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精选7篇)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第1篇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阔别六个多月,终于再一次回到影院。

上一次进影院还是1月12号,看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今晚跟随毒舌观影团,一起观看了《第一次的离别》,也是2020年一个难忘的记忆。

这是一部偏小众的影片,讲的是新疆沙雅县维族小孩艾萨的成长故事。

他是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家里母亲患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常常会走丢。于是,除了上学之外,他还要照顾母亲。

后来有一天,哥哥去外地上学,离开了家;因为照顾不过来,母亲也被送到了养老院;从小的玩伴凯丽,因为普通话学不好,被妈妈带去库车上学;他当作宠物养的一只小羊,最后也走失了。

小小年纪,他便要面对人生的离别。而这只是人生离别的开始。

影片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南疆维族乡村的生活。

他们物质上贫困,生活的很艰辛。但每个人都能歌善舞,连小孩子都可以围着火堆,跳起优美的舞蹈。

学好普通话,好好读书,是他们唯一能够走出去的方式。只是,他们的维族父母,大多辅导不了孩子,只能主要靠孩子自己了。而且,影片中可以看出,当地还是很缺老师,学校里的普通话基本都不怎么标准。

影片里的三个孩子,艾萨、凯丽和她的弟弟,基本上就是真实的表现,看不出来任何表演的痕迹。

一方面,他们拥有孩子的天真、贪玩,一只小羊,便带给他们许多的乐趣。另一方面,他们却也是有些让人心疼的。他们没有城市孩子那些娇惯与宠爱,都要承担家庭的许多劳动,因而不能完全任性而为。

影片里,孩子们说起了自己最害怕的事,凯丽说自己最害怕父母离婚,而艾萨则说最害怕妈妈走丢了。影片里,艾萨有两次大哭,一次是妈妈走丢了,一次是小羊不见了,哭的真让人心疼。这让我想到了《何以为家》中的那个小男孩。

最后,影片展现的南疆风情,同样是那样的迷人。沙漠、绿洲、胡杨、大馕,还有好听的维语歌曲,这无不在说明:新疆是一个好地方,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有机会,还想再次去新疆吃馕!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第2篇

莫非影画声音团队参与制作,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作品《第一次的离别》,荣获本届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评委颁奖时如此评价:

这部电影用如诗般美丽、简单、直率的方式讲述严肃而复杂的话题,观众仿佛中了魔法一般被吸引到故事中。电影完美地展示了电影之迷人,在现实中唤起了诗性。

作为王丽娜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影片《第一次的离别》可以说是导演对她的故乡新疆沙雅的一次献礼。

作为新疆沙雅人,王丽娜导演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牵挂。用导演的话说,新疆沙雅决定了她电影的源头。

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甚至是本色出演,演员大部分是维吾尔族人,语言也是维语,节奏和色调也十分舒缓。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

虽然讲述的是“残酷”的别离,却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最动人的情感。加上新有的风土民情,展现了一幅温暖而诗意的南疆画卷。

新疆,沙雅县。

沙漠和平原是这里最常见的地貌,地势辽阔,风景壮阔。站在高处,能看到稀稀落落的村庄。

7岁的艾萨,是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

和同村无忧无虑的小男孩不一样,艾萨总是一副心事重重、愁容满面的样子

艾萨的爸爸是个农民,成天忙着在地里干活;

妈妈是个残疾人,除了双耳失聪,还患有精神病,只能躺在床上咿呀乱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从艾萨记事起,无论是上学前,还是放学后,除了要帮爸爸干农活儿,还要负责照顾神志不清的妈妈,一不留神,妈妈就会溜出去到处乱跑,或是昏迷在路边,非常危险

本该是玩乐的年纪,却承受着家庭的重担。村里人都说,艾萨这孩子,太可怜了。

尽管很累,可是艾萨却从来没有偷懒,他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妈妈,做饭,梳头,拥抱

艾萨说:我天不怕地不怕,只害怕妈妈走丢

这天,因为艾萨贪玩,妈妈跑丢了

哥哥对艾萨大吼:我真想踹死你!妈妈要是出事了,我扇你耳光!

凯丽,是艾萨唯一的好朋友。

每当艾萨妈妈走失,凯丽都会陪着艾萨,翻山越岭地找人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第3篇

关键词:《离别辞:莫伤悲》,奇喻,玄学诗歌

1.约翰·多恩和他的玄学诗歌

玄学派诗歌以其哲学辩论和说理的风格,怪癖晦涩的措辞,不流畅的韵律,高度浓缩的意象和怪诞的比喻独树一帜。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约翰·多恩(1572—1631)的诗歌很好的诠释了玄学诗风。他的诗歌构思巧妙,逻辑严密,思辨丰富,充满奇思妙喻。多恩善于把“不相干的意象放在一起,或者在迥然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找玄妙的相似之处,用暴力将毫不相关的事物拼凑一处”[1]创造出新颖奇特的比喻。这些比喻既叫人出乎意料,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让人耳目一新。他早期的诗歌《离别辞:莫伤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诗通过新颖奇特的比喻表达了互相深爱彼此的丈夫与妻子依依惜别之情以及丈夫对妻子的劝慰,诗中大胆新颖,突兀别致的奇思妙喻让人感受到了男女之间至真至纯的完美爱情。

2.《离别辞:莫伤悲》中的奇思妙喻分析

2.1贤士之死与恋人离别

诗歌的开篇就提到了死亡,将恋人的分离和贤士之死进行类比:将爱人之间的分离比作死别,将爱人别离时应有的淡定比作贤德之士死亡的淡然。这种富有戏剧性的比喻,让读者觉得突兀怪异。貌似这样的比喻会使人更悲伤。但是,读者不会感到悲伤而感到淡定和坦然。贤士的肉体不在了,但他们的美德永存,贤士的灵魂通向了永生和不朽。他们死亡时没有恐惧和害怕,只有平静和满足,让人难以觉察。通过这个比喻,诗人其实想要表达的是:他和妻子的关系就像灵魂和肉体一样,不可割舍。他们的爱炽热浓烈,灵魂已超越了各自的身体,不可分离的融合在一起了。虽然肉体分离了,但灵魂始终在一起。所以,别离时不需悲伤,要像贤士面对死亡一样平静。正如多恩所说“就让我们轻声说话,不要喧哗/不要泪涌如潮,不要凄声哀鸣;/那是对我们欢乐的亵渎,/让俗人知道我们的爱。”[2]眼泪和哀叹是世俗爱人分离时的表现,邓恩和妻子不会有这样悲伤的表现,因为那是对其纯洁爱情的亵渎,贬低他们的爱情,故不要哭泣。

2.2天体运动与爱人暂别

邓恩还利用天文学知识创造了奇特的比喻。他在文中写到“地震带来恐怖和灾祸”,而“天体的震动虽然很大,却对人类没有伤害”[2]。这个类比同样让人惊叹。地震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伤害,使人恐慌害怕。这就好比是普通情人之间的分离,因为他们把感情基础建立在感官基础之上,离别即意味着基础消失,意味着灾难性的情变。诗人把和妻子的离别看成是天体的抖动,虽然也会产生剧烈的颤抖,却不会对双方感情产生影响,因为他们的爱是“精神之爱”。根据托勒密天文学,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外面有九重天,最近的称“月球天”,最远的称“原动天”。原动天是宇宙的外壳,它的运动带动着里面的九重天,从而产生天体的震动。这种震动是同心运动,属于自然现象,人类察觉不到,于人类无害。通过天文学知识,邓恩把个人微妙的情感和宏大的宇宙天体运动联系起来,产生了让人震撼的效果。诗人和妻子的离别是爱的延伸和升华,就像天体运动一样,所以不必悲伤。

2.3圆规双脚与恩爱夫妻

圆规这个几何上冰冷的物体被诗人赋予浪漫的情愫。圆的起点即是终点,只要圆规的定脚坚定,另外一只脚就会画出完美精确的圆。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奇喻:把夫妻的分离比喻成圆规的两只脚。“你坚定,我的圆才会准,我才会在开始的地方停顿。”[3]妻子是圆规的定脚,永远在圆的中心,当另一只脚去画圆,即丈夫外出离别时,妻子的定脚也随之旋转。喻夫妻虽分隔两地,仍彼此相连,互相支撑,互相依靠。定脚的坚定表明诗人妻子忠负不渝,正是她的忠诚让诗人有力量完成自己的“圆”;诗人也以同样的忠贞爱她,并在外出期间始终围绕着她移动,他移动的路线又将他带回到“出发的地点”,即最后的相聚团圆。这个奇喻暗示真实的分离是不可能的,圆规的两只脚本来就是密切相连的。不管圆规的两只脚分多久多远,总会合并团聚,所以分离是暂时的。这一玄学比喻表达了对妻子坚贞的信心和对她的牵挂与担忧。

3.结语

邓恩把生活中看似毫不相关的物体放在一起对比,点化成了意义深刻的奇喻,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让人耳目一新。在《离别辞:节哀》中,邓恩把贤士之死与恋人分别联系在一起,要爱人淡然面对分离;把天体运动与爱人暂别联系一起,要爱人不受暂别的影响;把圆规双脚与夫妻关系联系在一起,表达互相依赖的感情。这种大胆应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奇喻,营造了即严肃又浪漫的氛围,让读者理解并欣赏他独特的艺术手法.作为玄学派诗人的代表,邓恩新颖奇特比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他的诗歌以其特有的特色散发永恒的魅力,影响着读者。

参考文献

[1]Clements,A.L.John Donne’s poetry:Authoritative Texts Criticism[M].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1966.

[2]卞之琳,英国诗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一次离别》的摄影与剪辑分析 第4篇

文_老张

本文的标题貌似有点不合逻辑,严谨和随意,本是相反的概念,之所以用引号把随意两字括起来,是因为,随意的拍摄方式是《一次别离》的拍摄表象,而其实,影片随意而拍的镜头画面,却涵盖着导演极其严谨的电影语言。

以随意的视觉感受,控制严谨的故事节奏,这不是一般功力导演所能掌控的,此片和早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有点相似,但并没有那么真的随意,有时候刻意而为的随意,倒是一种做作,而恰到好处的随意,是源于故事本身的需要,加上摄影师的扎实技术,融合一体才算完美,我们一起看看本片的摄影吧。

突出特色

本片能够以30万美元的超低投资,一举囊括奥斯卡、金熊奖等国际顶级桂冠,绝不是浪得虚名,当然,能够击败同时参展的1亿美元投资的《金陵十三钗》,其成功绝对不在摄影,美工和道具上,更多的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还有就是故事本身的深刻内涵和耐人寻味的画外之音。因为我负责写的是拍摄方面,有关剧本或者情节架构就不多说了,相信很多电影评论家会有更大的热情来议论纷纷。

从摄影角度看,本片导演能够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长中,全部采用手持式拍摄,可见其对故事的内容有多么大的自信,因为手持拍摄避免不了的晃动,对于这么长的时间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压力,如果观众受到画面的影响那就得不偿失了,实际看来,这种影响已经降低到了最低,甚至影片都没有用音乐和其他方式辅助表达,也是导演追求极致效果的剑走偏锋。

为什么可以这么做?个人理解,这个故事实在是太紧凑、太连贯了,而演员的表演能力更是让我对伊朗电影刮目相看。如果没有这么好的剧本,这么好的节奏,这么好的细节刻画,这么好的主角和配角,这部影片的摄影风格,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好就好在,本片的故事都是在一种张弛有度的气氛中铺陈,而稍许晃动的手持拍摄,恰恰利用了第三者旁观的角度,用独特的纪录片一样的视角,带领观众随着人物而一步一步演绎故事。演员的对白、环境的细节,都是很严谨的,千万别以为导演真的是为了省钱,和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国内纪录片相比,无缘无故的晃来晃去却被认为是追求真实感,其实那才是错了,是一种无病呻吟罢了。

“随意”也要认真,别把观众不当回事,画面的一丝一毫的放松都会变成真的随意,这里面的辩证法,我们都应该仔细思考的。

01 长镜头的运用

本片的开头和结尾,是两个长镜头。片头手持摄像机,以法官的视角,固定的焦距,固定的空间,完全通过两个人一气呵成的连贯而激烈的争吵开始故事,演员的表演力非常优秀,用语言和表情搭建了情节,仿佛我们也是法官,面对着他们的争辩,我们被替代了,不再是观众,也成了参与者,而当争吵的最后,人物双方开始靠近镜头,用人物的远近,改变了画面的镜别,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交替变化,镜头却始终没有改变视角,手持拍摄微微地晃动,和人物的情感冲突相吻合,在不稳定中延续着,直到人物前后走出画面,也就完成了这一组镜头,进入片头字幕,自然而轻松地实现了整部影片的开场,也决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那就是冲突,不断的情节冲突,将一如开始,贯彻始终。

02 人眼视角的构图

《一次别离》的故事非常生活化,大多数的场景在居室内完成,因此很多画面,摄影师选择了接近人眼视角的标准镜头,这样焦段的好处就是真实感得到保证,观众通过画面,看到了几乎和主人公一样的视角,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环境中,参与到故事的情节里。人眼的焦距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视角,这种规格的镜头适合表现单人或者多人的中近景景别,保持和人物的距离感,而又不疏远。

我们从这几个过肩镜头的外反拍对应画面和单人近景画面,可以看到这种视角的优势,使用大光圈可以虚化背景,降低环境元素的影响,同时又让人物没有从环境中完全剥离。如果使用中焦距或者长焦虚化背景,在光学透视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立体感会削弱,当然,要是使用广角或者普通摄像机那种较大的景深,则又会让背景显得有些凌乱而碍眼。

03 利用道具巧妙构图

道具有多种用法,除了最基础的美工设计范畴,还有就是可以寻找环境中的真实景物加以利用,这一组镜头,父亲在车里面,女儿在车外加油,通过反光镜里面女儿的动作,转接父亲的表情,并实现父亲和女儿的交流,原本是分镜头拍摄,但画面组合之后,就流畅自然了。这里面的反光镜的作用很重要,由此可见我们拍摄的时候,应该多方面考察周边可以利用的元素,或者用主人公的眼光换位思考,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换做自己的话,会有什么反应?会使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摄影师参与到表演中,才会拍摄出更好的画面。

04 熟练的跟焦技术

如果在运动中拍摄,跟焦是一项最扎实的基本功,跑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寻找借口来搪塞,那是不允许的,我们看到片中很多的跟焦画面,精准而及时,随时通过焦点的变化,改变画面的主体,这个基本功除了靠大量的练习,别无捷径。

05 朴实的光效

和众多强调光线布置的影片不同,本片大量采用模拟自然光为主,以生活中常见的光线做照明,显得朴素而真实,这种不刻意的布光,其实也是一种刻意,刻意之处在于突出了本片的真实性和自然感。

本片大多数场景的光比反差都不大,完全在摄影机的动态范围之内,这样摄影师不必顾虑太多因为频繁的人物走位运动而造成光线穿帮的问题,只要专心对焦和构图就行了。

当然,也不要认为追求自然效果而真的不去布光,任何光效,其实都是安排出来的,只是最好的布光,是让观众既能感受到环境气氛,而又不去关注光线的存在,一切以画面的最终效果为准。

平淡的镜头组接是力量的源泉

文_蔡元卿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聚焦于普通伊朗人的家庭生活,通过一对伊朗中产阶级夫妻因为移民的分歧而被迫离婚的故事,展现了亲情、人性、文化冲突和当下伊朗特殊的宗教力量和社会形态,尤其关注了伊朗女性的处境。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用他冷静、客观又充满关切的镜头风格,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也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级分明的社会现状。出生于1972年年1月1日的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塔比阿特莫达勒斯大学和德黑兰大学戏剧艺术和舞台指导专业的双学士,早在1988年他就加入了伊朗青年电影联盟,并曾为伊朗共和报拍摄了一批8毫米和16毫米的反映伊朗社会中青年生活状态的电影,还导演了诸如《城市传说》这样受欢迎的电视剧,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平实叙事风格打下了基础。

在法哈蒂的电影镜头中,“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舞台,规定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在其中塞上一干人等,让他们互相碰撞,而又相互保持距离,这种表达手法融合平实朴素的运镜,其实真的是特别考验一个导演的功力。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电影刚刚开篇时,纳德(丈夫)和西敏(妻子)决定离婚,妻子收拾东西准备搬出去,而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整个家庭、包括瘫痪的老父亲、刚刚请来的女佣以及外面请来搬运钢琴的小工,是怎么在这个空间中互动的。

图01.

这场戏的第一个镜头,是从女儿透过窗户反光偷看走廊上刚刚回家的母亲特写开始。这种透过反射玻璃拍摄的手法,导演会反复使用,可以同时在画面中看到两个人的正面表情,信息量很大。另外,这种镜头也会解决室内空间不足的问题。

图02.03.04.05.

随着母亲拎着包穿行于屋内的各个房间,摄影机用跟拍手法整个扫了一遍屋中的内景,并且交代了带着女儿的女佣以及在给痴呆症爷爷喂食的父亲。这个段落一句对白都没有,但非常顺畅简洁地交代了整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镜头都铺垫了一轨外面街道的嘈杂背景音,这样的处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图06.07.08.

大的背景交代完成,你会发现导演马上用几个特写镜头:女佣女儿警觉的眼神、喂食父子、着急收拾行李的母亲在往手提箱里塞衣物。因为上一个镜头过于简练,于是导演就用特写补充了一些特别重要人物的特写。这种小的注脚,是必不可少的。

图09.10.

这时人物开始有动作,随着女佣母女的眼神,画面自然切到家中主人母女的房间。

图11.12.

接着,镜头是顺着小女孩眼神的方向,剪到对面房间的场景,母亲嫌女佣来晚了,但需要通过女儿转达才能和父亲说话。这些对话的细节都表明夫妻俩已经不再说话了。

图13.14.

但是,下一个镜头,随着母亲的眼神方向,镜头又切到了照顾爷爷的父亲。这时,导演选用的是和母亲站位一致的机位,也就是母亲的主观镜头。不需要多余的剧本交代,一个镜头的方向就说明了全部问题:虽然夫妻俩不再说话,但是互相还都是留意对方的。这也为故事后来反复强调,母亲会回来的铺垫。另外,在电影中更多使用主观视角的镜头,会使观众有更多的亲身参与感,这对于平实叙事的家庭戏来说,十分重要。

图15.16.17.18.

之后母亲抱着自己的东西走出门外,这一组四个镜头可谓经典的叙事剪辑。第一个镜头是母亲的背景,视角明显是后面跟着人物的主观视角;第二个镜头马上接女儿的特写,交代了是女儿跟在母亲屁股后面;第三个镜头再次回到女儿的主观镜头;第四个镜头再次给回女儿的面部表情。这种剪辑手法,特别适合放到没有人物对话的段落中,并时刻记得在使用主观跟拍镜头时,要经常给到主视角人物的反打,这样观众的观影连贯性才不会被打断。

图19.20.

之后,顺着女儿的主观视角,父亲出来在给女佣讲解工作内容。这时的镜头景别就选用了中景,随着父亲的指点,屋内的情况也顺便交代清楚。

图21.22.

留意一下演员的走位,母亲走到父亲的身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取东西,这时前后两个镜头的主体内容未变,但是第二个镜头明显又是母亲偷看父亲的主观视角。再一次暗示两人的关系。

图23.24.25.

这时女儿来到母亲的房间,母亲问女儿是否要和自己一起走。这个对话段落,内容很重要,是女儿的表态,因此镜头不再使用中景别,而是标准的两人过肩正反打镜头。这种镜头由于演员会直视屏幕,因此问题的提问和回答更像是对观众的考问,这种参与感是普通中景别镜头难以企及的。

图26.27.28.

马上,在得知女儿不跟自己走之后,母亲走出房间,看着女佣母女两人一道下楼回家,这时镜头再次是先用母亲的主观镜头,然后给到她面部若有所思的特写。这种镜头大量被导演使用,更能在平实的镜头外表下,直指人心。

图29.30.

最后母亲终于收拾好所有的行李,要离开家了。这是离别前最后的段落,父亲躲在厕所,不敢直视离去的大门,母亲拉着手提箱踌躇于门口。

图31.32.

这时导演用几个不同机位的视角,拍摄了父亲偷看母亲的特写镜头。

图33.

然后顺着父亲的视线,接到了偷看母亲回书架拿CD的主观视角。这可能是母亲再一次犹豫,但父亲依然只是默默的看着。

图34.

镜头接到同样在偷看母亲的女儿。

图35.36.

之后又给回偷看女儿的父亲的特写,这个三角的视线交接,明确了三人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母亲回到门口,把CD放回手提箱。这个停顿时间很长,好像导演是要给角色更多的时间来改变主意。

图37.38.

这时女儿发现了一样在偷看的父亲,视线指回父亲。

而这时父亲的视线,则又躲躲闪闪,不敢与女儿直视。这个躲避的眼神,极好地表现出了伊朗文化中,对于男人面子的注解:男人,不能认输,哪怕做得决定有多么错误。

图39.40.

这时母亲开口了,两人进行着最后的对话,但是内容却是波斯语著名歌手的CD。这时镜头简单地使用正反打,让两人的语言变得更加索然无味,观众心中自然着急:为什么还不留下她?

图41.

与索然无味的对话镜头剪辑相对比的,是母亲望向女儿的镜头,导演使用长焦,可以营造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图42.43.44.

大胆使用两人间的主观视角镜头,全部的正反打镜头都是透过窗子偷看对方最后一眼的视角。没有对话,一切尽在不言中。

图45.46.

最后,母亲终于破门而出。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第5篇

“影片更像散文,里面包含了很多层面。我倾向于点到但不说透,离别’是母题,但不是表达的唯一。在这个母题之下,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王丽娜分享到。

离别串连起了两个家庭的真实生活境况,除了艾萨、凯丽努尔比以及凯丽的弟弟外,家庭内外成年人群像也一一展现。“片子里追求真实感,但真实的生活不是一条线,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问题。”

凯丽努尔比父母对于改变生活现状的讨论,教育问题,贫困现实与诗意内在的对照、成年人对婚姻的妥协、孩子们单纯美好的友情等等,均与胡杨林、棉花地、沙漠等自带诗性韵味的风景融为一体。

结语

《第一次的离别》是从沙雅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故事。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心得 第6篇

孩子们的忧愁无外乎与大人们有关,艾萨的妈妈常年被疾病缠身,失聪让她不会讲话,脑膜炎让她神志不清,因此妈妈的走失是艾萨最担心的事情。

而凯里比努尔担心妈妈与爸爸再次离婚,担心普通话成绩,因为在普通话越来越重要的当今,凯里比努尔的妈妈想让她转学去库车的语言学校,这样一来,她不得不与家乡与好朋友离别,此般离别相当于与童年的告别。

或许艾萨早已与童年告别了,因为家庭原因,他照看羊群、照看母亲,而随着秋季到来,他的哥哥也要去远方上学,在分别前一日,他说出不似这个年纪的话:“等你回来的时候,妈妈那时候是好的还是生病,谁知道呢?”

他早已放弃孩子的特权,没有撒娇也没有埋怨,他想用妈妈这个连接向哥哥表达不舍,但迎接他的是更多的分离。

父亲因为身体不支将妈妈送去敬老院、朋友凯里比努尔要离开家乡、自己养了多年的小羊在一个风雪天走丢了,但艾萨又能做什么呢?学着大人的样子默默接受罢了。

影片就结束在艾萨经历过多次分离后独自寻找小羊的镜头,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也是我有了上述解读的原因。

与片头长达几分钟的固定镜头呈现不同,片尾剧烈抖动的镜头让骑在小马上的艾萨看起来更显颠簸,雾气中他一声声的叫喊更显悲凉。而我们返回片头,赶着羊群的爸爸从远景逐渐走近,艾萨给小羊喂奶,一切都是那么安稳、平静。

从安稳到悲凉的过度不会有情绪的断裂感吗?这就要看导演是怎样处理生活的细节。

在领略着沙雅绿树丛生的山间地貌和黄沙漫漫的沙漠风景时,我们对它在影像风格上的联想出现在阿巴斯的电影中,这位同样擅长儿童题材的导演有着从不迁就讨好观众的头衔,因此他的电影观赏需要观众创造精神的加入才能共同完成。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优秀 第7篇

就算是无垠的沙漠中也有屹立的胡杨树,一排排胡杨树为沙雅的孩子们抵住黄沙,留下了一片成长的净土。可是当胡杨树成为离别的背景色时,心中对胡杨树的刻影,也就只剩哀愁。

在黄昏的玉米地里,身旁的小驴还怡然自得的嚼着草,但离别的思绪已经弥散开来。艾萨的哥哥要离开村子去城里读大学,这是艾萨第一次体会到离别的滋味。

在拿到20分的汉语试卷后,凯丽的爸妈终于决定还是送凯丽坐上开往城里学汉语的火车。患病的妈妈也在亲戚、邻居和爸爸的讨论下被送进了养老院,最后就连和凯丽一起喂养的小羊羔也在一个风雪天走失了。

凯丽写信告诉艾萨,火车上很干净,不仅有窗户,还有厕所。她告诉艾萨她在城里发生的事,却也改变不了艾萨被遗留下来独自面对离别的事实。成长对艾萨来说,实在是有些太过残酷。

离别来的迅速还汹涌,接连到来的离别让艾萨不知所措。他试图用他的手去抓住什么,就像他试图寻找他丢失的小羊羔一般。

他想和哥哥再踢一次球,他想给母亲再梳一次头发,还想再给小羊喂一把草,也想再和凯丽看一次天。可是离别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艾萨怎么找,也找不回时光,他能抓住的,至多就是与分别的人们重逢。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讲的是艾萨与凯丽的别离,却是导演王丽娜与故乡的重逢,也是没去过新疆的观众们与新疆的初遇。

将近四年的时间,从纪录片到电影,毕业于中传的王丽娜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转化为自己电影事业的“敲门砖”。

对于这部作品,王丽娜最初构想源于她对故乡沙雅和童年生活最深切的怀念,她希望在这片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胡杨林的美丽乡土世界,通过童真的视角去展现“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

苍茫瑰奇的土地上,胡杨树挺拔的屹立着,就像王丽娜心中萦绕不去的乡愁,不会随时光的逝去随意变换。将乡愁寄托在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在离别中再现童年的美好。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精选7篇)《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第1篇《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阔别六个多月,终于再一次回到影院。上一次进影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