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第1篇

一、理论模型

理论上讲, 电商扶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途径, 分别是为贫困主体增加收入、为贫困主体节约支出和为贫困主体赋能。首先, 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可以促进贫困主体增加收入;其次, 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可以节约贫困主体的生活开支;最后, 贫困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可以为贫困主体赋能。

增收、节支和赋能是电商扶贫的三大作用机制。其中, 增收和节支是电商扶贫的直接、显性的作用效果, 这两种机制是驱动贫困主体借助电子商务脱贫致富的直接动因;赋能既是电商扶贫作用途径, 更是电商扶贫的客观结果, 它是贫困主体借助电子商务与外部商业社会实现连接, 从而获取到前所未有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对接能力。这三大作用机制在贫困地区的发生、发展和自我强化共同导致了电商扶贫成为客观现实。

二、电商扶贫的成县实践

我们选择甘肃成县作为电子商务扶贫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成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山区, 总面积1676.54平方公里, 总人口为27.03万人 (2015年) 。2014年成县政府制定专项政策, 提出“六位一体”的电子商务推进思路, 投入资金从金融、品牌、品控、政策、宣传和培训六个方面全方位支持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在促进成县农村贫困户增收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电子商务突破了成县农特产品本地市场的局限, 以往需要经过层层加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实现扁平化, 以高效O2O模式再造成县农特产品交易渠道, 将原来由中间渠道占有的利润分配给流通体系的“两端”, 在保证城市端消费者利益的同时, 增加了农村端贫困户的收益, 从而实现电商扶贫的增收效果, 如图2所示。

三、政策建议

与传统扶贫相比, 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扶贫开发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基于此, 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 推进电商扶贫需要重视本地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线下服务体系的配合, 贫困地区要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服务体系加以支持。一般来说, 本地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包括培训体系、物流体系、农产品品控体系、质量检测等。对服务体系的搭建, 不同地方需要因地制宜, 注意结合本地的优势产品和服务资源。

其次, 推进电商扶贫需要把握市场规律。作为扶贫方式的创新, 电商扶贫与传统扶贫开发方式不同, 有其自身的特点。电商扶贫首先离不开电子商务市场的渠道、主体、产业和基础设施, 推进电商扶贫归根结底是一种在电子商务领域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

最后, 推进电商扶贫需要注意机制创新。电商扶贫需要包括政府、平台、服务商、网商、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建, 不同主体的利益驱动和表现出的行为逻辑各有不同, 因此, 电商扶贫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十分重要。经过调研, 我们认为在机制创新方面, 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机制设计远胜于“工程”设计。

摘要:文章在系统总结我国电商扶贫理论和实践最新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电商扶贫理论框架体系, 并以甘肃成县为例分析电子商务扶贫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表明, 电商扶贫作为我国反贫困实践中产生的新型扶贫方式, 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赋予了贫困主体直接对接远端市场、整合外部资源的优势, 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建设综合服务体系、把握市场规律和创新工作机制是当前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电商扶贫,甘肃成县,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2] 段应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J].农业技术经济, 2009 (11) :4-9.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第2篇

1 传统针灸治疗

1.1 体针法

1.1.1 辨病辩证取穴

根据中风偏瘫的表现不同, 辨病辩证灵活取穴。刘志顺[1]认为中风慢偏瘫的根本病机在于瘀阻脑络, 髓海被扰。因此治疗当以调理髓海、通阳柔筋为治则。在此治则基础上, 针对偏瘫特点, 确定病位所及和病变经脉是以手足六阳经为主配以肩髃、透极泉、四渎、合谷透后溪、大肠俞、委中、承筋、丘墟透照海、八邪、八风、太冲透涌泉以促通阳经经气、柔筋止痉。在提高川指数和BI指数和BI残疾度改善率、提高WHO QOI-100和卒中QOL量表评分等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1) 。

1.1.2 循经取穴

根据中医传统理沦“治痪独取阳明”, 临床取穴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 辅以太阳经、少阳经等。马建功[2], 针灸治疗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为治法,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单取患侧, 久病则刺灸双侧。半身不遂迁延日久, 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 故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 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的要穴, 目的在于加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1.3 固定取穴

刘东生[3]通过比较井穴刺络与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应用和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研究中发现井穴刺络能改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 特别对改善手指运动功能有优势;而对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上也体现出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井穴刺络能增强醒脑开窍法的治疗作用。

叶信画[4]将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 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 治疗组同时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 对照组总有效率55%,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醒脑开窍钊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能降低致残率, 改善生活质量。

刘发青[6]采用取主穴:印堂、上星透百会、双内关、双风池、患侧极泉、三阴交、委中;辅穴:患侧肩髃、手三里、合谷、血海、足三里、丰隆。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

1.1.4 分期取穴

马玉琴[6]订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中风的恢复过程不能单从“矮证”着手, 在病变过程中尚伴有经筋病侯。分期针刺方法:马氏根据Brunnstrom运动恢复六阶段理沦分期取穴。软瘫期 (Ⅰ~Ⅱ期) :上肢阴经、下肢阳经腧穴为主, 选用偏痉侧尺泽、少海、曲泽、郡门、内关、环跳、伏兔、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等。痉挛期 (Ⅲ-Ⅳ期) 上肢阳经、下肢阴经腧穴为主, 选用偏瘫侧肩、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于阴交、太溪、照海、中封等。恢复期 (Ⅴ~Ⅵ期) :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及少量阴经腧穴, 选用偏瘫侧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等, 通过两组治疗的对比研究发现, 分期循经针刺组改善脑中风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传统针刺组。

郭元琦[7~8]软瘫期 (I~Ⅱ) :在传统针灸发取穴基础上加取双侧风池、肾俞、大肠俞、大椎, 健侧取足三里、曲池、合谷。痉挛期 (Ⅲ~Ⅳ期) :上肢以手少阳经为主, 下肢以足阳明经和足厥阴经, 取患侧秉风、肩髃、清冷渊、外关、八邪、髀关、足三里、丘墟、曲泉、八风。恢复期 (V~VI期) :与传统针灸取穴相同。结果, 治疗组在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残疾率, 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薛茜[9]针对硬瘫期患者肌张力高的特点, 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根据平衡肌张力原则电针患侧上肢阳经穴曲池、肩*、合谷、手三里, 下肢阴经穴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 临床效果显著。许多研究发现分期平衡针刺法能明显降低过高的肌张力。

1.2 透刺法

透刺法是指运用一针透刺两穴或两穴以上的一种针刺法, 又称“透针法”、“透穴法”。透刺法能够通过一针使两穴或多穴相贯, 使两经或多经相连, 能够充分发挥两穴或多穴的主治功能, 起到沟通经气, 调整经脉气血运行, 加强疗效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多穴进针的痛苦。

张文立[11]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在中风痉挛期可采用具有抑制作用的“手法”, 采用阴阳经相配, 对刺两穴分属阴阳两经, 上肢从阴经穴进针采用强刺激手法以兴奋非优势肌, 下肢从阳经穴进针行均匀柔和捻转手法以抑制优势肌, 达到调和阴阳, 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具体透穴针刺方法;患侧肢体取穴, 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悬钟、太冲透涌泉, 临床效果显著。

胡秋香[12]采用体针透穴疗法治疗, 上肢瘫: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环跳透风市, 阳关透曲泉, 阳陵泉透阴陵泉, 绝骨透三阴交, 昆仑透太溪, 太冲透涌泉。有效率96.27%。

王可博[13]取患侧合谷穴, 向后溪穴方向透刺至后溪穴皮下可见针尖, 起针后即配合肌力训练。总有效率99.2%。

头针法头针取穴主要分为头皮针、焦氏头皮刺激区、头穴、靳三针等。除了传统的头部穴位, 根据CT或MRI检查确定病灶中心, 围绕病灶中沪自取穴定位的方法在临床越来越凸现其优势。

唐强[17]用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病, 穴取顶区、项前区, 并采取综合康复疗法, 取得满怠的疗效。治疗周后, 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误用综合征, 少于或明显少于对照组。

1.3 电针

吴勇[18]从二采用电针刺激神经十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患者20例。选择患侧神经干刺激点, 针刺得气后, 上、下肢神经干点分别接上G6805治疗仪, 连续波, 强度以能使患者腕、踝关节背伸运动, 且能耐受为宜, 每次30min。采用Lindmook运动康复评测法, 结果经2个月治疗, 肢体功能的积分都有所增加, 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观察认为电刺激神经干, 能对抗偏瘫痉挛状态, 从而缓解痉挛状态, 促使正确运动形式姿势和控制力的恢复。米建平[19]的研究也表明阴经电针疗法能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

余明哲[20]观察认为电刺激神经干所激发的神经冲动, 能使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 从而使肌肉的活动增强, 萎缩减少。研究中, 神经干组采用电针神经干疗法治疗, 针刺组选取常规穴位电针治疗, 中药组口服华佗中风方。结果, 神经干组较针刺组和中药组疗效高、收效快印 (P<0.05) 。

1.4 腹针法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和全息理论指导下, 通过针、灸腹部特定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及相关部位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 注重对全身内脏功能的调整, 提出“刺至病所”的针灸观点, 符合中风的发病特点, 故可康复治疗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

何圣三[21]取风府、风池、天柱、大椎、百劳、滑肉门、天枢、外陵、中脘、关元, 除风府、大椎、中肮、关元外, 其余穴均双侧取穴。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取项腹针一治疗四肢筋病, 有本病标取, 下病上取之义。而头项、胸腹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 临床中可取头和胸腹腧穴治疗四肢的疾病。

2 针灸合并其他疗法

2.1 针灸结合功能训练

针灸配合早期练康复治疗, 可能加速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加速了脑血流量, 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 极大的发挥了脑的“可塑性”[22~23]针灸结合Bobath疗法[21]治疗后治疗组Barhtel指数、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曾海辉[25]发现这种联合应用方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状态。

杨俊生[26]采用针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方法, 治疗组上肢、手、下肢3个部位Brunnstrom记分均明显提高 (P<0.01) , 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李育新[27]治疗组根据Brunstrom分期给予不同的针刺治疗, 对照组与治疗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起与坐下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上肢训练与口面部功能训练, 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针灸结合推拿

叶兵[28]的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采用常规针灸疗法及推拿手法, 对照组加逆推足三阴经穴法:严格按照足之三阴经的走行, 由胸腹部开始推向足部。先用指推法按足厥阴肝经一足少阴肾经一足太阴脾经的顺序逐经推, 由胸腹至下肢。从结果上看, 在传统针推疗法的基础上, 进行逆推足三阴经的治疗, 对下肢痉挛状态的缓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魏林林[29]采用针灸配合一指禅法, 通过研究发现头针、体针配合推拿比单一针刺法更适用于中风病的治疗, 能使病人语言障碍和肢体瘫痪水平得到最大限度恢复。

2.3 钊灸结合艾灸

马素兰[30]治疗组采用针刺合谷、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足三里、风市、伏兔、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后, 在合谷、足三里两穴加艾灸的力法,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4 针灸结合中药熏蒸

樊留博[31]主要采用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疗法意在通过施加于皮肤的温热刺激向大脑皮层传递冲动信号, 以激活大脑相应区域功能的觉醒和恢复。同时亦使局部皮肤毛囊、毛细血管扩张, 更加速了药物透入的量和深度, 使药效充分发挥作用, 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有效地降低神经的兴奋性, 从而达到改善和缓解肌肉痉挛等治疗目的。研究发现治疗后患侧挠侧腕屈肌和比目鱼肌H/Mmax明显降低, 巨优于对照组, 说明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中风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 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下行性兴奋作用, 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

3 结语

目前偏瘫的治疗西医主要方式有药物、手术及功能训练, 其中药物临床效果难以定论, 手术费用高, 病人接受程度低。大量的研究表明针灸在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恢复方面具有令人鼓舞的前景,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的方法学问题、评定指标的信度和效度以及结果的可重复性等。这些都是以后针灸作为偏瘫治疗主要手段被西方接受所要克服的难题。

摘要:中风偏瘫以其高发率、高致残率, 日益引起人们载视, 偏瘫后的恢复成为世界康复学的一大难题。目前针对中风后偏瘫的治疗, 现代医学的方式是药物、手术和功能训练;中医中药针灸的疗效己经得到普遍认同。目前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方法包括传统针灸及现代针灸。传统针灸包括体针、头针、固定取穴 (醒脑升窍、华佗夹脊穴等) 、透刺、腹针等, 现代针灸有电针、分期取穴以及现代CT、MRI定位取穴法等。此外, 针灸结合其它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的临床、实验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针灸结合中药熏蒸、推拿以及现代医学的功能训练等。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灸

参考文献

[1] 刘志顺, 王丽平, 杨光.“调理髓海、通阳柔筋”针刺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生存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08, 49 (2) :138~139.

[2] 马建功.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7, 23 (7) :464.

[3] 刘东生, 郭元琦, 符文彬.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增效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2) :430~433.

[4] 叶信画, 杨少华.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4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8, 8 (l) :17~18.

[5] 刘发青, 吴毅军.针刺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5, 30 (2) :54~55.

[6] 马玉琴, 金龙涛, 张健.分期循经针刺法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2) .

[7] 郭元琦, 陈丽仪, 周罗晶.分期整体针灸法对6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05, 46 (6) :425~426.

[8] 郭元琦, 陈丽仪, 区轩明.分期整体针灸法治疗脑梗塞偏瘫综合疗效评价[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2 (6) :450~451.

[9] 薛茜, 李淑萍, 霍国敏.平衡肌张力针法对硬瘫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 2008, 40 (2) :55~56.

[10] 田丰玮, 苟春雁, 李宁.分期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04, 20 (4) :34.

[11] 张文立, 封丽华, 贾小红.透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运用研究探讨[J].江西中医药, 2008, 39 (l) :73~74.

[12] 胡秋香.透穴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22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2 (128) :66~67.

[13] 王可博, 庞国军, 方智松.针刺合谷透后溪治疗中风偏瘫后手指拘挛127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08, 27 (1) :35~36.

[14] 李惠兰, 张皓, 马立新.头部围创对偏瘫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理沦与实践, 2005, 11 (7) :42~43.

[15] 王伯清, 赵建华, 张咏梅.头体针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沦与实践, 2004, 10 (8) :490~491.

[16] 江钢辉, 李艳慧, 黄勇, 等.头颅磁共振成像定位围针对中风偏瘫患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针京研究, 2004, 29 (l) :63~68.

[17] 唐强, 王德生.头针结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1, 7 (2) :71.

[18] 吴勇.电针刘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05, 27 (12) :38.

[19] 米建平, 张中成.阴经电针疗法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4, 22 (10) :7.

[20] 余明哲, 杨光正, 詹宽仁, 等.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 (3) :55.

[21] 何圣三, 杨秀娟, 张智龙.项腹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5例[J].2008, 27 (l) :34~35.

[22] 唐丽艳.脑卒中偏瘫恢复期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脑血流状况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14) :2407~2409.

[23] 陈元文.针刺配合康复医疗体操治疗偏瘫30例[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 (8) :800.

[24] 项爱香.针刺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 2008, 27 (2) :109~110.

[25] 曾海辉, 伍少玲, 黄利荣, 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3) :846~847.

[26] 杨俊生, 宋允章, 杨军.针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 :80~81.

[27] 李育新, 范录平, 李冬约.运动再学习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偏瘫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 :186~187.

[28] 叶兵, 吕小芳.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J].甘肃中医, 2008, 21 (4) :38~39.

[29] 魏林林, 蔡智刚, 杨丽霞.头针、体针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 2008, 24 (l) :13~14.

[30] 马素兰, 冯玲媚.温针灸合谷足三里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 (11) :1627~1628.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第3篇

1 env基因及其编码的相关分子

HI V-1属反转录病毒, 基因组长约9.2~9.7 k b, 双股正链RNA, 含3个结构基因和6个调节基因, 5’端和3’端各有一长末端重复序列 (LTRS) , 其中编码gp120的env基因为结构基因。在病毒复制周期, env基因编码产生的gp160在高尔基体发生糖基化, 在宿主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切割成gp120和gp41;gp120通常由糖分子覆盖位于病毒包膜或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上, 并与跨膜蛋白gp41紧密相连[2]。HIV-1env基因的变异极为频繁, 突变率达到1‰, 因而导致了包膜蛋白氨基酸组成的变异, 其中大部分变异位点在gp120, 这对机体免疫应答有效产生以及HIV-1疫苗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2 gp120分子结构

gp120分子从蛋白质肽链的N端到C端可依次分为T细胞向性主要决定簇、单核细胞向性主要决定簇、V3环、CD4结合区、gp120与gp41切割区、融合区以及跨膜区。gp120上有2个具有强保守序列的结构域, 发挥着覆盖和隐藏宿主细胞表面CD4和CCR5/CXCR4等受体的结合位点的作用;同时, gp120的羧基端还有3个具有一定保守性但不连续的序列共同构成CD4分子的结合域, 它们之间由一段具有高突变频率的氨基酸序列分隔, 从而使得机体免疫应答难以针对gpl20上的结合位点发挥有效的免疫清除作用;此外gp120表面存在着5个变异区 (variable region, V区) , 其中V3区是最为重要, 研究发现HIV-1的中和抗原表位存在于V3环上, V3环是囊膜蛋白的重要功能区, 同时也是HIV-1进入宿主细胞过程最重要的环节[3]。

V3环是不典型的环状结构, 由大约35~3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 两端各有一个半胱氨酸, 彼此形成二硫键进行连接, 其二级结构不规则[4]。研究表明V3区含较多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 而其相对应的共受体CXCR4与CCR5含有较多的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 V3区中N-末端的精氨酸与靠近V3区顶端的疏水氨基酸苯丙氨酸的替换会影响与CCR5的相互作用[5]。研究还表明V3区有6个氨基酸残基在gp120与CCR5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位于V3环的基部的精氨酸303和丙氨酸333残基, 和位于V3环两侧的β片层内的赖氨酸310, 异亮氨酸312, 精氨酸318和苯丙氨酸320[6~7]。

此外, gp120核心结构已经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对其与受体CD4和抗体17b的晶体复合物结构的解析得出, gp120的核心包含内部结构域和外部结构域2个主要结构域和一个所谓的“桥片层”结构, 在该晶体复合物中, gp120核心结构不包含N-和C-末端、V1/V2以及V3和V4环结构, 尽管如此, 该复合物结构表明, 来自gp120内部结构域、外部结构域和桥片层的某些结构组分均与CD4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将gp120分子稳定在CD4结合 (CD4-bound) 构象状态, 同时, 该复合物结构为分析gp120抗原位点以及HIV感染机理提供了结构基础[8~9]。

3 gp120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HIV-1通过与CD4结合感染宿主细胞, 但是仅有CD4分子并不能介导HIV-1进入胞内, 需要其他受体的辅助, 其中最重要的辅助受体是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CCR5, 它们决定了HIV-1病毒株的细胞嗜性, 如HIV-1病毒株是利用CCR5侵入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嗜性的, 称为R5嗜性, 如是通过CXCR4侵入T细胞, 称为X4嗜性, 如既能利用CCR5又能利用CXCR4侵入细胞的病毒株则称为R5/X4嗜性[10~11]。HIV-1进入上述细胞后, 通过一系列作用机制对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广泛的影响。

3.1 gp12 0对T细胞的作用

HIV-1首先通过包膜蛋白gp120特异性地识别CD4分子, 通过一个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结构域与其结合形成粘附分子对, 从而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12~13]。HIV进入胞内后, 在感染的CD4+T细胞中发生增殖, 产生大量的结构蛋白, 其中就包括了gp120, 既参与组装完整的HIV, 也可以以游离的状态存在于CD4+T细胞内, 并通过细胞的凋亡裂解释放入血液循环。在机体内, gp120针对gp120特异性的CTL被激活而直接杀伤CD4+T细胞;gp120可诱导CD4+T细胞发生细胞融合, 形成多核巨细胞, 导致细胞死亡;存在于细胞膜上的gp120与CD4结合后, 破坏了细胞膜的完整性与通透性, 引起T细胞的死亡;同时gp120分子的相互交联也会导致预先活化的细胞发生凋亡。以上机理最终引起CD4+T细胞的在感染者体内的耗竭[14~16]。

3.2 gp12 0对天然免疫细胞的作用

除CD4+T细胞表达CD4分子外, 体内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肠黏膜杯状细胞等均可少量表达CD4分子, 因此, 亦作为HIV-1感染的靶细胞。与CD4+T细胞不同的是,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抵抗力强, 因而往往作为HIV-1的病毒库, 在一定阶段会释放HIV病毒颗粒从而引起全身播散[17~18]。

3.3 gp120对B细胞的作用

研究表明, gpl20具有超抗原特性, 可直接与BCR结合, 引起受体交联, 诱发活化信号的传递从而使B细胞活化;B细胞活化后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可通过ADCC作用等杀伤靶细胞, 不过此阶段由于B细胞功能紊乱并缺乏Th细胞辅助, 患者抗体应答能力降低[19]。gp120的变化与HIV感染者体内B细胞的活性和数目的改变亦有很大关系, HIV感染早期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B细胞活化的增加, 并同时存在病毒特异性的Ig G、多克隆的Ig M和Ig A, 当疾病恶化后, HIV特异性的B细胞活性降低, 而多克隆的B细胞活性上升, 而且AIDS的病程进展伴有B细胞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20]。

4 结语

目前对于gp120的基因组成与分子结构以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正逐步深入, 但其中一些详细的机理并没未完全明了, 尤其是在疫苗方面的研究目前仍止步不前。可以肯定的是gp120作为一种重要的外膜蛋白, 在HIV的感染与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们目前寄希望于在揭示的gp120结构和功能基础上, 针对gp120加强对疫苗的研究力度, 同时也针对AIDS的发病机制研究更先进的药物, 期待可以最终战胜这种顽固的世纪性疾病。

摘要:HIV-1是引起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 本文就gp120的基因及分子结构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gp120与宿主细胞相关分子的相互作用和gp120对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的作用原理。

关键词:HIV-1,gp120,分子结构,免疫应答

参考文献

[1] Myszka DG, Sweet RW, Hensley P, et al.Energetics of the HIV gp120-CD4binding reaction[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0, 97 (16) :9026~9031.

[2] Williamson S.Adaptation in the env gene of HIV-1and 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disease progression[J].Mol Biol Evol, 2003, 20 (8) :1318~1325.

[3] Hoffman NG, Seillier-Moiseiwitsch F, Ahn J, et al.Variability in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gp120Env protein linked to phenotype-associated changes in the V3loop[J].J Virol, 2002, 76 (8) :3852~3864.

[4] Sirois S, Sing T, Chou KC.HIV-1gp120V3loop for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J].Curr Protein Pept Sci, 2005, 6 (5) :413~422.

[5] Malenbaum S, Yang D, Cavacini L, et al.The N-Terminal V3Loop Glycan Modulates the Interaction of Clade A and B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Envelopes with CD4and Chemokine Receptors[J].J Virol, 2000, 74 (23) :11008~11016.

[6] Andrianov AM.Study of conformational homology for the HIV-1gpi20V3loop.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HIV-RF and HIV-Thai-land viral strains[J].Biomed Khim, 2006, 52 (5) :448~457.

[7] Granados-Gonz¨¢lez V, Piedrahita LD, Mart¨anez M, et al.Role of the HIV-1gp120V1/V2domains in the induction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J].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2009, 27 (9) :523~530.

[8] Huang CC, Tang M, Zhang MY, et al.Structure of a V3-containing HIV-1gp120core[J].Science, 2005, 310 (5750) :1025~1028.

[9] Lusso P, Earl PL, Sironi F, et al.Cryptic nature of a conserved, CD4-inducible V3loop neutralization epitope in the native envelope glycoprotein oligomer of CCR5-restricted, but not CXCR4-using, primar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strains[J].J Virol, 2005, 79 (11) :6957~6968.

[10] Moore JP, Kitchen SG, Pugach P, et al.The CCR5and CXCR4coreceptors--central to understand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patho-genesis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infection[J].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2004, 20 (1) :111~126.

[11] Huang W, Eshleman SH, Toma J, et al.Coreceptor tropism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subtype D:high prevalence of CXCR4tropism and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of viral populations[J].J Virol, 2007, 81 (15) :7885~7893.

[12] Xie H, Ng D, Savinov SN, et al.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in the binding of chemically derivatized CD4to gp120from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J Med Chem, 2007, 50 (20) :4898~4908.

[13] Dey B, Pancera M, Svehla K,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monomeric and trimeric gp120gly-coproteins stabilized in the CD4-bound state:antigenicity, biophysics, and immunogenicity[J].J Virol, 2007, 81 (11) :5579~5593.

[14] Zhou T, Xu L, Dey B, et al.Nature.Structural definition of a con-served neutralization epitope on HIV-1gp120[J].2007, 445 (7129) :732~737.

[15] Tian H, Lempicki R, King L, et al.HIV envelope-directed signaling aberrancies and cell death of CD4+T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TCR co-stimulation[J].Int Immunol, 1996, 8 (1) :65~74.

[16] Wang X, Uto T, Akagi T, et al.Induction of potent CD8+T-cell responses by novel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carry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gp120[J].J Virol, 2007, 81 (18) :10009~10016.

[17] Hewson TJ, Logie JJ, Simmonds P, et al.A CCR5-dependent novel mechanism for type1HIV gp120induced loss of macrophage cell surface CD4[J].J Immunol, 2001, 166 (8) :4835~4842.

[18] Chougnet C, Gessani S.Role of gp120in dendritic cell dysfunction in HIV infection[J].J Leukoc Biol, 2006, 80 (5) :994~1000.

[19] Townsley-Fuchs J, Neshat MS, Margolin DH, et al.HIV-1gp120:a novel viral B cell superantigen[J].Int Rev Immunol, 1997, 14 (4) :325~338.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第4篇

国内甲醇制烯烃的主要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但并未完全实现工业化,投入工业生产的公司较少,而且技术虽成熟但存在许多的问题。中国石油北京燕山分公司经行了MTO工业化实验并成功,于2007年11月正式开始投入生产,其所用装置采用流化床反应器和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实现连续生产,产出的烯烃直接进入现有的乙烯装置进行分离,可以得到优质产品。

第三届全国煤制油与煤化工国际论坛于2008年在宁夏银川召开,该会议确定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公司拥有国内最大MTO工业化装置,该装置采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技术,达到甲醇1800kt/a,烯烃600kt/a的高产水平,并于2010年建成投产。

2007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榆横煤化工区首个大型煤化工项目为生产能力为2400kt/a甲醇及配套煤矿项目建成,该项目由多个企业共同投资165亿元,被国家规划确定为甲醇制烯烃的试点项目,共分两期,随着近十年的发展,该项目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 国内甲醇制烯烃的主要技术

2.1 神华集团的SHMTO工艺

世界首套MTO装置于2010年开始投产,该装置由神华集团建设而成。神华集团结合自身丰富的甲醇制烯烃的经验,积极研发MTO工艺,自主研发出一套完整的甲醇制烯烃体系,其反应再生系统如下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该工艺的特点在于反应发生器采用同轴布置,反应器的温度通过外部取热气控制。反应器的上方安置再生器,再生后的催化剂依靠重力落到反应床的底层,这种方式可以减小再生后的催化剂的损失。为避免高温时其他副反应的发生,在再生器和反应器中间安置了催化剂冷却器,确保了烯烃的选择性,最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2 DICP的DMTO工艺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1997年自主研发出了一种由甲醇或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烃的方法,其可以代替原有的石油制取工艺。首先,通过反应器底部的甲醇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与催化剂接触后反应转化为低碳烯烃为主的气物流。夹杂了催化剂的气物流会在上部的扩大段降低气流速度,此时大部分催化剂会因重力作用返回原处,其余的催化剂以多级旋风分离器脱除后,剩余的产品气物流依靠烯烃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其他的烟气进入热量回收装置,最终失活的催化剂在再生器中重生后返回反应器继续反应。

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SMTO工艺

SMTO是由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的甲醇制烯烃工艺,由于该工艺的细节很少在已有文献中提及,所以只能进行描述其大致的生产过程。从已有资料中可知,此项工艺采用的装置是快速流化床反应器和流化床再生器,每三吨甲醇可生产一吨烯烃,反应时高温达400~500℃,压力为0.1~0.3MPa,甲醇的转换率能够达到99.5%以上,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提高到80%以上。甲醇经第一快速流化床反应区与催化剂接触生成以低碳烯烃为主的产品气物流,失活后的催化剂进入再生器,再生后的催化剂进入提升管反应区,与原料接触,生成的产品气流和催化剂进入第二快速流化床反应区与非低碳烯烃、原料和再生的催化剂接触,生产新的产品气物流和预积碳催化剂。新产品气物流中夹杂有催化剂经过气物分流以后,与之前的产品气物流混合进去烯烃分离处,预积碳催化剂返回反应区。

3 结语

甲醇制烯烃的工艺生产,使得人们对于烯烃的生产不再依赖于石油,尤其是在国内缺乏石油资源情况下,利用储量相对丰富的天然气或煤炭等作为基础原料,经甲醇制备轻质烯烃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甲醇制烯烃的生产工艺得到飞速发展,其基本上解决了我国烯烃缺乏的问题。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的甲醇制烯烃的工艺还不够成熟,有许多方面亟待改善,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加强该工艺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

摘要:乙烯和丙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通常是依托于传统工艺从石油中制得。但目前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石油量完全不能满足烯烃的生产。因此,以甲醇制烯烃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重视并发展。基于此,文中笔者结合了资料,总结了目前国内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发展情况和最新进展。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第5篇

充足有效的语料库资源对教师科学合理的教以及学生自主高效的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料库建设呈现多元化发展和增值趋势。相对于通用语料库而言,特殊用途语料库的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如:“路透社语料库”等主要用于英语新闻业的研究;“交通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旨在促进科技英语的学习和研究;“翻译英语语料库”意在比较英语译文和原文的差异。在各种特殊用途语料库中,翻译英语语料库占很大比重。而之前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翻译语料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笔译方面,近些年来,口译也正在成为语料库建设与研究关注的对象在国外已建成的比较成熟的口译语料库有:日本名古屋大学设计开发了涉及英、日两语的同传语料库;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欧洲议会口译语料库”等。国内而言,关于口译语料库建设与 研究的相 关文献直 到2007年以后才 逐步出现,目前已进入研究和应用阶段的口译语料库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制开发的“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

2移动学习

移动设备作为交流工具, 具有便携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便于人们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基于无线网路的发展,移动学习成为在线学习的一种独特形式。目前一些移动语言学习APP旨在提高 学生的语 言单向能 力。“learn English grammar“grammar app”等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语法规则。 “沪江听力酷”、“锐特英语学习”等能促进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移动设备在存储量及一些其他功能的实现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以至阅读,写作等方面的APP软件制作不像口语、词汇、语法、听力等方面成熟

3语言学习的分析和评价

3.1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主要特征被概括为:体量大、速度快、类型杂、价值大。这使得计算机能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行为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进行考察。所谓共时性就是在同一时间段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在外语学习的某一方面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学生总体特征。所谓历时性就是这对每个学生记录其外语学习的全过程,对其行为,心理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即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语言学习发展档案,通过对档案的分析,总结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2 语言测试

计算机化语言 测试从提 出到最终 实现已有20多年的时间,其理论基础不断完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理想的计算机化语言测试应该采用顺应性测试。因为顺应性考试更注重考试过程,提高测试精确度。整个流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考试语言能力水平探查阶段。对每一个考生一般都一种等难度的题目开始, 通常只需要十几道题就能得出考生的初步能力估计值。第二阶段是针对语言能力估计值继续从现有的题库中挑选最能对能力水平的估计发挥最大贡献力量的、信息量最大的题目对考生进行测试, 通过不断的估计逐步向考生的真实能力逼近,直到达到某种预定的能力估计值为止。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学和考试组织纷纷研发、采用这种顺应性测试, 如BrighamYoung University就开发了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CALT用于入学考 试 ; 剑桥大学 地方考试 辛迪加 (the University o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s Syndicate) 也开发了为不同目的服务的不同语种的CALT,还专门为高等院校语言项目、公司和企业分别开发了交际型CAT (Communi CAT)。国内的外语语言测试虽然也用到计算机辅助,但大多只限于电脑阅卷,不需要较为复杂的评分系统。对于外语口语听力考试,只是比较简单的用电脑录音代替传统的磁带录音没有比较大的突破。

4结语

CALL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应该是一种“常态化”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常态化”趋势已经初见端倪计算机已经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如:通过网络编写教案管理学生学习进程,进行测试考评;借住多媒体和网络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虚拟学习社区,聊天室,博客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总之,CALL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更加合理的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成为一种隐性的、自然的、常态的行为。

摘要: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始于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针对CALL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理论基础日渐完善。分析整理CALL最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对现阶段CALL技术有针对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对CALL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本文将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辅助语料库的建设、在线学习及外语学习数据分析三个方面概述CALL最新发展,希望能对外语教学实施及教学分析的进行有所帮助。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第6篇

工程岩体指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体, 将工程岩体按照一定的特征指标完成归类称为工程岩体分级。对工程岩体进行分级既用于预测可能出现的岩体力学问题及力学参数, 同时也是正确认识岩体的基本质量和特性, 对岩体稳定性作出相应的评价基本依据。在水利工程中, 除了运用传统的方法外, 还有源于行业规范的水电围岩分类法 (HC分类法) , 同时我国许多学者开发得到了针对具体水利工程的工程岩体分级新方法。本文简述了传统岩体分级方法以及水利工程中分级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应用, 以供参考。

1基本的岩体分类方法

RQD分级法由迪尔在1964年提出, 用以度量岩体良好度的方法。RQD值根据修正的岩芯采取率决定, 与岩芯的完整程度和岩体的原始状态有关, 是用单位长度的钻孔中10cm以上的岩芯占有比例, 即以10cm以上岩芯长度之和与钻孔总长度的百分比为依据[1], 根据其值将岩体质量划分为5类。其在实践中应用较多, 是各类工程岩体分级中常常采用的重要参数。但RQD法作为单因素分级法, 仅考虑到岩体单方面情况, 因此实践中经常出现同一结构区域的同一岩体中, 不同钻孔测得的RQD指标离散性很大。

RMR分级法[2], 即地质力学分级法, 是从南非采矿的工程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半定量半定性的岩体分级方法。由Bieniawski于1976年提出, 经多次修订, 目前常用1989年修订版。RMR分级方法针对岩块强度、节理条件、节理间距、RQD值、节理产状以及地下水条件共6个指标给出详细的取值方法, 再对所有指标加和, 综合确定RMR值[2]。其将岩体质量分为5个等级, 着重强调非连续面的发育程度、力学性质以及非连续面的产状与工程的空间关系;重视结构面走向与隧道轴线的几何关系对隧道稳定的影响。从现场应用看, 该方法适用较方便, 在大多数场合岩体评分值都有用。但此分级法难于适用处理发生造成挤压、膨胀和涌水的极其软弱的岩体问题。

Q分级[3]是由巴顿等人于1974年针对地下工程岩体提出的NGI岩体的隧道开挖质量分级法, 分级指标Q值由包括岩石质量指标、节理组数、节理粗糙系数、节理蚀变系数、节理水折减系数及应力折减系数组成的公式确定Q值, 将岩体分为7级。Q分级把地下围岩中分级与支护进行结合;对节理粗糙度和蚀变程度进行详细地描述并作为重要参数, 且确定岩石应力是主要参数;对岩石支护的推荐有细致的划分。

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起草制定的适用于各种岩体工程的统一分级方法。其核心是确定对岩体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所决定的基本质量指标BQ, 思路为两步:依岩石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确定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和定量指标, 综合确定岩体质量级别, 按其稳定性分5级;依据岩体所处工程环境条件, 结合地下水、初始应力场及软弱结构面走向与工程轴线关系等因素, 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加以修正得到BQ值, 确定工程岩体级别。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经验判断与测试计算相结合的多因素多指标分级方法, 其能综合宏观反映岩体稳定特征的质量级别。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是1999年发布的针对水电行业特点的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方法, 即HC法。HC法将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和结构面状态作为基本因素, 将地下水与主要结构面产状作为修正因素, 以基本因素及修正因素的累计得分作为基本判据, 以围岩强度应力比为限定判据进行围岩类别划分。HC法对水利工程有针对性特点, 但对高地应力对围岩类别的影响采取简单地降级处理而影响围岩分类的精度;由于没有考虑高外水压力对围岩类别的影响而在深埋隧洞围岩分类应用时需修正。

2 水利工程中岩体分级新方法的进展及应用

2.1 物理波动岩体分级方法

超声波分级是利用超声波声速在不同岩体中不同的特点, 将Q系统分级和RMR工程岩体分级与岩体的超声波速联系起来的方法。赵明阶等人[4]利用Q分级和RMR分级的统计结果将岩体的超声波速与岩体质量指数和RMR指数联系起来, 建立由岩体超声波速估计岩体分级指数RMR的计算公式, 得到RMR与声速Vp (mms-1) 之间呈线性关系, 岩体分为5类。其引入HoekBrown准则, 给出了岩体变形及强度参数的预测方法, 并结合具体工程验证了可行性。但由于缺乏除声速外其他与岩体力学指标相关的声学参数数据, 所以运用声波综合指标预测岩体的力学特性还有困难。

弹性波分类是利用弹性波在岩体里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小及波速与岩体内部参数之间存在关系而进行, 其采用特定方法激发弹性波, 再沿着测线的不同位置利用仪器检测记录弹性波, 最后进行分析、研究, 最终得研究区地下地质信息。李鹏[5]通过分析子午河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中的10个平硐洞壁波速特征进行的阐述, 结合室内试验对岩体完成分级, 并根据其分布特征对波速与岩体质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得到符合实际的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弹性波分类利用波速与岩体质量的对应关系来对岩体质量进行初判, 选择性的进行室内试验而提高勘察效率;可沿测线得到工程所在基岩等的大致内部构造图, 不用破坏岩体而得到内部地质参数。但弹性波波速与地质地层的区分关系往往不一致;岩体多层重叠时, 难以确定下层的存在, 易遗落存在的较薄夹层, 对对称的水平构造及向斜构造识别困难。

2.2 可拓评价方法

李辉[6]等人运用可拓学理论针对黄岛地下水封洞库岩体质量进行分级, 通过考虑多个影响因素, 利用均方差法求取权系数, 得到各因素的权重, 把可拓学评价理论和均方差法结合在一起确定可拓学评价模型完成岩体质量分级, 最后得到合理准确的岩体质量评价。陈伟[7]等人针对某地形复杂港口防波堤的具体施工为例, 从可拓集合理论出发, 引入模糊数学中隶属度的概念,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岩体分类方法中选出评价指标, 建立了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质量评定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用定量的数值表示出评价结果, 最终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

利用可拓学理论, 通过考虑多个影响因素, 确定评价模型完成岩体分级, 可以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有目地测量所需的工程参数, 克服传统岩体分级法针对性差、考虑不全的不足。

2.3 结合数学方法的岩体分级方法

刘远征[8]对某水库坝址岩体应用“三峡YZP法”进行分级。其考虑风化程度、岩体结构及岩体完整性、岩石和岩体强度特性、结构面强度特征、岩体渗透性等基本因子, 建立岩体质量系数的加权平均模型综合评判。同时考虑附加因子的影响, 综合确定岩体质量评判的分值, 完成坝基岩体的5级划分。周林辉等[9]针对光照水电站坝基岩体, 选取对坝基岩体不利的具有代表性的附加因素, 然后利用工程地质分类指标,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综合折减分类公式, 确定评价结果, 最后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

胡建华[10]等人针对某电站地下工程岩体, 选用岩石质量指标、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完整性系数、结构面强度系数以及地下水渗水量等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基于粗糙集理论 (RS) , 利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 (TOPSIS) 建立基于RS-TOPSIS法的岩体分类模型, 通过计算评价指标与评判结果的粗糙依赖度最终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完成岩体分类, 该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已完成的评判方法结论相符合。

这一类方法是从传统岩体分级方法中选取重要参数, 结合数学方法得到岩体分级模型完成岩体分级的方法。通过引入数学方法能够较好的解决个别因素间的模糊联系等, 简化岩体分级中影响因素过多的问题。

3 结论

传统岩体分级法在实践应用中不断修正、提高而趋于稳定, 更加符合实际, 仍然会作为基本的分级参考而应用于工程实践。岩体分级的新方法则是基于传统方法提出, 通过不断解决传统方法的不足而发展。新方法往往结合数学方法, 如模糊数学、神经系统、层次分析法等, 也会与物理探测方法结合, 如超声波探测、弹性波应用等, 以及不断的引入其他领域的分级方法, 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

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的岩体分级方法, 并归纳总结近几年水利工程中新方法的进展及相关应用, 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 最终分析工程岩体分级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供应用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岩体分级

参考文献

[1] 赵元章.工程岩体分级方法综述[J].新疆有色金属, 2010 (S2) :18-21.

[2] BARTON N, LIENR, LUNDE J.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of Jointed Rock Masses for the Design of Tunnel Support[J].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1974, 6 (4) :189236.

[3] BARTON N.Some New Qvalue Correlations to Assist in Site Characterization and Tunnel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 2002 (39) :185216.

[4] 赵明阶, 吴德伦.工程岩体的超声波分类及强度预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0, 19 (1) :89-92.

[5] 李鹏.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平硐波速特征及其岩体质量指示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 2013, 21 (2) :199-205.

[6] 李辉, 季惠彬, 晏鄂川, 杨举.地下水封洞库岩体质量可拓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1, 28 (8) :55-58.

[7] 陈伟, 张卫华.可拓评判方法在港口岩体质量分类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2012, 12 (12) :239-240.

[8] 刘远征.刘欣.“三峡YZP法”在某水库坝区工程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 2008.27 (9) :110-112.

[9] 周林辉.光照水电站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与评价[J].贵州水力发电, 2008, 22 (6) :22-26.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范文第1篇一、理论模型理论上讲, 电商扶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途径, 分别是为贫困主体增加收入、为贫困主体节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