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暴力元素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暴力元素范文(精选3篇)

暴力元素 第1篇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 余华 (1960- ) 从1983 年发表小说《第一宿舍》以来, 先后创作出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经典作品。纵览余华几十年的小说创作, 可以发现作品蕴含着较为清晰的暴力元素, 他曾经自己做过统计, 仅1986 年, 他写的小说里, 就有36 人被杀或是自杀, [1]某程度上说“暴力情结”已经成为余华小说创作的一个标签, 本文下面就从余华小说创作“暴力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进行简要论述。

2.余华小说创作“暴力情结”的成因

2.1 童年经验。

人类每一性格特征或情感倾向的形成往往与其童年经验密不可分, 余华小说创作对暴力的“钟爱”自然也不例外。“童年经验”主要指在童年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 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2]出生在医生家庭的余华不仅经常目睹鲜血和死亡, 他多次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到“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出来时, 身上都是血迹斑斑……手术室的护士几乎每天都会从里面提出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 [3]而且很少得到父母的悉心关怀, 父母经常把童年余华和哥哥锁在家里, 而他总是受到调皮且不负责任哥哥的欺负,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余华的暴力情结。

2.2 社会环境

余华亲历了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中期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时期, 他看到了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既有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语言谩骂和血腥暴力, 也有不堪一击的亲情友情和愚昧无知的自保。这一切社会乱象使正值青春叛逆的余华对世界、对他人失去了信任感、亲切感, 而且感受更多的是社会的冷酷与阴暗, [4]从而引发他对社会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产生深入思索。

3.3 前辈作家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余华也受到了文坛大家的深刻影响, 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当属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虽然余华一再说他从川端康成作品中感触最大的是其细节刻画, 但实际上川端康成的暴力抒写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余华的震撼, 使其对人类的粗暴与人性的邪恶有了别样认识。有了经典阅读意识的余华后来痴迷于卡夫卡的作品, 进而彻底改变了写作意识和行文风格, 无怪乎余华自己曾说“卡夫卡使我更像余华了”, [5]从此他对暴力的抒写开始显得“顺理成章”, 尤其是形成了对暴力的“冷漠叙述”风格。

3.余华小说创作中的暴力元素解读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 余华就通过暴力抒写来来揭示人性的丑恶一面。作品中瘦削单薄、孤身一人的“我”主动给司机让了一根烟以求搭便车, 没想到换来一句“滚开”, 而当气急败坏的“我”决定以暴制暴来与其“干一架”时, 却换来了司机的微笑与接纳。此刻尚未真正实施的“暴力”行为足以说明司机的可恶, 他的微笑绝不是出于“爱心”, 而是出于对“暴力”的恐惧和对“吸‘我’一根香烟”的无奈。在汽车抛锚后的抢苹果事件中, “我”善良的阻挠与反抗换来了众人无情的群殴。作品中“我”的鲜血就像伤心的眼泪一样流淌在心底, 他没有想到人们居然为了苹果就大打出手, 根本不会考虑他们是否应当拥有这些苹果, 更令人悲愤的是他们根本不理会甚至仇视别人善意正义的劝告, 这已经充分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陷。

如果说“暴力”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还比较温和隐性的话, 那么在《古典爱情》、《一九八六》等作品中暴力则是无比猛烈直观。这些作品中的暴力呈现的不仅仅是血腥与震撼, 而是对特殊社会背景下人性异化的批判。作品《古典爱情》并没有如同名字一样给世人展现一幅唯美的爱情画面, 而是通过血淋淋的暴力展示了一个不忍目睹的人间惨剧。幼女胳膊被屠夫一刀砍掉后“咔嚓”的情形一方面描绘了饥荒年代人类易亲相食的真实状况, 而一方面则极其敏锐地点出首当其冲的被食者是从未挣得“人”的地位的中国女性, 展露了被忽略已久的食人文化。[6]《一九八六年》则可以看成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的自残表演。历史的车轮虽然已经转到了20 世纪80 年代, 但是这位经历特殊的教师却自始至终难以摆脱过去的阴影, 在大街上利用古代中国的各种酷刑折磨着自己。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纯粹的疯子在暴力自残, 而是在思索他背后的社会因素。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悲剧, 而是蕴含了太多复杂或难以言说的时代元素。对此, 我们不应当仅仅反思, 而且还要思索如何走出人类的精神困境。

摘要: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 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明晰的特征, 其中暴力抒写堪称一个显著标签。余华小说作品中的暴力元素不是为了制造“吸引力”, 而是重在观照社会和人性, 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余华,暴力元素,小说创作

参考文献

[1]朱艳婷.余华作品涉及的西方死亡叙事特点[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1 (3) :40-42.

[2]王艳艳, 高淮生.孤寂的童年与冷酷的写作——论童年经验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J].电影文学, 2009, 03:135-136.

[3]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36.

[4]任亚芳.余华“暴力”“死亡”叙事的原因探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0, 17:82-83.

[5]王世诚.向死而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8.

暴力元素 第2篇

正文

2013年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称,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动画制作机构,央视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两部动画片被点名,称由于两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正在整改。这两部动画片也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国产动画代表作品。据悉,广电总局年内将出台国产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做出严格限制。

《新闻联播》的报道称,在整个动画片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个别动画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不文明的现象,个别暴力行为被未成年人效仿,造成人身伤害。因此,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才提出倡议。倡议书提出,避免在动画片中出现暴力、血腥、恐怖、低俗、色情的情节和画面,避免出现容易被儿童模仿的攻击、伤害、自残、虐待、犯罪等行为,避免在动画情节中出现将日常用品用于危险用途,不在动画片中使用粗话、脏话以及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同时,对于含有不良元素的动画片不发行,不播出。

动画片是孩子接触课堂书本外知识的最好平台,能否让动画片成为孩子在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快乐的教育辅助工具是家长们选择动画片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来,动画片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动画片以其形象性、娱乐性、教育性,带给儿童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和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并促进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们喜欢幻想自己是动画人物的主角,但是现在的动画大多充满了色情与暴力的影像,一旦让这些模仿和幻想力都很强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想,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当儿童接触了大量的暴力节目后会储存在记忆里,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模仿学习到的暴力行为,儿童若回忆到暴力行为可以解决问题,那么,在遇到相同问题时,他便会模仿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知缺乏守恒,具有“泛灵论”,且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动画片中的暴力可以通过改变儿童对暴力的态度去影响其行为。看暴力节目越多的儿童,会认为暴力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儿童接触的暴力节目越多,就越容易采取肯定侵犯性行为的态度,而且,侵犯性较强的儿童认为他人的侵犯性也较强。

动画片暴力影像的播放也是一个激发的过程。暴力影像可以激发观众的激动情绪,从而导致暴力行为。某网站的 BBS 有一个名为《为救喜羊羊,两岁男童砸坏 34 寸液晶电视打灰太狼》的帖子:“据王女士介绍,当天她儿子看的正是现在风靡一时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当看到灰太狼的阴谋即将得逞的时候,出于义愤,儿子拿起自己的心形塑料玩具,用尖角处狠狠地砸向了灰太狼。”可见动画片内容对儿童行为影响之大。

如果把暴力分为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的话,动画片中的暴力有着自己特殊的形态,它是一种“隐性暴力”,一种“快乐暴力”,是暴力娱乐化、暴力游戏化的集中体现。

对动画片影像中的暴力界定一直以来都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有很多动画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暴力的情节。另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和一些特殊的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也是动画片中暴力渲染的主要因素。这类具有暴力影像的動画片的副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首先,此类作品中的“英雄”多是些被神化了的人物,他们能呼风唤雨,上天入地,飞檐走壁。这容易助长儿童好高骛远,想入非非的心理。其次,此类动画片为暴力行为进行心理注解的情节,容易使儿童产生这样的心理:遇到对手,讲理是行不通的,只有拳脚相加,才能解决问题。再次,动画片作品中面对毁灭与残忍场景而哈哈大笑的动画形象使儿童们得到一种虚幻的快感,让他们善良的心灵变得麻木凶狠了,从而削弱了他们的怜爱之情。暴力行为的耳濡目染使儿童不再对血腥和痛苦感到震惊,他们或者将残忍视为一种娱乐,或者将暴力视为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

对于动画片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动画片表现的程式化、假定化的特点,将暴力化作形式之美,并高度统一于动人的内容。如《大闹天宫》本来饱含暴力色彩的打斗场面,但在富有中国情趣的曲线化造型、写意化动作和宏大的京剧锣鼓声中,成为一种线条和色彩舞蹈,继承了京剧中的武打舞蹈化、程式化传统,消解了暴力的残酷和血腥,令暴力段落演化成富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段落,达到了人物性格、故事情境和造型语言的完美结合。

对于动画片的暴力不能一概而论,也要因对象而异,要在掌握儿童思想水平的基础上,把握“分龄控制适度正当暴力内容比例”。这就是动画作品的分级问题,“分级制”不意味着“儿童不宜”,不是变相给暴力、色情内容开绿灯,而是针对动画作品的受众不同,按年龄段加以区分。“分级制”的实质是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分开。目前,一些国家正在探索利用技术手段对媒介内容进行分级,现已开发出若干种软件,其中一种将网上暴力节目分为五级,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若干级别,控制儿童观看。科学地分级,将对中国动漫产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暴力元素 第3篇

宫崎骏说:“孩子不是为了大人而活, 而是在品味只有在年幼时才有的滋味。童年5分钟的经历比大人一年的经历更有价值。”对于动画片来说, 儿童是一个很大的受众群体, 可是由于儿童的消费能力多是由其父母家长这些成年人所决定的, 所以动画为了适应其消费群体, 它的商业气息更加浓重, 一些成人化语言、暴力元素充斥在动画中, 对儿童行为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儿童是指多大年龄的人, 社会和人们公认儿童的年龄段为0~14岁。一些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设置的。

对于儿童而言, 其主要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和观察, 学习身边的老师、家长, 学习看到的一切事物。动画片是儿童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儿童人生经验的另一种补充形式, 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对儿童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动画中的人物行为、语言、穿着等各个方面, 都是儿童模仿的焦点。但是儿童自身不具备成熟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他们不能很好地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 只能一味地去模仿学习, 而动画中的一些暴力元素, 恰恰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 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动画中的暴力元素不仅影响着儿童的行为, 对儿童的情绪、语言以及社会认知都有着深远影响。

2 动画对儿童的影响

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导致儿童行为异常的事情有很多案例:4岁男孩模仿奥特曼“上吊”, 5岁女孩受动画片“启发”撑着雨伞跳楼, 9岁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重点情节, 将两个玩伴捆绑并用火烧成重伤, 10岁女孩模仿《熊出没》光头强用电锯锯妹妹……

这些事例都向人们展示着动画中暴力元素的危害, 儿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充满了探索欲望, 这些动画, 不仅仅是给他们娱乐, 也充斥着教育的向导作用。施拉姆曾提出“所有电视节目都有教育功能, 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1]”动画是由成人的创作思维和儿童的接受思维两部分组成的。说教也是一门艺术, 与外国动画片相比, 国产动画片中的说教模式太过低幼化, 外国动画片能够得到儿童欢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究说教过程的方式方法, 而国产动画片除了枯燥的说教外, 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多以一些打斗场景暴力元素吸引他们。对于儿童来说, 伴随他们成长阶段最多的动画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如何将动画中的暴力元素驱逐出儿童的世界, 创造一些充满教育意义的动画作品是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索的。

儿童是一个不确定的个体, 他 (她) 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培养阶段, 而动画中暴力元素除了行为也含有一定的暴力语言, 这对儿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儿童喜欢看动画, 他们会将动画中所提及的词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一些还没有分辨能力的儿童, 就会将动画中的暴力语言运用于平时的生活中, 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和与人交流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心理学家对暴力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从心理社会因素的角度进行探讨的。一方面, 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在现实世界中的思想与行为;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没有暴力倾向的儿童来说, 长期接触含有暴力元素的动画节目会使他们接受动画中的暴力思想, 也增加了其使用暴力的可能性。国外的很多实验研究都证明了观看暴力动画后, 儿童会出现暴力倾向, 长期的观看则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儿童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 他们的行为规范都是需要成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慢慢引导。动画是对儿童行为规范进行教育的一个良好的途径, 但是动画中的暴力元素会影响儿童的认知的发展, 因此对于儿童观看的动画, 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进行规划发展, 使其更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以及更加有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面对动画暴力元素的应对方法

在我国, 虽然国家会对动画进行审查, 但是审查多是关注政治问题, 对于暴力元素关注是不够明显的。与其他国家相比, 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实施了动画分级制度, 而在我国许多人心中, 仍然存在着动画就是给儿童看的这种思想, 所以不管动画是什么样的内容, 只要是儿童愿意看的, 大家都会觉得是合适的, 并没有对儿童的年龄段与可以观看的动画内容作出明确的界限规定。例如:在日本《蜡笔小新》是15岁以下儿童不适合观看的, 而在国内却被引进播放于各大少儿节目中。对于暴力动画, 政府要从源头做好把关工作, 坚决禁止暴力元素的传播, 尽快出台符合中国特色的动画分级制度, 使动画创作者更加明确的定位不同年龄段的观看需求, 创作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动画片。在引进国外动画片的时候, 要做好严格的把关, 不仅要看动画片的意识形态, 更要关注动画片的心理健康。

根据动画的播出时间, 电视台可以将动画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个类同于动画分级制度, 只是, 这个仅仅是通过播放时间, 将适合儿童看的动画片播放在黄金时间段, 将一些适合成人看的动画于夜晚或者凌晨播放。由于大多数儿童第二天还要上学, 且他们不像成人一样会睡那么晚, 生活较为规律, 这样可以无形中避免了儿童观看到一些不适宜他们年龄段观看的动画的可能性。

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 动画承载的不仅是儿童的梦想, 也是创作者儿时的梦想。然而由于市场的竞争压力, 一些媒体过分地追逐视觉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忽略了自身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素养, 将一些暴力元素加入创作中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这样使一些儿童过早地接触一些暴力内容, 也使那些没有分辨能力只会一味模仿的儿童在生活中盲目地学习和模仿, 造成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 出现一些难以挽回的悲剧。因此, 在创作过程中, 创作者应该做到自律, 不管是在题材还是在制作手段上, 都应该尽量减少暴力元素的表现, 在不得不展现出暴力元素时, 也可以通过镜头的改变与运动变化来渲染和营造出情绪的变化。而且, 在制作动画过程中, 如果遇到需要提示的相关画面, 应该加上文字等内容, 对画面进行提示, 从而向儿童展示出一个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社会环境。

在动画的观看过程中, 大部分家长往往忽略了自己在陪同这个过程中所起到作用。动画是孩子成长生活过程中的朋友, 但是它不能代替家长的作用。而且儿童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 这样更加需要家长的监督与陪伴。当观看到不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画面, 家长可以在一旁对儿童作出解释。有时候这些画面也许会有文字提示, 可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儿童, 文字的解释难以理解, 家长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解释, 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儿童深化对观看动画的理解, 这样更加有益于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可以避免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

4 结语

动画中的暴力元素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及深刻的, 为了防止暴力元素影响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 需要国家的监管、创作者的自制还有家长的陪伴, 只有从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和维护, 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创造出更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动画中逐渐渗透了许多商业气息, 使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有所缺失, 过多的成人化语言、暴力元素出现在动画片中, 使其背离了动画原有的美好、纯真的本质。儿童对于区分信息好坏的界限是模糊的, 而动画不仅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而且对于塑造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暴力:影响,儿童的认知

参考文献

暴力元素范文

暴力元素范文(精选3篇)暴力元素 第1篇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 余华 (1960- ) 从1983 年发表小说《第一宿舍》以来, 先后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