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精选13篇)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 第1篇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销 一作:消)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永昼,一般用来形容夏天的白昼,这首词写的是重阳,即农历九月九日,已到秋季时令,白昼越来越短,还说“永昼”,这只是词人的一种心理感觉。时间对于欢乐与愁苦的心境分别具有相对的意义,在欢乐中时间流逝得快,在愁苦中则感到时间的步履是那样缓慢。一个人若对“薄雾浓云”特别敏感,担心白天总也过不完,那么,她的心境定然不舒畅。李清照结婚不久,就与相爱至深的丈夫赵明诚分离两地,这时她正独守空房,怪不得感到日长难捱了。这里虽然没有直抒离愁,但仍可透过这层灰蒙蒙的“薄雾浓云”,窥见女词人的内心苦闷。“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 第2篇
节习俗
重阳节,又称“踏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那么,你知道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和来历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6大习俗
重阳习俗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
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重阳习俗2.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
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重阳习俗3.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习俗4.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
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习俗5.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关于重阳节的习俗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第3篇
相传东汉时期,汝河出了个瘟魔,为害一方百姓。有个名叫恒景的青年,下决心为民除魔,于是遍访高山名士,终于拜了一位仙长为师,苦炼降妖本领。有一天仙长对恒景说:“你技艺已成,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来,你这就回家去为民除害吧。”初九早晨,恒景回到家乡,照仙长的吩咐将乡亲们领到附近山上,并把仙长赠予的茱萸叶和菊花酒分给众人。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被茱萸和菊花的香气摄住。恒景手执降妖剑,几个回合就杀死了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习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有了重阳日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更有了登高并且食重阳糕的风俗。不过民俗常因地区与时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义。重阳节时有出游登高、插茱萸、放风筝、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到了重阳前后,秋收完毕,欢庆丰收。家家户户总要做些米糕、面饼、豆子馍之类馈赠亲朋好友。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些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俗,这些栗糕,恰是登高时携带的佳点。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个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青红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刚过,又为重阳忙,巧巧蒸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喝菊花酒是重阳不可或缺的活动。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酉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之,故谓菊花酒。”诗人们对菊花酒情有所钟,颇多赞誉,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荆楚岁时记》亦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茸,饮菊花酒,可使人长寿。”
吃糍粑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粑分为软甜、硬咸两种。软糍粑的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硬糍粑又称油糍粑,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其色红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味美,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大闸蟹仍然闻名中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咏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古代文人墨客极爱菊花,往往以秋菊比喻清高、亮节之风。诗人陶渊明有诗云:“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诗中不仅表露了诗人自命清高的风范,还洋溢了浓厚的生活趣味,在九月秋菊盛开之时,文人骚客都喜欢借花聚会、饮酒、食蟹、赏菊、赋诗的活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重阳节的诗 第4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于重阳节的诗 第5篇
雪野山色入湖光。
深居不知秋日冷,
9月9重阳节的诗 第6篇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孤蛩自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沈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回纹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9月9重阳节的诗 第7篇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
①《晋书潘岳传》:岳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转怀令。
②《晋书书陆云传》:云以公府掾为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
③《月令广义》:晋宣帝时,羌人献桑落酒,九日以赐百官饮。《水经注》:河东郡民刘白堕,采挹河流,酝成芳酎,熟于桑落之辰,故名。《世说》:陶潜九日无酒,宅边摘菊盈把,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便饮醉而归。庾信《蒲州乞酒》诗:“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枝。”又云:“忽逢桑叶落,正值菊花开。
④陶潜诗:“昭昭天宇阔。”湛方生《吊鹤文》:“负清霜而夜鸣。”
⑤《诗》:“跻彼公堂。”陶诗:“朝霞开宿雾。”《世说》:卫瓘见乐广曰:“若披云雾而睹青天。”
有关重阳节的诗:七律 今又重阳 第8篇
墨菊盛开馥郁香,
静心数算又重阳。
一年一度秋风劲,
菊月宾鸿脚带霜。
薄雾浓云冬影近,
深秋绝色露霞光。
暗香盈袖飘胜酒,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 第9篇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後。
译文
古老的戏马台前,在竹篱下采菊酿酒,岁月流逝,我问今天是什么时节,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归来,南山一片苍翠依旧,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都不像登临的时候。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玠一般为忧时而清瘦。
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砧杵惊动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没有多少时候,早已是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我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风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时,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去之后。
注释
①大有:周邦彦创调。
②采花篱下: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
③宋玉情怀:即悲秋情怀,宋玉作《九辩》悲愁。
④卫郎清瘦:见前周邦彦《大酺》注。
⑤“帽檐”句:用孟嘉龙山落帽事。
重阳节习俗 第10篇
重阳节习俗 三国时代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 岁往月来,“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登高的习俗 金秋 九月,九月,天高气爽,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 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 健身祛病 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的目的。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 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 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 节日食品,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 收、喜尝新粮的用意,才有了登高吃糕,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 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 吉祥之意。重阳日,菊花的风俗,菊花的风俗,的风俗 所以古来又称菊花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 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办菊花大会,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 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饮酒、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汉 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 菊花象征长寿。古代 族古俗中,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王维的《九 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王维的《 茱萸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 艾子” 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吃重阳糕。重阳糕,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 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吃重阳糕。重阳糕,又,菊糕” 花糕” 即古时的“蓬饵” 与茱萸.谐音,重阳佳节,叫“菊糕”“花糕” 即古时的“蓬饵” 因“糕”与茱萸.“高”谐音,重阳佳节,不能登、。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骑射活动。高而吃点糕,也可聊以自慰。据说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宴群臣。骑射活动。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艺 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艺 《 文类聚》 续晋阳秋》 文类聚》引《续晋阳秋》 说: 世人每至(九月)九 “世人每至(九月)
登山饮菊花酒。日,登山饮菊花酒。据说 ” 古时菊花酒,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 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 九月九日这天,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 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 枝叶,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 粮食中,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 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 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 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利血之妙。
民间传说 第二则: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 说是很早以前,家住在骊山下,家住在骊 山下,全家人都很勤 山下 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 有一天,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 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 为天快黑了,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 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 草棚子房,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 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 到九月九,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 处走。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 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 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 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
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吃重阳糕的传说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 重阳花糕 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 《南齐书 法。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 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 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 子。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 据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发给士兵的干粮。发给士兵的干粮。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阳节习俗探源 第11篇
我国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为何叫“重阳”或“重九”呢?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谈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原来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是两阳数相重,故云。重阳节登高这习俗起 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写道: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一天,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灾难,宜离家,家人宜各做绛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及傍晚回家,见鸡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传开来,每逢重九,人们为避灾消祸图吉利转好运,乃有登高之习。重阳节又是女儿节。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但尚无女儿节之名。《大兴县志》则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亦曰女儿节。”明清代北京分宛平、大兴二县,可知京师已有重阳日亦叫女儿节的说法。建国后,重阳节又为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时,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
潮汕重阳节习俗 第12篇
祭祖
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登高
《澄海县志》载:“九月九日,是重阳节,登高饮酒,簪菊花,插茱萸,仍遵照古人遗留下习俗,谚语说:九月重九,登高饮酒。’”这天称为重阳节,是因为《易经》将九定为阳数,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日、月俱为“九”数,两阳相重,又称为“重阳”。
重阳登高习俗,从西汉时期就已经流行。有关登高缘因,人们社撰了这样一个传说。《续齐谐记》曰:东汉时汝南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告诫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有大灾。你可速回家,让家人皆准备一只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系于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可消灾免祸。桓景听罢,匆忙回家,遵从师傅所嘱,令全家登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猪、羊、牛均已暴死。费长房闻讯说: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祸。这传说虽属无稽之谈,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当此之时,邀请三四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食“九皇斋”
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佛祖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弟子,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食重阳糕
重阳吃“重阳糕”。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粟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
放风筝
清乾隆《揭阳县志》云:“重阳,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日,儿童多放纸鸢(即放风筝)。”九月风信好,儿童多放风筝。有童谣说:“九月九,风禽线断满天走。”
潮俗又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
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再在自纸上画上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鲳鱼、章鱼、蝴蝶、蜻蜒等动物造型。
食菊花餐
重阳节古称菊花节。古人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黄花醉重阳”及“九月黄花插满头”等诗句。
古往今来,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阳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古医籍《神农本草经》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赞美菊花为“延寿客”,其功可知矣。
香港重阳节习俗 第13篇
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在重阳节前几日,香港市民就陆续开始扫墓,特区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并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