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精选15篇)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篇

2010年丰都中心小学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防控

工 作 总 结

传染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与健康,在上级防疫部门的领导下,由于全校师生的大力协作,我校从未发现疫情,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的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青少年对各种传染病来说都属于易感人群,而且学校人员比较集中,稍为有所松懈,就很容易大面积的染上各种传染病,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就会受阻。这样不仅影响了师生的工作、学习;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把这些道理给学生讲清了,他们就会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重视传染病的防治。

3、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在三月份的卫生宣传日中,根据上级防疫部门、教委的有关精神,狠抓了传染病防治工作。我们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作了甲肝、乙肝、结核、流脑、乙脑的预防知识宣传。并且在三月、九月的家长大会上,对家长也进行传染病防治宣传。

4、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增强学生防病意识。我校每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大扫除,消除垃圾、污水、污物,实行垃圾袋装化。每天利用课间,各班派学生对校园进行清扫,保持校园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污物,不参与聚餐活动,不到马路摊担进食。学校在四月份、十月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灭鼠、灭蝇,消灭了蚊蝇孳生地,切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

5、搞好卫生。督促人员进行身体检查,经常检查教室的三防设施:纱门、纱窗、纱罩,经常检查卫生,把握好病从口入关。

6、加强传染病的管理。把学生中患有传染病的学生进行登记并督促学生办好休学手续,由其家长带学生入院治疗,以免传染病在校园内扩散,并同时做好教室消毒工作,消灭病菌的繁殖。

由于我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得扎实、得力,因此我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继续努力,把我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得更出色。

2010年12月20日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2篇

今年在医院领导、预防保健科及科主任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本年度我科室传染病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规章制度落实情况: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法律法规,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完善本科室传染病知识学习制度,疫情上报制度,传染病自查制度等。确实加强领导、制定各类重点传染病应急预案,把防控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好落实。

二、质量控制管理结果:

1、每一位医生发现传染病后认真填写发病日期、诊断时间、详细住址、联系方式、疾病种类,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薄,并及时请医生质控员审核后上报医院预防保健科。

2、本年度科室传染病报告率100%,无迟报、漏报、瞒报现象。

3、对本科室的传染病病人分类别进行隔离,请有关专科会诊,指导治疗,各患者都能控制在管理治疗范围,无出现本科室传染病传播现象。

4、本科室医务人员全年接受12次相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对常见传染病知识能够熟悉。

5、医生护士熟练掌握传染病普通病例上报制度、暴发的报告处理流程,熟悉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

6、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今年一年无突发疫情和突发事件发生。

7、住院患者特别是有传染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熟悉相关传染病知识,懂得隔离和保护周围人群。

三、本年度传染病报告情况:

本科室今年共报告传染病3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8例,肺炎2例,梅毒2例,慢性乙型肝炎5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肺结核1例,经治疗后都能控制,不影响其基础疾病的治疗,无不良后果。

四、本年度检查中存在有以下问题:

1、部分医务人员不重视传染病疫情的首诊负责制,不及时上报科主任、预防保健科。

2、个别年轻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报告处理流程不熟悉,出现职业暴露后采取相应挽救措施,未能及时追踪复查结果。鉴于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1、对全科室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熟练掌握各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程序。

2、加强职业暴露的宣传教育,质控员督导职业暴露后的医务人员复查。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陇南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质量一直处于全省较低水平[1,2], 为找出该市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1年46月对陇南市市级及辖区9县 (区) 36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现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及单位的确定

选择陇南市市级及辖区9县 (区) , 每个县 (区) 抽取2个乡镇。调查单位包括市、县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疾控中心”) 共计10个, 市、县 (区) 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共计26个。

1.2 调查内容

(1) 疾控中心2010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督导及培训等情况。 (2)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从医疗机构2010年510月接诊传染病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 (或出入院登记本) 中抽取医生诊断的甲肝、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3种常见急性传染病 (无以上病例则抽取其他传染病) 10~15例, 不足10例的全部抽取。指标有: (1) 漏报率= (未进行网络报告病例数/查出病例数) 100%; (2) 及时报告率= (报告及时数/报告病例数) 100% (甲类和按甲类管理传染病2小时, 乙、丙类传染病24小时[3]) ; (3) 完整率= (填写完整卡片数/查卡数) 100% (根据纸质报告卡11项必填指标,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患者属于、现住址、职业、病例分类、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疾病名称和填卡日期填写完整[3]) ; (4) 准确率= (填写准确卡片数/查卡数) 100% (临床医生登记的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疾病名称、病例分类、发病日期、诊断日期与纸质报告卡的填写完全一致评价为准确[3]) ; (5) 一致率= (录入一致卡片数/查卡数) 100% (防保科医生根据临床医生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与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的个案信息一致[3]) 。同时抽查部分医疗机构诊断的乙肝患者病历, 按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4] (WS299-2008) 核对乙肝诊断情况。

1.3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指标 (率) 的计算。

2 结果

2.1 疾控中心2010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督导、培训等相关工作

武都区疾控中心没有传染病疫情信息动态监视、卡片审核等工作相关记录, 宕昌县和康县疾控中心未建立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流程, 文县疾控中心没有异常信息实际快速处理工作相关记录, 陇南市市级及各县 (区) 疾控中心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所有疾控中心均未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专项督导工作, 西和县、宕昌县疾控中心未制定督导检查相关方案, 康县、文县、两当县、礼县疾控中心均未将督导检查出的各种问题向有关单位通报, 除成县疾控中心外其他单位均未针对本辖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所有疾控中心均未对本级 (或下级) 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专项培训, 陇南市市级、礼县、西和县、文县、康县5个疾控中心均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2.2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

2.2.1 门诊日志登记情况

受检查的26家医疗机构均存在门诊日志项目不全的情况, 主要缺失职业、发病日期、初复诊;西和县人民医院未建立门诊日志登记制度;陇南市人民医院门诊登记不完整, 患者就诊信息大量缺失。

2.2.2 传染病报告流程规范情况

两当县人民医院、礼县永兴乡卫生院未按规定程序先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再进行网络直报;宕昌县人民医院、徽县人民医院存在涂改传染病报告卡情况。

2.2.3 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情况

(1) 一般情况。从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中共收集到病例个案信息208例, 其中县级医疗机构140例, 乡镇卫生院68例。查阅传染病报告卡169张, 其中县级医疗机构119张, 乡镇卫生院50张。 (2) 传染病报告质量。共从26家医疗机构门诊日志或住院登记本中抽取甲肝、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病例208例, 漏报39例, 漏报率18.75%;报告及时133例, 及时率78.70%;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102例, 占60.36%, 准确填写92例, 占54.44%;纸质报告卡与网络报告卡一致88例, 一致率52.07%。与2008年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现状调查的平均水平[3]相比较, 本次调查医疗机构漏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他各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医疗机构乙型肝炎诊断情况

对陇南市人民医院、武都区人民医院、成县人民医院、武都区城关卫生服务中心、成县抛沙镇卫生院5家医疗机构乙肝诊断情况进行抽查, 共抽查急性乙肝病例4例, 均不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9-2008) , 抽查慢性乙肝32例, 有11例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9-2008) , 符合率34.38%。

3 讨论

各级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国家收集到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并影响到决策者对疫情形势的判断和干预措施的制定[5]。传染病监测数据质量与传染病监测的技术手段、专业人员素质、规范化的管理等一系列流程密切相关, 监测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数据的采集质量, 因此需要切实做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的每个环节, 以保证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 进而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传染病疫情信息[6]。通过本次对甘肃省陇南市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 该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疾控机构普遍缺乏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工作不规范, 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少, 且更换频繁、知识老化, 专项督导和培训少, 培训指导不够细致、具体。 (2) 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淡薄。 (3)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不规范, 门诊日志项目不全, 填写不完整。 (4)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足, 水平不高, 年龄偏大。 (5) 临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储备不足。例如, 很多临床医生仍然按旧版的乙肝诊断标准诊断乙肝;传染病登记、报告方法与手段落后, 大部分医院的医生仍在手工填写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卡。

4 建议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质量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础, 为了及早发现辖区传染病疫情, 及时为政府提供防控信息, 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每天 (无节假日、双休日) 均要坚持报告、审核及动态监视, 因此需要专项经费做保障, 同时还应建立一岗双员制、岗位定期轮换制、表彰和奖励机制, 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稳定专业人员队伍。

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科室的建设, 充实人员, 优化年龄和专业结构, 提高履职能力。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相关制度, 规范报告管理工作流程, 加强专业培训, 切实提高医务人员传染病诊断水平和报告质量。

各医疗机构应逐步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 同时可借鉴发达国家 (如美国、瑞典等国) 传染病报告的先进做法[7,8], 将HIS系统与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链接, 从而使临床医生在接诊患者的同时可以直接向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传染病, 在此基础上继续与其他信息系统, 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医疗保障系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 链接, 从而实现居民信息共享, 实行患者就诊“一卡通”, 既减轻了临床医生的负担, 也提高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有效解决传染病漏报、重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明, 何庚声, 刘建地.甘肃省2006年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质量评价[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7, 9 (6) :495-498.

[2]刘新凤, 李秀萍, 魏孔福, 等.甘肃省2009年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1) :79-80.

[3]郭青, 张春曦, 姬一兵, 等.中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现状调查[J].疾病监测, 2010, 25 (5) :410-4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9-2008) [S].北京:2008.

[5]马家奇, 戚晓鹏, 施晓明, 等.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J].疾病监测, 2006, 21 (1) :600-603.

[6]姬一兵, 郭青, 张春曦, 等.甘肃省2008年1—11月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现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 (3) :253-256.

[7]Rolfhamre P, Janson A, Arneborn M, et al.SmiNet-2:Description of an internet-based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Sweden[J].Euro Surveill, 2006, 11 (5) :626.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4篇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传染病疫情漏报原因,提出防止传染病漏报对策。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住院病人和门、急诊部传染病病人进行查漏分析。结果 2010年-2015年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0.54%,0.54%。0.14%、0.16%、0.19%、0.13%。住院病例电子信息化管理后促进传染病的漏报率显著下降。 结论 严格执行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强化传染病管理法制观念,掌握传染病的报病标准,落实报告责任,加强督查力度,实行信息化管理,是防止传染病漏报的最有效手段。

【关键词】医院传染病;漏报;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89-01

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是卫生行政部门掌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渠道,传染病疫 情报告是早期发现和有效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及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是疾病监测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医疗机构及时准确的报告传染病疫情,是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定防制策略和措施的重要依据。因此医院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医院的传染病报告在应对非典、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过程中,也充分证实疫情报告这个工作环节不容忽视。本文就我院2010一2015年传染病漏报分析并与医务人员交流沟通,迟、漏报原因,不断整改报告措施,使疫情报告工作不断完善,疫情迟报、缓报问题明显改善,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感染起到积极作用。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0年1月~2015年12月出院诊断为传染病的病例和门、急诊就诊病人的门诊日志上诊断为传染病的病例,以及实验室结果查询为阳性的病例。

1.2 方法

预防保健科每日组织专职人员进行传染病漏报督查。查门诊部、急诊科门诊日志和住院病人的登记簿,将上述登记簿上诊断为传染病的病例与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登记本及网络直报病例数进行核对;通过实验室查询结果为阳性和影像科摄片提示为肺结核的病例与传染病网络报告病例进行核对,定期到医院病案室按疾病分类查询出院诊断为传染病病种的病例与传染病网络报告病例数进行核对,没有上报者均为漏报。

2 结果

2010年1月~20105年12月我院共计报告各类传染病 20799 例,共查出院内漏报病例 63例,2010年-2015年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0.54%,0.54、0.14%、0.16%、0.19%、0.13%。

3 漏报原因

1.部分临床医师对传染病疫情报告认识不足,法制观念不强,执行医院制定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力度不够。医生认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增加了自己额外工作负担,因此对传染病报告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如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确诊某种法定传染病,到出院时才报告,造成迟报,甚至有些出院时未及时上报,没有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最后造成漏报。

2.门诊日志管理存在缺陷 门诊日志是手工登记,临床医生超负荷工作,部分医生对登记门诊日志的认识不足,认为登记意义不大,造成漏报,因门诊日志登记不全,致预防保健科无法准确查漏。

3.检查科室与感染科医生、防保科之间信息反馈不及时 检查科室查出阳性结果后,病人拿了结果没有到感染科医生处就诊,门诊日志又没有详细记录病人信息或无记录,检查科室与感染科医生和防保科之间没有及时信息反馈,医生因而不能及时进行填写传染病报卡,预防保健科疫情人员无法追踪,造成漏报。

4 对策

4.1 我院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常抓不懈 , 加强 《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每年定期给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疫情知识及疫情报告的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医生进行岗前培训并考核.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明确报告疫情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认真掌握传染病断诊标准,清楚传染病病种的报告时限。预防保健科工作人员每天查门诊日志及住院病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首诊医生,要求医生在规定时限内报出传染病报卡,以确保预防保健科疫情人员实行传染病24小时网络直报。

4.2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也是消除传染病漏报的可靠保障。制定完善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的执行力度,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生传染病漏报追究首诊医生责任,并扣科室绩效分,所属科室科主任负连带责任。

4.3 加强传染病迟报、漏报的督查力度

疫情报告专职人员充分行使自已的职责,利用每天到检验科和放射影像科收反馈单及时将传染病阳性检查结果通知首诊医生,提醒、督促医师及时报卡,发现问题立即找本人修改或订正,同时坚持按传染病情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每月进行传染病漏报督查,检查各科室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以及住院病历,发现漏报及时反馈给诊治医生,及时补报并给予全院通报处罚。

4.4 加强传染病网络建设

进一步完善门、急诊的门诊日志登记工作信息化管理,建立电子门诊日志系统,避免因手工登记字迹不清的弊端,既减轻了临床医生工作量,也方便了预防保健科人员对传染病报告工作的督查和管理。同时在电脑管理系统中设置报病预警程序,在医生诊断传染病时能自动提醒医生上报传染病疫情,以杜绝传染病漏报的发生。门诊日志登记以及住院病历,发现漏报第一时间反馈给漏报医生,及时补报。

第一作者简介:周自秀,女。出身日期:1963.10,大专,副主任护师,遂宁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冯玮;林庆能;陶芳芳;;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报告知识行为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3年03期

[2]常豫红;陈航;;泸州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现状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2年01期

[3]陈秀荣;孙淑滨;刘琳琳;;章丘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机构现状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2年03期

[4]冯玮;陶芳芳;林庆能;顾宝柯;;2008年上海市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及管理现况[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年12期

[5]徐永雄;;1999~2005年我院传染病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年06期王安茹;;护士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1年25期传染病疫情漏报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6]李志群.齐齐哈尔市私立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学报,2007,28(1):72-73.

[7]刘翠英,杨慧,王友.2003-2004年沂州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6):729—730.

2009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5篇

工 作 总 结

本学期来,我校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大力防控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现总结如下:

一、总体目标得以实现。

我校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加强领导,科学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上报,责任到人。

学校成立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师生的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明确职责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应急工作任务。

三、历练了我校的预防与监测预警系统。

1.学校指定的具体联系人,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无论是晚上,还是节假日,都做得很好。

2.配合上级对学校的要求,学校将对全校组织了多次甲型流感等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教育教师和学生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和防护工作。

3.校园严格控制了外来人员进入,有后勤人员负责日常环境消毒工作。

4.在校园内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卫生死角,有效地防范了甲流和季节性流感等传染病在校园内的传播与流行。

四、落实防范措施及时到位。

1.经过2次认真演练,使学校真正做到,一旦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学校负责人能够及时报告区教体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区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做好各种疫情处置工作。

2.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学生和家长主动做好日常健康观察,学校将严格把控学生入校关,每日再次全校通报学生缺课情况。

3.疫情应急处置及时到位,明确责任与追究。

按照宜兴市甲型H1N1流感医疗卫生应急处置预案和宜兴市阳羡小学预防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的要求,本学年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按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分解实施。如因工作落实不到位引发疫情蔓延的,学校按上级规定严厉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五、各种制度落实到位。

1.疫情报告:我校未发现任何疑似甲流等传染病患者。

2.双检及上报情况:

各班能做到每日晨检,午检各班班主任都能做好缺课儿童病因追查工作。晨检结果能及时通过网络上报。

3.日常检查情况及时通报:

每天早晚教室通风情况、消毒状况及时通报,督促师生树立起每日开窗的概念。我校每天3次用1:100的84消毒液或泡腾片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脸盆内放有泡腾片让学生清洗手,按时通报。主要检查内容指标:

(1)下午大课间时各办公室、教室均要有合格浓度消毒液在干净水桶内;

(2)消毒桶标签完整,手套等消毒设施保管完善;

(3)每日班级、各专用教室的消毒记录及时、完整。

各年级防疫工作保持情况总结:各楼层卫生间能够及时开窗通风,学生用的肥皂洗手液放置方法得当(悬挂)。我校每天下午放学前一定要用泡腾片溶液拖地面。

各班学生个人卫生情况总结:各班小干部每周抽查结果已经计入班级量化成绩中。

4.宣传教育情况:我校在学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坚持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甲型流感、手足口病防治知识。1-6年级健康知识宣传栏搞得很好。1-6年级分别举行了一期卫生与健康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参加踊跃,报纸办的质量很高,检查效果很好。

总之,本学期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有效,既提高了我校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又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14年预防春季传染病工作 第6篇

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保障在校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应急措施。

第一条、按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校长作为学校疾病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和体检工作,统一思想,定期进行突发流行性疾病、传染病预防工作以及学生体检制度的研讨,把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体检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政教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预防领导小组.第二条、学校分管领导要加大管理力度,健全突发流行性疾病、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及报告制度,掌握、检查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学校建立体检制度,定期对学生、教职员工进行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

第三条、学校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指定教师每天做好晨检工作,认真做好晨检记录,保证学校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条、学校要普及卫生知识,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各种形式做好预防突发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加强有关季节性突发流行性疾病、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培训,教会师生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健康生活习惯。

第五条、由于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室内活动较多,为进一步预防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学校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教室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

2尽量不要组织师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动。-1-

3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在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

4注意增减衣物和均衡营养,加强户外锻炼,保证足够休息,增强体质。

5学生若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6学校相关部门应按规定对场所、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

第六条、操作程序及责任人

1晨检:班主任每天应密切关心学生的健康状况,统计学生的出勤人数,在每天9:30前做好晨检,并将晨检记录在册。

责任人:班主任

2报告:各班或其他教师一旦发现师生有流行性疾病或者传染病症状的疑似病人,应立即报告校长室,学校再按规定报主管部门。

责任人:班主任、校长

3劝说:班主任或其他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身体不舒服或有摄氏38度以上高热学生必须迅速隔离,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带其去医院看病,回家休养,并将情况及时报告学校。

责任人:班主任或教师

4记录:班主任应及时统计好患病学生的具体情况(班级、人数、症状、密切接触者、就医情况、上课情况、目前康复情况)并记录在册。

责任人:班主任

5跟踪:班主任应每天关心患病学生的身体状况,任课教师应主动对学生进行补课。

责任人:班主任、任课老师

6家访:积极做好患病学生的家访、家长的思想工作,经常保持联系。

责任人:班主任

7消毒:根据有关规定做好(包括发病及相关班级、厕所、公共场所、共用教室等)消毒工作,本班教室由班主任每天消

毒一次,学校领导要听从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停止一切集体性活动。

责任人:班主任、总务主任

8观察:加强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确保稳定,每天加强巡视,对痊愈后的学生必须经卫生部门认可后方可进教室,对班级其他同学加强观察了解。

责任人:班主任、总务处。

9新生报到,学校必须要求其监护人如实填写《在校学生健康状况登记表》,班主任应当分类建立在校学生健康档案。

责任人:班主任、教导处

第八条:成立学校春季流行性疾病预防领导小组

组长:刘达

副组长:连洪祥、林长贵、李晓杰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7篇

预防保健半年工作总结

我科2011下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了我院传染病管理制度、门急诊就诊病人及住院病人登记制度、传染病管理奖惩制度、传染病疫情和死亡病例查对制度、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等,确保了传染病防控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2.根据传染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我科认真学习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知识,在开展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同时,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综合、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定期建立记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时保健等相关登记,收集、整理和汇总相关检测、咨询信息;按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及时填写和逐级上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并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网络报告。对所发现的孕产妇、婚检妇女中艾滋病、梅毒感染者或乙肝患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

3.我科执行了传染病疫情和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流程,门诊登记本和疫情登记本实行审核签名制度,对门诊、住院部疫情和死亡病例报告按月通报,有效杜绝了漏报、错报、缓报、谎报现象。下半年报告传染病例乙肝9 例,梅毒初筛0例。对手术病人、输血病人、孕产妇进行乙肝、梅毒及HIV抗体等检测筛查制度。对门诊及住院孕产妇进行健康宣教。加强了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我科根据预防接种室(点)设置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了疾控机构的考核、验收,被卫生局确认为预防接种单位,我科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预防接种上岗证,具备了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资格。半年共接种卡介苗人,乙肝疫苗第一针 156 人。基本上能及时接种,全年无接种异常反应和接种事故发生。

南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大同市1978年2010年通过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上报的传染病数据, 其中2004年及以后的数据是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 (网络直报数据) ;人口数据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

1.2 概念与标准

传染病以当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病种及诊断标准为依据, 即197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2004年修订版, 以及历次卫生部对法定传染病的调见图1.

1984年以前, 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和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1983年的总发病率高达5492.26/10万。此后, 总发病率逐步下降, 其中流感、麻疹、痢疾、流脑等下降明显, 1993年的总发病率降至103.83/10万, 此后一直维持在200/10万以下。从2004年开始, 又呈现发病上升的趋势, 2008年总发病率为528.32/10万。

2.1.2 死亡率变化趋势

1978年1984年, 传染病报告死亡率较高, 多在1/10万以上, 以1978年最高, 为3.38/10万, 死亡原因以流脑、麻疹、流感和痢疾为主;1984年以后, 死亡率逐步下降, 均在1/10万以下, 死亡原因也发生变化, 80年代以流脑和狂犬病为主, 90年代以后则以肺结核和乙肝为主, 2005年以后, 开始出现艾滋病死亡病例。

2.2 分类传染病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

2.2.1 不同年代传染病发病前10位

按法定传染病种类的变化对各年代的数据进行合计, 并按发病数排序。各年代大同市的传染病发病特点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 免疫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2) 淋病等性病在90年代发病上升, 此后逐步下降; (3) 肝炎、肺结核等一直处于高位; (4) 肠道传染病发病逐年下降; (5) 布病、手足口病等发病明显上升。见表1.

2.2.2 传染病周期性发病规律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 是流感、麻疹、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和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年代, 尤其是流感, 1983年, 大同市报告流感病例138 688例, 占当年传染病发病数的91.16%.此后, 上述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2.2.3 计划免疫使部分传染病的发病得到控制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人群中广泛推行计划免疫措施, 相关传染病的发病得到有效控制。麻疹、百日咳、流脑等传染病的发病明显下降, 1981年, 麻疹发病率为256.02/10万, 1991年就下降至3.00/10万。

2.2.4 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 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医疗条件逐步改善,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上升, 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持续下降。1978年, 痢疾发病率为437.68/10万, 2010年, 降至5.64/10万。

2.2.5 传染病漏报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医疗机构传染病的报告率偏低。以1998年为例, 居民传染病漏报率为73.72%、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为19.41%.90年代及本世纪初, 传染病发病率低与传染病漏报有一定关系。2004年以后, 随着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 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和业务督导, 传染病报告率则大幅上升, 致使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上升。

2.2.6 传染病报告种类的变化

1978年, 法定传染病共两类25种, 无丙类传染病。1989年, 法定传染病共三类35种, 且丙类传染病只要求在监测点报告。2004年, 法定传染病调整为三类37种, 丙类传染病也纳入常规报告范围, 此后又增加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为法定传染病。2008年, 手足口病在全国范围内流行, 大同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为174.56/10万, 报告发病5 439例, 占当年总发病数的33.04%.当年开始, 手足口病按法定传染病管理, 致使2008年的总发病率明显上升。

2.2.7 其他传染病的变化

布病:上世纪70年代以前, 布病曾在原雁北地区的部分县高发, 1960年发病率最高, 为2.12/10万, 在采取防控措施后, 1974年以后发病率降为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外地羊逐步进入大同, 1997年, 布病在广灵县重新出现, 之后发病率逐年上升, 2006年发病率达51.71/10万, 全市所有县 (区) 均有病例报告。性病:1988年以前, 大同市没有性病病例报告, 之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淋病在2002年之后逐步下降, 而梅毒和艾滋病[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继续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发病一直处于高位, 以乙肝为主。乙肝发病人群中, 15岁以下人群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 发病率现已处于低位。

3 讨论

综上所述, 大同市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呈总体下降趋势, 免疫针对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体现得最为明显。传染病构成谱也发生较大的变化, 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死灰复燃, 肺结核和乙肝发病处于高位, 艾滋病开始威胁公众健康, 布病和手足口病成为大同市的高发传染病。

综观大同市33年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各级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重视及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文革期间, 卫生防疫体系遭受严重破坏, 同时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正处于流感流行期, 发病率明显高于此后年份;80年代后期, 计划免疫3个85%的目标相继实现、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及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证实就是各级政府重视和社会稳定的结果[1]。大同市是煤炭工业地区, 人员和物资流动频繁, 给传染病的预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有赖于政府部门间的有效合作。如布病, 大同市动物检疫站曾对羊群进行过一次血清学调查, 羊群中布病检出率为10.7%[2], 由于病羊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布病的控制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传染病防治法》执法力度, 落实全国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治规划, 进一步加强计划免疫工作, 普及公众传染病防治知识, 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志澄.中国卫生防疫体系五十年回顾[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3, 19 (5) :377-380.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9篇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 R18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0-02

为了解南昌市青云谱区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10年青云谱区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的《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南昌市青云谱区统计局。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指标),对南昌市青云谱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1.1流行情况2010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0种840例,死亡2例,占总的发病数53.95%,报告的发病率为330.25/十万,与去年比(-9.46%),年死亡率0.79/十万,去年死亡7例,年死亡率2.77/十万,与去年比(-71.61%)。报告丙类传染病6种717例,无死亡病例,占今年发病数的46.05%,年发病率281.89/十万,与去年比(+54.23%)。

2.1.2疾病位次2010年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痢疾;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最高的为手足口病,其次为其它感染性腹泻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死亡的2例中,有1例为艾滋病,1例狂犬病。

2.1.3疾病构成在乙类传染病中,呼吸道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26.07%、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65.71%、肠道传染病占7.74%。

2.2乙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青云谱区5个街办及1个乡镇报均有发病,发病率在50.31/10万~156.3/10万之间,发病率位于前3位的街办(表1)均位于青云谱区的城乡结合部,其人口以外来人口为主。

2.2.2时间分布全区各类传染病1~12月均有分布 乙丙类传染病在1、2及12月病例数较少,其它各月份乙丙类传染病均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表2)

2.2.3人群分布全区发生法定传染病1557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1053例,占发病总数的67.63%,女性504例,占发病总数的32.37%,男女性别比为2.09:1,死亡病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布以0-3岁(334例)散居儿童最多,其次20-30岁(213例)及30-40岁(191例)中青年较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351例)、工人(265例)、幼托儿童(193例)、学生(161例)、离退人员(154例)、家务及待业(136例)居多,共占总发病数的80.92%。

3讨论

从不同的传播途径可以看出,青云谱区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5.71%,提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依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其中以乙肝及淋病、梅毒为主,而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应提高青壮年乙肝接种的覆盖率,同时还应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血液监督管理体系,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加强一次性注射器的消毒管理,切断乙肝经血传播的途径;而性病主要是由人类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应开展相关的行为干预项目,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行为,降低人群行为风险。

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07%,肺结核一直都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病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青云谱区位于南昌市的城乡结合地带,大量经济欠发达农村的流动人口涌入青云谱区,而农村经济欠发达一直是结核病控制的主要障碍。因此,防治结核病应加强政府行为,以农村为主,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及治愈率,减少耐药病人的发生。

再次为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病病种是痢疾。鉴于肠道传染病“粪-口-粪”传播机制和传播途径的共同性,在防治过程中,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具体防治措施上,应加强宣传,不断提高防病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督,防止病从口入。

综上所述,青云谱区当前及以后的传染病防治重点仍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要强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的监控力度。

4 参考文献

[1]邓寿平、博罗县2000~2004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6,6(3):344.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0篇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天津市《关于2006年开展天津市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宣传年活动的通知》精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好地保障我校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普及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孟宝彦

副组长:孙重芬李玉兰

成员:耿秀梅 张文福高 雁 刘洪江 王连江李相凤

窦连英张敬各班班主任各班晨检员

二、实施时间:全年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后附大港二中传染病病例发现与报告

流程图)。由校医(高雁)对各班晨检员(每班两名)进行传

染病基本常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利用掌握的基本知识发现

班内可疑病例及时上报,校医根据每日早晨各班晨检员汇报

情况对有问题的班级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做到第一时间

掌握学生患病情况,如是传染病则及时上报体卫科。如疑似

则立即将学生隔离在家并对所在班进行消毒,让班主任随时

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询问病情发展情况。

2、3、明确患传染病学生回校复课需有防疫站开具的复课证明。利用每周五中午广播时间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并对突

发传染病进行及时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

知识,树立防病意识。

4、5、大港二中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1篇

我院于2010年5月6日15:30,我院进行了传染病疫情应急演练。模拟我市某幼儿园出现消化道传染病疫情,马上有病人送入我院。随着演练总指挥的一声号令,演习迅速开始。医院各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科室人员各司其职,迅速准备应急物品,进入指定位置待命。10分钟后,模拟病人被送入我院。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为主、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热门诊处置人员立即穿上隔离衣,准备好消毒液,在彻底消毒之后,进入病人所在的隔离病房,处置人员对患者及家长进行了详细询问,进一步确认其感染疾病的经过等详细信息,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采集完信息后,应急小组及时将疫情上报市疾控中心。同时与儿科联系,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启动手足口病诊疗专家组做好进一步的检查治疗。

此次应急演练由分管副院长任总指挥,演练包括疫情报告、紧急救治、消毒处理、个人防护等环

节。演练结束后,分管副院长和现场观摩的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就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照医院应急预案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讨论、总结和安排部署,特别对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进行了强调,确保在真正对传染性疾病时万无一失。院长同时指出,这次演练也暴露了我院科室间配合存在的问题、这需要以后进一步通过演练来磨合。

传染病处置的演练,进一步完善了我院的应急预案,使全院各部门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效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意识,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水平、救治能力、处理能力;检验了我院人员通讯、设

备、物资、车辆等的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通过演练,我院积累了应对传染病疫情的经验,提高了应对传染病疫情的能力,一旦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我院将会从容面对,圆满完成任务。我院作为国家三级中医院,不仅承担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的任务,还为院内感染及传染病疫情做了大量工作,对促进居民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2篇

2010年12月1日—3日,我和州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何存英医师以及香格里拉县疾控中心余振雪医师对迪庆州四家医院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分别是香格里拉人民医院、泌尿肝胆专科医院、香格里拉协和医院和香格里拉妇幼保健院,现将3天的督导检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人民医院全院医务人员最多,为***人,其次为肝胆医院医务人员数***人,协和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数分别为***人和***人;四家医院都已建立预防保健科,且至少有一名工作人员,妇幼保健院配备了两名工作人员;各医院疫情管理领导班子都已建立;疫情管理人员方面只有人民医院为专职,其他三家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都为兼职;四家医院都已建立疫情自查制度和奖惩制度;与传染病有关科室设置情况,人民医院和肝胆医院都已设置传染科、内科、儿科和化验室,协和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都无传染科和儿科;四家医院预防保健科资料完整,都有疫情收发登记册,2010年共报出病例414例,共涉及14种传染病,其中人民医院报出病例数最多,为374例,涉及10种传染病;疫情报告方式均为网络直报,且网络运行正常;科室传染病报告方式防保科一日均收一次;四家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和准确率均为**%,人民医院、肝胆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疫情报告率均为**%,协和医院漏报肺结核一例,疫情漏报率为**%。

二、法定传染病检查得分情况

四家医院在疫情报告管理班子及规章制度方面都已建立;保健科工作包括工作规范、收发登记和疫情自查记录,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资料完整真实,肝胆医院和协和医院因没有疫情自查记录;医生对法定传染病的了解掌握情况较好;在临床医生登记方面,人民医院在门诊日志和住院日志记录较为完整,协和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日志记录稍有欠缺,有部分缺项漏项,肝胆医院日志完整性亟待改进,缺项漏项较多;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在化验登记上完整性好,肝胆医院有待改进;人民医院、肝胆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疫情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疫情报告率和及时率较好,协和医院查出一例肺结核未报告。

三、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使用情况

人民医院因报告病例数较多,反映疾病监测系统网络报告卡不按时间顺序排列,给查询带来不便,四家医院反映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运作情况正常,无其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四、传染病疫情报告漏报情况统计

四家医院2010年共查出病例数408例,涉及风疹、甲肝、乙肝、丙肝、肝炎(未分型)、肺结核、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菌痢、隐性梅毒、淋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等14种传染病,其中感染率最高的为水痘138例,占**.*%,其次为菌痢100例,占**.*%。

五、传染病报告检查得分

人民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得分46分,疫情报告及时率得分50分,总分96分。

肝胆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得分38分,疫情报告及时率得分50分,总分88分。

协和医院疫情报告管理得分44分,疫情报告及时率得分45分,总分89分。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辖区内县直医疗单位、私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所, 共调查了24个医疗单位和8家个体诊所。

1.2 方法

按漏报率调查统一表格进行调查, 认真查阅各医疗单位和个体诊所使用的门诊登记, 出入院登记、传染病登记册所登记的传染病例, 与上报唐县疾控中心的病例相核对, 既无登记又无报告卡者视为漏报数, 而疾控中心有报告病例, 被调查单位没有登记的视为漏登数。

2 结果

以年为单位统计传染病漏报率最低2.30%, 最高6.34%, 年平均漏报率为4.34%。2006~2010年之间, 查出乙类传染病12种, 共2 785例, 报告2 664例, 漏报121例, 漏报率4.34%, 见表1。

3 讨论

3.1 造成法定传染病漏报的主要原因

(1) 部分医疗单位的负责人缺乏法制观念, 未认识到漏报传染病是一种违法行为, 检查督促不及时[1]; (2) 有的医务人员报卡意识不强, 缺乏责任心, 认为报卡是为疾控中心做事, 忘记了《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是责任报告人, 迟报或漏报现象屡有发生; (3) 一些私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 由于缺乏学习, 未能掌握《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种类, 报告时限等相关知识。视传染病报告为负担, 常以“零报”或不报, 导致漏报部分传染患者[2]; (4) 部分医疗单位无健全的传染病报告规章制度及相关措施, 无任何奖惩约束机制[3], 有的虽有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本, 但登记不规范, 缺、漏项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医疗单位甚至没有使用门诊登记或传染病登记本。

3.2 在今后的疫情报告工作中应做到

(1) 广泛宣传深入学习《传染病防治法》, 提高法律意识, 明确职责, 使相关人员认真自觉地做好疫情报告工作[4]; (2) 对门诊登记、住院登记、传染病登记的质量制订严格的奖惩制度, 定期考核, 及时落实, 并常抓不懈; (3) 加强对法定责任报告人的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力争杜绝漏报、迟报; (4) 疾控中心要协助行政部门搞好与各级医院的业务关系, 以利于疫情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 (5) 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医疗单位的传染病报告管理, 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的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彭琦, 伍英, 白晓蓉.2003年湖南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报告[J].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 (5) :968.

[2]王振海, 朱理业, 王东峰, 等.阜阳市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1998, 4 (4) :411-412.

[3]潘先海.海南省传染病漏报调查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9, 20 (3) :20.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 预防接种;AEFI;监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51-01

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疫苗种类、接种针次、受种人群都在不断增加,社会上更多的人们对AEFI有了更加广泛的关注,为了提高接种的质量保证接种的安全,需要对我市的AEFI运行的基本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对AEFI做出及时的处理,将具体的报告分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对象 全市1-6岁常规免疫儿童、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和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人群。

1.2 报告类型 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五类。

1.3 资料来源 临江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点)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10-20102AEFI数据。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病例报告

2.1.1 AEFI报告和分类 三年报告AEFI44例,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报告11例、11例和22例。其中一般反应37例,异常反应7例,分别占报告总数的84.09%、15.9%。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等病例报告。

2.1.2 AEFI报告发生率 2010——2012年全市使用疫苗14种,有8种疫苗接到AEFI报告,8种疫苗累计接种43239针次,报告发生率为10.18/万。报告发生率居前二位的疫苗依次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疹减毒疫苗。

2.1.3 报告与调查的及时性 2010年——2012临江市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44例病例中,48小时内及时报告率97.73%,48小时内及时调查率100%,AEFI个案完整率100%。

2.2 病例特征及时间分布

2.2.1 地区及时间分布 临江市辖7个镇、6个街道,均有AEFI病例报告。全年各月都报告有病例,9-10月报告病例数(18例)较多,占病例总数的40.91%

2.2.2 年龄分布 0-岁、1-岁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1.82%,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报告病例数下降。

2.2.3 发病时间间隔分布 接种疫苗至发病时间间隔按0-1d、2-3d、4-7d、8-14d、﹥15d划分,分别占报告总数的56.82%、22.73%、11.36%、6.82%、2.27%。

2.2.4 疫苗分布 AEFI发生数居前二位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麻疹减毒疫苗,分别为27例、5例,各占AEFI报告总数的61.36%、11.36%。

2.2.5 临床诊断分布 37例儿童出现发热的情况,占总数的64.86%,其次是红肿硬结,有7例儿童出现异常反应,过敏性皮疹6例(85.71%)、无菌性脓肿1例(14.29%)。

3 结 论

国家通过对AEFI的监管和管理各种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对AEFI的工作检测,通过对AEFI接种时出现的各种异常的反应,通过对病例的及时的调查和报告,并且对报告单位的覆盖率的全覆盖有利于接种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接种更加规范化。

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存在着几种有关AEFI的数据,有一半的数据是在24小时接种后出现情况。在接种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无细胞疫苗,其次是麻疹的病毒疫苗。从具体的反映类型来看出现过敏的情况是最多的,其次是和接种儿童自身的体质、年龄有关,儿童的年龄越大,出现问题的次数就越多。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5篇

今年我院传染病防控工作,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及我院全体员工的密切配合下,能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坚持党的卫生方针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了全镇人民的身体健康。有效的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这一年来的传染病控制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各种组织,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传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组织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完善的组织和制度,要想做好是不可能的。为此年初便成立了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抢救小组,疫点处理小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霍乱防治领导小组,抢救小组等,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疫情上报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疫点处理制度,流行病学调查制度,吐泻物处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漏报调查制度等。

二、制订计划、预案制订全年工作计划及措施,并逐步按计划实施,确保全年工作顺利完成。在一些季节性传染病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来之前,做好工作预案,一旦疫情来临,即启动预案,按预案分步实施,及时控制疫情,做到忙而不乱,胸有成竹。

三、及时登记上报疫情发现疫情随时登记上报,并利用网络直报卫生部。每季度开展一次传染病漏报调查,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我院今年共发现和上报传染病人15 例,其中乙肝1例,流行性感冒2例,手足口病10例,感染性腹泻2例。

四、做好疫点处理及流行病学调查所发生的乙类传染病全部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科学规范的疫点处理,没有发现二代病例,没有疫情扩散现象。

五、做好肠道门诊监测工作。

六、做好乡村医生及医院门诊医生培训工作,年初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及村医生培训,并考核。

七、定期不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咨询。

我院在这一年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按上级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出存在的不足,进行积极的改进,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业务的有关知识,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精选15篇)2010年预防传染病工作总结 第1篇2010年丰都中心小学疾病和传染性疾病防控工 作 总 结传染病防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