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精选3篇)
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第1篇
问:下面的句子,最后一句是比喻句。对于构成这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我们这里的老师争论不休。请问应当怎样分析。
环形礁外面,就是浩瀚无涯的大海了。一排巨浪奔腾而来,撞在珊瑚礁上,溅起细雨般的浪花。整个珊瑚岛,就像嵌在一条雪白的、由碎浪组成的带子当中。
曹县朱洪庙乡中心小学 刘忠彦
答:对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认识上的分歧,主要是对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造成的。有人认为本体、喻体都是一个词,其实不然,本体、喻体不一定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句子。确定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根据是看句子的表达意图。例如: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七册《观潮》)
有人说这个句子是用“白色战马”来比喻钱塘潮的,也就是说,本体是“钱塘潮”,喻体是“白色战马”。这样分析不符合句子的愿意。从这个句子所处的上下文来看,整个自然段是从形状、颜色、气势、声响四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潮的,这一句描写的是钱塘潮向人们涌过来的气势,比喻的本体是“那浪潮越来越近”的气势,比喻的喻体应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只用“白色战马”是表现不出钱塘潮的气势的。
不仅如此,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不一定是一种静止的事物,也可以是一起运动着的情景;不一定是在一个单句中,也可以是在一个复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中,或在一个句群的几个句子中。问题所举的例句(句群),比喻存在于第一和第二两个句子中,并不是只存在于最后一句。作者运用比喻所要表现的并不是珊瑚岛像什么,而是珊瑚岛被奔腾而来的巨浪撞击着的情景像什么,所以,第二句是比喻的本体--珊瑚岛被奔腾而来的巨浪撞击着,溅起细雨般的浪花;第三句是比喻的喻体--(像)珊瑚岛被嵌在雪白的、由碎浪组成的带子当中。
[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比喻辞格中本体和喻体的认知距离 第2篇
比喻是通过联想,利用不同事物间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部分:一是所要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是用来做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构成比喻好有两个条件:其一,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其二,两者之间又需要有相似点。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形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体和喻体在这三种形式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二、明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
2.1明喻
在结构形式上,明喻有明显的比喻特征,他的句法排列顺序一般为:本体+比喻词+喻体。但是,有时候本体会出现在喻体之后,结构为:比喻词+喻体+本体。如:像小山一样的棉花堆。在人们的思维认知里,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如何,下面我们将做详细的分析:
由明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他们属于不同的认知领域,比喻词“像、仿佛”等通过相似点把两个不同认知域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说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是两个不同认知域的距离。正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从一个认知域跨越到另一个认知域,使毫不相干的两事物在人们的思维认知中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某事物的认识。例如:
一会儿大片大片的雪花,宛如千百只蝴蝶翩翩起舞,好像万树梨花纷纷飘落。(钱佩衡《雪莲》)
2.2暗喻
在结构形式上,暗喻的句法结构排列顺序为:本体+比喻词+喻体。如“Love is war.”在人们的思维认知里,本体和喻体虽然是两种不同认知领域中的事物,但是,比喻词“是、成为”则体现了他们之间“相同”的关系。暗喻是一个认知域的事物向另一个认知域事物的投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如: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俗语)
在这句中,本体是“夫妻”,属于“人”的范畴,喻体是“鸟”,属于动物的范畴。它们的相似点是“自私”。它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危险面前,首先选择的是自己,不够别人的死活,只管自己逃命,即使是夫妻也不行。所以,暗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较明喻又近了一步。
2.3借喻
在结构形式上,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借喻是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在本该出现本体的地方出现喻体。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题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诗描写的是“白雪”。但是在整句诗中,丝毫没有提到“白雪”二字,而是写了“梨花”。这是用“梨花”来喻“雪花”。他们之间的相似点是“白而美”。在人们的思维认知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是“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曾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他的意思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隔距离要有“胡”和“越”那么远,而在“喻”出现之后要像“肝”和“胆”那么近。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比暗喻更近了一步。借喻的喻体可以直接代替本体,来凸显本体的某些特征。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虽然已经很近了,但是他们之间所强调的还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本体和喻体还是属于不同的两个事物。
三、认知解释
首先看例子:
(1)月亮像一弯银钩,挂在夜空。(作者自拟)
(2)月亮是黑夜中朦胧的诗歌。(作者自拟)
(3)夜空中的一弯银钩,洒下一片无限的光辉。(作者自拟)
在这三句中,本体都是“月亮”。(1)句为明喻句,喻体是“银钩”,喻词是“像”。这就说明本体“月亮”与喻体“银钩”之间有相似点。“月亮”是地球最大的天然卫星,“银钩”是金属的一种,它们是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事物。它们之间本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只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弯弯的”相似点,喻词“像”就把它们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明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就是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距离。(2)句为暗喻句。喻体是“诗歌”,喻词为“是”。“月亮”是宇宙中的事物,“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们是不同领域中的两个事物,本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但是喻词“是”则体现了“月亮”是“诗歌”。这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似点“朦胧”。这就使原本为两个不同认知领域的事物跨越到了同一领域中,它们之间的距离比明喻进了一步。(3)句为借喻句。喻体是“银钩”。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弯”。由于本体和喻词被隐去了,要理解这个句子,就要我们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由相似点联想到别的事物。因此,用“银钩”来喻“月亮”,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更深了一层。也就是说,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就比暗喻更近了一步。
摘要:比喻修辞手段,能使语言从晦涩难懂变得丰富多彩,易于理解。比喻辞格关注相似性,由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构成。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表达同心理认知内在的理据性关系,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就蕴含着这样的有契性关系,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比喻修辞进行认知解释。
关键词:比喻,本体,喻体,认知距离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第3篇
本文讨论古代诗词七言句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
这种格式的比喻,有学者称为“连喻”[1],即在古代诗词七言句中,连续使用两个比喻,比喻词用“如”,也用“似”、“若”、“为”、“成”,还有省去比喻词的情况。翻检古代诗词(含散曲等),七言句中常见这种格式的比喻,通过语料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格式在结构、节律、本体喻体的位置和选用以及修辞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1.格式
“A如BX如Y”式比喻出现在古代诗词七言句中,即两个比喻连用是在七言(七个音节)中完成的,“A如BX如Y”是代表式,或曰基本式,也有用比喻词“似”“若”“为”“成”的,甚至还有省去比喻词构成的其他格式。
1.1 “A如BX如Y”式。
连用的两个比喻,比喻词都是“如”,这一类最多。如:
[1]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铜生吼。(李贺《开愁歌》)
[2]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
[3]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苏轼《南堂》)
[4]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李端《胡腾儿》)
例[1]“衣如飞鹑马如狗”、例[2]“水如环佩月如襟”、例[3]“簟纹如水帐如烟”、例[4]“肌肤如玉鼻如锥”等都是严格的“A如BX如Y”式。
1.2 “A似BX似Y”式。如:
[5]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7]人情薄厚苦须臾,昔似连环今似玦。(韦应物《行路难》)
[8]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二首》)
例[5]“脸似芙蓉胸似玉”、例[6]“露似珍珠月似弓”、例[7]“昔似连环今似玦”、例[8]“浓似春云淡似烟”等都是这一格式。
1.3 “A如(似、若、成、为等)BX似(如、若、成、为等)Y”式。如:
[9]始自西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白居易《捕蝗》)
[10]长鬟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刘禹锡《秦娘歌》)
[11]浮云似帐月如钩,那能夜夜南陌头。(梁简文帝《乌栖曲四首之二》)
[12]月华似璧星如珮,流影澄明玉堂内。(梁元帝《乌栖曲六首之四》)
[13]春虚寒丽石门泉,远似虹蜺近若烟。(汤显祖《石门泉》
[1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例[9]“荐食如蚕飞似雨”、例[10]“长鬟如云衣似雾”比喻词用的是“如”、“似”;例[11]“浮云似帐月如钩”、例[12]“月华似璧星如珮”比喻词用的是“似”、“如”;例[13]“远似虹蜺近若烟”比喻词用的是“似”、“若”;例[14]“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词用的是“如”、“成”。
1.4 用虚词“兮”连接前后两个比喻构成“A如B(兮)X如Y”式。如:
[15]剑如霜兮肠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李贺《白虎行》)
[16]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白居易《骠国乐》)
[17]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白居易《紫毫笔》)
这几个例子都是由“兮”连接前后两个比喻构成的“A如B(兮)X如Y”式。另外,还有省略比喻词的两个略喻的情况,如“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杨维桢《鸿门会》)”等,这里不作赘述。
2.节律特点
在诗词七言句基本节律条件的制约下,“A如BX如Y”构成的比喻连用格式,可能出现的音节分布是:
2.1 A为单音节,B为双音节,X和Y都是单音节。如:
[18]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杜甫《古柏行》)
[19]蒲如交剑风如薰,劳劳胡燕怨酣春。(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三首之二月》)
[20]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21]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晋白纻舞歌诗》)
上例中,A(柯、蒲、质)都是单音节,B(青铜、交剑、轻云)都是双音节,X(根、风、色)和Y(石、薰、银)都是单音节。
2.2 A为双音节,B为单音节,X和Y都是单音节。如:
[22]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韩琮《骆谷晚望》)
[23]头白如丝面如茧,亦学少年行不返。(王建《斜路行》)
[24]山高如梯水如箭,到家早晚樱桃绽。(郑珍《望乡吟》)
上例中,A(秦川、头白、山高)都是双音节,B(画、丝、梯)都是单音节,X(渭、面、水)和Y(丝、茧、箭)都是单音节。
2.3 用虚词“兮”连接前后两个比喻的(如上1.4),A、B、X、Y都是单音节。
2.4 比喻词(如、似、若、为、成等)都是单音节。
从节律上看,这种七言句应为2+2+3节律,无论“A如B”中A、B的音节变化如何,2+2的节律不变。1.4中提到的“A如B(兮)X如Y”式中,虚词“兮”在音律上与B邻接,不作停顿,“兮”后可稍作停顿,故仍为2+2+3节律。
3.本体、喻体的位置和选用
3.1从语序或“A如BX如Y”式比喻中喻体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形:一是喻体出现在本体之后,一是喻体出现在本体之前。喻体出现在本体之后所构成的比喻格式是:本体+比喻词+喻体,这是最常见的比喻形式,喻体出现在本体之前所构成的比喻格式是:喻体+比喻词+本体,这是比喻中的一种变化格式,修辞学上称为“倒喻”。
本体在前,喻体在后,是比喻中的常见语序,在“A如BX如Y”式比喻中也最多。如:
[25]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李廌《虞美人》)
[26]采莲朅去水无风,莲潭如镜松如龙。(鲍溶《采莲曲二首之二》)
[27]三更雪尽寒更切,泥床如水衾如铁。(释函可《寒夜作》)
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这种情况在“A如XB如Y”式中也能见到。如:
[28]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29]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3.2从喻体选用上看,“A如BX如Y”式比喻多用人们熟悉的直观形象的客观物象作喻体,无论是以物喻人,还是以物喻物或以人喻物,都能做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以物喻人。如:
[30]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萨都剌《燕姬曲》)
[31]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张问陶《论诗绝句》)
例[30]用“红花”比喻燕京女儿的容颜,用“漆”比喻燕京女儿的眼睛,例[31]用“风雨”比喻人“诗情”之聚兴,用“烟”比喻人“诗情”的散去,属于以物喻人。
以物喻物。如:
[32]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白居易《隋堤柳》)
[33]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例[32]用“烟”比喻“柳色”,“雪”比喻“柳絮”,例[33]用“珍珠”比喻“米粒”,用“雪”比喻米粒的颜色,属于以物喻物。
以人喻物。如:
[34]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韩愈《题木居士二首之一》)
[35]碧天如水月如眉,城头银漏迟。(秦观《醉桃源》)
例[34]用人的“头面”比喻树之“根”,“身”比喻树之“干”,例[35]用人的“眉”比喻弯弯的月亮,属于以人喻物。
4.修辞功能
4.1从修辞效果上看,“A如XB如Y”比喻式最大的特点是在七言中连续运用两个比喻,聚集多个人们熟悉的客观物象构成本体和喻体,通俗易懂,形象逼真,富有意境。孔子说:“能近取譬”(《论语.雍也》),《诗经.大雅.抑》中也说:“取譬不远,昊天不忒”,“A如BX如Y”比喻式的构成正是如此。如:
[36]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水如天。(冯延巳《鹊踏枝六首之三》)
[37]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贺铸《缚虎手》)
[38]笋如玉箸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39]从此音尘各悄然,春山如黛草如烟。(黄景仁《感旧四首》)
[40]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阮郎归》)
上面的例子中,月、练、水、天、车、鸡、马、狗、笋、玉箸、椹、簪、山、黛、烟、青梅、豆、柳、眉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客观物象,由这些客观物象构成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形象逼真,显现了比喻的修辞功能。
4.2以实喻虚,以虚喻实,本体和喻体巧妙结合,也是“A如XB如Y”比喻式运用比喻的修辞特点。如:
[41]斗室何来豹脚蚊,殷如雷鼓聚如云。(沈绍姬《蚊》)
[42]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唐寅《一年歌》)
[43]芙蓉花,落秋水,江白如练月如洗。(何景明《秋江词》)
[44]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冯延巳《归自谣》)
[45]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崔橹《华清宫三首之三》)
例[41]用“雷鼓”比喻豹脚蚊的叫声,用“云”比喻豹脚蚊聚集在一起之多,例[42]用“刀”比喻冬天的寒冷,“炙”比喻夏天的炎热,属于以实喻虚,例[43]“江白如练”是以实喻虚,“月如洗”是以虚喻实,例[44]“柳丝”“剪”成什么样,“花”“染”成什么样,不具体,是以虚喻实,例[45]用“梦”比喻“湿云”也是以虚喻实。
总之,“A如BX如y”是古代诗词七言句中常用的一种格式。“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礼记.学记》),了解这一格式并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是非常必要的。
注释:
[1]谭汝为《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谈到了这种格式,谭先生举了5个例子,见该书第40页,澳门语言学会,2003年9月出版。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辞格审美史”(项目编号:10BYY067)
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