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精选7篇)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8月收治Ⅱ~Ⅲ期乳腺癌患者139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就诊前均未进行内分泌治疗、化疗及放射治疗,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心功能异常者。按化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68例,年龄33~71岁。治疗方案均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且经患者知情同意。两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均衡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表柔比星8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磷酰胺,5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两组21 d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两组治疗过程中给予西咪替丁、甲氧氯普胺以减轻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严重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以升高白细胞。
疗效评定:参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1)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无残留;(2)部分缓解:肿瘤最大直径缩小>50%,未发现新病灶;(3)病情稳定:肿瘤最大直径缩小介于25%~50%,未出现新病灶;(4)病情进展:肿瘤最大直径增加>25%,或出现新病灶,临床有效=完全缓解+病情稳定。
病理疗效参照Miller Payne标准评价,共分5级:(1)Ⅴ级:病理标本无浸润性癌残留,乳腺内可有导管内癌残留;(2)Ⅳ级:浸润性癌组织减少≥90%,仅有少量残存的癌细胞散在分布;(3)Ⅲ级:浸润性癌组织减少30%~90%;(4)Ⅱ级:浸润性癌组织减少<30%;(5)Ⅰ级:浸润性癌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病理结果Ⅲ级+Ⅳ级+Ⅴ级为有效。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病理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病理疗效分级中Ⅴ级、Ⅳ级、Ⅲ级、Ⅱ级、Ⅰ级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201,P=0.040),见表2。
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心脏毒性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一种全身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微小病灶转移。目前对患者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常辅以化疗和放射治疗[2]。新辅助化疗是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及放疗前进行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其作用机制与术后辅助化疗完全不同。乳腺癌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原发病灶、减少和杀灭微小转移灶、降低临床分期等优势,并可减少手术创伤及肿瘤的扩散;此外,新辅助化疗可闭塞肿瘤新生血管,减少肿瘤转移,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适于临床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可为患者手术的顺利完成创造有利条件[3]。
TEC方案主要由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及环磷酰胺组成,其中表柔比星属蒽环类化疗药物嵌入细胞DNA碱基而干扰细胞的转录过程,使细胞失去活性,为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周期药物,且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较低;多西他赛通常抑制微管解聚和增强微管蛋白聚合作用,使游离微管减少,因而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环磷酰胺为一种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在机体内被肝微粒体酶分解释放出烷化作用较强的氯乙基磷酰胺,后者作用于肿瘤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TEC治疗方案临床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TE方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EC方案病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TE方案(P<0.05),可见TEC方案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病理组织上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过程中TEC方案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心脏毒性及肝功能异常与TE方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WBC计数,对粒细胞减少者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采用TEC和TE新辅助化疗方案近期疗效相当,但TEC方案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病理学疗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逵.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对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4):537-540.
[2]姜兰,胡文兵.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方案新辅助化疗乳腺癌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J].中国药房,2015,26(24):3340-3342.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第2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及制剂
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和253J,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惠赠。实验时选用对数生长期细胞。培养液DMEM购自美国Gibco公司,用双蒸水完全溶解,按说明书加入碳酸氢钠和Hepes(华美公司),0.22μ微孔滤膜过滤除菌。使用时加10%灭活胎牛血清、谷氨酰胺。消化液由0.02%EDTA和0.25%胰蛋白酶用无钙、镁离子溶液配制,NaHCO3调pH值为7.2。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购自海南通用同盟药业有限公司;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购自美国R&D生物工程公司;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a),购自美国Sigma公司;RPMI 1640购自美国Gibco公司;胎牛血清购自天津影洋生物技术公司。富集白细胞的健康人血成分由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血库提供。MTT[噻唑蓝3-GA-dimethylthiahiazoGz-ylHJ-diphenytetrazoliumromide],购自上海鼎国公司。表柔比星(商品名称:法玛新)、脂质体多柔比星(商品名:楷莱),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应立刻使用。
1.2 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采用连续贴壁法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体外诱导使人成纤维细胞成熟。富集白细胞的健康人血用Hank液1:1混合稀释,淋巴细胞分离液与混合液1:1分层加入离心管,2000g离心20min。取出第2层白膜层,即环状乳白色淋巴细胞层,放入Hank液混合并洗涤2次,1000g离心10min。收集细胞,并再用全培养基洗涤1次,1000g离心10min。调整细胞密度为107个/ml,接种于35mm培养皿中,每只培养皿4ml。置于37℃、5%CO2温箱2h,倾出未贴壁细胞,于另一个培养皿中,置于温箱2h。原皿中贴壁细胞加入全培养基,再次温育12h.然后滴管吹打后吸出悬浮及贴壁不紧的细胞,转移到6孔板中,隔日半量换液,并加入rhGM-CSF 100ug/ml,rhIL-4 10μg/ml。第5天加入rhTNF-a20μg/ml。第7天即得成熟人成纤维细胞。
1.3 MTT生长抑制实验
T24和253J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37℃、5%CO2温箱温育过夜。人成纤维细胞调整为1106个/ml,以100ml/孔接种于U形底96孔板。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加入不同浓度的表柔比星和脂质体多柔比星,终浓度分别为0、0.25、0.5、1.0、2.0、4.0、10.0μg/ml。每组样本设3个复孔,分别培养24、48、72h。在终止培养前4h加入MTT(5mg/ml)20μl/孔,继续培养4h,成纤维细胞在除去培养液前1 000g离心1 0min,然后每个细胞均各孔加入10%二甲基亚砜(DESO购自Sigma公司,分析纯)100μl,37℃温育0.5h。于酶标仪下测定吸光度(A)值,570nm为检测波长,650nm为参考波长。抑制率(%)=(1-A药物组/A对照组)100%。实验重复3次。
1.4 统计处理
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脂质体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对T2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膀胱癌细胞T24在脂质体多柔比星的作用下,随着浓度提高,在3个时间点抑制率均增大,在72h时,10.0μg/mml浓度下抑制率达到50%以上。在表柔比星作用下,抑制率也随着浓度提高和时间延长而增大,10.0μg/ml浓度时,24h就达到了50%以上,抑制作用较快(图1)。综合浓度和时间两个条件分析抑制率,统计结果表明两种剂型的蒽环类药物对细胞T24都有抑制作用,而且2种剂型间差异显著(F=13.3,P=0.01)。
22脂质体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对253J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表柔比星对膀胱癌细胞253J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和剂量增加而增大,与表柔比星相比,脂质体多柔比星对253J的抑制作用较小(F=27.059,P<0.01)。此外,与对T24细胞的抑制作用相比,脂质体多柔比星对2种细胞抑制率有差别(F=12.873,P<0.01)。但表柔比星对两种细胞的抑制作用间的差异无显著性(F=0.059,P=0.811)(图2)。
2.3 脂质体多柔比星、表柔比星对人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表柔比星对人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而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抑制作用非常弱。在脂质体多柔比星作用下,即使在最高浓度下作用72h,树突状细胞抑制率也没有达到20%。两种药物抑制作用相比,差异极其显著(F=54.018,P<0.01)。与膀胱癌细胞T24、253J相比,人成纤维细胞对脂质体多柔比星的耐受性显著增强(分别为F=22.208,P<0.01和F=20.534;P<0.01)(图3)。
3 讨论
蒽环类药物是膀胱癌临床灌注化疗中重要的成分,但确切作用机制迄今仍不清楚,一般认为其进入细胞与DNA、RNA结合,影响细胞有丝分裂而发挥细胞毒作用。蒽环类药物对处于各个周期的肿瘤细胞均有作用,是一种广谱化疗药物。蒽环类药物是临床上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的推荐化疗药物,但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膀胱刺激症状及蓄积性心脏毒性,且与药物剂量和灌注频率有关,严重者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3,4,5]。脂质体多柔比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药物,临床实验证实其具有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相同的治疗效果,并可显著减轻心脏毒性。脂质体多柔比星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进入体内后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摄取,改变了药物的生物分布,使正常细胞吞噬减少,提高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了心脏等器官毒性[6,7]。新一代的脂质体剂型进而通过脂质体表面PEG(poly ethylene glycol)化,躲避MPS的吞噬,进一步增加了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滞留时间和有效药物浓度,因而也被称为隐匿性脂质体。
本实验中,通过分别观察表柔比星和脂质体多柔比星对膀胱癌细胞系T24、253J以及原代诱导分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2种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一般认为,253J比T24的恶性程度高,因为253J的倍增时间(23h)短且呈侵袭性,Boyoen小室实验和驱化试验阳性[8];体内实验时可种植在裸鼠胸部脂肪垫并且成瘤,且在尾静脉注射细胞时可发生实验性转移。所以我们认为脂质体多柔比星对于恶性不同的细胞抑制效果有区别。在相同时间和剂量下,表柔比星比脂质体多柔比星对于部分肿瘤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表柔比星和脂质体多柔比星抑制作用的差异,表明药物的载药方式可以影响药物对(下转1731页)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脂质体多柔比星因为脂质体包被和表面多糖的修饰,制剂粒径增大,减少了进入细胞的药物量,所以相同药物浓度下,表柔比星的毒性更强。
药物作用于正常细胞的实验结果表明,化疗药物一方面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另一方面也对正常细胞有毒性,但毒性相对较小,由于分裂期细胞对于药物敏感,所以这可能与肿瘤细胞生长旺盛,而人成纤维细胞处于终末期成熟期的细胞生长周期有关。对于正常的成纤维细胞,表柔比星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而脂质体多柔比星由于表面PEG化,减少了进入成纤维细胞的药物量,相对降低了对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另一方面,由于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的药物量减少,相应增加了到达肿瘤组织的有效药物浓度。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表柔比星和脂质体多柔比星药物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和253J,以及人成纤维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评估2种制剂在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不同浓度(0、0.25、0.5、1.0、2.0、4.0ug/ml)表柔比星和脂质体多柔比星分别作用于T24、253J和人成纤维细胞,MTT法检测24、48和72h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2种药物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与对T24、253J的作用相比,脂质体多柔比星对人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小(F=21.112,P<0.01;F=20.541,P<0.01)。脂质体药物对T24的抑制作用强于253J(F=13.264,P<0.01)。结论:恶性程度低的膀胱癌细胞对脂质体多柔比星的敏感性高,恶性程度高的细胞则化疗敏感性低。脂质体制剂较普通制剂对于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小。
关键词:膀胱癌,人成纤维细胞,表柔比星,脂质体多柔比星
参考文献
[1] Sylvester RJ, Oosterlinck W, van der Meijden AP. A singl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instillation of chemotherapy decrease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stage Ta T1 bladder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resul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J Urol, 2004;171(6Pt1) :2186~2190
[2] Gabizon A, Martin F. Polyethylene Glycol-coated(pegylated)liposomal doxorubicin: rationale for use in solid tumours[J].Drugs, 1997;54(suppl 4) :15~21
[3] Singal PK, Iliskovic N.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omyopathy[J].N Engl J Med,1998;339:900~905
[4] Sreter I, Kiss A, Cornides A, et al, Inhibition of doxorubicin induced liver toxicity by a new dihydroquinoline type antioxidant[J].Acta Physiologica Hnagarice,1984;64:431~435
[5] Giri SN, Al-Bayati MA, Du X, et al. Amelioration of doxorubicin-induced cardiac and renal toxicity by pirfenidone in rats[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04;53: 141~150
[6] Swenson CE, Bolcsak LE, Batist G, et al. Pharmacokinetice of doxorubicin administered i.v.as Myocet (TLCD-99:liposome-encepsulated doxorubicin citrate)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doxorubicin when given in combination with cyclophosphamid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Anticancer Drugs,2003;14:239~246
[7] Bao A. Goins B, Klipper R, et al. Direct 99mTc labeling of pegylated liposmal doxorubicin(Doxil) for pharmacokinetic and non-invasive imaging studies[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4;308:419~452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既往均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24例, 中位年龄48岁 (30~65) 岁, 年龄>45岁者16例, 年龄45岁者8例, 术前术后病理均证实为乳腺癌患者, 术后病理显示切缘均阴性, 病理分型髓样癌1例, 浸润性小叶癌2例, 浸润性导管癌21例, 淋巴结阳性者24例, 其中一个淋巴结阳性者14例, 多个淋巴结阳性者10例, 术后免疫组化证实ER () 、PR () 、HER () 。
1.2 治疗方法
患者化疗前均进行体检, 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如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 还需要进行骨扫描, 如怀疑有脏器转移, 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 当白细胞计数低于3.2109/L, 既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 且化疗前需要重新检测血常规, 尤其是那些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 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调节使之能耐受化疗, 化疗按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方案, 3周一个疗程, 一般进行6~8个疗程, 化疗结束后一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价
每疗程化疗前后及化疗过程中, 均进行常规检查及体格检查, 治疗效果以复发、远处转移、稳定、死亡、毒副反应的轻重以及复发后生存时间做为评判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 软件进行处理, 中位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个疗程的化疗, 中位数为4个疗程, 24例患者共接受化疗100疗程, 所有的化疗患者在化疗期间无死亡病例, 主要的毒副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 其中脱发发生率高达100%, 但停止化疗后三个月所有患者都重新长上新的头发, 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消化道反应约占65.3%, 骨髓抑制所导致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40.8%, 2例患者出现轻度谷丙转氨酶、血尿素氮升高肝肾功能损害, 另有少部分患者出现静脉炎、末梢肢体感觉异常及皮疹。24例患者在出现毒副反应时, 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 没有对化疗周期产生影响。24例患者中发生远处转移8.3% (2/24) 、复发者16.7% (4/24) 、病情稳定者58.3% (14/24) 、进展死亡者16.7% (4/24) , 随访至2011年3月死亡4例, 中位生存期10个月 (5.6~14.2月) , 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化疗对单个淋巴结阳性及多个淋巴结阳性的的有效率分别为71.4%、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年龄>45岁及年龄45岁者有效率为68.7%、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示预后和年龄及淋巴结阳性数目有相关性。具体见表1。
3 讨论
各种激素及相应的核受体在人类乳腺正常功能的发育及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是一种内分泌异质性疾病, 乳腺癌预后好坏主要取决于病理学类型、肿瘤的生物学因素及遗传因素, 随着内分泌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 医生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分子靶向治疗的概念和应用也逐渐深入人心;不同病理类型, 不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乳腺癌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各不相同且预后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特异的生物学行为[3], 术前患者淋巴结转移早, 其对内分泌及分子靶向治疗不敏感, 组织分化差, 目前针对三阴性乳腺癌临床上主要有:CMF、AC、EC、AT、GT等化疗方案, 根据2010年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表柔比星75mg/m2dL, 紫杉醇175mg/m2dL, 三周为一个疗程, 表柔比星属于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作用机制是直接嵌入DNA核碱对之间, 干扰转录过程, 阻止mRNA的形成, 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紫杉醇是新型抗微管药物, 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 保持微管蛋白稳定, 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本研究显示AT方案治疗有效率为58.3% (14/24) , 中位生存期10个月, 敏感性和中位生存期要高于国内报道[4]的52.1%, 8.4月, 出现的毒副反应较其它方案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同时证实三阴性乳腺癌对AT的敏感性及转归与肿瘤的淋巴结阳性数目及年龄有相关性, 淋巴结阳性数目越多及年龄越小, 预后越差。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表柔比星,紫杉醇
参考文献
[1]Kreike B, Van Kouwenhove M, Horlings H, et al.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iple negative 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s[J].Breast Cancer Ras, 2007, 9:65
[2]Bhattacharyya A, Ear US, Koler BH, et al.The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BRCA1 is required for subnuclear assembly of Rad51 andsurvival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the DNAcross-linking agent cispla-tin[J].Biol chem, 2009, 275 (31) :23899
[3]Voogd AC, Van Tienhoven G, Peterse HL, et al.Local recurrence af-ter breast conservation therapy for early stage breast carcinoma:Groupon Local Recurrence after Breast conservation (BORST) [J].Cancer, 2009, 85:437-446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观察病例选择常规应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患者, 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性别不限, 年龄30岁~79岁;无心脏病史, 心功能评价正常, 心电图正常;表柔比星累计剂量不超过900mg/m2, 一般情况良好, 卡氏评分 (Karnofsky) ≥70分, 预计生存期2个月以上;能随访, 依从性好。排除合并心脏疾病、或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者、或因病情需要暂停化疗和转用其他治疗措施者。纳入病例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一般资料
根据病例选择标准, 共选取曙光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84例, 其中男11例, 女73例;年龄36岁~70岁, 中位年龄52岁;乳腺癌66例, 淋巴瘤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2例。
1.3 治疗方法
治疗药物:华蟾素注射液, 每支5mL, 安徽金蟾生化公司生产;表柔比星粉针, 每支10 mg, 浙江海正药业公司生产。两组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表柔比星的方案化疗, 间隔3周化疗重复1个疗程, 观察2个疗程。乳腺癌用CEF方案:环磷酰胺500mg/m2 (第1天) +表柔比星80mg/m2 (第1天) +氟尿嘧啶500mg/m2 (第1天、第8天) ;恶性淋巴瘤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600mg/m2 (第1天) +表柔比星80mg/m2 (第1天) +长春辛碱2mg/m2 (第1天) +泼尼松100mg/m2 (第1天~第5天) 。治疗组同时给予华蟾素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两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其他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按照行为状况Karnofsky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临床证候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观察和评分。心脏毒性反应的评定依据《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的表现和分度标准》[6], 分为0度、1度、2度、3度、4度。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检测心肌酶:谷草转氨酶 (AST) 、乳酸脱氢酶 (LDH) 、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各有2例因骨髓抑制或肝功能损伤未完成化疗而退出, 其余患者顺利完成研究, 且在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无心力衰竭现象出现。在纳入统计的80例中, 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种及表柔比星累积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2 对行为状况Karnofsky评分的影响 (见表2)
分
2.3 对临床中医证候的影响 (见表3)
分
2.4 对心脏毒副反应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的心脏毒副反应显著减轻 (P<0.05) 。详见表4。
例
2.5 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 (见表5)
对照组心电图出现心律不齐房性早搏, ST-T改变等异常。治疗组较少出现心电图异常, 出现1例P-R间期延长。
2.6 对LVEF的影响 (见表6)
分
2.7 对心肌酶的影响 (见表7)
IU/L
3 讨论
以阿霉素为代表的蒽环类药物导致心脏毒性的机制, 目前较为公认的是自由基学说[7]。阿霉素降低了机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和谷胱甘肽 (GSH) 酶的活性, 自由基和超氧化物不能被及时清除, 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的磷脂中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 形成脂质自由基, 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 损伤细胞膜及细胞器膜, 改变膜上蛋白质功能及酶的活性, 严重影响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心脏毒性的产生与细胞铁代谢关系密切, 蒽环类药物产生活性氧, 在铁的介导催化下, 加速形成活性氧自由基[8]。右丙亚胺可以降低蒽环类心脏毒性的风险, 作为铁螯合剂, 抑制蒽环类药物诱导的自由基形成和氧化损伤心肌细胞[9,10]。
蟾蜍是我国传统中药材, 其全体、皮、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均可入药。《中药大辞典》记载蟾蜍:性味辛、凉, 有毒, 能破癥结, 行水湿, 化毒, 杀虫, 定痛。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 癥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蟾酥甘, 辛, 温, 有毒, 能解毒, 消肿, 强心, 止痛[11]。华蟾素注射液是从中华蟾蜍皮中提取的水溶性制剂, 为我国二级保护中药品种。其药性辛、甘、咸、凉、有微毒, 入心、肝、肺、脾四经,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 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促进作用。华蟾素对裸小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有明显的抑瘤作用, 与下调细胞因子白介素 (IL) -6、IL-8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sVCAM-1) 的表达有关[12]。华蟾素与As2O3联合协同抑制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血管新生, 能有效抑制移植瘤生长[13]。华蟾素可使人胰腺癌细胞PANC-1中的pRb高表达, 将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 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14]。华蟾素可能通过诱导miRNA表达谱的改变参与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作用[15]。
临床研究从心电图、心肌酶及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 从三个不同方面评价心脏的毒性损害, 表柔比星对心肌细胞的损害影响了心脏的电活动与复极的改变, 损伤严重会导致心肌细胞特异性功能酶的释放, 同时使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下降。心电学、酶学与影像学检测三项检查基本上具备同步性, 可反应心脏的损害程度。在表柔比星化疗的同时合用华蟾素, 明显减少了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具体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的减少, 心功能评价的改善, 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异证实华蟾素对心脏舒缩功能的保护作用。华蟾素注射液抗肿瘤的同时能够减轻表柔比星的心脏毒性, 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减轻表柔比星化疗引起的心脏毒性作用。方法 将常规应用含表柔比星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化疗的同时, 治疗组给予华蟾素注射液每日静脉输注, 2周为1疗程, 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不采取其他治疗。观察化疗前后Karnofsky评分、临床证候、心脏毒副反应、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酶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明显改善Karnofsky评分 (P<0.01) , 降低表柔比星化疗引起的临床中医证候评分 (P<0.01) ;可显著减少心脏毒副反应 (P<0.05) , 降低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发生率 (P<0.05) , 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P<0.01) 。结论 华蟾素注射液可以减少表柔比星化疗引起心脏毒性, 改善心功能。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卵巢癌患者19例, 均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性癌Ⅲ期。年龄38~65岁, 平均年龄 (53.69±4.56) 岁, 其中浆液性囊腺癌13例;黏液性囊腺癌6例。所有患者行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 术后均给予一线化疗方案紫杉类+铂类, 并出现耐药或病情未控。PS评分0~2分, 预计生存期≥3个月。治疗前无化疗禁忌证, 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基本正常, 均经MRI或CT证实无脑、肾转移。
1.2 方法:
伊立替康 (200 mg/m2) 静脉滴注, 第1天, 表柔比星 (60~75 mg/m2) , 静脉滴注, 第1天。21 d重复, 所有患者完成6周期至少2周期, 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 每周期评价不良反应。每次化疗前15 min常规予以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预防呕吐, 预防性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并进行常规的护胃、保肝、护心、补液等对症治疗, 治疗期间每周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每次化疗前后检测肿瘤标志物CA125、CEA、CA199值及心脏彩超。治疗过程中, 密切观察消化道反应, 出现明显腹泻, 立即给予易蒙停及其他止泻药物及补液等对症治疗;对严重粒细胞降低者 (Ⅲ~Ⅳ) 予G-CSF支持升白治疗, 必要时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每周期结束后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等, 每化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价:
近期疗效依据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评定。完全缓解 (CR) :肿块消失, 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块减小50%以上;稳定 (SD) :肿块缩小<50%或增大<25%;进展 (PD) :肿块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灶。总缓解率 (CR+PR) , 疾病控制率 (CR+PR+SD) 。远期疗效:评价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
1.4 不良反应:
患者化疗出现的不良反应按照WHO抗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 分为Ⅰ~Ⅳ度。
2 结果
2.1 近期和远期疗效。
近期疗效:完全缓解 (CR) 1例, 占5.3%;部分缓解 (PR) 4例, 占21.1%;稳定 (SD) 5例, 占26.3%;疾病进展 (PD) 9例, 占47.3%, 总缓解率 (CR+PR) 26.4%, 疾病控制率 (CR+PR+SD) 52.7%。本组病例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5.7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
2.2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中以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 为73.7%。其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制发生率为31.6%, 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血红蛋白降低及血小板减少。具体不良反应发生见表1。
3 讨论
目前, 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原则仍以尽可能的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和辅以适当化疗为主[2]。卵巢癌术后均采用一线化疗方案紫杉类+铂类, 一旦出现复发其治疗效果不佳, 且无标准二线方案, 特别是复发铂类耐药患者治疗效果差。对于临床预后较差的铂 (顺铂或卡铂) 耐药型卵巢癌, 治疗难度大, 目前治疗建议为单药化疗, 常用药物有多柔比星脂质体、伊立替康、吉西他滨、依托泊苷、培美曲塞等[3]。
本研究选择伊立替康与表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铂类耐药卵巢癌, 伊立替康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表柔比星为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直接作用于DNA, 联合使用后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增加, 抗肿瘤的作用表现明显叠加增强。病情缓解率26.4%, 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5.7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 均明显好于单药伊立替康及脂质体阿霉素。血液不良反应中Ⅲ~Ⅳ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1.6%。
综上所述, 伊立替康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铂类耐药卵巢癌, 方法是可行的, 具有良好的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 血液毒性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较轻, 患者耐受性良好。对于铂类耐药卵巢癌患者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晓东, 李雅华, 张丽莉.复发性卵巢癌的综合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7, 14 (2) :173-177.
[2]梁媛, 刘佳丽.复发性卵巢癌不同化疗方案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18 (6) :453-456.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3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38例患者全为女性,入院前均经CR数字化乳腺高频钼靶X线检查和粗穿刺针组织学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入选前均给予超声检查、X线检查、骨扫描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等评估全身情况。年龄(48.2±10.2)岁,其中绝经者21例,未绝经者17例,肿瘤象限情况:外上限17例,外下限11例,内上限6例,内下限4例。依据UICC和AJCC于2003年联合修改制定的第六期标准分期情况:临床分期Ⅱb期4例,临床分期Ⅲa期25例,临床分期Ⅲb期者9例;T3者29例,T4者9例;腋窝淋巴结转移0个者29例,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者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4~10个者3例。所有患者疾病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多西他赛(商品名:泰索帝,生产厂商: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制药公司,批准文号:国药H20090493),在第1天以75 mg/m2加入5%GS 500mL中静滴,每3周为1个疗程;表柔比星(商品名:表阿霉素,生产厂商: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H19990280),在第1天以60 mg/m2加入0.9%NS 100 mL中静滴,每3周为1个疗程。化疗3周后评估效果。化疗前1天起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共3 d。格拉司琼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对症处理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2.2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
依据超声检查、CR数字化乳腺高频钼靶检查及粗穿刺针组织学病理检查等结果,参照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3],病理完全缓解为临床组织学病理检查未见癌灶;临床完全缓解为肿瘤体积肉眼消失且无新病灶发生;临床部分缓解为肿瘤体积缩小>50%且无新病灶发生;稳定病例为肿瘤体积有缩小但<50%;无效为肿瘤体积无缩小甚或有新病灶发生。不良反应评定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毒副反应标准进行分级(0~Ⅳ)。
2 结果
2.1 多西他赛与表柔比星联合化疗效果
38例患者中,病理完全缓解者8例,期中病理分期T3N0者4例(10.5%),T3N1者2例(5.3%),T3N2者2例(5.3%);临床完全缓解者8例,期中病理分期T3N1者2例(5.3%),T3N2者4例(10.5%),T4N1者2例(5.3%);临床部分缓解者12例,期中病理分期T3N1者4例(10.5%),T3N2者6例(15.8%),T4N1者2例(5.3%);稳定者5例,期中病理分期T3N1者2例(5.3%),T3N2者1例(2.6%),T4N1者2例(5.3%);无效者5例,期中病理分期T3N2者2例(5.3%),T4N1者1例(2.6%),T4N2者2例(5.3%),详见表1。
2.2 多西他赛与表柔比星联合化疗不良反应
38例患者中,出现口腔黏膜炎者13例,不良反应分级Ⅰ级者4例(10.5%),分级Ⅱ级者9例(23.7%);恶心或呕吐者24例,不良反应分级Ⅰ级者11例(28.9%),分级Ⅱ级者6例(15.8%),分级Ⅲ级者4例(10.5%),分级Ⅳ级者3例(7.9%);脱发反应者20例,不良反应分级Ⅰ级者7例(18.4%),分级Ⅱ级者5例(13.2%),分级Ⅲ级者3例(7.9%),分级Ⅳ级者5例(13.2%);白细胞减少者35例,不良反应分级Ⅰ级者7例(18.4%),分级Ⅱ级者25例(65.8%),分级Ⅲ级者3例(7.9%);血小板下降者37例,不良反应分级Ⅰ级者9例(23.7%),分级Ⅱ级者26例(68.4%),分级Ⅲ级者2例(5.3%),详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是危及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已上升为女性全身器官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近年来,随着临床及基础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乳腺癌适应症的选择窗口也有所扩大。但不过临床研究和回顾分析文献发现[4],大多数被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已有远处转移(转移者约为30.0%左右),较小的微转移灶甚至可达50.0%。对于伴有微转移灶的患者,如给予强行手术,手术的范围常需要扩大,更可因部分病灶不能被切除而达不到临床根治目的。多数学者报道,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手术创伤范围,同时提高根治率。新辅助化疗是对非转移性的癌组织,局部根治前进行全身性或系统性的细胞杀伤性药物治疗,其能有效的控制微小转移灶,进而显著提高乳癌患者的无瘤存活率等。分析其原因如下[5]:①新辅助化疗可降低癌组织的病理分期,进而降低手术难度而提高根治术和保乳术的成功率;②新辅助化疗可杀死部分微转移灶内的癌细胞,减少术前癌细胞的分裂活性,降低术后癌细胞转移率或化疗耐药性的发生率等。本研究着重回顾分析多西他赛与表柔比星联合化疗的临床效果及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了解采用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
文献报道[6],蒽环类药物数年前即被应用于乳腺癌的的化疗中,被认为是临床中最为有效的乳腺癌化疗药物。表柔比星是一种最新型蒽环类抗癌化疗药物,首先由日本学者梅泽滨夫在上世纪70年代合成,而后90年代在我国被批准应用于临床,其化学结构与阿霉素相似,通过抑制癌细胞DNA聚合酶而阻滞其核酸的合成来达到抗癌的作用。作用癌细胞后镶嵌入其DNA的双螺旋链内,阻碍其DNA的复制和转录,终止癌细胞分裂于G期而抑制细胞生长或导致其死亡。其相对于其他蒽环类药物,抗癌的活性更高,但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较低。多西他赛是新一代抗癌药物,为半合成紫杉类。其抗癌作用的机制如下:以癌细胞的微管为靶点,作用癌细胞后促进其内的微管聚集,使微管活性稳定下来,进而阻滞癌细胞分裂来起到抗癌的目的。临床资料显示[7],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化疗期间,不会增加耐药性的发生率,因蒽环类抗癌药物和紫杉类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情况的发生。同时如按特定的治疗次序化疗,其在抗癌方面还可起到协同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38例患者中,病理完全缓解者8例,临床完全缓解者8例,临床部分缓解者12例,约占总数的73.7%。而稳定者5例,无效者5例,仅占总数的26.3%。研究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以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较为显著,不过化疗停止不久后症状逐渐缓解,且几乎所有患者都能耐受。
综上所述,采用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对局部晚期乳腺癌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显著,而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能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PIERCE LJ,MOUGHAN J,WHITE J,et al.1998-1999 patternsof care study process survey of national practice patterns using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stage I-II breast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5,62(1):183-192.
[2]杨亮,李涌涛,艾斯卡,等.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评价[J].中国癌症杂志,2010,20(5):390-391.[2]YANG L,LI YT,AI SK,et al.Clinical study of docetaxel andcapecitabine(xeloda)combin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nd previously treaded with anthracys-lines[J].China Oncology,2010,20(5):390-391.Chinese
[3]YING HY,BAI CM,GUAN M,et al.Clinical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Patterns of Breast Cancer in ElderlyWomen[J].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2010,20(4):290-293.Chinese
[4]BOCCARDO FM,ANSALDI F,BELLINI C,et al.Prospectiveevaluation of a prevention protocol for lymphedema following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J].Lymphology,2009,42(1):1-9.
[5]SAKORAFAS GH,SAFIOLEAS M.Breast cancer surgery:anhistorical narrative.Part I.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Renaissance[J].Eur J Cancer Care(Engl),2009,18(6):530-544.
[6]黄明主,史亚飞,张凤春,等.表柔比星对乳腺癌微球体细胞和单层细胞作用的比较[J].肿瘤,2009,29(5):419-422.[6]HUANG MZ,SHI YF,ZHANG FC,et al.The effects of epiru-bicin on MCF-7 mammosphere cells and monolayer cells:a com-parative study[J].Tumor,2009,29(5):419-422.Chinese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3 月~2015 年9 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4 例, 均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检测, 且3 种受体均表达阴性, 明确诊断为三阴性乳腺癌。 将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 其中大剂量组患者39 例, 年龄25~69 (51.08±5.86) 岁;病程4 个月~4 年, 平均1.36±0.41 年。 对照组患者35 例, 年龄24~67 (51.41±5.90) 岁;病程3 个月~4 年, 平均1.53±0.61 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理分级、肿瘤大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 治疗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应用格拉司琼止吐, 或给予地塞米松静注抗过敏。 大剂量组患者于治疗第1d给予表柔比星 (国药准字H20000496, 辉瑞制药 (无锡) 有限公司) 100mg/m2和紫杉醇 (批准文号:H20090175, Hospira Australia Pty Ltd) 145mg/m2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为不少于3h。 以21d为一个疗程, 共治疗3 或4 个疗程。 小剂量组患者则于治疗第1d给予表柔比星75mg/m2和紫杉醇145mg/m2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及疗程均与大剂量组一致。
1.3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于新辅助化疗疗程结束后, 根据病情及肿瘤体积变化情况评定疗效, 分为四个等级,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 乳腺B超检查显示肿瘤体积缩小>75%;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50%~75%;病情稳定:肿瘤体积缩小25%~50%;进展:肿瘤体积无变化, 或甚至变大。总有效率 (%) =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化疗期间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进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数据所有数据均经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的形式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比较大剂量组患者与小剂量组患者新辅助化疗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化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肌损害等毒副反应, 其中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均在III级及III级以下, 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肌损害均在II级及II级以下。 大剂量组患者骨髓抑制II级和心肌损害II级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患者 (P<0.05) , 而胃肠道反应III级和肝肾功能损害II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癌的重点, 但由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均表达阴性, 较其他非三阴性乳腺癌相对缺乏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药物, 故其治疗难度明显增大, 治疗后易复发转移,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质量[4]。据多项研究[5,6]表明, 以蒽环类药物类药物为主的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 且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据多项研究表明, 蒽环类药物存在剂量-效应的关系, 但亦存在限制剂量, 即蒽环类药物的疗效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直至剂量增加至限制剂量, 但该类药物导致的严重胃肠道毒副反应、骨髓抑制及心脏毒性, 限制了继续增大剂量以提高疗效[7]。表柔比星是一种新型蒽环类抗肿瘤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剂量组完全缓解率和近期总有效率均略高于小剂量组患者, 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表明增加表柔比星给药剂量, 并不能增加其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 而在毒副反应观察中发现, 大剂量表柔比星明显增加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化疗毒副反应, 其骨髓抑制II级和心肌损害II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患者, 表明增加表柔比星给药剂量, 可增加其对患者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 表柔比星剂量增加并不能提高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 且能增加毒副反应发生, 表明并非所有人群均能从大剂量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由于本研究病例缺乏随访资料, 故未对两种剂量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的远期疗效进行比较,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选取2012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74例, 随机分为大剂量组 (n=39) 和小剂量组 (n=35) 分别行100mg/m2和75mg/m2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大剂量组患者有效率为82.05% (32/39) , 小剂量组为74.29% (26/35) ,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大剂量组患者骨髓抑制II级和心肌损害II级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患者 (P<0.05) 。表柔比星剂量增加并不能提高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 且能增加毒副反应发生。
关键词:表柔比星,三阴性乳腺癌,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黄凯.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11) :1578-1580.
[2]张彦, 李曼.乳腺癌不同剂量表柔比星联合辅助化疗的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21 (15) :1168-1173.
[3]叶新青, 蒋奕, 刘鹏.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与TOPOⅡα、HER-2的关系[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5, 22 (1) :38-40.
[4]郭晓龙, 郑美珠.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前景[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21 (21) :1751-1756.
[5]周立艳, 史业辉, 汪旭, 等.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分析[J].肿瘤, 2014, 34 (5) :454-457.
[6]管小青, 顾书成, 郑向欣, 等.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附31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 (11) :1527-1532.
表柔比星环磷酰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