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工程与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酶工程与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酶工程是近现代生物学、医学、食品加工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成熟对工程化应用、医学基础研究十分重要。同时酶工程的主要任务已经从最开始的单纯-提高酶产量过渡到对酶的生物学性质进行特征性研究与改变。未来酶工程在生物医学领域将取得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我国酶工程发展
事实上,人们对酶利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们还远未认识酶的几百年前。我国的传统咸菜,腐乳和泡菜的制作,离不开微生物中酶的作用。法国盛产葡萄酒,但是法国制酒工厂一直不清楚在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葡萄酒为什么会莫名其妙的变酸。为此,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与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就引起发酵的原因是酵母细胞本身还是酵母细胞内的某种物质产生分歧。最后,毕希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粗酶,证实了李比希的说法。在此之后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们完成的从酶是什么的探讨到酶工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质的飞跃。到七十年代,固定化酶及其相关技术的产生让人们认识到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酶在食品加工,医药制备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大展拳脚。科学家们也正在探索如何利用蛋白质工程人工合成或修饰的方法得到非天然的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产需求。
我国酶制剂工业发展日益完善。据统计,2014年我国酶制剂商品总产量达到21.9万吨,累计产生28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我国酶工程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期。近十年间,数家规模较大的公司展示出巨大的发展势头,如山东隆大生物工程、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公司等全国共9家大型酶工程企业,14年产值到达24.5亿元,属于我国酶工程行业酶领头军[1]。
3.酶工程的基本概念
酶多数是蛋白质类生物催化剂。其具有显著的高效性,专一性。同时酶的作用条件需要特定的温度与PH值。这些特征增加了离体环境下酶作为高效催化剂的基础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酶工程技术不断发展。酶工程本质上是利用基因、蛋白质工程的技术手段,制备酶制剂,进行酶的固定化、修饰与改造。如今,在基因工程的迅猛发展和细胞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下,酶工业化量产不断取得突破进展。酶工程已经在轻工业占取了重要地位,在食品加工和药品制备方面亦源源不断的发挥其优势。
4.酶工程相关技术
(1)酶分子修饰技术
酶可以高效的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但自然状况下的酶对环境要求比较高,不适宜工厂环境生产。为此,人们利用传统突变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蛋白质上一个或一些氨基酸修饰替换掉,在不改变它原有的催化效果的前提下,降低酶对条件的依赖,故酶工程也称蛋白质工程。
(2)酶的固定化技术
一般情况下,酶都是可溶于水的,这就导致了酶在与反应物充分结合催化反应后难以与产物分离,不能重复利用,且产物纯度较低,质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设想将酶束缚在某些难溶的固体或胶体材料中,使其既能与反应物充分接触并催化反应,又不至于被水溶解,这就是固定化酶技术,它主要的制备方法有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如图1)和化学连接法,其中包埋法常适用于包埋细胞,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或硝酸纤维素制成的樱花细胞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但因为它将酶限制在细胞中使其无法与产物充分接触,导致了其催化效率较低和专一性较差,与此相对的物理吸附法和化学连接法适用于单个酶分子的固定,前者利用活性炭、氧化铝、硅藻土等多孔材料将酶吸附而不引起酶变性或失活;后者则通常令酶与载体通过共价键结合,该连接通常不可逆,但这不仅不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酶经过固定化处理后,其对于非最适PH和温度的抵抗力常常大大增强,甚至可能成百上千倍的提高反应速率。
(3)非水相反应
随着酶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工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其弊端也逐渐被暴露了出来,如活力不高,稳定性较差等。但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在对酶的研究中发现,酶在非水介质中催化的一些优势远大于在水溶液中的催化。人们将其称为非水相催化,如图2溶剂对假单胞脂肪酶水解反应选择性的影响。非水相反应的前提是底物或产物其中之一具有疏水性。一些非极性底物或产物一旦有非水介质中的溶解度会大大提高;一些在水溶液中难以实现的合成反应也得以实现。且在水溶液中,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产物浓度的提升会抑制酶的催化反应物的速率,但在非水介质中可以减少产物对酶的抑制作用[3,4]。
5.酶的具体应用
统计截止至2014年,我国酶工程行业产品共20多种原酶,诸如α-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乳糖酶等等。前五大类酶种为糖化酶、植酸酶、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上述产品在医疗、食品、纺织、酒精等行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6]。
(1)酶工程与医药
医药领域中众多生物活性药物的制造和研发可以通过酶工程技术完成。基础产物如葡萄糖、果糖,一些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抗生素都可以通过酶工程进行工业量产,极大满足了人民对医药物品的需求,尤其是当前医药环境对高质量抗生素的巨大需求。
医药领域中不仅仅利用了酶的高效性进行物质商品合成,还可以利用酶的快速催化作用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方便临床检测。利用制作的传感器在临床监测、人体内环境稳态监护等方面均已发挥重要作用[7]。
(2)酶工程与食品
与利用酶工程生产医疗药物、试剂类似,酶工程也可以生产食品加工的原料,包括糖类、氨基酸以及核苷酸等。利用酶高效催化的特点,完成了食品添加剂的量产。
(3)酶工程与环境处理
自然坏境中包含许多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废物的降解需要长久的时间,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利用酶的催化特性可以处理很多行业产生的废物。食品行业产生的废料可以使用淀粉酶、蛋白酶或几丁质酶等处理;造纸业废物中包含的纤维素,糖类可以用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处理,我国纤维素酶目前主要有湖南尤特尔生化、山东隆大生物工程等公司生产。清除有机物、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等物质均有相应特异性的酶。因此酶工程在废物处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酶工程未来可发展方向和目前尚不完善的地方
酶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在现实中已被人们广泛地提取并大量利用,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酶几乎全部都要靠自然界中已有的酶提供,而在生活中一些广泛利用的有机化工领域,如石油工业。大多还采用无机催化剂,因为化工领域中的大多数有机物对生物有害而使一般生物难以接近它,自然也就不会形成与此相关的酶。好在,在重组DNA技术和蛋白质工程的迅猛发展下,人工制备并大量生产最符合人类需求的酶这一设想已成为可能,目前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研究已成为如何设计和修饰蛋白质的重要课题,而这也必将影响到酶工程未来的发展的走向。新酶的设计与制作,将会使得酶工程丰富性得到巨大的提升,使得目前很难进行或者很难量产的酶促反应实现产业化。酶的优化生产将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反应的效率和产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与数量。基于上述创新发展原则,目前新的酶比如核酸类酶、抗体酶等已经初见成效,酶的固定化反应、分子修饰和水相反应技术也日益成熟。酶工程在未来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
7.结语
酶工程在我国发展固然如火如荼,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这其中主要包含几点:国产酶种类相对单一,复合酶技术不甚成熟,目前在此方面仍需大力发展;酶产品精度尚需提高,部分产品属于粗加工产物,精细化使用需要高纯度的物质,要进一步加强。此外虽然酶工程可以用于进行废物处理,但覆盖面仍较小,同时生产酶的过程中亦会产生废物。这些现存问题仍需要进一步解决。
摘要:酶作为一种具有催化化学反应快速进行的蛋白质物质,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高效、特异等优点使得反应产物可以迅速积累。了解酶类物质的特性对进一步发展相关行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从酶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目前酶的基本概念及目前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以期待进一步深入了解行业发展。
关键词:酶,发展,现代应用
参考文献
[1] 黎高翔.中国酶工程的兴旺与崛起[J].生物工程学报,2015,31(6):805-819.
[2] 罗云波.食品生物技术导论[M].2016,196.
[3] 韩斌.现代生物化工中酶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J].北京农业,No.386(33):37-39.
[4] 陈红霞.酶工程研究及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5(09):32-35.
[5] 许建和.生物催化工程[M].2008,156.
[6] 于博文,方煊宇,王宁宁,等.酶工程技术在提高白酒质量中的运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05):43.
[7] 李继珩.现代酶工程及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4,029(005):299-301.
酶工程与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属地方高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采用董事会制及政府企业共同建设特色高校、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同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行业特色;省属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
具有深厚石化行业背景以及具有鲜明石化特色办学的地方省属本科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全市共有石化企业7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且茂名市还具有省级石化产业园——茂名石化工业区[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自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建特色高校、多方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
我校具有悠久行业背景及行业特色办学历史,与众多石化企业合作关系良好,且我校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巨大的石化产业带的核心位置,如茂名石化2000万吨/年炼油及乙烯100万吨/年、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惠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揭阳20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东兴8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中科1500万吨/年炼油、北海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钦州炼化1000万吨/年炼油、海南炼化800万吨/年炼油等[2,3]。我校产学研项目多与这些石化企业签订,并与其中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009年,我校与茂名石化合作建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产学研基地”,建设包括科研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及成果转化为合作内容的“四个中心”和“三个基地”共7个项目建设。2011年,由我校与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和广州石化三大公司共同组建的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获得省教育厅的立项,这标志着我校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我校与近40家企业(多为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科研、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学校有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即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果蔬加工与贮藏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以及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二、学科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我校自2000年升本后的第三年,即2003年就启动了首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此为之后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月,学校明确提出“吹响学科建设的冲锋号”,掀开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工作高潮。2012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三大学科同时跻身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行列,这三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均体现了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在学科建设良性带动作用下,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学校承担了5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茂名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近200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茂名市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78项,专利授权80多项。我校学科建设的五个方向:一是调整优化,彰显特色优势;二是引培结合,打造高水平团队;三是提升科研质量,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四是深化协同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五是以学科建设“龙头”,进一步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我校还积极参与和承办高层次国际会议。2014年8月14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功承办了第九届中国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另外,每年学校均有众多教师出席国内外会议,进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举办和参与高水平会议,加强了与会者彼此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了我校知名度,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多方共建行业特色高校
(一)政府、企业及学校共同建设行业特色高校
2014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大石油公司”)签订四方共建我校协议。据协议,广东省将支持我校根据国家石油石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强化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高层次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对学校予以扶持,大力支持学校新校区建设,使学校成为培养石油石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三大石油公司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积极参与公司科技攻关以及国家和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支持我校建立公司科技研发基地和在职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支持我校建设发展,在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专业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研平台和在职培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优秀毕业生献身石油石化事业。学校将紧抓四方共建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服务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与科研能力,加快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石化品牌高校的步伐,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尤其是广东省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带做出积极贡献。
(二)采用董事会制建设特色高校
坚持面向国内外社会办学,学校建立董事会制,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大学建设与管理,共同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改革与发展。2010年9月,学校建立董事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63家董事单位组成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董事会,开启了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新篇章。我校董事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友人、合作伙伴开展交流与协作,更好地吸纳各界精英智慧丰富学校办学理念,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董事会是学校办学的参谋,是开展合作的桥梁,对进一步加强广大会员与学校的联系,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扩展学校与外界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构建我校开放式发展格局,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一)校企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石化行业特色人才
我校现有三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分别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石化企业将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选派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有关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包括企业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为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深入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和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管理。学校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岗位需求、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协助公司完成员工的继续教育;实现协同培养,合作共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对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现代通信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与实践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茂名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等。这些中心及实习基地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我校特色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级技能型创新人才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通知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友好协商,决定就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进行合作,共同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试点,并于2013年2月,我校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协议,后经广东省教育厅同意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培养方案。
举办本科与高职院校试点班的优势: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半年的企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毕业后实现无缝对接;三是两校的师资和教学各取其长,实现互惠共赢;四是学生在广州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和实习,可以为在珠三角地区实现就业提供极大便利。学生通过试点班的学习,可以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拓展眼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才华。
(三)与同行高校等联合培养高层次特色人才
我校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境外合作院校留学。并分批选派部分教师、学生前往交流、学习。
(四)举行高端论坛,研讨联合培养国际化石化高端人才
2008年9月18日,我校隆重举行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同行高校、中石化相关部门、出版社以及茂名市政府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学者,共同探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规划我校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次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举办目的:能够用战略的思维、以广阔的视野、集专家的智慧、采众校之经验,寻校企之合作,探讨和研究我校今后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和良策。
2012年8月7日,我校召开了“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石油化工高端专业工程人才研讨会”,研讨会由我校、英国阿斯顿大学、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两高校专家学者和六企业人力资源部正(副)部长共20多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深入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细节,并初步达成一致。本次研讨会加深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认识,加强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有望以此为契机在石油化工人才培养领域建立新型合作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石油化工专业工程人才。
(五)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特色人才
201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8号),我校获批2012年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1项、创业训练项目13项、创业实践项目6项。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我校自2008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深入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纳入本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并创新相关管理机制与体制,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人才
2011年7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按照“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邀请石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加强工程教育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实施工程教育的素质和能力,聘请石化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不断强化办学条件保障,在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向“卓越计划”班级倾斜;让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另外,我校还建立了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此专业建设点和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等专业的建设,为我校协同创新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总结
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属地方高校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特色,我校自始至终都走的行业特色办学之路。协同创新是加速我校发展的一个契机,自我校2000年升本以来,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采用董事会制共同建设特色高校、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同培养特色人才、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根.基于石化行业特色的营销专业人才培育探讨[J].克拉玛依学刊,2013,(4).
[2]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
[3]程丽华,谢颖,周锡堂,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10).
[4]王涛,刘美,张翼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酶工程与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用我科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 因肝功能反复异常在门诊经保肝降酶等药物治疗半年以上CHB患者, 12例均符合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10例, 女性2例, 年龄在33~64岁, 平均年龄49.6岁, 12例均有尿黄、乏力或稍劳作后乏力更显现象, 肝功能中TBIL增高34.2μmol/L者8例, 增高68.4μmol/L4例, ALT波动于1~2ULN者7例, 3~4ULN者5例, AS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球蛋白、PⅢP、HA轻度升高8例, 中度以上增高4例, HBs Ag (+) 、抗-HBe (+) 、抗-HBc (+) 6例, HBs Ag (+) 、抗-HBc (+) 5例, HBs Ag (+) 、HBe Ag (+) 、抗-HBc (+) 1例, 12例HBV DNA均在103-4拷贝/m L, B超报告肝脏回声增粗7例, 脾肿大3例。临床上均排除HCV、HDV、胆道感染、酒精性、脂肪性和药物性肝炎引起的ALT、TBIL增高因素。
1.2 治疗方法
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 qd, 药品由福建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疗程96~14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每月查ALT、AST、TBIL, 待各项正常后每3个月复查。HBV DNA、HBVM每3~6个月复查。PⅢP、HA、B超每半年复查。
1.4 疗效评估
TBIL、ALT、AST恢复正常, 血清HBV DNA正常检测线以下 (<10 3拷贝/m L) , PⅢP、HA、B超恢复正常为临床治愈。PⅢP、HA、B超基本恢复正常, 血清HBV DNA>103拷贝/m L为好转。未达到好转标准为无效。
1.5 检测方法
采用AU27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TBIL、ALT、AST,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 (试剂由达安生物提供) , 用免疫酶标检测HBVM (试剂选用上海科华生物) , 采用免疫酶标法检测PIIIP、HA (试剂选用罗氏公司提供) 。
2 结果
经治疗临床症状在2~3个月内全部消失, 12周内HBV DNA阴转1例, 24周阴转9例, 36周阴转2例, 生化指标在4周和12周内正常各5例, 12周以上复常2例, PⅢP、HA有7例在1年内恢复正常, B超恢复正常6例。11例患者经临床随访1~2年, 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均正常。
3 讨论
HBV感染自然史中, HBe Ag阴转往往代表炎症缓解, 但是还有部分CHB患者在HBe Ag阴转后炎症活动仍未停止。12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尿黄、乏力, ALT、AST、TBIL在异常范围内波动, 虽然经多种保肝降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学者认为ALT波动于1~2ULN者, 做肝组织活检, 分别有1/3和1/2者存在中等程度以上肝纤维化和炎症坏死[2]。CHB治疗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HBV DNA, 减轻肝硬化和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对HBe Ag阴性患者血清ALT呈波动性, 血清HBV DNA低于10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3]。12例患者临床资料表明低载量HBVDNA持续复制, 能够导致肝细胞的炎症与坏死, 甚至是肝纤维化、肝硬化可能。采用抗病毒治疗目的是, 抑制病毒、消除或减轻肝细胞炎症、阻断病情发展, 以求达到CHB患者临床治愈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2例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 症状大多数在3个月内消失, 肝功能2~4个月内恢复正常。HBV DNA在检测线以下分别为12周1例, 24周9例, 36周1例, 1例HBs Ag阴转, HBs Ab滴度逐渐增高。11例PIIIP、HA升高者中8例恢复正常, B型超声检查肝脏回声增粗7例, 5例恢复, 3例脾肿大, 2例检查消失。临床随访观察1~2年生化学及病毒学指标检查正常, 12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由于12例患者均末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 也未做肝组织穿刺检查, 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 根据患者意愿、知情和支持, 制定出即符合基本规范, 又体现个体化特征及合理性治疗方案, 实现患者最大化的疗效。
摘要:目的 丙氨酸转移酶反复异常与低载量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探讨。方法 12例患者每日1次定时服用阿德福韦酯10mg, 观察肝功能和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变化。结果 1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恢复正常, 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降至检测线以下。结论 抗病毒治疗丙氨酸转移酶反复异常, 低载量乙型肝炎脱氧核糖核酸者疗效满意。
关键词:低载量HBVDNA,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8) :324~329.
[2] 王宇, 贾继东.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几点思考[J].传染病信息, 2009, 22 (4) :193~195.
酶工程与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利用酶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 就必须面临天然酶在工业上应用的限制:大多数酶脱离其生理环境后极不稳定, 生产应用过程中的条件会使酶失活;酶的分离纯化工艺复杂, 会对反应体系造成污染且无法实现连续化生产;酶制剂的成本较高[2]所以酶的固定化技术显得十分重要。
1 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
酶催化酯交换法就是利用脂肪酶在一定条件下催化油脂生成生物柴油的过程。即在酶作用下, 利用低级醇 (甲醇或者乙醇) 等物质, 将油脂中的脂肪酸甘油酯中的甘油取代下来, 从而生成脂肪酸烷基酯, 从而降低碳链长度, 增加流动性和降低黏度。以此达到燃料能源标准。
1.1 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的优点
利用此法制备生物柴油具有提取简单、反应条件温和、醇用量小、甘油易回收和无废物产生等优点, 且此过程还能进一步合成其他一些高价值的产品, 包括可生物降解的润滑剂以及用于燃料和润滑剂的添加剂[3]。
1.2 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出现的问题
虽然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有很多明显的优点, 但是之所以生物柴油没有大规模生产推广应用。就在于它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克服。
1.3 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展望
寻求制备简单, 成本低的固定化技术。并且能够生产出具有较高催化, 多次循环利用后仍然可以保持较高活性固定化酶。能实现自动化分离自动化生产的要求。等等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
2 固定化载体材料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材料的不断研发。各种新材料被用来做固定化酶的载体。使得固定化酶技术不断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生物柴油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
2.1 纳米材料
用于固定化酶的纳米材料有碳纳米管[5]、纳米多孔金[6]等, 他们具有颗粒小, 稳定性强, 比表面积大, 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 非常适合作为固定化酶的载体, 可以极大的保护酶的高效催化能力。但由于油具有较强的粘附性, 纳米材料似乎不易与产物分离。
2.2 磁性材料
1973年Robinson等首次将磁性物质作为载体用于酶的固定化。他不但具有纳米材料的一些优良特性, 而且还便于分离。可以在工业生产中利用电磁铁, 实现固定化酶与产物的分离, 进而达到流程化自动化的目的。
2.3 高分子化合物
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成本低, 来源广, 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当这类材料如壳聚糖, 甲壳素, 海藻酸钠等加入氯化钙之后就有了很强的机械性。在需要搅拌的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很好的保持了结构的稳定。
3 结语
结合各种新材料, 进行双载体和多载体 (即用多种载体材料综合使用形成载体) 研究, 进而研究出适合酶催化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载体。深入研究酶和载体和底物之间的作用机理, 找出载体和酶分子之间的非必须基团操作性的结合与分离, 为研制出合适的载体作指导。
摘要:根据我国生物柴油及利用餐厨垃圾制备生物柴油的现状, 综述了利用固定化酶催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发展前景以及当前需要面临的问题, 以及概述的固定化酶载体新材料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物柴油,酶催化法,载体
参考文献
[1] 王雷王建袁韦韦, 等.地沟油酯交换法制取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 2015, 33:520~525.
[2] Hartmann M, Jung D.Biocatalysis with Enzymes Immobi-lized on Mesoporous Hosts: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Trends[J].JMater Chem 2010, 20 (5) :844~857.
[3] Yasuhisa Asano, Hideki Fukuda, Yuji Shimada, et al.Biofu-el Production Process by Novel Biocatalysts.Journal of Molecu~larCatalysis B:Enzymatic, 2002, 17 (3~5) :111.
酶工程与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4 年3 月2015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10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胰岛素、补液、纠正酸中毒等治疗, 并通过超声心电图、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动态观察排除急性心肌梗死;重度DKA组50 例, 男26 例, 女24 例, 年龄36~69 岁, 平均年龄 (48.5±3.3) 岁, 轻度DKA组25 例, 男24 例, 女26例, 年龄36~69 岁, 平均年龄 (49.2±3.6) 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急性期以及缓解期 (酸中毒改善, PH>7.35, 尿酮体消失) , 抽血检查心肌酶谱, 并记录心电图。本组患者均于发病2~36 h内行头颅CT检查, 同时行12 导联心电图检查。
1.2.1 心肌酶谱检查方法早上晨起空腹进行静脉血抽取, 将其血清分离之后集中批检, 使用速率法进行检测。使用仪器7600-01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所使用的试剂均为该公司所配套的生化试剂。
1.2.2 心电图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的MAC1200 心电图机及嘉和心电信息管理系统, 由专项培训护士执行, 完成的心电数据上传到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器, 利用心电分析程序阅读心电信息、做出诊断。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 重度表示。
2 结果
DKA患者急性期心肌酶谱均升同, 与缓解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重度DKA患者心肌酶谱改变, CK (400.6±22.3) U/L, CK-MB (67.6±22.3) U/L, AST (92.6±22.3) U/L, LDH (411.6±22.3) U/L, α-HBDH (362.6±22.3) U/L, 轻度DKA患者心肌酶谱改变, CK (240.6±22.3) U/L, CK-MB (35.6±22.3) U/L, AST (50.6±22.3) U/L, LDH (300.6±22.3) U/L, α-HBDH (303.6 ±22.3) U/L, 重症DKA患者心肌酶较轻症DKA患者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急性期DKA患者心电图改变, 正常心电图0 例, 窦性心动过速76% (76/100) , ST-T改变60% (60/100) , T波高尖12 (12/100) , 室性早搏32% (32/100) , 房室早搏16% (16/100) , 缓解期DKA患者心电图改变, 正常心电图80 例, 80%, 窦性心动过速0% (0/100) , ST-T改变12% (12/100) , T波高尖0 (0/100) , 室性早搏4% (4/100) , 房室早搏4% (4/100) , DKA急性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 其中, 窦性心动过速76 例, ST-T改变60 例。 急性期、缓解期DKA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糖尿病严重并发症, 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不一, 且容易误诊, 若不及时抢救, 就会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 进而危及患者生命[3]。 据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在各种诱因的影响下, 发生高酮血症、高血糖症以及代谢性酸中毒改变, 使得胰岛素不足加重, 造成蛋白质、糖、水、脂肪、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近来临床研究发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患者病情程度的掌握, DKA是由于胰岛素拮抗激素升高、胰岛素缺乏等使肝脏、肌肉等部位对糖的利用率下降, 脂代谢能力下降, 进而表现心肌酶谱异常和心电图异常, 如本组DKA患者急性期心肌酶谱均升同, 与缓解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重症DKA患者心肌酶较轻症DKA患者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 DKA急性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 DKA急性期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窦性心动过速, ST段缺血型压低和T波低平, 缓解期大部分可恢复正常, 其中, 窦性心动过速76 例, ST-T改变60 例。 主要是原因是DKA患者血容量不足和冠脉痉挛造成的心肌缺血有关。 DKA纠正后, 心电图大多恢复正常。 该研究中, 患者酸中毒时, 钾离子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液中, 经氢离子与肾小管竞争排出, 血清钾浓度偏高。 且重闰患者TI波、ST-T改变及室性早搏出现情况要高于轻症患者。 总而言之, 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变化能够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病情变化以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变化。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4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心肌酶谱与心电图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查。结果 DKA患者急性期心肌酶谱均升同, 与缓解期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重症DKA患者心肌酶较轻症DKA患者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KA急性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 其中, 窦性心动过速76例, ST-T改变60例。结论 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变化能够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病情变化以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
参考文献
[1] 徐成浩, 汪友平, 文利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变化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 18 (4) :268-269.
[2] 金鑫.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1) :143-144.
酶工程与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1 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酶在食品工业中最大的用途是淀粉加工, 其次是乳品加工、果汁加工、烘烤食品及啤酒发酵。与之有关的各种酶如淀粉酶、葡萄糖异构酶、乳糖酶、凝乳酶、蛋白酶等占酶制剂市场的一半以上。
目前, 帮助和促进食物消化的酶成为食品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包括促进蛋白质消化的酶 (菠萝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 促进纤维素消化的酶 (纤维素酶、聚糖酶等) , 促进乳糖消化的酶 (乳糖酶) 和促进脂肪消化的酶 (脂肪酶、酯酶) 等。
2 轻化工业中的应用
酶工程在轻化工业中的用途主要包括:洗涤剂制造 (增强去垢能力) 、毛皮工业、明胶制造、胶原纤维制造 (粘接剂) 牙膏和化妆品的生产、造纸、感光材料生产、废水废物处理和饲料加工等。
3 医药上的应用
重组DNA技术促进了各种有医疗价值的酶的大规模生产。用于临床的各类酶品种逐渐增加。酶除了用作常规治疗外, 还可作为医学工程的某些组成部分而发挥医疗作用。如在体外循环装置中, 利用酶清除血液废物, 防止血栓形成和体内酶控药物释放系统等。另外, 酶作为临床体外检测试剂, 可以快速、灵敏、准确地测定体内某些代谢产物, 也将是酶在医疗上一个重要的应用。
4 酶催化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现代酶工程具有技术先进、投资小、工艺简单、能耗粮耗低、产品收率高、效率高、效益大和污染小等优点, 成为化学、医药工业应用方面的主力军。以往采用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及生物材料提取等传统技术生产的药品, 皆可通过现代酶工程生产, 甚至可获得传统技术不可能得到的昂贵药品, 如人胰岛素、M c A b、1 F N、6-A P A、7-A C A及7-ADCA等。固定化基因工程菌、工程细胞以及固定化技术与连续生物反应器的巧妙结合。将导致整个发酵工业和化学合成工业的根本性变革。
4.1.1应用酶工程制备生物代谢产物
应用固定化细胞可大量生产各种初级或中间产物, 如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等。产品有I) _葡萄糖、果糖、甘油、1, 6-二磷酸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富马酸、乳酸、右旋糖酐、丙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等。利用酶T程技术生产抗菌素、色素、生物碱、性引诱剂、信息素等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典型的产品有6-氨基青霉烷酸 (6-APA) 、7-烷基头孢烷酸 (7-ACA) 及7-氨基脱乙酰氧头孢烷酸 (7-ADCA) 、麦角生物碱、羟化孕酮、可的松和肉瘤碱等。我国用固定化大环内酯-4-丙酯化酶将螺旋霉素转化为丙酰螺旋霉素, 用固定化生产米卡链霉菌突变菌株也可完成产品的转化。
4.1.2应用酶工程技术转化甾体
利用微生物酶工程技术不仅研究提高某一步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收率或寻找某一转化反应代替某一个用化学合成法难以进行的反应, 而且进一步综合应用了酶抑制剂、生化阻断突变株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等生物技术从而制得了雄甾-1, 4-烯-3, 17一二酮 (ADD) 、雄甾-4-烯一3, 17-二酮 (4AD) 和3-氧联降胆甾-1, 4-二烯-2O酸 (BDA) 等关键中间体, 使复杂的天然资源经过几步反应就合成了各种性激素和皮质激素。应用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技术可生产强的松、11-去氧强的松、氢化可的松、△-胆甾烯酮、△-雄二烯-3, 17-二酮等甾体化合物。
4.1.3应用酶工程生产抗生素
应用酶工程可以制备6-APA[青霉素酰化酶]、7-ACA[头孢菌素酰化酶]、头孢菌素Ⅳ[头孢菌素酰化酶]、7-ADCAE青霉素V酰化酶]、脱乙酰头孢菌素[头孢菌素乙酸酯酶], 近年来还进行固定化产黄青霉 (青霉素合成酶系) 细胞生产青霉素的研究, 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前体物的最新工艺也采用酶工程的方法。
4.1.4应用酶工程生产氨基酸和有机酸
氨基酸经化学合成的氨基酸均为D, L混旋型产物, 药效差。50年代以来猪肾和米曲氨基酸化酶已被用来拆分乙酰-D, L-氨基酸。1969年日本田边制药会社成功地利用固定化酶催化技术连续拆分D, L-氨基酸, 生产L-氨基酸和乙酰-D-氨基酸, 乙酰-D-氨基酸用化学消旋后再在固定化酶柱上拆分大量生产L-苯丙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和丙氨酸。日本左右田等以α-酮酸为起始原料, 在D-氨基酸转氨酶、谷氨酸消旋酶、谷氨酸脱氢酶及申酸脱氢酶这4种酶的作用下, 开发了D-氨基酸的合成方法。南京化工大学国家生化技术工程中心则成功地利用较廉价的α-苯丙酮酸, 通过转氨酶等催化生产L-苯丙氨酸并联产副产物丙酮酸。Kula等开发了酶拆分-原位连续再生辅酶系统-膜分离耦合工艺, 可自动化控制及扩大规模生产L-氨基酸。南京化工大学国家生化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地利用多酶系统从D-对羟苯海海因转化合成D-对羟苯甘氨酸, 目前正在开发与膜分闻相结合的新工艺, 他们还开发了酶法与原位结晶分离耦合技术生产L-丙氨酸的新工艺, 并已成功进行了工业化生产。
4.1.5应用酶工程生产维生素
制造2-酮基-I-古龙糖酸[山梨糖脱氢酶及I-山梨糖醛氧化酶]、肌醇[肌醇合成酶]、I-肉毒碱EN碱酯酶]、CoAECoA合成酶系]等。由山梨醇和葡萄糖生产维生素及丙烯酰胺的生产也采用酶工程的方法。
4.1.6应用酶工程生产核苷酸类药物
腺嘌呤核苷酸 (AMP) 由产蛋白假丝酵母菌体用热水提取核酸, 再经核酸酶水解制得。脱氧核苷酸由鱼白提取脱氧核糖核酸 (DNA) 后, 经5磷酸二酯酶酶解制得。先由富含核酸的动植物 (花粉等) 提取核糖核酸 (RNA) , 再用5, _磷酸二酯酶酶解为磷酸腺苷 (A M P) 、磷酸胞苷 (C M P) 、磷酸尿苷 (UMP) 及磷酸鸟苷 (GMP) 制得混合核苷酸。肌苷酸由腺苷脱氨酶制得。A T P和A M P分别由氨甲酰磷酸激酶、激酶加乙酸激酶制得。
4.1.7酶在生产胶原蛋白肽的应用
胶原蛋白是动物结缔组织 (骨、软骨、皮肤、Ilk, 韧等) 的主要成分, 对机体和脏器起着支持、保护、结合以及形成界隔等作用。其中结缔组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会逐渐失去弹力性和柔韧性, 从而相继泞致引起一些与老化相关的疾病, 如动脉硬化、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有较多研究表明, 摄取一定量的胶原物质可起到改善此类疾病的效果。
蛋白质水解物的生产方式分为化学降解法和酶降解法。化学法是用酸、碱等化学试剂在一定温度下促使蛋白质分子的肤链断裂形成小分子物质。酸法多采用盐酸、硫酸等强酸在高温下反应, 反应强烈, 设备腐蚀严重, 水解彻底, 多生成氨基酸混合物, 同时在高温下色氨酸完全被破坏, 目前已渐被淘汰;碱法水解使氨基酸大多消旋, 如使L-氨基酸形成D-氨基酸, 还能形成有毒物质, 无生物利用价值, 因此不宜采用, 随着酶制剂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 人们发现酶法水解反应温度低, 反应时间短, 无环境污染。产品营养价值高, 以多肽和L型游离氨基酸为主, 速溶性好, 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因而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利用酶水解产物蛋白上。
4.2酶催化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4.2.1酶在清洗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
医疗器械清洗时多酶优于单酶酶具有专一性, 基本上一种酶只负责一种作用, 而人体的有机污染物大致分为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 显然一种酶 (单酶清洗剂) 不能完全分解有机污物, 但多酶清洗剂中至少含有四种酶 (蛋白酶、脂肪酶、糖酶与淀粉酶) , 才能完全分解人体所有的生物污染物。同时多酶清洗剂中含有稳定剂、防腐剂、及漂白剂等成分, 它们保证了酶液的稳定及防止了污物的聚集。因此多酶清洗剂在医疗器械清洗时更适用。
4.2.2酶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据报道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牙龈炎等方面疗效比较突出。固定化的细胞和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上已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首先固定化酶技术可用于治疗一些代谢障碍疾病。已知人类关于新陈代谢的疾病已超过120余种, 很多病因归结为人体缺乏某种酶的活性, 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某种方式给病人提供他所缺乏的酶。其提供的方式主要有: (1) 将固定化酶用于体内作为治疗药物; (2) 将固定化酶组装成体外生物反应器, 通过体外循环作为临床治疗剂。将固定化酶用于临床诊断的例子很多, 如各种酶测试盒层出不穷, 采用固定化酶柱反应器的FIA (流动注射法) 可用于临床诊断检测尿酸、葡萄糖、氨、尿素、胆甾醇、谷氨酸、乳酸、无机磷等。
4.2.3展望
现在已知的酶有有几千种, 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酶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正在发现更多、更好的酶。其中, 令人瞩目的有核酸酶和抗体酶、端粒酶、糖生物学和糖基转移酶和极端环境微生物和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新酶种, 此外, 新的固定化、分子修饰和非水相催化等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的巨大成果,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诞生, 生物信息学的兴起, 以及DNA重排技术的发展, 预期在不久的将来, 众多新酶的出现将使酶的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最令人瞩目的新酶有核酸类酶、抗体酶和端粒酶等。要采用固定化、分子修饰和非水相催化等技术实现酶的高效应用, 将固定化技术广泛用于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生物反应器、临床诊断、药物设计、亲和层析以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使酶工程技术在医药工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 能源开发上趵应用
在全世界开发新型能源的大趋势下, 利用微生物或酶工程技术从生物体中生产燃料也是人们正在探寻的一条新路。例如:利用植物、农作物、林业产物废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原料, 制造氢、甲烷等气体燃料以及乙醇和甲醇等液体燃料。另外, 在石油资源的开发中, 利用微生物作为石油勘探、二次采油、石油精炼等手段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课题。
6 环境工程上的应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 环境净化尤其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净化, 作为保护自然的一项措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有的废水净化方法中, 生物净化常常是成本最低而最可行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可以利用废水中的某些有机物质作为所需的营养来源。因此利用微生物体中酶的作用, 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变成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同时达到净化废水的目的。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高效菌种, 并利用固定化活微生物细胞等方法, 在废水处理及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另外, 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为环境监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 降低了环境监测的成本, 加强了环境监督的力度。酶作为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 具有高度的特异立体选择性及区域选择性, 并在常温、常压和pH值中性附近条件下具有十分高效的催化活力。利用酶的高效选择性催化作用可制造出种类繁多的目的产物, 避免了华学法合成中的许多不足。目前, 酶催化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是当前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医药产品一般附加值高, 且大多是光学活性物质, 作为十分优良的手性催化剂酶, 用于多种高效手性药物的合成及制备将十分有效, 潜力巨大。
摘要: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 已广泛地应用于轻工业的各个生产领域。近几十年来, 随着酶工程不断的技术性突破, 酶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能源开发及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酶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医药工业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酶催化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酶催化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EB/OL].http://www.healthoo.com/B3/200104/B3_20010430092900_65840.asp.
[2] 索继江, 蒋恒礼, 魏华, 等.医疗器械酶洗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9) :1028~1029.
[3] 张红玲.超声清洗机洗涤效果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9) :847~848.
[4] 吴梧桐.酶丁程技术的研究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J].药学进展, 1994, 18 (3) :129~134.
[5] 邓红涛, 吴健, 徐志康, 等.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 2004, 24 (3) :48~53.
酶工程与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