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提出了“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进而指出“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生产函数的描述,直观反映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与效果;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供都江堰灌区等“丰水”地区参考。
关键词:丰水 节水型 社会建设 经济学
目前,全社会对于水资源形势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丰水”地区是否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上,人们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有的人不关心,有的人不支持,甚至还有的人只把它作为要项目、要资金的“口号”……“丰水”地区为什么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动力等问题,推进人们对“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
一、资源稀缺性与“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总量与可利用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水资源(下称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水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绝对的,水资源的丰沛是短期的、局部的、相对的。个别地区虽然习惯上被称为“丰水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的。第一,“丰水”是相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不缺水”,也就是说该地区可能是“相对缺水”。(“丰水”是一个大家广泛使用却没有严格界定的术语,水文学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年(期)、平水年(期)和枯水年(期)的概念,现实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长江流域以南称为“丰水”地区,这是相对而言的。笔者认为是否“丰水”应视水资源的供需两方面而定,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概念);第二,该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可能是不平衡的,例如四川省水资源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第三,水资源形势正在由“丰水”向“缺水”转化,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第四,如果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有限的。
因此,就“丰水”地区而言,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无用水之忧,但并不等于水资源不稀缺。既然水资源稀缺,那么就有必要优化配置。这里的优化既包括局部的优化,也包括全局的优化。局部的优化指在“丰水”地区内的不同地方和时期之间优化水资源配置。全局的优化则是指在“丰水”和缺水地区之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人们首先提出的是“节约用水”。作为“缺水”的应对之策,其目的主要是节约水资源用量。随着对水资源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
“节水型社会”充分地体现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节水乏力的状况。
“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其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首先,就局部优化而言,“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由于“相对缺水”的存在、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平衡、“丰水”向“缺水”转化的动态性,“丰水”地区同样面临着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那种认为“我们这里不会缺水,没必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观点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其次,就全局优化而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动力和保障。全局的优化并不必然带来局部的优化。局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不等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丰水”地区就没有自觉、自愿节约用水的动力。初始水权的确立和水市场的建立,使节约出来的水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使“丰水”地区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趋于一致,为“丰水”地区节水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保护了“丰水”地区节水的积极性。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学描述
为了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情况进行直观的反映,笔者将“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效果描绘如下。
(一)静态的初始生产曲线
设静态下全社会初始生产函数为F(X),其中F(X)代表产量,X代表水资源用量。
一般情况下,图中横轴代表水资源用量,纵轴代表产量。生产函数曲线BAC代表了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水资源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BA段边际产量递增,随着水资源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水资源用量达到A,产量达到最大;AC段边际产量递减,随着水资源用量的继续增加,产量逐渐减少。由于AC段中,水资源用量是可控的(用多少水,由人决定,用多了,可以把用水量减下去,洪涝灾害除外),故用虚线表示。
(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假设缺水地区生产函数与全社会相同,水资源用量受到水资源量的限制,最大水资源量为d,那么其产量只能达到D点,无法达到A点。该地区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了初始的生产函数,则形成了新的曲线B‘A’C‘。
该社会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生产函数变为F‘(X),生产函数曲线改变为B’A‘C’,从而在可用水资源量为d时,实现了比过去D点高得多的产量D‘。我们把BAC向B’A‘C’的转变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
可从我国的现实中找到例证。1991年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减产粮食280亿公斤,城市、工业缺水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由于缺水,我国的生产函数曲线达不到最优点A.与此同时,我国万元GDP用水量2002年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善生产函数,在缺水的情况下,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高得多的GDP.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以都江堰市为“丰水”地区代表,在现有的用水水平或者说生产函数下,可用水资源量有时为d(不妨设为最小值),小于最佳需求量a,有时为e(不妨设为最大值),大于最佳需求量a.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值,都江堰市放弃了多余水量,故其产量在D和A之间变动。
都江堰市建立节水型社会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
建立了如缺水地区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实现在较少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产量F‘(X),如:在d下的产量D’。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A’]);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另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在较多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的产量F‘(X)。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 (F‘(X) 属于[D’,E])‘;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 ((e-X ) 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总之,促使生产函数优化的过程就是“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应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各种风险,但是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四、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面的分析对生产函数进行了简化,以直接地描述节水型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产量不仅是用水量的函数,更是其它多个自变量的函数F(X1,X2,X3,X4,X5…),我们可以把X1、X2、X3、X4、X5分别定义为水资源用量、劳动力素质(包括用水意识)、生产技术(包括用水技术)、生产结构(包括用水结构)、经济体制(包括管水体制)等。生产函数之所以能够变化,是众多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化生产函数,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必须从以上众多因素入手。
当前,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要提高“丰水”地区政府、企业、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我们不缺水,不需要节水”的片面观念,增强人们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其次,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工作手段,改进节约用水工作,提升用水技术和生产结构。制定好流域水资源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大节约用水投入,加强水资源项目建设,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器具、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三,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解决“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在水权、水市场制度建立之前,建议国家考虑对“丰水”地区节水、调水区调水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
第四,建立健全专职节水工作机构和投入机制,加大节水行业的科研和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1 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污水排放严重
庆阳市是长庆石油主产区, 自入住庆阳以来, 由30年历史, 目前长庆油田有油井3614个, 遍布7先去54个作业区, 由于过去工艺低下, 造成油污外流, 对土壤和水体污染严重。环保调查中, 发现过去承担开采任务的华池县、庆城县, 当地水体污染严重, 地下水自然被油污污染, 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水质较。
1.2 节水措施落实不到位
庆阳市作为西部一个贫穷市州, 经济不发达, 群众生活困难, 当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小企业居多, 由于经营利润薄弱, 致使这些企业在更换新设备、学习新技术方面受到资金限制, 更新产品技术, 淘汰落实设备等方面, 不能落实到位, 对水资源的浪费较为严重, 有些企业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发, 认为更新新设备是不实惠的, 也对新的节水措施难以接受, 积极性不高。
1.3 城市水利用不足
庆阳市水资源不足, 生态用水较少,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实际工作中, 各试点企业和单位改进了相关节水措施, 水的重复使用率有所提高, 但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不到位, 还普遍存在乱排乱放。有的企业将废水污水直接排入地下, 治理难度大。
1.4 节水意识匮乏
庆阳市对水资源短缺, 用水紧张的现实问题的认识不足, 节水宣传虽然经常开展, 但还没有唤起群众的节水意识, 节约水、防止长流水、水的重复利用等节水意识不强。
2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
2.1 健全科学合理的水价执行标准
水价作为水资源调配的一种杠杆, 主要利用经济手段有效控制水资源浪费, 科学合理分配水资源, 是单位水资源量效益最大化。牵扯到生产经营单位、居民用水、政府部门等多个方面。首先庆阳要建立以节约用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 实行有偿用水, 完善水资源费的征收;要建立供水成本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 区别对待, 实行不同的水资源定价办法, 吸收不同用水企业和个人参与。其次根据市场经济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提高单位水量价格, 使水资源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庆阳要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难题, 就必须建设节水型社会, 稳步推动水价标准化计量改革, 把水作为一种资源推向市场, 实现市场化改革, 产业化发展, 稳步实现水价对有限水资源的调配作用, 保障社会发展需求, 也能够使反映出水资源紧缺程度和水资源的供应难度。也要保护地下水资源, 水价改革中要确保地下水的价格高于自来水的价格, 充分利用水价这个经济手段效益最大化配置水资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是建立符合市场规律,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水价调价机制, 促进节水型社会健康发展。
2.2 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
庆阳市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和气候特征, 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最适合当地的灌溉间歇、灌溉深度、灌溉时间等。以最佳灌溉方法, 用较少量的水获得较高的产量, 通过加大对农业节水的扶持力度, 增加农业节水灌溉面积, 提高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工业节水中庆阳市可以考虑制定相应的必要政策, 鼓励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让企业认识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对企业效益的贡献。为保证董志塬的生态平衡和长远利益, 要严禁油田开采地下潜水。城镇建设和维护中可通过大力改造城市生活生产污水处理、雨水分流利用, 科学布设供排水管道, 建立雨水集蓄利用, 普及节水器皿, 加大污水废水回收, 控制污水排量, 建立生态水循环系统, 进一步保护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谁利用效率。
2.3 加大城市水资源管理
加大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建设城市废水污水回收处理设施, 埋设分质供排水系统, 实现污水废水回收再利用。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绿化、城市除尘、城市杂用、生态景观、洗车等, 也可以向居民家中引入中水管网, 实现利用中水冲厕、卫生、浇花等。可以探索建立以庆阳市城市废水污水处理厂为中心, 分片区、分区域实施中水回用系统示范工程, 试点进行分质供水。也要大力对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内建设区域进行改造, 布设中水回用系统, 营造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庆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去。
2.4 吸引公众共同参与水资源管理
建设节水型社会, 涉及到每一个人, 对水资源的管理责任应该依靠公众共同参与, 仅仅依靠政府政府部门难以创建一个群策群力、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引导使公众树立关注水资源利用、关注节水的理念, 可以在社会中营造公开透明的用水节水氛围, 增加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有兴趣和意愿了解本地的水资源现状、开发和利用情况, 面临的严峻形势婚, 唤起更多民众的责任感, 节水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出发, 从小事做起, 参与到当地的政策制定和决策中。政府部门配合开展宣传工作、积极征求意见, 对工作做到公开公示, 邀请公民参与讨论, 不仅能让公民对政策有更好的理解支持, 也为政府部门集思广益打开了市场, 有利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3 结论
通过分析庆阳市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提出了实行水价改革, 提高农业、工业、市政建设用水效率, 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污染等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的有效措施, 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改善水资源不足的现状, 确保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摘要:本文对水资源问题产生原因进行研究, 认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符合庆阳市经济社会建设实际。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节约用水
参考文献
[1] 李香云, 罗岩, 杨力行.我国水资源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 2006, (11) :7~13.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地质工作现状
经过几十年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队员的足迹踏遍了广袤的祖国大地, 探明了丰富的地下矿藏, 基本已查明了除少数环境恶劣位置偏远的地方外的浅层矿产资源分布和储量。地质勘查单位从成立以来, 队伍也是经历了庞大、精减、再庞大、再精减的几个阶段, 现阶段低端人才过剩, 高端人才短缺, 传统地质工作能力过剩。近几年全球地质勘查市场不景气, 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呈下降趋势, 项目少, 从业人员多, 市场竞争激烈。政府宣布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审批事项, 地质勘查行业保护政策已经消失。地质勘查活动要遵循生态优先, 绿色勘查工作理念, 严格控制采取坑探、槽探、硐探等对环境植被造成影响的工作手段。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划定红线, 对红线内矿山进行清理关闭、探矿权、采矿权全面有序退出。按照国家的要求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全国地质勘查单位大部分是事业单位, 进入21世纪后一直在探索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改革, 面临的改革马上到来了。2016年国家提出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的“三深一土”战略, 地质勘查单位将迎来一个再立新功的时代。
二、地质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新作为
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以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前提, 为地方政府的矿政管理、矿山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开展江河湖库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资源调查研究。
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参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为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平台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抗洪防汛工作中的巡查,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勘查、评估、设计、监理、施工等工作, 防止或减轻危害人类安全, 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灾害发生。积极开展城市地质灾害监测与共防共治工作。开展活动断裂带、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煤层自燃、岩土膨胀、砂石液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等灾害的调查监测工作。为旅游景区、旅游渡假区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2017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 明确煤炭、石油、有色、黄金、冶金、化工、非金属等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要求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 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 逐步达标。地质单位可以在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和矿业经济增长的新途径中发挥技术优势。
地质单位可以为矿山尾矿库进行环境整治, 为耕地重金属污染重点地区的检测和修复, 为矿山开采遗迹进行生态修复提供地质技术服务。绿色矿山建设将采矿与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研究, 把矿产资源和空气、土地、河流、地下水、植被、周围环境等构成环境生态的各种要素都当作重要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城市地质技术服务。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 开展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空间、权属, 多参数多目标综合调查、动态监测;参与构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地质信息决策支撑平台的建设;开展城镇群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 全面摸清区域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问题, 为城镇群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地质技术服务。为城市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开展以地质资源、环境、生态、安全及土地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环境质量底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国际湿地城市建设边界, 退耕还林还湿边界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空间规划;地热和浅层地温能的合理开发利用, 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开展城市地下水的水文地质调查、监测和研究;为自然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海绵城市,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还有为城市棚改、重点项目建设,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提供工程地质技术服务。
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评价圈定富硒、富硼、富钼、富锌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特色优质耕地资源, 为合理开发特色优质土地资源提供地质技术服务, 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 种植地理标志农产品, 可以扩大城市绿色食品供给。
开展地质文化资源方面的地质景观、地质剖面、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等地质文化资源的调查, 为建设地质公园、矿山公园, 地质文化科普宣传和科普基地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服务, 增强人们对地球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意识, 增强城市自然文化魅力。
为江河湖库等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如为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 湖南省制订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集中整治、湿地生态修复、农村安全饮水等整治工程, 还有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的国土生态空间布局, 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 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土壤环境质量详查等方面的工作。
为高铁、铁路、高速公路、石油管线等工程建设;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优质粮油示范工程建设等提供地质技术服务。还有民生改善, 脱贫攻坚战方面, 为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干旱地区找水建井, 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服务。
三、结语
虽然地质矿产勘查市场不景气, 但地质单位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充分发挥地质技术优势, 推进地质工作供给侧改革, 将传统地质工作提质升级, 创新工作方法,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方面还大有新作为。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 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迈入新阶段, 地质工作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转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等重大形势变化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 正从以服务矿产资源管理为主向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系统保护转变。
关键词:地质工作,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网站, 2017-09-06.
[2]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湖南人大网, 2016-12-30.
[3] 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Z].湘政办发[2017]83.
[4] 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EB/OL].自然资源部网站, 2017-05-10.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为地方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对供给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基建、实验室等方面的投资,对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拉动力。高校通过供给的推力和需求的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根据这一逻辑,文章构建了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根据该模型提出高校应确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走产学研之路,促进地方内需的扩大。
[关键词]高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供需动力模型
[作者简介]姜鸿(1970- ),男,湖北黄梅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潘伟强(1979- ),男,河北定州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徐军(1980- ),男,江苏海安人,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资助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CDGZ20100037)和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科教城高校服务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基金批准号:K2010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一、引言
当今的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与技术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与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两千多所高校,2010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630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每年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专利、专有技术、经营管理技术。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1985~2008年全国100所高校专利总授权量为60011件。高校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基建、实验室等方面的投资,带动了地方有效需求的扩大。
许多文献研究了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诸大建、鄢妮认为大学通过后向的支出和前向的知识溢出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经济的相关主体;吕颖认为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将成为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何心展、张真柱认为大学城的兴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良性互动效应,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大学城有其自身的特征,大学城与发展区域经济密不可分;吕京把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总结为三种:以威斯康星为代表的教师与顾问式高校主导模式、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三结合模式、以相互作用大学为代表的地方大学与地方经济共生模式;车红华从高等教育服务核算、部门相关联和科技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认为高等教育可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庄莉、刘艳分析了中俄合作办学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人才的合作战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冯淼认为高职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撑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职教育提供的继续教育场所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高区域内的产业素质,高职教育为技术革命提供创造基地,有利于区域经济内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吴玉鸣、李建霞认为高等教育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是直接影响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张光斗提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与合作,关键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罗海丰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针对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针对未来的趋势,适度超前发展,同时要针对我国国情,将高等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有文献大多是从人才、技术等角度分析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少从经济学供给、需求的角度系统论述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考察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其供给机制,从消费、投资的角度分析其需求机制,最后构建了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
二、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给机制
从供给方面来看,社会总产出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其基本形式为:
Y=AL?琢K?茁
Y 表示总产出,A是综合技术,包括设计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L是投入的劳动力,包括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K是投入的资本。?琢和?茁分别表示劳动力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或者说是表示劳动力所得和资本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当?琢+?茁>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当?琢+?茁<1,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当?琢+?茁=1,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从供给方面来看,经济增长与技术、劳动力、资本呈正相关关系。A和L均可看做高校教育的函数,因为高校教育可以提高综合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这也是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高校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明,经济增长需要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其内涵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高校在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的同时,更主要地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的责任。高校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第一,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招收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的学历教育主要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层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模式。第二,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属于非学历教育,是高校利用其教育资源为企业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我国虽然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力的素质并不高,劳动者技术能力水平偏低,其科技创新能力比之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在职培训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在职培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企业选派人员到高校接受定期的系统培训,二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请高校教师到企业通过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培训员工。第三,创业培训。创业培训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是高校对具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开业培训、项目培训、业主培训、融资培训、青年创业培训,以提高企业创办者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使小企业创办者在成功地创办企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创造和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2.高校为地方提供先进的技术。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高校为地方提供的技术分为设计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高校为地方提供技术的途径包括:第一,自主研发创新。自主研发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高校自筹和政府资助。高校自筹经费研发的目的是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研究本学科的前沿问题。政府资助经费主要是高校通过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和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计划而获取的,这些项目往往是基础研究或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高校自主研发的成果往往是专利、专有技术、数据、配方等形式,这些成果可以通过技术交易市场达到向企业转让的目的。政府是技术交易市场的主要组织者,技术成果的质量、适用性、技术市场及各项交易制度的完善性是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第二,企业的委托开发。企业的委托开发是企业提供全部或部分资金,委托高校为其开发急需的技术。委托模式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组建研发机构或经济实体,合作开发企业需要的技术。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使企业和高校共享信息、知识和经验,获得互补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有限理性,降低交易成本,获取研究开发的规模经济利益。第二种模式是企业单独出资,委托高校开发企业急需的技术。相对于企业自身开发技术而言,这种模式有利于缩短技术开发的时间,提高创新成功率。对高校而言,可以获取研发资金,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避免闭门造车,提高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度。
三、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机制
从需求方面来看,社会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C+I+X-M
Y表示总产出,C为消费,I为投资,X、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该式表示在过剩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取决于有效需求。高校由于学生、教工规模大,其消费、投资需求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消费。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消费者数量、消费者结构和年龄、政府的消费政策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就越多。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数量就会减少。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当前的需求,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但消费群体较大。高校教工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但消费群体较小。高校的消费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一,拉动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高校的消费需求主要有教师、学生的食物支出、衣着支出、交通支出、学习支出、文化支出、旅游支出等。从稳定性来看,高校的消费支出弹性较小,不容易大起大落,因为高校的消费大部分为食物、服装、交通等生活必需品,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较小。从增长潜力来看,食物、饮料、交通等支出增长潜力有限,而旅游、学习、文化等支出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第二,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高校的消费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的产业结构,当一个城市拥有较多的高校时,就会有较多的企业为其提供餐饮、文化、交通等方面的服务,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就会逐步上升,这对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第三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轻、附加值高、吸收的劳动力多等特点,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投资。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额之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利息率越高,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就越高,对投资具有抑制作用,利息率越低,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就越低,对投资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投资中的核心,如教室建设、实验设备的采购等,主要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其投资相对稳定。高校的投资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一,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校的投资需求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高校的基建投资,包括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馆等的建设,是高校投资需求中规模最大的一类;第二类是学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如实验设备、电脑、交通工具、空调等的采购;第三类是教工的住房、汽车、股票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需求会促进地方建筑、设备制造、汽车等产业的发展。第二,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放大投资效果。凯恩斯提出的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对一个部门增加投资,不仅会引起该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其他有关部门获得新的收入,最终使收入总量为最初那笔投资的若干倍,这个倍数即为投资乘数。高校投资的增加会拉动建筑、设备制造、汽车等产业的增长,这些产业需求的增加又会拉动钢铁、水泥、塑料等产业的发展,高校投资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引起地方经济总量的倍增。
四、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给与需求机制的分析,可以构建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中横轴Q和纵轴P分别表示产出规模和价格水平,D1、S1分别代表高校发生作用前社会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E1为供求平衡时的均衡点,Q1为均衡产出,P1为总价格水平。在高校对地方经济产生作用后,高校为地方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对供给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原社会总供给曲线从S1向右平移到S2。在高校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带动下,对需求产生了一定的拉动力,原社会总需求曲线从D1向右平移到D2。由于高校对供给的推力远远大于对需求的拉力,S2的平移距离远大于D2的平移距离。S2和D2产生了新的均衡点E2,得到新的均衡产出Q2和均衡价格P2。Q2大于Q1,表明高校通过供给的推力和需求的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S2的平移距离远大于D2的平移距离,使得新的均衡点E2低于原始均衡点E1,使得新的均衡价格P2小于原始均衡价格P1,这表明从长远来看,高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地方价格总水平的下降,这对于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价格总水平的下降,将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刺激地方的投资需求,而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方面的投资增加,又会增加供给,从而促使地方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根据高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供需动力模型,为了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高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确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事实上许多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并未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部分高校未完全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在产学研和人才培养方面被动适应地方需要。因此,高校应确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为地方培育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加速科技向地方转化,优化地方资源配置,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
2.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地方各类人才的主要产地。高校要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重点学科要加强与重点企业、地方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把人才培养扩展到企业车间。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企事业单位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科学实用的实践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把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换现有传统学科和专业。
3.走产学研之路。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业紧密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互利共赢。高校要从地方发展规划入手,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和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和转化到生产实际中。高校要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合作研究基地,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和项目研发等各类科研课题,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高校要主动走进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地方资源条件、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和趋势,与企业、重点高校联合攻关,提高课题的实用性。
4.促进地方内需的扩大。扩大内需对于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高校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增加,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使教师在日常消费、旅游消费、购房购车等投资需求方面较快增长。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和对贫困生的困难补助,增强学生群体的基本消费能力。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高校应加大教室、实验室、办公场所的建设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当前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高校更应走在社会前列,淘汰高能耗设备,建设低碳建筑,引领社会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诸大建,鄢妮.大学对所在城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杨少华,田玉梅.试论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3]高原,匡永忠.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2).
[4]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5]张俐俐,张文敏.国外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高教探索,2005(6).
[6]李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12).
[7]包.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8]郎群秀.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9]Enrico M.Estimating the Social Return to Higher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and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Data[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4(121).
[10]Caffry J, Isaacs H. H. Estimating the Impacts of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on the Local Economy[M].Washington,D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71.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保障社会民生、生态文明、文化繁荣,而这些都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息息相关,也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更加丰富与饱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本文提出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以期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实施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维持社会安定团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会中充当着“公民”的角色。企业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还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很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社会约束体系的制约;企业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对职工权益缺乏合理保障,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生产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企业内部严重腐败,引发信用危机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统一性法律法规,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薄弱,外部监督与反馈不足等,无法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其背后有丰富的理论支撑。马克思虽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但是提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思想。他对资本主义剥削掠夺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他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未来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而经济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与手段,为资本家和工人、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同时,根据新制度学理论、组织社会学理论,驱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需要政府的制度压力,而且需要社会组织的约束与企业的自律。由此可知,在驱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政府、企业和社会三股力量是关键,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为此,构建政府推动、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尤为关键。
一、政府推动机制
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还不强,企业违法事件更是频繁上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企业具有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仅仅依靠其自觉性很难使我国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政府是企业的重要管理者,在驱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政府的监督、检查和审核,都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较强的约束力。企业行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很难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控与规范,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体系,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既是驱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约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需要通过完备的立法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此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性文件,明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义务,并且制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对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激励,对企业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惩罚,以此来督促企业自觉履行义务,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例如,政府可以对《公司法》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进行完善,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纳入其中,并明确规定企业缺失社会责任的法律后果,同时建立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监察法》為辅助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通过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对企业相关利益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杜绝企业危害公共安全、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
(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体系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者和规划者,政府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着引导和管理作用。特别是当前“唯GDP论”的观念盛行,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视了长远发展,更遑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政府监督职能的缺位,没有发挥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管理作用。因此,政府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制度体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扶持等相关经济措施来引导企业的行为,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对于严重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在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中,还需要成立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这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工商、环保、公益事业等各个部门,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可以对各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又可以基于全局考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办法,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此外,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监管体制。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既需要社会道德伦理的监督和制约,也需要相应的规范体制形成严格的监管,只有两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企业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自律机制
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者,其主动性、积极性是保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如果企业仅仅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则很难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积极承担责任与义务、回报消费者、回馈社会的体现,也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与口碑、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企业自律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内在动力。为此,企业需要理念先行,积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用理念指导实践,逐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制度体系与管理机制,通过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不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我国企业要树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强化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并付诸于实际工作中。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长期的并对企业自身有利的一种行为。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以完善企业管理,同步规范企业的内外环境,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逐步渗透到企业内部员工当中去,做到人人有责,人人监督,实现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同步同向。首先,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塑造正确的企业发展观,克服经营过程中片面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相关利益者和员工的利益,提高员工的思想凝聚力。只有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合理地融入企业管理文化中,并兼顾员工利益,才能实现双赢。其次,要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要积极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发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思维创新来弥补实践中的不足,化短板为优势,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生产之路,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开展能源生产和绿色消费,为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社会责任的承担机制,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切实履行提供依据与保障。首先,企业需要将社会责任纳入到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是企业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的重要举措,是企业决策的关键与基础。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不强,只有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战略规划中,才能将其与企业战略制定、企业运营布局、企业领域规划以及经济利润分配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与完善社会责任战略。其次,企业需要完善公司治理制度,这不仅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步骤。具体来说,企业需要引进现代管理方法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壮大力量。最后,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社会责任事务,在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体系,以此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的依据,并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不足,降低企业管理的机会成本,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的高效履行。总而言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应该只是对当前世界发展潮流的一种跟风行为,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明确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到实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铺垫,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社会监督机制
作为社会经济组织之一,企业的行为活动不仅关乎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经济社会有直接的影响。市场力量结合政府的强制力量只能解决企业部分社会责任履行问题,为了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达到更高的标准,还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与引导,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监督,通过标准制定、认证、宣传可给企业的商业行为施加压力,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针对社会公众的反馈,企业可以适时调整社会责任战略方案,将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从而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一)构建多元主体社会监督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在这一背景下,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可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推广,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在提高公众约束力的同时,对逃避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曝光,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嘉奖表扬,以此作为实操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责任履行“红黑榜”。广大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协会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在民众组织中起到带动引导作用,所以应对相关社会组织团体的职能予以明确,加强监督和引导,协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创建社会责任服务平台,利用网络、活动、会议等方式方法增强企业和组织协会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且积极反馈公众的看法与意见,搭建企业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切实提高企业的履责能力。公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监督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应该积极履行这一义务,踊跃参与到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工作中去,通过听证、公益诉讼等途径发挥监督作用,并利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充分了解企业的状况,并反馈给企业,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决策依据。只有形成多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才能发挥出软约束力的作用,實现对企业社会责任多维度的监管。
(二)搭建社会责任缺失诉求平台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保障社会效益不受到损坏或能够显著提高社会效益,有效加强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实际生活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大多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了了之,没有及时去寻求保护。这是因为消费者觉得维权成本太高,这就导致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频频发生。为此需要搭建社会责任缺失诉求平台,积极开展调研,收集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意见和诉求。通过核实后,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与惩处,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部署以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一种更为迫切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此需要借助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力量,三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精准发力,协同推进。必须在政府的管制和合理的指引之下,并且通过企业自身的意愿和广大群众的舆论压力,方能有效促进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只有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体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构建多元主体社会监督体系、搭建社会责任缺失诉求平台等方面入手,才能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添新动力,全面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于雅章.传统义利观及其对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9(35):66-67.
[2]陈冠宇.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探讨管理伦理[J].时代经贸,2019(30):96-97.
[3]强以华,李琼.企业自由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5):21-27.
[4]吕秋颍,曹锦清.自由与危机:制造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策略及反思[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151-160.
[5]董明.环境治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实逻辑与推进路径——一个新制度主义的解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9(03):60-73.
[6]高欣.从价值链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中国市场,2014(46):74.
[7]赵德志.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与贡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06):123-128.
[8]李国平,韦晓茜.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度量与经济后果——基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4(08):33-40.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通过实施《规划》,可节水690亿 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200亿立方米,工业节水13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节水18亿立方米。《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为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规划》提出8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督。三是加强用水管理,强化基础工作。四是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五是严格绩效考核,扩大公众参与。六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七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新技术。八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答: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使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深入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社会大力节水降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建设部共同组织编制了《规划》。
问:《规划》提出的节水重点领域是那几个方面? 答:根据我国目前的节水潜力和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规划》提出“十一五”节水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工业、城市和非常规水利用。其中,农业节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结合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工业节水重点抓好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市场准入及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通过用水计划管理,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城市节水继续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
网,强化城镇生活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多种水源,强制使用节水及计量设备和器具。非常规水源利用,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海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问: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的水管理体制及机制。一是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五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节水型社会就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能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地方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