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1篇
第一阶段:9月-10月
本阶段约2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面的身体素质打好基础。在教学训练中应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身体各器官的运动机能水平。在全面发展素质的同时,一般应以发展速度、弹跳为重点,应以中等运动训练量为主。
第二阶段:11月-12月
此阶段应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和提高力量素质,特别是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及腰腹肌力量,并结合跑、跳、投等考试项目,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杠铃、沙包、健身器等,发展各个项目必须具备的专项素质,尽快提高掌握各项技术的速度。
本阶段运动量应以大运动量训练为主。由于在该阶段的12月份,也是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面临紧张期末复习考试时期,训练应予调整,不要与文化复习考试争时间,但我们可争取每个星期天安排一定的训练内容。
这样既不间断训练,又不影响文化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期末考试之后,正是寒假休息之时,我们可以利用寒假的充裕时间,进行较大负荷的训练或布置较大负荷的家庭训练任务。
第三阶段:1月-2月
该阶段时间约2个月。要在第二阶段大运动量训练的基础上,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并逐步以提高和巩固运动成绩为目的。
由于此阶段一般尚未公布考试项目,因此,在有可能要考的项目,我们都应认真抓好,不可提前“抓题”。
在教学训练中,坚持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项身体素质相结合,为适应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当然,此阶段的训练强度应偏大。
第四阶段:3月-4月
本阶段为考试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考生应该针对考试项目,在继续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技术练习。由于我们面临的是考试而不是比赛,因此,我们在此阶段应多采用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教学原则。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2篇
1.每周第一节课都要主抓耐力跑技术教学和练习。 2.每周第二节体育课主抓力量的练习。
3. 每周第三节体育课主抓实心球的技术和跳绳技术练习。 4.利用每一节课4---6圈跑步的活动,着重训练学生速度感和集体编队跑战术意识的能力;
5.每周1---2次速度耐力测试,即300米计时跑1---2个,与课间操体育锻炼错开安排。
开学初进行随堂测试一次,2月份完成。要计算各项成绩及四项总分,核算班级平均分和班级排名,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更进一步激发刻苦锻炼和持之以恒的斗志,充分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坚定的信心;
6 采用奖励性分层教学:根据上学期学生各项目能力水平,完成教师每节课统一规定的基本练习后,
⑴对能够达到38分以上的学生,可以给于一定范围和内容的自主练习活动的奖励,
⑵对30分到38分的学生,给与运动处方自主按弱项进行分组练习,能够达到38分以上的学生,立刻享受“一定范围和内容的自主练习活动的奖励”,
⑶对于所有未达到30分的学生,组成补差组,由老师亲自带领,进行必要的身体素质和项目技术的练习; 4月中旬,进行考前最后一次摸底测试。
二、课外锻炼
(一)充分利用上午课间操和下午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 1.强化学生一般耐力素质与速度耐力素质的锻炼; 2.阶段性地分班分场地进行各个考试项目的锻炼;
3.每日由年级组长协同班主任抓本班跑步锻炼的出勤、纪律等情况,当天作出评价反馈和处理措施,并监督落实。注意培养班级学生吃苦耐劳、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锻炼的意志品质;
4.跑步前抓集合速度,跑步中抓班级队伍整齐度和速度,跑步后抓集合和年级讲评,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这三点;
5.班主任要与体育老师共同抓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6.体育老师或年级组长对某个班级的点评,只对事,不对人,需要班主任理解和支持,班主任要针对本班出现的具体问题马上定措施,重在抓落实,要防患于未然,不给学生留有可乘之机;
(二)其他时间
每周六和寒暑假的补课时间,每天适当安排152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一般耐力训练,保持学生体力的同时还能调节文化课学习压力,做到脑体结合和劳逸结合。
三、班主任的配合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3篇
新店乡中心学校---何永祥
距中考体育考试还有半年多时间,初三生已开始为这宝贵的50分而努力锻炼。体育考试的50分固然可贵,但考生的安全和健康更不能忽视。初三学生体育锻炼要合理,既不能缺乏强度,也不要过于疲劳,一旦受伤反而得不偿失。
孩子的运动基础和身体素质不一样。有些考生平时经常运动,就没有必要专程练习,保持平常状态即可;而平时缺乏运动的考生就要加把劲,因为运动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时间人员安排:
时间: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 人员:体育教师及各位班主任。
二、具体教学措施:
(一) 第一阶段:(初三第一学期上半学期) 1.每一节课都要主抓排球技术教学和练习; 2.每周第一节体育课都测半分钟快速仰卧起坐的速度练习,指标绝大部分学生尽可能达到30个/半分钟以上; 3.利用每一节课2--3圈跑步的活动,着重训练学生速度感和集体编队跑战术意识的能力; 4.每周1--2次速度耐力测试,柔韧练习。即200米计时跑1--2个,与下午课外体育锻炼错开安排; 5.引体向上和肺活量的选择定向,对于没有明显差异的学生,两项兼选,共同发展,择优选项; 6.排球或一分钟跳绳的教学要交替排课进行教学,每节课都要对两个考试项目技术环节的教学有侧重点,要逐步推进。
7.开学初进行随堂初测一次。要计算各项成绩及三项总分,核算班级平均分和班级排名,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激发刻苦锻炼的斗志,使学生尽早进入备考状态。 (二) 第二阶段:(第一学期后半学期) 1. 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根据第一阶段上半学期学生各项目能力水平,在完成教师每节课统一规定的基本练习后,全班分组进行弱项训练(除跑步外),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 教师对重点的差生进行点对点的专门辅导和监督; 3. 11月中旬,全年级统一进行一次公开模拟测试。 (三) 第三阶段:(第二学期) 1. 开学初进行随堂测试一次,2月份完成。要计算各项成绩及三项总分,核算班级平均分和班级排名,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更进一步激发刻苦锻炼和持之以恒的斗志,充分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坚定的信心; 2. 采用奖励性分层教学:根据第
一、二阶段学生各项目能力水平,在完成教师每节课统一规定的基本练习后,
⑴对能够达到50分的学生,可以给于一定范围和内容的自主练习活动的奖励,
⑵对45分到50分的学生,给与运动处方自主按弱项进行分组练习,能够达到50分以上的学生,立刻享受“一定范围和内容的自主练习活动的奖励”,
⑶对于所有未达到50分的学生,组成补差组,由老师亲自带领,进行必要的身体素质和项目技术的练习; 3. 2月中旬,进行考前最后一次摸底测试。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4篇
一.单选题
1. “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而作出的能源调配政策。它蕴涵的哲理是
A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认识总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问题。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4.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无产阶级哲学和非无产阶级哲学 5.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6.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下列观点与此相同的是
A.水是万物之母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心外无物
D.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7.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8.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历史发展形态是
A.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 “堰苗助长”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B.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D.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10.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可知性
B.规律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11.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里所说的“物质”是指:
A.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
B.除意识以外的一切有形实体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12.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从哲学的观点看,它表明
A 意识能影响外界事物的发展
B 意识具有选择性、预见性 C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意识能指导任的实践 13.“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句话表明了
A 物质决定意识,但关键时刻意识也能起决定作用B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比物质更重 1 要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用 D 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14.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认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表明 A.规律是可以忽视的
B.只要创造充分的条件就能改造规律 C.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既是规律的主人又是规律的奴隶
15、“世界是一团燃烧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下列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被感知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16、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转时,由于信奉上帝,认为除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切线力”只能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说明( )
A哲学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B科学研究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基础 D没有哲学作指导,就没有具体科学的产生 17.当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一般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给经济“降温”;反之,政府往往采用扩张性财政拉动经济增长。这蕴含的唯物论哲学道理是
A.量变质变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的原理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8、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
19、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0、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是 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2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由诺贝尔获奖者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于2008年升空继续寻找反物质。据此回答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反物质
A不属于物质范畴 B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C属于意识的范畴 D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
24、“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26、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B日出东方 C新陈代谢 D万有引力
27、《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的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28、“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 ( ) ①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规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不同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
30、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国务院做出自2007年8月15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20%调整为5%的决定。从哲学角度,这一材料说明(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主观能动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31.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千米。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布朗之所以目瞪口呆,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
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32.唐代白居易在《夜雪》一诗中写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蜷缩在被窝中却能“知雪重”,这是因为
A.雪和周围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B.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思维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D.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3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
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D.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
34.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C.人类可以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35.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C.规律具有条件性 D.规律具有主观性
二.判断正误(10分)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4、 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5、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6、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7、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8、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9、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三 、主观题(20分)
1.美国曾经考虑过在一条河流上建大坝。在可行性论证中,发现建坝会影响一种小鱼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终放弃了大坝的修建。这就是著名的“小鱼胜大坝”的来历。 请结合材料分析“小鱼胜大坝”的故事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智慧
答.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放弃大坝的修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在正确自然观指导下,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视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为维护生态平衡,人们放弃大坝的修建,是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
2.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青藏铁路建设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建设人员在充分借鉴世界铁路先进技术的同时,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展大量科学试验,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请从规律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5篇
1,如图矩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O,E F分别是OA、OB的中点(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CF的长。 证明:(1)在矩形ABCD中,AC,BD为对角线, ∴AO=OD=OB=OC
∴∠DAO=∠ADO=∠CBO=∠BCO
∵E,F为OA,OB中点
∴AE=BF=1/2AO=1/2OB
∵AD=BC, ∠DAO=∠CBO,AE=BF
∴△ADE≌△BCF (2)过F作MN⊥DC于M,交AB于N
∵AD=4cm,AB=8cm ∴BD=4根号5
∵BF:BD=NF:MN=1:4
∴NF=1,MF=3 ∵EF为△AOB中位线
∴EF=1/2AB=4cm
∵四边形DCFE为等腰梯形
∴MC=2cm
∴FC=根号13cm。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CF=4cm. (1)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2)求AE的长.
(1)证明:过点D作DM⊥AB, ∵DC∥AB,∠CBA=90°, ∴四边形BCDM为矩形. ∴DC=MB. ∵AB=2DC,
∴AM=MB=DC. ∵DM⊥AB, ∴AD=BD.
∴∠DAB=∠DBA.
∵EF∥AB,AE与BF交于点D,即AE与FB不平行, ∴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2)解:∵DC∥AB, ∴△DCF∽△BAF.
∴CD AB =CF AF =1 2 . ∵CF=4cm, ∴AF=8cm.
∵AC⊥BD,∠ABC=90°, 在△ABF与△BCF中, ∵∠ABC=∠BFC=90°, ∴∠FAB+∠ABF=90°, ∵∠FBC+∠ABF=90°, ∴∠FAB=∠FBC,
∴△ABF∽△BCF,即BF CF =AF BF , ∴BF2=CF•AF. ∴BF=4 2 cm. ∴AE=BF=4 2 cm.
3,如图,用三个全等的菱形ABGH、BCFG、CDEF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连接AE与BG、CF分别交于P、Q,
(1)若AB=6,求线段BP的长;
(2)观察图形,是否有三角形与△ACQ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菱形ABGH、BCFG、CDEF是全等菱形 ∴BC=CD=DE=AB=6,BG∥DE ∴AD=3AB=36=18,∠ABG=∠D,∠APB=∠AED ∴△ABP∽△ADE ∴BP DE =AB AD∴BP=AB AD •DE=6 18 6=2; (2)
∵菱形ABGH、BCFG、CDEF是全等的菱形 ∴AB=BC=EF=FG ∴AB+BC=EF+FG ∴AC=EG
∵AD∥HE ∴∠1=∠2 ∵BG∥CF ∴∠3=∠4 ∴△EGP≌△ACQ.
4,已知点E,F在三角形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且AE=BF,FH//EG//AC,FH、EC分别交边BC所在的直线于点H,G 1 如果点E。F在边AB上,那么EG+FH=AC,请证明这个结论 2 如果点E在AB上,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3 如果点E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4 请你就1,2,3的结论,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解:(1)∵FH∥EG∥AC,
∴∠BFH=∠BEG=∠A,△BFH∽△BEG∽△BAC. ∴BF/FH=BE/EG=BA/AC ∴BF+BE/FH+EG=BA/AC 又∵BF=EA,
∴EA+BE/FH+EG=AB/AC ∴AB/FH+EG=AB/AC. ∴AC=FH+EG.
(2)线段EG、FH、AC的长度的关系为:EG+FH=AC. 证明(2):过点E作EP∥BC交AC于P, ∵EG∥AC,
∴四边形EPCG为平行四边形. ∴EG=PC.
∵HF∥EG∥AC,
∴∠F=∠A,∠FBH=∠ABC=∠AEP. 又∵AE=BF,
∴△BHF≌△EPA. ∴HF=AP.
∴AC=PC+AP=EG+HF. 即EG+FH=AC.
5,如图是一个常见铁夹的侧面示意图,OA,OB表示铁夹的两个面,C是轴,CD⊥OA于
点D,已知DA=15mm,DO=24mm,DC=10mm,我们知道铁夹的侧面是轴对称图形,请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
解:连接AB,同时连接OC并延长交AB于E, 因为夹子是轴对称图形,故OE是对称轴, ∴OE⊥AB,AE=BE, ∴Rt△OCD∽Rt△OAE, ∴OC:OA = CD:AE
AE= =15,∵AB=2AE ∴ AB =30(mm)∵OC²=OD²+CD² ∴OC =26,∴.(8分) 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30mm.
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B作BE⊥CD,垂足为E,连接AE,F为AE上一点,且∠BFE=∠C,(1)求证:△ABF∽△EAD ;(2)若AB=5,AD=3,∠BAE=30°,求BF的长
解:
(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BAE=∠AED,∠D+∠C=180°
且∠BFE+∠AFB=180°
又∵∠BFE=∠C
∴∠D=∠AFB
∵∠BAE=∠AED,∠D=∠AFB
∴△ABF∽△EAD (2)∵∠BAE=30°,且AB∥CD,BE⊥CD
∴△ABEA为Rt△,且∠BAE=30°
又 ∵AB=4
∴AE=3分之8倍根号3
7,如图,AB与CD相交于E,AE=EB,CE=ED,D为线段FB的中点,GF与AB相交于点G,若CF=15cm,求GF之长。
解∵CE=DE BE=AE , ∴△ACE≌△BDE ∴∠ACE=∠BDE ∵∠BDE+∠FDE=180°
∴∠FDE+∠ACE=180°
∴AC∥FB
∴△AGC∽△BGF ∵D是FB中点 DB=AC ∴AC:FB=1:2 ∴CG:GF=1:2 ;
设GF为x 则CG为15-X
GF=CF/3C2=10cm
8,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G是线段CD上的任意一点时,连接BG交AC于F,过F作FH∥CD交BC于H,可以证明结论FH/AB =FG /BG 成立.(考生不必证明) (1)探究:如图2,上述条件中,若G在CD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不变时,其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计算:若菱形ABCD中AB=6,∠ADC=60°,G在直线CD上,且CG=16,连接BG交AC所在的直线于F,过F作FH∥CD交BC所在的直线于H,求BG与FG的长.
(3)发现:通过上述过程,你发现G在直线CD上时,结论FH /AB =FG /BG 还成立吗?
解:(1)结论FH AB =FG BG 成立 证明:由已知易得FH∥AB, ∴FH/ AB =HC/ BC ,
∵FH∥GC,HC BC =FG BG∴FH/ AB =FG/ BG . (2)∵G在直线CD上, ∴分两种情况讨论如下:
①G在CD的延长线上时,DG=10, 如图1,过B作BQ⊥CD于Q,
由于四边形ABCD是菱形,∠ADC=60°, ∴BC=AB=6,∠BCQ=60°,
.
又由FH∥GC,可得FH/ GC =BH /BC , 而△CFH是等边三角形, ∴BH=BC-HC=BC-FH=6-FH, ∴FH 16 =6-FH 6 , ∴FH=48 11 ,
由(1)知FH/ AB =FG/ BG ,
②G在DC的延长线上时,CG=16, 如图2,过B作BQ⊥CG于Q,
∵四边形ABCD是菱形,∠ADC=60°, ∴BC=AB=6,∠BCQ=60°.
.
又由FH∥CG,可得FH/ GC =BH/ BC , ∴FH 16 =BH 6 .
∵BH=HC-BC=FH-BC=FH-6,
9,如图,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B=12cm,BC=8cm,DC=13cm,动点P沿ADC线路以2cm/秒的速度向C运动,动点Q沿BC线路以1cm/秒的速度向C运动.P、Q两点分别从A、B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C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PQB的面积为ycm2. (1)求AD的长及t的取值范围;
(2)当1.5tt0(t0为(1)中t的最大值)时,求y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第6篇
初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