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保肛治疗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保肛治疗范文(精选10篇)

保肛治疗 第1篇

关键词:保肛手术,超低位直肠肿瘤,手术后控便能力,预后

超低位直肠癌主要是指距离肛缘小于5cm的直肠肿瘤, 治疗直肠癌的最终目标是将肿瘤控制在一定范围, 防止其进行扩散, 提高患者的总体长期的生存率[1]。腹会阴切除术曾经是超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手术方式, 但随着低位直肠癌生物学特性、侵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深入研究, 到上世纪90年代已被保肛术式取代, 保肛术式在临床上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保肛手术已取代腹会阴切除术式成为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 为进一步了解采用保肛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我院选取16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对其实施保肛手术,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9月-2011年5月我院接收并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200例, 其中男89例, 女79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54.9岁。所有病例在手术前通过直肠镜检测, 肿瘤下缘距齿状线均在2~4cm之间, 平均长度为2.9cm。术前采用经电子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肿瘤病理分型进行确认, 其中78例高分化腺癌, 45例中分化腺癌, 30例低分化腺癌, 10例黏液腺癌, 5例类癌。术前对腹盆部进行CT及MRI检查, 确定直肠肿瘤没有转移至肛提肌及肛门外括约肌, 没有向远处转移侵犯邻近器官, 肛门括约肌功能均正常。

1.2 手术术式的选择

通过直肠腔内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来判断肿瘤位置以及大小, 并结合肿瘤的浸润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肿瘤生物学特性, 在确保可以根治的前提下制定手术方案。

1.3 手术方法

在进行开腹探查后从肠系膜下动脉及静脉根部对肿瘤周围的脂肪组织以及淋巴结开始清扫, 在距离肿瘤上缘大于10cm处切断乙状结肠, 将远近段肠管进行缝扎闭合。采用3种不同保肛手术方法治疗超低位直肠癌。A组采用双吻合器超低位前切除术, 在距离肿瘤下缘2cm以上的齿状线上方植入弧形切割吻合器将远端直肠切断, 快速冰冻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果下切缘没有残余肿瘤, 则进行扩肛后通过肛门植入圆形吻合器, 将远端乙状结肠断端缝合后置入抵钉座, 最后进行乙状结肠断端和直肠残端吻合[2];如果下切缘发现残余肿瘤, 则进行腹会阴切除术。B组采用双吻合器拖出式保肛法, 在进行充分扩肛后, 使用络合碘对直肠及肛管进行消毒, 从肛门伸入卵圆钳, 将远端肠管以及肿瘤完全外翻拖出肛门, 在齿状线上方距离肿瘤下缘2cm以上使用直线型切割吻合器将远端直肠闭合, 切除直肠和肿瘤, 快速冰冻进行病理学检查, 如果下切缘没有残余肿瘤, 则对直肠残端进行复位, 使用管状吻合器将腹行乙状结肠断端和直肠残端吻合[3];如果下切缘发现残余肿瘤, 则进行腹会阴切除术。C组采用免吻合器法拖出式保肛法, 进行充分扩肛后, 使用络合碘对直肠以及肛管进行消毒, 从肛门伸入卵圆钳, 将远端肠管和肿瘤完全外翻拖出肛门外, 在齿状线上方距离肿瘤下缘2cm以上将直肠管壁切开, 切除直肠和肿瘤, 快速冰冻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三组均定期进行扩肛并且规律性地锻炼肛提肌功能, 术后12周后将末段回肠造口关闭。

1.4 术后肛门功能恢复分析评价

叮嘱患者术后1年内平均每3个月回院进行复查1次, 2~3年平均半年进行复查1次, 对直肠癌是否局部复发以及转移进行仔细检查。在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复查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分析评判, 评判标准按照肛肠排便反射和括约肌的控制情况划分为4个等级:优:术后恢复良好, 具有和正常人相似的排便功能;良:术后排便反射与正常人相似, 但控便能力仍然不完全, 对稀便难以控制;可:术后排便反射和控便能力均不完全, 对稀便难以控制, 不能分清楚气便;差:术后恢复效果不理想, 基本上不具有排便反射和控便能力。

2 结果

手术均成功完成, 对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显示, 三组术后1年排便反射和控便能力优良率均达到80%以上, 见表1。术后3年复查时对所有病例进行问卷调查, 对手术治疗效果完全满意的有120例, 基本满意的有48例, 没有不满意的病例。见表2。术后随访仅有1例于术后16个月时复查发现吻合口局部复发, 进行腹会阴切除术。

3 讨论

通过临床病理研究[4,5]表明, 直肠癌的淋巴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向上方进行扩散, 只有当肿瘤晚期发生恶化时, 上方淋巴管出现癌栓, 才会向下方逆向转移。当这种情况出现时, 即使进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仍然很不理想, 很多病例最终都会因为发生远处转移而导致死亡。这些研究成果为临床开展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数据。所以对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只要肿瘤分化良好, 分布范围局限, 患者躯体情况可以耐受的情况下, 采用保肛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是可行的。

通过对本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显示, 采用保肛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后1年患者的排便反射和控便能力优良率均达到80%以上。术后3年复查时所有病例对保肛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的病例可达100%。术后随访仅有1例于术后16个月时复查发现吻合口局部复发, 进行腹会阴切除术。表明保肛术手术不仅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手术的根治性, 而且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肛门功能。

总之,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避免造成永久性的造口, 明显改善患者排便能力, 基本上可以根治, 并且安全性好, 并发症发生率低, 所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天伟, 卢永刚, 孙轶, 等.86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20 (1) :30-31.

[2]崔龙.低位直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 (2) :96-99.

[3]黄前堂, 林武华.64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4) :258.

[4]江庆斌, 蔡旌槐, 陈健松, 等.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双吻合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6) :386-387.

低位直肠癌微创保肛等 第2篇

----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LUAR)

以往,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后不得不依靠人造肛门排便,生活十分不便。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LUAR)的诞生,使大多数低位直肠癌的患者都可获得保肛治疗。同其他腹腔镜手术一样,LUAR只需在腹部打几个小孔,即可对直肠癌实施切除。这项新技术除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微创手术的基本优势外,对盆腔植物神经丛的识别和保护作用也更确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对排尿、排便及性功能的影响,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开展单位:(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周总光教授及其团队

严重致盲眼病有克星

——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

刘堃 许迅

一位双眼玻璃体出血、双眼视力只有光感的患者,接受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双眼的外表几乎看不到任何变化,一周后视力达1.0,自己可以开车回家。这种微创玻璃体切割技术,不像过去的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那样要剪开球结膜、切开巩膜,它只要通过特制的套针在眼球表面直接穿刺进入眼球内,即可放置特定的套管,置入更为精细的进水管、光导管和切割刀等器械,进行眼内手术。因此,与传统玻璃体切割术相比较,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对眼球创伤小、手术伤口出血少、不需要伤口缝合、手术并发症少、术后炎症反应轻、恢复快等优点,使一些无法治愈的严重致盲眼病患者有了新的治疗选择途径。

适用对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膜、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

开展单位: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治疗临床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28例, 男70例, 女58例;年龄26~85岁, 平均52岁。肿瘤均位于腹膜反折以下, 距肛缘5 cm 13例, 5~7 cm 115例, 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直肠癌, 其中高分化腺癌41例, 中分化腺癌66例, 低分化腺癌21例。

1.2 手术方法

按照直肠全系膜切除标准游离直肠, 至肿瘤下方至少3 cm, 闭合切割器距肿瘤至少2 cm切断直肠, 距肿瘤上缘约10~15 cm切断乙状结肠, 置入吻合器头, 肛门扩肛后, 蒸馏水充分冲洗直肠远端, 置入吻合器, 调整好吻合器位置, 确定吻合口无其他系膜或组织后, 完成吻合, 盆腔灌入蒸馏水, 夹闭近段肠管, 自肛门注气后, 检查吻合口是否漏气。骶前置引流管一条。

2 结果

该组1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1例肛门注气后, 吻合口漏气, 给予横结肠造瘘, 3个月后还纳造瘘口。无手术死亡及吻合口漏病例, 术后吻合口切缘均为阴性。该组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 经扩肛后治愈。72例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肛门坠胀, 里急后重感, 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或治愈, 3例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给予伤口换药后治愈, 120例成功回访, 随访时间15~24个月, 平均20个月;术后18个月吻合口局部复发并肝转移3例

3 讨论

我国直肠癌发病率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 75%以上的为中低位患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话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确保根治的前提下, 行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已成为外科医生的共识。即治愈肿瘤, 具有良好的肛门功能, 以及正常的排尿功能和正常的性功能。1908年Miles提出了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 (Miles术式) , 理论依据是直肠癌无论高低, 都有上中下三个方向的淋巴结转移, 但手术不能保留肛门, 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负担。

自Heald[3]提出TME以来, 采用TME在保证了手术彻底性的基础上, 使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成为可能。近年来, 随着对直肠解剖的深入研究, 以及综合治疗方面的开展, 使得保肛技术不断进步[4], 双吻合器技术被广泛用应于临床, 低位直肠癌保肛率大大提高, 从而提高了低位直肠癌病人的生活质量[5]。

成功的保肛手术必须具备3点: (1) 根治肿瘤。 (2) 肛门良好的排变控制。 (3) 正常的排尿和正常的性生活。其重点是根治中肿瘤为前提, 所以保肛手术的成功需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其适应症为: (1) 肿瘤下缘距肛缘约>4 cm。 (2) 肿瘤与周围无浸润, 指检时活动度好。 (3) 术前病理结果为中高分化腺癌。在上述适应症的基础上, 遵循TME原则, 不仅提高了保肛水平, 也大大的降低了局部复发率。

直肠癌保肛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为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尿路损伤、性功能及排尿障碍, 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以下途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充分的术前准备, 包括营养支持, 肠道准备; (2) 术中在TME基础上, 尽可能的保护盆腔的自主神经, 使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20%以下, 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在30%以下[6]; (3) 闭合直肠后, 用生理盐水加碘仿充分冲洗直肠远端, 冲洗后充分扩肛; (4) 采用双吻合器时吻合口两端肠管系膜分离干净, 且吻合时击发轻柔, 使吻合钉钉合严密且不撕裂吻合口组织; (5) 术毕经肛门注气实验, 如有漏气进行加强缝合, 或近端预防性造瘘; (6) 术后置骶前引流管和胃管。

笔者认为:严格掌握适应症, 遵循TME原则, 并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仅大大提高了保肛率, 也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方海, 张肇达.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大肠肛门外科杂志, 2006, 12 (5) :267-269.

[2]李国栋, 张俊梅.2001-2009年直肠癌出院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 2011, 12 (1) :52-53

[3]趁惠英.龙黎明等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肠道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10 (6) :418-421.

[4]LiSY, Liang zj, YuanSJ, et al.Clinical expericence of371cases sphincter preservation with telescopic anastomosis after radical excision for lowmiddle rectal cancer[J].Zhonghur Wai Ke Za Zhi, 2010, 13 (4) :422-425.

[5]中华抗癌协会大肠专业委员会.中下段直肠癌外科治疗规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 8 (1) :88-90.

保肛治疗 第4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41-02中图分类号:R 735.306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45

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在我国低位直肠癌占所有直肠癌的3/4,以往主要行经典的Miles术式,但该法改变原有排便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对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吻合器的应用以及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理论的进步,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逐渐取代传统的Miles手术最佳选择[2]。本文就我科近几年来行保肛手术治疗的3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39~71岁,平均53.8岁。其中肿瘤下缘距肛缘4cm者6例,5cm者14例,6~8cm者1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活检病理确诊为直肠癌,且排除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经组织学分类均为腺癌,Dukes分期:A期3例,B期21例,C期13例,均为腺癌。

2.手术方法患者取截石位,气管插管全麻后行左中下腹旁正中切口。严格按无瘤操作及TME原则进行,紧贴盆壁沿骶前筋膜脏层、壁层间疏松组织锐性分离,在完整切除直肠及周边固有筋膜的同时,注意保留直肠系膜紧密相邻的自主神经和无破损,肿瘤远端直肠系膜切除至肛提肌平面。乙状结肠近端切缘距肿瘤15~20cm,肠腔内置入吻合器底钉座,收紧荷包线以备吻合,距离肿瘤远端2~3cm横断直肠,直接行远端直肠荷包闭合。扩张肛门至4指,于肛门插入适当的吻合器中心杆至直肠盲端,打开保险击发吻合器与近端吻合。完成吻合后退出吻合器,检查吻合口切割圈肠壁组织是否完整,以及盆腔内有无活动性出血和破损,肛门内放置多孔引流管预防吻合口瘘,骶前放引流管自会阴部引流。结果本组37例均一次成功完成手术,无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病例。远近切端送快速病理检查提示无癌细胞浸润,肿瘤完整切除。术后1周内发生吻合口瘘2例(5.4%),经局部充分引流及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3周后痊愈。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2周行坚持扩肛治疗后好转。术后有便频、肛门坠胀及便意不尽感者23例,发生尿潴留1例,经对症治疗3~6个月后症状均好转。术后32例(86.5%)获得6~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随访期间直肠癌复发3例(8.1%),复发时间为术后6~12个月2例,13~24个月1例,另有1例于术后18个月发现有肝转移。讨论直肠癌为肠道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指肿瘤下缘距肛缘8cm以下的直肠癌,而距离肛缘5cm以下为超低位直肠癌[3],如何最大程度限制癌症复发及提高生存率,是众多外科医师探索的目标。传统的致残性术式Miles手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近年来的病理研究发现,直肠癌肠壁处淋巴扩散最主要的途径是向上,仅在高度恶性或晚期时才可能逆行向下,但扩散一般不会超过2.5cm,且发生率也极低[4]。浸润转移规律的证据及外科技术的发展、吻合器技术的出现,使得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成为可能,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保肛手术可取得与Miles手术相同的,完整切除肿瘤病灶的效果,同时保留了肛门,维持患者正常的排便功能,极大提高生存质量和减轻心理负担。

TME是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必须遵循的原则,该理论认为直肠完整的系膜是由盆筋膜脏层包围直肠脂肪、血管、淋巴及神经等组成,肿瘤周围扩散大多数不会超越这些范围,另外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手术使得患者性功能和排尿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目前认为上述两种手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常规的方法[5],保肛手术不会提高复发率,而TME操作规范的推广使保肛术成功率显著提高,近年来保肛手术已成为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保肛手术首先强调肿瘤根治,然后是保留肛门,强求保肛而放弃根治会引起更多并发症而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结合资料[6]和经验,我们认为对肿瘤下缘距肛缘4cm以上、肿瘤分化良好且为早期、肠管切除后肛管和肛门括约肌保留完好者,可选择行保肛手术,而对于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4cm以下、周围浸润或远处转移、低分化肿瘤3cm以上者不宜行保肛术。

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早期肠梗阻等,其中吻合口瘘发生率在2.0%~14.8%之间[7],其发生多与吻合口张力过大、血运较差及术中操作不当等有关,本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4%(2/37)。一旦发生应给予充分引流,必要时反复冲洗,同时积极肠外静脉营养支持,本组经上述处理后瘘口均有效愈合。本组研究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疗效显著,在根治肿瘤的同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可作为低位直肠癌患者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Wang YG,Chen KX,Wu GL,et al.An analysis:colon cancemortality in Tianjin,China,from 1981to 2000[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6):895898.

[2]李冈栉,罗文君.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分析(附96例报告)[J].四川医学,2011,32(5):721722.

[3]刘英强,姬社青,陈淅涓,等.14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1,18(6):523525.

[4]龙亚新,龚昆梅,王昆华.98例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0,14(5):334336.

[5]周为.西宁地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52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8):69.

[6]刘亚非.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4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7):7475.

[7]屠金金,程勇.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原因分析及防治现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4):422425.

(收稿日期:2012-01-09修回日期:2012-04-06)

(编辑:崔群飞)

直肠癌低位保肛术的手术治疗体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行低位保肛术治疗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 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76例, 女性患者44例, 年龄在37~82岁, 平均年龄为56.5岁。此外, 通过调查发现, 患者的肿瘤距离肛缘5~9 cm, 平均6.3 cm。另外, 通过采用Dukes分期发现, A期16例, B期90例, C期11例以及D期3例[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理等方面的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而治疗组则采用保肛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实施全身麻醉, 随后根据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对患者实施保肛手术, 在直肠系膜脏层以及壁层间进行锐性分离, 将骶前自主神经保留下来[3]。对于肿瘤距离肛缘5~8 cm的患者, 则可对其实施低位切除手术, 远切端一般为2.0~3.0 cm。对于肿瘤距离肛缘<5 cm的患者, 则可采用Parks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此时远切端一般为1.0~2.0 cm。当患者吻合完成后, 可选用医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盆腔以及腹腔进行冲洗, 并在骶前置腹管引流, 术后2 d内可通过扩肛对患者进行排气[4]。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发现, 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 相比于对照组的22.9%具有显著优势。此外, 调查统计发现, 采用保肛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时间以及排便次数等方面的情况较传统手术者也明显较好, 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直肠癌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 其作为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管癌, 是大直肠癌的最常见部分。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的不断增长, 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各种致病因素对大肠黏膜刺激, 直肠癌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目前, 临床多采用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即保肛手术和传统不保肛手术。由于采用传统手术虽然可以切除患者点的癌变组织, 但是发生残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高, 患者在术后发生复发的概率较大, 对于患者的术后预后具有不良的影响, 不利于患者的健康生活。而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 低位保肛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清扫患者周围的淋巴结核癌变组织, 可以将癌变的肠段在切除后进行吻合, 而且还可以保留患者的肛门[5]。我院通过对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发现, 治疗组采用低位保肛手术后, 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较对照组均具有显著优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和传统手术模式相比, 低位保肛手术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安全性较好, 对于患者的术后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建伟, 康国庆, 刘行凤.结直肠吻合保肛术治疗中低位直直肠癌132例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29 (49) :93.

[2]刘建东, 才又红, 曹修德, 等.直直肠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治疗和预后[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1, 16 (11) :693.

[3]Saito N, Ono M, Sugito M, et a1.Early results of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for patents with very low rectal eancer:an active approach to avoid a perminant colostomy[J].Dis Colon Rectum, 2004, 47 (4) :459-466.

[4]李世拥, 于波, 骆成玉, 等.经腹径肛门切除低位直直肠癌经肛门行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32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15 (4) :231-232.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共收集低位直肠癌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要求,依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7~67岁,平均(49.5±5.8)岁;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36~65岁,平均(48.8±6.0)岁;两组病理类型、Dukes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行腹部彩超、肠镜检查、CT检查,符合国际诊断标准[2],癌症未向其他脏器转移,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纳入;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进行不同的治疗方式,均于术前做好准备工作,采用静脉全麻进行麻醉,取截石位进行手术,两组具体的手术方式如下。

1.3.1 对照组

给予患者Mile’s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对乙状结肠进行解剖、游离,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并从左结肠动脉平面将其切断,保留左结肠动脉;对肠系膜下动脉区域的脂肪组织以及淋巴结等加以清除,切断乙状结肠、肿瘤近端肠管(约10~15 cm),行腹壁造口;切除直径为5 cm的肛门周围皮肤,将肛提肌、坐骨直肠窝脂肪、括约肌、肛尾韧带等广泛切除,行双重荷包缝合肛门,清除切断的乙状结肠,冲洗盆腔并置引流管。

1.3.2 观察组

借助器械充分扩肛,肛门环形切开依据齿状线进行,对盆腔骶前自主神经加以保留,解剖游离乙状结肠、直肠;切开耻骨直肠肌,切断肛尾韧带,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淋巴结、脂肪组织等进行清除;采用生理盐水对直肠进行冲洗后,保留左结肠动脉,切断肠系膜下动脉,切除肿瘤近端肠管,含肿瘤病灶,长度控制在10~13 cm(肿瘤上缘上方10 cm,下方3 cm);冲洗远端直肠后,采用吻合器行结肠与肛管残端或直肠的吻合,缝合盆底腹膜,保证吻合口位于盆底腹膜外,于骶前置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于患者治疗后进行随访,持续时间为2年,统计两年内患者生存情况、复发情况;患者治疗半年后接受随访,对其肛门功能进行评估,分析患者的控便能力与排便能力。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存率与复发率比较

随访2年后,两组生存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治疗半年后两组肛门功能对比

两组排便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便能力组间比较,观察组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伴随吻合器的广泛使用,保肛手术用于直肠癌治疗的研究日渐深入,低位直肠癌手术是否能够选择保肛治疗,手术前应做出合理评估,理想状态下能够采取保肛治疗的标准首先符合解剖原则:肿瘤能够完全切除[3];术后出现并发病及感染的概率小、损伤小、操作简单等。传统的治疗手段有经腹切除然后吻合,经腹切除经肛吻合,无论是哪一种治疗手段,目的都是结肠和直肠的吻合,现在临床上吻合器技术的应用,保障了直肠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也促进了保肛治疗[4]。

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保肛治疗方式,很好的保留了肠道的连续性,保留了肛提肌、括约肌等,从而降低了对控便功能的影响[5]。本研究中,采用保肛治疗的患者,其控便功能较Mile’s手术治疗的患者优势显著,从而很好的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保肛治疗不仅近期临床效果显著,同时能够很好的保留控便功能,降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涛.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35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3):1373.

[2]Penninckx F.The safe distal tumor-free margin after sphincter preserving resection for rectal cancer:An ongoing debate[J].Colorectal Disease,2012,14(2):131-132.

[3]刘伟,安杰,侯会池,等.新辅助化疗联合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效果[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2):53-55.

[4]王林芳.2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保肛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3905-3906.

保肛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的低位直肠癌患者64例, 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上述患者中男38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为61岁 (最小年龄为33岁, 最大年龄为77岁) 。肿瘤所处部位为直肠低位, 肿瘤下缘距离肛缘<4~6 cm。所选的64例患者中, 溃疡性直肠癌患者共34例、隆起性直肠癌患者共23例、浸润型直肠癌患者共7例。分化情况:低分化腺癌患者共8例、中分化腺癌患者共31例、高分化腺癌患者共25例。

1.2 方法

所选的直肠癌患者均实施低位保肛手术治疗, 选择Dixon手术。采用的手术体位摆放、麻醉方式、腹部操作过程等与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相同,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对淋巴结的清除、暴露骶前植物神经的, 注意对直肠系膜进行切除。在切除过程中, 要注意切缘情况, 其中结肠近切缘距离肿瘤15~20 cm, 在远切缘部分要距离肿瘤为1~3cm。所有的患者手术时应予吻合器吻合, 吻合结束后, 使吻合口在腹膜外, 有助于预防吻合口瘘发生 (漏出物容易进入腹腔) 。经肛门旁3 cm戳穿后放置支撑引流管进行引流放置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术后引流过程中没有引流物出现, 可实施拔管, 如果引流颜色表现为灰黄, 可给予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引流。所选患者均做好相应的术后处理。

2 结果

本组64例患者, 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在术后7 d出现吻合口瘘, 给予二次手术处理。2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狭窄, 给予相应处理后改善。所选患者手术过程中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在临床逐渐应用开来。在对低位直肠癌的研究中发现, 低位直肠癌时因为淋巴引流是向上的, 部分可向两侧引流, 在晚期直肠癌高度恶性时, 向上的引流管被阻塞后, 肿瘤才向下进行扩散;直肠癌向远端扩散的距离不超过2 cm, 而超过2.5 cm患者主要是肿瘤分化不良的患者, 所以如果切除范围距离肿瘤远端3 cm, 此类切缘是安全的[1,2,3]。在对保肛手术和Milse手术比较研究中发现, 保肛手术的远期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与后者术后的远期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比较, 二者手术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特别是吻合器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广泛起来, 从而有效的拓宽了保肛手术治疗范围。在对低位直肠癌根治的基础上, 实施保肛手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同时又能够减轻患者心理情绪对疾病的不良影响[4,5]。保肛手术实施前一定要选择好适应证, 要根据甲状腺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距刚缘距离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手术治疗时不但要做到手术彻底性, 还要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治疗。其中肿瘤侵犯肛门括约肌、肿瘤与盆腔发生浸润, 可能扩散到前列腺、膀胱等部位、癌肿下缘和齿状线相距低于3 cm的此类患者不适宜行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6,7]。本文结果显示, 64例患者手术顺利, 相应并发症得到妥善处理。所以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时要掌握好适应证, 手术操作要熟练, 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6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 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肿瘤下缘距离肛缘<46 cm。所选的64例患者中, 溃疡性直肠癌患者共34例、隆起性直肠癌患者共23例、浸润型直肠癌患者共7例。分化情况:低分化腺癌患者共8例、中分化腺癌患者共31例、高分化腺癌患者共25例。所选的直肠癌患者均实施低位保肛手术治疗, 选择Dixon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结果 64例患者, 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例患者在术后7 d出现吻合口瘘, 给予二次手术处理。2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狭窄, 给予相应处理后改善。所选患者手术过程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时要掌握好适应证, 手术操作要熟练, 这样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吻合口瘘

参考文献

[1]陈小勋, 周永醇, 张兆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比.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4 (1) :356-359.

[2]阮燕萍, 秦赟芳, 郭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13 (1) :2691-2693.

[3]李宇杰, 车向明, 甘建新.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与分期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 (3) :365-369.

[4]肖毅.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0 (4) :1130-1135.

[5]张尚鑫, 李永翔.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新进展.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 :252-255.

[6]赖浩, 卢榜裕.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微创医学, 2012, 1 (1) :55-58.

保肛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使用手术进行住院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110例, 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共有患者55人。治疗组中, 男32例, 女23例;年龄最小20岁, 最大78岁, 中位年龄为 (41.2±3.7) 岁。按照病理类型对其进行分类:22例低分化腺癌, 18例中分化腺癌, 15例高分化腺癌。对照组中, 男30例, 女25例;年龄最小22岁, 最大75岁, 中位年龄为 (39.8±4.6) 岁。按照病理类型对其进行分类:25例低分化腺癌, 19例中分化腺癌, 11例高分化腺癌。治疗前均为两组患者提供常规身体检查, 排除伴有其他严重疾病,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为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直肠癌前侧切除手术。手术时, 医师根据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 在患者下腹部正中切口, 按照病情的严重长度适当调整切口长度。然后通过患者腹部游离到直肠, 向头部方向牵引肠管, 这时患者的肛管和被牵引的直肠肌之间的界限更清晰。医师在视野开阔的情况下, 使用电刀游离患者的腹腔下神经肿块、内脏筋膜、直肠系膜, 直到和齿状线水平, 中枢部位使用R3清扫后, 再将直肠与肛管切除, 然后对肛管使用圆形吻合器。手术完成后, 为患者提供全身抗炎, 肠内营养、局部抗生素冲洗、促大便成形等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手术时, 医师使用电刀在患者肛门周围切除直径为5 cm的皮肤, 同时在患者的腹部做永久性结肠造口, 形成人工肛门。

1.3 指标评估

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病概率, 每天排便次数、局部复发情况、术后5年生存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s代表两组患者的数据信息, 用t值对数据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

治疗组中患者的手术时间、每天排便次数、并发症发生概率都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远期治疗效果

治疗组中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组中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详见表2。

3 讨论

直肠癌在胃肠道疾病中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 具有很高的发病概率, 仅次于胃癌与食道癌, 是导致大肠癌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生活节奏逐步加快, 导致饮食习惯与作息时间变得不规律, 体内代谢失衡, 造成排便困难, 这是引发直肠癌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每年都在不断上涨, 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1,2,3,4,5]。目前, 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方式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我国低位直肠癌具有较高发病率, 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是治愈关键。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保肛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复发概率小、治疗效果显著等优点, 不仅能够保证患者正常的排便功能,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还能增加患者的生活信心, 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万德森.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思考[J].中华外科杂志, 2009, 13 (7) :139-142.

[2]郁宝铭.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新理念和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25 (13) :186-188..

[3]庄晓泉.腹腔镜辅助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5 (14) :277-279.

[4]樊丁才.100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4 (25) :166-168.

保肛治疗 第9篇

【关键词】双吻合器法;免吻合器法;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

【中图分类号】R735.3+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46-02

笔者对100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分别采用双吻合器法和免吻合器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费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100例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8.38±9.64)岁;病程3~14个月,平均病程(5.83±1.09)个月;Dukes分期:A期27例,B期23例;分化程度为高者35例,为低者15例;肿瘤类型:溃疡型22例,浸润型16例,肿块型12例;病灶下缘与齿状线距离2.2~3.9cm,平均距离(3.06±1.08)cm。乙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8.02±9.25)岁;病程4~13个月,平均病程(5.95±1.16)个月;Dukes分期:A期26例,B期24例;分化程度为高者35例,为低者15例;肿瘤类型:溃疡型20例,浸润型17例,肿块型13例;病灶下缘与齿状线距离2.1~3.7cm,平均距离(3.09±1.12)cm。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入选对象的术式均为直肠癌根治术,具体操作方式为:先确定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并以此为起点对周围脂肪组织、淋巴结进行清扫,清扫完成后将直肠上动静脉进行钳夹或切断缝扎,后进入盆筋膜壁层和脏层,向直肠两侧分离至侧韧带,直肠前方在腹膜返折处切开盆腔筋膜行锐性分离,向上牵拉直肠,切断两侧骶直肠韧带,到达盆底,向下分离到肛提肌水平,在病灶上方10cm左右的位置将乙状结肠切断,缝合远、近端肠管,并行扩肛、消毒,后通过卵圆钳将远端肠管及肿瘤完全拖出。甲组为双吻合器法组:在齿状线上方离病灶下缘2cm处通过闭合器关闭远端直肠,并将直肠与肿瘤同时切除。下端无病变组织残留者直接对切除后的残端进行复位,采用管状吻合器经腹入路将乙状结肠的断端与直肠残端进行吻合。而下端有病变组织残留患者则行腹会阴切除术。乙组为免吻合器法组:在齿状线上方离病灶下缘2cm处将直肠管壁切开,经直肠将肿瘤一并切除。若下端无病变组织残留者,则直接将近端结肠残端拖出,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对乙状结肠残端和直肠残端进行吻合。若下端有病变组织残留,则行腹会阴切除术。两组手术操作完成后均行充气试验,以了解是否有吻合口漏,同时行预防性造瘘、腹盆腔冲洗等,并定期扩肛和常规功能锻炼,3个月后关闭末段回肠造口。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指标为两组并发症、一年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和复发转移情况、治疗费用。肛门功能根据肛肠排便反射和括约肌的控制功能进行分级[1]。优:排便功能与正常人类似;良:排便反射接近正常人,但控便能力未完全恢复;差:排便反射和控便能力均异常或不具备排便反射和控便能力。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由 SPSS13.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及肛门功能两组都无转移和复发病例,且并发症发生率和肛门恢复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治疗费用乙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甲组,见表2。

3讨论

直肠癌是较为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形成严重威胁[2]。拖出式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不但能对直肠肿瘤进行根治,还可最大限度的保留肛门的功能[3],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双吻合器法与免吻合器法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在直肠癌的治疗中都较为常用,本次研究对使用两种方式治疗的两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转移率以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但免吻合器法的一组治疗费用明显较低。免吻合器法术中将近端结肠及直肠残端直接缝合,无需过多的切除组织,且比双吻合器法多一次保肛的机会,且其术中无吻合器使用,有效的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

综合本次分析,无论是双吻合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还是免吻合器直肠癌保肛术都能有效的保留直肠癌患者肛门功能,且对术后并发症以及日后的的复发转移均无明显影响,但免吻合器法更经济,可有效的为患者节省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周克勤.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154-155.

[2] 伍炎俊,关子潮,朱淑爱,等.保肛术联合放化疗对低位或超低位中晚期直肠癌的临床疗效[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2,18(5):292-294.

[3] 康建明,王为民,付红兵.应用肛管拖出式双吻合器法保肛术治疗18例超低位直肠癌[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8):39-40.

保肛治疗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经我院检查肿瘤距肛门边缘4~8 cm处,均为低位直肠癌,知情同意。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男36例、女44例,年龄(45.37±2.42)岁,液腺癌患者37例、腺癌患者43例;病理类型:浸润型26例,肿块型34例,溃疡型20例;Dukes分期:A期21例,B期36例,C期23例。观察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45.51±2.71)岁,液腺癌患者41例、腺癌患者39例;病理类型:浸润型24例,肿块型33例,溃疡型23例;Dukes分期:A期20例,B期37例,C期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Dukes分期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开放式保肛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实施麻醉后,取截石位,采用手术刀在患者左下腹做5 cm长切口,对直肠两侧韧带进行钝性分离后游离直肠至肛提肌与乙状结肠平面,切开耻骨直肠肌、周围淋巴组织、全直肠系膜及周围脂肪组织,然后选取直肠肿瘤部位上方10 cm和下方3 cm处分别进行切除,最后采用吻合器吻合直肠两端切口,为预防术后并发症,术中需采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腹腔及盆腔。对照组患者采用Miles手术进行治疗,操作同上述开放式保肛手术,采用吻合器吻合直肠两端切口后,将近端乙状结肠经左下腹切口做体外造瘘,远端封闭后脱至肛门外,并将肛门切除。术中注意保护周围组织受到牵拉损伤,彻底清洗腹腔及盆腔,预防感染。

1.3 疗效评价

采用SCL-90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具体包括抑郁、焦虑、恐惧、敌对、躯体化5个方面[2]。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并发症以及术后2年生存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复发8例(10.0%),对照组术后复发7例(8.7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腹腔内出血3例,尿潴留2例,腹腔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8%,对照组术后发生腹腔内出血5例,尿潴留6例,腹腔内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CL-90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低位直肠癌(距离肛门口5~6 cm以内)都要切除肛门,这无疑会给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对于癌肿下缘距齿状线>2 cm直肠癌进行保肛门手术,其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与Miles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留正常的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4]。目前,开放式低位保肛术已成为直肠癌的首选术式。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复发率相近;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相近,观察组SCL-90评分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开放式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在不影响术后复发及2年生存率的前提下,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开放式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6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患者行开放式保肛手术,对照组患者行Miles手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发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放式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优于Miles手术,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开放式保肛手术,Miles手术,直肠癌

参考文献

[1]田永飞,彭金军.开放式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6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0):45-46.

[2]胡铭,张建民,李西安,等.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手术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10):1310-1312.

[3]赵素花.保肛手术与传统Miles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比较[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1):86-87.

保肛治疗范文

保肛治疗范文(精选10篇)保肛治疗 第1篇关键词:保肛手术,超低位直肠肿瘤,手术后控便能力,预后超低位直肠癌主要是指距离肛缘小于5cm的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