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精选4篇)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眩晕患者86例,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 中医诊断标准:头晕目眩, 头重如裹, 视物旋转,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甚则仆倒, 伴有胸闷、恶心呕吐, 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 脉弦滑。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的眩晕诊断标准; (3) 进行血常规、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颅脑CT等相关辅助检查, 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疾病等继发性眩晕症[1], 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和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男20例, 女23例;年龄19~72 (43.73±8.35) 岁;病程为2个月~3 (1.37±0.56) 年;病因:内耳迷路疾病15例, 高血压20例, 神经官能症8例。治疗组男18例, 女25例;年龄20~70 (42.96±8.72) 岁;病程为1个月~3.5 (1.49±0.75) 年;病因:内耳迷路疾病14例, 高血压22例, 神经官能症7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眩晕病常规治疗, 包括倍他司汀静脉滴注、盐酸氟桂利嗪口服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方药:半夏10g, 天麻15g, 白术12g, 茯苓15g, 陈皮10g, 甘草6g。痰湿重者加苍术、南星, 耳鸣者加钩藤、菖蒲, 痰郁化火者加郁金、竹茹, 伴血瘀者加丹参、当归等。水煎400ml, 每天1剂, 分早、晚2次温服。2组均治疗2周, 治疗后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 并比较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2]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显效:治疗1周后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及体征消失, 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 随访半年内无发作;有效:治疗10d后眩晕、恶心、呕吐症状及体征消失, 仍感头闷, 生活及工作不受影响;无效:治疗2周后眩晕及伴随症状无变化或反复发作, 甚至加重, 不能正常工作及生活。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 高于对照组的7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 多见于中、老年人, 亦可发生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 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3]。临床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在中医学属“眩晕”范畴。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风”、“火”、“痰”、“虚”、“瘀”五端, 在临床上常见头晕, 以昏沉、头重如裹, 伴胸闷、恶心等症状为主, 此类眩晕主要是由痰浊上扰、阻遏清阳引起[4]。脾虚运化无力, 水聚生湿成痰, 痰阻清窍, 加之肝风内动, 风痰上扰清空而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风行主动, 肝风内动, 则头晕物摇;复因湿痰上犯, 故眩晕加重, 天旋地转, 呕吐逆作。元代朱震享谓:“无痰不作眩”, 故治以化湿祛痰, 健脾和胃, 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 云:“湿痰壅遏者, 头旋眼花, 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 止头晕, 两者合用, 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 共为君药;白术为臣药, 健脾燥湿, 与半夏、天麻配伍, 祛湿化痰、止眩;茯苓健脾渗湿, 与白术配伍, 可治生痰之本;陈皮理气化痰, 以使气顺则痰消, 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 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 共奏化痰息风之效, 俾风熄痰消, 眩晕自愈。临床研究亦显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能增加后循环系统的血流速度, 从而达到改善脑部供血、治疗眩晕的目的[5]。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明显抑制红细胞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作用[6], 还具有抗惊厥、镇静作用[7], 这可能为本方治疗眩晕提供临床依据。

综上所述, 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6例眩晕患者, 均符合本次临床观察纳入标准,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眩晕病常规治疗, 包括倍他司汀静脉滴注、盐酸氟桂嗪口服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每天1剂, 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 高于对照组的7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疗效显著。

关键词: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辨证加减

参考文献

[1] 罗佩杰, 刘飞红.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4) :15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202.

[3] 李西京, 支忙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100例[J].陕西中医, 2012, 33 (9) :1173.

[4] 王紫婷.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眩晕57例[J].福建中医药, 2012, 43 (2) :7-8.

[5] 曹守梅, 刘文武.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7) :47-48.

[6] 李玉先, 刘晓东, 朱照静.半夏药理作用的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 6 (6) :459-460.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3级高血压患者100例, 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 试验组50例患者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50例患者使用纯西药的方法进行治疗。高血压分级依照《内科学》教材中分级标准进行分级[2]:1级为收缩压140~159 mm Hg, 舒张压90~99 mm Hg;2级为收缩压为160~179 mm Hg, 舒张压100~109 mm Hg;3级为收缩压为≥180 mm Hg, 舒张压≥110 mm Hg。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42~76岁, 平均年龄为 (57.2±7.8) 岁, 病程在4.1~11.7年, 平均病程为 (5.3±2.3) 年;1级高血压22例, 2级高血压21例, 3级高血压7例。试验组中, 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龄39~77岁, 平均年龄为 (56.2±7.9) 岁, 病程在3.9~10.9年, 平均病程为 (4.8±1.9) 年, 1级高血压20例, 2级高血压21例, 3级高血压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中、高血压诊断准则。1血压≥140/90 mm Hg的患者;2临床表现中伴有头痛、恶心、失眠、心慌、气短、脉滑等症状;3实验室检测提示血脂、血糖、血常规、心电图、尿常规等检测结果都符合高血压指标。排除标准:1排除有心、脑、肾脏等器官出现严重原发性病变的患者;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排除孕妇哺乳期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硝苯地平缓释片 (厂家:迪沙药业集团;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792;规格:20 mg) , 口服治疗。试验组1、2级高血压患者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治疗, 3级高血压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治疗, 其主要成分为:陈皮、川穹、半夏10 g;茯苓、蔓荆子、白术20 g;天麻、钩藤、葛根30 g, 服用1剂/d, 分早晚2次空腹进行口服, 1周为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水平进行比较。检测血压的方法为运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对100例患者进行血压的检测, 患者需要在检测血压时保证心情放松, 在安静的环境当中休息10 min后进行血压的测定, 每周进行2次测定, 每次测2个数值, 之后取血压值的平均数, 以减少误差。

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高血压疗效进行判定。显效:舒张压降低>10 mm Hg, 并且其血压达到正常值范围或舒张压没有降到正常范围, 但是已经减少20 mm Hg以上;有效:舒张压降低<10 mm Hg, 且其血压达到正常值范围或舒张压没有降到正常范围, 但是已经减少10~20 mm Hg或收缩压于诊治之前进行比较减少30 mm Hg;无效:血压均不符合上述标准。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体征、症状出现显著的好转或者消失;有效:临床体征、症状出现好转或者病症出现减轻的现象;无效:临床体征、症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没有任何差别, 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4.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当P<0.05时, 为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8.0%,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SBP、DBP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SBP、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后两组SBP、DBP水平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如果饮食习惯不注意, 常期饮酒则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衰退, 聚湿即产生痰, 并逐渐产生眩晕症状。在临床中, 眩晕症状通常均为本虚标实。半夏白术天麻汤源自于我国古代的医书《医学心悟》[4]。这一药方提示, 多因素体脾虚失运, 聚湿生痰, 又复内动而导致眩晕。肝风上扰, 容易出现眩晕头痛症状, 即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与此同时, 痰浊上泛也能够导致眩晕头痛产生, 即为“无痰不作眩”。肝风上扰, 则会促使痰浊上逆, 进而导致脑部经脉气血不利, 进而产生眩晕头痛症状。这一症状根据肝风挟痰为标, 将脾虚不运作为本, 形成本虚标实。治疗原则为平肝息风化痰, 健脾除湿和中。半夏术天麻汤是由二陈汤, 加入天麻、白术以及大枣这几种药材配伍而成。药方中半夏燥湿化痰, 降逆和胃, 为治痰的重要良药;天麻可起到平肝潜阳, 以作息肝风, 为治风的重要良药[5]。二种药物共同作为君药。由于脾是生痰的源泉, 所以选用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利湿, 促使脾旺健运, 湿去痰消;橘红可起到理气化痰的功效, 和半夏结合, 也能够降逆和胃, 促使痰消浊降, 三种药物共同作为臣药。生姜以及大枣可起到和胃益脾, 调和营卫的功效;甘草有健脾功效, 作为辅助药物。其配伍方法的特征为半夏化痰, 天麻息风以及白术健脾, 将这三种药物结合应用, 可起到风痰并治, 肝脾并调以及标本兼顾的效果。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血压情况进行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均有所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情况比较,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的降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高血压疾病的效果比较理想, 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 值得广泛使用。高血压属于一种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疾病, 现阶段, 我国该病的发生趋势正在逐渐上涨, 在低龄群体中的概率也比较高, 所以正确控制该病的发展极为重要;与此同时, 在治疗过程中也应提高健康教育, 让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到该病所带来的危害, 降低并发症状的产生, 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可进行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试验组患者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使用纯西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压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8.0%,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SBP、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后两组SBP、DBP水平比较, 差异不显著,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高血压,SBP,DBP

参考文献

[1]孔亮, 狄美琪, 李超生, 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 2013, 54 (4) :315-317.

[2]庞英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H型高血压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3, 45 (6) :16-18.

[3]张秀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18 (7) :525-526.

[4]刘辉, 田盈, 张硕, 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高血压眩晕痰浊中阻证40例[J].河南中医, 2012, 32 (11) :1497-1498.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均为风痰阻络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1~78(62.3±4.2)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9~80(62.6±4.5)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以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可积极配合疾病治疗及护理。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及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降颅内压、供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国药准字H20090353),3 0 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1 00ml混合静脉滴注,每天2次。观察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方:姜半夏1 0 g,生白术1 0 g,天麻1 5 g,茯苓1 5 g,泽泻1 5 g,丹参16g,橘红1 0 g,甘草5g,石菖蒲1 0 g,三七6g。如患者喘息、心悸较严重可加入炙甘草20g与桂枝1 0 g;如患者存在气虚症状,可加入党参1 5 g;针对肢体麻木者可加入木瓜1 0 g,防己以1 0 g及伸筋草1 5 g;如患者存在下肢瘫软无力症状可加入杜仲1 0 g,桑寄生1 0 g以及川续断1 0 g;尿失禁者可加入益智仁1 0 g和桑螵蛸1 0 g。每天1剂,以水煎服。2组均连续治疗1 5d。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局部脑血流量(CBF)。

1.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相关症状消失,NIHSS评分降低91%及以上,0级病残程度即为基本治愈;患者相关症状消失,NIHSS评分降低46%~90%,1~3级病残程度即为显著进步;患者NIHSS评分降低18%~45%为进步;经治疗,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17%则为无变化[3]。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ADL评分及CBF

治疗前2组ADL评分和CB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和CB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其发病多与劳欲过度、内伤积损以及气虚等有关[4]。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的常见证型分型包括风痰阻络型、肝火上炎型、阴虚阳亢型、气虚血瘀型。依达拉奉为自由基清除剂,在捕获羟自由基的同时,还可对脂质过氧化产生阻滞作用,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脑组织损伤以及脑水肿,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5],但临床中往往单一使用依达拉奉,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中的天麻、半夏可起化痰祛湿、解痉止眩之效;茯苓与白术具有良好的健脾燥湿之效;三七、丹参均为活血化瘀的良药;石菖蒲可起行湿化痰之效,橘红可理气,泽泻可利水,诸药合用,可奏活血通络、化痰熄风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对患者起到显著的降血脂、抗凝作用,同时还可对血流动力学起到改善作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该方通过缓解冠状动脉阻力、外周血管以及脑血管的血流阻力,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6]。与此同时,也会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利于纤溶,以此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同时可对缺血后的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优于对照组,CBF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秀芳.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25-526.

[2]吕浩.依达拉奉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3):1436.

[3]夏昌华,卢进昌,陈鸿梅,等.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269-270.

[4]陆素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阻络型5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11):34-36.

[5]谢仁明,陈红霞,谢雁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致残结局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9):1175-1180.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第4篇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的疾病。病情缠绵难愈,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从2005年开始, 笔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合头痛宁胶囊治疗痰浊上扰型头痛100例 (治疗组) , 并以西药西比灵治疗100例 (对照组) , 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秦安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 男40例、女60例, 年龄27~56岁, 病程半个月至15年;对照组100例, 男42例、女58例, 年龄25~54岁, 病程20天至14年, 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0年版) [1]痰浊上扰型头痛: (1) 主症:头痛昏蒙。 (2) 次证:胸脘满闷, 呕恶痰涎。 (3) 舌苔白腻, 脉滑。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中药内服: (1)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半夏9g, 天麻、茯苓、橘红各6g, 白术9g, 甘草3g, 蜈蚣3条。厥阴经头痛加蔓荆子10g, 少阳经头痛加柴胡10g, 太阳经头痛加葛根10g。每天1剂, 水煎分2次服用。 (2) 头痛宁胶囊。每次3粒, 每天3次。

2.2 对照组

每晚睡前服1粒西比灵胶囊 (每粒含氟桂利嗪5mg) 。

2.3 疗程

2组均治疗4周为1疗程, 1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临床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头痛强度减轻Ⅱ级, 伴随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头痛强度减轻I级, 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头痛强度减轻不足Ⅰ级, 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头痛加重, 持续时间延长。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100例, 临床治愈52例, 显效20例, 有效15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87%;对照组100例, 临床治愈15例, 显效18例, 有效30例, 无效37例, 总有效率63%。

5 讨论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又为髓海所在, 凡五脏之精华、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寒、湿、痰、火、虚等因素均可使气血运行失畅而瘀阻, 不通则痛。中医认为, 久病入络, 久病多痰, 影响气血运行, 使痰阻脑络而致头痛。痰阻脑络难以速去, 故头痛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本病的发生多系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湿聚生痰, 痰湿中阻, 清阳不升, 清窍失养所致。故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方中半夏燥湿化痰, 白术、茯苓、橘红健脾祛湿以助运化, 蜈蚣祛风止痛。又合用头痛宁胶囊, 熄风涤痰, 逐瘀止痛, 相得益彰。

2方中所含天麻素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 改善大脑微循环, 对动脉血管平滑肌有松弛解痉作用。蜈蚣祛风、通络止痛。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缠绵难愈患者, 2方合用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精选4篇)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眩晕患者86...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