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精选10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1篇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初二语文备课组09.06.19

1.《小石潭记》中作者首先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而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经历了一乐一悲;《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也提到了一忧一喜两种心情,你觉得这两篇所体现的悲喜有什么不同?

答:柳宗元的乐与悲都是自己所经历的,因为被贬所以想通过游玩来排遣自己郁闷的心情,看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但是小石潭地环境过于冷清,时间长了,难免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遭遇,那种悲凉、凄清、孤独油然而生。范仲淹所提到的悲喜之情是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景色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所生发的情感,是为了引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终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

2.《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爱好读书,《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也爱好读书,试比较他们在读书和生活态度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喜欢读书,而且读书很勤奋。面对贫困的生活都能够坦然面对。不同点: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宋濂读书喜欢追究探讨细致深

刻的内容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五柳先生读书是为了自娱自

乐,满足自己精神的愉悦;而宋濂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求得了功名,是明代的“开国文臣”。

3.五柳先生身逢乱世却自娱自乐,韩愈身逢盛世却满腹愤懑,结合《五柳先生传》 和《马说》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五柳先生生性闲静,不慕荣利,为不和他人同流合污而辞官归隐,看透了

黑暗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他只得求得自己内心的平和和宁静,因此恬淡自

足。而韩愈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等待别人来发现和拯救自己,所以只

能发出“其真不知马也”的悲愤之情。

4.五柳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欧阳修自号“醉翁”,两者之“醉”有何

异同?

答:相同点:都喜欢喝酒,而且只要喝酒就一定尽兴,性情豪爽

不同点:五柳先生“醉”是因为他想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逃避黑暗的现

实,这种自娱自乐的生活也让他感觉轻松,没有负累,所以在喝酒上表现的豪

放不羁。欧阳修被贬滁州,他的醉一方面是为了排遣自己的郁闷,另一方面因

为他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所以他也沉醉于优美的山水,陶醉于“与民同

乐”的美好氛围。

5.袁宏道有目的的前往满井游览,发出“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的感慨,其中的“近”不仅指空间相近,也指性情品格与自然之近。柳宗元无意闯入小石潭,哀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你觉得两文的作者有什么异同吗?

同:都热爱大自然,而且都在大自然中得到了乐趣,感到心情愉快

异:袁宏道仕途顺利,自己的心态平和又无心做官,因此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而柳宗元是被贬之后为了排遣自己郁闷的心情才出去游玩,他的快乐只是暂时的抛弃烦恼,所以当看到凄清的氛围时不免触景生情,一丝愁绪又上心头。

6.《小石潭记》和《与朱元思书》作者都是借景抒情,你觉得他们游山玩水的心

情一样吗?

答:吴均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出了他的闲适自在;柳宗元的“心乐之”

“凄神寒骨”看出他初有快乐、实质却是挥之不去的伤感。吴均最后触景生情

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融入自然的高洁情趣,而同样触景生情的柳宗元却想起被

贬的经历难免会不胜凄凉。

7.吴均在《与朱元思书》抒发了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 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

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吴均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向往山林生活的高洁志

趣,并告诫友人不要追逐功名利禄,含有出仕的思想;而范仲淹写迁客骚人的 心情是为了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虽遭

贬谪但仍愿意为国效劳积极入仕的旷达胸襟。

8.《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同是作者被贬后借景抒情之作,但两者所表达的感情又有所不同,试比较。

答:柳宗元游览小石潭看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由自在的鱼儿“心乐之”似与

游者相乐” ,但这些乐都只是暂时的,心中的凄清、孤独和悲苦才是实质的。

而柳宗元在迁客骚人“一悲一喜”后,力求向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虽遭贬谪但仍 愿意为国效劳积极入仕的旷达胸襟。

9.韩愈满腹才学无法施展,愤懑之情难以平息;宋濂自幼苦读,官至“开国文臣”,结合《马说》和《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造成他们的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韩愈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但他一直等待着别人来发现他的才能

而不是主动的去表现去推荐自己,所以只能被埋没。而宋濂读书时便勤学好问,善于向老师请教,克服前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而且他勤奋

读书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因此能够仕途坦荡。

10.同是山水游记,却因时因人而各有不同。请结合《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袁宏道的文章与唐宋时期的山水游记有何不同? 唐宋时期的山水游记大部分都是借写景来抒情,重视对自己的理想和感情的传达,而且表达感情的方式比较直接。而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于写景之中委婉的传达自己的心情。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2篇

一.《岳阳楼记》,1.本文作者范仲淹是我国宋(北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①前 人 之 述/备 矣。②然 则/何 时 而 乐 耶? 3.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分)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山岳潜形(隐没)(2)薄暮冥冥(迫近)..(3)把酒临风(持、执)(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5)谪守巴陵郡(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6)百废具兴(同“俱”).(7)朝晖夕阴(日光)(8)去国怀乡(离开)..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6.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2分)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2分)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10.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11.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3分)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12.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体现胸怀、抱负、情怀其中一点即可)

13.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3分)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14.填空①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分)②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文章一开头以叙事为主,记述了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所见的自然形胜,触景生情,用一问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一乎?”自然引起下文所写的景不同,情亦不同,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作者否定“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的鲜明观点。(3分)

③从全文中找出一句概括描写岳阳楼上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句子衔远山„„气象万千。作者对岳阳楼景色不作具体描写的原因是前人之述备矣(用原文回答)(3分)

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古仁人,这种人的忧乐观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生天下之乐而乐,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3)15.一段中哪些词语突出了滕子京的政绩斐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感情?(3分)

通,和,兴.对好友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政绩十分赞赏。

16.联系全文谈谈第二段末提到的"览物之情"包含哪些感情?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一悲一喜的两种感情;共同点:都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17据你的理解与积累,请举出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旷达胸襟的"古仁人"。(2分)孟了,屈原,杜甫

18古往今来,一些名楼往往成为诗人作家吟咏称颂的对象,以此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除了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还读过哪些诗人作家写的楼的作品?请写出有关作家作品及主要诗句.(3分)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崔颢《黄鹤楼》

19.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二、《醉翁亭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饮少辄醉 就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③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④射者中,弈者胜 下棋 ...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行者休于树 [C] .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爱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4.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5、选文②写到了“滁人游”等四种情况。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其它三种情况,且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滁人游 ② ③ ④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7.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已而夕阳在山 游人去而禽鸟....乐 C.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颓然乎其间者 在乎山水之间也 ....8.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负者歌于途 负:背 ②杂然前陈者 陈:摆放

③觥筹交错 觥:酒杯

④山肴野蔌 蔌:蔬菜

9.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0.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12、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 围绕“与民同乐”回答即可。(2分)

1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1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②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③伛偻提携 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④觥筹交错 交互错杂。....

16、本文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1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 居十日,扁鹊夏见 .. C、不以物喜 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1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 忧 ”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醉与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3篇

米勒教授把我从柏林特格尔机场接到住处已是晚上11点多了, 为我和房东贝克太太互相介绍后便告辞离去。贝克太太领我看了一下厨房、客厅和浴室等共用的生活设施后, 把两个大纸袋放到我租住的房间的墙角, 告诉我其中一个专门放废纸, 另一个装用过的饮料瓶罐等, 其他生活垃圾则放到厨房的垃圾筒内, 装满后放到门外由管理员收走。这是我抵达德国的当晚接受的一次环保教育。

我每天去学校途经的选帝后大街是柏林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就像上海的淮海路和北京的王府井, 而从这里仅仅再步行十分钟, 就进入了Tier Garden, 一个占地几千亩的原生态林区。林区内茂盛的树木遮天蔽日, 繁密的花草争奇斗艳;鸟雀于花木间自由地鸣唱, 野鸭在湖泊中悠闲地游荡, 时逢秋日更是色彩斑斓, 美不胜收。我专门去了几次都逢阴雨, 未能尽兴。而我学习的学校就坐落在选帝后大街边上, 离这一片原始林区只有百步之遥, 于是后来去学校时便随身带着相机, 当看到窗外天色转晴、阳光普照之时, 就匆匆锁起资料, 出门一头扎进这清新的大自然中。

德国有近2000个这样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在柏林这个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 有四分之一的面积被森林、湖泊和公园覆盖, 而这个地处市中心商业黄金地段的天然林区在世界大都市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它是一个天 然大氧吧, 净化着城市的环境, 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空气。

复印资料时, 我注意到纸张都是再生纸, 远不如国内的光洁厚实, 但毫不影响复印的清晰度和使用。在德国的造纸工业中, 废纸的再利用率已超过50%, 达到350万吨左右, 这意味着每年节约了相当于5000万棵树木的原料。在超市购物后, 购物袋需花钱购买, 这样市民手中的购物袋便会被多次使用, 减少了一次使用后即丢弃的浪费。地铁站和商场内的电动扶梯是感应的, 有人踩上去即刻启动, 没有人时戛 (jiá) 然而止, 避免了不必要的电耗。便桶的冲水箱比国内常见的规格要小, 但设计的出水力度极强, 犹如洗衣机内的水流上下翻腾, 这样就只需要国内水箱一半的水量便足以将便桶冲洗干净。还有一种放水量可以手控的设计, 一按就冲, 抬手即停, 无须一次放光一箱水。此外, 早在20世纪90年代, 德国政府就要求所有机动车辆安装废气催化装置, 并提倡使用无铅汽油, 因此在柏林车水马龙的大街上, 几乎闻不到机动车排放的废气味。在柏林两个月的学习和生活中, 我只要稍加注意, 便可发现环保的理念渗透在这座欧洲大都市的方方面面以及市民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

(选自《小学语文课文同步自主阅读》,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4篇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单元选材精当,注释详明,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人教版新教材(2008年7月第三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及它几篇文章中有几个词语,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感到有些迷惑,现提出来,只是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没有批评教材的意思。注释结论是作注者对文章词意的理解与看法,它告诉读者被注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或跟什么相关,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去理解原文或了解当时的一些古文化知识。注释结论的得出我个人认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在此,我把在执教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来,希望得到方家的指导。

《小石潭记》(2008年7月第三版,八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一:“日光下澈”,其注释为“阳光照到水底”。而“澈”的意思为“清澄”“水清”。《古汉语常用词典》:

1.《玉篇》:澈,水澄也。

2.《水经注》:清潭镜澈。

3.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清澈(水清而透明)。

4.澈底(水清可见底);澈亮(清澈明亮);澈漠(清澈)。

1984年由叶柏林、周舸岷等老师编著的《初中古代诗文助读》一书中,语句为“日光下彻”也释为“阳光直照到水底。‘彻:贯通,深透。’彻,通也。”

再有《说文》:其聪能听彻之。

《国语·楚语下》1991年由姜鸿德、李凯华等老师编著的《初中古文对译与详注》一书中,语句也为“日光下彻。”“下彻”解释为“直照到水底。根据注释“照到水底”,其字应为“彻”而非“澈”。

其二:“冽”和“珮”字(2008年7月第三版,八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水尤清冽”中的“冽”字。“冽”,寒冷。亦作“洌”,秋风冽冽,白露为朝霜。“清冽”指清且冷;“清洌”仅指清澈。《说文》:洌,水清也。从水,列声。

1.《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文选·宋玉·高唐赋》:洌风过而增悲哀。

2.又如:洌风(寒风);洌清(清沏的样子)

3.张衡《思玄赋》:寒冷。玄泉洌清。《易·井》:洌寒、泉食。

4.又如:洌风(寒风);虎啸风洌;洌洌(寒冷的样子);洌气(寒气);洌清(寒凉的样子)

针对原文的语境,我觉得此地用“洌”字更为得当。

再有就是“如鸣珮环”的“珮”字。“珮”作为繁体字被废止,“珮”和“佩”不仅音同,而且含义也有相同之处,只是“佩”的义项较多,而“珮”只有一个义项。“珮”原是装饰玉品的带子,故称“玉珮”,又称“珮玉”。这里也可以写作“玉佩”或“佩玉”。“佩”的义项还有“佩带、佩服”等。这里的“佩带”之“带”是“携带”,而不是“带子”。“佩刀、钦佩”中的“佩”都不能写作“珮”。由“佩”的解释,不难看出“珮”是“佩”的繁体字。那么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我们应该写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呢?我觉得编著老师们也应该认真考证,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讲解中有个着落。

其三:《岳阳楼记》)中“日星隐曜”的“曜”字。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曜”与“耀”两个字的解释:

“曜”字有如下解释:

1.日光。《水经注·庐江水》:“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

2.明亮。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日月在躬,隐之弥曜。”

3.照耀。何晏《景福殿赋》:“清风萃而成响,朝日曜而增鲜。”

4.显示,炫耀。潘岳《关中》诗:“以古况今,何足曜成。”

5.日、月、星的总称。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五曜,外加日、月合称七曜。杨炯《浑天赋》:“观众星之部署,历七曜之驱驰。”

“耀”字有如下解释:

1.光芒。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2.照耀。杨雄《甘泉赋》:“东烛沧海,西耀流沙。”

3.显示,炫耀。潘岳《闲居赋》:“以先启行,耀我皇威。”

据此我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中该字的版本有值得商榷之处。

现代虽然不再使用文言文,但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因此我们作注的人,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应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了解所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并用规范的方式在适当的地方写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读注的人,就是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知道注释的基本体例和方式,了解注释的内容和意图,然后利用注释来读懂原文。但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

当然,语言是有继承性的,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争议,我们只是希望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更加准确,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欣赏、评析我们优美的文化遗产。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5篇

第五单元过关练习

(二)(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做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缥碧(piao)()邈()()泠泠()作响鸢()飞戾天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3.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组()(1分)

(a)风烟俱静百废具兴(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d)急湍甚箭欺人太甚

4.上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上的优美景色,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1分)

5.文段中作者的观察角度是从_______ 到______,从______ 到 _______。(2分)

6.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请在文中空格处填空,并且把它翻译出来。(2分)

翻译:

8、翻译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做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或置酒而招之 或______________:(2)性嗜酒嗜:______________(3)造饮辄尽 造:______________(4)衔觞赋诗 觞:__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词语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每有会意B.无论魏晋

C.常著文章自娱D.因以为号焉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提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你还了解哪些读书方法?选择其中一种,用简明的语言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文中:

再写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马说》,做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送东阳马生序》做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一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yu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

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1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

②腰白玉之环 腰:

③无冻馁之患矣 馁:

④假诸人而后见也。假:

3、试找出这篇文章出现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当余之从师也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岂他人之过哉?

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5、翻译下列两个短句。(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译文:

6、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回答)(2分)答:

7、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2分)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6篇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比较《小石潭记》和《右溪记》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以其境过清()

(2)不可名状()..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二、比较《记承天寺夜游》和《记游松风亭》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7.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

(3分)

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三、《游恒山记》(选段)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乙文: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8.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无攀跻劳()(2)还过岳殿东()..9.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10.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11.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12.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比较《满井游记》与《虎丘记》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

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g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时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 齐国之美丽者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16.文段理解。

(1)【甲】文写_____景,以______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1.(1)因为(2)说出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3.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 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2)示例:① 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② 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③ 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

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5.(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6.(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7.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8.升、登 现在作“环”,转,绕 9.“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10.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11.“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7篇

1.选出加黑字,注意全对的一项是:()A.抽搐chù 悼念diào 啜泣chuò 怒不可遏è B.饯行jiàn 揶揄yé 簌簌sù sù 山重水复chóng C.尴尬gān 悚然sù 褴褛lǔ 一瓣心香bān D.飘漾yàng 一轴jùe 舀水yǎo 茅塞顿开sè 2.下面各组中加黑字词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殊死(特殊死法)憧憬(向往美好未来)为非作歹(坏)B.癖好(嗜好)促膝(近坐在一起)娓娓动听(动听的样子)C.权作(姑且)敷衍(只是表面应付)何以明之(照明)D.呵斥(大声斥责)揶揄(嘲笑)未识精粗(记住)3.下面句中的破折号用法属于哪一项?()

钱老师当时住在常州东门外的白家桥,在他的那个离家不远的小花园——寄园里给我们讲课。A.表示意思转折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强调 D.表示解释、说明 4.使用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班长很想说服我坚持写作□有一天,我和班长往山顶上背水泥,到了半山腰时,他笑咪咪地对我说□“你说这写稿同背水是不是一个理呢□现在已背到半山腰了□要是不走,总在半山腰□只要坚持走,总能爬到山顶的……□”

A.。。B.。:。,:!C.。:?,。D.,?。!5.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是《纸的故事》串联情节的线索,全文紧扣“纸”来写,所以文章用此题。

B.《难忘寄园情》是侧重记人的记叙文,它的作者是著名画家、书法家谢稚柳先生。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写好文章,自己对所写的事,必须有深刻的体验、感受。

C.《一点启示》的作者先写自己失败的一次作文,后写成功的一次作文,这种写法叫对比。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写好文章,自己对所写的事,必须有深刻的体验、感受。

D.汉字结构的训练包括笔画、笔顺和间架三个内容。楷书的基本笔画有八种,汉字的笔顺规则有八条。

二、按各题要求填写

1.根据语意,分别写出词语。①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②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情绪。()③开窍发怒时说话急躁,神色严厉。()2.按课文填空。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__。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②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_______________,不是养蚕人。

③在那星月交辉的夜晚,先生跟我们天南地北地聊起来,___________到深夜。④“……猫眼早暮则睛圆,_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耳。”

3.《难忘寄园情》中,“我”为捕捉蟋蟀而匆匆忙忙作文当然不好,但从钱老师找“谈话时”和“谈话后”有两点值得学习: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

①英雄的事迹经常________着我,使我不断前进。(监督 督促 鞭策 鞭打)

②那时,我正在重庆,关山遥隔,难忘我悼念之情。我______山城,遥望远天,眼前惟有那飘荡不尽的茫茫白雾……(屹立 伫立 耸立 站立)

③“祖国,我的母亲!”这个比喻________着多么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含有 包藏蕴寓 蕴藏)

三、阅读下列语段,分别按要求问答问题

(一)①在同窗中,我的作文常常得到他的赞许。②严师的赞扬,对我来说,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荣耀。③那时,我不过十来岁,毕竟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④平时,我稍有空闲,便去园里捉虫、逮鸟、扑蝶。⑤有一回,正是蟋蟀登场的时节,一声清悠悠的鸣叫,对我有着多大的吸引力呵[ ]⑥那天,因为要到园里捉蟋蟀,匆匆忙忙地把作文交给了钱先生。⑦谁知,正当我捉到高兴的时候,钱先生就把我叫去了。⑧我胆颤心惊地走进了他的书房,低着头,一声不吭地站在墙边。⑨我明白,等待我的将是什么[ ]⑩出乎我的意料,钱先生并没有严厉地训斥我,而是把我拉到他的身旁,那只瘦削的大手轻轻地抚摸我的头,温和地问道:“近来你读了些什么书? 听了钱先生的这句话,我感到心跳耳热,只能老老实实地告诉他:“最近,我在捉蟋蟀。” 钱先生________地说:“要把文章做好啊!” 话虽然讲得并不响,可是深深地克在我的心炊上。我站在这位好学不倦的先生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以后,我再也不敢待慢,每天都认认正正用心读书。

1.文中第⑤句和⑨末的“[ ]”中,按顺序该用哪一组标点符号?()A.。B.!。C.!? D.。?

2.第(12)句空着的横线上应该填写的恰当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3.第(14)句末用三个词,恰当的词序是:()A.惭愧后悔懊丧 B.惭愧懊丧后悔 C.后悔懊丧惭愧 D.懊丧惭愧后悔

4.请把第(13)句和第(15)句话里的错别字圈出来,并在下面横线上加以改正。5.这段文字记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

6.文中“进、瘦、因、同”和“待、摸、捉、他”等字分别属于合体字的什么结构?安排偏旁大小比例时,对后者有什么要求?

①“进、瘦、因、同”是______结构;“待、摸、捉、他”是______结构。②“待、摸”等字,安排偏旁大小比例时,要______。

(二)①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看到一缕炊烟…… ②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假如看见一缕炊烟……

③也许不会有比它更亲切了。那是一种动人的招手,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微笑,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挥动一方柔情的白手绢……

④掸落飘在肩头的枯叶,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我终于看见了在远方山坳里的炊烟,它优美地飘动着,无声无息地向我透露一个质朴的希望。心中的惶乱被它轻轻抚平了,—深山里走了大半天,饥饿、疲乏、山重水复的怅惘,曾经使我的腿微微颤抖,步伐也失去了沉稳的节奏…… 1.第①、②两节末,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A.表示列举的省略 B.表示思索,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2.第③节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对炊烟予以具体、生动的描述,写出了炊烟给人的________。

3.第④节中的关键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4.第④节中的“惶乱”是指:()A.饥饿 疲乏 怅惘 B.腿微微地颤抖

C.步伐失去了沉稳地节奏 D.指以上三者所说的情况

5.选段是《炊烟》一文的开头,就其作用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暗示本文的线索是炊烟 B.引出文章“线索”,提出希望 C.抒发对炊烟的渴望和赞美之情 D.为了引出小木屋里的主人公

(三)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图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1.文中空缺处,应填的句子是什么?

2.《斗牛图》节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_代人。3.翻译两个句子。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②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名画家戴嵩画《斗牛图》有偏差的原因是______;评画者牧童一眼就看出“牛尾画得不对”的原因是______。

5.从画画、评画的角度,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作文题:同桌 要求:

①用一件或几件事写你的桌,写出他(她)的特点; ②叙事清楚,中心明确字数500个左右,书写工整。参考答案

一、1.B 2.B 3.D 4.C 5.B

二、1.①荒唐 ②共鸣 ③疾言厉色

2.①乡音无改鬓毛衰,笑问客从何处来;②遍身罗绮者;③彼此不分长幼,促膝长谈;④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3.①非常诚实、不说谎话;②知错就改,不再重犯。4.①鞭策 ②伫立 ③蕴寓

三、(一)1.B 2.语重心长 3.A 4.克一刻 炊一坎 待一怠 正一真 5.记叙“我”有一次为了捉蟋蟀,作文马虎,被先生叫去谈话,表达了钱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但教育方法很好。6.①包围 左右;②左窄右宽。

(二)略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8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 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 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 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 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 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从整体入手, 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 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 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课始, 就让学生三首连读, 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 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 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 (1) 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 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 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 (2) 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 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 (3) 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 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 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 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 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 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 结合注释, 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 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 学生汇报疏通诗意, 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 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 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 又按范读入境插图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 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 学生边看插图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 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 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 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 插图染浓诗境, 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 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 草色葱茏, 何其开阔, 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 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 多么惬意!再如, 《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 不再费力撑篙划桨, 异想天开地撑伞, 借风行船, 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 溪水潺潺, 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 三个儿子各自忙碌, 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诗眼”悟情感, 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 (闲) “弄” (奇) “怪”“喜” (欢) , 联系每一首诗词,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 (吕洞宾) 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 培养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 感悟不同写法

在学生吟诵兴味正浓时, 我又引导学生对三首叙事诗词的写法进行了探究:《牧童》首句写景, 视野空旷, 平缓舒展, 第二句风中弄笛, 牧童由远及近。“六七里”“三四声”数量词的使用, 笔触活泼。三四句时间推移, 叙黄昏至月明时吃饭休憩之事, 平直自然。尾句“月明”渲染气氛, 一切又归于宁静、幽远、美好, 呼应首句。相比之下《舟过安仁》叙事更为直接, 用诗人的视角观察, 叙事动词使用准确, 突出孩童有趣的行为。三四句颇似自问自答, 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词的形式表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 更加清新、委婉和细腻。以景开篇, 词中一家五口各具情态, 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详老夫妇写起, 一一描写, 着力于“小儿”的描绘, “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塑造出他调皮自在的可爱形象。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9篇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10篇

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倘徊欢 倘唬捍舸舻难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25.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6.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8.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m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35)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二、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12.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笼子里逃出的天鹅。

13.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层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刚刚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14.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头在风中散开,麦田里低矮的麦苗才一寸左右。

15.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多,但是汲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红装骑驴的,也经常有。

16. 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汲水的鱼儿,都悠闲自在,羽毛鳞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精选10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第1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初二语文备课组09.06.191.《小石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