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6篇)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通过赏写和赏读,提升学生对奇异醉人的绿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2.体会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学会赏析。
3.学会用批注阅读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朱自清,他描绘过春天的姹紫嫣红,刻画过父亲那难忘的背影。他的文字让我们温暖着、感动着。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散文《绿》,也会让我们惊诧着、陶醉着。
二、介绍作者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扫除生字词。
2.思考“绿”在课文中指什么。
四、源头活水
1.课文在介绍梅雨潭的绿之前,描写了哪些环境?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梅雨瀑———声音、颜色、形态;梅雨亭———踞、浮 (凌空欲飞); 云———流动; 岩、草———润湿、油绿)
2.有人说,对梅雨瀑及梅雨潭周围环境的描写与写梅雨潭的绿不相干,你怎么看?
(归纳: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因。梅雨潭之所以蕴涵了这样丰富而美丽的“绿”,是因为有梅雨瀑这样的源头活水)
3.补充介绍描写梅雨潭环境清丽美妙的诗文。(略)
五、如许潭绿
1.梅雨潭作为景中之景,它的绿让作者如此惊诧,给人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呢?
(归纳:奇异醉人)
2. 作者是怎样直接表现梅雨潭的绿奇异、醉人的特点的呢?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四个比喻句的妙处。
(归纳: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和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批”是批语、评语,或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大意、层次大意和表达的方式,或对思想内容、表达方式、遣词炼句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注”就是注 释 ,如对难字 生词、文章 背景、作者信息、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加以解释或提示。圈点符号略)
1示例: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归纳:“松松”指放松、自然,叠词又增加了她的自然与随性;“皱缬”指有花纹的绸缎皱折着,绸缎即使随意摆放,那种高雅的美丽也是隐藏不住的;“裙幅”指长裙及地, 显出轻盈与飘逸;“少妇”则充满了成熟女性的风韵;“拖”可见其随意闲适。整个句子表现了微风拂过水面,水面上荡起涟漪, 即使是这种细小的波纹也显得摇曳多姿,就像远处走来的风姿绰约的少妇,美丽率性而又闲适自如,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2学生当堂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赏析“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三个句子,然后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略)
3指导朗读:
她松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
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却看不透她!
学生第一遍齐读时,声音整齐划一,响亮而铿锵,从朗读的要求上说,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那种奇异醉人的感觉没有出来。
(指导:“松松”“轻轻”“滑滑”等词语分别表现的是闲适、轻灵和柔软, 所以要读得轻柔一些、优美一些,语句之间要有一种胶着而又意味深长的韵味;“裙幅”要读出长裙及地、轻盈飘逸的美感;“初恋的处女的心”则要读出青春萌动的纯净与期待;“温润的碧玉”则要读出滋润、通透、纯净。同时,少妇和少女的特点是一种阴柔之美,而非阳刚之气)
第二遍齐读,奇异醉人的特点有点感觉了,但整体的美感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要抓住节奏、抑扬顿挫,方显得错落有致。关键词语要重音凸显,“松松”“轻轻”“滑滑”这些叠 词 ,除了重音 突出 ,还可以通 过拉长音节、字与字之间延长停顿间隔,营造余音缭绕的感觉)
3. 除了直接写梅雨潭绿的奇异醉人外,作者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和联想的手法,增加绿的层次感和厚度。
4.直接抒发对绿的奇异醉人的感情。
六、总结
作者极力描写了梅雨潭的绿的奇异醉人,从水波、水光、水色三个角度,用比喻描写了“绿”摇曳多姿、光亮软嫩、清澈纯净的特点。通过比较,侧面表现了潭水绿得恰到好处;通过联想,体现了潭水绿得轻盈、妩媚;最后通过对话,表现了对绿的炽热的爱恋。
【教学反思】
一、紧扣文本,品出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学习的依据。对于文本而言,只有深入阅读和感受,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变。
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文本,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三次朗读活动:开始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以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总体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跳读,学习在文本中如何有效地筛选信息,感受梅雨潭清丽曼妙的景色和梅雨瀑奇异醉人的绿;在赏析梅雨瀑的奇异醉人的绿时进行局部研读,在反复读中品味感受。
品读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文本。
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圈点批注读书法,课堂上,我就安排学生运用圈点符号进行批注阅读。我先通过示范,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然后,他们从关键的字、词入手,赏析字词的精妙;从修辞入手,体会修辞表达的更形象的内容、营造的更精美的意境;从句式入手,感受作者炽热的爱恋。
通过字斟句酌,赏析文字的魅力,品味意境的韵味和语句的内涵以及贯穿其中的深情,是对文本呈现的美的咀嚼回味,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触摸文本,品味蕴藏其中的浓浓的语文味,得到审美享受,提高语文鉴赏力。
二、凸显生本,营造生态场
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是欣赏,即让学生作为独立的阅读个体,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作品。这样的评价也许稚嫩、也许肤浅、也许别出心裁,却恰恰表现了学生的一种成长。在孩子成长的世界里,歪歪斜斜的脚印就是最美的痕迹。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地尊重学生,静静地陪着学生长大,看着他们的思维逐步严谨、思想逐步深刻、灵魂逐步丰盈。陪着蜗牛散步,才是教育的本质。
本节课上的赏读主要集中在描写绿的比喻句上,学生对此进行了独特的解读:有的从不同的感觉角度读出了“绿”的雅致、清亮、鲜嫩、柔软、可爱;有的抓住比喻,分析“绿”的奇异醉人的特点;有的扣住关键词语赏读绿的韵味……
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让每一只百灵都能尽情歌唱,这样的课堂生态场回馈我们的必然是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语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情感之美在朗读。课堂上的反复朗读,既是理解文本、亲近作者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借助自己的理解再现文本情境和作者情感的有效手段,能读到什么程度,就代表着对文本理解到了怎样的深度。这篇课文中,绿温软柔嫩的特点如何表现显得尤为重要,成功的朗读会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一要读出意境。“松松”“轻轻”“滑滑”等词语要读得轻柔一些、优美一些,语句之间要有一种胶着而又意味深长的韵味;“裙幅”要读出长裙及地、轻盈飘逸的美感;“初恋的处女的心”则要读出青春萌动的纯净与期待;“温润的碧玉”则要读出滋润、通透、纯净。同时,少妇和少女的特点是一种阴柔之美,而非阳刚之气。二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方显得错落有致。关键词语要重音凸显,“松松”“轻轻”“滑滑”这些叠词,除了重音突出,还可以通过拉长音节、字与字之间延长停顿间隔,营造余音缭绕的感觉。三要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分析读、全面理解地读,到最后达成共鸣的齐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在读中逐步深入。这种独特的感受使他们一步步贴近了作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脉搏,也在摸索中积累了阅读的方法。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与文章融为一体、情随文动时,才算是触摸到了作者的脉搏。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能读出情与味,也可以反哺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保持语文课堂的真味与情味。美美地诵读本来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阅读场,又因为有了真情真味的出现和融入,于是,一个享受的、丰富的、和谐的阅读场便会反过来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生命个体获得更加美好的体验、感动和满足。
三、关注生成,激发探究欲
衡量教学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教学过程中的赏读,是在探究基础上的生成和提高,会使学生对呈现的内容永不满足。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入手,都无法说尽句子的妙处,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朗读也是如此。基于对文本理解的不断深入,每一次读肯定都会呈现不同的生成,都会有不同的心得和发现。随着读得越来越好,就越来越接近作者的内心,甚至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体会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会是随着探究而生成的,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直抵作者内心的心路历程。
审美和体验是语文素养的深层次表现。在文本中感受美、分享美、表达美,是高层次的语文能力的体现。通过赏读体验文本的魅力,既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力得到了加强,又提升了他们审美的层次和深度。
四、不足之处
虽然赏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我也引领学生反复多次地朗读,使他们逐步领会绿的特点,朗读水平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但是,我总感到还有所欠缺,学生的朗读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朗读的完美境界是永无止境的,那种人文合一、相融的上乘境界是我永恒的追求。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篇
设计思路:
火热的夏天来临了,尽管烈日当空,动不动就出汗,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个充满着无限诱惑、满怀喜悦的欢乐季节,她们会想象着吃吃香甜可口的冷饮、冰饮料,穿着清凉的衣服,或是尽情地嬉水玩耍……总之孩子眼里的夏天是“快乐”的代名词。在前期的观察和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夏天的季节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如“好热!”、“太阳晒在身上很烫”、“会下雷阵雨”等,因此借助故事《绿太阳》引出新主题《火辣辣的夏天》,将孩子们原有的零碎经验在分享中加以梳理、归整,激发幼儿对夏天更全面的了解,在过程中了解避暑的好方法并喜欢夏天。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在听辨夏天声音的过程直接感知并梳理夏天明显的季节特征;第二环节倾听并理解太阳发烧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情节,感受夏天的炎热并了解避暑的好方法;第三环节延伸部分老师和孩子一起走到户外,感受夏天、寻找树荫。
活动目标:
1.倾听并理解太阳发烧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情节,感受夏天炎热的气候特征。
2.感知树荫给大家带来的方便,了解各种夏天避暑的方法。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课件、图书
活动过程:
一、听听说说——在听辨声音的过程中梳理并感知夏天的气候特征
1.今天我带来了几个与夏天有关的声音,听一听,猜猜是什么?
?听声音(蚊子、知了、雷雨声)
?引导幼儿猜测,并根据幼儿回答演示PPT
小结:夏天来了,知了在枝头鸣叫;雷阵雨轰隆隆,轰隆隆,雨后的天空中有时还挂着一道美丽的彩虹呢,夏天真热闹!
2.你们喜欢热闹的夏天吗?夏天还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3.是呀,夏天很迷人,但实在太炎热,火辣辣的太阳晒在身上快受不了啦,今天老师带来一则故事,猜猜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理解感受——倾听并理解太阳发烧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情节,感受夏天的炎热并了解避暑的好方法
1.倾听故事前半部分
提问:太阳发烧了,发生了什么事?(大地和河水变得怎么样了?小树、鱼、狗、小鸟热得怎么样了?)
怎么办?大家快来想想办法。(鼓励幼儿想办法,发挥想象)
2.为什么大家要到大树下?大家为太阳做了什么?
3.夏天真热啊,躲到什么地方会比较阴凉呢?你还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变凉快?
三、延伸——树荫下真凉快
教师和孩子一起到外面活动,感受夏天太阳底下的炎热,寻找树荫,感受树荫下的凉快。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上下来之后,我有如下的感想:
一、亮点。
1、活动的立意“热”。这是我的一贯教学风格,喜欢把一些社会上的热点,借助学习活动来传达给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就很好的体现了。我抓住了现在新闻里每天在报道的大旱和大涝的热点,通过《绿太阳》这个活动,传达给孩子们造成这种自然灾害的是因为大面的绿化被人类破坏了。
2、环节的设计“巧”。这次活动中,我巧妙地将多种形式融入到了每个环节中,使得整个活动看上非常丰富。第一个环节我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对“理解故事《绿太阳》”进行小结。第二个环节我是以图片的形式来对“没有树木和绿化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进行小结。第三个环节我是以分类、动画儿歌的形式来对“学他,不学他”这个游戏进行小结。这样动静相结合就不会让孩子们在语言活动中感觉到单一乏味了。
二、不足。
1、对幼儿的前期经验还了解的不够。由于我一年没有带班的缘故,虽然我来上班已经有一个月,但是对我们班孩子发展情况还是了解的不够透彻。以至于我将本次的活动的目标指定得有些高了。只有几个能力最为突出的幼儿能够同时达到两条目标。
2、在活动中对孩子的回答问题的时间还把握不好。这也是造成我本次活动超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班的孩子求知欲都非常强,所以常常在活动中会提出一些老师预想不到的问题,而我为了满足每个孩子都会尽可能的去回答他们。但这样一来,就会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我想这也是我在今后活动中,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
3、在活动过程中环节进行的轻重欠佳。每个环节我都非常细致的展开了,其实应该是轻重相结合的。我应该把第一个理解故事的环节稍微快速一点过去,因为故事只是一个载体而已,重点放在第二个迁移内化故事的环节,这样就不会让人有好像什么都是重点的感觉了。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3篇
本情境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个片段,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学习作者表现美的方法,着重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并进行拓展阅读与习作训练。
【案例描述】
师:(播放背景音乐:溪水潺潺,音乐悠扬,在优美的意境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同学们, 请闭上眼睛,随着这段优美的音乐,一起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绿》的神奇魅力。请一位同学朗读“我又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那醉人的绿呀!”这部分内容。
师:这一片段中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美。(要求学生自由寻找伙伴交流彼此感受文本的体会)
师:作者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写其他地方的“绿”呢?你们去过这些地方吗?
生1:我去过杭州。
生2:我看见过西湖。
……
师:你们想了解这些地方吗?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吧。(多媒体展示“北京什刹海”“杭州虎跑寺”“西湖的波”)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1:我感觉这些地方也很美的。
生2:我觉得可以用“犹如仙境”来形容。
……
(说明:展示图片,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认识,弥补学生对“北京什刹海”“杭州虎跑寺”“西湖的波”等名胜风景认识上的缺陷。再要求用一个形容词说出对上述名胜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名胜的美。)
师:既然大家觉得这些地方的“绿”也是如此迷人,作者为什么要说它们“太浓了”“太淡了”“太暗了”,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生1:作者想用这些地方的美来衬托出“梅雨潭”绿的“奇异”。
生2:这是“以美衬美”的写法。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明白,作者采用了烘托手法,以美衬美,表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美到极处。)
师:你还能发现,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采用这种写法的吗?
生1:作者主要想写的是“梅雨潭的绿”,可开头写了“梅雨瀑”,应该也是“以美衬美”吧。
生2:作者写山,写岩,写亭,写天,写草,都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
……
(说明: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以后却花较多的笔墨写梅雨瀑,意在让学生加深对衬托手法的认识。)
师:很多作家用这种方法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东西,(引导学生阅读郭沫若的散文诗《白鹭》,多媒体展示散文诗《白鹭》及图片)找出文中采用衬托手法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么来衬托的。
生:作者写白鹭、朱鹭、苍鹭,是为了突出白鹭的美。
(说明:引导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文中以白鹭、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比较,以显出白鹭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种方法,看似粗疏,实则非常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原则。)
师:作家能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模仿这种写法,来抒写“春夏秋冬”四季呢?请同学们课后将你们的作品发到校园博客。
( 说明: 充分利用 网络教学 平台——校园语文课博客,将Blog引进课堂教学,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加强师生、生生网络互动,在阅读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第三段中的“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一片段,通过引导学生对该片段的赏析、感悟,体会作者表现美的手法。
在引导学生欣赏前,我借助媒体,播放有着潺潺流水声的一段钢琴曲,学生在配乐朗诵中渐渐进入文本。
学生走进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寻找这一片段中觉得最美的地方,让学生自由谈谈个人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北京什刹海”“杭州虎跑寺”“西湖的波”等名胜的意图。(这时,为了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适时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发现,原来这些地方也同样很美,进一步思考,既然这么美,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太淡”“太浓”“太明”,让学生明白,作者采用了烘托手法,以美衬美,表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美到极处。)
我之所以设计“拓展阅读”,是因为考虑到初三是初中的最后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分析欣赏能力,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4篇
设计意图
对于2岁半至3岁之间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知识能力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局限性,“家”对他们来说是最亲近的。同时,孩子早期接触较多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绿色,因为它们色彩鲜艳、对比明显,生活中处处可见,易被幼儿分辨、接受和喜爱。针对这些特点,本活动设计了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红绿颜色分类的游戏,帮助幼儿区分红绿色,并通过红绿娃娃找家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减低幼儿的学习难度,使幼儿在玩中自然感知、理解学习。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学习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能够区分红色和绿色。
2.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及对分类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红绿皮球、筐子各一个,娃娃两个,小床两个。
2.红纸和绿纸,红绿糖粒若干。
3.在教室里有意识地将红绿玩具放在明处。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皮球让幼儿辨认红色和绿色,并提醒说:“大皮球是红色,小皮球是绿色。”
2.教师出示两个娃娃,一个穿红色衣裤的,一个绿色衣裤的,再出示两张小床,一张床有红色的被子、枕头、毯子,一张床有绿色的被子、枕头、毯子,指导幼儿安排娃娃睡觉,要求穿红色衣裤的娃娃睡有红被子、枕头、毯子的床,穿绿色衣裤的娃娃睡有绿被子、枕头、毯子的床。教师注意观察幼儿操作中的颜色分辨及对应,并给予必要的提示。
3.给娃娃送糖吃,红糖送给穿红衣裤的娃娃吃,绿糖送给穿绿衣裤的娃娃吃。
4.游戏:红豆豆,绿豆豆。“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把纸做的红豆豆、绿豆豆放在地上,引导幼儿边走边念儿歌:“红豆豆,绿豆豆,拾到豆豆放筐里,红豆豆放红筐里,绿豆豆放绿筐里。”游戏反复1~2次。
活动延伸
1.在教室里、自己身上、幼儿园内找红绿颜色的实物。
2.发红绿糖给幼儿吃,并要讲出糖的颜色。
教学反思
1.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两岁多的幼儿以直观思维为主,娃娃、家、红绿颜色都是孩子比较熟悉或已接触过的事物。本活动正是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设计了孩子既喜欢又乐于参与的活动,使孩子自然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5篇
关键词:废弃矿山,破损山体,边坡稳定性,复绿设计
0 引言
采矿或取土废弃地就是人类剧烈干扰下的一种特殊环境类型, 是人类为获得矿产资源而对土地或山体进行剧烈改造的区域。开采前, 当地生态系统通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内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 具有正常的生产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1]。开采后, 大自然区域微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群落的改变超出了自然系统的调节和物种的适应范围, 由此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极度退化, 使用功能和美学价值的严重缺失。同时破损山体人为形成高陡边坡, 极易发生工程地质灾害, 危及周边建筑物以及人员安全, 为了防止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 急需对此类人为地质破坏区域进行治理, 随着辽宁青山工程的开展, 废弃矿山治理工作提上日程, 本文主要针对某一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治理设计。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大连市金州新区, 属于废弃页岩矿砖厂取土场, 矿区 (见图1) 需治理面积约20 000 m2。治理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因受海洋影响, 同时又具有一定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空气湿润, 季节明显, 降雨集中。最低温度-23.6℃;最高气温38.2℃。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 mm。最高年份1 053 mm, 最低年份263 mm, 多集中在7月~9月。区内为低山丘陵区, 最高点高程值为59 m, 最低14 m, 最大边坡高度达到30 m以上, 边坡高度变化较大。页岩矿均为岩质边坡, 但是上面覆盖一定厚度的粘土体。
该区域的地震活动频度及强度相对较高。历史上共记载有6级地震 (1861年) 1次, 5.5级 (1855年) 和5.25级 (1856年) 地震各1次, 4.75级 (1934年) 地震1次。其中1861年地震震中位置距离治理区不足1 km。自1990年辽宁省地震台网建立以来, 共记录ML1.8级以上地震437次, 表明这一地区目前仍保持较强的地震活动趋势。
治理区原为页岩矿及红砖厂取土处, 由于受到人类采石的强烈干预, 产生大量取土凿岩的人为陡坎 (如图1所示) , 植被发育情况较差, 导致山体残缺及功能缺失, 原有山体受力自平衡体系被破坏, 岩体裂隙发育, 加大了创面周围特别是表层的不稳定性, 极易发生岩崩和滑坡危险并形成安全隐患, 已对周围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破坏。
本文针对废弃矿区首先进行安全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行边坡治理设计及边坡复绿设计, 以便于消除工程地质灾害并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2 边坡稳定性分析
矿区地层产状存在不稳定区, 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边坡基岩主要由中等风化灰岩和强风化灰岩组成, 上覆一定厚度粘土体稳定性差, 危险性较高。
为保证废弃矿区边坡安全, 对治理区域边坡进行区域划分, 分为Ⅰ, Ⅱ段, 其中各段又分为6个或7个亚段进行安全评价。边坡安全评价主要采用边坡稳定性分析, 分析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非确定性分析方法、物理模拟方法。
本工程采用工程上应用较多的成熟软件理正岩土软件进行安全性分析, 本软件可以考虑张裂隙、裂隙水、地震等外部作用对岩质边坡稳定的影响。
根据GB 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据GB 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 s,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附录D》, 区内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分别对原始边坡和削坡后的边坡进行稳定系数计算, 计算结果见表1和表2。
3 废弃矿区边坡治理及复绿设计
3.1 边坡治理
由边坡安全分析可知, 该工程破损高陡边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需进行边坡治理设计。目前, 常用的边坡治理大致可分为工程护坡和生物护坡两种方法。几种边坡治理的方法, 如三维植被网、喷混植生、格构护坡、锚喷支护等。由于本工程高陡边坡是人为形成, 边坡坡度超出安全需求, 因此在本工程边坡治理中首先采取不稳定边坡区域的削坡卸载, 如图2和图3所示, 对高度不超过10 m的中矮边坡和高度大于10 m的不稳定段分别采用单一坡和台阶坡形式进行削坡卸载, 并在边坡坡脚处设计护坡挡土墙, 削坡后采取锚钉挂网工程防护加固措施 (锚钉间距1 000 mm, 直径16 mm主锚钉深度为1.5 m, 次锚钉深度为1 m, 挂网采用镀锌低碳钢丝) 以保证边坡安全。
3.2 边坡复绿设计
本废弃矿区边坡复绿采用混合植物团粒喷播方法, 绿化植物种类主要选择耐旱、耐瘠薄、生命力顽强、综合抗性较强的荒山造林先锋植物。植被复绿工程可以选用表3所列植物种类, 包括刺槐、火炬树、臭椿等混合物。将一定比例的种子与土壤培养基混合, 均匀喷播在土壤培养基表层。所选用植物材料的根系都具有较强的萌蘖能力, 能适应恶劣的边坡环境条件。喷播使用的土壤培养基主要由粘质土、有机质添加料、土壤添加剂及必要的缓释肥料构成。土壤添加有机质添加料, 除了起到增肥、保肥、保水、透气的作用外, 还能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为培养基中的微生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3]。喷播作业时, 分层在坡面上喷播, 培养基的上层部分加入选用的植物种子, 设计的培养基总体厚度为6 cm~8 cm。对削坡后的岩基边坡进行挂网喷播, 由于本工程边坡高度变化较大, 喷播复绿设计如图2和图3所示。
4 结语
废弃矿山治理工程是一项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工程, 通过本工程实例的破损山体边坡危险性分析可知, 高陡边坡在汛期降雨影响及潜在地震影响下, 边坡稳定系数不满足安全要求, 极易发生边坡滑塌危险, 在破损山体边坡治理设计中可综合运用削坡、挂网及锚杆相结合方法进行边坡处理, 并结合植物喷播技术进行边坡复绿施工, 既可消除废弃矿山安全隐患又可以实现山体生态环境改善。
参考文献
[1]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 1997, 4 (16) :68-74.
[2]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6篇
天津绿博会是继南京、郑州后的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博览园建在天津市武清区下朱庄,占地57.5 hm2的室外展园集中了来自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单位建设的48 个展园,按照民俗风情、古韵雄风、江南秀色、写意山水、中西合璧、时代新风6 大板块分布,充分展现了全国各地造林建园的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
河南展园面积4 100 m2,位于古韵雄风板块,东与郑州展园相邻,西接绿博之径,南眺南湖,北与山东、山西、北京展园相望。
1 设计理念及原则
豫园设计和建设理念体现华夏文化根源,展示河南现代平原林网建设和山地造林成就,突出“厚重河南,生态家园”的主题。豫园布局以河南地貌为骨架,由展示中原“根”文化的记事书卷、殷墟门、轩辕黄帝塑像构成全园文化主轴。轩辕黄帝塑像是全园主景和视觉中心,背景为起伏的密林,展示山地造林成就的同时烘托塑像的气势;前景为姓氏起源和树阵景观,展示河南平原林网建设成就,喻意“华夏文明,千秋万代”。围绕主景轴和主题雕塑,周边布置古象幻影、天地之中、太行遗韵等景点,运用山水、雕塑、植物等造园要素,构成一幅中原山水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美丽画卷。为体现展会主题,园内种植河南桧、楸树、榆树、皂荚、银杏、紫薇、月季、牡丹、菊花等河南乡土树种和特色植物,同时配置了新培育的彩叶树种全红杨和催花牡丹,展示了我省林业科研的最新成果。
2 景观设计方案
遵循设计理念及原则,结合园区位置、形状,将平整的地形做微地形处理,设计出地形起伏高差1 m,利用抽象的黄河水系及弯曲的园路等线性景观将园区划分成4 个功能区域(图1)。
2.1 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位于河南展园最南部,与公用游园道路相连。
景点包括:豫园门、简书和豫园标示牌。豫园门位于入口广场中央,是展园主入口处,取安阳殷墟门加以简练,呈图腾式的景观构架。豫园门高5.5m,宽12.8 m。门雕以“凤、虎、饕餮、蝉”为主题花纹,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门两侧墙上浮雕的是殷代龙形玉诀(图2)。
简书雕塑,位于豫园门正前方,入口广场中央,以青石雕刻成竹简之形,上书甲骨文“老家河南”、金文“植根中原”及小楷字体豫园简介。豫园标示牌位于豫园门左侧,古铜色甲骨片状,甲骨文字做背景,上刻楷书豫园简介及平面效果图。
2.2 姓氏广场
姓氏广场位于园区的中心,是展园核心区域。景点包括:轩辕黄帝雕塑、姓氏图腾。
轩辕黄帝雕塑:黄帝(公元前2 697 年至公元前2 599 年)出生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雕塑位于入口广场正后方,与豫园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占地约43 m2,坐北朝南,整体高9.5 m,取九五之尊之意,雕塑通体为湖南汉白玉,基座正面中上部雕刻着4 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轩辕黄帝”( 图3)。
姓氏图腾:河南是重要的姓氏发源地,中国的1 万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的有1 500 个左右。中国常见的100 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 个,其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4 大姓氏和“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之说的七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姓氏起源”以地雕形式展示了起源河南的73 个主要姓氏。地上醒目的姓氏图腾及周边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引起人们寻根问祖的兴趣,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形成同根、同源、同祖的和谐氛围。
2.3 黄河水系
中原文明发源于黄河,黄河是中华母亲河,养育了华夏儿女。抽象的黄河水系呈几字形贯穿展园东西。水系两岸分布天地之中、古象神韵和太行遗韵等景点。
天地之中:《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居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9 处世界遗产。中字景石上雕刻的甲骨文 “中”字如飘扬的旗帜,喻示着“天地之中”的文化根源和现代中原的崛起和腾飞。
古象神韵: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的简称“豫”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其中象取“天地万象”之意。石材雕刻的家庭象群依照河南古象做造型,由公象、母象、小象组成,游弋在黄河沿岸的草原、森林中,向人们昭示保护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图4)。
2.4 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位于园路外侧,园区外围。包括:生态广场和休闲树林、草坪。
3 植物配置
河南园植物以河南乡土树种为主,精心筛选适宜天津气候、土壤的乔木树种23 个325 株,灌木、地被、水生植物等17 种,栽植面积2 300 m2。为展示河南林业科技新成果,栽植了河南省林科院选育的彩叶绿化树种全红杨、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培育的反季节催花牡丹和南阳月季基地培育的树桩月季。全园围绕4 个功能区域配置植物。
3.1 入口广场景观种植区
豫园门两侧栽植国槐、紫薇、白皮松、地被菊; 入口微地形种植油松、牡丹、树状月季、国庆菊;
3.2 姓氏广场景观种植区
中央树阵由最外边左右各2 排楸树、2 排高干紫薇共4 排乔木组成;中间起伏的微地形布置有黑松盆景,草坪铺底。
雕塑东侧主要种植龙柏、皂荚、银杏、大叶女贞、栾树。
雕塑西侧种植龙柏、油松、银杏、白皮松、月季、菊花等。
雕塑北侧主要种植河南桧、银杏、楸树、扶芳藤
3.3 水系景观种植区
水系上游种植大叶女贞、碧桃、黄杨球、南天竹、连翘、细叶芒、水葱、蒲草;天地之中景石四周种植垂丝海棠、山楂、樱花、树状月季、石楠球、南天竹、国庆菊。
水系中游种植树状月季、连翘、迎春、细叶芒、睡莲、水葱等;古象遗韵种植大叶女贞、造型小叶女贞、碧桃等。
水系下游主要种植银杏、皂荚、山楂、荷花、睡莲、水葱。
3.4 生态休闲种植区
生态广场主要种植皂荚、巨紫荆、五角枫、西府海棠。
休闲区主要种植金叶榆、大叶女贞、白蜡、栾树、梓树、太阳李、全红杨、紫薇、山楂、黄杨球、南天竹、紫叶小檗、红王子锦带。
4 栽植措施和养护技术
4.1 栽植技术
河南园由于地势较低,比设计高度平均低1 m, 需运土回填,填平后放线造微地形,检查土壤质地结构,及时对疏松土壤进行压实、板结土壤进行深翻;化验土壤p H值和盐分。
经过测定,园区土壤p H值8.5、盐分3.5%,均高于植物适宜生长范围,尤其盐分含量高于正常值0.12%近30 倍。在平整土地时施入500 g/m2硫酸亚铁,撒匀深翻。
针对天津冬季寒冷风大,低温时间长制定合理的栽植方案,落叶乔木10 月至11 月在冻土前栽植、浇水、封坑,并及时打牢支撑、包扎树干防风防冻;春季气温回升至20 度以上时,及时栽植常绿乔木、花灌木。常绿树种,尤其是针叶常绿树种,栽植后及时用800 倍国光抑蒸液喷洒树冠,防止叶面失水;五月初整理地面,开始铺草坪、摆放水草。
全部树木采用带土球,并且要求土球大小是乔木胸径的10 倍,灌木蓬径的1/2~1/3,包扎密实,不得松散,随起随运,运输车辆搭棚布,保温保湿,防止风吹失水。栽植前挖大树穴,回填拌入有机肥和硫酸亚铁的表土,铺设透气管;栽植时边填土边踩实,栽植后及时打支撑浇水,栽植3 d后浇第2次水,7 d后浇第3 次水并封坑保墒,乔木树干包裹保暖毡,防止冻害。
4.2 养护技术
栽植结束后立即进入养护期,对前期施工工作进行收尾完善,制定养护方案,进行精细化管理。
微地形上部栽植的大规格银杏、楸树、巨紫荆、栾树、白蜡、河南桧等树木,每天观察叶子变化,发现萎蔫,及时浇透水,不干不浇水,浇则浇透。部分发芽较晚及长势较弱的树吊上液体营养液,补充水分和营养元素。园内1 棵20 cm银杏和3 棵12cm楸树,同时在树冠上架设微喷,晴天8 点至18点多次喷水,保持湿度,降低温度。
中央栽植区及水系两岸,由于水位高,距地面只有25~30 cm,树木根系常常浸在水里,对广场树阵采取铺设排水管,及时抽出积水,并开挖树穴晾晒,保持根系正常呼吸。在水系内撒入适量硫酸亚铁和尿素,用小水泵抽取水,浇树浇草,既可以起到追肥作用,还可以降低土壤p H值。对补栽的楸树、紫薇采取挖大树穴,铺垫塑料布,回填客土等措施,预防积水浸泡和降低盐分浸蚀,使补栽的树木全部成活。
由于展园的性质及要求,园内出现的萎蔫死亡树木,要进行反季节栽植,尤其是胸径12 cm,高9 m的全冠楸树,采用提前储备替代树,并对其进行处理,选择规格和形状一样的楸树,提前2~3个月对其按照起挖土球要求,进行开挖断根,用较厚的塑料布把土球围严捆实,然后填土封坑、浇水。8 月进行移栽补植时,挖开土球再进行加固包扎、疏枝摘叶后即可进行栽植。
5 思考和建议
河南展园内未提前对回填土进行化验,致使填土盐分含量高,严重影响了植物生长。如金焰绣线菊、红王子锦带花、地被菊出现了生理性病害,叶子不断干枯脱落,枝梢萎蔫。
节约型园林的理念在河南展园内未得到充分体现。水系未能有效利用雨水,水循环系统不完整,不能循环使用;园区透水铺装少,没有雨水收集系统。
《绿》教学设计及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