 这体现了孔子的“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 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的德智统一的教育观。

现代教育理论非常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不仅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二者达到互动、和谐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其实, 这一理论已经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以下我们就具体论述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成功之处。

一、注重言传身教, 树立“诲人不倦”的态度, 实行“因材施教”。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应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激励、感染学生。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子路》) 这里强调了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他又说:“可与言, 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之言, 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 他主张同时采用“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用“有言之教”的就用“有言注教”, 不可用的就通过暗示和自己的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

朱熹说:“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 (《四书集注》) 孔子注意观察了解学生, 用他的话说是“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为政》) 即看学生的所作所为, 了解学生的经历, 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而且还“退而省其私”。 (《为政》) 即考察学生课后私下的言行举止, 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有的放矢, 循循善诱, 不要千篇一律地说教。比如:关于什么叫“仁”的问题, 孔子答子贡说“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 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入承大祭”; (《颜渊》) 答司马牛说“其言也仞”; (《颜渊》) 答子张说“恭、宽、信、敏、惠”五者为仁。另外, 学生的能力和智商也不尽相同, 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 上也;学而知之者, 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 (《季氏》) 因此, 他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说:“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

二、提倡启发式教学。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述而》)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教学过程中的一大特色, 他认为, 先由教师指定学习内容, 或提出某个问题, 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等到学生感觉到脑中装满了东西, 嘴上却表达不清的时候, 再由教师开导, 帮助他理出头绪, 拓宽思路, 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专心读书,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次子夏读到一首诗:“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苏以为绚兮”, 问孔子这诗的含义, 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子夏领悟到老师的意思是说, 作画须先有素洁的底子, 以此比喻“礼乐”须建立在“仁义”的思想基础上。但子夏对这一想法还不能十分肯定, 于是问:“礼后乎?”孔子听后高兴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八佾》)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 孔子在这里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 由生动具体的画面, 引向抽象的道德观念, 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仁义”的意义, 从而自觉地接受“礼乐”的教育和约束。

孔子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 很善于运用“叩其两端”的方法。他说:“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这就是说, 从正反两方面去启发和诱导学生, 使学生开拓视野, 从对比分析中得到结论。如子贡问如何评价一个善人, 孔子先启发子贡从反面作各种尝试性思考:“乡人皆好之, 何如?”, “乡人皆恶之, 何如?”当各种尝试性的思考都以“未可也”结束后, 孔子才从正面提示:“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不善者恶之。” (《子路》)

三、善于运用情感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认为:只有让学生对学问产生了某种浓厚的兴趣, 他们才能自觉地、深入地对学问进行研究, 才容易达到教学的效果。因此,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用情感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作为有感情的动物, 很容易被别人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当这种感情积聚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对别人的人品、学问及相关的东西产生兴趣。这方面, 孔子作出了好的表率:首先, 他“有教无类”, 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管他的出身是否低贱。其次, 他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和深深地热爱。他看到学生的进步, 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家贫, 他常接济;学生有病, 他常去看望;学生死了, 他十分伤感。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最后, 他对学生做到了“无隐无私”, 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是丘也。” (《述而》) 正是孔子对学生的这种关爱和他坦荡的胸怀, 使学生对他无比敬佩, 都愿意拜在他门下为徒。因此, 形成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人才济济的昌盛局面。

四、提倡学而不厌, 注重温故知新, 一以贯之。

勤奋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 没有快捷方式可走, 只有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钻研, 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孔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一定要勤奋好学。另外,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习是一个反复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断地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新的知识和看法,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 孔子说:“予一以贯之。” (《卫灵公》) 学问犹如浩瀚的大海, 无边无际, 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很少的一部分, 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 就要有一定的目的和一个统领的思想。只有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有目的的学习中去,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注重实事求是, 培养谦虚谨慎、有错就改的学风。

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为政》) 这句话说的是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不懂装懂, 把一知半解的知识当作已经全理解的东西放过去。要做到真正的“知”就必须树立一种谦虚谨慎、有错就改的精神。孔子说:“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 (《卫灵公》) 真正的过错, 是知错不改。因此, 孔子又说:“过, 则勿惮改。” (《学而》) 当自己出现错误时, 要排除心理障碍和人为干扰, 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只有勇于面对错误, 才能真正做到改正错误。另外, 孔子作为以培养贵族官僚为教育目的的老师, 他深知“谦虚谨慎”的为官之道。因此,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 常常把“谦虚作人, 谨慎做学问”当作教条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他说:“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由;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为政》) 他的意思是:当面对自己不太了解的学问时, 要多听、多看;不要不懂装懂, 盲目表态。其实, 这也是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

六、主张学思并重, 鼓励择善从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认识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在处理这一关系时, 他认为:学应是思的基础。因此, 他说:“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卫灵公》) 同时, 他又很重视发展思考能力, 强调勤于思考, 提出“君子有九思”, 对那种不认真思考的学生极不满意:“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由此可见, 孔子的学思并重论主张学思应当交修并进, 仅学不思, 将迷失自己;仅思不学, 将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面对门类繁多、良莠不齐的学问, 如何选取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呢?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以贯之”, 还应按照这样一个标准:“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何为“善”, 何为“不善”, 作为孔子的学生应以孔子的“仁”“礼”为核心, 去选择符合这一思想的内容。另外, 做人和做学问其实是一个道理。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里人》) 他教给学生以道德高善、学问渊博的人为标准, 时时刻刻向贤人看齐;当看到品质低劣、不学无术的人时, 就要以此为镜子, 看一看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由此可见, 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 这种通过比较来获得学习榜样的方法, 是孔子教学方法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孔子及学生.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9.

[2]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 2002.

[3]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5]中华孔子研究所.孔子研究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

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孔子;启发教学;言语教学;中学作文

据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写言语。大教育家孔子的言语教学理念及实践学界已有深入研究。但从中学作文教学视角探讨孔子言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尚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不揣冒昧,对孔子言语教学作初步梳理,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孔子言语教学理念的现实和理论根源

1.孔子启发教育思想与有教无类的关系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述而》載: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尚无诲焉。”脩者,干肉也。束脩为古之薄礼。孔子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种族,这就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理念。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其年龄、禀赋、志向各异,孔子教学任务极为繁重。孔子博闻强记,吸取古人智慧。据《左传·襄公二十年》载,古志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古人质朴,言为心声。孔子进一步推论:“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曰》)于是,言语在孔子教育中地位上升,有助于提高孔子的教学效率。但推论还需实践检验,据《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孔子在严厉批评之后,发现教学中“听其言而信其行”失之严谨,从而修订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在教学中,孔子的教育理论开始创新,逐步完善。

2.孔子因材施教与启发教育的关联

孔子弟子数量极多,其教学质量也是极高的。据《论语·为政》载,孟懿子、孟武伯和子游、子夏均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因学生个性、处境各异,孔子对学生的启发教育也不一样。宋代程颐对此有精到的分析:“告懿子者,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程颐之说,也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概括。《说文解字·木部》:“材,木梃也。”据段玉裁注:“‘材’引申之义,凡可用之具皆曰材。” “因材施教”之“材”是指材具。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他根据弟子材具所进行的教育。

二、孔子言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1.孔子言语教学在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据钱穆考证,孔子三十岁后即授徒设教,三十五岁已有声誉。孔子去鲁,周游列国,但不为时君所用,最后返鲁办私学。孔子虽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教育上却成就非凡。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古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孔门弟子撰《论语》受其影响,将孔门贤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司马迁称之为“异能之士”。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世称之为“孔门四科”。据《论语·述而》载:“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后世又谓之曰“孔门四教”。孔门“四科”与“四教”之区别,王齐洲先生已有论述。他认为“四科”是孔子对弟子从政特长的评价,“四教”是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

2.孔子言语教学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先秦诸子,除老子外,均晚于孔子。老子与孔子孰先孰后,学界存在争议。孔子晚于老子论者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孔子向老子问礼为据,孔子晚于老子论者以今本《老子》部分思想晚于孔子为据,各持己见。据李学勤先生考证,郭店楚简《老子》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楚简《老子》不反对“圣”“仁义”,其与入家思想并非水火不容。今古本《老子》和庄子的“弃圣绝智”思想均与儒家仁圣思想水火不容,其原因是《老子》在流传中被庄子后学所篡改。可见,孔子的出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相贯通。

三、中学作文教学与孔子口头言语教学,均以言志为旨归

据《论语》记载,孔子至少开展了两次弟子集体言语教学活动,均要求表达志向。一次见载于《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孔子他们各言其志,其口头作文如表一:

孔子当时约六十岁。子路,名由,比孔子小九岁。曾晳,名点,比孔子约小二十一岁。冉有,名求,比孔子约小二十九岁。公西华最小,约十八岁。子路性刚,冉有性谦,公西华年弱,曾皙知时,其“作文”斐然成章,情志各异。另一次见载于《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于孔子,孔子说: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其口头作文如表二:

子路、颜渊的口头作文言简意赅。孔子对言语的最低要求是“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语言只要准确通顺就可以了。孔子对言语的最高标准是“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孔子应子路(疑为“季路”)之请,以文言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言不妄发,发必当理,非子路等所能道。颜回對孔子之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孔子命弟子口头作文,只要求他们表达志向。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演化迄今,强调创作主体充分表达情志。两者在作文功能的看法上基本相同。

简而言之,在我国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中,言语均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两千多年前,人才与社会双向选择,孔子重视言语教学,要求弟子作文言志。今天,人才与社会双向选择,国家重视语文教学,也要求作文言志。可见,孔子的言语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相似。

在孔子的教育活动中,他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是与他的有教无类理念相适应的。同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又是以他的言行观为理论基础。教育教学需要言语的正确理解和语言的准确表达。言语与政治互动互渗,在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言语教学在孔子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孔子的言语教学为他的启发教育服务,所以,孔子在作文教学中要求以文言志。这一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相似。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4.

[3]阮元刻校.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4]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5:13.

(作者单位 重庆涪陵区龙桥中学)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精选9篇)孔子的教学方法 第1篇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是一位“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