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精选8篇)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第1篇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6、分解因式x(2-x)+6(x-2)=__________。
7、如果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k的值是___________。
8.计算93-92-892的结果是__________。
9.如果a+b=10,ab=21,则a2b+ab2的值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
10、分解因式
(1)8a2-2b2 (2)4xy2-4x2y-y3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收集:趣味短信里的数学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第2篇
1.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D.中学生的平均质量约为50g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B.星光闪闪C.海水奔腾D.春风拂面
3.用一把刻度尺测某一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观察刻度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
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声音在真空中不可以传播
6.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热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7.下列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的是:()
8.关于紫外线的主要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B.能杀死微生物C.能使荧光物质发光D.能进行遥控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10.一块铁块的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A.将它熔化成铁水B.从地球运到月球C.把它轧成薄铁片D.磨掉铁块一个角
11.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A.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12.一杯牛奶喝掉一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变小,密度不变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变小D.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13.下列几种镜子:①平面镜;②凸面镜;③凹面镜;④凸透镜;⑤凹透镜。其中能使光线会聚的有()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③、⑤;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4.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m/s,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m/s。
15.水的密度是kg/m3,它表示
16.下列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子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他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是指响度的是_;其中指音调的是。
17.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一般为25cm,若小明的明视距离明显小于25cm,那么小明是眼(填“近视”或“远视”),应配带透镜矫正。
18.若一个身高1.6m的人站在竖直挂置的穿衣镜前0.5m处,则此人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_m,若此人远离平面镜,则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一束与镜面成60°角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反射角的大小为;一束光垂直射到水面上,入射角为,折射角为。
20.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传播的,坐在电影院内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发生了(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1.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树的倒影是光的现象,水中鱼是光的现象,所看到的都是(填“实像”或“虚像”)
22.在调节托盘天平时,首先将天平放在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若此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应把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使横梁平衡。
三、作图题:(每图2分,共6分)
23.如图所示一条光线斜射到水面,请完成光路。
24.完成下图中所示的透镜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计28分)
25.如图9所示,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A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B所示,沸点为℃,说明此地的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分析图C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26.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将三者的中心大致调在___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_的实像(填“放大”或“缩小”);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蜡烛的像,说明uf(选填“>”、“=”或“<”)。
27.小永同学为了测量食用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如下图所示
(1)测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
(2)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3)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醋的总质量m1;
B.将待测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醋的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醋的体积V;
以上3项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由图甲、乙可知,量筒中醋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g,体积为_______________㎝3,醋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kg/m3。
五、计算题(28、29小题各6分,30小题8分共20分)
28.(共6分)一辆小轿车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8km,轿车上的速度表如图7所示,在此过程中:(1)轿车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
(2)若轿车以速度表的指示速度匀速行驶,从平凉汽车站到西安总站
(全程378km)需要多长时间?
29.(共6分)我们平时喝的瓶装矿泉水空瓶50g,装水后总重550g,则:(1)矿泉水瓶的容积是多少?(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g的酱油?
(ρ矿泉水=1.0×103kg/m3,ρ酱油=1.1×103kg/m3)
30.(共8分)将一钢球放入盛有10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150mL处。又用天平称出该球质量为237g。(ρ钢=7.9×l03kg/m3ρ煤油=0.8×l03kg/m3)
求:(1)此钢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2)若为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少?
(3)在空心部分注满煤油,那么钢球的总质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13=26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BBCDBCDDBDBA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4.3403×108
15.1.0×103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kg
16.②、④①、③17.近视眼凹
18.1.6不变19.30°0°0°
20.直线漫21.反射折射虚像22.水平面左
三、作图题(共6分)
(23-24)图略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
25.(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98、小于(3)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26.(1)11cm(2)同一高度(3)放大、幻灯机、<
27.(1)ρ=m/v(2)BCA(3)45、40、1.125×103
五、计算并回答题(29、30小题各6分,31小题8分共20分)28.(1)90km/h25m/s
(2)4.2h
29.(1)500㎝3
(2)550g
30.(1)是空心的(要有计算过程)
(2)20cm3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第3篇
1测试框架
1.1内容框架
本测试严格遵循《标准 (2011) 》, 将初中数学的知识框架主要确定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3个部分.由于3个地区所用教材版本不同, 因此在选择考查内容时, 综合了3个地区的相同知识点.3套试卷中共有5道统计题目, 所考知识点依据表1.
1.2素养点框架
结合《标准 (2011版) 》关于“课程目标”的界定, 项目将概念理解、运算求解、推理论证和几何直观作为所考查的4个关键素 养点.并采用专家评定法, 选取了9名专家, 主要来自于高校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数学教研员和一线数学教师, 对试卷中的每一道题目所涉及的4个关键素养点的权重进行了赋值.在专家评定的基础上, 利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试卷中每一道题目中各素养点的平均权重.
2测试结果
笔者借助SPSS软件, 得出了试卷统计部分的分数分布情况,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在统计部分的得分率为67.71% , 比对题目预估得分率要低, 说明学生在统计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欠缺.另外, 标准差为3.66, 表明学生得分不够稳定.因此, 应更多地关 注学生在 统计上的 表现.
3试题分析
本测试统计题目与传统统计题目相比, 呈现出了很多特点, 笔者选取了其中3道典型题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1客观题
3.1.1题目呈现和学生表现
案例1小张用圆形纽扣做工具, 摆出下面运算过程.他是在模拟计算哪个统计量呢? ()
(A) 众数 (B) 平均数
(C) 中位数 (D) 加权平均数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均数, 需要学生从所给图像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这与《标准 (2011) 》中对平均数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对学生作答情况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有65.1%的学生此题得满分, 但有27.6% 的学生选择了错误选项D.该题的得分率较低, 错误集中在D选项暴露了学生存在混淆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问题.
案例2某学校女子乒乓球队有6名队员, 经选拔新增加1名队员, 这时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增加了1cm.欣欣认为可以用平均增加的身高乘以现在队员的人数, 再加上原平均身高的方法来计算新增加的这名队员的身高.下面哪幅图描述了这样的原理? ()
本题考查知识点与案例1相同, 重点是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学生要充分把握4个选项中图像蕴含的信息, 与题目中的各条件之间建立对 应联系.从测试中 可得出, 有62.7% 的学生此题得 满分, 得分率较 低.有16.9% 的学生选择了错误选项B, 该部分学生忽略了在原有数据中加入新的数据后平均数的变化.
3.1.2特点分析
3.1.2.1表述方式新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 (Bruner) 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图像性表征是利用图形或象征性的东西来表示运算或操作.它不仅表示活动, 必要时也在心理上有所创造.这种心理图像删去了事件的细节, 只概括表征对象的重要特征.
案例1和案例2不同于传统统计题目以文字叙述为主的表述方式, 二者均采用图像直观地呈现了求平均数的过程, 案例1的图像出现在题干中, 需要学生从其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而案例2却是用图像来表述各选项, 要求学生体会每个选项的表达意义, 并且与题干中的条件相联系, 才能正确解题.显然, 运用图像来表征比用文字叙述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3.1.2.2重视概念理解
概念理解是指对数学概念、数学操作和数学关系等的理解.学生能够描述这些数学对象的特征和由来, 并阐述此对象和彼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专家划定, 案例1和案例2中概念理解的考查比例分别是60% 和40% .对案例1来说, 学生只有在牢固地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前提下, 才能建立起图像和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在案例2中, 通过文字及图像两种呈现方式来表达平均数.除了读懂题干, 学生还需判断各选项的含义, 基于平均数概念才能做出准确选择, 但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在不清楚题干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的直觉或图像的直观反应也能正确解答.因此, 与案例1相比案例2对概念理解的要求相对低一些.
3.1.2.3突出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运用图形认识事物的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
案例1中几何直观的比例是40% .案例1恰当地用图 形描述了 对平均数 的理解方式, 通过直观图形将 抽象问题 变得简明、形象, 引导学生探索其内在的性质和规律.案例2中几何直观的比例是60% .与案例1中用图像表述问题的方式不同, 案例2是用图像刻画了4个选项, 描述了平均数在加上一个新的量后的变化情况.显然, 案例2的几何直观化程度更高.
3.2主观题
3.2.1题目呈现和学生表现
案例3以下是八年级一班学生身高的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将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 八年级一班学生身高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落在第 () 组;
(3) 如果现在八年级一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63m, 新学期班级转来两名新同学, 新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54m和1.77m, 那么这组新数据的中位数落在第 () 组?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数发生怎样变化?请说明理由.
本题目结合扇形统计图与统计表, 考查学生对统计图表的掌握, 同时考查学生对中位数、平均数等统计量的数据处理能力.由测试结果可知, 第1问完全正确的有73.1% , 部分正确的 也有15.0% , 该题的得 分率较高.第2问得分的学生占到66.5% , 得分率较低, 说明学生求解分组数据中位数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第3问中加入新数据后, 对中位数落在哪一组判断正确的有63.7% , 其考查内容是对第2问考查知识点的进一步细化.此外, 第3问预测平均数变化的情况, 答对的学生占到34.2% .
3.2.2特点分析
3.2.2.1扇形统计图与统计表相结合, 考查学生综合使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
统计中通常使用数值与百分比来描述数据, 这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可以多方面的呈现数据.统计表与扇形统计图在中学数学中被广泛地应用.一般来讲, 统计表既可呈现数值也可呈现百分比, 而扇形统计图以百分比为重, 强调部分在整体中的比例, 能清楚地表示出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本题综合使用了两种统计工具, 以统计表为载体呈现数值, 以扇形统计图为载体呈现数据的百分比, 充分利用了两种工具的特点并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只有综合利用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才能挖掘出隐藏的数据信息, 而这种综合利用统计工具的能力则需学生充分认识其各自的特点.
3.2.2.2分组呈现数据, 动态把握统计量变化
本题统计表呈现数据颇有特色, 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分组, 然后每组给出的是身高的一个范围, 而不是某一个具体身高.第2问要求学生判断中位数落在第几组, 传统的中位数考查方式往往是需要学生将未分组数据进行排序后直接定位求得.而此次分组呈现数据的方式是无法对所有数据进行排序的, 学生只有清楚的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明白要在各区间的累积人数基础上才能找到中位数所在分组.在这种不透明的分组数据呈现方式下对中位数的判断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中位数本质的理解.
第3问中添加了两个新数据, 与统计表结合让学生判断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变化.学生首先需要把这两个数值进行归类, 得到一个新的统计表, 再由第2问的思路确定中位数落在第几组.而对于平均值变化的预测, 其实类似于案例2,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原平均数和新增数值, 动态把握统计量的变化.变化是现实生活的本质属性, 统计作为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学科, 数据的变化更是常见, 因此第3问的考查非常有现实意义.
3.2.3学生典型作答
在对学生第3问平均数变化的作答分析中, 发现学生有多种解答方法.其中, 典型作法共有2种, 方法1是先求1.54和1.77的平均值, 再与1.63作比较, 或者先分别求出1.54, 1.77与1.63的差值, 然后比较两个差值的绝对值的大小, 运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占38.8% ;方法2是先求出52人的总身高, 即50×1.63+1.54+1.77=84.81, 再求出其平均身高, 运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占13.2% .另外, 少部分学生作答情况如下:
经访谈, 该部分学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忽略了第1问中可求出八年级一班总人数的结论, 另一种是主观的认为第3问的求解不能借助其他两问的条件和结果.但是该类学生巧妙地运用设未知数、列代数式的方法来求解平均数.表明该部分学生善于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逻辑清晰, 有较强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4启示
4.1加强学生读图、释图的能力
纵观本次测试的全部统计题目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 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都借助图表来进行呈现, 非常需要学生去读图和释图.从上述3个案例的测试结果可知, 学生通过直观图形理解统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数学是一种语言, 读图、释图就是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 转换能力, 以及表达、概括能力, 从而为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将学生读图、释图能力的培养渗透到统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 反复进行数据与图表之间的转换训练, 从点滴做起, 激发学生的图表阅读兴趣, 增强读图分析能力.
4.2重视学生概念理解和几何直观素养的培养
本测试不仅考查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了解和熟练程度, 更加关注学生在素养点上的表现.案例1与案例2是两道考查概念理解和几何直观的典型题目, 但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 得分率分别为65.1% 和62.7% .传统统计教学往往更侧重于计算和推理, 概念理解和几何直观的内容涉及较少, 因此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停留在求统计量和套用公式的思维模式上, 造成学生统计概念掌握不到位以及利用几直观信息解决统计问题的能力不足.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对于统计的认知教学应当摒弃传统的单纯注重求统计量和计算公式的建立, 以及如何套用公式解答相应题目的教学思维模式.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 当学生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法后, 要重在引导学生进行与数据、与图像、与实例的“对话”活动, 结合具体数据、图像与平均数之间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和图像直观信息的发掘.真正将落脚点落在概念理解和几何直观上.
4.3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测试结果, 案例3中除第1问有较高的得分率外, 其他小问得分率都偏低.第3问预测平均 数变化的 得分率甚 至只有34.2% , 因此学生缺少对统计知识的融会贯通,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日常统计教学中, 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记统计知识的概念条文, 而应结合实例与具体的数据特征, 让学生领会运用统计知识的目的和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与推断活动, 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第4篇
1. A 2. ①农历十六日②一点也不③白气弥漫的样子④共同、一起3.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4. B 5. 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衬托出作者落榜后的落寞、惆怅。6. (1)机械训练等于是戴着枷锁和镣铐读书,只有“主动自由”才有“驾驭”的乐趣。(2)读书不思考,书就会成为精神重压,人就会成为书的奴隶。(读书是考生最熟悉的生活,也是最有体验的生活。解答这道题,考生必须反思自己读书的实践行为,然后才会有积极的人生体验,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7. 示例:时而在烟波浩淼的梁山泊上徜徉;时而在寂静无声的顿河岸边漫步。8.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注:该句应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9. 这句诗可以看作一幅简洁的几何图,大漠和长河是横线,孤烟是竖线,这样就构成了横纵两条坐标,而落日恰是与这横纵两条线相切的一个圆。在几何中,与圆相切的直线最具美感,而王维诗中的视觉美也正来源于这种几何效果。10. ①景象;②用水淋洗;③踩;④画文彩。11. ①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而来。②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崩了一样。12. 写观潮人之多是为了说明钱塘潮与精彩的水上表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侧面衬托钱塘潮之盛与水上表演之精彩。13. 首先总写钱塘潮之盛,接着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同时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钱塘潮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14. (1)如:艨艟列队从容呈五阵之势,水兵技艺精湛显英豪之勇。(2)提示:画面能表现钱塘潮之雄伟壮观即可。(3)提示:描绘场面应加入自己的想像,描述语言应生动形象,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15. (1)同“缺”,断开、中断(2)这里指飞奔的马。16.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17. (1)三峡概貌四季特点(2)连绵不断 遮天蔽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既能提示水流急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水以夏季为盛18. 引用渔歌既是对秋景的总结,又能引起人缠绵的愁思。19.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百万移民,奉节古城爆破,下闸蓄水、船闸试通航,几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等。(说出三件即可)20. “中书”是官职名,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21. ①交相。②消散22. 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潜藏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②这实在是人间天堂。23.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24. 略25. (1)宜昌15家旅行社联合倡导诚信旅游 (2)示例:游人间仙境,尝人生乐趣 (3)示例:随着整顿旅游市场的深入,各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我想要玩的地方越来越多了。(4)示例:a.在开发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要注意体现旅游景点的观赏性及综合性;b.应根据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多开展一些节假日的特价酬宾活动。26. 略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含答案 第5篇
1.陶瓷已经是广西藤县的特色产业,陶瓷工业园生产的陶质砖与瓷质砖是致密程度不同,
有经验的师傅通过敲敲听听声音就能分别,依据是
A.音调B.响度
C.音色D.频率
2.小明早上走路上学校5min走了0.3km后进商店买东西用了4min,然后继续赶路用11min
走了0.9km到学校,小明的去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A.1m/sB.1km/s
C.1km/minD.1km/h
3.梧州的人工宝石享誉世界,某同学参观宝石展的时候阳光下的宝石更加靓丽了,他发现
在某一宝石成品的旁边有彩色的光带,这属于()
A.宝石发光B.宝石反射的光
C.光的折射D.平面镜成像
4.小英同学坐车到野外去春游,行车的过程中,当她向窗外看的时候发觉青山都向后退,那
么她选择的参照物是()
A.小霖同学B.小英同学坐的车子
C.山D.另一辆车子
5.下列物理知识能解释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的是()
A.光的折射B.凸透镜成像
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
6.梧州冬天的清晨,有时郊外草地上会出现一层白白的东西,太阳出来后一会就变成水了,
最后不见了,它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
A.液化-气化-升华B.汽化-升华-凝固
C.凝华-熔化-气化D.升华-熔化-凝华
7.如一是某同学测量一块木板的长度,他的测量结果是()
A.3.81dmB.38.1cm
C.38.1mmD.0.381m
8.如二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得的像,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
A.小于一倍焦距B.大于两倍焦距
C.等于两倍焦距D.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9.赵奶奶借有的邻居10kg的油,她想给邻居还油时,想用标着10L的罐子装油,请问她
用这个罐子装满油够还了吗?那么该罐子能装多少千克的油?(ρ油=0.9×103)()
A不够9kgB不够10kg
C够9kgD够10kg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温度计首先看清它的量程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后就可以读数了
C.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管之间的管做得很细
D.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液面相平
11.下列是关于天平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就可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从砝码盒中提取砝码时,必须用镊子夹取
C.天平横梁平衡后,托盘可以互换。
D.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一定要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
12.如四所示,量筒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3.藤县有东方狮王之称,舞狮运动员在打鼓时产生的声音是由于产生的。狮子在高桩上表演时,为了避免免影响了舞狮我们要把手机关机或者调成震动目的是为了.
14.小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是8cm,那么要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应用了这一原理的是.
15.小花在探究物质的密度实验中,她调节好天平后按四中的A,B,C顺序进行实验,根据中所示可知道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是.盐水的密度是.
16小芳爸爸接她放学回家的时候,倒车入库时倒车雷达能准确的告诉他距离障碍物有多远,这是因为声音能,晚上小芳想在家里好好复习今天的内容,可是讨厌的蚊子的声音总是那么刺耳,这是因为蚊子的高。
17早上同学们起床都喜欢照照镜子,已知小花同学身高1.4m,那么她在1.2m高的镜子前3米处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那么她在镜子中的像高米,她与她的像距离是米。
18.现在很多家庭都装有防盗门,防盗门上有个“猫眼”有人敲门时在里面的人能通过猫眼看见外面的人,而且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但是外面的人通过猫眼却看不见里面的人,你认为“猫眼”是由和组成的。
19如五水中的小老鼠想到游泳池中间去因为它看到池底觉得水很“浅”,实际上它看到的池底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像(选填“虚”或“实”);有经验的老鼠妈妈立刻提醒小老鼠不要去,因为它知道实际的池底比所看到的“池底”更(选填“深”或“浅”)。
20蒸馏酒在我国历史久远,蒸馏个过程是将酿酒的原料经过发酵后放在蒸馏器件上进行蒸馏,发酵原料中的酒精发生形成酒精蒸汽,再将其输入管道后酒精蒸汽出来的便是液体酒精(填物态变化)
三、作与实验探究题(21、22小题各4分,23小题11分,24小题11分,共34分)
21.如六所示经过平面镜的一束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600与镜面的夹角是300,请完成光束经过的大致径迹。
22.如七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两束光线,请完成光束经过的大致径迹。
23.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八所示,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是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
八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_℃。
(2)下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大意漏记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漏记的数据是℃,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那么水的沸点偏低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8890929496989898
准大气压。
(3)九中属于沸腾的现象,那么你看到的沸腾现象是:水的沸腾是一种现象,在沸腾的过程中。酒精灯要.实验结束时小明能用嘴巴直接吹灭酒精灯吗?。
(4)小明在实验时发现沸腾时有大量的“白雾”冒出,但是在另一个实验室的小花在沸腾时却发现只有少量的“白雾”这是什么原因呢?。
24.小刚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下: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是.蜡烛放在B点的位置移动光屏刚好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是厘米
(2)如十,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2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选填“C”、“D”或“E”)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要观察洋葱的内部结构我们要用到.
(3)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小刚的爸爸因为看不清楚远点的东西所以佩戴了眼镜,他爸爸的眼镜对光有作用,
(4)小刚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垃圾堆放站时发现垃圾堆里面有很亮的光斑,走近一看原来是透明矿泉水瓶中有水相当于一个.他想回学校的时候除了告诉同学们这是浪费之外还很危险,因为它对太阳光有的作用,有可能会引起火灾。
四、论述计算题(24小题6分,25小题12分共18分)
25.下表是由南宁东站驶往广州南站的动车d2361列车的运行时刻表
车次站次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运行时间天数里程
D23611南宁东
始发站12:350分当天0km
D23615藤县
14:3414:361小时59分当天292km
D23616梧州南
14:4914:532小时14分当天317km
D23619广州南
16:39终点站4小时4分当天563km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由南宁南站驶往广州南站的全程平均速度是多少?
(2)南宁到藤县的平均速度和梧州南到广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6.现有一个物块A只标了10cm3,小明想知道它的质量和密度,可是他发现实验室的实验桌上的的测量工具天平却没有砝码,只有两个形状规则的木块,一个标有200cm3,178cm3,水,还有一个空瓶子,他调节好天平平衡后按如下步骤进行:
a先把空瓶放在天平上,再放200cm3的木块当砝码发现天平刚好平衡,
b.然后把空瓶装满水再放到天平上把两个木块放上去刚好平衡,
c.他把木块拿下去换上放物块A,发现物块A偏高,在物块A那边再加一个200cm3的木块天平刚好平衡.(ρ木=0.5×103kg/m3)
求:(1)空瓶的容积
(2)物块A的质量
(3)物块A的密度
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cacbdccaabdd
得分评卷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3.鼓面的震动、在声源处减弱。14.大于8cm小于16cm、投影仪(幻灯机)。
15.111g、1.11g/cm3。16传递信息、音调
17.1.4、6。18.凸透镜、凹透镜。
19.虚、深、20.汽化、液化.
得分评卷人
三、作与实验探究题(21、22小题各4分,23小题11分,24小题11分,共30分)
23.(1)94,机械停表,(2)98,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小于
(3)乙,剧烈的气化现象,继续加热,不能。
(4)小明的实验室比小花的实验室温度低(2分)
24.(1)使实像成在光屏中心,10。
(2)D、缩小,照相机,显微镜。
(3)凸透镜,远视眼,发散。
(4)凸透镜,会聚。(每空1分)
得分评卷人
四、论述计算题(25小题6分,26小题12分共18分)
25.解:(1)南宁南站到广州南站的全程平均速度
V=s/t=563km/4.1h=137.3km/h(2分)
(2)南宁到藤县的平均速度
V=s/t=292km/2h=146km/h(2分)
梧州南到广州的平均速度
V=s/t=(2分)
26.解:(1)M水=m木
=(1.78×10-4m3×0.5×103kg/m3(3分)
=0.089kg
空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
V瓶=v水=m水/ρ水
=0.089kg/1×103kg/m3(3分)
=8.9×10-4m3
(2)物块A的质量ma=M水=1.78×10-4m3×0.5×103kg/m3(3分)
=0.089kg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第6篇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4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每小题2分
图1中四幅景观图片分别拍摄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读图1,完成1~5题。
1.四地中处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①④两地所在纬度位置相近,但夏季均温不同,主要因为 A.海陆位置不同 B.季风影响差异 C.海拔高度不同 D.人类活动差异 3.从②地到③地,沿途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降低 B.年降水量减少 C.纬度位置变化 D.地形类型差异 4.②地和④地发展农业共同的不利条件是
A.热量不足 B.水源缺乏 C.光照较弱 D.土壤贫瘠 5.关于图2所示的生态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A.出现在①所在地区,用于改良土壤 B.出现在②所在地区,用于涵养水源 C.出现在③所在地区,用于防风治沙 D.出现在④所在地区,用于发展牧业
6.划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依据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①气候②地形③人类生产活动④行政区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图3为台湾地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台湾省就是台湾岛 B.台湾岛是我国第二大岛
C.岛上河流多自北向南流 D.台湾西部平原土地肥沃 读图4,回答8~10题。
8.包含有四大洋的半球图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
A.非洲 B.南美洲 C.欧洲 D.南极洲 10.图中显示出地球表面 A.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陆地和海洋面积大致相当
C.陆地多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海洋多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图5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表被平均分成六大板块 B.现在的海洋曾经都是陆地 C.在板块交界地带火山、地震多发 D.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最不稳定 12.读图判断,处于板块边界附近的山脉是 A.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 B.美洲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 C.澳大利亚大陆东部的大分水岭 D.亚欧界线乌拉尔山脉
13.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和最大的岛屿分别是 A.亚欧大陆、火地岛 B.澳大利亚大陆、格陵兰岛 C.非洲大陆、格陵兰岛 D.亚欧大陆、塔斯马尼亚岛 14.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 B.从山顶向山麓逐渐降低 C.从高纬向低纬逐渐降低 D.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15.亚洲东部气候湿润,而同纬度的亚洲中部却气候干燥、沙漠广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势高低 D.人为因素 16.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的是 A.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地区 B.中高纬度的内陆高原地区 C.地表崎岖的高原、山地地区 D.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17.图6为两幅宗教建筑景观图,由图可知
A.①为伊斯兰教堂,教徒称穆斯林 B.②为佛塔,佛教徒以白种人居多 C.①类建筑常见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D.②类建筑常见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
18.传统的民居建筑往往会留有自然环境的烙印。下列组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是
A.窑洞——黄土高原 B.蒙古包——内蒙古草原 C.冰屋——北极地区 D.吊脚楼——非洲沙漠地区
读图7“世界两类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图”,完成19、20题。
19.下列国家中属于I类国家的是
A.印度 B.美国 C.中国 D.巴西 20.国际上把I、II类国家之间的对话称为
A.南北对话 B.南北合作 C.南南对话 D.南南合作
二、谁对谁错?(10分)
在下面的答题框中,请你将认为对的表述填写(D),错的表述填写(c);每小题2分;全部填写同一答案皆不得分。
21.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22.在与内地的经贸合作中,港澳地区明显的优势条件是资源和劳动力。()
2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24.青藏高原农业以河谷农业和高寒牧业为特征。()25.一般城市绿地面积比乡村大,乡村路网比城市密集。()
三、你能答对吗?(50分)
26.读图8,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地理区域界线范围内的区域属于我国四大分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西部主要与____________地区相邻,东临____________海、____________海和____________岛以东的____________洋海域,南临____________海。
(2)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多样,有位于长江流域的____________平原,有位于长江以南的____________等丘陵,有位于云南、贵州等省的____________高原,还有位于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的____________盆地。
(3)南方地区受_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气候的影响,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品的重要产区。
(4)图中甲地为____________三角洲,有我国目前最大的____________性工业基地; _____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5)根据所学知识,请将下列地域和相应的地域特色连线。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 “鱼米之乡”
珠江三角洲 “植物王国”、“动物王国”
云贵高原 水果、蔬菜、花卉等商品化农业基地
27.2014年《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了全球十大赏秋地,如图9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十大赏秋地”分布的共性是都在_________半球、_________纬度地区; 8 主要自然原因是这一地区_________(选择填空)。A.人口稠密 B.经济发达 C.海洋广阔 D.四季分明
(2)“十大赏秋地”中,A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气候,图10中与之对应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_________。该种气候类型广泛分布在_________大陆和_________大陆。
(3)B地气温、降水特征如图10中③所示。与亚欧大陆的同纬度地区相比,B地由于受_________影响,全年降水量较_________,气温年较差较_________。28.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2014年2月在西非爆发了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如图11)。
材料2:据统计,有超过45%的非洲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薄弱的公共医疗卫生条件、动荡的社会环境和低下的教育水平,让非洲民众在疾病面前,常常无能为力。
材料3:疫情爆发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洲联盟委员会、欧洲联盟委员会、联合国、无国界医生组织等单位已投入资金、人力和医疗救助以控制疫情。(1)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属于__________国家,这里是__________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2)读材料2,导致非洲传染病高发的社会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上述社会问题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读图1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__________,非洲则是世界人口增长最——的大洲。11月18日,亚洲出现首例埃博拉病毒患者。亚洲面积约0.44亿平方千米,据图可计算出亚洲的人口密度在2010年已约为__________人/平方千米,因此防控疫情的严峻性尤其突出。
(4)读材料3,在防控埃博拉疫情的国际合作中,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国际组织是__________;国际合作对于为疫区及时提供__________等救助具有重要意义。
29.图13为“2013年我国雾霾天数统计图”。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0(1)我国雾霾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____地区(填写四大地理分区)。除京、沪外,2013年雾霾天数几乎全境都超过了100天的省区是____________。我国雾霾严重地区的共性特征是人口___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
(2)以下照片显示了雾霾的三个主要污染源。请将照片与对应的污染源名称连线。
材料:中国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峰会于2014年11月在北京怀柔区雁栖湖畔成功举办。会议期间北京及周边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一级水平。“APEC蓝”是新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
(3)为了让北京持续留住“APEC蓝”,你有哪些建议?(至少两条)。
参考答案:
一、你能选对吗(20小题,共40分)1.A 2.C D 8.A 3.B 9.D
4.A 10.C
B
5.C
6.A
7.11.C 12.B 13.B 14.D 15.B 16.D 17.C 18.D 19.20.A
二、谁对谁错(5小题,共10分)21.D 22.C 23.C 24.D 25.C
三、你能答对吗(4小题,共50分)26.(20分)
(1)南方 青藏 黄 东 台湾
太平
南(7分)
(2)长江中下游 江南丘陵 云贵 四川(4分)
(3)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2分)
(4)长江 综合 上海(3分)(5)(4分)
27.(10分)
(1)北 中 D(3分)
(2)温带大陆性 ① 亚欧 北美(4分)
(3)海洋 多 小(3分)28.(10分)
(1)发展中 黑色(2分)
(2)贫困 医疗条件薄弱 社会动荡 教育水平低(任答三项,3分)
(3)亚洲 快 94(误差小于1)(3分)
(4)联合国 医疗(资金、人力、物资等,合理即可)(2分)29.(10分)
(1)北方 南方 江苏省 稠密 发达(5分)
(2)(3分)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第7篇
遗骸
无动于中
张皇失措 B.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轩榭
谦逊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D.归咎
喷嚏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锐不可当的精神值得提倡。 B.王小明同学心直口快,对同学的缺点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天衣无缝。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巧妙绝伦,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4.改正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可以在原句上改,2分)
①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②“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四位一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
6.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哈尔滨日报讯(哈尔滨新闻网记者李杨报道)日前,哈尔滨亚运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圆满完成了亚运志愿服务工作,载誉归来。在12天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充分展示了哈尔滨青年的风采,得到了团中央、亚组委、各国运动员、国内外来宾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受团中央和亚组委的委托于今年8月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招募了10名亚运会赛会志愿者,14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集体赴广州参加亚运志愿服务工作。标题:
7.默写。(8分)
①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②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③,老木苍波无限悲。(陈与义《登岳阳楼》) ④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四日风雨大作》) 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⑥,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⑦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8.石拱桥总的特征是什么?(3分) 9.上面几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1分)
10.第②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11.第③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2.选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句子: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4分)
手比头高
陈兆庆
①常记起父亲发脾气的样子:眼睛直直地瞪着你,高声数落。在我顶嘴拒不认错的时候,他甚至会粗鲁地攥紧老拳,连眉毛都竖起来,样子可怕极了。
○2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面对盛怒的父亲,我伤心又沮丧。我默不作声,心里却在说:不要再像小孩子一样管着我!那时对生活、对工作都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想法。我讨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父亲给予我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之类的评价嗤之以鼻。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我拥有许多听众,我的同学、同事和新交的朋友都愿意听我演讲。我眉飞色舞地对家人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演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拥有听众就拥有成功。”父亲朝我一瞟:“这么说,你的知音可多了?”我愈发得意起来:“那还用说,当然啦!”我忘情地等待着父亲更热烈的赞扬。
③可是我想错了,我抬头看见坐在我对面的父亲正一脸怒气地盯着我。他眉头拧起来,脸绷得紧紧的,把筷子放到一边。我感到惊愕,避开父亲的目光,自言自语地轻声说:“我哪儿说错了吗?”“你以为你很对?”父亲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你对个屁!”
④我忍不住叫了起来:“不,我是对的。不对的是你这么粗鲁,这么简单,这么不理解人。你真让我受够了!”
⑤“闭嘴!”父亲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他腾地站起来,挥着胳膊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
我无法理解他,觉得他非常可笑。家人都不知怎么回事,只有母亲附和着也叫我把手举起来。我再也咽不下这口气,拔腿走出房间。
⑥父亲在身后高喊:“给我回来!”
⑦可我没听,我想以出走迫使他明白自己过分了。
⑧然而,没等我跨出房门,就被父亲一把抓住了。他紧紧握着我的胳膊,使劲让我转身。我看见父亲已鬓发花白,愤怒使他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我从对峙中软下来,让他把我拽回餐桌旁。
⑨他把我按到椅子上坐下,口气严厉地说:“叫你举手,不服气?你把手举起来,我要你好好看看,手比头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你难道想作那样的人?”父亲一口气说下来,在他的眼中我看到有泪花闪动。
⑩“手比头高!”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与浅薄。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却深沉的期盼。那是父亲对儿子才会有的期盼!我浑身一热,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几年过去了,当时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一直在心头:“父亲,错怪您了,我不知错怪了您多少回!”
13.第②段中加点词“眉飞色舞”暴露了我 的缺点,“瞟”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的态度。
14.面对我的“拔腿走出房间”,父亲为何表现得异常愤怒和激动?(2分)
15.请赏析第⑩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岗的疾风,一下子启开了我的心智。
16.想一想父亲为什么要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2分) 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手比头高”的理解。(3分)
四、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 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0.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21.本文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结合句中炼字,谈谈你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
2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五、作文。(任选其一,50分)
题目一:请以“期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题目二: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 她在精心的耕作中,她在知识的宝库里。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3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2答案(人教版)
一、1.A 2.C3.B4.①将“不”去掉。②删去“的局面”或删去“格局的”
5.①答案示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百团大战、莫斯科保卫战等;②答案示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③略
6.答案示例:哈尔滨亚运志愿者载誉归来(意思对即可)
7.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一览众山小;③白头吊古风霜里;④铁马冰河入梦来;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烽火连三月;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8.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9.逻辑顺序
10.不能调换。因为“形式优美”是承上段而言的,得先说;“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所以放在后面。(或: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了解,是理性认识。两者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换)
11.不能去掉,因为“几乎”限制“到处都有”,表明石拱桥虽然在我国分布很广,但并不排除部分地方没有的情况,如果去掉,显然与事实不符。(意思对即可)
12.示例:列数字: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作用:运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的特点。打比方:石拱桥,桥洞成弧形的就像虹。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例子准确1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三.13.浮躁、浅薄(意对即可)
不屑(意对即可)
14.因为我不尊重(不理解或顶撞)父亲,一直夸夸其谈,而他对我有着急切却深沉的期盼。15.作者将父亲的话比作疾风,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的话迅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缺点。
16.“我”做事浮躁、浅薄,喜欢夸夸其谈。父亲想通过这一看似幼稚的举动教育“我”,让“我”明白做比说重要的道理。 17.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得多好,讲得多好,你都得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
四、(一)18.① 多;② 亲近而不庄重。
19.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②喜爱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20.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写出一点给1 分,写出两点即给满分。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21.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种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要点: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自身。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第8篇
一、试题分析一览表(试题双项细目表)
二、试题特点的评价
1. 知识性:
试题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检测,特别是以学生发展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 层次性:
试题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度”,每个层次要求的题目比例合理,紧扣教材,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考试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三、各题通过率一览表
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今后学习化学的意识。
3. 综合性:
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主旨,加强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选择第14题,就是一道包括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如第1、3、6、9、12、16、23、26等题都抓住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化学知识来解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紧密关系,从而重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4. 实践性:
试题注重对学生亲自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27、29题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设计和操作都十分娴熟才能正确地解答出此题。
试题难易题情况统计:容易题:总分15分。中档题:总分65分。难题:总分20分。难度比约为:1.5∶6.5∶2。
参照哈尔滨市中考考试试题难易程度要求,测试的难度为5∶3∶2,那么从本次测试的难易程度来看,中档题比例偏大,不完全符合要求。
四、成绩统计一览表
分析:通过测试反映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只看重中等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差生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及格率偏低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要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科及格率。突出尖子生,提高优秀率。
本试卷试题考查内容全面,覆盖了化学教材上册四个单元中大多数考点和所有主干知识,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水平;试题以考查能力为主旨,试题有较多创新,保证了试题的质量。
五、知识覆盖率及相关知识内容比
1. 知识点个数:
本试卷共考核27个知识点,占所学知识点90﹪,基本覆盖了所学知识点。考查了学生化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各部分知识的分值及比:
六、得分率最低的5道题情况剖析
1. 选择题第4题:量取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放在 ( )
A.蒸发皿里B.干净的纸上C.托盘上D.小烧杯里
分析:此小题通过率为0.63, 学生答题时只考虑了天平使用方法,并没有考虑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导致学生多数选择C,正确的答案应是D。
2. 选择题第6题,某同学欲称取4.5克食盐,他在左盘上放了4克砝码,又把游码移到0.5处,然后在右盘加食盐直到天平平衡。则所称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A.4.5克B.3.5克C.4.0克D.5.0克
分析:此小题通过率为0.59,学生没有认真审题,草草读过,按照“左物右码”的称量方法:砝码质量+游码=称量物质量。认为A正确,导致失分过多,正确答案应是B。
3. 选择题第8题: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A.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
B.分别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
C.闻气味D.观察颜色
分析:此小题通过率为0.56, 学生对三种气体的性质理解不充分,导致许多学生选择B选项。正确选项应为A。小木条插入空气中继续燃烧,插入氧气中燃烧剧烈,插入二氧化碳中熄灭。
4. 第24题:填表:
分析:此题通过率为0.38,学生对化学符号意义及写法掌握不准确,导致失分过多。
5. 第29题:氧气的体积含量,将集气瓶的容积分为5等分,在燃烧匙内盛有红磷,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同时塞进橡皮塞。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 (1) 请说出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原因和结论。现象:。原因:。结论:。 (2) 如果实验后发现测得的结果小于实际值,请分析造成实验结果错误的原因(至少答出两点)。 (3)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测出氮气的性质:。
分析:此题通过率为0.34,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难点,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现象原因分析不够严谨、全面,导致失分较多。
七、最有创新和价值题目的评析
1. 选择题第1 1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回收处理垃圾、变废为宝
B.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C.为了牟取暴利捕杀、贩卖野生动物
D.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分析:这道题创新在于将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常识相结合,考查学生的环保意识。
2. 选择题第1 4题:
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我们的义务,结合生活常识,下列各项中你认为属于伪科学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人发功可将银子变成金子
C.用石油为原料制汽油D.基因工程的发展是使牛、羊等动物可以被克隆
分析:这道题创新在于将化学和科学事实相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加入了基因工程的问题,增加了问题的难度。
八、造成学生成绩低分的原因
1. 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失分:
有几名学生没有认真答卷,后面的题都没有答,说明他们学习的态度不明确,没有学习的兴趣,致使他们学习成绩极差。
2. 能力不到位,造成失分: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语言不准确,理解能力较差,对题中所给信息不能理解,致使学生没能得分。
九、今后教学中的措施及对策
1. 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虽然要求的难度不算很大,但答
得全面的准确性不高,这也是化学学科得分率最低的题型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问题的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学常规环节中去。在今后化学科教学中要重点加强训练。
2. 加强对学生的双基教学,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法
将现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渗透到化学教学实践中去,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增强和维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注重实验,重视观察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分组实验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包括利用日用品及易找到的物品去独自完成其能力限度内可完成的实验。
4. 重视过程教学,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扎实对学生的“双基”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要为提高“效率”而简简单单给出结论让学生记,给题目让学生练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方式,教师应设法唤醒、激发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的内在品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
教学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习题要做,但应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具针对性,要精选、精编有实际情境以及有利于落实双基感悟方法、培养能力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
●关于试题的编制与设计
一、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今后在学习中的发展为本,突出基础性,体现科学性,注重创新性,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水平,同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二、编制试题的理念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理念。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让化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编制试题多样化;注重学科知识的链接,关注科技的发展,联系实际。
2.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解和应用。编制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向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向引导,让所编的化学题目情景有实际意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开放性试题、计算题等题型,注重对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学生的能力。
3.以本学科的发展为目标,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以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化学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化学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及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4.编制每套试题要注重科学性、引领性、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区分性和适切性。
三、试题的基本形态(答题时间60分钟)
四、试题双向细目预测表
1.难度预测:容易题16道,中等题6道,较难题3道,比值约为5∶2∶1。
2.试题中的容易题共36分,占试题总分的51.4%,中等题17分,占试题总分的24.3%,较难题17分,占试题总分的24.3%。
五、试题的特点
创新是编制此度题的出发点,在版面设计上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增加视觉效果,使学生喜欢接触化学试卷。在试题的内容编制上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同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从日常生活、生产的不同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学生感觉上易于接受,不枯燥,在完成题目时的同时,自己也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六、三道创新题目展示
1.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一时间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不法分子向鲜奶中添加三聚氰氨来虚提蛋白质的含量。三聚氰氨的化学式为C3H6N6,下面关于三聚氰氨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三聚氰氨中含有蛋白质
B.三聚氰氨中含有与蛋白质中相同的氮元素
C.三聚氰氨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D.三聚氰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6
2.新世纪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空气的组成时,彤彤提出可以用硫粉代替红磷,小飞同学说不可以,他的理由是;小天同学说只要更换一下烧杯中的液体就可以,他是把水换成了,他们所用的化学原理是。
3.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小明想把标签补全。于是小明用玻璃棒沾取该液体滴到紫色石蕊试纸上,石蕊试纸变红,小明判断该溶液呈性。他又取该无色溶液滴到装有50g氯化钡溶液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23.3g白色沉淀,所得滤液124.7g。请你帮小明将标签补充完整。
七、创编题目的背景和载体资料
第1题以“三鹿奶粉”事件为背景,以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为载体而创编。
第2题以课本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为背景。以氢氧化钠的性质为载体而创编。
第3题以哈尔滨市2008年中考化学第25题为背景,以硫酸的性质为载体而创编。
八、创编的意图
第1题由事实“三鹿奶粉”事件而想到是什么东西假冒了蛋白质,从而链接到知识三聚氰氨,以三聚氰氨为线索而延伸到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第2题由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为背景,将知识迁移,由红磷燃烧联想到硫粉燃烧,进一步考虑对生成产物的吸收,从而链接到氢氧化钠的性质。
第3题由酸的性质为出发点,联系到几种常见的酸,结合硫酸的性质,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从而确定物质的名称及化学式。
九、创编题目的特点
抓住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及实验室常出现的事情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点给予解释,不局限于知识点的罗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运用。
十、试卷蓝图
1. 注重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所以在试题的配置上紧扣教材,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考试中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同时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使用教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注重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
试题的准确性是体现试题科学性的前提,在形成试题的过程中为体现试题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要使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紧密结合,还要从新闻报导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提取素材,命题的情景创设必须具备准确性、科学性。
3. 科学使用教材,体现创新性的综合性:
八年级因式分解的测试题(含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