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与探索范文
备考与探索范文(精选10篇)
备考与探索 第1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备考与探索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英文简称PETS)是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联合开发的英语考试体系,该考试自1998年以来已向全国推出,我校从1999年开始成为东莞市第一所参加该考试的学校。该考试体系共分五个级别,PETS第一、二级是初始级,其标准略高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高中毕业时的英语水平。PETS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笔试部分包括听力、英语知识运用、阅读和写作四部分。而在笔试的四个部分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最为困难,因此如何提高我校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提高PETS获证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学期我在辅导我校2006级PETS备考的教学过程中,对阅读理解部分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对学生进行了一些阅读强化训练。从模拟考试的试卷分析来看,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在PTTS(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中阅读理解占有的分数权重为30%,在分数分布上是较为偏重的一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得分的高低往往成为考试最后取胜的关键。纵观近几年PETS试题,有关阅读理解材料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平时综合能力,这无形中要求我们师者有方向性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阅读理解题测试考生掌握和理解所读材料的能力,也就是测试考生直接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学生应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学会琢磨作者写文章的寓意。我们学校近几年PETS考试成绩不够稳定,起伏较大。2006级我们在准备工作上下了很多工夫,所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如何继往开来、乘胜追击,有赖我们各领导的英明决策和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努力。如何让我们学生在PETS中取得阅读理解的胜利呢?我们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或许能水到渠成。
一、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看到很长的文章就恐慌了。其实越长的文章越好读,答案越容易找。虽然文章长,但难句不多,读起来流畅、易懂。解决这种问题主要是从自己的心理入手,克服心理恐慌因素,要做到仔细观察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找答案,找答案要浏览全文,阅读速度要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话题或涉及文章的中心内容,话题往往可用几个词加以概括,不少文章在全文或各段的开头便展开出文章的主题,但在不少文章中中心思想常常融会贯穿于全文或者在文章末尾。阅读材料一般取材于生活,跟我们学生的生活很多是息息相关的。生活又源于社会,很多社会百态又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多留意日常生活细节,按正常逻辑思考,其实问题就在我们平常思路中。
My sister and I looked forward to new clothes for the NewYear.But one day my mother said,“Listen.We don’t have enough money now.So only one of you can get new clothes.”The silence lasted for a few minutes.My tears were coming out.“OK,I have an idea,my sister said,“I’ll write“NEW CLOTHES”on a piece of paper and“nothing”on another.We cast lots to decide.”
I agreed.While she was writing ay the table,I found herclothes were old and she had grown too big for the clothes.I looked at my own.They were old,but still the right size for me.
“Pick one.”my sister said.
I picked one and opened it.Two words ran into my eyes:NEW CLOTHES.I forgot my sad feelings and jumped up.
A few days later.I ran into the sitting room in my newclothes where my mother and my sister were reading.My sister gave me a smile and went on reading.My mother called me to her side and showed me two pieces of paper.On each of them was written:NEW CLOTHES.(2007年一级试题)
Why did the writer’s sister suggest casting lots?A.She wanted to have new clothes herself.B.She wanted the writer to have new clothes.C.She wanted her mother to have new clothes.“为什么作者姐姐要求抽签呢?”如果按照常理阅读我们可能在开始甚至在中间都以为姐姐提出抽签是为了自己能穿上新衣服。但请千万不要错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On each of them was written:NEW CLOTHES.可以看出姐姐的用心良苦,答案明显是B。
二、不忽略细节,明隐含意义
要时刻明白,很多文章提供许多细节来表达中心思想或某句某词的意义。弄清细节有助于理解全文,作为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考生应根据不同要求,通过扫读全文或细读文章的特定部分的方法以获得某些特定信息或准确地找到答题所需的细节。文章作者往往期待考生在读文章后知道应如何按某种方式去思考问题,这层意思通常隐含在文章之中而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通常用suggest(暗示)、imply(含有的意思)等词语,考生应在通盘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There’s a reason Christine had saved the magazine for
20years.ln its pages,she was one of more than a dozen women reported in an article discussing the“cruel reality”of their poor marriage prospects.At the time Christine was living in Chicago and greatly annoyed by the fact that her social life didn’t seem to be progressing toward a trip down the aisle.“I had a lot of girlfriends in the same boat,”she said.(2009年二级试题)
The underlined phrase“a trip down the aisle”probablymeans ().A.getting married,B.becoming famous,C.travelling by plane,D.going on a honeymoon.乍一看,真的就是无从下手,从括号部分看跟4个选项都风牛马不相及。但如果我们考生往前看poor marriage prospects就不难察觉到文章就是讲述现在社会讨论“剩男剩女”婚姻不看好的社会问题,此段最后还有一句提示到“I had a lot of girlfriends in the same boat,”(有很多女朋友跟我同坐一条船,也就是还有很多女的像我一样)明显,括号部分就是“结婚”意思,答案就是:A。
三、学会总结,大胆猜测
阅读材料通常会提出问题或涉及某些问题,并在论述后引出一定的结论。近几年试题来看,文章的结论往往不在文章中明确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通过推断、推论,而得出结论。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碰到生词,可能就一个陌生的词会让学生在阅读速度上停滞不前,从而引起恐慌最后导致理解上出现误差。其实如果学生根据同义词、近义词、构词法及上下文去猜测,可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A newer theory is that increasing daylight stimulates certainglands in the bird’s body and prepares it for migration.This theory would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not all birds might rate at the same time.问题:The phrase“account for”most probably means ().A.indicate,B.explain,C.prove,D.provide.只要把ABCD分别代入“account for”的位置便知道,A“表明”、B“解释”、C“证明”、D“提供”。只有B合理。全句意为:这种理论可以解释这种事实,并非所有的鸟都在同一时间里迁移。
又如:If the person did well in his or her driver's educationclass,he or she will pass the test with flying colors and get a driver’s license.问题:What does the underlines phrase“with flying colors”most probably mean?A.honourably,B.proudly,C.successfully,D.comeouttop.答案为C。全句意为:如果他或者她在司机培训中表现出息,就会成功通过考试并取得驾驶执照。
古语云:望文生义。其实,我们要我们的学生学会“望词生义”。很多时候词是跨越其基本意思,而有个飞跃的跳动,这方面不仅仅体现在阅读文章上成为障碍,在高职考试中比比皆是。The old man run a store beside our school.“run”其本意为:跑,跑步,在句子中就不能理解为:跑,只能根据全句的意思来猜测知道应为:经营。句子意思为:这老人在我们学校旁开了个小店。再如:I can’t bear such a man.A.熊,B.吓人,C.容忍.一词多义的词往往是我们学生平时多见而经常在短句中出项的,句中的bear,其本意:熊,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词,但在句子中就要考生大胆去猜测,但同时要符合逻辑,明显为C:容忍,忍受。
总之,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并不能以几点来加以概括,这需要我们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探讨摸索中积累经验,做到顾前观后。我们在面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同时,更要客观正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水平,让他们在PETS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黄健军.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分析及解题思路[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5).
全国课标卷传记阅读备考探索 第2篇
2007年以来,全国课标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试题均选用了传记作为阅读材料。因此,在实用类文本选考的备考中,应当把重点放在传记文体上,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传记的文体特征、阅读方式和指向,给予学生适当的考场阅读过程指导;应充分考虑到全国课标卷的命题特征与方式,根据相关的解题策略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为学生构建合宜的解题过程图式。
一、传记阅读试题的评价目标和试题特点
(一)课标卷传记阅读试题的组成要素与层级
1. 传记阅读试题测试内容的要素分析
传记阅读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范畴,所涉及的测试内容要素共包括9个方面,每年测试的内容要素并不完全相同,表1是2007年以来传记阅读测试内容的要素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传记阅读测试内容组成要素与层级的发展有明显的特点。
第(1)题,2007年-2014年都集中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2015年的试题,甲卷减少了“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乙卷则增加了D层级“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考查。
第(2)题,从2007年起一直都稳定地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第(3)题,2008年-2014年都集中考查考生“对原文(或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2015年,甲卷改为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D;乙卷改为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D。
第(4)题是探究题,能力层级为F。这类题自2007年开始设置,由于其“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改理念”(2015年甲),成为了“新课程高考的亮点之一”(2008年),考查的内容一直处于发展之中,2007年-2012年考查的是考生的“探究能力”,不具体。2013年-2014年,甲卷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强调了探究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乙卷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探究能力”,强调了探究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2015年,甲卷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能力”,乙卷则着重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这些变化都体现了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2. 传记阅读试题测试内容的层级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传记测试内容的层级以C级(即分析综合能力)为主,可见传记阅读注重考查考生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即能通过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表现形式,加以归纳、整理,对文章内容作出阐释,归纳中心,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从而达到整体把握全文的目的。
另外,传记测试也注重对F层级考查的探索,近年来特别强调考查的重点是在理解或者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能力,借此来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乙卷的命题改变了原有的试题能力层级分布格局,减少了分析综合层级的考查份量,在鉴赏评价的层级上设置试题,提高了传记阅读试题的难度。
(二)课标卷传记阅读试题的特点
下面以历年课标卷真题为例谈谈传记阅读分析综合类、鉴赏评价类和探究类试题的特点。
1. 分析综合类试题
《考试说明》的解说为“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在传记阅读测试中,分析综合试题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
(1)选择题
选择题的命题思想出现了几次变化,2007年和2008年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两项;2009年起,引入世界经合组织PISA测试理论,在所提供的五个选项中,除两个错误选项外,三个正确选项的准确度依次递减,要求考生在所提供的对传记材料分析与概括的五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命题者认为,“虽然命题难度加大了,但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分析综合能力”(2009)。到了2013年,命题思路有了调整,往年E项与文学类阅读的选项设置相似,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自是年始,五个选项都是对所给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借以增加试题的难度。到2015年,甲卷的命题又重回2009年思路,而乙卷的命题却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提出了在命题上“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虽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2015乙)。
2014年课标乙卷第12(1)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 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 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 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 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本题最恰当的选项是B和E。其中,B选项是对原文第3、4两个段落的归纳整理,把原文中彼此不一致的信息组织成为一句话,借以概括玻尔在培养后进和发展量子力学理论两个方面的突出成就;E选项是对原文第7段的归纳整理,变换了主语重组段落,以突出玻尔的贡献和成就。两相比较,B选项的分析范围更大、分析思维更复杂,因此是3分选项。另外,1分的A选项也应特别注意,它的问题主要是不准确。原文的第2段,由于玻尔高度评价这场论争、爱因斯坦也称赞玻尔,因此选项中的分析句“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是成立的,问题出在对文中事实的概括不准确,爱因斯坦只是称赞了玻尔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并且结下了长久的友谊,但并不全等同于“支持”玻尔,因为“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可见,用“支持”这个词语概括两人的关系是不准确不严谨的。而0分的C选项尽管“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和“反对纳粹暴行”的概括是恰当的,“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的分析也是合理的,但由于“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的转述与原文“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的表述意思不一致,因此属于不恰当的选项;D选项“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的分析和“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的判断是正确的,但由于“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的转述与原文“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的表述意思不一致,因此也属于不恰当的选项。
(2)主观题
主观题的分析综合层级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一是对材料(或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
这两个考点都是C层级,我们要注意区分两者的不同。从分析的范围看,前者分析的是文章中的具体某一个或几个段落,后者分析的是文章的具体段落或者全文,甚至有时还会包括相关链接,因此,后者较之前者分析范围更大;从分析的对象看,前者是对文章表层信息的分析,后者是根据题目所归纳的隐含信息(即“相关内容”)从原文表层信息中反向推求其依据,后者较之前者思维难度更高;从思维内涵来看,前者是对文中语句意思的提炼和整合转述,后者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的归纳和整合,后者较之前者思维强度更大。
2014年课标乙卷第12(2)题: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这道题目考查考生对文章第1、2段内容的分析概括,要求考生能从原文的表层信息中提炼出成员、内容和影响这三个构成“巅峰对决”的要素,并根据题目要求简要解释即可: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
2014年课标乙卷第12(3)题: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
这道题目给考生“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的命题,要求考生从原文的表层信息中推求这一说法的根据,这道题目涉及文章的3、4段内容,字数较之第(2)题略多。考生做题时,主要是从材料中寻找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优秀特质有关的信息,并对梳理出来的多个信息进行归纳和整合,由此得出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2. 鉴赏评价类试题
《考试说明》的解说为“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传记阅读测试中,这是一个新的考点,只在2015年乙卷中出现过。鉴赏评价试题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
(1)选择题
2015年课标乙卷第12(1)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 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 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 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本题的3分选项是D项。其中,“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一句是对文章最后一段和相关链接②内容的准确整合、恰当分析,从考查的能力层级上看,是对材料大范围的分析综合,属于C层级;而“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则是对相关链接②作者傅璇琮观点的准确评价,要求考生能够从文本中评价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在能力层级上属于D层级。
(2)主观题
2015年课标乙卷第12(3)题: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评价可以定义为依照标准做出判断……包括的认知过程是核查(内在一致性判断)和评判(基于外在标准的评判)”。由于许多考生对学术自传的考查准备不足,这道题的得分不高。但根据“评价”类试题的特点,题干中会隐含着评价准则,如“学术性质”、“自传”这两个词语就是评价的准则,考生如果能够依据这个阶梯在原文中分析出与“学术性质”和“自传”有关的文章风格、修辞性质等,就可得分: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3. 探究类试题
《考试说明》的解说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这道题目的特征是: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对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或对一个命题作深入探究,不要求面面俱到,可根据考生答案的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和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自从2007年开始,探究题一直在命题方式、评分标准、难度设置等方面进行探索。总的来说,其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为主要考查内容,都在限定的答案以外鼓励考生有其他的探究发展。2015年乙卷较之其他年份的试题,有了更大的变化。
2007年课标卷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就某个问题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究,而参考答案只设定了某些探究的角度,如答案的①角度,是结合“孺子牛”这一典故的出处,探究传主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③角度,是探究传主在工作上,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另外,如果考生在其他角度能够发现传主在文中体现了“孺子牛”襟怀的细节和内容,都可以概括分析论述出来。因此,这道题目的评价标准就是考生是否是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已有知识进行探究的。
2013年课标乙卷第12(4)题: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这道题是对之前六年探究题的一次改进,要求考生对一个确定的命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要回答好这道题,就要扣准陈纳德与中国的关系。由于有了限定的条件,回答这道题的难度无疑加大了,更加注重考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这是命题者对“探究”认识的一次变化。
2015年课标乙卷第12(4)题: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这是一道分析综合基础上的探究题,其特点一是要求考生先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特点二在于探究的对象不是传主而是传主的观点,学生可批判其观点也可认可其观点,但要提出理由。这道题的出现,是命题者对探究类试题命制认识上的一次变化。
二、传记阅读的备考策略
尽管传记阅读的备考千头万绪,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考试的性质,以及高考试题的评价目标分析,高三阶段学生的传记阅读备考,应注重在快速读懂文章和思维严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1. 立足快速读懂
这里的“快速读懂”,就是学生能够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灵活运用速读、批注等阅读方法,准确读懂文章意思。要做到快速读懂文章内容,就要在平时的备考训练中,注重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各种训练方法使学生形成传记阅读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在每份试题的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并优化其传记文体的阅读习惯。
2. 力求思维严谨
这里的“思维严谨”,就是在做阅读时,对句、段、篇、材料能够做到严密地分析、谨慎地概括,以期准确地读懂材料;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不能对模糊不清的表述随意放过,要严密而谨慎地对选项的表述反复推敲,以期准确判断出对材料最恰当的分析和概括;在组织主观题答案时,能够字斟句酌、顺问而答,做到简洁而完整。
中考语文备考的探索 第3篇
为了在中考中取到好的成绩, 我们必须着重研究中考命题的依据。这一依据, 当然就是每年的《考试说明》, 这个纲领性的文件, 给命题者限定了命题的范围、重点、题型、题量以及比分等。只要掌握了中考语文复习的纲要, 我们的复习就能明确目标, 抓住关键, 提高效益。同时还要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综合分析一下, 以找出其特点和共性, 了解一下中考语文命题的趋势。我们研究这些中考试题的目的, 不是为了猜题“押宝”, 而是为了找出考题思路与途径, 求得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所以, 我们要多安排些时间, 去研究这些试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见多识广”,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极力克服一种喜欢的就做, 不喜欢的就不做的极端, 把它反过来, 不喜欢的就更应做。不然, 我们的复习将前功尽弃。我们在做题时, 一定要注意总结那些好的方法和技巧, 注意分析自己的不足, 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更要注意努力寻找解题规律, 以培养自己的“题感”。只有了解了考什么, 如何考, 才能把握复习的方向, 我们的复习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重视课本, 以本为“本”
近些年的中考试题有好多出自课外, 这种表象往往会迷惑一部分教师。他们在复习时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 去搜集课本以外的那些名目繁多的各种资料。比如, 练习册、考试卷、中考模拟题。诚然, 其中也不乏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好题。但不可否认的是, 有些资料是重复拼凑的产物, 有些试题甚至根本就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这样的练习很难提高学生的成绩。在这里, 我要忠告老师们的是:千万不能被中考不考课内知识的表象所迷惑。那些看似游离于课本以外的试题, 实际上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 它所考查的仍是学生对课内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课本上的习题也许难度不大, 但是对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作用很大, 它往往给出了运用知识的一些典型方法和途径。所以, 我们在复习中, 坚决主张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 一定要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关联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一定要立足课本, 并以课本为“本”, 同时帮助并指导学生系统地梳理课本知识, 引领并帮助他们搭建知识框架, 编织知识网络, 让他们尽快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能力的自然迁移。
三、现代文阅读
在现代文阅读上,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 理清文章的思路;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或者说主题思想;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写出有自己的心得, 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根据语言环境, 对文中的重要词语和语句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我们知道, 不同的文体, 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要指导学生增强文体意识。例如, 记叙文就是考语言、结构、思想等;说明文就是考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言之有序特点等。老师应在中考前倾囊相授, 必要时还要强迫学生背诵下来, 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四、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不外乎三种题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题时要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不求完全读懂, 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行。其次要“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对词语解释题, 我们应先套用以前尝过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再联系上下文检验, 只要意思通顺就为正确答案。对句子翻译题, 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就是说能直译的就坚决不用意译, 不能直译的再用意译。要注意: (1)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直接搬来。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序, 翻译时要作适当调整。 (3) 所翻译的句子如若是省略句, 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对内容理解题, 一般用以下三种方法解决:第一, 引用原文的句子来回答;第二, 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第三, 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来回答。这三种方法, 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较好, 因为其准确率要高于第三种。
五、写作能力
在初三作文复习中, 老师常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 诸如拟题、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等等,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把老师的指导点拨比做主力部队, 那么学生的自主复习就是协同部队, 主力作战固然十分重要, 那么协同配合也必不可少。因此, 我们要求学生除了跟随老师的进度进行复习外, 还要抽出些空闲时间, 进行有针对性的、更为灵活、自主的备战, 让学生也动起来。
(一) 做好内容的准备———分类梳理, 储备素材
从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命题上看它的内容涵盖了“自我成长、生活热点、品德修养、情感体验、思辨感悟、想象创新等六个方面。我们据此可以让学生做好: (1) 整理反思自己以前的作文。将自己以前作文按主题分类, 分析得失, 加以完善, 这样一定会有新认识、新收获。 (2) 增加阅读量, 根据在上六大方面, 有选择地广泛涉猎, 或名家名作, 或同龄人佳作;或学习其写作手法, 或借鉴其深刻观点, 或借用其经典语言, 增添作文储备。 (3) 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按上述六个方面, 列出六个栏目, 每个栏目下再列出若干个话题, 通过我们学过的课文、做过的试卷、读过的材料、看过的报纸、电视、网络, 将那些刻意留下的相应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典故史料、新闻轶事等并归到相应的栏目乃至相应的话题下, 积少成多, 以解决我们在写作中的“无米”问题, 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
(二) 做好题型的准备———兼顾全面, 突出重点
多义成语的教学与备考 第4篇
所谓多义成语,就是指成语往往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命题者往往利用考生对成语的意思把握不全面、理解不透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弱点来迷惑考生,考生稍不注意,势必会掉入考题所设置的陷阱。因此,考生要了解多义成语多义形成的原因,平时要加强对多义成语各个义项的积累和不同义项的比较,这是考生避免因为成语多义而作出错误判断的关键。
多义成语多义的形成原因分析如下:
一、成语因感情色彩多样化而多义
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是一个成语既有褒义又有贬义或中性义,它随着语境的变化和对象、场合的不同,而灵活改变自己的感情色彩,出现“两栖性”“三栖性”的现象,或褒或贬或中性。感情色彩改变了,意思必然随之改变,那么义项势必多样化了。
如2000年全国卷第4题:“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淋漓尽致”有两种感情色彩,既可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用于好的事物;也可以指暴露得彻底,用于不好的事物。这里考查的是后一种义项,所以使用正确。)
[2007年试题回放](2007年安徽卷第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试题解析:本题应选A。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粉墨登场”这个多义成语的理解。“粉墨登场”现在一般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乔装打扮,登上了政治舞台”,这个义项因为运用广泛而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中性的意思即它的本义“指化好了妆,上台演戏”却因为运用频率较低而被人们遗忘。该题A项运用了“粉墨登场”本来的中性义,所以是正确的。许多考生因只知“粉墨登场”的贬义、不知它的中性义而误判本题。(B项成语使用错误,“洋洋洒洒”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②也指规模、气势盛大。“洋洋洒洒”虽是一个多义成语,但此处用来修饰“中华地方文化”不当,应改为“蔚为大观”。C项成语使用错误,“完美无缺”:美好而完备,没有任何缺点或不足。此处不合语境,讲化石的取出应该用“完好无损”。D项成语使用错误,“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此处是说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大,不合语境。)
二、成语因适用对象多样化而多义
有些成语使用范围宽广,运用灵活,在几种不同的语境下都可以使用,可以适用于几种不同的对象、场合,它会随着搭配对象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意思。搭配对象改变了,意思必然随之改变,那么义项势必多样化了。
如2003年全国卷Ⅰ第4题: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捉襟见肘”语出《庄子·让王》,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在两种不同的语境下都可以使用:“形容衣服破烂”或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违法者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给执法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用“捉襟见肘”完全符合文意。)
[2007年试题回放] (2007年湖南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回到住所,我饶有兴味地翻看着一张张剧照,耳边又隐隐奏起城隍庙小戏台的流云之响和绕梁之声。
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C.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D.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乳交融。
试题解析:本题应选D。D项成语使用错误,“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此处用“水乳交融”不合语境。可是不少考生误选了B项,他们错误地认为“匪夷所思”不能修饰“特技”,只能修饰人。其实B项中的“匪夷所思”是一个多义成语,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匪夷所思,①既指言行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②也指事物怪异,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有的考生只知“匪夷所思”的义项①,不知义项②,不知“匪夷所思”有两种适用对象,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修饰事物。所以B项成语使用正确。考生必须注意:一叶障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必定导致错误地运用和判断。(A项成语使用正确,“饶有兴味”:很有兴味。C项成语使用正确,“未可厚非”:厚非,过分责难、责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可以原谅。)
三、成语因引申比喻派生而多义
词语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成语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漫长的流传和使用过程中,有的成语已经由本义经过引申比喻,派生出其它的意思,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内涵,从而具有了多义性。可是,对这些多义成语不少考生不能全面掌握它的含义:或只熟悉它的比喻义、引申义,而忘了它的本义;或只知道它的本义,却不知道它的比喻义、引申义。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考生的这一弱点设置障碍,迷惑考生,诱导考生作出误判。因此考生要熟知语源,留心语境,细加辨析,切不可以偏概全,以今释古。
如1992年全国卷: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灯红酒绿”有两个意思,本义是指“都市或宴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引申义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这里考查的是“灯红酒绿”的本义,所以使用正确。)
[2007年试题回放](2007年宁夏卷第19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试题解析:本题应选B。B项成语使用正确,“独出心裁”是一个多义成语,①本义是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②后来引申开来也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此处用“独出心裁”合乎语境。(A项成语使用错误,“耳提面命”是褒义词,形容恳切地教导,一般用于师长对学生或晚辈恳切地教导,故不合本句中的语境。C成语使用错误,“对号入座”是一个多义成语,①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②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对号入座”有“对比”“相比”“联系”的意思,但本句中既不是大家给小王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他自己对比联系起来,又不是大家把小王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所以成语用错了,不合语境。D成语使用错误,“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是褒义词,而不是宽宏大量、心胸宽广的意思。)
另外,令人惊奇的是,2007年广东卷和全国卷II都考查了“间不容发”这一成语。
2007年广东卷第2题: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试题解析:“间不容发”是个多义成语,有三个意思。①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事物之间距离极小;②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③比喻文字精练、严谨。“间不容发”不是指空间小、容不下的意思。所以A项中“间不容发”用错。
2007年全国卷II 第2题: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试题解析:B项中“间不容发”用错,张冠李戴,不合语境。
高考是指挥棒,是信号,从某种意义上说,上一年高考试题能够引领下一年高考试题的命题潮流和下届考生的复习方向。分析研究最近几年特别是2007年的高考试卷,笔者可以断言,多义成语的考查必将成为明年高考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成语考查题的趋向。
考生平时要养成查阅辞书的好习惯,对多义成语要注意积累整理、比较分析,从中找出规律,全面、准确地理解,既要掌握常用义,又要了解非常用义,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如“秀色可餐”这一成语不查词典,好多学生就不能全面掌握它的义项。查了后才知道“秀色可餐”出自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本义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后也形容景物秀丽。例一,这女子容貌娇好,秀色可餐,到哪里都犹如众星捧月一样地被男人宠爱着。例二,苏杭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称之“人间天堂”实不为过。
备考与探索 第5篇
在复习备考中,高职数学教师应当将考试大纲作为复习备考的重要准则,教师首先要根据考试大纲掌握考试的范围、内容、题型及每年的难易程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以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有组织的复习指导,以取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人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数学知识的复习:(1)准确把握数学复习的三个阶段。 (2)抓住数学复习的三个重点。(3)避免数学复习的三大误区。
一、认清数学复习的三阶段,螺旋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职业中学学生多数“双基”不够扎实,系统知识薄弱,限制了他们数学能力的快速提高,所以对他们进行全面基础知识的复习是必要的。这个阶段以知识点为主线,以低、中档题为主体,对所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复习。《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易、中、难题的占分比例控制在4∶4∶2左右,即中、低档题占总分的80%左右。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夯实基础,加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重视课本,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加以概括和延伸,构筑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全面复习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为下一轮的复习扩大了知识面,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专题强化训练,解决数学薄弱环节
数学知识体系是螺旋上升的,知识复习也应该是循环往复的。 在对数学的全面知识有一定积累的前提下,这个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和能力做到回顾、串联、巩固、应用,加强对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必须注意:(1)注重讲解例题的选取。(2)注重审题过程的分析和解题后的总结、反思。(3)重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归类总结。
这个阶段复习的重点应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即结合大纲和历年的高考题目,对多数人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精选练习,做到有目的、有步骤的解决学生知识漏洞,巩固重点知识。
第三阶段:进入考前强化训练,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模拟训练。此阶段中,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96-要根据学生的训练结果,对每个学生进行个人分析,并给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最后的模拟训练,既提高了自己的考试心理素质,又更好地深化和巩固了系统知识,这将会为他们高考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明晰数学复习的三大重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以纲为纲,剖析历年数学高考题
广东省高职类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有近百个,近几年高考试题所覆盖的考点约有70个,而历年高考数学试题的考点超过七成是相同的。因此,在严格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剖析近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明确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向显得尤为重要。高考对数学的能力考查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选择空间。纵观近几年的广东省高考数学试题,高考命题有以下几点发展趋势:(1)不回避以前考过的重要内容,如集合与数理逻辑用语(充要条件)、解不等式和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最值)等。(2)高考命题的特点是逐渐减少运算量,加大思维量,如三角函数恒等式推理的减少,加大向量在三角和解析几何中的应用。(3)保持和降低试题的入口难度,如求直线的斜率、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判断等。(4)考查知识的主干内容,如函数的性质、数列的通项志求和、圆锥曲线的方程与性质(焦点、离心率、准线)等。(5)应用题目是考查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考生得分的难题,如平面向量与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数列和函数、解析几何的综合题,都成为考查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及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
2.系统梳理,整体构建数学知识网络体系
高考数学试题总数26题,而考试内容覆盖面广,考点多。基础题、中等题、难题的比例为4∶3∶3,虽然这两年来,高考数学试题逐步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试题转化,每年都有新题型、新情景出现,但总体还是稳中求改,所以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构建知识网络上,突破学生知识应用的弱点,培养能力。历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结果表明,整套试题都是以基础知识作为考试重点,而每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相互联结,这些知识联结网点就是题目的考点。例如, 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韦达定理的灵活运用、数列与函数性质的结合。这些问题考查了数学的基本方法,也体现了命题者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题目的命题思想。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吃透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与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指导思想下,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查教材和复习资料上的原题,但对历年高干试题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不少高考题就是我们教师在复习课上讲过的原题的变型、改选及综合。所以加强学生对《考试大纲》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题目涵盖的知识及解题的方法上,选择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施数学专题复习教学,帮助学生领会并掌握数学方法
职高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而他们对高考要取得良好成绩的愿望很高,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抵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 而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但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从而引发其产生共鸣,激发其进取心。布置给学生做的专项练习题,首先应精选题目、由浅入深,并注重题目的典型性和针对性,必要时适当删除繁题、难题和偏题,倡导精选创新题、应用题,突出问题的训练价值,以期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同时,学生在做题复习时, 要明确不是为做题而做题,而是要从题目中抓住解题方法,由一道题带动多道题,重在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数学的复习可分知识专题和方法专题,在知识专题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加强各数学板块知识的综合。方法专题是针对高中数学中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对此进行归纳、领会、应用,才能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类高考数学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的分值比例为3∶1∶2, 所以要加强学生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解题方法训练。(1)高考数学选择题的特点非常明显,均为“四选项一”型,其中的错误选项具有两重性,既有干扰的一面,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只有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和思考才能揭露其潜在的暗示作用,从而从反面提供信息,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切忌解选择题仅仅顾及题干, 然后像解答题那样解下去,选项只起了核对的作用,本来应小题小做,而可能将其做成了解答题,至少做成了填空题,这样就小题大做了,导致后面的解答题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这样是很不划算的。因此,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就应该教给学生小题巧做的方法与技能,使他们迅速掌握选择题的常用解题方法:筛选法(排除法)、赋值法、极限法、估算法、直接法等,充分发挥选择题的选项功能,综合择优选用。(2)在填空题方面,也不容忽视其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数学题目中的填空题具有小巧灵活、结构简单、概念性强、运算量不大的特点,不要求写出解题过程,只需要结论的特点,故在专题复习课时教给学生解填空题的常用方法:整体代入法、数形结合法、顺推巧算法、分类法、特例法、直接法等等,从而提高解填空题的速度和准确率。(3)对于解答题,则通过专题训练与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审题,挖掘题中所隐含的条件,分层次逐个攻克。 在讲授过程中,尽量能给出规范的解题格式让学生仿照,或引导他们参照教材例题格式,并按要求正确书写必要的解题步骤和计算结果,培养良好规范的解题格式习惯。高考数学试题的解答题是分步骤给分的,故不会做或者没有把握也不要留空,会答多少答多少,即使写上相关的公式或性质也有可能得一些分。争取做到能拿分的多拿分,不能拿分的也力求能拿分,这样必将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三、分析数学复习的三大误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误区一:单纯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与公式
在备考复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把主要精力耗在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与公式上,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概念与公式的积累要与解题结合在一起,要勤读、善思、活用,同时在数学概念公式的积累方面要善于构建数学知识网络体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误区二:关注解题步骤,不关心解题思路
数学学习重在思维,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从会每一道题目的解题步骤中得到提高的,因此要避免让学生只关注解题步骤,而应是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对题目整体把握,首先要知道这个题目是怎样的解题思路,先求出什么,然后再求什么,是有固定的解题模式还是要探索解题,是从条件出发还是从结论出发,不要漫无目的地一味看步骤。学习需要有钻研精神,但是我们要把钻研的精神首先用在方法研究上,其次再用在具体的公式和步骤上面,不要本末倒置。
误区三:忽视合作学习,直接移用别人的复习方法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除了知识性的学习以外,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及合理的复习策略也显得非常重要。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很容易忽视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往往只顾一个人埋头苦干,实际收效却甚微,因此在最后的总复习中,教师必须运用各种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同时,学生容易直接移用别人的复习方法,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都不一样,同样的方法放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差异很大,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给出适合他自身的复习方法,学生的复习才能事半功倍。
韩国语能力考试的备考策略探索 第6篇
一、日积月累, 胸有成竹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 曾经在《劝学篇》里有过这样一段话:“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而这句话就是交代了积累的作用, 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 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积累过程, 要想掌握一门语言, 下一番苦工是必要的。有句话说得好,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将韩国语的学习过程比作树木生长的话, 那么韩国语中的基础———词汇以及语法, 就如同树木的根, 只有源远根深, 树木才能茁壮成长。而茂盛的枝叶就如同韩国语著作中丰富而美妙的词句。只有熟练掌握了词汇及语法再加上词句的润色, 才能正确完整地运用韩国语对意思进行表达, 亦能出口成章, 行文流畅。这就要求韩国语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中, 对于基础知识牢固的掌握。韩国语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
学习发音。这是韩国语学习的最为基础的阶段,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此时学生必须要跟住老师的步伐, 不要羞于开口, 多加进行发音练习, 纠正发音错误, 巩固发音的标准及正确性。否则一旦形成错误的发音习惯, 会不利于之后的认知和学习, 也会对学习的进步造成阻碍。这个阶段主要是掌握标准的韩国语发音, 培养对韩国语的兴趣, 学会常用的词组, 比如:朋友、蔬菜、时间、数量等。运用韩国语能基本表达, 并能够掌握基本的实用会话。词汇的学习要有耐力, 肯坚持, 每天学会十至十五个新词, 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 不断提高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遇到不懂的词汇, 要及时查词典弄懂。经过日积月累后, 脑海中存储的词汇越来越多, 不知不觉间, 就会发现, 自己俨然已成了一本活词典。
(二) 第二阶段:
语法的学习及掌握。如果对于老师讲解的语法有疑问, 一定要及时请教, 解开疑惑, 做到清晰、深刻地理解语法。多进行造句的练习, 这有助于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并且能熟练地运用语法, 对常用的句型进行反复的练习, 有用助于基本会话交流的掌握。
(三) 第三阶段:
实际应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韩国语学习的高级阶段, 很多学习者会在这个阶段发现自己的应用能力不足, 对自己产生不自信与挫折感,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但是只要不怕犯错, 敢于运用, 多加运用, 慢慢就能准确流利地进行自我表达, 体会到运用韩国语交流的乐趣, 获得更多的自信。
二、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许多考生对参加韩国语考试有畏惧感, 这种畏惧感多是源于对考试形式的不了解, 对考场氛围产生紧张感, 对试卷题型的不熟悉等因素。俗话说,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既然不了解, 那就更要提前做好准备, 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下面是我辅导学生做考前准备的一个小方法, 写出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一) 选好复习参考书。
现在市场上所销售的韩国语能力考试真题分析、真题模拟的书籍资料品种繁多, 五花八门。考生们切勿盲目选材, 因心急而选择盲目复习。我个人为学生们推荐了申恩琼、金春周、李敬姬等人编著的《韩国语词汇练习》和《韩国语语法练习》两本书做参考。这两本书对历年韩国语能力考试中出现的词汇及语法进行了细致精准的归纳总结, 非常有利于考生考前的学习。最贴近考试题型的莫过于历年考试真题了。从韩国语能力考试官网上下载历年真题, 打印出来, 装订成册, 就成了最好的考前复习资料。另外网上也有出售装订好的真题, 这个也比较方便。当然, 很多名师的真题解析也是十分精准, 对备考也是颇有帮助, 考生可适当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学习。
(二) 考前模拟考场真题训练。
考生可选最近15届的真题作为学习资料, 将最近期的五本真题留作模拟训练, 中间几期卷子自己进行自我测试, 相对比较前面几期的卷子, 可以作为初期训练。拿到卷子不要急于做题, 首先从头至尾浏览一遍, 了解韩国语能力考试的试题形式, 对题型及卷子大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边做题边对答案, 边查词典。这个过程加深了对考卷的熟悉, 有了初步的信心。这时词汇和语法的复习需要同步, 做错的题目, 不认识的词汇、语法, 都要逐步分析。接下来进行自我测试, 按照考试时规定的时间, 严格要求自己,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试题。听力部分要认真听, 写作部分更要认真完成。韩国语能力考试题量大, 时间紧, 考试过程中休息时间少, 这个过程主要是训练考生提高答题速度, 增进耐心。答题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 找出易失误的地方, 进一步提高。最后就是最接近真实考场的模拟训练了。学生可组织一同备考的同学, 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在教室里, 按照考场要求分开落座, 熟悉考场气氛。用录音机进行听力外放, 可以刻意将听力音量稍稍放低, 训练听力能力, 以避免因考场听力音量低而影响正常发挥。总之, 作好一切应急准备, 另外要多与一起备考的同学交流学习经验, 互相鼓励, 共同进步。
三、未雨绸缪, 临危不惧
韩国教育部在中国设立的考点比较有限, 很多考生不得不离开学校, 到外地去参加考试, 这是韩国语考试的一个小难点。考生可提前到达考场所在地, 安排好住宿, 提前一天到达考场, 熟悉考场路线, 避免考试当日找错或找不到考场惊慌。另外考生要考虑好考场所在地的天气变化, 提前做好准备, 避免感冒等不适状况出现。到干净卫生的饭店就餐, 不吃过油过腻的食物, 避免腹泻等不适状况。将身份证、准考证、笔等考试必需品备好备足, 避免意外丢失等。
正式参加考试进入考场, 考生难免会有些紧张, 这时一定要及时调整好情绪, 保持好的心态, 深呼吸, 告诉自己这和自己平时练习是一样的, 投入到试题中。如果有什么意外情况与难言之隐, 一定要及时与监考老师沟通, 获取帮助。在考场上切忌丢了西瓜拣芝麻, 一定不要在一个陌生的词汇或语法上花太多的时间而缩短了后面答题的时间。可前后文结合进行理解, 如果确实理解不了, 就做个标记, 先放弃这道题, 继续做后面的题, 如果时间充裕再回来研究。
韩国语能力考试是对学生的词汇语法基础、听力理解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测试。同时也考察了考生的心里素质、耐力、应变能力等。同学们只要平时将基础打牢固, 考前进行充足的准备, 考场调节好心态, 就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取得属于自己的证书。
摘要: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 两国在各领域迅速发展, 中国迅速刮起了“韩风”。受“韩流”影响,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上了韩剧, 对韩国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各大高校也陆续设立了韩国语专业。对于韩国语专业的学生, 参加韩国语能力考试是对自我学习成果的检验, 韩国语等级证书是自我检测韩国语能力的有力证明之一。本文对如何备考韩国语能力考试, 并能顺利通过考试取得证书作简略的探究。
关键词:韩国语,能力考试,学科考试,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 .郑军.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之我见[J].考试周刊, 2012, 5
[2] .金艺玉.简论韩国语能力考试读解技巧[J].科教文汇, 2012, 8
[3] .张璐.浅谈改善韩国语能力考试的必要性及相关方案[J].科技资讯, 2010, 4
修辞手法专题复习与备考 第7篇
一、常见修辞方法
共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二、考查形式
(一)语言表达运用题型
1. 结合扩展语句考查。
2. 结合仿写句子考查。
3. 结合拟写或评析广告词或主题词考查。
4. 结合编写手机短信考查。
5. 结合重组、拟写对联考查。
6. 结合图文转换考查。
(二)诗歌鉴赏题型
(三)现代文阅读题型
(四)作文中的隐性考查
三、语用题涉及修辞手法的考查情况及考题
(一)近几年山东卷、全国卷及其它省市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比喻、排比、比拟、对偶等。
(二)考题。
1.(2010年山东)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一:在黑暗里,书是烛火,读书使迷茫的心灵清醒明澈。
示倒二:在荒漠中,爱是绿洲,有爱使寂寞的旅程意趣盎然。
示例三:在忧烦时,音乐是伴侣,欣赏音乐使沉闷的时光有声有色。
备考提示:本题为仿写题型。从例句来看,运用了暗喻,要求另写一句话语意连贯,句式一致。要注意研读题干要求、例句特点。
2.(2010年湖北)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 (1) 想象合理; (2) 语言生动; (3) 不超过50字。(4分)
答案:示例1:浣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示例2:月光在竹林中洒下斑斑光点,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风吹来,传来洗衣归来的少女的喧哗。话音如玉盘落珠般清脆,笑声如银铃摇动般响亮,是这般地无忧无虑。
备考提示: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3.(2010年四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6分)
答案示例:没有香山红叶的缤纷,没有峨嵋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它泰然而古朴,清新而悠闲地卧在那里。
备考提示:合理想象,对比联想,相类、相关联想,调动各种感官,运用适当修辞手法。
4.(模拟训练)把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中的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扩展成内容丰富的一段文字。(100字以内)
答:一轮明月倒映江中,宛如一个银盘,银白色的光芒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江面上。时而,微风轻拂江面,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银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盈盈一水间,相距只数尺。
备考提示:运用拆分组合法,可将“月”拆分为“月形、月色、月光、月神”分别描述,然后进行组合,运用适当修辞手法。
四、诗歌鉴赏涉及的修辞手法及考题
(一)对比。
例1:2007年山东卷
出关 (1)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 (2) 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1) 关,指居庸关。 (2) 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2) “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例2:2010年湖北卷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2)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3) 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二)借代。
例:2010年安徽卷
岁暮 (1)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2) ,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当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2)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三)比拟
2010年浙江卷
定林 (1)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 (2) 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备考提示:诗歌鉴赏手法题,首先要考虑修辞手法,特别注意对比、比喻、借代、比拟等修辞手法。
五、现代文阅读中的修辞手法
(一)2010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骆驼祥子》节选22.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2分);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2分),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象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2分)。
或答: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2分);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2分)。
(二)2010年天津卷现代文阅读《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18.
概括说明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答案:生命短暂,生命力顽强。拟人手法。
(三)2010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静流》15.
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答案: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形象)。
(四)2010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梁衡)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第1句,拟人。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第2句,反问。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第3句,排比。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备考提示:现代文阅读中涉及的修辞格为常见修辞格,答题时注意除理解句子含义外,还要结合上下文,答出修辞格及句子作用。
六、妙用修辞手法,增强作文语言表现力
考纲对写作发展等级第三项要求就是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一篇优秀的文章,固然有许多优点,但优美的语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亮点。许多优美的散文或叙事或抒情,往往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而语言之优美又离不开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断言,有些不理想的考场作文,稍加润饰,就可以获得较高分数,方法就是巧用修辞,增强语言表现力。
作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首先是比喻。钱钟书先生曾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形象地说出了比喻在文学语言中的重要性。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运用了修辞手法,或借用名句,或巧用排比,或运用比喻,等等。高考作文修辞手法的运用灵活多样:可以是题目,可以是开头,可以是结尾,也可以在其它段落中。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修辞手法会有极好的效果,如钱钟书在刻画人物时写道:“她(唐小姐)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作者把女人的大眼睛比作政治家的大话,不仅新奇别致,而且稍带讽刺意味,对说大话的政治家进行了挖苦,可以说体现了钱先生的智慧。
高三语文备考的“务实”与“务虚” 第8篇
一、“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务实与务虚是相对而言的。务实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务虚则是对决策的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情况预案等的分析研究, 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 它与虚假、虚构、虚浮截然不同。没有必要的务虚, 就没有决策的科学性, 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科学的务虚有助于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提高效率。
高三备考, 是一件必须“务实”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必须将知识点逐一理清理顺, 借助多套试卷反复练习。无基础无以建广厦, 做单项知识点练习, 做综合试卷;考试, 讲解试题, 引导思考和归纳;讲完试题, 再做题, 再考试。然而, 在备考过程中, 工夫下了不少, 知识点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 模拟卷做了一套又一套, 学生的成绩却未见提升, 模拟考试试卷很伤人;分数的涨落左右着学生脆弱的心。
因此, 我想到了“务虚”, 想到了不只是在备考之初, 而应是整个备考务实的过程中, 都需要不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不断重现远景, 提出近期目标, 做好“务虚”工作。
1. 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进入高三, 学生或者被种种关于“黑色高三”的印象所羁绊, 或者高一高二准备不充分, 导致心生怯惧之情。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思想,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精神燃烧, 使他们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的效率。动员会后写感想;每周进行一次晨誓;不断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沟通。有人说, 冰山的运动之所以雄伟壮丽, 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其实就是外在形式上的求索务实, 而情感与思想则是其中的“八分之七”。人类有异于其他动物, 是人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 正所谓“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 人的精神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学生有向上的内需, 我们要顶着让学生上;我们也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 教师有能力帮所有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 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 稳步前行。
2. 鼓舞学生的士气
如上所述, 高三不间断的模拟考试有时让人很受伤, 工夫下了, 成绩就是没有提高。当教师的, 与其一味责备学生“我跟你讲多少遍了你怎么回事”, 还不如鼓励学生理性地分析问题, 讲清模拟卷与高考卷的区别,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鼓励学生重拾信心。帮助他们给自己找优点, 增强对“沮丧”的抵抗力。
3. 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三其实拼的就是心态。在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多方引导, 让学生明白, 考试得分高低和考生的心态有着密切联系, 而心态也和教师平时的训练节奏息息相关。
我们应让学生明白, 平常要面对的各种测试不仅是测试对知识的储备和掌握程度, 同时也是对其应试心理的训练。任何一次考试都不能真实完整地测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 每次试卷的侧重点不一样, 因此有些学生的考试得分就会出现不断涨落波动的现象。这很正常, 它只是说明学生对此次考试考查的知识点还没有充分地理解或记忆。教师对考试试题的有意识调控, 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看清自己的复习状况。因此学生大可不必以一次考试的成败去评判自己, 使心情起伏不定, 陷入一种假象的成功或失败里。而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应对。
4. 做有心人, 把学生当朋友
教师在复习中应做有心人, 遇到试题中好的文本、好的材料, 不要怕耽误时间或偏离了语文课的根本;而应停下来细加琢磨, 稍作发挥, 哪怕是几句话轻轻一点, 往往也起到培养学生笑对高考、笑对人生的积极精神的作用。多用表扬、肯定, 对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歧视、不讽刺;以诚相待, 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亲你信你,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无形之中, 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 学习效果也会更明显。这种“务虚”工作, 在高三阶段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二、耐心备考属于“务虚”工作
语文学习如小火炖肉, 无法速成。高三复习从对必修选修的知识梳理, 到分知识点练习, 最后综合练习, 到四五月时, 应是快要“熬出鲜美纯浓的汁水”的时候了。但越是接近高考, 学生越是浮躁。大家常说一句话:“得综合者得天下。”这话是不错的, 对于综合科而言, 这时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时期, 分值涨幅也特别大。
高考毕竟是“六匹马共同拉的车”, 作为语文教师, 不能在最后关头放松要求, 不能让学生弱化了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每年高考成绩出来, 总有个别平时语文功底好的学生会马失前蹄, 也总有一些平时功底差的学生能考到好成绩,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抓与不抓一个样。备考的最后关头, 知识点练习、阅读练习、写作练笔都要照常进行, 保持“热身”状态;课前学生演讲也应照常进行。课前几分钟留给学生, 全班学生轮流, 除考试写作文外的每节语文课都有一个学生走上讲台, 或朗读或背诵其精选的文章, 这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语感, 积累作文素材, 又能舒缓人为的紧张气氛, 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切按常规进行, 心态平和, 不急不躁, 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耐心地做题直至高考来临。
三、提高做题质量, 重视后期总结
高考语文备考问题与策略 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复习策略;备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2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114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战。”语文学习与考试同样如此,必须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只要我们踏下心来认真研读考纲,把握高考的命题方向,明确大纲对语文学习的方向,就能做到胸有成竹,科学备考。下面笔者分条陈述不同类型的命题考试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问题与策略
高考语文阅读题一般有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考试时学生大多选做实用类阅读。近期两次考试,我特别关注了学生实用类阅读一题的答题情况,发现了诸多能够避免而学生却一错再错的问题。
(一)答题不规范
首先是部分学生答题不分点分条。这种情况尽管教师一再强调,但还是时有发生,不能杜绝。这样的练习做得也不少,但似乎难以起到警醒的作用,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下大力气,严明要求。如逐一找出没有分点分条的学生,对其进行当面教育。其次是答非所问。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有明确观点和看法,便直接去分析,让阅卷老师一头雾水。对此,教师需要在平时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二)对问题理解不透彻
一次模拟考试中,第(3)题问“张国春为我国大型兵棋推演系统的研发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仔细读这道题,我们会发现“具体”一词对工作做了限制,即要找出传记中对张国春做的一些实际的、具体的工作的描述,那些概括性、评价性的话语是不能选用的。然而,很多学生都照抄了“国防大学研制的大型兵棋推演系统取得重大突破和原始创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等之类的内容,这显然不可能得分。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阅读题目、分析题目是得高分的前提。平时训练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三)面对句段作用(好处)类题目,任性罗列
一次模拟考试中,第(2)题问“以妻子谷迎宾对张国春的怀念为开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很多学生能得4分,得满分的却很少。看答题情况是因为答题太任性了,想怎样答就怎样答,完全不思考。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复习时掌握了不少小说中有句段作用的术语,如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照应前文等,在传记中遇到了这类题,便不假思考地一一地罗列出来。殊不知,这些术语怎能生搬硬套,胡乱套用呢?答这类题一要认清文体,二要看清楚段落所处的位置是在文章开头还是结尾,三要看是问哪一方面的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学生只要经过反复分析、探究、练习,就一定能改掉答题不规范、不认真读题、任意罗列的毛病,把高分牢牢握在手中。
二、新闻类文本阅读的问题与策略
我们应在根据考纲抓好稳定题型的基础上,把握好《考试说明》中透露出的最新信息。今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能会在文言文、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用各种形式考查,如古诗词鉴赏、汉字书法、楹联等。
2015年新增新闻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增加了新闻比较阅读的考查方式。如概括对同一事件报道中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不同,比较由于视角不同、立场不同、目的不同报道侧重点有哪些不同,针对某一现象不同记者有哪些观点分歧。比较阅读的阅读量明显加大,难度增加。由于学生对新闻体裁不熟悉,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类文体的特征、表现手法,同时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另外,面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我们不能放弃对文学类文体的阅读复习。据北京市年前考试统计,采用新闻比较阅读题型后,学生的得分率大幅下降,甚至低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所以在注意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三、考试作文与作文教学
许多教师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即认为高考作文和平时作文练习是两回事。在他们看来,高考作文有相對稳定的写作模式,只要按照模式写就能写出及格的作文,平时自己练习则主张抒发性情,有更多的感情投入和个性的张扬。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写作水平的高低说到底是运用语言的能力、控制感情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掌握修辞的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下苦功,从细节、点滴做起。
如果是在高考前数月,那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使用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保证学生的语感和文字感。而要想让学生的作文获得高分数,就必须保证其作文内容深刻。那么,学生的作文如何才能做到深刻呢?(1)多角度才深刻。现在学生大部分采用例证法写议论文,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议论,而多角度立意可规避这种情况,即做到一个观点、三点理由,才能把道理讲透。(2)设疑问,针对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回答问题的同时,道理也就随之议论得深刻了。(3)联热点。如果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相联系,或直击热点,或暗扣热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写得深入。(4)对比说理,正反对照,能把道理分析得全面深刻。(5)辩证地看问题,即能区分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加强针对性,写得深刻。(6)教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原理,如矛盾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马太效应、破窗理论等,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
参考文献:
[1] 赵秀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语文尝试教学法浅析[J].新课程导 学,2013(27).
[2] 苏海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 程,2010(3).
[3] 朱爱兰.全面树立新型理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学术综合,2011 (10).
高考诗歌命题动向研究与备考策略 第10篇
一、继续以“鉴”和“赏”作为命题的支点,但“鉴”的方面在诗歌考查中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两道题明显体现出前难后易的命题特点。第一道试题是对“鉴”的考查,诗意理解清楚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诗歌鉴赏的试题的作答,没有诗意的理解,所谓的关于艺术手法的“赏”之铺垫技巧(2016全国卷Ⅱ)、典故寓意(2016全国卷Ⅰ)以及关于文章的情感考查(2016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选材事迹(2016江苏卷)、诗歌意象(2016全国卷Ⅰ)等理解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近年来,“鉴”的考查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的戏份越来越足,其在诗歌鉴赏整体命题中的地位和影响明显加重。
二、摆脱了对比阅读中狭窄的课本素材的束缚,诗歌文本体裁的范围有明显突破;从近年来诗歌鉴赏追求容量和广度考查的趋势(近两年多数省份出现诗歌对比阅读,课内课外的结合),回归到对课外诗歌的考查,这既是一种正确的回归,更是对鉴赏能力迁移的考查。高考不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熟练程度的有限检验,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思想。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各有千秋,题材多样,精品纷纭,今年的诗歌文本选择了对唐代乐府诗歌进行考察,打破了人们对高考只考律诗、绝句、曲、词考察的狭窄认识,把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引入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三、试题在命题的题干设问上趋于平易,减少专业词语对考生审题的阻碍,直接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2016年诗歌考查的两道问题,审题障碍小,尤其是第二道题直接出示了铺垫的艺术手法,摆脱了常年考题设问中对艺术手法类型的针对式考查,在应答中就避免了学生鉴赏能力到位而作答不精准导致的失分问题。这种平易的设问形态抛弃了符号化、专业化的专业术语长期以来对学生鉴赏前的心理压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出学生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
基于此,尤其是在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增加基础教育国学比重的语文教学深改的背景下,认识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作用,见微知著地领悟到高考命题的高远立意,对于我们今后的诗歌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以及备考中,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传统诗歌文本诗意的理解,改变长期以来诗歌鉴赏艺术手法地位至尊,忽视字词、句意理解的不接地气的诗歌教学模式。不应把诗歌教学的背景历史化、情感意识形态化、艺术技法模式化,而罔顾作者字里行间作为一个独立诗人的个性化情愁。不应忽视学生阅读诗歌的独立思考与理解,背离诗歌文本内含的情意。水落则石出,诗歌课堂基础性的“鉴”的成分加强了,诗歌的诗意明晰了,艺术的手法就不言而明,学生的鉴赏能力自然就会有质的提高。
备考与探索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