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感悟范文
苦难辉煌感悟范文第1篇
《苦难辉煌》是著名作家金一南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这本书主题鲜明,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一部有气魄、有激情、有美感、有思想深度,能够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好作品。
苦难辉煌究竟讲述了什么
《苦难辉煌》该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了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苦难辉煌》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该片首次披露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影像史料,真实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个个历史场景,回答了在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各条道路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
《苦难辉煌》中描写的民国初期到西安事变这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党从建立就一直处于苦难之中,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万里长征等,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就像是浴火凤凰,在经历了苦难与挫折之后走向了辉煌与胜利?同时又是什么样的信念使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军队克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得理想与信念历久弥坚?又是什么样的根本能让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就是坚毅、执著和牺牲,这就是中国精神。
坚毅是什么?就是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执著是什么?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并且一定是坚持一个人突破生理与心理极限而很难做到的一件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牺牲是什么?就是舍弃、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
苦难辉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艰苦奋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支撑
我理解精神来源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苦难砥砺精神,让精神更加坚强;胜利饱满精神,让精神更加壮大。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流血牺牲铸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等,都化作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典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经苦难曲折和千千万万人的不屈抗争和英勇献身,使中华民族精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和探测到前所未识的时代宽度。 2紧密联系群众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立党根本
《苦难辉煌》中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紧紧与人民站在一起,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蒋介石为消灭共产党,不惜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幌子,一再组织对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剿杀,反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的历史方位性和准确性,不仅扩大了共产党的同盟军,而且壮大了共产党的队伍。纪录片中描述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川军拆走了桥板,老百姓捐出了门板。千千万万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的群众,是任何力量打不破的。共产党永远还不完老百姓的情!
3理想信念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仰望星空,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不爱财,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只播种,不收获,始终捍卫心中的主义,追求不变的信仰。那个时代,战争与革命风起云涌,梦想与道路错综交织,既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最容易破灭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光芒,不仅在我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辉煌的时候迸发出来,而且更是在共产党人最苦难、前途最艰险的时候迸发出来。历经磨难的理想信念,更加可贵、更加卓绝、更加伟大,也更加具有力量。
4苦难辉煌对当前党建工作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一些腐败案件,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腐败案件,影响非常恶劣。以及其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还有奢侈浪费、挥霍奢侈等问题,人民群众对我们党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了期待。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苦难辉煌》不仅让人们有机会去回顾这段历史,更是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思想、精神、品格的教育提升,使崇高的信仰转化成内心的自觉,好好珍惜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这段历史。因为那里有我们党的、民族的、军队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中的那些英雄人物为了信仰不计回报、甘洒热血的崇高精神。当下,我们正需要汲取这样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苦难辉煌感悟范文第2篇
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当年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了燎原之力。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辉煌时刻,而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一个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必具备物质、精神双重强大的条件。战略家克劳塞维兹把精神力量来源归结为两
大要素:苦难和胜利。在苦难中积聚,用胜利来洗礼。苦难砥砺精神,让精神更加坚强;胜利饱满精神,让精神更加壮大。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许多无价的生命辉煌,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先烈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流血牺牲铸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等展示的是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在该书的序言中,金一南写道:“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因为有了那这些革命先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留下来的精神,才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才成就了今天的扬眉吐气与民族的辉煌。
而这一切正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我们更应该继承前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推进解放思想,以无坚不摧的坚定意志和广博开放的思想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首先,我们必须牢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任,虽然每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汇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牢记“螺丝钉”的重任,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从自身做起,为推动经济建设而尽绵薄之力。其次,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不
断满足人民的全面需求、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我们作为政府服务部门,在工作中更应将以人为本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学会换位思考,不管是和同事配合还是和人民群众、企业接触,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第三,我们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实事求是的传统优良作风,作为一名煤炭战线的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更要做到深入矿井一线、了解实情,强化煤炭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彻底消除事故隐患,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一切工作的着力点,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苦难辉煌感悟范文第3篇
“1935年1月,当长征队伍一步步深入西南腹地、逼近遵义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知道他们正在接近最终使他们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吗?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突围西征,湘江一战又折损过半,已经积聚起了足够的量变,质变已势在必然。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必须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忘我的奋斗去争取。
在这方面,毛泽东的确不屈不挠。”(《苦难辉煌》第十章286页华艺出版社)
不知别人读了这些文字会怎样联想,我却是将它们与文革联系在一起了,且是觉得是那般的类同、贴切。
文革失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被中止了。
文革的失败和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确立(尽管主流媒体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难掩实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像当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突围西征,湘江一战又折损过半,已经积聚起了足够的量变,质变已势在必然。”可不要忘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必须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忘我的奋斗去争取。”
恕我直言。尽管主流媒体还在宣称是在从事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可谁都知道,事物的性质是由它的主要方面的性质决定的。当这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中75%以上都已是私有经济占有和支撑了的时候,它还可以被称为“社会主义”吗?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点还没被公开抛弃吧?)里,工农已成为“弱势群体”时,它还可以被称为“社会主义”吗?如此的量变还没形成质变吗?邓的“不争论”是想连这样的事实也掩盖过去吧。指望社会的变革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迈入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美国的经济最发达,但它不可能自然而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金将军说的对:“社会规律的实现必须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忘我的奋斗去争取。”社会主义是不会自然生成的,它必须是人们自觉、自为的社会实践与文化结果。
“改革精英们”将文革和文革前说成一团“黑”,另一些人又把它讲成一片光明。其实如此讲都难自圆其说。
说“黑”,中国怎么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达国家
一、二百年的工业化过程,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就是在被称为“浩劫”、“经济濒临崩溃”的十年,国民经济平均增长也保持在9%以上(这是可查当年的统计年鉴以证明的);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65岁,农村的卫生医疗体系被联合国相关组织称为典范呢,而且基本消灭了文盲。“改革精英们”抹黑那个时代是为了要掠夺国有资产人民的财产!
说一片光明,那为什么还要搞“三反”、“五反”、“社教”、“四清”和“文革”?为什么会有农业合作化的争论?会有“鞍钢宪法”和“马钢宪法”的对立等等?毛主席又为什么提出反修防修、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又为什么在晚年下这样大的决心要搞文革。
真正要搞改革的是毛泽东!他是为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权利、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而改革。一句话:他是要建设一个全新的(不是仿苏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彻底打碎过去一切社会的“金字塔”结构模式(包括代民当家作主的政府)。所以他支持农村合作化运动,坚持农村队为基础的核算制度,反对一平二调,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所以他支持“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道路,让工人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监督干部,反对“马钢宪法”一长制(从刘少奇、邓到“改革精英们”都推崇)的苏联模式。毛泽东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群众从参与身边的管理开始,逐步学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学会并同时创造新型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创造无产阶级的文化。
这里我还要引用一段资料:“毛主席点点头,继续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的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2001年7月28日王卓超口述)
士兵委员会的名称并不是井冈山的首创,在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中就存在,但那些部队仅仅从经济上保护士兵的利益。三湾改编推行的士兵委员会,与其他部队以往的士兵委员会有根本区别,就是在部队基层以士兵委员会的方式实行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第174-175页)
“1965年5月25日下午,在井冈山宾馆115房,毛泽东将士兵委员会的作用提到很重要的地位,老人家重新讲到《井冈山斗争》一文中他写过的话: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武器。’说全国都要推行政治民主。
刘俊秀当时用请教的语气说:现在工厂不是有工会,农村有贫下中农协会,这和士兵委员会是不是差不多的组织?
毛主席说:两者不一样,士兵委员会可以监督连长、营长、团长的,它有很大的权利。现在工厂的工会真的可以监督厂长、书记吗?谁又来监督我们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谁来监督中央的领导,中央出修正主义怎么办?
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上层建筑领域。”(2001年9月2日孙玉衡口述)(《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第176-177页)
由此可见,毛泽东从五四运动就坚持的民主主张,并没有因为他领导的党取得了政权就改变,而依然是要给人民管理国家的政治、民主权利。也因此,他对党组织当时存在的“提倡的是,重视的是,忽视的是”这种偏废现状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不满与忧虑。或许,正是为了唤起群众的民主意识,为了使群众真正大规模地参与政治,毛泽东才发动了文革运动,并将它命名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吧。而相形之下,那些妄自评论毛泽东的“改革精英们”的嘴脸,在显见于现实社会物质繁荣下的种种社会矛盾中,早已将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真面目展现于世人面前了。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真的需要一次新时代的“遵义会议”来引发“质”的转变,而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更需要真正的共产党员都学习毛泽东坚持真理的不屈不挠,而不是争当“先富”。
读《苦难辉煌》有感
(二)
摘录:
“1931年4月,(日本)第二师团调来东北换防,板垣征四郎在该师团大队长以上干部集会上,讲了一段我们中国人今天也应该牢牢记住的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因此,它是一个与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苦难辉煌》第155页)由此我想起一段事:
数年前,单位的党委决定给每位员工发一本书,书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按党委书记在干部会上的介绍,这是本好书,发给大家学习的目的是配合单位的股改,促进员工思想认识的转变,要树立“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意识。那一阵,这书在社会上十分畅销,不少单位都出公款订购发给员工。
最初我真当是本多好的励志书呢,发下来我就很快的通读了一遍。读后有些发蒙,不信这是党委推荐的书。怀疑自己没读懂这书的本意,又读了一遍。当我确信自己看懂了的时候,真是怒从心中起!党办布置下来,让党员都写学习心得,要求支部委员要带头写。我拒绝写,直接告诉支部书记,要写我就写批判稿,顺手就把那本书给扔了。有同事劝我,干嘛那么较真,不就对付一篇字吗,从哪找不来呀。这种应景的文字我不愿写。
有同事私下和我说起这事,问我干嘛这么大火。我说:那是个为资本家说话的家伙写的。当年,共产党启发工人、农民、国民党投诚士兵的阶级觉悟时,有一个提问就是“到底谁养活了谁”。共产党告诉老百姓:“是你们养活了地主、资本家,而不是地主、资本家养活了你们!”现在,这本书把这个结论翻过来了。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也在翻这个案,在为资产阶级剥削有理做吹鼓手!这还是当年的共产党吗?同事对我讲的话表示认可,但又说:“你说的这些理对,但你个小小老百姓说话有什么用?不还得由着人家捏。识时务为俊杰。别说啦。”
看到板垣征四郎的这段话时,我一下就想起了上面的这一幕,真是觉得一种刺痛。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似乎还没改变旧文化的束缚,而且在西方文化的熏染下变得更“自我”了。只有文革时老百姓才敢讲话,因为有毛主席撑腰。
毛主席想要建立的是一个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不是代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因为被别人代表的权利是最容易被出卖的。这是毛主席与刘邓最大的分歧所在,也是与周总理处事不同之处。从上世纪50年代初支持农民办合作社、人民公社,到支持“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反对苏式的工厂一长制管理,再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革,毛主席都是鼓励普通人参加企业管理、社会事务,学做自己的主人。毛主席要建立的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套句现代的名词叫“扁平化”。他在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后,不愿又构建一座新的金字塔式的社会。这就是他为什么反对军衔制、反感工资制,被那群资改派小丑讥笑为“农民的平均主义”的原因。真是燕雀安知鲲鹏之志。
苦难辉煌感悟范文第4篇
《苦难辉煌》的经典观后感一
《苦难辉煌》一书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兼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力作,其联系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活动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等国际背景,从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入手,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全景式提示剖析,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伟大壮举,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拜读此书,让我获益良多。
一是进一步学到知识。以前曾读过一些历史书籍、看过一些影视作品,但大多带有主观色彩,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往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美化、提纯或剪辑,让人产生距离感、模糊感。《苦难辉煌》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详细描述我们党和军队早年革命史,讲述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从奋斗、挫折、再奋斗的历程中闯出通往胜利之路,描绘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追忆众多我们敬仰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彭德怀、张国焘、老蒋等,介绍大量迄今仍籍籍无名的英雄。诸多史实、战例,让我对这段历史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对这段历史中的历史人物了解更加深入。
二是进一步坚定信念。“苏俄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老蒋而不是毛泽东”,苏俄及共产国际对xx党和国民革命的援助巨大,而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连汇报工作的“区区15元路费都拿不出来”,但红色政权仍然能顽强存在,这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从1926年“320”中山舰事件到1932年老蒋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死难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革命人士达100万以上,“如此杀气腾腾,为何共产党人终剿不灭?为何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一次又一次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这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途中严酷的围堵、不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大量的叛卖都没能打垮共产党人,这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争的事实充分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动力,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三是进一步增强信心。金教授广泛阅读500余本参考书目,整理200多万字笔记,历时15年撰写形成这部52万余字的作品。金教授坦言,“没有天生的事情,只要做事用心、尽全力,就会干好工作,做出成绩;贵在坚持,把别人打牌、看电视的时间用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八小时之外。”他的这些话,使我明白这本几十万字巨著来源于经年累月积累的读书笔记和常年独立缜密的思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充分利用时间,坚持勤学习多思考,就一定会对自己有所提高。
掩卷深思,《苦难辉煌》展现中国发展历程成功、完整、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每一章节都浸透着早期共产党人与革命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辙印和鲜血,令我们深刻体会到寻求一个适合中国国情,使中国人民摆脱枷锁桎梏的真理不易、确立一个政党合法地位的斗争不易、选定一个能够代表党的利益,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明天的领袖不易。忆往思今,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定理想信念?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幸福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本职工作?
因此,我们必须牢记革命先驱的不朽功绩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密切联系群众,争当时代先锋;必须要饮水思源勿忘历史,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生命换来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先辈相较对于现实中的琐事要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开心少一点烦恼,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努力过好每一天;必须要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的求实精神、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克服困难挫折的进取精神,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从个人做起、从本职做起,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把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作为具体的实践和当前时代结合起来。
《苦难辉煌》的经典观后感二
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在他的新著《苦难辉煌》中感言,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近期我仔细研读了这本书,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盘,重获新生。中国革命史是一幅立体画,凝视其中的一部分都无法洞悉其原貌。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
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xx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xx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苦难辉煌感悟范文第5篇
在XXX党校参加XXXX培训班期间,收看了12集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该片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尤其是以全新的视角披露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个个片段,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刻画了党的多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形象,让我们看到我党在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艰苦卓绝,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该片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但却回答了自1840年以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该片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坚强意志。
1 观看此片后我感触良多,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历史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最初只有50多个年轻人,28年以后竟然能够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军队,1927年成立,八一南昌起义后仅剩下800多人,22年后竟能够百万雄狮过大江。为什么当其他政治力量纷纷失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却能够迸发出如此巨大、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力量?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因为中国共产党最英勇、最顽强、最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忘我奋斗,最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们的党付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政治集团从未付出过的重大代价和巨大牺牲,最终为中华民族杀出一条血路,膛出一条新路,使这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这样惊心动魄、风雨飘摇的日子,那一定是坚定的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党的奋斗史中涌现出一大批的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生命,在党的成长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精神昭示了中国的前途和未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所换取的成果。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
2 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苦难辉煌感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