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B细胞瘤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B细胞瘤范文(精选3篇)

B细胞瘤 第1篇

使用迈瑞DP-1100plus便携式超声诊断仪, 于患儿腹腔进行多切面探查:子宫大小约27 cm×8 cm×15 cm, 回声均匀。于腹腔内可见大量液性暗区, 盆腔内可见80 cm×48 cm×58 cm的实质性等回声区, 其包膜尚完整, 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 最大直径10 mm, 该肿物悬浮于液性暗区中。提示: (1) 幼稚型子宫。 (2) 盆腔实性占位———卵巢癌可能。 (3) 腹水大量。

1 手术所见

子宫幼稚型, 左卵巢正常, 右卵巢见肿物大小约10 cm×9 cm×7 cm, 呈灰白色, 实性、质软, 并有5 cm×4 cm×5 cm的包膜破口, 整个肿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大网膜、腹膜、肝、肠管未触及转移结节。行右卵巢切除术, 盆腔内置入化疗管。

2 病理结果

卵巢恶性畸胎瘤 (胚胎性成分多, 分化成熟的组织成分少)

3 讨论

3.1 卵巢恶性畸胎瘤临床上少见, 占卵巢畸胎瘤的1%~3%左右, 但未成熟畸胎瘤约占卵巢肿物瘤的0.65%~2.45%[1], 故较为少见。恶性畸胎瘤主要是由未成熟的间质或神经上皮组织构成, 多为单侧, 实性, 呈圆形或椭圆形, 肿瘤直径多在12 cm以上, 经常为杂色, 质软而脆。如形成巨大肿瘤时, 可充满盆腹腔。

3.2 切面观实质内有小囊或由于坏死出血, 造成的大囊性间隙, 肿瘤生长迅速时, 往往引起自然破裂, 而造成盆腔内扩散与粘连, 可伴有腹水。主要发生于年轻妇女及幼女, 是妇科中极为恶性的一种肿瘤, 其扩散快, 治疗效果取决于早期正确的诊断与积极的治疗措施, 可使存活率由20%~30%提高到50%~75%。

超声检查方法简便、经济、无创伤、无痛苦, 可多次重复检查, 准确率高, 可作为下乡体检的首选。

参考文献

卵泡膜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第2篇

【关键词】卵巢肿瘤 卵泡膜细胞瘤 弥漫性粒层细胞瘤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39-01

卵泡膜细胞瘤是指内卵泡膜细胞组成的肿瘤,首先由Lasta和Colillas两位在1926年报道,Giest等证实肿瘤产生雌激素,并常引起子宫内膜变化[1]。有时肿瘤内出现明显的黄素化,则称之为黄素化卵泡膜细胞瘤。我们报道1例卵泡膜细胞瘤,并结合文献总结复习,着重讨论卵泡膜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因渐进性加重性痛经2年,入院,查体心肺(—),妇科专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已产,皮肤色素无改变,无赘生物,阴道粘膜正常,通畅,见少量血性液,后穹窿不饱满。宫颈:大小正常,质地中等,光,无接触性出血,无息肉,无撕裂,无腺体囊肿,无举痛,口闭,宫体:前位如孕12周大,质硬,表面光滑,凹凸不平,活动可,有压痛,双侧宫旁结缔组织无增厚,双附件无增厚,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行子宫全切+右卵巢囊肿切除术。术中,子宫增大如孕12周,凹凸不平,右卵巢增大约4cm,质硬,表面呈结节状,左卵巢略大,术中将子宫及右卵巢完全切除,左卵巢取活检。

方法:标本经4%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

2结果

巨检:宫腔镜切除标本,灰白色不整组织一堆V4×11×9cm3,其中宫颈长3cm,宫口直径4.5cm,子宫前后壁厚分别为4 cm,3 cm,内膜厚0.2 cm,左卵巢:灰白灰红色组织一块V2×1.2×0.8 cm 3 ,切面实性,质中;右卵巢:灰黄色组织2块V5×4×2 cm 3,切面实性,灰黄灰白色,质韧。

镜检:细胞呈螺纹状交叉排列,被不同程度玻璃样变纤维组织间质分隔开来,瘤细胞为肥胖的短梭形,细胞核圆和卵圆形,细胞间质均匀。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inhibin(+),SMA灶性(+),Vim(+),CK(—),Des(—)。

病理诊断:1 子宫:子宫腺肌病。

2 宫内膜:分泌期子宫内膜。

3 右卵巢:卵泡膜细胞瘤。

4 左卵巢:未见明显异常。

3讨论

诊断:卵泡膜细胞瘤是指内卵泡膜细胞组成的肿瘤,首先由Lasta和Colillas两位在1926年报道,Giest等证实肿瘤产生雌激素,并常引起子宫内膜变化[1]。有时肿瘤内出现明显的黄素化,则称之为黄素化卵泡膜细胞瘤。临床可伴有男性化体征,典型的卵泡膜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见于40岁以上,2/3以上为绝经后,青春期前罕见,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约60%出现内分泌症状,最常见雌激素增多引起的绝经后阴道流血或月经不规律,少数可出现男性化[2]。

本病特征根据细胞形态和成分分4种亚型[3]:

①典型的卵泡膜细胞瘤:瘤细胞呈梭形,胞浆内含有丰富的类脂质,瘤细胞排列成囊状或螺旋状疏密不均。

②黄素化的卵泡膜细胞瘤:具有卵细胞膜瘤的基本组织象,并含有大而圆的黄素化细胞。

③异性核卵泡膜瘤:少见,少数瘤细胞核有显著异性,但无核分裂,生物学行为也为良性。

⑤纤维卵泡膜瘤:瘤组织中除卵泡膜细胞外,内含有较多的纤维细胞,两者可有过度。

本例基本属于典型的卵泡膜细胞瘤,镜下特点:本病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细胞呈螺纹状交叉排列,被不同程度玻璃样变纤维组织间质分隔开来,瘤细胞为肥胖的短梭形,细胞核圆和卵圆形,细胞间质均匀。免疫組化:肿瘤细胞inhibin(+),SMA灶性(+),Vim(+),CK(—),Des(—)。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①弥漫性粒层细胞瘤的区别:前者卵泡膜细胞形态较一致,呈交叉漩涡状排列,极少分裂相。后者除弥漫排列外,常常可发现卡尔—爱克斯小体,或排列成这种小体的趋势,分裂相易找到。银染色前者含有丰富的嗜银纤维,并围绕着每一个肿瘤细胞。后者嗜银纤维较少,无次序地伸到肿瘤细胞群中。②黄素化卵泡膜瘤与间质黄体瘤的区别:前者较年轻,肿瘤多为孤立性病变,正常卵巢间质无增生,后者一般为老年患者,肿瘤绝大多数为结节状,瘤旁或(和)对侧常伴有卵泡膜增生症。③纤维瘤区别:瘤细胞长而细,核亦细长,常有较多的间质,胞浆内无类脂质,油红O染色阴性,瘤细胞排列成波浪状。④Krukenberg瘤:纤维卵泡膜瘤可出现印戒样细胞,所以应与Krukenberg瘤鉴别,后者的印戒细胞有异型,间质常有粘液样物质,免疫组化EMA和角蛋白阳性,细胞内粘液阳性。

预后:一般认为卵泡膜细胞瘤为良性肿瘤,但亦有少数恶性报道,但这些可能实际上是纤维肉瘤或颗粒细胞瘤的变异型,后者可能发生于原发肿瘤具有异源性成分并且颗粒细胞不明显的情况下[4]。

参考文献:

[1] 陈忠年主编:《妇产科诊断病理学》(第一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66,10:551.

[2] 陈乐真主编:《妇产科诊断病理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6:351—353.

[3] 朱梅刚主编:《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第一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6:136.

B细胞瘤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HXO-RB44细胞株(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细胞培养中心);RPMI-1640干粉剂(Sigma公司,USA);标准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超净工作台(YJ-1450SDB型,吴江市净化设备厂);微量移液枪(Eppendorf公司);0.22μm微孔滤器(Life Science);25和50 cm2培养瓶(Conring,USA);2 m L冻存管、细胞冷冻储存器(Conring,USA);6孔、96孔板、细胞记数板(Costar,USA);恒温水浴箱(Grant,英国)。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及细胞培养

实验动物采用4、5周龄的BALB/C裸鼠,体重16~18 g,雌雄兼有。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繁育中心提供,为无特殊致病菌(SPF)动物,合格证号为scxx(沪)2005-2008,裸鼠在SPF层流柜中饲养,所用垫木、饮水、饲料及其他与动物接触的物品,均经高压灭菌处理。

HXO-RB44细胞株购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细胞培养中心,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IM-1640培养液,在37℃、5%二氧化碳,湿度100%的条件下行细胞培养。

1.2.2 HXO-R B44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将90只试验动物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30只,在无菌条件下,收集对数生长期的HXO-RB44细胞,各组裸鼠分别皮下注射浓度为1.0108/m L、2.0108/m L和3.0108/m L的HXO-RB44细胞悬液各0.2 m L,接种后在无菌层流棚内常规饲养。

1.2.3 肿瘤体积的测量方法[4]

每7天测量瘤块长(a)、短(b)和高(c)三径1次,按公式V=π/6(abc)计算瘤体积。

1.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观察结束后,分别切取各组裸鼠的瘤块以及肝、肾组织,置于4%甲醛中固定24 h,梯度乙醇脱水,60℃二甲苯透明处理约1 h,石蜡包埋,每一标本连续切片45张,厚6μm,各随机选取15切片,分别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裸鼠转移瘤、肝、肾的形态结构,以排除肝、肾是否有肿瘤转移并拍照。

1.3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l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结果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时相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α=0.05为检验水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荷瘤小鼠成瘤性的临床观察

接种HXO-RB44细胞后,各组小鼠精神及食欲良好。观察3周后,A组裸鼠无一成瘤。B组裸鼠仅5只成瘤。C组裸鼠有27只造模成功,成瘤率达90.00%。B组裸鼠的平均成瘤时间为21、34、5 d,C组裸鼠的平均成瘤时间为18、32、3 d,B、C两组时间之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小鼠成瘤后,出现消瘦、体重减轻、食欲精神不佳。

2.2 大体和病理形态学观察

移植瘤大体形态为星形结节状,有分叶,剖面成鱼肉状,瘤体边缘界线清楚,容易分离,瘤体表面未见坏死及溃疡灶。HE染色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相多见,有核染色质浓缩,可见出血及坏死灶。观察4周后,荷瘤裸鼠的肝、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图1~3)。

2.3 不同时间裸鼠皮下移植瘤的体积

3 讨论

建立易于观察,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临床患者的RB动物模型,对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转移规律,正确评价各种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动物模型主要有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转基因RB动物模型、逆转录病毒法RB小鼠模型等3种。转基因RB动物模型是在动物基因水平上加以改变导致肿瘤发生,由于该方法更接近于RB的致瘤机制,是理想的RB动物模型,但由于病毒癌基因编码产物可与所有Rb家族蛋白和其他蛋白结合失活,使其表达过于广泛,除产生眼部肿瘤外,尚可发生脑部和其他眼外肿瘤,特异性差。又明显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因此,难以推广[5]。逆转录病毒法RB小鼠模型旨在研制出仅能转染单个视网膜前体细胞的靶向性逆转录病毒,同样通过病毒癌基因编码产物与p RB结合失活致RB发生,不仅更接近人类RB的自然发生,且避免了其他部位肿瘤的产生,但目前该方法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6,7]。由于皮下移植瘤具有方法简便、成瘤后容易观察、取材方便等优点,尽管其生物学特征与眼内移植瘤有一定差异,但一直被广泛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以及其他肿瘤的研究[3]。国内张积[2]等在免疫缺陷SCID鼠腹腔注射人脐带血单核细胞(CBMNC)生理盐水悬液,进行SCID鼠的人源化,分别于腹股沟皮下注入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So Rb-70),浓度分别为2106/m L和2107/m L,建立了SCID鼠人源化及视网膜母细胞瘤模型,致瘤率达到了70%,并认为该模型的建立方法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人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

本研究利用裸鼠皮下接种HXO-RB44细胞的方法成功,构建了RB的裸鼠转移瘤模型。笔者发现,浓度为1.0108/m L的HXO-RB44细胞裸鼠皮下接种后4周,30只裸鼠无一成瘤。浓度为2.0108/m L的HXO-RB44细胞裸鼠皮下接种后4周,30只裸鼠仅5只成瘤。将细胞浓度增加到2.0108/m L以后,观察4周30只裸鼠有27只造模成功,成瘤率达90%。表明HXO-RB4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致瘤效果与细胞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成瘤性越强,这与文献报道有所不同[8,9],可能与本实验所用的细胞系的不同,或由于本组所用的HXO-RB44细胞由于传代时间过久,致癌作用降低,只有高浓度的HXO-RB44细胞才能有效地诱导裸鼠发生肿瘤,也可能与细胞活性的差别以及实验条件的差异有关。另外,C组裸鼠成瘤时间明显低于B组,表明高浓度的HXO-RB44细胞不仅能使裸鼠皮下移植瘤成瘤率增高,成瘤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在造膜过程中保持移植细胞的活力也很重要:首先要选择对数生长期细胞,其次应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细胞接种,才有可能提高HXO-RB4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成功率[10]。

裸鼠成瘤后,在观察期内,各组裸鼠皮下移植瘤呈稳定生长。在前3周内肿瘤生长较快,3周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呈现出“平台期”。笔者考虑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裸鼠抵抗力差,喂养时间长,容易感染病毒或其他疾病,不能随着移植瘤的增大为其提供足够的营养;(2)移植瘤增大后可能会出现瘤体中央血供差及坏死情况,导致肿瘤生长速度降低;(3)裸鼠尽管无T淋巴细胞,却具有产生巨噬细胞、浆细胞、抗体及NK细胞的能力,并可引起免疫反应,长时间饲养后这种反应增强,从而对移植瘤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10]。各组移植瘤不同时间点体积之间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明显增大。

裸鼠移植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明显,核分裂相多见,有核染色质浓缩,可见出血及坏死灶,表明笔者运用HXO-RB44细胞接种的方法已成功诱导出裸鼠皮下移植瘤。观察4周后,各荷瘤裸鼠肝、肾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表明HXO-RB4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未发生转移。这也可能与HXO-RB44细胞的活性降低或裸鼠相关的免疫反应增强有关。

总之,笔者利用HXO-RB44细胞接种的方法成功诱导出裸鼠皮下移植瘤,HXO-RB4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致瘤效果、成瘤时间与细胞浓度密切相关,增加HXO-RB44细胞的浓度有利于诱发裸鼠皮下移植瘤。

参考文献

[1]KIM JH,KIM JH,YU YS,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arginine deiminase via arginine deprivation in retinoblastoma[J].Oncol Rep,2007,18(6):1373-1377.

[2]张积,徐国旭,周剑影,等.鼠人源化及视网膜母细胞瘤模型的建立[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4):558-571.[2]ZHANG J,XU GX,ZHOU JY.Humanized SCID mice and es-tablishment models of retinoblastoma[J].Chin J Hemorh,2005,15(4):558-571.Chinese

[3]COWELL JK,RAMANI P,SONG Y,et al.The use of SCIDmice for the growth of retinoblastoma cell lines an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xenografts from primary tumours[J].Eur J Cancer,1997,33(7):1070-1074.

[4]段体德,刘德权,杨策尧.Survi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乳腺癌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9):691-695.[4]DUAN TD,LIU DQ,YANG CY.Research of survivin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on growth suppression of transplanted human breast cancer in nude mice[J].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2005,14(9):691-695.Chinese

[5]SHONKWILER R,MISTRETTA M,VARMA V.A growth and division model for retinoblastoma[J].Math Biosci,2008,211(2):255-264.

[6]BERTI P,MATERAZZI G,CONTE M,et al.Visualization of the external branch of the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during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J].J Am Coll Surg,2002,195(4):573-574.

[7]毕颖文,陈荣家.视网膜母细胞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3):199-197.[7]BI YW,CHEN RJ.Involvements of animal model of retinoblas-toma[J].Chin J Ophthalmol and Otorhinolarvngol,2006,6(3):199-197.Chinese

[8]LEVINE RA,FLEISCHLI MA.Inactivation of p53and retinoblastoma family pathways in canine osteosarcoma cell lines[J].Vet Pathol,2000,37(1):54-61

[9]KIMURA K,USUI Y,HATTORI T,et al.Phenoxazine deriva-tive,2-amino-4-alpha-dihydro-4alpha,7-dimethyl-3H-phenox-azine-3-one suppresses growth of human retinoblastoma cell line Y79in vitro and in vivo[J].Oncol Rep,2008,19(1):3-10.

B细胞瘤范文

B细胞瘤范文(精选3篇)B细胞瘤 第1篇使用迈瑞DP-1100plus便携式超声诊断仪, 于患儿腹腔进行多切面探查:子宫大小约27 cm×8 cm×15 cm...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