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范文
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English Phonetics
授课对象:在校学生
开课学期: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
考核方式:口试
课程简介: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因此,英语语音课是国际传播系为英语专业尤其是英语播音专业学生所设置的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英语语音的初级阶段是培养听音、发音和辨音的正确习惯,而深层次的英语语音则至关重要的影响着英语语言的整体水平,英语语音是提高听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关键。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正确标准的英语发音、节奏规律和语调,学会使用自然得体的英语语音语调表达思想,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本课程将语音的训练与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的训练结合起来,以达到能流利地对所听到的英语语篇进行解码,能流畅地使用进行交际。
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以练习与实践为主,辅以理论学习,从听辨语音、语调能力的培养入手,将听力、发音与口头表达三方面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既强调语音语调基本功的训练,又注意语音语调的活用练习,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音位和音标(1课时)
第二章:单元音(4课时)
第三章:双元音(3课时)
第四章:英语元音字母的读音规则(1课时)
第五章:辅音(4课时)
第六章:语流I(6课时)
第七章:语流II(6课时)
第八章:语流III(6课时)
第九章: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比较(1课时)
四、作业、实践环节
模仿新概念、新闻,机房录音
五、建议教材
汪文珍.21世纪英语学习丛书英语语音(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六、参考资料
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切实把科技活动摆在重要地位
我校的领导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并将科技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制订科技活动方案。组织开展适学生不同年龄段特点的活动,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提高素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落实人员,开展活动
1、落实学生。
让每学生都参加不同的科技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开设了各种有益的兴趣小组。
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特长和爱好推荐到学校的科技活动小组或年级科技活动小组。
2、落实奖励
学校科技小组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学校都要给予相应的奖励。
3、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在校内展览学生的作品,奖励有突出成绩的学员。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我校每年借科技周的东风,小制作、小发明展示。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和发明者就在他们的身边时,触动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科技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人人踊跃参加科技活动的新局面。
4、作品上交一定要在:2013年4月25日前
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科技英语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科技英语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其追求的是逻辑上的条理清楚和思维上的严谨周密。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科技英语的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篇特征进行概括分析。
关键词:科技英语;起源发展;文体特征
一、科技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当今,科学界经常使用的语言只有少数几种,其中主要有日语、德语和法语。但是,只有英语是全球最流行的科学语言。这不仅仅是因为英语国家,例如,美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许多非英语国家的科学家发现他们需要用英语写作他们的研究文章才能获得广泛的国际读者。尽管当今科技英语有如此显著地作用,但令人惊讶的是在17世纪之前没人真正知道如何用英语写作科学文章。在此之前,拉丁文被认为是欧洲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linguafranea)。
欧洲文艺复兴(14-16世纪)有时被称为“学习的文艺复兴”,对古典时期“迷失知识”的兴趣复兴时代。与此同时,学者还开始检验并扩展这些知识。欧洲新出现的国家对探索世界和发展贸易具有强烈的兴趣。将英语向西带到美洲、向东带到印度的这种扩张是由科技发展所带动的,例如磁力的发现(由此发明了指南针)和绘图学的进步以及一可能是它们当中最重要的科学革命-哥白尼(1473-1543)发展的天文学和地球相对于行星和恒星运动的新理论。英格兰是最先热情接受并宣传哥白尼的思想的几个国家之一。它们当中的一些学者,包括两个对语言感兴趣的学者JohnWallis和JohnWilkins,在1660年为促进经验主义的科学研究创立了皇家社团。
在欧洲,类似地学院和学会逐渐兴起,并衍生出新的本国科学传统。在科技革命的初期,大多数的流行著作、百科全书、教材和译文都是用其各自的母语写就。原始的科学文章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用英语写作。例如,牛顿用拉丁文创作了被称为“Principia”的数学论文,但是后来关于光的性质的著作“Optiks”则是用英语发表的。
原始科学文章一直用拉丁语写作的原因有多个。首先是读者的问题。拉丁语适用于国际上学者间的交流,而用英语则可以与社会上更广泛的读者交流。因此,科普文章通常是用英语写的。用拉丁文写作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出于保密的考虑。将还没有被“作者”彻底研究的初步想法公开置于公众视野下具有危险性。逐步增强的关于知识产权的观念是那一时期的特点一它反映了有理性的通过个人的智力劳动进行发明和发现的科学家的人文主义主张以及原创科学和商业开发之间日益增长的关系。在懂得拉丁文的“学者和绅士”与缺乏正统教育的商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差别。在17世纪中叶,对于科学家来说,利用密码、难解的语言书写他们的发现和证明或者以私人信件的方式放置在皇家社团的密封盒子内,以便对其进行保密是非常盛行的做法。一些科学家还觉得利用拉丁文写作更加舒服,虽然其读者是国际的,但社交圈子毕竟不同。至今,医生仍坚持用作为“内部语言的”拉丁文书写大部分处方。科技英语没有及时盛行的第三个原因,是与现代早期英语语言方面的缺陷有关。英语不太适合于进行科学论证。首先,它缺少必须的技术词汇。第二,它缺乏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方式描述世界的语法结构功能,因此在讨论复杂和假设的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因果关系时,显得不足。
幸运的是,皇家社团的几个成员对语言感兴趣,并从事了各种语言学项目。尽管1664年提出的建立改进英语委员会的建议没有最终结果,但是社团成员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用英语写作科学出版物、鼓励规范的写作风格。皇家社团的许多成员还用英语出版专著。这样做的第一个人是Robert Hooke。社团的第一个试验管理人,他在Mierographia中描述了利用显微镜进行的实验。这项工作主要是叙述性的,主要内容来自口头演示和讲座的手稿。
1665年,一份新的科学杂志《哲学学报》创刊了。它也许是第一份国际化的英语科学杂志,它鼓励一种崭新的科技写作风格,即对某个特定实验进行简洁和重点的描述。17世纪是一个科技英语的建立和发展时期。据统计,在18世纪末期,有401种德语科技杂志,而相应的只有96种法语科技杂志和50种英语科技杂志。然而,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对技术词汇产生新的需求,科技英语再次获得实质性的词汇增长,新的、专门化的专业社团成长起来并开始在新的学科领域推广和出版英语读物。到了二十世纪,英美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及其在生物科技、信息科技、新材料技术等一系列领域的遥遥领先,进一步促进了科技英语的长足发展,英语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科技领域的通用语言。
二、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
科技英语(EnglishforScience andTechnology,简称“FST”)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其在国际上的通用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由于科技英语着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者对逻辑概念的推理,因而在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有着与通用英语不同的自身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体的学科,其任务不在列举若干文体的名目,而在观察和描述若干种主要文体的语言特点,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和在恰当的场合分别使用它们。首先,科技英语在用词方面要求准确,尽量避免含混不清或一词多义的情况。另外,科技英语在表达方面力求清楚易懂,篇章结构层次比较清楚。还有,科技英语一般都着重客叙述,极力排除主观成分,不带感情色彩。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修辞和语篇四个方面。
(一)词汇特征
科技词汇主要由一般词汇、专业词汇和半专业词汇三部分构成,他们具有如下明显特点:
第一,大量使用技术词汇是科技英语最基本的特征。科技英语在词汇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使用科技词汇。为了概括社会和自然现象,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科技文体必须使用表义确切的专业术语。而源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汇词义狭小明确,非常适合科技语域。例如:circumvent(阻止)、mechanical(机械的)、technology(技术)等。
第二,同一词语词义的多专业化,即同一个英语常用词不仅被多个专业采用,而且含义也各不相同。例如“order”一词,在日常英语指“命令、订购”等,在军事上指“队形”,在计算机领域指“指令”,在法律上指“法院上的决议”,在数学方面指“阶,次序”,建筑学则指“柱型”。对于这一类词语,只有通过上下文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其真正的含义。
第三,广泛使用缩略语。这类词语的主要构成方式分有三种:
(1)将词的部分截缩而构成新词,如semiconductor-semicon(半导体)、technology-tech(技术);(2)将词组中的每个词的首字母加在一起构成新词,如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计
算机辅助制造),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基因)、AutomaticFrequencyTune-AFT(自动频率调谐);(3)从两个单词中抽出部分字母而构成新词,如telegram exchange-telex(电传)、rectifiertransformer-rectifonner(整流变压器)。
(二)语法特征
科技英语具有较多采用被动语态,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非限定性动词,祈使句出现率较高以及条件句运用较多等语法特征。
第一,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科技英语主要是描述客观现象、介绍科技成果、说明工艺过程等,无须指出行为的主体,使用被动句不仅比主动句更少主观色彩,而且可以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叙述的客体上。因此,与日常英语相比,科技英语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这类句子常译为无主语的主动句,或加上泛指主语大家、人们等。
第二,名词化倾向和非限定性动词的大量使用。这种结构和形式能够把原来的施动结构蕴藏在深层结构里,从而把更多的信息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严密,表达更精确,这符合科技英语追求语言表达简练、凝重、客观与浓缩的要求。
第三,长句较多。为了表述一个复杂概念,使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节省篇幅,科技英语的文体中往往出现大量长句。这些句子由于有较多的修饰成分、并列成分、各种短语或从句,因而形成枝杈横生的“参天大树”。一般情况而言,学术性越强的文章,采用的句子越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语料统计,科技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为21.4个词,超过40个词的长句占6.3%,7个词以下的短句仅占8.77%。
(三)修辞特征
一般认为科技文体的要求是简明、准确、精炼,不宜过多地使用修辞格。但有时为了把抽象的概念、原理或工艺技术交待清楚,也常常会运用到一定的修辞手段,于是便产生了文体交叉运用、相互渗透的现象,英语类的科技报道和科普文章尤其如此。在这类文章作者所选用的修辞手法中,明喻、隐喻、提喻和拟人最为常见。例如,科技英语中经常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段来比喻或描述读者不太熟悉实物的性能、特点和用途,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比喻词,只是在暗中打比方,这有助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
(四)语篇特征
第一,词汇和逻辑衔接。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就是在科技英语文体中大量使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和连接性词语。科技英语作为一种信息交流文体,着重于客观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阐明某种观念、原理、现象等,因而具有准确性、严密性和客观性,在语篇形式上形成了特有的方式一频繁使用词汇衔接和逻辑连接。这些词语在叙述、归纳、推理、论证和推理等方面能起到语义连贯的作用。例如表示原因的词:beeause,bccause of.as,as a result of,for,due to,owingto,caused by等;表示逻辑顺序和顺理连接的词:so,thus,therefore,furthermore。in addition,inaddition to,moreover等。
第二,有限的句型和时态运用。科技英语文体常用来客观陈述事实和问题,描写过程和状态,说明特性和功能。因此,在这样的文体中,谓语动词主要以一般时为主,常用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有时也使用现在完成时。
第三,语篇结构。科技文章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或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当然,语篇结构可以因陈述的内容、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结 语
从科技英语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科技英语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文体特征,其追求的是逻辑上的条理清楚和思维上的严谨周密。只有深入分析掌握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了解其与普通英语之间文体差异,才能更好得指导我们从事科技英语翻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恪清,浅论英语科技文体的若干语言特征,上海:上海科技翻译,1994,(3)
[2]方梦之,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吴浩,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003,(4)
[6]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口
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国外的科技交流日渐频繁。对外国科技文献进行翻译是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的主要方式。本文就翻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做研究讨论,以期给相关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提升我国科技文献的翻译质量,为我国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提供语言支持。
关键词:翻译美学 科技英语 翻译 美学取向
一、前言
我国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学科、材料及设备的迅速更新。新的科技术语在生活中不断涌现,尤其是英语领域。科技术语有简明扼要的特点,翻译时不但要保证文章通顺准确,还要保障文章具有翻译美感。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留意文章中字、词等具有的特点,注意翻译文章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在翻译时要保证文章的通顺且具有形式和阅读上的美感,可以将科技文章与翻译美学相融合。
二、翻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科技文献的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运用美学思想,在清晰掌握原文的前提下,忠实地将原文的内容主旨及美感用科技文的形式进行再现,使译文在内容形式、审美情趣、美学价值等方面近似于原文。翻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可以从文章的精确美、逻辑美、修辞美和简约美这4个方面进行讨论[1]。
(一)译文的精确美
科技英语具有准确性、严密性和全面性,准确性是进行科技英语翻译的重要原则及标准,如果译文失去了准确性就等于失去了灵魂。科技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是指译文内容与原文内容相一致性,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之上,保持翻译用语及语法的准确性。科技文的用词有相当高的严谨性,不能有语义含混不清或一词多义的情况出现。很多英语科技词汇具有精确及生动的特点,如:door-to-door delivery(宅急送)dog clutch(爪形离合器)walkie-talkie(步话机)等,译者要能熟练掌握相关词汇的语义,避免在翻译时做过多的引申,否则会破坏术语本身的准确性,同时影响文章的阅读美感。另外,译文的精确性还表现在译文的表达是否合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及科技语体的特征等方面,如:
That the vitamin is sensitive to light was recognized only later.
原译:维生素的感光只是后来才被承认的。
改译:维生素的光敏作用是后来才被人们所认识的。
例句的原译在词量上和原文相同,字面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原译只单单追求与原文在形式上的一致,用词的选择不够科学及规范,句子也缺乏逻辑性,表达不够严密。相对之下,改译的用词更为专业,表达更为清晰,句子更具有逻辑性并且通俗易懂。
(二)译文的逻辑美
科技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逻辑美,因为科技文献是对科技事实、科技原理、科技概念和自然现象的表达及解释,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结构严谨性和语言客观性。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保证译文的推导合理且逻辑缜密,要能够有效掌握复杂句式表面结构的主旨,按照句子的逻辑关系来确定句子的实质,之后再用目标语的惯用语法对原文进行具有逻辑美感的翻译,如:
We rely more than any other major economy on the goods and services that we export,the investment that we attract and we make abroad.
英国对商品和服务出口及投资和引资的依赖程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大国。
另外,汉语对语义的重视程度较高,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靠语义本身来进行连接,很少使用介词或连词。而英语与之相反,对句子的结构较为重视,句子的结构要求较为严谨,连词和介词使用较多。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结合汉语的用于习惯对句子进行分析整合,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在译文中表现出原文的逻辑美[2]。
(三)译文的修辞美
近年来,修辞学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逐渐广泛,科技英语翻译中,常见修辞手法主要有:拟人、双关、比喻等。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依据文章的主旨及特点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对原文进行翻译,同时用修辞手法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效结合,使译文更为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翻译常用的修辞提示词有:if、like、as等。
(四)译文的简约美
科技文献最重要的就是要简明扼要,要能用最少的字词表达最多的语言信息,英语科技文献译亦是如此。科技英语的简约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上。用专业单词来代替短语,如:用“steel bar”来代替“The bar made of steel”;复合名词使用量较大,如:railcar、database等;缩略词和混合词的使用较多,如:magnetic levitation 混合成为maglev;将日常用于转化为科技术语表达,如:“put the component parts together again”直接用专业术语“reassemble”代替。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对相关词语进行有效地掌握,保证译文的专业性[3]。
三、结束语
科技英语的翻译要以准确性及规范性为基础,为强化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及接受,可以将美学原理运用到翻译中,不但能保证译文的精准性,而且还能让译文在形式及阅读感等方面具有美感。译者在翻译时要从精确美、逻辑美、修辞美和简约美这4个方面对文章进行美学取向的分析,再对科技文献进行具有美学取向的翻译。有效掌握科技英语的美学取向能帮助译者提升翻译的水平及美感,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我国翻译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琪.翻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9):197-198.
[2]吕立军.翻译美学背景下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美学取向[J].青年文学家,2013,5(12):114-115.
[3]马晶晶.翻译美学背景下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美学取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11):66-69.
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把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1985)指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调查结果表明:使用名词化隐喻是实现英语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语言使用的高级阶段,能增强语篇的语义联系和关联度。
关键词:名词化;语法隐喻;一致式;认知效果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 nominalization, grammatical metaphor, congruent form, cognitive effect
1. 引言
Halliday很早就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言学界通常对它有两种认识,一是把隐喻看作语言使用的变异;二是把隐喻看作人们识解世界的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entity)。前者属非建构主义,后者属建构主义;前者是世界本原与语言的关系,后者是世界本原与言语的关系,并涉及人类识解、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过程。从认知主义角度出发,笔者赞成“语法隐喻是言语反映世界本原的过程”这一建构主义的主张。Halliday(1985:216-312)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代表了一个既定意义的两种表达变异:一致式(congruent form),即通常所说的“平白体(literal)”;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义(transferred)”的语言。韩礼德1999年分析科技语篇时,借用了“雅式(Attic)”和“土式(Doric)”两个概念来替代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在对“一致性”概念的进一步解析上,Halliday谈到:“让我们首先回到一致性表达形式。请注意,一致性是指语义和语法层面在它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学系统,由表达层和意义层构成,分别表现为词汇、语法(lexicogrammatical)和语义(semantic)形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固定对应关系被称为一致性关系(congruent relationship)(Halliday, 1999: 187)。
在一致性关系里,动词用来表示动作/过程,名词用来表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等。但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发现原关系的变化,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把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1985: 216-312)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例如:
(1a)The brakes failed.
(1b)brake failure
(1a)为非隐喻形式,其中“the brakes”是表示参与者的名词,“failed”则是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句子转化成了名词短语。
2. 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概念
将语言看作多层次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据这一观点,语言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对“意义”的选择(语义层)体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又体现于对“实体(音系层)”的选择(范文芳,1999:11)。
采用层次的概念可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了解,因为语义层实际上是语言系统对语境的体现。由于体现语境的语义层存在着极其精密的区别,作为体现语义层的词汇语法层必然出现分化,即一个意义可以体现为若干种形式,一个形式可以体现若干种语义(胡壮麟等,1989:229)。
Halliday(1985: 216-312;1999: 187)将词汇语法和语义之间的体现关系分为一致关系(congruent)和非一致关系(incongruent)。一致关系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自然关系。例如,在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中,过程由动词词组体现,参加者由名词词组体现,特征由形容词体现,时间或结果等逻辑关系由连词体现。这是一致关系体现,简称一致体现。但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非自然的。例如,过程和特征可以由名词词组体现,逻辑关系可以由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和介词短语体现。这种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非自然的体现关系就是非一致体现,即隐喻体现。如下表所示:
试看以下例句: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prevented the arrival of the news.
在此句中,名词“publication”和“arrival”在该小句中为参加者,但它们同时又分别隐喻地体现“publishing”和“arriving”这两个过程;动词“prevented”在该小句中为过程,但它同时又隐喻地体现时间顺序。通常所谓的名词化、动词化和形容词化都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非自然的体现关系,即隐喻体现。本文只讨论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篇衔接功能。
3. 名词化语法隐喻的特点
Halliday 认为名词化是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名词化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得小句、语篇中的信息结构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变化、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在正式的语体中,名词化结构是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名词化具有囊括和浓缩的功能,可以使得意思在语篇中的表达符合正式文体关于客观、严密、紧凑、合理、简练等的行文要求,并且使得术语的构建和使用成为可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名词化结构能够尽量摆脱动作执行者、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增加了行文的客观性。
例1:
(a) Students fail to keep these symbols in mind. As a result, many of them are not able to master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s they take up.
(b) Failure to fix these symbols in mind prevents the mastery of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s taken up.
在(b)句中,名物化过程“failure”和“mastery”摆脱了(a)句中动作执行者“students”和“many of them”,原来(a)句中的环境成分“as a result”也被丢失了。
2. 名词化结构能够尽量降低句子中人际功能的发挥。
Halliday认为三大纯理功能在同一句子中同时出现并有各自的体现方式,他还曾生动地把这种现象比作一条“三股绳”。但在实际中,有一些情形下,三种功能中的某一种会显得比其它功能重要,这与语篇类型有关(转引自朱永生,1994:35;严世清,2000:176)。在正式语体中,经验功能突显,人际功能应尽可能被抑制。名词化结构通过限定成分(finite)的丢失进而语气(mood)的丢失来达到这个要求。
(1)名词化的过程没有限定成分(non-finite),这使得叙述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时间、场合,显得具有普遍性。
(2)名词化的过程没有语气的选择,使得叙述具有不可协商性(non-negotiable)。
例2:
(a) 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 use super-heated steam.
(b)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 enables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例句(b)中的名词化结构(“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和“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没有了(a)中的主语(“we”)和限定成分(“do/can”),这样的结构表现出所叙述的事物是普遍真理,是无可辩驳的。
名词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这完全符合正式语体想要达到的效果。
3. 名词化结构能够提高语篇的信息度(degree of informativity)。
语篇信息度的高低可以通过小句的词汇密度来进行比较。名词化之后,小句的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会有所加大。
例3:
(a) Bourgeois left Paris but her family and friends stayed behind and after this she felt very isolated and she really missed those people and she made a series of personages to show how she felt.
(b) The earliest series of personages articulate Bourgeois’s intense feeling of loss and isolation from the family and friends who remained in Paris after her departure.
根据 lexical density=lexical items/ranking clauses,(a)句的词汇密度为16/6<3,(b)句的词汇密度为14/2=7,(b)句的词汇密度显然比(a)句的大。
由于名词化减少了小句层次,使得词汇密度的计算中分母变小;而作为分子的lexical item的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自然词汇密度就加大了。
一个语篇的词汇密度大,则信息容量就大。所以名词化结构可以使语篇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内容,这正是正式语体的一大特点。
4. 名词化结构便于语篇中信息重点的转移。
在语篇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主位系统来实现的。把名词化结构主题化可以使得叙述层层递进地展开,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4:
The government is discussing whether this ancient temple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his discuss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第一句的主位是“the government”,传达的信息是有关政府正在讨论的旧寺庙重建问题。第二句的主位是第一句中谓体的名词化结构“the discussion”,语篇的信息重点转移到讨论的公众影响上了。
除了这种平行的转移,名词化结构还可以对之前的信息进行总结。
例5:
...In the same category, some are expensive, ...And some are relatively cheaper, ...This variation in price offers customers more options, which in fact promotes the active market. ...
第三句的主位“this variation”就是概括前两句信息的名词化结构,使得语篇信息得到总结性的转移。
名词化的过程已经被“事物化(thingify)”,本身可以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参与者,于是可以作为主位成为新的信息起点,实现语篇中信息重点的转移。由例句可以看出,名词化结构使得语篇组织紧凑、合理、简练、深刻,这是正式语体写作中必不可少的技巧。
5. 名词化使得术语的构建成为可能。
功能语法中,术语被看成是小句的浓缩。名词化结构能够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完整的句法概念。通过名词化,小句转化为术语。
例6:
A pidgin which has acquired native speakers is called a Creole Language, or Creole, and the process whereby a pidgin turns into a Creole is called CREOLISATION.
在语篇中,术语“CREOLISATION”实际表达的是小句“A pidgin turns into a Creole”。所以,是否了解术语就是是否了解术语所替代的小句内容,这正是内行与外行的区别所在。
在一些正式的语体中,如科技语体、法律语体、商贸语体等等,术语的大量使用是其一大特点。名词化结构为这些正式语体中大量使用的术语提供了重要来源。
4. 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篇衔接功能
语篇功能是语言所具有的创造语篇,使其与语境——交际场景以及前文相关联的功能。语篇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衔接性。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是组篇的主要手段。在主位结构中,主位总是位于述位的前面;主位是“我”,即讲话者讲话的起点、谈论的题目,述位是指“我”,即讲话者围绕起点、题目所要讲述的内容。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表示新信息。信息结构也包含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但并无严格先后之分。信息结构以受话者为标准(hearer-oriented),而主位结构以讲话者为标准(speaker-oriented)(胡壮麟,1996:15)。名词化语法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正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而实现的。当要把前句中含有动词的内容发展为一个新的主位时,语法往往就需要将含有该动词的结构压缩,而名词是可以接受这类压缩的唯一词类。因此,语法便将动词名词化,以便将含有动词的内容压缩并充当下一个小句的主位(范文芳,1999:11)。小句的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篇幅“重点”突出,内容上不断深入,结构上不断扩张,从而在整个过程中语法隐喻起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英语中的语篇隐喻主要体现在名词化的语篇衔接功能上。名词化不仅有利于句子信息的浓缩,反映科技内容的严肃性和客观性,还在科技英语语篇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名词化的语篇衔接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位推进与信息流动方面,其实质体现为词汇衔接。
如:①China has become a WTO member since 2001. ②After its WTO entry, China will gradually lift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enterprises entering Chinese market. ③The lifting of control will take place in stages. ④Meanwhile,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legal system, Chinese government has enacted many laws and regulation. ⑤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ensure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从上句的黑体字,可以清楚看到三组名词化,即“become a WTO member”、“lift restrictions”、“enacted”分别名词化为“its WTO entry”、“lifting of control”以及“formulation”,这个段落正是借助这三个名词化实现了主位结构的推进和信息结构的变化。名词化后的词或词组可能成为后句的主位,如②、③和⑤,但也有可能成为后句的述位部分。这样便在前句和后句之间建立起衔接关系,调整信息结构分布,也起到强调的作用。
如:①The IPO marked the climax of an extraordinary year for the Indian newspaper industry, which has seen new editions launched, turf wars fought and sensational stories broken. ②All this exuberance is a heart warming sight for newspaper publishers. ③In most countries, sales and profits of dailies have been declining for years, a slide that has been hastened recently by a surge of fresh competition from the Internet and TV. (English Digest, Dec. 2005)
上文中,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在科技文体中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句①中三个并列动词短语“new editions launched”、“turf wars fought”和“sensational stories broken”在句②中隐喻化或名词化为“exuberance”一词。三个并列动词短语虽然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印度报纸业的繁荣兴盛的局面,但“exuberance”成功巧妙地衔接前一句的内容,并强化主题的效果。句③中“declining”名词化为“slide”,前后句呼应一致,结构安排更合理。
5. 结束语
语法隐喻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使用名词化隐喻是实现英语语篇“主位—述位”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语言的隐喻使用,名词化隐喻是语言使用的高级阶段,理解并使用好这一表达方法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nd Arnold, 1985: 216-312.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999: 187.
范文芳. 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 外语研究,1999(1):1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29.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5.
严世清. 隐喻论[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176.
朱永生. 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J]. 外国语,1994(1):35.
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证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英语教育已构建起多维度课程体系,实现了德育育品性、人文育素养、学科育知识、外语育技能“四位一体”教育目标,并实现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科技文化知识的融合。调查发现,“语言、科技和文化”等外语教育元素不同程度的缺失,教材建设面临体量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等挑战,这些发现为其他类专门用途英语和相关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文化融入;创新
近年,随着国家“传统文化”教育政策陆续出台,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传统文化内容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除一般性通识中英双语课程外,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的教育教学外延也不断得到丰富,农业文化英语原有的、新设的课程日渐得到发掘、整理和长足发展。
农业科技英语,就其内容定位而言,是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门类。吉林农业大学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建构与完善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到逐步发现、挖掘传统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最终整理形成了一套以“农业科技英语”为主、以“农业文化英语”为辅和以“传统文化英语”为补充的课程体系。
一、农业科技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丰富与发展
(一)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
2011年吉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启动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农业科技英语课程系列改革:以学生多项外语测试成绩综合水平为参量,以农业专门用途英语基本教学要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英语教学理念为理论依据,以英语/双语教学为基本手段,通过教育教学指导/辅导开启学习者自有知识和经验并主动建构“学科英语知识体系与能力”的系列课程建设与实证研究,现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体系,详见表1。
(二)农业文化英语/双语课程的发掘与整理
“农业文化英语/双语”类课程体系,是农业科技英语教育的一种创新、丰富与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农业学科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中,逐渐发现了若干“农业文化英语”现象与课程,有些课程已经存在若干年。结合国家若干重大“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通过调查统计、新增开设等方式基本整理出含必修、选修和辅修专业课程等形式的系列课程,现统称为“农业文化英语/双语”课程体系,详见表2(课程分类名称略)。
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在课程周期与范围方面,开设时间多数在3~5年,有的已长达10年,如“中药材文化”,有的为近1~2年新开设;在课程门类方面,累计近20种,学科分布在多个学院十几个专业中;有的中华饮食文化中英双语课程有多名教师在不同学科(如人文、食品工程)开设。累计受益群体已达上万人次。中国传统农业科技文化英译与介绍已在各类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展览,如“神农文化节”“长春农博会系列展览活动”等活动中得到多样化展现。
(三)传统文化英语/双语课程体系的补充
2013年以来,面向农业高等院校全体本科生、留学生,作为上述两个体系的补充,“传统文化英语/双语”开始规划、建设模块课程,并逐步形成体系雏形。在课类定位上,其属于通识类、公共性外语课程,课型主要为选修课程,师资主体主要由外语、人文学科教师构成。调查统计信息见表3。
学校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该类课程体系授课辐射13个学院1000余名(本科)学生;21个国家近100名留学生(含本硕博),参与到公共类课程教师达10余人次。实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一是学习者类型的发现,主动学习型、一般学习型和学习滞后型,分别在本科生和留学生中有着中英语言因素、东西方文化因素和学习目标动机等很多差异。二是学习者需求的发现,如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提出“成语识别”等要求,对东西文化提出“价值比较”等教学意见,如孝、礼的差异,诚信、廉洁的一致性。三是教学文本需求,如本科生对中英语言比例要求的差异较大,留学生对英文文本需求至少有2~3部文本结合性解读才能基本准确把握汉文化内涵。
二、农业科技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素融合与创新
(一)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与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与“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证研究,农业科技英语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与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实现了融合与一致,并形成了“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德育育品性、人文育素养、学科育知识、外语育技能。具体而言,农业科技英语教学目标旨在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内容载体,融合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则重在提升外文学术文献研究能力;农业文化英语教学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农业文化兴趣与素养,并依靠英语有效表达,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在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目标旨在提升人文情怀与社会科学素养以激发语言学习热情,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则在于通过外语表达民族文化与社会科学知识。
(二)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实现——“两次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在科技、文化、英语的相互交融中,教育教学通过两次融合打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互通互融的瓶颈和科学文化学习与外语学习的藩篱。
第一次融合,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发掘科学技術发展中与生俱来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基因,寻找当代全球性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共性元素。一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客观存在。例如,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就是典型的科技文化共生现象,当代的“青蒿素”诺贝尔奖更是中华科技文化的范例;再如中华饮食(菜肴/茶/酒)文化、服饰(印染/刺绣)文化、建筑(民居/园林)文化、中药材文化、农耕文化等都是科技与文化的共生。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农业文化。例如,“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课程,涉及世界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11项)与中国农业文化世界遗产(2018年53项);“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涉及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知识产权协议》[1] 下“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产品贸易协定》等专题;“传统中药材文化”课程,涉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 WIPO)“传统知识”专题[2] 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颁布的“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3] 等专题。以上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从中国自身到中国与全球视域下科技与文化共生的广泛存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使各门类学科学习者、研究者乐于建立与本学科相应的文理互通性知识体系。
第二次融合,“英语语言知识技能”与“科技文化知识”的融合。实证研究发现,课类课型选定,要符合不同门类学习者情况。例如,面向“农业/中药/生命”等不同学科时,教学要考量科学技术与文化元素的“内容比例”、学科文化的针对性“兴趣取向”等;课程语言语料选择方面,对中国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本硕博)、对来华留学生不同汉语言水平层次(初中高),教学要考量中英语言、科技知识、文化倾向的可适度,如中英语言的语料比例、难易度、时代性和文化接受性等。
(三)教学文本、文献等支撑性语料的发掘与应用创新
在海外出版与推广传播领域,国家级典籍译介出版工程如“大中华文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2013-2018)”“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2018)”“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2018)”“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2009-2018)”“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和“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项目”等都被梳理出来。国内外文出版物的发掘与应用,如除国内各学科专业的专著与教材的英文、中英双语出版物外,一些诸如“国家年度出版基金工程”等项目也有着大量英文出版物和中英双语语料。国内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图书馆等所引进的各类外文期刊库、数据库中也有着丰富的学术文献。国际组织官网、世界各国家官网和全球性学术科研机构中存在着大量科技文化英文语料。除前述国际组织外,还有联合国的粮农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农业技术合作组;美/英/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各国农业部官网(如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数据服务中心)等;世界各大学农学院、科研机构官网(如美国农学会、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等。
三、农业科技英语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若干问题与应对性思考
(一)“语言、科技和文化”等外语教育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反思
在语料的检视、遴选与统计过程中发现,项目研究收集各类“科技英语”教材、专著(如农学、生物学、医学、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等)共计215部。从出版、科研和教育等多角度检视,发现许多版本的英语语言系统性、学科专业知识性和科技文化普及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缺失。项目研究统计“大学英语”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20册(5套精读教材),即《大学体验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和《新标准大学英语》,共统计200多个单元篇章,就其内容统计分析发现:就语料来源而言,与西方元素相比中国元素的比例非常有限;就语料内容而言,语言学习的核心思想使得科技、文化等信息编选的重要性、科学性几于忽略。
教学实践与实证研究发现:“学科外语”师资资源比较分散,外语学科领域的“科技、文化”师资较为匮乏。国内长期公共外语教育教学中,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海外专业外语人才吸纳都非常匮乏。外语教育与学习观念唯语言化的一元模式非一时可以突破,只有广泛、大量的多层次设计、多角度探索和实践创新,“语言、科技与文化”等多元素不断融入,才能走向多元化模式。
(二)教材建设面临体量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等挑战及应对
在教学文本、文献英语、中英双语语料遴选过程中发现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面对不同受教育群体的某类学科、专业、行业性ESP文本多为学术类专著,而“教材”在总体体量上非常有限,国家级和权威性规划教材则更为少见;二是许多现有“教材”所面向的教育对象的教育阶段并不明确;三是前述国家海外出版传播工程中的文本多为“学术研究”类“大部头”。可见,教材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应对思路有三点:其一,国家整体规划与扶植为主。整合学术专著出版资源,打造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出版物。其二,海外引介为辅。大力寻求、引进海外成熟的学科性经典教材、基础教材,或可适当裁剪。其三,以项目立项等方式带动、引领国内专业外语教材的选编、翻译,使得“译”有“日新”。
(三)ESP与传统文化类英语/双语文献研究的发现与反思
检索CNKI,统计(2003-2017年)“ESP教育”等关键词显示:三个五年阶段,学术文献(中文核心期刊)数量不断攀升,据不完全统计,从约300篇到700篇再到1300篇。文献检索了大量ESP文献,如技术英语(电力、冶金和机械等)、行业英语(民航、酒店、海关和电子商务等)和其他英语(网游、电竞、大赛和职场等),通过文献占有与检视发现,各学科与行业ESP英语语料中专业知识英语的语言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外语语言学习指导性并不明确等,尤其可供跨专业、跨行业外语教育与学习借鉴性研究内容非常有限。传统文化类外/双语课程调查方面,有研究者表示“…从网上对112所“211工程”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发现,极少(15%)大学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绝大部分(85%)学校不开设…”[4] 这从一个侧面再次反映出目前外语教育唯语言为主的一元性,若干专题研究、教学推广借鉴的有限。
综上,以吉林农业大学為例的农业科技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证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发展了该类ESP课程体系,提出了“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理念创新、“两次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和教学文本文献等支撑性语料的发掘应用创新,为其他类ESP和相关英语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虽然农业科技英语仅仅是ESP教育的一个侧面,但其在实证与调查研究中所反映的问题,引发的思考,都将成为相关领域今后研究的重要参考。
参 考 文 献
[1]TRIPS协定[EB/OL].(2017-01-23)[2018-10-23].http://sms.mofcom.gov.cn/article/wtofile/201703/20170302538505.shtml.
[2]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 Booklet n2(WIPO Publication No.920(E),ISBN 92-805-1366-0)[EB/OL].(2005-12-25)[2018-11-1]. http://www.wipo.int/publications/en/details.jsp?id=123&plang=EN.
[3]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EB/OL].(2017-01-23)[2018-10-23].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92455.
[4]崔校平.中華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5):139-142.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Tianfei,Qi Biao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lish; course system; cultural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uthor Zhang Tianfe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Qi Biao, Engineer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科技英语课教学方法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