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体系,发挥互联网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互联网+”的重点是为了促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式信息科学技术与生产、服务等行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工具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医院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应充分将信息化工具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建设现代管理医院。对于医院档案管理而言,“互联网+”的新型模式,改变了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使医院档案管理陷入新困境。医院应运用“互联网”思维,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措施,攻克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7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体现了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和基础要素的新发展形态、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医院档案管理在“互联网+”视域下,最显著变化是由纸质存档、人工查阅等模式转变为电子存档、网络检索等信息化模式,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全过程与先进信息科学技术相融合,既节约了档案存储的空间,也节约了存档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时间和人力,同时大幅度减少查阅人员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使互联网成为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效率、降低档案管理成本的重要平台。本文从“互联网+”视域下,对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予以分析,对信息化环境下面临的困难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优化管理的创新举措。

1 “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

医院档案既涵盖了医院发展的历史记录,也包括医院各项业务及行政工作中形成的文件、图片、影像、视频、音频等资料信息。医院档案信息量大、存储时间长,人工查阅和实体存储的档案管理理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档案资料的收集、检索、查阅需求。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驱动,互联网+医院档案管理的模式被各级医院广泛运用。“互联网+”视域下的医院档案管理更方便地提供检索途径,更好地维护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充分保存了档案的使用价值,也提高了档案的服务质量。

1.1 能快捷地查找档案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下,运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将过去零碎的信息整合到电脑中,然后形成各类电子档案文件进行存储,文件包含医务、护理、网络、人事、财务、后勤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涵盖文档、报表、图片、影像等各种形式,也包括邮件、HIS系统、内网系统、面对面传输等多种途径收集。各部门、科室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在医院内部建立一个搜素引擎,查找所需档案资料,例如:医生在看诊时查找科室以往的相关病历信息或者某一患者就诊信息,方便在就诊过程中掌握相关疾病的诊疗资料,减少一定的患者就诊检查程序,节约就诊时间,提升诊疗质量。这种“互联网+”的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方便快捷地查找档案信息,不仅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

1.2 可全面搜集档案资料

搜集工作是医院档案管理程序中的首要步骤。为提升档案的使用价值,节约存储空间,保障搜集工作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医护人员要对搜集的信息资料是否全面进行甄别,对于一些不齐全的档案予以革除或者重新录入新的信息资源。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个行业都在运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而一些传统的纸质档案逐渐消失在各个行业中,甚至有的被淘汰。运用电子化的档案是如今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对于纸质档案,电子化的档案全面性、机密性和流动性更高,能够及时有效地更改相关信息记录,较为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种电子化的搜集档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大部分医护人员的时间成本,还有效地使搜集的档案资料信息较为全面。

1.3 提高综合性的档案管理服务

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搜集档案,也便于查找档案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提高整个档案工作的服务综合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医院在档案服务上的人力投入逐渐减少,为了扩大档案服务的范围,就必须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收集、归纳、分类、检索、存储档案资料。医院档案管理为医院的日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这是医院长远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信息网络的档案管理可以实现在线上资源信息共享,存储的档案信息可以为广大的医务人员、行政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和案例模板,充分体现档案资料的價值性。

2 “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样,医院的档案管理在“互联网+”的环境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这些困难虽不至于导致医院档案管理瘫痪,但是也需要引起重视。

2.1 档案管理观念落后

虽然目前我国处在信息化迅速发展阶段,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普及各行各业,但仍有一部分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观念还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医院在档案管理方面实行信息科学技术管理模式时,就必须转变一些观念和一些管理模式。过去对于档案管理都是采用纸质管理的方式,如今被电子信息化技术所取代,两者同为档案管理,但是管理工具在改变,档案从收集、存储,到应用都发生了改变,所以档案管理模式和观念也应改变。电子化的档案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保留时间更久,更数据化,也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可以定期更新电子化信息库,统计分析各类数据信息。但目前“互联网+”视域下,一些管理人员对于医院档案的管理仍应用一些陈旧的管理方式,思想模式有待更新,并且缺乏信息化实践操作经验。

2.2 网络设备不完善

一般运用电子化产品都需要具备较好的网络设备资源设施,尤其是医院档案管理更应该如此。目前,一些医院不重视档案管理相关工作,认为自身的管理模式可以适用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在工作中不需要网络设备。这种观念局限性较大,没有与时俱进,造成医院在网络设备上投入较低,进而导致网络设备缺失,不能满足全面存储、合理分析、快速提取医院档案信息的要求,阻碍了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进而增加了管理和医护人员的档案存取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如今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资源不能满足医院管理运行的需求,也阻碍医院长期发展。

2.3 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普遍为年龄高、学历低的待退休人员,他们的文化水平、专业能力、理论水平等参差不齐,高学历的档案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数量少,且掌握的知识理論结构不合理,缺乏与现代信息科学理论、实践的结合。“互联网+”视域下的电子化档案管理需要掌握信息操作技术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现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档案管理的需求。所以即使有先进的网络环境和高端的信息化设备,但是缺乏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将使“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成为空想。

3 “互联网+”视域下医院创新档案管理的措施

发现问题是为了让档案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改善,更好地服务于工作人员和患者,从而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在“互联网+”的视域下积极调整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运用创新意识、大数据意识、互联网意识改善医院档案工作。

3.1 提高档案管理观念

医院档案管理的观念落后,究其根本在于医院管理层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层的重视是提升档案管理效果、推进档案管理创新的根本保障。主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将档案管理纳入日常工作日程中。制定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定期开展档案管理的督查工作,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相关档案法律知识并进行考核,明确档案管理中各个部门、科室的职责和任务。在信息化档案管理中人员培训、网络设备购置、信息安全防护等经费问题至关重要,相关领导要将此纳入相关预算中,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2 完善与医院档案管理相关的网络设施

在“互联网+”视域下,与医院档案管理相关的网络设施的完善是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管理人员大都需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并了解相关工作的进度。医院需要加大对网络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相关的网络设施部门,对于一些新推出的设备设施及时引进,对一些老旧的设备进行更换,防止带来一定的问题,确保设备正常使用。一方面,一些科室的领导要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完善相关档案管理的架构,做好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各类档案信息管理内容,严格落实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相关信息技术专业人士要重视网络软件、硬件的可应用性和可创新性。

3.3 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管理人员在医院档案管理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仅需要整理和搜集信息资源,还需要实时更新相关档案信息。具有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更新,他们对一些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电子操作和理论都要有所掌握和了解,并且可以正确运用到档案管理中,为医院长期发展积累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医院培养一些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还应培养其掌握档案、管理、信息化等专业知识和数据统计分析、实践应用等能力,这样有利于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优化档案收集、存储、归类、统计分析、检索、更新等各个过程,实现档案的全面质量管理,减少档案管理中错误的概率。

4 结 语

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阻碍,毕竟这种新科技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总结,但是取得的效益也很明显。将“互联网+”的创新措施融入医院档案管理中,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促使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为医疗事业的全面改革提供依据,更好地服务患者,为患者的健康把关,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长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翟常艳.浅谈“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做好综合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7(13).

[2]吕圣飞.基于“互联网+”的医院档案管理研究[J].兰台内外,2017(3).

[3]杨凝.“互联网+”时代的医院综合档案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18).

[4]林桦.“互联网+”时代医院档案管理方式的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6(19).

[5]刘嘉.“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医院综合档案的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

[6]李文清.“互联网+”视域下医院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4).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现代化工程施工建设技术的不断进步, 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 预算管理在企业的经营和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作为一项有效的手段, 对企业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 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在建筑施工预算管理中, 应该合理的控制好工程造价, 做好预算工作, 这是保证工程造价的首要任务, 同时, 它对提升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合理控制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问题

1、预算管理人员综合管理意识差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招标单位在进行统一的造价控制前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 工程监理的开展也只是在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工程的进度方面进行监督, 很少会在投资决策阶段进行监督控制。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虽然将工程的概预算进行了进行了精细化的分类, 但是因为缺乏对实际的施工现状的了解, 对设计方案的指标控制约束力很小, 导致设计的结果并不准确, 甚至与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有较大的出入。以至于在建设中可能没有办法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施工, 结算的结果会偏离原来预算。

在工程的招投标阶段, 投标的价格不会超过概预算。常常是在概预算的审批还没有完结的时候, 已经开展是招标。虽然有施工图预算, 但是设计的内容并不完善, 招标文件中工程施工的清单和标价并不准确, 这就会导致实际施工阶段资金短缺, 或者是施工成本不够, 导致资金的管理出现问题, 工程不能及时的完成。

2、工程预算定额尚不健全

借用定额是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编制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一般这种现象会因为工程建设类型的不同、施工技术的差别给企业造成不同影响。必须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制定完善的定额体系。在工程建设中, 因为地域经济差别以及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不同, 科学、合理的调整定额, 从而提高施工的难易系数,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建筑工程是的效益。除此之外, 还需要对工程施工的新技术、设备以及工程后续的定额内容进行补充, 避免发生造价管理的失控。

3、工程预算确定方法滞后

随着科学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领域内的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 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就需要对定额进行换算。但是目前我国工程预算的方式相对落后, 新增定额的代表性较差, 导致工程量的费用计算出错。

4、有些预算管理人员素质偏差, 不能适应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业务主要是依靠工程定额进行工程结算审核, 但是这些工作人员实际上只有从事预算的资格。在预算管理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较差, 并不能满足现代化造价管理的需求。专业技术不过关, 针对一些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难以进行预控等问题都是预算管理人员暴露出来的缺点。

二、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若干对策

1、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造价预算管理

通过对工程施工经济指标的预算分析, 确定好合理的工程投资和结算依据, 通过加强投资估算管理和推行限额设计, 合理确定工程的静态投资, 充分预测动态投资, 保证建设项目决策打足资金, 不留缺口。

2、适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 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随着近年来市场自身的调节力度逐渐增加,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设备和建设材料方面的费用有了显著的提升。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形势下变化很大。对此, 政府机构应该就建筑市场的经济变化制定科学的措施, 引导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学因素反应在工程造价中, 改进并且不断的调整的工程造价的计价标准, 逐渐的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化的管理, 提升建筑产业的发展进程。

3、加强工程预算的监督和校审

工程施工预算需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才能防止在预算环节出现大的失误。在工程的预算过程中应该加强监督管理, 防止发生人为的失误, 针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监督, 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维护市场的秩序。

校审工作的开展应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就校审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的划分, 制定出科学的校审程序, 明确各个部门在预算过程中的所担任的各项职责。

其次, 应该明确校审工作的纪律, 防止发生预算校审形式主义。

最后, 应该挑选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的预算人员担任校审人员, 可以一同承担工程校审的职责。

4、对于工程预算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

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必须要满足造价管理的需求, 对此, 可以通过建立审核考试制度来筛选出预算管理人员中综合素质过关的人员从事预算管理。针对不能满足需求的管理人员, 需要对其进行培训, 必须要达到预算要求标准后才能正式的上岗。

结束语

加强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对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工程的造价是工程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因素。总而言之,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涉及到技术、经济、管理等多个内容的管理儿科学, 在工程造价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 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 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 动态性的管理模式, 促进企业的的经济效益提升, 促进国家经济建设。

摘要:工程预算和造价控制对于提升工程的施工进度, 缩小工程的施工建设时间, 提高施工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可以作为概预算的重要依据。本文就建筑工程预算造价管理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程员,造价,管理

参考文献

[1] 万里云.试论如何通过工程预算管理来加强控制建设单位的工程造价[J].门窗, 2016 (11) :208.

[2] 幸丹丹.简论土建工程造价指标及关联数据在预结算中的运用问题[J].四川水泥, 2016 (08) :184.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 调查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我院共抽查的2880张门诊处方。每月由专人抽取门诊处方120张, 统计、分析处方的各项基本指标, 对处方书写规范性, 处方用药适宜性审核及合理性进行点评。评价依据为《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5年版) 、《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药品说明书及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专业书籍等。对不规范处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在院周会及临床药讯上进行通报, 以教育和警示当事医务人员, 加强医生对处方书写质量的重要性教育, 要求医师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规范用药, 规范其用药行为。

2 处方点评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

平均用药品种数2.23种, 每张处方平均金额63.78元, 通用名使用率86.3%, 注射剂使用率19.6%, 抗菌药物使用率23.2%, 基本药物使用率71.3%。

2.2 不规范处方情况

2880张门诊处方中不合格处方共229张, 占抽查处方的7.95%。处方不规范现象包括:未写通用名65例 (占不合格处方的28.38%) , 是不合格处方中最常见的, 主要是医生对写药品通用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处方前记 (科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和日期等) 填写不全39例 (17.03%) , 未写剂型、规格或药名书写不规范、不正确35例 (15.28%) , 尤其是新药和非常用药品;书写潦草24例 (10.48%) , 用法用量不正确21例 (9.17%) , 涂改后未签名及日期16例 (6.99%) , 诊断与用药不符13例 (5.68%) 。滥用抗生素15例 (6.55%) , 重复用药10例 (4.37%) 。

3 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用法、用量不当

用法、用量不当主要表现为用药次数与说明书不符, 用药时间间隔不合理。药品说明书是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来规定药物每次用量、每日次数、给药间隔时间、疗程等, 但很多医师随意调整每日用药次数和用药间隔时间。例如, 医师处方凭经验性将阿奇霉素胶囊 (半衰期为35~48h, 应为每日剂量1次顿服) , 每日用量分2次口服, 误认为这样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是达不到抗菌效果并容易产生耐药性。还有个别医师从门诊患者用药依从性考虑, 将本应分为4次给药的头孢拉定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时间越长, 则抗菌活性越强) 1天药量1次静脉滴注给予, 结果是不仅抗菌效果欠佳, 而且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药品超量使用或重复用药

由于处方医师用药的随意性, 只看药物的适应证, 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不了解, 重复应用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或记错药物用法、用量或者不熟悉复方制剂的组分, 重复用药导致超量。例如:医生处方同时给予纳尔平 (复方氨酚甲麻口服液) 和康裕登通 (复方甲麻口服液) , 3次/d口服。还有将头孢羟氨苄与头孢拉定合用, 二者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 抗菌谱大致相同且均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不仅属于重复用药更易导致肾脏功能的损害。

3.3 注射剂使用方法不当或配伍禁忌

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输液之间可能会发生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 引起药物理化性质或药理性质的变化, 不是任何药物都可以随意地加入到输液中。有些医师和药师都不太注意溶媒选择, 稀释浓度、滴注速度及注意事项等, 例如将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混合滴注, 两药不宜配伍, 配伍后生成难溶性磷酸钙盐, 出现混浊、沉淀。

3.4 不合理选用药物

抗菌药物与调整肠道菌群微生态制剂配伍, 抗菌药物可导致微生态制剂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活菌的灭活, 导致后者药效下降。两药宜分开服用, 以利于发挥各自疗效, 达到治疗目的。有些医师选用药物只考虑适应证而忽略了特殊生理、病理群体应注意的禁忌证。比如: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 可致幼年动物的承重关节软骨发生永久性损害而致跛行, 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还有就是2种肾毒性药物联合使用, 比如头孢呋辛+呋塞米。

3.5 其他不合理用药现象

处方药物剂量过小, 疗程过短, 达不到治疗效果, 延误病情;处方中的临床诊断与处方用药的适应证明显不符;没有明确诊断、指征使用抗菌药物;选药起点高, 普通感染、预防感染选用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或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4 讨论

处方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处方点评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作, 点评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点评标准的设置要合理, 要体现策略性和人性化特点。 (1) 明确处方点评的目的在于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 而不是针对某个医生; (2) 适当把握点评分寸, 点评应切中实际, 有的放矢, 既不能太过于针对某个医生, 又不能泛泛而谈毫无针对性, 每个医院要针对本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以及处方和药物管理水平等, 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处方点评标准, 将处方点评工作落到实处; (3) 点评内容有理有据, 证据要详实充分, 点评结果应服务于临床。重点关注药物超剂量使用, 用法、用量错误, 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特殊生理、病理状态的安全用药。

摘要: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处方点评的结果及效果, 旨在探讨处方点评的方法、技巧及侧重点, 从而提高处方点评水平,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1 方法

医院门诊部每天接待大量的病人, 每天产生的处方信息数以万计, 其中许多处方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的处方不但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而且会损害病人的利益, 甚至直接威胁病人的健康。为了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病人用药安全, 必须设立一套医师处方质量考核指标, 以力求达到各项指标考核来寻求提高医疗质量与控制医疗成本之间的平衡, 使他们以一种良性循环的方式共存。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 我们已经不需要使用传统的抽查方法对存在问题的处方进行随机检查。医院门急诊信息系统已经将每天产生的数以万计的处方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中。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和容易的收集起来, 进行审核和过滤, 找出存在问题的处方, 然后转换成界面友好、展示方式多样的报表展现出来。

2 指标

2.1 门急诊药物使用权限

有些药物只能够在急诊使用, 门诊不可用。同理有些药物只能在门诊使用, 而急诊不可用。

2.2 人群用药限制

有些药物在某类人群中不能使用, 如果使用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2.3 专病专用药品

有些药物是某种专病的专用药品, 如果不是此类疾病的病人不可使用这些药物。

2.4 精神处方权

只有精神处方权的医生才能使用精神类药品, 没有此资格则不能够开出此类药物。

2.5 药物剂量控制

控制医师用药的量, 门诊普通药物低于3周, 急诊低于3天。这样既降低病人的医疗负担, 又能够防止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使用医保为个人赚取不法的利益。

2.6 抗生素剂量控制

抗生素使用过量会导致抗生素的依赖性, 门诊抗生素低于2周, 急诊低于3天。

2.7 当日重复开药

当日开过药理和功效是相同的药, 对于病人而言没必要同时服用, 这样只会白白增加病人的负担。

2.8 药物使用限制

为了控制医师用药,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 每次就诊不能超过5个药。

2.9 配伍禁忌

有些药物同时服用可能会产生相互的作用, 对病人的健康不利, 严重的会危险病人的生命安全。

2.1 0门诊处方金额超限

医师开出单张处方后, 汇总这张处方金额, 此金额需控制在医师所在科室的均次处方金额。

3 处方分析过程

3.1 抽取处方数据

在医院开诊的时候医院信息系统处在一个高速运转的情况下, 数据库读写十分频繁。为了不影响业务系统的使用, 将数据分为每天两次的方式抽取, 分别定在中午12点和清晨0点。每次增量的抽取上一个时间点到这个时间点之间的挂号信息、处方信息、处方的明细、医生信息和病人信息。

3.2 进行处方分析

根据处方信息, 获取处方中的药物品种、药价、药量, 然后根据指标中定义的规则, 一一排查, 将存在问题的处方挑选出来, 然后结构化的存储下来。这数据不仅能够提供报表展现需要的数据, 还能够将其制作成为多维数据集, 可供管理人员分析使用。

分析门急诊药物使用权限:根据处方的门急诊类型进行判断处方中的药物是否有门急诊药物使用限制, 如果存在限制再去判断是否符合门急诊药物使用, 将存在此类问题的处方记为问题处方。

分析人群用药限制和专病专用药品:判断处方中的药物是否存在人群用药限制和专病限制, 如果有再去判断病人是否就是此类人群, 如果是将此处方记为问题处方。

分析精神处方权:如果处方中的药物存在精神类药物, 检查开出此处方的医师是否有开精神类药物的权限, 如果没有则将此处方记为问题处方。

分析门诊处方金额超限:将此处方的总金额与医院规定的此科室的均次处方金额进行比较, 将处方总金额超过均次处方金额的处方记为问题处方。

分析药物种类超限:查询出处方中药物种类超过5的药, 然后记为问题处方。

分析药物和抗生素剂量控制:第一步需要根据医师开出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的包装规格和拆零数量, 计算出此药在这张处方中可以被允许的最大开药量。第二步根据医师所开出此药的包装单位转换成和最大开药量相同的单位, 再计算出处方中的药物数量。最后将处方中开药量大于最大开药量处方记为问题处方。

分析配伍禁忌和当日重复开药:将每张处方中的药物提取出来, 放入我院的《药物咨询及用药安全监测系统》中查询, 将反馈出存在配伍禁忌和重复用药的处方记为问题处方。

3.3 问题处方存储

在分析和筛选完问题处方之后, 将问题处方的处方基本信息、医师信息、病人信息和处方存在的问题保存在数据库中为数据展现提供所需的数据。

4 数据展现

4.1 报表方式展现

输入日期段就能够查询出这个时间段内存在问题的处方, 进入查看明细时可以查看到此张处方存在的问题, 如果自动筛选出的处方并不存在问题, 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可以自行添加和删除处方中存在的问题。情节严重者, 可以将此报表打印出来可以寄给开单医师, 让医师为这张问题处方给出明确答复。

短信通知。每周, 系统会将每个科室上周的均次处方费用、问题处方数量、开出问题处方最多的几名医师的姓名发送短消息给每个科室的科主任, 让每个科室的科主任能够实时地了解到其科室的情况, 帮助他们寻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且及时加以改正。

4.2 邮件通知

在短信发送之后, 系统同样会将每个科室上周的均次处方费用、问题处方数量的明细情况, 并且将问题最严重的五张问题处方报表作为附件一同发送给每个科室的科主任, 增加科主任的知情度。

5 结果

系统运行一年多发现问题处方数如表1。

系统从2009年1月份上线之后从每天产生的处方中筛选出问题处方, 问题处方的数量占处方总数的10%以下。

从问题处方占比的走势中可以发现从系统上线之后的一年多的时间内, 我院的问题处方的占比有着一定程度的减少此系统达到了其预期的作用。

从各种处方问题的比例中可以看到门诊处方金额问题占到了76%, 是目前处方问题中最严重的一种, 其次是普通药物剂量问题, 占到了20%。

6 结语

从系统一年多的运行情况来看, 我院总体的问题处方率呈现一个下降趋势, 说明了问题处方分析系统对于医院的处方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从各处方问题的占比上看来, 我院的门诊处方金额问题占据了较大比例, 应成为今后加强管理的主要目标。

综上所述, 及时分析问题处方, 给予医师指正, 是促进医疗质量提高和有效地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手段, 不但有助于病人满意度的提高, 也有助于医院运营效益的提高。

摘要:在医院信息化非常普及的今天, 提供医疗质量监督人员一个问题处方筛选工具进行处方分析, 能够加强医师操作规范,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我院使用计算机将HIS系统中的电子处方信息提取出来加以分析和转换, 筛选出存在已知问题的电子处方, 作为考核医师工作的依据。在系统上线之后, 医疗质量监督人员在计算机筛选的结果中进行处方分析, 方便他们操作, 提高了发现问题处方的准确性, 及时给予医师警告, 提高了医师开出的处方质量, 保障了病人的利益。

关键词:问题处方,医院信息化,处方分析

参考文献

[1] 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通过日期:2006年11月27日.

[2] 毛平.我院门诊不规范、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海峡药学, 2008, 20 (8) .

[3] 沈丽, 杜运华.我院门诊电子处方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27) .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1 1资料与方法. 2 2结果. 2

2.1合格处方数与不合格处方数及构成比.. 2

2.2不合格处方类型及构成比.. 2 3讨论. 4

3.1不规范处方.. 4 3.2用药不适宜处方.. 5

3.3超常处方.. 7 4总结. 7 参考文献. 8 致

谢. 8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10月门诊处方共1000张,对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所抽查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达187处,主要表现在处方不规范、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用法与用量不适宜、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联合用药不适宜等。 结论:该院门诊处方中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门诊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有待规范。

【关键词】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To analyze the outpatient irrational drug use

Student:fujingxian Supervisor:wuxiren Dongguan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guan,523808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utpatient irrational drug use in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for improvement the level of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0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randomly sampled in the hospital in Oct. 2012.The unreasonable drug us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Results: Among all the prescriptions that has been sampled, there were 187 irrational drug uses. Mainly in not standard prescription, improper choice of drugs, irrational dosage and administration, against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Guiding Principles and irrational drug combination etc.

Conclusion:The outpatient drug use in the hospital was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and outpatient service doctor rational drug use level to be regulated.

【Key words】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Irrational drug use; Analysis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以下简称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药师)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处方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其质量要求日益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重视。目前,药师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临床治疗,其参与用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同时,不合理用药现象也大量存在,药物在不同程度上被滥用、乱配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在造成药物浪费的同时,更延误了患者病情,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药剂师如何安全、合理用药就显得非常重要[1-3]。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加强药学服务,卫生部颁布了《处方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文件,规定机构应建立健全系统化、标准化和持续改进的处方点评制度,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对处方实施监测。现对该院2013年10月份其中的1000张门诊处方进行分析,以了解该院门诊处方质量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依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对该院2013年10月份其中的1000张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将不合格处方按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3种类型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以下各表分别是:合格处方与不合格处方数及构成比、不合格处方类型及构成比、不规范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不适宜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超常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

2数据结果

2.1合格处方与不合格处方数及构成比

1000张门诊处方中,合格处方832张(83.2%),不合格处方168张(16.8%),见表1。

表1 合格处方与不合格处方数及构成比

项目 合格处方 不合格处方 合计

处方数 832 168 1000

构成比% 83.2 16.8 100

2.2不合格处方类型及构成比

168张不合格处方出现不合格频次共207次,涉及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三种类型,见表2。

表2 不合理处方类型及构成比

不合格处方类型 不规范处方 用药不适宜处方 超常处方 合计

2.2.1不规范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

发生频次 151 41 15 207

构成比% 72.9 19.8 7.3 100.0 不规范处方出现的频次在不合格频次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占72.9%,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见表3。

表3 不规范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

不规范处方存在的问题

处方前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 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

理由的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合计

发生频次 39

构成比% 25.8

22 14.6

83 55

7 151

4.6 100.0

2.2.2不适宜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 不适宜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19.8%,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见表4。

表4 不适宜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 不适宜处方 存在的问题类型 适应症不适宜 用法、用量不适宜 联合用药不适宜

合计

发生频次 构成比%

21 17 3 41

51.2 41.5 7.3 100.0

2.2.3超常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

超常处方在不合格处方中所占比例最小,为7.3%,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见表5。

表5 超常处方存在的问题及构成比

超常处方存在的问题 无适应症用药 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合计

发生频次 14 1 15

构成比% 93.3 6.7 100.0

3讨论

由表1我们可知,不合格处方占总数比例不少,处方的质量还需提高,主要是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3种类型,这些不合格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1张不合格处方存在的问题也多种多样。 3.1不规范处方

不规范处方占不合格处方中的比例达到72.9%,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很明显错误和易犯的错误。

2、医师对诊断和药物的着重点不同、不严谨。

3、受主观情绪影响。

4、药师调剂审核处方时的疏忽和自身技术不够。医师关注的是药物对病情的疗效,因此对其他因素与药物疗效没多大关联的细节不重视,或者受消极的主观情绪或先入为主的影响,因而在开具处方时不够严谨导致出现较多不规范处方。而药师的工作是审核处方和调剂处方,还需和患者沟通交流,告知患者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我国药师地位在实际社会认同差,患者对其依从性不高,审方不严,以及繁琐的要求处方医师修改处方的程序都是导致出现较多不规范处方的原因。所以,规范和提高处方的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改善医药师的工作态度,提高专业水平,被患者信赖,简化修改处方的程序,更大放宽药师审核处方的权力。 3.1.1处方前记内容缺项,书写内容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

占不规范处方的25.8%。由于是电子版的处方,很少有正文和后记内容缺项的情况出现,主要是前记缺项,缺患者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书写不规范或者补充的临床诊断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上述内容的书写是否规范完整将直接影响到药师审核、调剂处方的准确性。医师只要稍留心和认真对待一下就能避免。 3.1.2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占不规范处方的14.6%。这个问题常导致药学调剂人员无法判定其用药的合理性和完备性。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才有处方权,药师对处方只有审核、监督权,对处方有疑问时可提请处方医师修改、签字并注明修改日期,以示负责,便于追溯,反之,药师可以拒绝调配,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处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应予以重视。

3.1.3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占不规范处方的比例最高,为55%。处方为当天有效的,开具的药物适合当时的病情,用药几天后,病情有所改变,若仍使用当时的处方剂量的药物,于患者的健康不利,应当及时更新,一般以7日为一个周期。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有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延长有效期的原则为:患者病情在延期内是稳定的,其延期取药不会对患者的健康有影响。

3.1.4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占不规范处方的4%。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而定。在选用抗菌药物是应遵守“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即尽量使用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口服制剂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针剂,肌肉注射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静脉滴注。患者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时,根据病原学报告及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最理想的,但这在临床上受到诸多限制,如病原体的培养与鉴别需一定的时间,先前用药的影响、采样时间和方法的不合理和技术设备的局限使病原学报告的可信度下降,所以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各种临床资料先进行经验性的治疗。需指出的是,经验治疗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必须和相当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当原先的经验性治疗有效而与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不一致时,则应按原方案治疗;反之,若经验性治疗疗效不明显,则应根据病原学诊断作相应调整。所点评到的此类不规范处方中可能存在经验用药处方,但医师未特别说明,就当作不规范处方一并列出。 3.2用药不适宜处方

用药不适宜处方在不合格处方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为19.8%,存在问题2种,与医师,药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密切相关,用药不适宜处方可直接产生用药安全隐患,不利于患者的治疗。 3.2.1适应症不适宜:

占不适宜处方的51.2%,突出表现为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如一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S),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强直性脊柱炎尚无根治方法,但是患者如能及时诊断及合理治疗,可以达到控制症状并改善预后。可通过非药物、药物和手术等综合治疗,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药物治疗包括以下:

(一) 一般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 2,柳氮磺吡啶 3,甲氨蝶呤 4,来氟米特 5,糖皮质激素 6,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 7,中医中药。

(二) 生物制剂。1,依那西普(Etanercept) 2,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3,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为心脑血管类疾病处方药药品,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死和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该药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无文献显示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此例明显是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诸如此类,医师对药物的认识不够,对患者病情诊断不准确或是利益的趋使让不合理用药泛滥。医师为患者提供的应该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医师需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对药品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做到对症下药。 3.2.2用法用量不适宜:

占不适宜处方的41.5%。主要表现在抗生素的用法用量不适宜。如1例男性患者,诊断:肛周脓肿。处方:(1)葡萄糖注射液(5%),500 ml/瓶*2 瓶;注射用头孢硫脒,2 g/瓶*4 瓶。静滴,每日一次,2天。(2)甲硝唑注射液(塑瓶),100 ml:0.5 g/瓶*2 瓶,静滴,每日一次。处方分析:头孢硫脒的半衰期约为2小时,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最小抑菌浓度)的4-5倍时,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细菌MIC值时,细菌便可迅速增长繁殖。合理、科学地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优化细菌暴露于有效抗菌药物浓度的时间。说明书上明确头孢硫脒的用法用量为“一次2 g,一日2-4 次”,本处方中为“一次4 g,一日一次”。明显延长了给药间隔(即减少了每日给药次数),这样,非但不能将细菌杀死(这时药物浓度可能长期处于使细菌亚致死水平),反而可使细菌菌株产生耐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增加风险。不但达不到治病的目的,还有损患者的健康。 3.2.3联合用药不适宜:

占不适宜处方的7.3%,主要表现为抗菌药物的不适宜联用。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要联合用药。但门诊轻症感染采用二连现象普遍,如普通外伤,尿路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开具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大环内酯类联用现象普遍。如一例猫抓伤,将依替米星和头孢曲松钠联用。 3.3超常处方

超常处方在不合格处方中占7.3%,虽所占的比例最低,但集中表现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3.3.1无适应症应用抗菌药物:

本次处方点评中所检出的超常处方绝大部分属此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但处方诊断为普通感冒、干眼症、阴道出血查因等非感染性疾病开具抗菌药物现象普遍。诊断为普通感冒的,一般属于病毒感染,细菌与病毒的结构和致病性都不同,抗菌药物仅对敏感的致病细菌有效,对病毒无效。而干眼症和阴道出血查因则属于非感染性疾病,选用抗菌药物已是犯了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合的错误。总之,非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选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明确诊断,在明确细菌感染的前提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3.3.2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在所点评的处方中只有一例。男性患者,42岁。临床诊断:中耳炎。用药: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一次两滴,一日3 次,外用;地塞米松注射液,一次2 mg,一日3 次,外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一次0.3 g,一日3 次,口服。处方分析:中耳炎是中耳鼓室粘膜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药物治疗,单纯型的中耳炎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在本例处方中,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的用法用量都恰当。而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为粘液溶解性祛痰药,适用于急性鼻窦炎,以及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一些呼吸道疾病,文献显示本品具抗炎作用,能通过减轻支气管粘膜肿胀而起到舒张气管作用,但无明确指征可用于中耳炎。医师开药应考虑用药对机体机能潜在的不良影响。应加强监督,切忌盲目用药。 4总结

综上所述,该院门诊处方质量有待提高,不合格处方存在的问题复杂,多样。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部分问题处方均已调配和发放,反映出药师的专业知识和审核处方能力,医师的普遍诊断水平,还有医院药房对于这些问题处方的反馈流程和医院的诊断治疗制度等都有待提高和改善。同时,医院对药剂科、药剂师的不够重视和关注,只是片面地认为药剂师只是采购、配药和供药,按处方抓药,对药师的医学技能和审核知识水平没有严格要求。不够重视药师向更好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因此,很多药剂师的药学技能知识在真正的实践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而仅仅是忙于收发药物,合理用药技能得不到提升[4]。另一方面,医院的医师应切实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规范诊断流程;药师也应该加强处方审核力度。所以说,医师和药师都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养成严于律己,工作负责认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医院简化各种程序和完善不合格处方的反馈程序,方便医患双方有效沟通,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可信度以及提高临床科室和药房的工作效率。从个人和制度两方面着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减缓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当然,这些都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我们整个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这样这些措施才能更好的实施,同时不合理处方就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柯文书,孙佳虹.浅谈药品招标采购的利弊及几点建议[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1(5):56. [2]张志清.国内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实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的可行性与难点[J].中国药房,2011,9(6):23 [3]黄可青,郑晓辉,庄见齐.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4(24):222 [4]方玉健.药剂师基于安全角度下临床合理用药探究[A].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368

致 谢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1 临床方法

抽取我院2011年1~3月份门、急诊处方。根据《处方点评管理办法》, 药品说明书、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专业书籍及各类文献, 对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 我院处方主要存在: (1) 书写不规范; (2) 配伍禁忌; (3) 给药剂量偏大; (4) 抗菌药不合理联用; (5) 选择药物不合理; (6) 重复给药; (7) 诊断与用药不符等方面。

2.1 书写不规范

如多潘立酮片临床医师写为吗叮啉片;药品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备用等;如利多卡因注射液使用方法为局麻。

2.2 配伍禁忌

如5%葡萄糖注射液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6、维生素K1, 存在明显的配伍禁忌, 维生素K1和维生素C混合使用易出现混浊。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最好单独注射, 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 以免药物氧化、变色而失效[2]。

2.3 溶媒剂的选择

如生脉、舒血宁等中药制剂由于成分复杂, 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等对中药注射剂的用法用量做出规定。我院处方可见0.9%生理盐水注射液加舒血宁加10%KCL, 如溶剂中含离子成分将会影响其稳定性。复方氨氨酸 (18AA) 加入10%kcl, 复方氨氨酸 (18AA) 含有60mmol/L的醋酸, 与电解质合用应谨慎。

2.4 抗菌药物联用

如阿奇霉素与头孢类, 阿奇是快速抑菌药, 能迅速阻断细菌蛋白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而头孢菌素为繁殖期杀菌剂, 其在细菌繁殖期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二者联用出现拮抗。

2.5 给药时间和剂量

头孢噻肟钠为时间依赖性药物, 给予头孢噻肟钠4g ivgtt qd, 这样达不到抗菌有效浓度的时间, 反而易产生细菌耐药。

2.6 重复给药

头孢噻肟加用头孢匹胺, 两药同为半合成的三代头孢菌素, 对G-杆菌产生的广谱B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临床用于呼吸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两药合用, 可加重肾毒性。

2.7 无指征用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引起的, 不必使用抗菌药物。我院几乎全部给予抗生素。同时发热待查处方也全部给予了抗菌药物。

2.8 对患者既往、过敏史询问不详细

对有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

2.9 大处方

对慢性病、老年病等特殊患者的处方用量超过7日量未注明理由, 对医保参保人员开具长时间的用药量。

3 体会

合理用药的生物医学标准:药品正确无误, 用药指征适宜;剂量、用法、疗效妥当;用药对象适宜;调配无误, 患者依从性良好[3]。药物的合理应用现在引起务人员的广泛关注, 笔者认为: (1) 我院成立以院长挂帅, 医务科、质控科、院感科、药剂科、药事委员会参加的合理用药管理小组, 每月对处方质量进行考评, 对发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及时点评、分析、及时反馈给医师, 及时纠正。 (2) 把处方点评结果纳入科室业务考核标准, 并与医生的绩效工资、年终考评年终评优挂钩。 (3) 药师、护士和医生密切配合, 加强沟通, 对有疑问的处方用药及时沟通, 杜绝不合理用药。 (4) 实施循证医学, 就像其定义:慎重、准确而明智地使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 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 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 将三者完美地统一, 制订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处方点评, 是处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的手段, 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关键[4]。开展处方点评是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共同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 不断提高处方质量, 规范用药, 确保医疗安全, 为广大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摘要:目的 对门、急诊处方中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2011年1~3月门、急诊处方每月200张共计600张。结果 我院处方主要存在: (1) 书写不规范; (2) 配伍禁忌; (3) 给药剂量偏大; (4) 抗菌药不合理联用; (5) 选择药物不合理; (6) 重复给药; (7) 诊断与用药不符等方面。结论 对发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及时点评分析、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关键词:处方点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卢晋, 殷艳.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5) :461.

[2] 中国医药师临床用药指南.

[3] 刘萍, 刘尔坡.医院药学与合理用药[J].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18) :9~10.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

非处方药管理措施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体系,发挥互联网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