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托伐他汀联用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81

阿托伐他汀联用(精选11篇)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1篇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阿昔莫司,药理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重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三种, 分别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阿托伐他汀得功用是降低血胆固醇, 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中风等, 且作用时间长、降脂作用好、见效快、不良反应小等, 是较为理想的一种降血脂药物。阿昔莫司作为临床上的一种新型烟酸衍生物, 自身结构发生变化, 因而在抵抗胰岛素、调血脂等方面的功效都比烟酸优越, 且可以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浓度, 促进高密度脂蛋白合成, 降低脂蛋白水平[1]。但是, 单用阿昔莫司, 虽然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效果并没有合并二者疗效明显。

1 临床药代动力学的特征

阿托伐他汀口服1~2 h后, 患者的血浆浓度将会大幅度提高, 在肝脏选择上有高度灵活性, 并且通过OATP转运, CYP3A4代谢。14 h为平均半衰期, 主要经由肝脏、肝外代谢后, 通过胆汁进行清除。口服相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 发现不同患者之间的血药浓度差异较大。分析其原因, 发现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差异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产生较大影响, 且药物的吸收转运体、代谢酶、药效酶基因多态性等也直接影响了药物的吸收代谢[2]。有学者研究得知521CC基因型携带者的阿托伐他汀的AUC0-48h比TT基因型携带者大概高144%, 差异显著 (P<0.001) 。这表明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受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大。另一项阿托伐他汀治疗中CYP3A4对疗效的具体影响试验中, 340例高胆固醇患者接受了CYP3A4基因分型, 结果得出: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层面上说, 野生型患者较突变型患者幅度更加大。然而, 联合多个基因多态性对血药浓度具体影响目前尚未得出定论。口服阿昔莫司吸收较快, 且完全, 90%可以通过原形药物经由肾脏向体外排出[3]。跟阿托伐他汀药比起来, 它的药代动力学机制相对简单得多。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阿昔莫司两药时, 由于它们的代谢及排泄途径存在差异, 由此可以推出, 二者之间的消除作用不大, 但是否对药物分布、吸收有影响, 影响有多大尚待深究。但可以肯定的是, 联合阿昔莫司及他汀类降脂药在高脂血症治疗中具有不可复制的优点, 如安全、有效。

2 临床疗效评价

阿昔莫司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浓度, 有效合成高密度脂蛋白, 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载脂蛋白A水平, 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治疗用药。有报道指出, 选取5000例心血管患者通过服用一种调血脂药来治疗, 治疗3~6年后, 发现达到疗效的仅有20%~40%。这就意味着单一用药并不能取得确切、明显的疗效[4]。在186例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中进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昔莫司治疗, 阿托伐他汀组 (52例) 、阿昔莫司组 (54例) 、联合治疗组 (80例) , 疗程12周。结果显示: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变化情况来看, 联合治疗组的变化幅度最大, 这三项指标均得到有效降低, 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幅度明显比单用组好, 差异显著 (P<0.01) 。由此可知,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在降血脂方面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且这是单药作用难以比拟的。复方制剂促使体内的各组分的协同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体内的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减少, 患者的服药次数减少, 有效提高了其依从性。然而, 阿托伐他汀钙、阿昔莫司复方制剂专门的研究或文献目前尚未报道。推进市场的同类型复方制剂目前只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烟酸缓释片两种。一项研究表明, 辛伐他汀烟酸缓释片在混合性高血脂患者治疗中具有重要功效, 每日口服适量药物后, 患者血脂有效下降[3]。上述两种复方制剂虽然在治疗中起到较好效果, 但由于较常见烟酸不良反应, 因而在临床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进行单次口服10 mg阿托伐他汀后, 发现阿托伐他汀药的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P<0.05) 。这试验结果跟另一文献报道的中国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进行单次口服250 mg阿昔莫司后, 阿托伐他汀药的代动力学参数之间接近均衡这一结果近似。由此可知, 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昔莫司, 彼此药代动力学之间的行为改变并不明显, 可能药代动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存在。但由于单次服药方面理论支撑相对薄弱, 很有必要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在此基础上, 通过自身对照与平行对照设计方式实现更深一步的研究[5]。

3 复方制剂较单药疗效的比较

有研究表明, 在比较单用烟酸缓释片、单用洛伐他汀及洛伐他汀烟酸缓释片的疗效时, 得出的结果是三种方式均能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洛伐他汀组和烟酸缓释片组促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洛伐他汀烟酸缓释片有效降低了三酰甘油和脂蛋白A。此外, 研究还发现即使单药洛伐他汀用药量升高, 也不能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临床只需使用剂量较少的洛伐他汀烟酸缓释片便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为复方制剂中烟酸类与他汀类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二者有着互补的药理作用, 因而取得的疗效也是较为全面的。至于安全性, 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10%, 烟酸20%~23%, 而复方制剂18%~19%。这就表明, 烟酸缓释片在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都比单独使用的理想。由此可见, 复方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但在配制新型复方剂制剂的时候, 如若能够结合比上述两个复方成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更好的他汀类及烟酸类药物, 将可能获得更为理想的功效[6]。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创新型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剂, 能够有效抑制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在合成胆固醇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通过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来将自身应有功效发挥出来。而阿昔莫司做出临床上的一种创新型烟酸衍生物, 自身调脂作用主要通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总胆固醇的水平来发挥。目前, 临床一般通过将这2种药物联合使用来达到调节血脂水平的目的。混合高血脂及严重高血脂患者中有效进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昔莫司治疗, 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确切的效果, 且安全性较好, 值得临床的推广使用。然而, 药代动力学研究还需要更加系统和全面, 应该进一步探讨联用药代动力学的具体特征。

参考文献

[1]乙成成, 刘雯雯, 张颖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2 (2) :224-226.

[2]张娜娜, 杨志明.联合应用阿昔莫司和阿托伐他汀治疗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心脏杂志, 2008, 20 (2) :190-192.

[3]吴永杰.阿托伐他汀和阿昔莫司联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11) :173-174.

[4]Pasanen MK, Fredrikson H, Neuvonen PJ, et al.Different effect of SLCO1B1 polymorphism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torvastatin androsuvastatin[J].Clin Pharmacol Ther, 2011, 82 (6) :726-733.

[5]袁钊, 温金华, 熊玉卿.基因组学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代谢、转运及药效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 (5) :371-375.

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说明书 第2篇

【拼音全码】ATuoFaTaTingGaiFenSanPian(JingShu)

【主要成份】阿托伐他汀钙。

【性状】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为白色片剂。

【适应症/功能主治】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如:糖尿病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患者。

【规格型号】10mg*7片

【用法用量】病人在开始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治疗前,应进行标准的低胆固醇饮食控制,在整个治疗期间也应维持合理膳食。应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基线水平、治疗目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常用的起始剂量为10mg每日一次。剂量调整时间间隔应为4周或更长。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大剂量为80mg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每日用量可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一次服用,并不受进餐影响。对于心血管事件的低危患者治疗目标是LDL-C<4.14mmol/L(或<160mg/dL)和总胆固醇<6.22mmol/L(或<240mg/dL),中危患者治疗目标是LDL

【不良反应】1.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其他还有头痛、皮疹、头晕、视觉模糊和味觉障碍。2.偶可引起血氨基转移酶可逆性升高。因此需监测肝功能。3.少见的不良反应有阳痿、失眠。4.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肌炎、肌痛、横纹肌溶解,表现为肌肉疼痛、乏力、发烧,并伴有血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肌红蛋白尿等,横纹肌溶解可导致肾功能衰竭,但较罕见。5.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与免疫抑制剂、叶酸衍生物、烟酸、吉非罗齐、红霉素等合用可增加肌病发生的危险。6.有报道发生过肝炎、胰腺炎及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

【禁忌】对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注意事项】1.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胆固醇和血肌酸磷酸激酶。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时血氨基转移酶可能增高,有肝病史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还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试验。2.在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治疗过程中如发生血氨基转移酶增高达正常高限的3倍,或血肌酸磷酸激酶显著增高或有肌炎、胰腺炎表现时,应停用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3.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时如有低血压、严重急性感染、创伤、代谢紊乱等情况,须注意可能出现的继发于肌溶解后的肾功能衰竭。4.肾功能不全时应减少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剂量。5.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宜与饮食共进,以利吸收。6.饮食疗法始终是治疗高血脂的首要方法,加强锻炼和减轻体重等方式,都将优于任何形式的药。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1.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与口服抗凝药合用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使出血的危险性增加。2.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与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红霉素、吉非罗齐、烟酸等合用可增加肌溶解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的危险。3.考来替泊、考来烯胺可使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故应在服用前者5小时后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京舒)。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的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通过增加细胞表明的肝脏LDL受体以增强LDL的摄取和代谢。阿托伐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生成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颗粒数。阿托伐他汀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活性显著和持久性增加,进而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颗粒治疗发生有益变化。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通常降脂类药物对这类患者的疗效不佳。

【药代动力学】尚不明确。

【贮藏】避光,28℃以下保存

【包装】7片/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0021

【生产企业】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3篇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高血脂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面临着严峻的血脂异常高发情况。而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一项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认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与辛伐他汀(舒降之)治疗高脂血症各45例,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住院患者90例,清晨空腹血脂符合下列标准之一,TG≥1.90 mmol/L;TC≥5.67 mmol/L。标本均除肝、肾、甲状腺疾病及1型糖尿病、药物所致的高脂血症,并在近1月内未服用过降血脂药物。90例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16例,年龄60~85岁,平均72.5岁;高TC血症32例,高TG血症8例,混合型高脂血症50例;LDLC≥3.97 mmol/L者69例,HDLC≤1.00 mmol/L 27例。

1.2 观察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5例。两组均常规低脂膳食,A组服用辛伐他汀20mg,B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均每日睡前1次,疗程5周。服药前及服药4、5周询问服药反应, 查血TG、TC、LDLC、HDLC、谷丙转氨酶(ALT)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卫生部1998年颁发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C下降≥19%,TG下降≥45%,HDLC上升≥0.28mmol/L为显效;TC下降达10%~18%,TG下降达20%~45%,HDLC上升达0.18mmol/L~0.27 mmol/L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TC上升≥10%,TG上升≥10%,HDLC下降0.18 mmol/L为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x±s表示,血脂水平分析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及HDLC水平变化

服药5周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TC、TG、LDLC均显着下降(P<0.01),HDLC均明显上升(P<0.05),但以B组更为显着, 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及HDLC水平变化注: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两组间治疗前比较P>0.05。

2.2 副反应

服药4、5周末,A组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两下肢和腹部肌肉疼痛,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影响治疗。 B组仅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血ALT轻度升高(未超过正常值的2倍),1例出现轻微上腹不适,均未终止治疗。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属于HMGCOA原酶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血脂药物,它通过HMGCOA可逆性竞争抑制HMGCOA还原酶,刺激LDL受体合成和数量的增加,从而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LDL的消除,升高HDL水平。HDLC可通过提供载脂蛋白C和胆固醇脂,将肝外组织胆固醇转运到肝脏,激活脂蛋白酶,促进VLDL的转化和消除,对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LDL血症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甚至可以使斑块收缩变小,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对血小板和凝血或纤溶系统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此类药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醇血症、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防止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关于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已经超过10年。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并不多,主要是肝酶增高,其中部分为一过性,并不引起持续肝损伤和肌瘤。定期检查肝功能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使用的前3个月,如果病人的肝脏酶血检查值高出正常上线的3倍以上,应该综合分析病人的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变化的可能,如果确实是他汀引起的,有必要考虑是否停药;如果出现肌痛,除了体格检查外,应该做血浆肌酸肌酸酶的检测,但是横纹肌溶解的副作用罕见。另外,它还可能引起消化道的不适,绝大多数病人可以忍受而能够继续用药。通过本次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是强效他汀类药物,它们对降低TC、TG和LDLC均有显着疗效,且能提高HDLC,未發现有临床意义的持续ALT升高,降脂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但又以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为显着。因此,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睡前给药是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阿托伐他汀是高效、安全的降脂药物。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重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预防中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7年01期

[2] 徐叔云,魏伟.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9280.

[3] 赵水平.冠心病整体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重要地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 32(4):379381.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诊断为冠心病患者80例, 随机均分为试验组 (40例) 与对照组 (40例) 。实验组:男18例, 女22例, 年龄范围40~80岁, 平均年龄53.3岁;对照组:男20例, 女20例, 年龄范围45~78岁, 平均年龄50.3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详细检查确诊为冠心病, 并排除冠心病以外的其他严重疾病, 如肝硬化、严重心衰、支气管哮喘等,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传统治疗方法, 包括欣康扩张冠状动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美托洛尔改善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等, 如有水肿者予相应利尿治疗, 心绞痛发作者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d、qd稳定斑块, 调节血脂;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阿托伐他汀10mg d、qd与曲美他嗪20mg/d、tid联合应用。观察8周后两组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统计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 定期心电图检测。8周后, 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经治疗后分为: (1)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很少发作, 心电图结果显示ST段正常, 症状明显减少 (2) 有效:心绞痛发作较前发作频率减少, 心电图稍有ST段压低; (3) 无效:心绞痛发作未见明显减轻, 心电图表现未见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 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为66.9%, 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为79.8%, 说明试验组联合用药疗效高于单独用药,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1。

注: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上根据具体分型治疗, 一般治疗方法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率、降低血压、利尿及他汀类药物调节血管稳定斑块等[2]。目前临床上他汀类药物应用广泛, 不仅作为降脂药, 同时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基础药物, 研究表明其通过调节胆固醇及脂蛋白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最终起到稳定斑块, 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的严重病变。临床表明对冠心病治疗有效[3]。本研究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 通过临床观察, 二者合用可能具有增加冠脉血流, 拮抗血管收缩因子, 降低前后负荷, 改善周围循环, 同时能减低心脏工作负荷, 最终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引起的不良反应[4]。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 对照组总有效率66.9%, 试验组总有效率79.8% (P<0.05) 。本研究表明在扩冠、抗血小板等基础治疗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即对照组治疗具有临床效果, 但疗效仍不如联合曲美他嗪即试验组治疗明显, 故提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使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心电图及各项实验指标恢复正常, 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并证明二者联合使用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在未来的冠心病治疗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青虎, 王丽杰.冠心病治疗进展[J].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3 (6) :693-694.

[2]Richardson P, McKenna W, Bristow W, et al.Report of the1995 World O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tion of CardiologyTask Force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omyopathies[J].Circulation, 1996, 93 (5) :841-842.

[3]杨永华, 朱伟荣, 朱建秀, 等.灯盏花素治疗冠心病30例临床研究[J].中西医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1 (3) :141-142.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5篇

【关键词】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阿托伐他汀;剂量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13-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上升,冠心病也成为了危害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增高[1]。此次研究对我院142例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采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142例, 其中男性90例,女性52例,年齡63~87岁,平均年龄(75.14±8.59)岁。所有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时,均通过冠脉造影术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证实为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选入标准:①肝、肾功能正常;②无恶性肿瘤;③未经过肠胃手术;④对他汀类药物不产生副作用及过敏;⑤无精神类疾病。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类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硝酸酯类及抗血小板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口服,1次/d,10mg/次;观察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口服,1次/d,40mg/次。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内发生的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缺血性卒中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TNF-α、hsCRP、IL-6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hs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hsCRP、IL-6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心脑血管发生率为5.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0%(P<0.05)。详见表2。

表1两组TNF-α、hsCRP、IL-6比较(x±s)

组别例数

hsCRP(mg/L)IL-6(ng/L)TNF-α(ng/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715.72±1.493.98±1.43*8.67±2.696.78±2.11*35.14±8.3618.81±6.57*

对照组715.92±1.735.17±1.748.67±2.957.69±2.3434.86±8.9225.81±7.6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

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心脏死亡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发生率

观察组711(1.41)1(1.41)2(2.82)4(5.63)

对照组714(5.63)3(4.23)5(7.04)12(16.9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冠心病是患者体内血液异常出现的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其心脏血管壁内大量的脂质沉积,导致其出现粥样硬化,最终对患者血管造成阻塞的一种疾病[2]。在日常临床治疗冠心病时,多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血脂效果,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内皮功能的作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血脂,还可以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稳定冠脉斑块等效果[3]。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值均低于对照组,并且治疗后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可见,大剂量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效果较好。另外,虽然目前对于阿托伐他汀的抗炎效果没有明确的表述,但是有许多的研究认为阿托伐他汀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炎症相关因子、蛋白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使炎症反应得到降低。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使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后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章丽,陈良剑.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14):2044-2046.

[2]吴美善,熊玮,梁新剑,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10):111-112.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38例, 女22例, 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55.2岁, 病程1~10年, 平均6.82年;对照组男36例, 女24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4.8岁, 病程2~10年, 平均6.9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口服20 mg/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血脂康胶囊, 口服, 2粒/次, 2次/d。疗程为6周,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5 d以及治疗期间均避免服用影响血压的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及血压等情况。血脂指标包括血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高密度脂蛋白 (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以及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等。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级别, 显效+有效=总有效。 (1) 治疗后舒张压下降幅度≥10 mm Hg, 血压得到明显控制, 心绞痛出现频率显著降低即为显效; (2) 治疗后舒张压下降幅度<10 mm Hg,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心绞痛出现频率有所降低即为有效; (3) 治疗后患者的各方面指标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即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91.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血脂情况的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 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观察组患者各项治疗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降压降脂、调节免疫、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等功能, 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之一[2]。血脂康是一种天然他汀类中成药, 具有除湿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功效, 并且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具有二级预防作用。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与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相比, 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且后者血压、血脂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因此, 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漆军华.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 2012, 6 (3) :835-837.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7篇

1材料

1.1供试动物

健康家兔, 雌雄兼用, 体重2~3kg, 由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合格证号:粤实动证字第2007082号) 。

1.2药品及试剂

阿司匹林, 由德国Bayer Health Care AG生产, 批号:BTA5B35/2。阿托伐他汀钙, 由辉瑞公司生产, 批号:65837019。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系瑞士进口分装, 批号:11008A-08。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 为Sigma公司产品, 批号:066K1218, 现配现用。

1.3主要仪器

TYXN-96型多功能智能血液凝聚仪, 由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生产。80-2型电动离心机, 由金坛市新航玻璃仪器厂生产。AY120型分析天秤, 由日本SHIMADZU 公司生产。

2方法

2.1血小板血浆制备

离体试验用自动采血针自清醒家兔耳缘静脉取血, 在体试验用自动采血针在3.5%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下通过心脏穿刺取血, 取血后直接注入到含有3.28%的枸橼酸钠 (血液量与枸橼酸钠体积比为9∶1) 的试管中, 在20~25℃条件下以500rmin-1的速转离心5min, 即得上层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rich plasma, PRP) , 余下的血浆再以3000rmin-1的转速离心10min, 得上清液即为贫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poor plasma, PPP) [3]。

2.2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计算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按下式计算:IR= (CGR-TGR) /CGR100%;

IR:聚集抑制率 (%) ;CGR:对照管聚集百分率 (%) ;TGR:试验管聚集百分率 (%) 。

2.3药物试验

取体重2~3kg的正常家兔, 雌雄兼用, 在体和离体试验均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 (NS) 组、ATV组、ASA组及ATV+ASA组, 每组8只。

2.3.1 离体试验

分别取生理盐水 (NS) 、ATV (60μgmL-1) 、ASA (800μgmL-1) 及ATV与ASA的混合物 (含ATV 30μgmL-1、ASA 400μgmL-1) 各20μL, 加入180μL PRP中置于37℃孵育4min。由PPP调零后, 用微量进样器在不同比色杯中分别加入AA和ADP诱导剂11μL (AA的最终浓度为0.35mmolL-1, ADP最终浓度为2μmolL-1) , 按比浊法用TYXN-96型多功能智能血液凝聚仪测定离体家兔用药前后血小板5min内聚集率, 同时计算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

2.3.2 在体试验

取上述家兔, 分别用生理盐水 (2mLkg-1) 、ATV (2mgkg-1) 、ASA (10mgkg-1) 及ATV (2mgkg-1) 加ASA (10mgkg-1) 灌胃给药。给药前及给药后0.5, 1, 2, 3和4h分别自心脏取血制备PRP与PPP, 各取200μL于37℃中孵育4min。再按离体试验方法测定家兔用药前后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5min内聚集率, 并计算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

2.4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以undefined表示, 统计学处理采用F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

3结果

3.1ATV和ASA及其联用对AA诱导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试验显示ATV、ASA及其联用均具有抑制AA诱导的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且联合应用的作用更强, 联合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率比单用ATV的提高17.7%, 比单用ASA的提高93.5%, 其结果见表1。

*P<0.05, **P<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3.2ATV和ASA及其联用对ADP诱导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试验显示ATV、ASA及其联用也均能抑制ADP诱导的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 联用对ADP诱导的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也较单用为强, 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率比单用ATV的提高7.3%, 比单用ASA的提高9.8%, 其结果见表2。

*P<0.05, **P<0.01 compared with NS.

3.3ATV和ASA及其联用对AA诱导在体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试验显示, 与离体试验结果类似, ATV、ASA及其联用均具有抑制AA诱导的在体家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0.01) , 其中两药联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比使用任一单独药物要强, 其结果见表3, 4。

*P<0.05, **P<0.01 compared with 0 hour.

*P<0.05, **P<0.01 compared with ATV+ASA.

3.4ATV和ASA及其联用对ADP诱导在体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试验显示ATV、ASA及其联用均能抑制ADP诱导的在体家兔血小板聚集, 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0.01) , 其中两药联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比使用任一单独药物要强, 其结果见表5, 6。

*P<0.05, **P<0.01 compared with 0 hour.

*P<0.05, **P<0.01 compared with ATV+ASA.

4讨论

心脑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脂质代谢紊乱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在各类血栓形成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调血脂和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因此研究安全有效的此类药物非常重要。ASA可使环氧化酶乙酰化而失活, 其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血小板上的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作用下主要生成TXA2, 而血管内皮上的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作用下主要生成前列环素 (PGI2) 。TXA2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 并且是一种促使血小板激活的因子。PGI2作用正好和TXA2相反。PGI2一方面可使血管扩张, 另一方面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使cAMP含量增加, 从而对血小板激活有抑制作用[4]。

ASA问世100多年来, 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炎、感冒发热和风湿病等。1970年前后, 学者们发现它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 能防止血液凝固成血栓。此后, ASA便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成了当今公认的抗血小板凝聚防治血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但目前临床试用的结果表明, ASA只对部分血栓栓塞性疾病有效。根据丹麦科学家的报道, 预防性应用ASA有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长期服用小剂量ASA, 胃粘膜前列腺素水平明显下降, 对胃粘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 同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增加, ASA和非类固醇抗炎药合用时, 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更大。使用大剂量ASA可引起恶心呕吐、耳鸣、重听、眩晕、视力减退等所谓水杨酸反应, 还可引起局部过敏反应 (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 使病人发生窒息) 和全身过敏反应 (如诱发哮喘或过敏性休克) 。另外, 肝脏损害作用与水杨酸的血药浓度是平行关系, 而以25mg/100mL为损肝阈值, 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局限性肝坏死。ASA也可引起肾髓质缺血, 继而发生肾乳头坏死。他汀类药物ATV具有可靠的调血脂作用, 其是选择性、竞争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 减少肝细胞合成及储存胆固醇, 加快LDL-C的代谢清除, 从而降低血中TC、LDL-C, 同时具有降低TG的作用, 同时可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反应[5]。因此对血脂升高尤其是胆固醇升高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粘度增高及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管阻塞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但会引起口干、便秘、腹痛、消化不良、流感样症状、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还会引发皮疹。他汀类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肝毒性和肌病, 包括肌炎和横纹肌溶解[6], 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痛、少尿或无尿、血清肌酸激酶 (CK) 增高, 虽然罕见, 却有ATV引起肝酶升高和肌痛的报道。肝酶的升高 (>3倍正常值) 与剂量相关, 剂量越大, 毒副作用越大。因而, 研究疗效更好而不良反应较少较轻的抗血小板药物显得非常重要。

本实验表明, 无论离体还是在体试验, ASA、ATV联用均有抑制AA或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且联用单用ASA和ATV作用更强。提示联合用药可能会增强对血小板聚集引起的包括心脑梗塞在内的血栓栓塞疾病的防治效果, 同时可减少单药的剂量而降低毒副作用, 使用药更安全有效。结果还表明, 随在体试验的剂量较离体试验的剂量为小, 作用也相应减弱, 说明ASA、ATV及其联用对在体和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具有正相关性。至于联合应用后作用增强的机制以及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 (atorvastatin, ATV) 与阿司匹林 (aspirin, ASA) 联用对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 和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运用比浊法原理, 经TYXN-96型多功能智能血液凝聚仪测定ATV与ASA单用及联用对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结果:ATV与ASA均能抑制AA和ADP诱导的离体和在体家兔血小板的聚集, 且ATV和ASA联合应用抑制作用更强。结论:ATV和ASA联用可增强对AA和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提示临床联用这些药物治疗血栓等栓塞性疾病或使用其复方制剂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家兔,血小板聚集

参考文献

[1]陈学风, 艾相平, 谭传金, 等.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J].中国新医药, 2003, 2 (5) :92-93.

[2]黄震华.阿司匹林作用再评价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 2000, 16 (5) :322-324.

[3]朱敏恒, 吴越.烟酰水杨酸对Collagen、ADP、AA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5, 21 (10) :1232-1234.

[4]吴士尧.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临床药学, 2005, 14 (4) :199-204.

[5]李延芳, 吕旭红, 赵金.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 2005, 4 (21) :37-38.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10月, 来本院治疗的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1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83例, 女67例;年龄在61~7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6.32±1.78) 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75例老年患者,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2,3]

(1) 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未经正规治疗且愿意按照本研究要求坚持服药者; (2) 排除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者、有脑卒中病史者、中重度心力衰竭者及严重心律失常者; (3) 近期无手术、外伤史; (4) 无肝肾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急慢性炎症性、肿瘤等其他疾病; (5) 无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使用禁忌证。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心肌缺血、抗凝等常规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 (立普妥,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与氯吡格雷 (波立维, 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服用方法为阿托伐他汀每晚口服20 mg (1片) , 氯吡格雷首次口服300 mg, 随后调整为口服75 mg/d, 服用两月后观察疗效。

1.2.3 疗效判定[4]

(1)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复查心电图见ST段及T波恢复正常; (2) 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80%;复查心电图见ST段低平, T波倒置有所恢复; (3) 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 复查心电图ST段低平或T波倒置无好转; (4) 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且持续时间增长。总有效=显效+有效。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服用药物两个月后, 复查心电图并评估症状对照疗效判定标准得:观察组显效28例 (37.333%) 、有效41例 (54.667%) , 无效6例 (6.667%) , 加重0例 (1.333%) , 总有效率92.000%, 高于对照组显效12例 (16.000%) , 有效35例 (46.667%) , 无效21例 (28.000%) , 加重6例 (8.000%) , 总有效率62.6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a代表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安全性比较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监测血压、心率、肝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改变。对照组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例;观察组出现心肌梗死1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形成, 继发斑块破裂、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绞痛, 轻微的活动即可诱发。

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上疗效明确、使用广泛的降脂药物, 其可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HMG-Co A还原酶, 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从而减少斑块内的脂质沉积, 延缓甚至逆转斑块的形成, 稳定易损斑块[2]。另外阿托伐他汀还能够增加NO及内皮素的生物活性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促进内皮细胞增值, 恢复其功能, 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减少血小板的激活及黏附[5]。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其可通过选择性地、不可逆地抑制二磷酸腺苷与其血小板受体结合, 同时抑制与之耦联的糖蛋白复合物 (GPⅡb/Ⅲa) 活化, 纤维蛋白原不能与之结合, 从而血小板聚集受抑制[2]。两者的药理作用相互协同, 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炎症因子水平等, 稳定斑块, 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少血栓形成, 从而改善心绞痛的症状。

综上所述,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使用常规抗心肌缺血、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及氯吡格雷可更显著地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改善发作症状。

参考文献

[1]隋欣, 赵宏.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5) :3726-3727.

[2]赵新杰, 普永军.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心绞痛45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9) :1965-1966.

[3]黄震华, 朱雅琴.2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 27 (8) :518-520.

[4]许锋成.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 (8) :29-31.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组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临床判断标准,处于蛋白尿阶段,尿蛋白排泄率在200μg/min以上或尿蛋白在500mg/24h以上,120例患者血肌酐(SCr)水平均低于200μmol/L[3]。同时排除伴有严重性心肝功能不全、高血压类疾病的患者。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6.7±1.2)岁;病程2~18年,平均病程(5.6±2.1)年;体质量分数(BMI)22.5~26.5,平均BMI23.56±1.26;空腹血糖(FPG)平均值(6.5±0.2)mmol/L。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6.4±1.8)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5.4±2.2)年;BMI 22.2~26.9,平均BMI 23.38±1.19;FPG平均值(6.6±0.3)mmol/L。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接受药物治疗、降血糖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在血压及血糖稳定1周后,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口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即时处理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24h尿蛋白定量、BUN、SCr变化、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下降50%以上,BUN及SCr升高40%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下降不足50%,BUN及SCr升高不足4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BUN、SCr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BUN、SCr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09 7,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认为与集体血糖血脂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有一定关系。另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其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AS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结合受体来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促进肾血管收缩及水钠在肾小管中的吸收[4]。同时,AngⅡ促进细胞肥大、增生,促进产生炎性介质、凝血,并抑制纤溶反应,损失肾小球。发病初期滤过膜电荷改变、肾小球滤过压上升,形成蛋白尿。

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中的一种,能有效抑制AngⅡ产生及缓激肽降解,使得缓激肽浓度升高、血压降低。ACEI能有效保护肾脏,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抑制转化生长因子产生及细胞外基质合成,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过滤障碍选择性,改善蛋白尿。研究还表明贝那普利能有效减轻AngⅡ对炎性细胞刺激,对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肥大具有抑制作用,达到延缓肾病进展的作用[5]。阿托伐他汀作为常用的降压药,能有效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血栓产生,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恢复、抑制炎症。同样阿托伐他汀也具有降低蛋白尿排泄的功效。本文结果证明观察组的蛋白尿、BUN、SCr、临床疗效等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联合使用贝那普利及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总结探讨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在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变化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BUN、SCr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效果优于药物单用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郑乐群,章海凌.辛伐他汀治疗女性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及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553-1554.

[2]陈小盼,朱洪,宋钦华,等.贝那普利对2型糖尿病肾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2):2392-2393.

[3]伍伟明,于梅花,王红波.血清CEA、CY21-1、CA15-3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与预后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116-117.

[4]王俊.贝那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63-64.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10篇

【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阿托伐他汀结合曲美他囔来治疗患者)与对照组(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来治疗患者)各60例。结果:通过观察两组疗效,得出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缓解率,使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比单独使用曲美他嗪的疗效好,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好,其疗效具有使用价值。

【关键词】曲美他嗪;临床效果;冠心病;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77-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发生率逐年增高,常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主要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经过试验得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具有非常好临床疗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CHD诊断标准,患者均无严重感染、严重心衰、肿瘤、出血性脑卒中、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全身并发症,并且意识清醒能够配合检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良好。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阿托伐他汀结合曲美他囔来治疗患者)与对照组(单独采用阿托伐他汀来治疗患者)各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平均年龄(53±4.6)岁,平均病情(4.3±1.2)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患者平均年龄(54.2±3.7)岁,平均病情(5.2±0.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各项调查指标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利尿剂、钙拮抗心、吸氧),在其基础之上让患者服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具体用量为每次20mg,一天三次。

观察组同样采用相同的常规及曲美他嗪治疗的方法,在其基础之上让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利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的方法共同治疗患者。阿托伐他汀具体用量为每次10mg,每天一次。治疗期为三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情况。

1.3 观察指标

依据相关医学标准《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的要求[1],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疗效标准统一分为四项,分别为有效、显效、无效及总有效率。⑴有效:指的是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基本改善,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了心绞痛发病的缓解率,改善了一定条件的心电图。⑵显效:明显控制了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再次出现心绞痛,心电图恢复正常。⑶无效:患者的病情没有任何的好转甚至加剧病情恶化,其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无明显变动,心电图中缺血情况没有变动,有可能导致患者猝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下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观察两组疗效,其中观察组:有效人数41例(68.3%),显效人数15例(25 %),无效人数4例(6.7 %),总有效率56(93.3);对照组:有效人数28例(46.7%),显效人数12例(20 %),无效人数20例(33.3%),总有效率人数56例(93.3 %),可以得出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缓解率,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比单独使用曲美他嗪的疗效好,其指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近几年以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使人们面临严峻威胁,损害了身体健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容易让患者血液黏滞度发生变化。

从以上两种药物分析来看,使用曲美他嗪治疗患者,曲美他嗪是一种改善人体心肌代谢的药物,其有控制炎症、有效防止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的临床疗效,能与钙通道拮抗药物等共同发挥作用,治疗患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2]。抑制CHD患者体内生成自由基,当使用静脉滴注的时候,应该结合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拮抗剂等药物共同治疗患者,既能降低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还能有效防止体内血流动力学突然发生剧烈的变动。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患者,能降低人体血脂率,提高患者的心肌细胞活力,促进人体心肌代谢转化为糖氧化[3]。因此提倡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药物共同进行治疗患者。

综上所述,通过以下试验表明使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冠心病比单独采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要好,值得人们广泛使用。使用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和治疗CHD患者,同时也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阿托伐他汀的降血脂功效很强,可有效抑制患者体内动脉粥样硬化[4]。因此,本研究结果发现,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能使冠心病患者的康复率大大提高,其疗效成果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曲美他嗪治疗患者。与此同时,通过长时间的疗效观察,可以得出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应该大力提倡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有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伟光,王眙民,张丽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4):4-6.

[2]王青山.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2743-2744.

[3]刘兵,杨春梅,张立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791-5792.

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11篇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胺碘酮,联用,血脂阵发性房颤,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阵发性房颤是指患者发病在72 h内可以恢复的一种房颤。它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2]。如果不及时根治, 经常会演变成持续性房颤或者是永久性房颤, 与此同时, 还经常会引发左心房的逐渐扩大。房颤虽然不会马上导致生命危险, 但是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一些流动力学障碍, 特别是对于那些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还可以使其心脏功能恶化, 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是心力衰竭加重[3]。目前为止, 胺碘酮仍是其主要用的治疗药物。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对阵发性房颤有预防的作用。鉴于此, 本文通过使阿托伐他汀与胺碘酮联用来治疗血脂正常性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比较传统的仅使用胺碘酮作为治疗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2月-2013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123例被诊断血脂正常性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选择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 女47例;年龄28~76岁, 平均 (44.0±3.3) 岁。通过阵发性房颤的标准评价, 轻型患者44例;重型患者26例;爆发型患者26例[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其中观察组中, 男25例, 女23例。年龄30~76岁, 平均 (38.0±2.1) 岁。轻型患者21例, 重型患者14例, 暴发型患者13例。对照组中, 男24例, 女24例, 年龄28~74岁, 平均 (38.3±1.9) 岁。轻型患者23例, 重型患者12例, 暴发型患者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药物,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服用胺碘酮, 第1周每次服用200 mg, 3次/d;第2周减少次数, 即每次200 mg, 2次/d;第3周后则是每次200 mg, 只需1次/d。观察组每天像对照组一样服用胺碘酮并且还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1次, 10 mg/次。用药后第1个月每周去患者家中观察, 询问并记录是否有不适症状, 检查患者的左心房的内径。从第2个月后, 每月去1次。其中左心房内径缩小2 mm以上的为“优”;缩小1 mm以上的为“良”;缩小1 mm之内的为“差”。

1.3 疗效评价

通过以下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优”为接受治疗后, 患者每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次数比未治疗前减少75%以上, 血脂正常性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炎症反应得到了明显的抑制。“良”为接受治疗后, 患者每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次数比未治疗前减少50%~75%, 血脂正常性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炎症反应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可”为接受治疗后, 患者每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次数比未治疗前减少50%以内, 血脂正常性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炎症反应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差”接受治疗后, 患者每个月阵发性房颤发作的次数比未治疗前减少50%以内, 血脂正常性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炎症没有得到抑制[4]。左心房内径正常值为男22~32 mm, 女19~33 mm。若经过治疗后, 左心房内经比治疗前缩小, 缩小程度达到40%以上, 为“优”;所小幅度在20%~40%间, 为“良”;若小于20%, 则为“差”[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

观察组左心房内径缩小优秀率为72.92%, 良好率为83.33%,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83%、47.92%,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优秀率为45.83%, 优良率为81.25%,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75%、56.25%,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比较

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2.92%,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复发率为12.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阵发性房颤的主要表现是发作开始得比较突然, 患者经常感到心悸、气短、心前区不舒服或者是焦躁不安[6]。如果患者是老年人且有冠心病, 其房颤发作开始时心室率很快, 可能会出现眩晕, 严重者甚至是晕厥, 还有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及休克[7,8]。阵发性房颤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确定, 短的只有几秒秒, 但是可频频发作, 长的可能持续几天或者是几个星期。患阵发性房颤这个病的原因有很多, 最主要的是多种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风心病、肺心病、甲亢心以及心肌病等引起的。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抑制剂, 它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很多学者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脂, 并且还可以抗氧化等功能[7,8]。本文通过对比传统的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方法与将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的方法对于患者实施的疗效, 结果发现, 将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用的治疗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治疗血脂正常性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这可能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是分不开的。胺碘酮作为治疗房颤主要通过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率, 进而使PR间期和QT延长, 达到治疗房颤效果的。另外治疗前患者的左心房内经与治疗后相比, 观察组左心房内经的缩小程度远比对照组的疗效要好。表明, 阿托伐他汀与胺碘酮联用治疗血脂正常的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胺碘酮的单独治疗的效果, 这与王友玲[9]的报道一致。对两组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分析,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与张国庆等[10]的报道一致。这可能与阿托伐他汀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后, 各自进行互补有关, 不仅减少了各自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 而且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进而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

综上所述, 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治疗血脂正常性阵发性房颤并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比纯粹的使用胺碘酮更要疗效显著一些, 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刘亚楠.阿托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2) :227-228.

[2]张煦斌.探讨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疗效[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3 (2) :112.

[3]朱志芳, 于占文, 郝兆星.联合药物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预防复发的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13, 15 (1) :74-76.

[4]许贤利, 季明, 饶大勇.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3, 5 (2) :519-520.

[5]辛克刚, 于晓峰.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13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3) :138-139.

[6]梁跃雄.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2) :1805-1807.

[7]丁善勇.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6) :138-139.

[8]王智明.静脉注射胺碘酮与西地兰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1) :42-43.

[9]王友玲.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干预[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3 (5) :226.

阿托伐他汀联用

阿托伐他汀联用(精选11篇)阿托伐他汀联用 第1篇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阿昔莫司,药理作用心血管疾病的重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三种, 分别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