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精选8篇)
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第1篇
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实况图和数值预报产品T213 资料,对阿勒泰地区2008年4月17-19日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欧洲脊与极地小高压同位相叠加并顺转, 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引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西西伯利亚低槽中,使其斜压性增强,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格林兰岛低压东移,侵袭欧洲脊西北部,使欧洲脊向东南衰退,促使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大举南下,造成北疆地区的强寒潮天气.
作 者:李海花 刘大锋 庄晓翠 窦春苓 作者单位:李海花,刘大锋,庄晓翠(阿勒泰地区气象台,新疆阿勒泰,836500)窦春苓(哈巴河县气象局,新疆哈巴河,836700)
刊 名:陕西气象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P458.122 关键词:寒潮 环流形势 T213产品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第2篇
利用NECP 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05年3月10~13日一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及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1)西欧上空500hPa强暖平流致使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阻塞高压,建立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和西路冷空气合并加强;形成了异常强的冷高压、锋区、冷温度中心和冷温度平流.(2)两个短波槽东移侵入阻塞高压,使得横槽两次建立和转为竖槽,导致强冷空气大举南侵.(3)寒潮带来大范围强降温、700hPa西南急流与冷空气交汇、1000hPa以上层气温在0℃以下的垂直分布,为南方大到暴雪提供了动力、水汽和凝结的温度条件.
作 者:许爱华 乔林 詹丰兴 牛星球 Xu Aihua Qiao Lin Zhan Fengxing Niu Xingqiu 作者单位:许爱华,詹丰兴,牛星球,Xu Aihua,Zhan Fengxing,Niu Xingqiu(江西省气象台,南昌,330046)
乔林,Qiao Lin(国家气象中心)
甘肃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第3篇
近年来对甘肃地区寒潮天气的研究表明, 甘肃春季寒潮过程较为频繁[2]。春季正值农、林、果、牧业的关键时期, 寒潮天气的发生经常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3,4]。因此, 深入地分析研究春季寒潮天气个例, 以便总结类似天气过程的预报关键点, 能够准确预报相关天气和及时发布相应预警, 从而更好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天气概况
2014年4月23—25日, 甘肃地区自北西—东南出现了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 24 h过程降温最大达16.8℃, 同时伴有大风、沙尘、暴雪、霜冻等灾害性天气, 其中在寒潮出现前期定西、平凉、天水、陇南的部分地方还出现了冰雹灾害。这次过程对甘肃地区的农、林、果、牧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5亿元 (图1) 。
2 高空形势分析
2.1 强冷空气的堆积, 寒潮的酝酿
在2014年4月21日8:00 500 h Pa高度场 (图2a) 中, 冷空气自其源地 (欧洲) 长途跋涉而来, 到达乌拉尔山以东时由于气团变性冷空气减弱, 难以达到寒潮强度, 但从黑海到里海有明显的暖平流, 在暖平流的作用下里海附近高压脊向北发展, 脊前西北气流加强, 促使新冷空气从新地岛加速南下与原低槽中的冷空气合并成一股极其寒冷的冷空气。合并后在4月22日8:00 500 h Pa高度场 (图2b) 上冷中心变为-40℃, 冷平流加强明显, 地面高压也加强。
2.2 乌山脊崩溃, 寒潮的暴发
从23—24日500 h Pa高空图 (图3) 上分析, 23日8:00乌山脊开始崩溃, 高空锋区明显东移南压, 低槽进入新疆北部, 带来的强冷空气使新疆天山以西出现了强烈的降温和降雪天气。
在23日20:00的500 h Pa高空图上, 深厚的冷槽快速分裂成为2个低值系统分别东移和南压, 南支槽在其前部暖平流作用下迅速发展成为蒙古气旋, 不断分裂冷空气南下, 造成甘肃地区大范围寒潮天气。
3 锋面及冷高分析
由锋面变化图 (图4) 可以看出, 此次过程中, 冷空气沿西北路径进入我国, 于22日夜间分为两部分进入新疆和内蒙古, 其中进入新疆的冷空气在造成新疆地区强寒潮后继续东移, 于23日白天进入甘肃河西;而进入内蒙古的冷空气, 于23日白天在中高层形成蒙古气旋, 在气旋的作用下不断分裂冷空气补充沿新疆南下减弱的冷空气, 继续对甘肃地区进行影响。23日夜间开始冷锋开始影响甘肃中部区域, 24日白天锋面影响甘肃河东。
注:G为冷高压中心, 其上数字为日期及时间, 其下数字为中心气压。
冷中心的移动显示, 进入中国前冷高压中心最强值达1 040 h Pa, 冷空气进入中国新疆前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东移进入蒙古, 中心强度为1 037.5 h Pa, 然后东移南压;而另一部分则东移南压到达新疆、甘肃及青海交界处, 中心强度为1 030 h Pa, 到达祁连山附近时中心强度减弱为1 027 h Pa, 再东移并与进入蒙古的冷空气在甘肃中部汇合, 汇合后中心强度再次增强至1 030 h Pa。从锋面位置的变化及冷中心的移动来看, 冷空气的不断补充与分裂再合并是造成甘肃河东地区强降温的一个重要方面。
4 中尺度天气分析
23日白天锋面影响甘肃河西地区, 造成降温、大风、沙尘天气, 河东为锋前出现对流性天气, 其中定西、平凉的局部地方还出现了冰雹灾害。通过对23日20:00实况天气图进行中尺度分析 (图5) 可以看出:500 h Pa高空图上, 新疆中北部有明显的温度槽配合深厚新疆低槽, 低槽底部有大于20 m/s的急流, 沿河西走廊经平凉至陕西南部有一显著流线, 同时从四川盆地向北至甘肃河东有偏南风, 甘南、定西、陇南存在湿区 (T-Td<4℃) ;700 h Pa高空图上, 西北、西南气流在张掖以东形成辐合切变, 切变线以东有温度脊, 酒泉以东存在大范围垂直温差大值区 (T700-500≥20℃) , 陇南、天水、平凉、庆阳南部湿度条件好 (T-Td<3℃) ;地面图上, 对应700h Pa切变线在张掖附近存在冷锋锋面。综上, 甘肃河西地区的大风主要为冷空气东移过程中高空急流动量下传造成的锋后偏北大风, 从而引发大范围沙尘天气;河东地区的大范围对流性天气主要发生在切变线东南部上冷下暖的大气层结不稳定的高能区域, 而出现冰雹的定西、平凉等地除满足以上条件外还存在明显的上干下湿及500 h Pa上西北西南分的切变。
5 寒潮暴发前的增温及降水天气分析
此次特强寒潮天气过程, 甘肃地区在强冷空气来临前受暖区控制, 中底层空气增温明显, 河西最高气温升至27℃以上, 河东最高气温升至25℃以上, 使得寒潮暴发时有更加强烈的降温幅度。河东地区强降温暴发前期, 从23日开始陆续出现了对流性天气及雨夹雪转雪过程, 降水天气一直持续到24日, 最大降雪量达暴雪, 雨雪的不断融化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引起周围温度的下降, 而且在连续降水时, 这种蒸发作用可以一直持续到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为止。另外, 由于降水时大气处于上升运动, 会带走一部分水汽, 由周围的干空气进行补充, 从而降水时的蒸发作用会一直存在。可见由于降水而引起的降温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6 结语
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主要由强冷空气不断在乌拉尔山附近堆积加强, 形成深厚的冷槽快速东移造成, 属于典型的低槽东移型寒潮[5,6]。此次甘肃地区出现强寒潮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1) 冷空气不断堆积加强, 其中500 h Pa天气图上冷中心达到-40℃, 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达到1 040 h Pa; (2) 冷空气的不断补充与分裂再合并, 冷空气以先分裂再汇合的形式影响甘肃地区, 不但扩大了此次寒潮的影响范围, 而且增加了降温的强度; (3) 前期的增温与降水, 过程前期气温的明显增加及降水天气的发生都在此次寒潮中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4.
[2]孙玉莲.甘肃冬季罕见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9) :75-79.
[3]李向红, 廖幕科, 熊英明, 等.影响广西的三次寒潮过程对比研究[J].气象科学, 2011 (2) :228-235.
[4]党英娜, 潘旭光, 郭庆利, 等.烟台市2次寒潮天气过程造成不同极端天气事件的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8) :185-187.
[5]马素艳, 韩经纬, 宋桂英, 等.2014年春季内蒙古2次大风降雪寒潮过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5 (20) :224-232.
唐山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暴雨;西南低涡;副高;急流
中图分类号 P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5-138-03
1 雨情分析
2010年7月19日11时至20日19时,唐山地区自西南向东北先后出现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19日傍晚到前半夜,全区269个观测站中有158个站降水量≥50mm,44个站≥100mm,降水大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最大降水为唐海三农场168.1mm,此次降水是2010年入汛以来唐山地区首次全区性的暴雨过程。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500hPa形势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形势,东槽位于勘察加半岛以东的北太平洋洋面上,对应一冷涡并有-22℃冷心配合,西槽位于东经80°附近的西伯利亚平原,深厚且稳定,鄂海为一高压脊。在这种形势下,西部西伯利亚低涡底部不断分裂出冷空气,经中亚至北疆东移侵入我国,并从高原东侧南下,华北地区小槽频繁,其与副高和夏季风共同作用,易形成强降雨过程。19日08时,西风带分裂南下的小股冷空气已在华北形成一低涡,中心位于山西中部,涡底伸出一东北西南向的槽直至四川盆地,槽前为强盛的西南气流,加之印缅为槽位,水汽通道打开,西南气流将来自北部湾和南海的暖湿空气不断向北方输送,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2.4 地面形势分析 根据地面图,与西南涡东移发展对应,19日02时在河南西南部有气旋生成,随后该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在黄淮经朝鲜半岛至日本海北部一线存在准静止锋,强降水出现在锋区附近。
3 动力条件分析
3.1 高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 从图4可以看出,西西伯利亚和阿留申群岛存在低涡中心,贝湖槽向南侵入我国东北-华北。南亞高压北侧有一支急流,急流轴沿40N~50N断续向东延伸,在我国内蒙古-华北地区被槽影响,略折向南,唐山地区处于西南-东北向的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为正的涡度平流,气流辐散,低层气压降低。700hPa(图3)西南低涡东侧、副高西侧有12m/s以上的西南风(低空急流)配合。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维持,一方面是输送热量和水汽,增加位势不稳定,另一方面,在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有辐合上升运动和温度锋区相配合,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急流耦合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4.2 水汽通量散度场分析 从水汽通量的数值和方向只能了解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以及水汽输送与某些天气系统的关系,至于暴雨落区、雨量大小等则与水汽通量散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水汽通量散度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水汽的净流失量。当水汽通量散度为正,则表示水汽流失(有水汽辐散),当水汽通量散度为负,则表示水汽积聚(有水汽辐合)。从19日20时、20日08时2个时次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分析,唐山地区均处于水汽通量散度场明显辐合区,19日20时,水汽通量散度为-10×10-7g·cm-2·hPa-1·s-1以上的大值区处于北京一带,之后配合西南涡走向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20日08时移到东北辽宁一带的中心值强度达到≤-30×10-7g·cm-2·hPa-1·s-1。唐山地区在降水的主要时段一直处于水汽的大值辐合区,表明有充足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补充进来,有利于暴雨天气的产生。低空水汽(下转164页)(上接139页)强辐合区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变和此次强降水落区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基本一致。
5 不稳定条件分析
5.1 假相当位温θse分析 假相当位温θse是综合温度、气压、湿度的物理量,表征着大气的暖湿能量。19日20时对流层低层850hPa的假相当位温为338°K(图7),在渤海到山东及以南地区为一高能舌。河北和山西交界一带为一干冷舌,西南涡控制的中低层空气暖湿,层结不稳定,其后部有冷空气入侵,高低层冷暖空气相互作用,能量得以释放。θse的大值区处于唐山地区的东南一带,与大暴雨的落区一致。
5.2 K指数分析 K指数是衡量大气中潜在能量的一个经验指标,通常认为,当K≥34℃时,大气就具备了较高的潜能,K值越大,层结愈不稳定。在19日20时,唐山地区K指数在32~36℃大值中心区中,暴雨的大值区与K=36℃的区域一致。到20日08时,低压向东北移动并减弱,唐山地区K值降低。低压所具有的高能量为该区带来了强高能平流,随着降水的产生,不稳定能量逐渐释放。
6 结论
(1)西南涡在500hPa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引导下向东北方向移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
(2)本次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是本次暴雨的主要水汽通道,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潜在的不稳定能量。
(3)西南低涡附近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低层正涡度中心与强辐合中心相耦合的动力结构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4)强降水区与湿度场的大值区、垂直速度场和θse高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徐珺,毕宝贵,谌芸.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J].高原气象,2010(05):1218-1229.
[2]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匡顺四,王丽荣,刘金平.石家庄盛夏一次暴雨空报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09(01):40-45.
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第5篇
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 气温24内下降8℃以上, 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 h内气温下降1 0℃以上, 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h内气温连续下降1 2℃以上, 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红原地区寒潮的标准是:72 h内日平均气温连续下降, 冬季≥6.0℃, 春季、秋季≥8.0℃。
1资料与方法
根据2015年1月4日08:00至6日08:00 500 h Pa高空温度场和1月4日20:00至5日20:00 500 h P高空高度场进行环流形势分析。
2 2015年红原地区首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2.1寒潮冷空气的源地及路径
新地岛以西洋面、新地岛以东洋面及冰岛以南洋面3个源地中, 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 (70°~90°E, 43°~65°N) 地区并在那里积累加强。主要路径为西北路、东路、西路、东路加西路, 根据路径及影响范围可以知道:4条路径中影响红原地区的冷空气主要是西路, 冷空气从关键区经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侧南下, 对红原地区影响较大, 但是降温幅度不大, 只有当南支锋区波动与北支锋区波动同位相而叠加时, 亦可造成明显的降温。
2.2寒潮天气过程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在一定环流形势下向南暴发的大型天气过程。在其整个生命史中, 往往与半球范围的超长波、长波活动有密切关系。它又在这些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中, 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构成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寒潮70%~80%属于倒Ω流型, 中期天气过程主要分以下3个阶段。
2.2.1初始阶段在2个大洋北部有脊向极地发展, 作为整个过程的开始。常常是太平洋东部的阿拉斯加暖性高压脊已经存在, 而后大西洋暖脊向西欧、向极地发展时, 阿拉斯加暖脊也向西欧、向极地发展, 极涡分裂为二, 分别移到东、西2个半球。该东半球天气形势看, 2个大洋的脊挟持一个大极涡, 形成倒大Ω流型。
2.2.2酝酿阶段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 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建立暖性高压脊, 亚洲极涡加强并南压, 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倒Ω流型。极涡底部有一支强西风, 伴随着一支强锋区, 锋区上常有长波发展或横槽缓慢南压, 形成了强冷空气酝酿形势。2.2.3暴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 或横槽转竖, 或横槽南压, 引导冷空气侵袭我国。最后东亚大槽加深并重建, 过程结束。在寒潮暴发过程中, 当有南支槽配合时, 寒潮冷锋在长江流域或以南锋生, 将会造成严重的天气过程和持续低温阴雨天气。
整个寒潮中期天气过程, 由2个大洋暖高压脊发展-寒潮暴发-东亚大槽重建, 一般为期2~3周。
3天气实况
由图1~3可看出, 2015年1月4日, 红原县在西北气流控制下, 我国新疆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江淮江南地区均有明显而持续的降温, 出现了2015年第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红原全县各个地区最低气温下降幅度普遍有4~10℃, 风力达10.0 m/s, 于1月5日11:00后, 整个下午至晚上20:00出现下雪天气现象。
4寒潮酝酿及暴发
寒潮能否爆发与冷空气的源地和堆积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1月4日20:00 500 h Pa高空环流形势分析, 1月4日500 h Pa高空高度场槽脊线形势分析, 槽脊整体呈状、移动趋势, 冷高压中心强度值, 说明冷空气堆积情况, 判断是否具备寒潮爆发的首要条件。
综上所述, 从图4~5再结合温度场图1~3可看出, 此次寒潮天气过程是出现在欧洲延伸至我国西北一带的脊发展并缓慢东移。西脊前强偏北风带往东南推进;冷空气势力显著加强并开始向东南暴发;极地低压槽同在西北气流影响下向东南伸进, 衰弱并分裂;自西脊西北部入侵小槽压迫高脊向东南方向移动并逐渐崩溃, 脊前偏北气流逆转为西北气流, 引导冷空气自西北大举向东南红原县一带暴发, 造成了大范围降温、降雪、大风天气, 导致此次寒潮天气过程。
5小结
(1) 此次寒潮天气过程, 是我国西北地区及西西伯利亚一带强冷空气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 一路向东南一带蔓延, 且这一带高空槽往东南发展移动, 并且有强盛的冷平流, 红原地区均受强盛冷平流的影响是造成此次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
(2) 寒潮是红原县主要畜牧业气象灾害之一, 主要路径为西北路径, 发生在每年1—4月, 冷暖空气交替活动, 天气变化大, 冷空气活动频繁, 常造成剧烈降温和大雪天气, 给牲畜度春荒造成严重威胁, 寒潮暴雪天气几乎每年都有出现, 可造成大批牲畜死亡。
(3) 红原地区寒潮天气历年平均每年最多3次, 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和4月下旬, 占过程总数的50%。历年最强一次寒潮连阴雪过程的48h降温为1 6.2℃;年最强一次寒潮暴雪过程降雪量为9.1 mm, 最长维持时间3 d。
摘要:基于2015年1月4—6日500 h Pa高空温度场和高空高度场数据, 对2015年红原地区首次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寒潮天气过程, 是我国西北地区及西西伯利亚一带强冷空气在高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 一路向东南一带蔓延, 且这一带高空槽往东南发展移动, 并且有强盛的冷平流, 红原地区均受强盛冷平流的影响是造成此次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原,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S].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2]牛若芸, 乔林, 陈涛, 等.2008年12月2-6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 2009 (12) :74-82.
[3]许爱华, 乔林, 詹丰兴, 等.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 2006 (3) :49-55.
[4]周春花, 顾清源, 张驹.“2007.4.1”四川盆地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四川气象, 2007 (3) :9-11.
[5]谷秀杰, 李周, 鲁坦, 等.2006年4月11-12日寒潮天气成因[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S1) :19-21.
[6]刘海丽.“2010·2·10”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浙江气象, 2010 (4) :13-16.
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蒙古冷高压 西来槽 华北脊
一、引言
锡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华北的最北端,总面积20万3千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向西北傾斜,海拔在1000~1400米之间,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实况概述
2007年2月28日下午开始至3月4日,锡盟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次全盟性的降雪天气过程,大雪主要集中在锡盟南部地区及西苏旗,日降雪量超过5mm以上。3日夜间锡盟地区气温开始大幅下降,过程降温达19~28℃。
此次降雪、降温天气适逢接春羔,对接羔保畜很不利,极易造成幼畜死亡。道路积雪影响人们正常出行,并且致使客车、火车停运、机场关闭。
三、天气形势演变
1.地面分析
从几天连续演变来看: 2月28日08时,从巴湖经蒙古到东北地区有东西向蒙古冷高压。在蒙古冷高压底部有准静止锋和宽广的倒槽。锡盟正好处在高压底部的偏东风和偏南风辐合带中。准静止锋横穿锡盟上空。随着系统发展,倒槽在河套南部发展成气旋。锡盟位于河套气旋东北部。冷空气势力加强,河套气旋东北向移动。之后由于冷空气逐步加强,系统东移加快。到4日14时强冷空气覆盖锡盟上空。此次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雪天气过程也接近尾声。
2.高空分析
2.1高空形势分析
在分析高空形势时我们发现:造成此次大雪天气过程是西来断槽与华北脊的共同影响[3]。在前期,三层在咸、里海到泰米尔半岛有大低压,随后低压填塞,低槽断裂成南北两段,北段沿着蒙西山地北部快速移到东北地区,在黑龙江东部再次发展加深,建立了东亚大槽。南段槽受帕米尔高原和蒙西山地阻碍移动缓慢。此时华北脊已建立,脊顶已超过52N°。中期,南段槽移至河西走廊东部在蒙古南部地区形成低涡,且低涡内风速<10m·s-1。华北脊东移南压。后期低涡东移减弱成高空低槽,华北脊脊顶南压到42N°附近,此时对锡盟地区降雪十分有利。
2.2高空锋区分析
在过程前期在中纬度地区45~55N°附近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强锋区。850hPa是8条/10纬距,700hPa是7条/10纬距,这足以说明冷空气势力之强盛。后期由于蒙古冷高压向东南方向入侵,也随之东移南压,但移动缓慢,强度也逐渐减弱。正是由于强锋区的影响,才造成此次强寒潮天气的发生。
2.3高空急流分析
前期高空三层有,从孟加拉湾到内蒙古西部地区西南急流。随着系统的东移南压,不稳定能量也南压到河套至中蒙边境一带。值得关注的是,在850hPa风速超过16m·s-1、700hPa超过20m·s-1,风速如此之大,冬季很罕见。因而为此次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及动力条件。到3月3日500hPa高空急流达到41N°附近,大雪落区正好位于低空急流轴左侧约2个纬距处;而在700hPa从二连浩特市至陕甘宁交界处有辐合区。
四、湿度分析
1.700hPa湿度场分析(T-TD≤4℃)
从28日08时700hPa的T-TD≤4℃来看:从孟加拉湾→长江中下游→河套地区→蒙西山地都是T-TD≤4℃;之后T-TD≤4℃的湿区区域东移,使我国东部地区都维持在T-TD≤4℃的区域内;在2日20时,从伊朗高原经南疆到河套地区有T-TD≤4℃的湿区,与孟加拉湾到河套地区的湿区交汇在河套南端,使得河套地区的T-TD=0℃水汽达到饱和。T-TD≤4℃的湿区一直维持到4日08时。上游地区的饱和水汽,为此次锡盟地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
2.中低层比湿场分析
从28日08时850hPa我国除西北地区和锡盟东部以东地区以外,其余地区均在≥2g的区域里,蒙西山地有≥4g的闭合区域,35°N以南地区也是≥4g的区域,而此时700hPa≥2g的范围比850hPa要小些,但≥4g的闭合区域也在蒙西山地、秦岭以南地区也是≥4g的区域。2日08时全国大部地区都在≥2g的区域里,而≥4g的区域也移到了40°N附近,黄河以南大部地区在≥4g的范围里,700hPa≥2g的范围与850hPa差不多,但从台湾岛→六盘山一带有≥4g的闭合区域。随着系统的东移北上,700hPa的≥4g的区域也移动的锡盟一带。由此也能说明锡林郭勒盟上空有水汽堆积。
不管是700hPaT-TD≤4℃上来看,还是从比湿场分析,都能看出从孟加拉湾有源源不断的水汽往北输送。这就为造成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出现大雪或暴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五、小结
1.这是一次典型的冬季降雪形势。中纬度地区是势力强大的蒙古冷高压,锋区压在45~55N°附近。渤海高压势力庞大,维持时间长,在冬季实属罕见,类似夏季降水形势。再由西来槽在准静止锋上的扰动,造成了这次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
2.在分析整个过程当中不难发现,三层都有从孟加拉湾到河套地区的偏南中低空急流,将充沛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河套地区。暖湿气流与冷空气汇合在河套至中蒙边境一带。从700hPa的T-TD≤4℃的湿区、中低层的比湿场都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由于中高纬地区的强锋区和西来槽在准静止锋上的扰动,才促成了此次北方大范围的降雪天气。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刘景涛,王娴.内蒙古预报员手册[M]. 北京:气象出版社
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第7篇
关键词:寒潮,西北路径,环流形势,辽宁地区
寒潮是中国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寒潮和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对渔业、农业、畜牧业和交通运输等造成严重危害, 是中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专家学者对于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剧烈的寒潮天气研究深刻, 但对近年来的情况研究较少。天气学原理与方法[1]系统介绍了冬季风与寒潮、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冷空气活动和天气、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的结构和变化, 以及寒潮的天气形势等。张培忠等[2]对影响中国的寒潮冷高压进行了统计研究, 指出冷高压主要出现在亚洲大陆中部, 有2个冷中心, 高压移动路径以自西向东为主。李锋等[3]从北极区近30年环流变化入手, 研究其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 结果表明:正是由于极区、近极区环流系统的改变, 造成近30年中国强冷空气爆发的事件特性发生了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变暖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 在中国, 气体变暖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最为明显[4,5], 在此趋势下, 很多研究发现中国寒潮发生的频率呈减少趋势, 且强度有所减弱。
1 资料与方法
该文研究中使用的环流场资料是NCEP/NCAR提供的每日4次 (2:00、8:00、14:00、20:00, 均为北京时间) 再分析资料, 空间分辨率2.5°×2.5°。温度、风速实况资料采用2006—2010年辽宁省1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 的逐日最低气温、逐日最大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的寒潮标准为辽宁地区有50%的观测站24 h降温≥8℃, 且日最低气温≤4℃视为一次辽宁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通过筛选, 2006—2010年间辽宁省共出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28次, 分别为:2006年10月8日、2006年10月17日、2006年10月20日、2006年10月29日、2006年11月5日、2006年11月9日、2006年11月22日、2007年11月1日、2007年11月26日、2007年12月12日、2008年10月11日、2008年11月7日、2008年12月2日、2008年12月4日、2008年12月10日、2008年12月18日、2009年2月25日、2009年3月19日、2009年10月27日、2009年10月30日、2009年12月3日、2009年12月12日、2009年12月26日、2009年12月30日、2010年1月28日、2010年11月22日、2010年11月25日、2010年12月11日。现就上述28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5年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气候概况
2.1.1 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冷空气路径。
分别利用地面冷高压、地面24 h变压、500 h Pa温度场24 h变温这3种中心的移动路径来分析前述28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路径情况, 发现使用500 h Pa温度场24 h变温中心移动路径确定寒潮冷空气路径较为清晰。根据500 h Pa温度场24 h变温中心路径进行分型, 可将影响辽宁的寒潮冷空气路径分为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和东北路径。
对前述28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500 h Pa温度场最大变温中心移动路径进行分型后发现, 影响辽宁的寒潮冷空气中, 西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出现频率最高, 占近5年寒潮冷空气总数的46%, 这类冷空气比较典型的过程有:2006年10月8日、2006年10月29日、2006年11月5日、2006年11月9日、2006年11月22日、2007年10月27日、2007年10月31日、2008年12月4日、2008年12月10日、2009年3月19日, 结合上述过程的500 h Pa变温中心路径分析, 冷空气从西西伯利亚东移后, 向西经过贝加尔湖地区时有一次堆积加强过程, 随后冷空气沿西北路径向南推进到达我国东北地区, 对辽宁造成影响。
2.1.2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和降温速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影响辽宁省的西北路径型寒潮天气过程主要降温区间在6~10℃。最大降温值均在10℃左右。对表中14次寒潮天气过程的降温速度进行分析后发现, 寒潮暴发前5~7 d一般为升温过程, 前3~4 d气温略有下降但降幅不大, 前1~2 d有明显升温过程, 寒潮暴发后24h内降温剧烈, 一般降温幅度可达8~10℃。
(℃)
2.1.3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过程冷堆强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在这14次寒潮冷空气从酝酿到暴发的整个过程中, 500 h Pa冷中心强度最大值为-54℃, 最小值为-42℃, 大部分寒潮冷空气500 h Pa冷中心强度基本稳定在-45℃左右。从对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的统计结果上看, 14次西北路径型寒潮冷空气最强地面冷高压中心值达到1 060.0h Pa, 最弱达到1 035.0 h Pa, 但大部分都在1 040.0 h Pa以上。
2.2 环流背景分析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型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形势是小槽发展型, 所谓小槽发展型, 即寒潮冷空气酝酿发展初期, 亚洲西部乌拉尔山以东的西西伯利亚地区500 h Pa高空为一发展不深的高空槽, 槽后乌拉尔山地区伴随有弱高度脊, 槽脊在温压场配置上均表现为温度场明显落后于高度场, 槽后脊前有强冷平流向槽区输送, 高度脊后有强暖平流向脊区输送, 使得槽脊缓慢东移并不断加强发展, 最终该小槽在贝加尔湖地区发展加深为长波大槽, 槽后对应有强冷空气酝酿堆积, 伴随贝加尔湖槽的东移, 其槽后冷空气快速南下造成寒潮天气过程。小槽发展过程往往伴随东亚地区的一次长波调整过程, 即小槽发展成为长波大槽后快速东移并最终替代东亚沿岸地区的长波大槽 (即东亚大槽) 。该文选取一次典型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过程 (2006年10月26—28日辽宁区域性寒潮过程) 作为该型寒潮的典型个例进行分析。
2.2.1 500 h Pa环流形势。
从寒潮酝酿阶段500 h Pa环流形势 (图1a、b) 可以看出, 26日8:00, 亚洲西部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有一短波低槽, 槽前等高线发散, 小槽后部伴随有高度脊发展。在温压场配置上, 小槽后部有明显冷平流向槽区输送, 促使小槽发展加深, 与此同时, 乌拉尔山弱脊后部有暖平流向脊区输送, 促进小槽后部的高度脊向北发展加强, 小槽、小脊边发展边随着基本气流向东移动, 到达贝加尔湖地区时, 小槽已经发展加强为长波大槽 (图1b) 。并且, 从温压场配置上, 此时贝加尔湖槽仍明显超前于温度场, 槽后冷平流明显, 该槽仍将加深加强, 槽后对应一股强冷空气堆积, 槽后冷中心强度达到-40℃。
从寒潮暴发阶段500 h Pa环流形势 (图1c、d) 可以看出, 27日8:00, 贝加尔湖低槽移过辽宁, 槽后强冷平流向辽宁地区输送, 寒潮暴发。该槽最终东移到达东亚沿岸, 替代前期减弱东移的东亚大槽,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结束。
2.2.2 850 h Pa环流形势。
从寒潮酝酿阶段850 h Pa环流形势 (图2a、b) 可以看出, 26日8:00, 乌拉尔山以东到贝加尔湖地区为西北气流, 对应贝加尔湖地区有低槽发展。该槽槽前暖平流明显, 对应贝加尔湖低槽前部有高度脊发展, 辽宁地区处于高度脊控制之下, 暖平流的输送作用使得地面温度升高, 造成寒潮暴发前的强烈升温过程。24 h后, 贝加尔湖低槽稳定少动且有明显发展, 槽后温压场正交, 冷平流加强, 温度场明显落后于高度场, 说明该槽仍将继续加强加深。伴随贝加尔湖槽的发展加强, 其槽前暖平流也有明显加强, 辽宁地区仍处于槽前强烈的暖平流区, 地面升温作用更加明显。寒潮暴发前, 26日、27日辽宁地区持续回暖, 总体升温幅度普遍在10℃以上。
从寒潮暴发阶段850 h Pa环流形势 (图2c、d) 可以看出, 前期的在贝加尔湖地区发展加强的低槽快速东移划过辽宁地区, 此时该槽明显加强并在其北段形成闭合低涡, 槽后等温线密集, 锋区强度达到每10纬度16℃的温度梯度, 温压场正交, 槽后强烈的偏北气流引导冷平流向南暴发, 造成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
2.2.3 地面系统演变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 在寒潮暴发前, 26日8:00 (图3a) , 辽宁地区受变性的高压冷气团控制, 辐射升温作用强, 有利于近地面温度升高。配合高空低槽, 在海平面气压场中, 中亚贝加尔湖东北地区有一蒙古气旋发展。27日8:00 (图3b) , 蒙古气旋东移加强, 辽宁地区位于气旋冷锋前部暖区控制之下, 西南气流的暖平流输送作用明显, 地面温度升高。寒潮暴发阶段 (图3c、d) , 蒙古气旋快速东移, 到28日8:00, 气旋冷锋已经推进到吉林西部, 辽宁地区处于地面高压前部, 等压线密集, 偏北风风速加大, 冷平流输送作用强, 寒潮暴发。29日8:00, 寒潮地面冷高压主体东移, 辽宁地区地面受高压冷气团控制, 气温进一步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1) 影响辽宁地区的寒潮天气冷空气路径主要有3种, 即东北路径、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
(2)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冷空气从源地到达西西伯利亚堆积加强后, 经内蒙中西部地区西南下到辽宁, 造成辽宁寒潮天气。
(3) 影响辽宁地区的西北路径寒潮天气气候概况是寒潮暴发前, 受高空槽前暖平流及地面辐射升温作用影响, 地面气温明显升高, 尤其在寒潮暴发前1~2 d, 升温过程显著。从而导致寒潮暴发后24 h内气温剧烈下降, 一般降温幅度达到8~10℃。
(4) 寒潮酝酿到暴发阶段, 高空500 h Pa冷中心强度基本稳定在-45℃左右, 地面冷高压强度大都在1 040.0 h Pa以上。
(5) 以西北路径影响辽宁的寒潮天气过程多为小槽发展展型型, , 其其特特点点是是寒寒潮潮酝酝酿酿阶阶段段, , 乌乌拉拉尔尔山山以以东东西西西西伯利亚地区有小槽发展, 小槽及槽后小脊边发展边随着基本气流向东移动, 小槽东移到达贝加尔湖地区后发展成一个较深的长波大槽。寒潮暴发阶段贝加尔湖地区有高压脊加强东移, 贝加尔湖地区长波大槽东移加深影响东北地区, 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
参考文献
[1]张培忠, 陈光明.影响中国寒潮的冷高压统计研究[J].气象学报, 1999, 57 (4) :493-501.
[2]李峰, 矫梅燕, 丁一汇, 等.北极区近30年环流的变化及对中国强冷事件的影响[J].高原气象, 2006 (2) :209-217.
[3]王绍武.近百年气体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 1994, 52 (3) :261-273.
[4]屠其璞, 邓自旺, 周晓兰.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 2005, 58 (3) :288-296.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第8篇
寒潮是我国春冬季严重的灾害天气之一, 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 有时伴有雨、雪、霜冻等, 会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人类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利用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7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寒潮天气的科学认识, 为今后寒潮天气的预警和防御提供参考依据, 从而加强防灾减灾的能力。
1 天气实况
据83团气象站观测, 最低气温由16日10.2℃下降到19日-3.3℃、降幅达13.5℃, 18日、19日、2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到-1.9℃、-3.3℃、-2.9℃。地面最低温度由16日5.7℃下降到19日-9.0℃、降幅达14.7℃, 18日、19日、20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降到-4.6℃、-9.0℃、-8.2℃。最低气温由16日11.8℃下降到19日-1.9℃、降幅达13.7℃, 18日、19日、2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到-1.4℃、-1.9℃、-1.3℃。89团气象站观测地面最低温度由16日8.5℃下降到19日-6.1℃、降幅达14.6℃, 18日、19日、20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降到-5.1℃、-6.1℃、-5.6℃。17日15时29分风力7.4米/秒, 最大风力出现在17日19时06分, 14.4米/秒。降水量17日0.2mm。根据卫星气象单收站资料显示, 温泉县18日、19日、20日08时气温分别降到了-7℃、-8℃、-4℃。全垦区普遍出现了重度霜冻灾害或雨雪冰冻灾害, 部分地方出现大风灾害。
2 这次天气过程主要特点
2.1 过程降温幅度大
从温度记录上看, 83团气象站和89团气象站最低气温分别下降了13.5℃和13.7℃。地面最低温度分别下降了14.7℃和14.6℃。
2.2 低温持续时间长
4月18日~20日连续3天均出现了最低温度低于0℃的气温和地温, 18日最低气温0℃的时间83团7小时30分, 89团3小时17分。19日最低气温0℃的时间83团5小时40分, 89团6小时47分。20日最低气温0℃的时间83团5小时45分, 89团4小时19分。
2.3 影响范围广, 受灾重
18日~20日, 全师所有团场农作物均出现重霜冻灾害。林果业也不同程度受到霜冻危害, 山区畜牧业受降雪冻害影响。
2.4 风力大持续时间长
90团4月17日13时左右到19日02时左右, 出现7级以上大风, 最大风力9~10级。84团、87团、88团、89团等团场也分别出现了6~8级大风。大风对农作物、林果业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使刚播种后的地膜、滴灌等设备被大风吹起损坏。
2.5 降水分布不均
博乐以东地区普遍降微到小雨, 博乐以西降雨夹雪转雪, 山区降大雪。
3 天气形势分析
3.1 地面形势
18日08时的海平面气压图上显示, 在巴尔喀什湖有一个地面高压中心, 中心强度达到1037.5 hpa, 它的移向中轴直接指向我区, 在南疆有一个热低压中心, 中心强度达到999.5 hpa, 高低气压场产生了40hpa的气压梯度, 这是我区产生大风的主要气象因素。
3.2 高空形式势
18日08时500hpa天气图上, 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 西西伯利亚到巴尔喀什湖有一个大槽, 并延伸到南疆以西。这个大槽移动缓慢, 到20日08时才逐渐离开我区, 造成了我区17~20日的寒潮天气。与这个大槽相配合的850hpa温度槽从17日开始不断加深加宽, 到19日08时底部最宽超过5000㏎, 这是造成我区18~20日持续低温的主要因素。
4 总结
4.1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 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下, 西伯利亚低槽明显向南加深, 这是造成我区18~20日持续低温的主要因素。
4.2地面海平面气压场上高低气压场产生了40hpa的气压梯度, 这是我区产生大风的主要气象因素。
4.3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寒潮天气的科学认识, 为今后寒潮天气的预警和防御提供参考依据, 从而加强防灾减灾的能力。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 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 , 对2008年4月18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 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下, 西伯利亚低槽明显向南加深, 冷空气势力显著加强, 并向东南爆发, 受此强冷空气的影响, 垦区经历了一次以大风、降温、降水和霜冻为主的寒潮天气过程。全垦区普遍出现了重度霜冻灾害或雨雪冰冻灾害, 部分地方出现大风灾害。
关键词:寒潮,气压梯度,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新疆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
[2]何清, 杨青, 李红军.新疆40a来气温、降水和沙尘天气变化[J].冰川动土, 2003, 25 (4) :423-427.
[3]薛燕, 韩萍, 冯国华.半个世纪以来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J].干旱区研究, 2003, 20 (2) :127-130.
[4]毛炜峄, 江远安, 李江风.新疆北部的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06, 29 (6) :797-801.
阿勒泰地区-04-17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