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变压器直流电阻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变压器直流电阻(精选8篇)

变压器直流电阻 第1篇

1 测量方法

测量变压器直流电阻主要有电流电压表法、平衡电桥法和辅助测量法 (数字电桥法) 。变压器直流电阻缩短测量时间的方法主要有回路电阻突变法、恒流源法、助磁法、消磁法和数字式直流电阻测试仪。

1.1 电流电压表法。

电流电压表法又称电压降法。电压降法的测量原理是在被测绕组中通以直流电流, 因而在绕组的电阻上产生电压降, 测量出通过绕组的电流及绕组上的电压降, 根据欧姆定律即可算出绕组的直流电阻。测量接线如图1所示。

测量时应先接通电流回路, 待测量回路的电流稳定后再合开关K2, 接入电压表。当测量结束, 切断电源之前, 应先断K2后断K1, 以免感应电动势损坏电压表。测量用仪表应不低于0.5级, 电流表应选用内阻小的;电压表应尽量选内阻大的。连接电流表及电压表的导线应有足够的截面, 并尽量的短, 切接触良好, 以减小引线和接触电阻带来的测量误差。当测量电感量大的电阻时, 要有足够的充电时间。

如不计电流表及电压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时采用图1 (a) 的接线, 测得的电阻数值偏大;当被测电阻越小偏大的越多, 因为被测电阻越小, 在一定的测量电压下, 电流表内阻上产生的电压降也越大, 而电压表测得的数值中包含了这个电压降, 所以图1 (a) 适用于测1欧以上的大电阻。采用图1 (b) 的接线时, 由于电压表分流的影响, 电流表测的数值偏大, 因此计算出的数值偏小, 所以在一定的外施电压下, 当被测电阻越大, 回路电流越小, 则电流偏大的越多, 算出的电阻误差也就越大, 所以这种接线适用于测1Ω以下的小电阻。

1.2 增大回路电阻——回路电阻突变法。

变压器内部的参数电感和绕组电阻是不能改变的, 但可以增加电路内的串联电阻来减小线路的时间常数, 从而缩短直流电阻的测量时间。

在测量回路中串入附加电阻R, 既“电阻突变法”, 如图2所示, 测量时先合上K2, 将R短接, 再合K1, 待电流增加到预定值I2后, 立即断开K2, 电阻R串入测量回路, 电流很快就稳定下来, 然后再接入电压表, 测量绕组上的电压降。

注:R-变压器被测绕组的电阻;L-变压器被测绕组的电感

应用电压降法测量直流电阻, 是根据测量的电流和电压值, 用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的。一般大型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比较小, 因此应选用灵敏度及准确度较高的电流电压表, 以减小测量误差。

1.3 减小回路电感——全压恒流源法。

全压恒流电源是由一恒压电压源和一恒流源及控制回路构成, 恒压源的无载直流电压一般为45-100V, 其作用是在充电初始使电流有较快的上升速度;恒流源则强迫充电电流很快稳定在预定值 (即恒压源下充电, 恒流源下测量) 。将其应用于电桥法或电压降法中, 能大大减少充电时间, 准确迅速地测量大型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

1.4 减小回路电感——助磁法。

变压器铁心是非线性铁磁材料, 当励磁电流产生的磁势足够大时, 变压器铁心会因磁饱和而使L减小, 助磁法就是基于铁心的这样一种特性提出来的。

1.5 减小回路电感——消磁法。

同一铁心柱的两个绕组中通以相反的的电流以使磁通抵消, 从而使测量电路达到基本属于纯电阻 (L≈0) 的线性电路, 使测量准确稳定、简单迅速。

2 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很多, 如仪表精度、引线松紧、温度高低、接触情况和稳定时间等。因此应注意以下事项:接线时, 应注意仪表的正、负极性且仪表的准确度应不低于0.5级;使用的直流电源应电压稳定, 容量充足, 以防止由于电流波动产生自感电动势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准确测量绕组的平均温度, 一般以变压器的上层油温作为绕组温度;试验电流不得大于被测绕组额定电流的20%, 且通过电流的时间不宜过长, 以减少被测电阻因发热而产生较大的误差, 连接导线接触必须良好。

3 对测量结果的判断

对于630千伏安以上的变压器, 当无中性点引出线时, 同一位置测量的绕组直流电阻, 直接用线电阻相互比较, 既RAB、RBC、RCA相互比较, 其最大差值应不大于平均值的2%;与以前 (出厂、交接或者上次) 测量的结果比较, 其最大差值也不大于平均值的2% (本次测量值与以前测量值换算至同一温度, 其差值与以前数值之比) 。630千伏安及以下的变压器, 相间差值一般应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4%, 线间差值应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每次所测电阻值都必须换算到同一温度下进行比较, 若比较结果直流电阻虽未超过标准, 但是每次测量的数值都有所增加, 这种情况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变压器的中性点无引出线时, 三相电阻不平衡值超过2%时, 则需将线电阻换算成相电阻, 以便找出缺陷相。

结语

对变压器绕组进行直流电阻测量, 可以检查绕组接头的焊接质量和绕组有无匝间短路;电压分接开关的各个位置接触是否良好及分接开关实际位置与指示位置是否相符;引出线有无断裂;多股导线并绕的绕组是否有断股等情况。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是变压器在交接、大修和改变分接开关后, 必不可少的试验项目, 也是故障后的重要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1]范辉.电气试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关于直流低电阻不确定度研究 第2篇

1.概述

1.1 测量依据:JJG837-2003《直流低电阻表检定规程》

1.2 测量环境条件:环境温度(20±2)℃,相对湿度(25~75)%

1.3 测量标准:标准电阻

型号BZ3,量程0.001Ω、0.01Ω、0.1Ω、1Ω、10Ω、100Ω、1000Ω、10000Ω,准确度为0.01级

1.4 被测对象:直流低电阻测试仪WB2511,量程0~2kΩ,允许误差±0.5%

1.5 测量过程:根据被检电阻仪选择标准电阻,读取被校电阻仪的指示值。此时,低电阻表上的电阻示值与电阻的电阻示值之差即为被测直流低电阻表的示值误差。

1.6 评定结果的使用:符合上述条件的测量,一般可直接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2.数学模型 V=-

式中:V——被测直流低电阻表示值误差

————被测直流低电阻表示值

——标准电阻标称值

3.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3.1 输入量V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输入量V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被测直流低电阻表的测量不重复,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取一台直流低电阻测试仪WB2511,选择20mΩ档,标准电阻选1mΩ,读取电阻测试仪读数,连续测量10次.由于所选择的被测仪器重复性很好,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很小,对评定结果影响很小,故可以不作考虑。

3.2 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输入量的不确定度主要由标准电阻箱及接触电阻变差和开关的热电势变差引起,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

标准电阻的准确度引起的不确定度评定:标准电阻的允许误差为0.01%,在测量0.001Ω时允许误差为±(0.01%×0.001Ω)=±0.0000001Ω,即半宽为0.0000001Ω,在区间内可认为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则

接触电阻变差和开关的热电势变差引起的误差不超过被校低电阻表允许基准误差的1/10,在测量1mΩ时允许误差为±(0.05%×0.001Ω)/10=±0.00000005Ω,即半宽为0.00000005Ω,在区间内可认为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则

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灵敏系数

数学模型V=-

灵敏系数

4.2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标准不确定度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值

低电阻表的测量不重复不考虑1

直流电阻箱的误差0.058-1

接触电阻、开关热电势引起的误差0.029-1

4.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估算

輸入量V与彼此独立不相关,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可按下式得到。

+

=+

5.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取k=2,扩展不确定度

变压器直流电阻超标故障的分析处理 第3篇

1 故障概述

故障主变型号为SFZ8-12500/35, 1998年由某变压器厂生产。该变压器自安装投运以来, 进行了周期性的例行维护试验, 但一直未进行吊罩检修, 主变整体状况不良。在2015年例行预防性试验中, 试验人员发现主变高压侧、低压侧均出现直流电阻不平衡率超标, 为保证变压器安全稳定运行, 应立即停电处理。

在进行吊罩检修之前, 为准确定位故障点, 试验人员对主变高、低压侧及调压开关各个档位进行了直流电阻测量。从试验数据中发现, 高压侧仅有个别档位相间直流电阻超标, 而低压侧则存在严重的偏差。

2 故障分析

常见的引起直流电阻超标的原因有以下5个: (1) 分接开关接触不良。常见于分接开关触头不清洁、电镀层脱落、触头弹簧压力不足等。 (2) 焊接不良。引线和绕组焊接处虚焊、脱焊, 造成阻值增大。 (3) 套管导电杆与引线接头处接触不良。 (4) 绕组内部层间或匝间短路。 (5) 绕组断线。在三角形接线中, 某相断线会导致没有断线的两相线端段阻值增大为正常值的1.5倍, 断线相线端电阻值增大为3倍。

参考维修前试验数据可进行初步判断。高压侧仅有部分档位直流电阻严重超标, 而几个长期运行的档位则数据正常, 引起高压侧直流电阻超标的最大可能原因是分接开关接头处故障。对于低压侧的数据分析, 则出现了2种可能性。

该主变采取YN/d11的接线方式, 低压侧采用Δ接线。Δ接线下, 线电阻与相电阻换算公式如下:

带入相关检测数据进行计算得出:

而计算得出的数据显示B、C相绕组阻值明显偏大, 查询历史数据后计算得出, 正常运行时低压侧绕组的相电阻分别为:

相比之下, A相阻值低于正常值, 而B、C相则是远远超出了正常运行时的数值, 与掌握的主变运行情况相矛盾。结合现场实际情况, 考虑可能并不是绕组内部出现的问题。

这时技术人员又提出一种猜想:绕组内部并没有出现问题, 故障点位于B相套管引出线连接处。正是由于B相绕组外侧与引线连接处出现故障, 才会使得实验数据中的Rab、Rbc异常增大。

3 吊罩检查及维修

在检修流程中, 为降低工作难度, 也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故障点, 技术人员遵从由易到难、由外至内的排查方式。首先对各相套管的将军帽进行检查, 发现并没有明显的故障痕迹, 然后再进行吊罩对器身内部的各连接处进行检查。

(1) 高压侧故障排查。对调压开关吊芯检查后发现, 触头部位有氧化膜生成, 并伴有明显的油泥沉积现象, 确认调压开关触头处存在接触不良现象。为排除绕组内部故障可能性, 吊罩后直接对绕组引线处测量直流电阻, 试验数据见表1, 证实高压绕组内部并无明显故障。此时可进一步认定故障点为有载调压开关触头处。

(2) 低压侧故障排查。吊罩之后进入检查, 经观察对比, 发现低压侧A、C相套管各处连接均正常, 而低压侧B相套管下端与绕组引出线连接处导电排有严重的烧蚀痕迹, 进一步检查发现连接处紧固螺母松动, 接触面结合不紧密。此时为验证故障点, 试验人员选择跳过导电杆部分直接测量低压绕组直流电阻, 数据见表2。试验数据合格, 说明故障点就位于B相导电杆与绕组的连接处。

(3) 处理方案。针对高压侧分接开关触头氧化锈蚀的问题, 采用酒精及干净的绝缘油进行清洗, 同时对调压开关触头及过渡电阻丝进行打磨。清除全部触头表层污垢后, 检查调整各个接点弹簧压力。解开低压侧B相套管导电杆连接处, 使用0号砂纸对连接接触面进行细致地打磨, 清理表面后将紧固螺母锁紧, 确保不会由于长期运行产生的震动松脱。

(4) 处理结果。完成故障点处理后, 再次对高低压绕组展开直流电阻试验, 主变故障点已消除, 主变各项数据已具备投运条件。至此, 此次检修工作宣告圆满完成。

4 故障分析

根据该主变吊罩检修的结果和试验数据可以基本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主变高压侧绕组直流电阻不合格是由于调压开关长时间没有进行操作, 生成氧化膜以及油泥沉积造成;低压侧故障则是由于套管引线下部与绕组引出线的连接处螺丝紧固不到位, 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受到主变震动影响, 导致导电排接触不良, 发热烧蚀所致。绕组引出线的连接排应该光洁平滑, 接触可靠紧密, 当出现接触不良时, 接触电阻阻值就会增大引起发热, 由此生成的氧化膜又进一步加剧了接触不良引发恶性循环。如果不是及早发现, 就会导致绕组过温、放电等事故的发生, 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失, 甚至危害人身安全。

5 结论

由于进行预防性试验发现了主变的潜在隐患, 并及时安排吊罩检修, 避免了主变跳闸甚至是烧毁的严重后果, 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防止再次出现此类故障,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改进措施。

(1) 为防止类似故障产生, 主变生产和检修过程中一定要严把工艺关, 导电部分的紧固应严格按规定进行, 完成连接后测量连接点的接触电阻应保障可靠连接。

(2) 运行人员在日常检修维护时, 对于平时动作较少的分接开关应多切换档位以避免触头油泥沉积及弹簧腐蚀变形, 而对于经常动作的分接开关, 应定期进行吊芯检查避免由于绝缘油放电劣化带来的危害。

变压器直流电阻 第4篇

1 直流电阻试及利用试验数据对变压器缺陷的判断

2004年6月下旬, 我单位新建某110kV变电所进行1#主变安装, 该主变的型号为SSZ1031500/110, 额定电压为110/37/10.5kV, 额定电流165.3/491.5/1732.1A, 连接组别为YN, YNO, D11。根据合同要求, 可免于吊罩检查。我们对变压器进行全套电气试验, 试验结束后, 将现场数据与厂方数据进行对照分析, 发现该主变35KV侧一档直流电阻不平衡率为2.51%, 二档直流电阻不平衡率为1.09%, 其它三档的直流电阻正常, 且一档的误差率明显超出《江苏省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中所规定的标准。反复检查试验接线, 更换了直流电阻测试仪, 但结果与前次数据基本相符。依据表一数据, 我们可以设想缺陷、故障点的部位:

1) 35kV中压A相线圈一档抽头匝数有误;

2) 35kV中压A相线圈分接头与引线连接接触不良;

3) 35kV A相引线与套管导电杆连接不良;

4) 35kV无励磁分接开关静触头接触不良。

对于以上几点可能性,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预想和分析:

1) 根据变压器的设计和要求, 对于变压器线圈的绕制, 作为以生产110kV变压器为主产品的生产厂家, 变压器线圈都要进行产品的半成品和成品试验, 而且, 我们对原出厂试验报告及安装后的变压器试验报告中变压比试验数据进行比较, 其误差值均小于±0.5%, 符合规程要求, 同时, 其同档比较值亦无较大差别, 因此, 变压器线圈匝数有误的可能性较小, 这种情况应该排除;

2) 对于第二点, 从表一的数据分析, 如果分引线焊接不良, 出现一档直流电阻不平衡亦在情理之中, 因此也应当作为疑点之一;

3) 35kV引线与导电杆的连接不好的情况, 在以往的试验中, 也曾出现过, 但这次的试验数据与以往不同, 无论从同档的三相数据, 还是从同相的五档数据来看, A相引线与导电杆接触不好, 它的梯度应当有一定的规律性, 五档数值要么同大, 要么同小, 因此这可能性较小, 但从检查的角度来看, 这种方案是简便可行的。作为检查预案之一;

4) 对于无励磁分接开关动, 静触头不接触不好的情况, 在以往的检修, 试验中、也时有发生。由于动、静触头表面出现氧化, 使得动、静触头之间触电电阻过大, 造成直流电阴不平衡, 这种情况作为排查的重点。

从上述分析的结果, 我们作了两种预案:

1) 不吊罩检查。方法是打开35kV手孔, 检查引线电杆之间的紧固情况简便易行, 工期较短;

2) 第一种方法未能检出问题时, 即对变压器进行吊罩检查, 从内部直观地查找缺陷部位, 从而彻底解决直流电阻不平衡的缺陷。

2 缺陷的及排除

根据预案, 打开35kV手孔, 检查35kV引线与套管导电杆的连接情况, 并未发现接触不发现象, 于是又从导电杆的下部铜皮上进行直流电阻的反复测试, 未发现其他导常。于是是我们就进行第二套方案。吊罩以后, 检查分接开关动、静触头的接触情况和分接引线与静触头的连接情况, 此次在进行接触电表测试时, 发现A相对动、静触头的接触电阻, 均大于1000uΩ, 一档的接触电阻为3 155uΩ, 而B、C相动、静触头之间的电阻均小于500 uΩ (数据见表2) , 于是我们重点检查A相动、静触头35KV无励磁分接开关接触电阻 (uΩ) 的接触情况, 经仔细检查发现主动接头夹紧弹簧力较小, 经紧固螺丝调整弹簧行程后, 弹力无明显变化, 再经仔细检查发现主触头夹片间已无支撑圆珠, 导致动触头夹片与静触头的接触压力不平衡。后经与厂方研究决定更换了35kV无励磁分接开关, 于是又重新对更换新的无励磁分开关接触电阻进行测试, 试验数据正常 (见表3) , 35kV无励磁分接开关接触电阻 (uΩ) 同时又进行了35kV直流电阻的测试, 试验数据也在正常标准范围之内, 问题缺陷圆满解决。

3 结论

变压器的场试验是变压器投入运行前对变压器是否具备正常运行条件的一次全面检查和评估, 对电器试验工来说, 只有根据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电气试验数据的计算及相关知识, 并对各种实验方法, 尤其是减少试验误差的办法能熟悉, 并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率, 对判断变压器是否存在问题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袁燕岭, 甘景福, 陈震, 王金明, 韩宝星.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数据异常分析与处理[J].变压器, 2011 (4) .

[2]舒剑飞, 张建学.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实例分析与故障判断[J].电力学报, 2010 (4) .

变压器直流电阻 第5篇

1 被测绕组大小的选择

当被测绕组Rx≥1Ω, 用单臂电桥;当被测绕组Rx<1Ω, 用双臂电桥。

2 直流双臂电桥

直流双臂电桥是采用凯尔文线路宽量程的携带式精密型直流电桥。本体置有指零仪并能内附工作电源, 是电力行业规程指定产品, 可对各类型电机、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测量和电刷、开关的接触电阻测量以及作升温试验等。

直流双臂电桥面板示意图, 如图1所示。

3 直流双臂电桥的使用

双臂电桥测量时采用“四端钮接线方法”, 即输出电流、电压为C1、P1、C2、P2。

3.1 使用前的调零

(1) 机械调零。

(2) 合上电源, 待检流计指针稳定后, 将灵敏度旋钮开到最大;调节调零旋钮, 使检流计指针指到中间“0”位置, 即完成调零。

在测量过程中, 灵敏度应先调至最小, 使用电桥初步平衡后再逐步增大灵敏度。

3.2 基本步骤

(1) 将待测电阻“按四端钮接线法”接入电桥C1、Pl、C2、P2的接线柱 (C1、C2接外侧, P1、P2接内侧) 。

(2) 按下充电开关B键, 并顺时针旋转锁住;点动检流计开关G键, 根据指针偏摆方向调节电桥各开关 (倍率、步进、滑线) 使指针稳定指零。

(3) 分3次调节灵敏度开关至最大, 重新调节电桥各开关 (倍率、步进、滑线) , 使指针稳定指零, 即电桥平衡。

(4) 先断开“G”按钮, 再断开“B”按钮。

(5) 读数记录。

(6) 计算。被测量的电阻值=步进盘读数和滑线盘读数之和乘以使用的倍率。

3.3 使用双臂电桥的注意事项

(1) 搬运电桥时要轻拿轻放。

(2) 使用电桥前, 检查内置电源电池的选择 (1.5V电池和9V电池) 及安装是否正确。

(3) 先接通电源预热5分钟, 调节电桥平衡时应尽量避免检流计的指针摆动过大。

(4) 测量前选用适当的倍率。

(5) 按钮B和G应间歇使用, 测量时不能长时间将“G”按钮按住进行测量, 以避免电池的无谓消耗。

(6) 使用外接电源时, 电桥内附电池必须取出。

(7) 连接导线不得交叉缠绕, 并应尽量短而粗且连接牢靠 (电流测试线不小于2.5mm2, 电压测试线不小于1.5mm2) 。

4 QJ44型双臂电桥测量变压器直流电阻标准化流程

(1) 停电、验电、挂接地线。

(2) 测量绕组温度 (一般用上层油温作为绕组温度, 上、下层油温差不超过3℃) 。

(3) 对变压器进行放电。

(4) 将非被试线圈开路。

(5) 以测量高压侧W相绕组的直流电阻为例 (见图2) 。 (1) 按四端接线法接线。取电流、电压的测试导线各一根, 将其一端同接在变压器的接零端子Nm上, 另一端则接在电桥相应的C1、P1、的接线柱上; (2) 又取电流、电压的测试导线各一根, 将其一端同接在变压器的相端子Wm上, 另一端则接在电桥相应的C2、P2接线柱上。

(6) 水平放置仪器, 校验零点和灵敏度, 开通电源。

(7) 测试时先将量程调最大, 然后再设置合适倍率及步进盘测量档位。

(8) 测试开始先接通电源 (按B) 后接通检流计 (按G) , 检流计指针会偏转, 微调滑线盘 (同时调灵敏度由小至大) , 直至检流计指针稳定指向“0”位, 读数并记录。

(9) 退出测试。先断开“G”按钮, 再断开“B”按钮。

(10) 对变压器进行放电。

(11) 切断双臂电桥电源, 拆除测试导线。

三相变压器有中性点引出线时, 应对各相绕组进行测量, 无中性点引出线时可只测量线间电阻;带有分接开关的变压器, 应在所有分接头位置上测量。

5 相关标准

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GB/T3930-2008测量电阻用直流电桥

6 结束语

变压器直流电阻 第6篇

为保证实验室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除需要质量控制程序对其作监控外, 还要采用统计技术对检测和校准结果进行审查。监控和审查的方式有多种, 其中之一就是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我院组织了与通过认证的参考实验室 (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 多专业多标准的实验室之间检定/校准结果验证的比对。变压器直流电阻检定装置测量结果验证比对是我院高压计量参加比对的项目之一。

2 比对测量依据及方法

比对测量依据《回路电阻测试仪与直流电阻快速测试仪检定规程》DL/T 967-2005和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的《检测/校准结果质量保证管理程序》YDSY.SCX/5.9-1.0。

变压器直流电阻检定装置的测量结果验证比对JJF1033-2008标准中的比对法。用0.2级3393型变压器直流电阻测量仪 (编号687) 分别测量型号为BZ6、BZ3, 0.01级的标准直流电阻检定装置 (编号97233等) , 然后将用作测量的3393型变压器直流电阻测量仪发往参考实验室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进行比对测量。

3 标准装置及测量参数

我院计量所采用的标准变压器直流电阻检定装置为:0.01级的标准直流电阻检定装置 (编号97233等) , 整个系统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U=0.0035%, k=2;参考实验室广西电力试验研究院高压所标准直流电阻校准装置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U=0.015%, k=2。

比对参量:变压器直流电阻标准装置的测量示值。在:1mΩ、10 mΩ、100 mΩ (3A) , 1 Ω、10 Ω、100 Ω (100mA) 的6个示值点进行测量。

4 比对结果

分别用0.2级3393型变压器直流电阻测量仪 (编号687) 测量标准直流电阻检定装置的检测结果见表1、表2。表中结果显, 电阻测量误差均很小。

对比对结果的最终判定按JJF1033-2008标准C.5.2.2节的C-17公式进行评定, 满足公式C-17时测量结果可以接受, 反之比对测量结果不合格。计算公式如下:undefined

式中, ylab被考核实验室的测量示值;UγD1被考核实验室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 置信概率95%;undefined参考实验室的测量示值;比对测量值及计算结果见表3。

表中结果显示, 测量值的比对结果满足公式 (1) 的判定, 表明本次实验室之间“变压器直流电阻标准装置测量系统的实验室间比对”的比对测量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5 结论

通过按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定进行的变压器直流电阻标准装置的实验室间比对, 确认本实验室与参考实验室之间“变压器直流电阻标准装置测量系统的实验室间比对”的检验结果满足规程的要求, 从而证明了本实验室变压器直流电阻标准检定装置的检定校准能力是有保证的, 符合申请认可有关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设备检定校准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DL/T 967-2005, 回路电阻测试仪与直流电阻快速测试仪检定规程[S], 2005.

[2]YDSY.SCX/5.9-1.0检测/校准结果质量保证管理程序[S], 2007.

变压器直流电阻 第7篇

测量电路接线见图1,将被测绕组接在电桥C1、P1、C2、P2端,首先估计被测电阻值,选择适当倍率,依次按下B、G开关,调节步进盘和滑线盘,使检流指针指在零位,此时步进读数和滑线读数之和乘以使用倍率,即等于被测绕组直流电阻值。由于变压器电感较大而电阻较小(有的绕组电感可达数千亨,电阻仅为0.01~0.1Ω),因此测量直流电阻时,绕组在直流电压作用下,充电至稳定所需时间很长,尤其对于10000kVA以上大容量、电压等级高的变压器,测量一次直流电阻往往需要几十分钟,用上述方法测完一台主变直流电阻约需要7天,效率低。

参阅有关书籍并结合大修经验,得知减小电路充电时间常数τ可有效缩短充电时间,加快测量速度,由于τ=L/R,改变L可能性小,而增大回路电阻的方法简单可行。

(1)在图1中增加测量电路(图1虚线框)。

(2)附加电阻Rf可选用10~100Ω的滑线电阻(阻值一般取直流电压的4~6倍)。

(3)接好电路,按下B、SB按钮,调节Rf,使SB断开时电流表指示值明显减小。待电流稳定后,使用常规测量法,调节电桥平衡,读数、记录。

(4)切换分接头。可短接测量相非被测绕组,在不切断直流电源情况下切换,切换完毕再断开非被测绕组短接处,若此时电源电流基本稳定,则表明绕组电感放电完毕,即可进行直流电阻测量。

变压器直流电阻 第8篇

1直流电阻测量结果的判断标准

1.6MVA以上变压器,各相绕组电阻相间的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警示值),无中性点引出的绕组,线间差别不应大于三相平均值的1%(注意值);1.6MVA及以下的变压器,相间差别一般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4%(警示值),线间差别一般不大于三相平均值的2%(注意值)。

同相初值差不超过 ±2%(警示值)。初值指能够代表状态原始值的试验值。初值差 =[( 当前测量值 - 初值 )/ 初值 ]×100%。

绕组电阻测量时,每次所测电阻值都必须换算到同一温度下进行比较,若比较结果直流电阻虽未超过标准,但每次测量的数值都有所增加,这种情况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变压器中性点无引出线时,三相线电阻不平衡值超过2% 时,则需将线电阻换算成相电阻,以便找出缺陷相。电阻温度修正按式R2=R1×((TK+t2)/ (TK+t1))进行。式中,R1、R2分别表示温度为t1、t2时的电阻; TK为常数,铜绕组TK为235,铝绕组TK为225。

2两起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测量分析事例

2.1事例一

2.1.1变压器基本情况

某110k V变电站1号主变容量为31500k VA,分接开关型号为MIII500-72.5/B-10193W,2010年11月15日投入运行。 2011年9月7日,该变压器进行例行试验,试验时各项数据均与交接值接近正常。

2.1.2试验情况

2014年11月4日,该变压器进行例行试验,试验时其它试验项目及中低压侧绕组直流电阻和上次数据比较正常,采用三相同时加压的测试方式,发现高压侧绕组直流电阻值有异常且规律紊乱, 有的档位之间直流电阻值相差很小,采用单相分别测试直流电阻的数值与三相同时加压测试直流电阻的数值相同,上次和本次试验数据如下表1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次试验1号主变110k V侧1、2档绕组直流电阻基本相同,9、10档绕组直流电阻基本相同,本次1档和9档测试的绕组直流电阻数值同上次基本相同,本次2-8档测试的绕组直流电阻数值基本为上次1-7档的绕组直流电阻数值,即多个档位绕组直流电阻均异常且与历次试验数值比较差1个档位的直流电阻数值,但是各个档位的三相偏差基本一致且符合规程要求。

2.1.3分析判断

单相分别测试直流电阻的数值与三相同时加压测试直流电阻的数值相同,排除试验仪器的原因,由于各个档位的三相偏差基本一致且符合规程要求,说明绕组本身无短路无接触焊接不良等问题, 上述数据和历年试验数据比较初步判断应该是变压器高压侧档位错乱,多个有载调压开关显示的档位和变压器内部的实际档位不相符。 经过多次测试,最终确认为该有载调压开关的操作机构存在滑档的严重缺陷,主变压器发生档位错乱,显示档位和实际档位不符。

2.1.4处理

故障原因找见后,检修人员 对有载分 接开关的 本体和机 构重新定 位连接,手动调档试验正常, 再次进行 绕组直流电阻测试均合格,并与历年试验数据比较无明显变化,正常投入运行。部分数据如下表2所示。

2.2事例二

2.2.1变压器基本情况

某110k V变电站2号主变为基建2013年增容改造项目,主变型号为:SSZ11-40000/110,高压套管采用玻璃钢电容式套管, 型号为:FGBDLW-126/630-4, 高压有载调压开关型号为:ZVMDIII500-72.5/B-10193W。变压器投运日期为2014年4月14日, 变电站所带电网的最大负荷为21000k W。

2.2.2试验情况

2015年3月5日对全站设备进行红外测温,该变压器温度正常,2015年4月13日对变电站2号主变进行例行试验,其它试验项目及中低压侧绕组直流电阻均与交接值接近正常,采用三相同时加压的测试方式,发现110k V高压侧绕组直流电阻值有异常, 110k V高压侧1档至17档B相直流电阻较A、C相直流电阻偏大50 - 60毫欧,三相不平衡率为11%左右,严重超出规程规定的范围。部分试验数据如下表3所示。

2.2.3分析判断

采用三相同时加压测试发现2号主变高压侧直流电阻超标后, 对分接开关的档位进行电动和手动反复调档几次,同时进行复测, 数据变化不大,排除分接开关触头油膜的原因;随后采用另一台仪器进行单相分别测试,数据依然变化不大,排除了仪器的原因;从测试的数据来看,1档至17档B相数据整体偏大,且测试的数据平稳,各档位间数据变化不大,基本可以排除分接开关的原因,初步判断为高压引线接头或分接开关的引出线接头接触不良是导致直流电阻增大的主要原因。

2.2.4处理

厂家人员通过对放电的损伤部位进行打磨处理,并用酒精清洗后在丝扣涂抹导电膏后进行组装,同时对3档、4档、10档进行直流电阻复测 , 结果是B相数据比A、C相电阻值偏大4毫欧左右,数据变化平稳,测试档位三相不平衡率为1%左右,虽然在规程范围内,但整体偏大,与出厂试验报告对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2.2.5应采取的措施

在变压器投运后缩短变压器的检测周期,同时加强红外线测温工作,运行一段时间后安排进行直流电阻复测。由于此变压器投运时间不长,负荷没有超过50%,出现如此严重的缺陷,建议延长变压器的保修时间3年,并及时更换将军帽和固定轴销及固定至推环放电较严重的部件,在根据变压器运行一段时间后的复测结果确定是否更换高压侧引线接头。

摘要:电力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测量变压器绕组的直流电阻是出厂、交接和例行试验的基本项目之一,也是变压器故障后的重要检查项目。本文介绍了对直流电阻测量结果的分析判断方法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两种直流电阻异常的原因;最后总结了对测量直流电阻试验时的注意事项。

变压器直流电阻

变压器直流电阻(精选8篇)变压器直流电阻 第1篇1 测量方法测量变压器直流电阻主要有电流电压表法、平衡电桥法和辅助测量法 (数字电桥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