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抗原基因范文
表面抗原基因范文(精选9篇)
表面抗原基因 第1篇
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为一种模式生物, 是对致病微生物分子机制研究中最为理想的材料, O抗原是噬菌体和宿主免疫识别的靶位点, 具有生物界较丰富的多样性, 表现在噬菌体和免疫系统的识别[1], 另外也是进化过程中压力进行选择的结果, 在细菌染色体上, O抗原基因簇是最具多变性的区域, 由负责其合成的基因簇遗传学多样性造成, 是对细菌分子进行进行研究的理想材料。
相关研究选择14株大肠杆菌O抗原基因簇对其次序进行测试, 并与其分子进化结合分析, 对O抗原的特异基因在14株大肠杆菌中的表现进行测定, 对其中5个罕见的参与单糖合成酶基因进行鉴定, 其结果表明, 大肠杆菌O抗原扩散机制和呈多样性产生,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O5与大肠杆菌O97间有属间横向转移发生, 大肠杆菌O89和O101之间有横向转移在同源重组介导下的种内发生。血清学证明O123Ⅰ型和Ⅱ型表面抗原结构不同, 但O抗原基因簇相同, 故不是因O抗原基因簇中的基因导致其抗原的差别, 大肠杆菌O117和O17抗原结构的差异要能为糖基转移酶在基因簇中几个碱基的变化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 进而使酶对不同底物的亲和力降低, 产生不同O抗原形式。对大肠杆菌O抗原基因簇分子进化进行分析, 表明在不同O抗原基因簇中部分基因有明显的种内同源重组发生, CA基因簇与部分基因的相同基因有种内同源重组现象发生。
在形态上, 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等肠道杆菌细菌类型均具有丰富多样性, 以表面多糖抗原为主要表现, 特别是O抗原的多样性, 新的多糖基因簇形成是新的表面多糖抗原类型产生的基础, 新的多糖基因通常经基因的插入、重排或缺失获得, 同一种属内部或不同种属之间抗原基因簇的横向转移是主要的抗原多样性进行扩散的途径, 转座子等插入序列介导和同源重组介导是横向转移的具体方式[2]。
2 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范畴, 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水、土壤腐败有机物中广泛存在, 变形杆菌可导致多种继发性感染, 为条件致病菌。目前对大部分变形杆菌中的O抗原化学结构已破译, 但尚无破译变形杆菌O抗原基因簇的报道, O抗原的分子进化和遗传基础尚还空白。有研究对基因组上变形杆菌O抗原基因簇的位置进行定位, 对此位置的多样性进行了验证, 并对O抗原基因在5种变形杆菌中的次序进行了测定, 经对变形杆菌O抗原基因簇间的大量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O抗原基因簇进行破译, 对变形杆菌O抗原的分子进化机制和遗传基础进行分析, 另外对O抗原在5种变形杆菌中的特异基因进行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O抗原在变形杆菌中的基因簇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 紧密对应其O抗血清型, O抗原在变形杆菌中的基因簇序列对应于其O抗原结构, 基因簇在破译后均含有ugd和gla编码糖醛酸的基因, 及一个甲基转移酶, 和大肠杆菌的O抗原基因簇存在差别, 同时发现大肠杆菌O76和变形杆菌047的O抗原基因簇中间存在进化关系, 其研究为变形杆菌的分子分型方法打下了基础。
变形杆菌中O抗原大部分已破译, 但尚缺乏其遗传基础-O抗原基因簇的研究, 对变形杆菌O抗原基因簇在基因组上的位置进行定位, 对其位置的多样性进行验证, 并对O抗原基因簇进行分析和测序, 对变形杆菌O抗原基因簇之间的大量志贺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O抗原基因簇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比较, 对变形杆菌O抗原的分子进化机制和遗传基础进行分析, 并鉴定其特异基因。结果发现变形杆菌的O抗原基因簇具有一定多样性, 且较为丰富, 并对应其O抗原血清型, 其基因簇序列对应于其O抗原结构, 基因簇经破译后均含有编码糖醛酸基因, 及甲基转移酶, 与大肠杆菌的O抗原基因簇存在差异[3]。
3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主要在人类的上呼吸道寄生,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各年龄组均可发生, 是导致发达及发展中国高发病、高死亡的主要致病菌, 因肺炎链球菌具有强致病性的特点, 对肺炎链球菌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快速检测十分必要。相关研究对90种肺炎链球菌进行分析, 其中为依赖性的占88种, 对此88种肺炎链球菌的wzy和wzx基因进行分析, 并依据其相似的序列特征分为46组, 并把针对各组血清型的特异分子标识进行选择, 以建立快速检测肺炎链球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对检测血清型和肺炎链球菌的芯片进行研究, 具有较高特异性, 能对致病性肺炎链球菌灵敏、快速、准确的进行诊断, 对2种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中的单糖进行预测, 对参与合成两种单糖的合成酶基因进行鉴定, 对合成酶的生化特征和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
在对肺炎链球菌进行研究中, 有88种为依赖型, 行同源序列检索, 并进行分组, 选出特异分子标示, 对芯片进行研制, 并作评价试验, 预测出肺炎链球菌2种罕见单糖, 运用质谱技术对单糖合成的酶基因进行鉴定, 为其生物学特征和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4 小结
对不同细菌表面多糖抗原多样性基因功能和遗传基础进行分析, 在形态上, 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等肠道杆菌细菌类型均具有丰富多样性, 以表面多糖抗原为主要表现。对变形杆菌O抗原基因簇在基因组上的位置进行定位, 对其位置的多样性进行验证, 并对O抗原基因簇进行分析和测序。在对肺炎链球菌进行研究中, 有88种为依赖型, 运用质谱技术对单糖合成的酶基因进行鉴定, 为其生物学特征和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细菌表面多糖抗原多样性遗传基础及基因功能。方法 分别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作为研究对象, 对表面多糖抗原基因簇多样性的分子进化和遗传基础进行研究。结论 在形态上, 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等肠道杆菌细菌类型均具有丰富多样性, 以表面多糖抗原为主要表现。对变形杆菌O抗原基因簇在基因组上的位置进行定位, 对其位置的多样性进行验证, 并对O抗原基因簇进行分析和测序。在对肺炎链球菌进行研究中, 有88种为依赖型, 运用质谱技术对单糖合成的酶基因进行鉴定, 为其生物学特征和动力学参数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细菌表面多糖化,抗原多样性,遗传基因,基因功能
参考文献
[1]陶江, 刘斌, 郭宏杰, 等.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O抗原糖基转移酶与聚合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J].微生物学报, 2006, 44:345.
[2]王威, 程建松, 王磊, 等.大肠杆菌011O抗原基因簇序列的破译及特异分子标识的鉴定[J].微生物学报, 2006, 46:341~346.
表面抗原基因 第2篇
在临床检测中,常常遇到溶血的标本。溶血对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究竟是否有影响,各文献报道很不一致,本文对标本溶血的原因及其对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进行简要的讨论。1 标本溶血的原因
溶血是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溶血可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1]。体内溶血可由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化学因素(如恶性疟)和药物毒性反应等因素引起。体外溶血可由物理因素(抽血时负压过大、水浴温度过高、冰冻、振荡等机械性破坏)、化学因素(血样接触表面活性剂)和代谢因素(如遗传病引起红细胞脆性增加)引起。
在临床上常见的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包括 [2] :由于病人严重脱水、低血容量休克等原因导致穿刺困难造成的溶血;由于抽血器具质量不合格如真空管负压不够或塑料试管质量较差导致的溶血;用干燥管采血为了尽快分离血清用竹签搅拌不当引起的溶血等。2 标本溶血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
一些研究没有发现标本溶血对HBsAg检测的影响。李穗芬 [3] 对20例HBsAg阴性和10例HBsAg阳性病人的溶血和非溶血标本包括10例OD值在临界值附近的标本进行了对照,结果非溶血和溶血标本的阴、阳性结果完全一致。20例HBsAg阴性和10例OD值在临界值附近的样本,溶血与对应非溶血标本OD值间差异没有显著性;10例HBsAg阳性样品,溶血标本OD值明显大于对应非溶血标本OD值。因此得出结论,标本溶血不影响HBsAg结果的判定,只是使HBsAg阳性标本的OD值提高。许斌等[4] 对HBˉsAg强阳性样品的非溶血与溶血(Hb浓度为241g/L)标本的A值作了对照后未发现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得出结论:溶血对HBsAg的检测没有影响(严格意义上应表述为:溶血对HBsAg强阳性标本的检测没有影响)。单桂秋等[5] 的研究也显示,HBsAg阳性样品的非溶血与溶血标本的A值间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其他的一些研究则发现,溶血对HBsAg的检测有影响。钱厚明等 [6]发现,在17例溶血标本中,初检的5例HBsAg阳性标本,经重新抽血复检后有2例仍为阳性,另3例转阴。认为是溶血导致了假阳性的出现。刘玉振等 [7] 研究发现,溶血对HBsAg的检测有影响,当红细胞浓度>25%造成的溶血可导致假阳性。龙宪和等[8] 研究发现,无论在健康人还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溶血均导致了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假阳性结果的出现,而采用二步法则可以保证结果判读无误。标本溶血对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影响的可能机制
溶血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红细胞破坏,胞内血红蛋白(Hb)等物质和细胞内液进入血清。溶血对ELISA的影响主要是反应孔对溶血血清中Hb的非特异性吸附和溶血时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作用。单桂秋等[5] 的实验也证明了溶 血对血清具有稀释作用。
在ELISA试验中,酶标反应板孔包被物的浓度是一个相对定值,抗原抗体反应存在最适比例和后带现象,因此,HBsAg浓度与A值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当HBsAg达到一定浓度时A值的变化进入平台期;当HBsAg浓度太高时,A值反而会降低。因此,溶血可以使HBsAg浓度很高的样品的A值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带现象);当HBsAg浓度与A值呈线性关系时才会因溶血的稀释作用使A值下降;当HBsAg浓度近临界值时,可能造成假阴性。
Hb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类似,如果反应孔非特异吸附Hb而残留,则可催化底物显色,使本底A值升高甚至造成假阳性。如果洗涤质量好,则可能大大减少或排除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单桂秋等[5] 的实验未体现血中Hb非特异性吸附的影响。龙宪和等 [8] 采用二步法操作可以排除溶血释出的Hb对HBsAg检测的影响也说明洗板质量在ELISA检测中的重要性。
表面抗原基因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集保定市传染病医院2008年47月住院14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清,所有标本均于-20℃冻存备用,其中男93例,女54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0.3±12.7)岁。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1.2 方法
乙肝LHBs、presl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试剂分别购自厦门新创有限公司和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LHBs的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BV-DNA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仪检测(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 7000荧光定量PCR仪),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所有实验均由同一实验员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47例乙肝患者LHBs、pre-Sl抗原、HBV-DNA阳性总检出率分别为94.56%(139/147)、62.59%(92/147)、81.63%(120/147),三者的阳性检出率以LHBs为最高,其次是HBV-DNA,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81,P<0.01)。pre-Sl抗原与LHBs、HBV-DNA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63,P<0.01)、(χ2=13.2591,P<0.01);HBeAg阳性组中LHBs检出率为最高,pre-Sl抗原最低。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7,P>0.05);pre-Sl抗原与LHBs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264,P<0.01)。而HBeAg阴性组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55,P<0.01);Dre-Sl抗原与LHBs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0.9388,P<0.01)。见表1。
3 讨论
目前,医学界认为外周血HBV-DNA是HBV复制最直接和可靠的指标,可以用来判定患者和携带者有无传染性。研究发现亚病毒颗粒在HBV感染过程中,能显著增强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而这种增强作用是由pre-S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所触发的。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HBV形成包膜的过程中需要大蛋白(HBsAg、Pre-S1蛋白和Pre-S2蛋白)和中蛋白的参与[4]。Ngee-ChihFoot[5]阐明LHBs是导致肝细胞损伤、死亡和纤维化病变的主要原因,因此,检测LHBs对于反映病毒持续复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显示,在147例慢乙肝患者血清中pre-S1抗原检出阳性率为62.59%,低于LHBs的阳性检出率(94.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了LHBs更能直接反映HBV的复制水平。HBeAg阳性组中LHBs检出率为最高,pre-S1抗原最低。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1抗原与LHBs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BeAg阴性组中LHBs与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1抗原与LHBs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检测含构象前S区的LHBs比单独检测乙肝pre-S1抗原更能准确反映出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此外,比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乙肝HBV-DNA作为判断病毒复制指标更有意义,研究结果同孙颖等[6]研究的结果相同。
本组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DNA检测有良好的一致性,是反映病毒复制的较好指标,可部分作为HBV-DNA的替代及补充检测指标。LHBs与HBV-DNA及pre-S1抗原的联合检测能够反映HBV的复制程度,是HBV感染、病毒复制及诊断治疗预后的可靠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Barrera A,Guerra B,Notvall L,et al.Mapping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preS1domain involved in receptor recognition.J Virol,2005,79:9786-9798.
[2]Stoeckl L,Funk A,Kopitzki A,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structural mo-tificrucial for infectivity of hepatitis B viruse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6,103:6730-6734.
[3]Aeta GB,Stornaiuolo G,Precone DF,et al.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burden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P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multi-center Italian study.J Hepatol,2003,39:1036-1041.
[4]russ V.Envelopment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nucleocapsid.Virus Res2004,106:199-209.
[5]Ngee-Chih F,Byung YA,Ma XB,Cellular vacuolization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heptatitis B virus large sueface protein.Hepatology,2002,36:6.
表面抗原基因 第4篇
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公平入学(含入幼儿园,下同)、就业权利,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 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取消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项目(以下简称乙肝五项,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检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开展各阶段教育招生入学体检时,不得检查“乙肝五项”。用人单位在招工、招聘体检中,不得将“乙肝五项”检查列入体检标准,也不得要求应聘者提供“乙肝五项”检测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五项”检查服务。
因职业特殊确需在就业体检时检查“乙肝五项”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和书面申请,经卫生部核准后方可进行。未经卫生部核准,任何行业、单位不得自行将“乙肝五项”检查项目列入入学、就业体检标准。军队、武警、公安特警的体检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可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简称转氨酶)项目,以评价肝脏功能。如转氨酶异常,再做相应检查以区分病因,以尽早发现乙肝病人、尽早治疗患者。
二、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就业权利,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隐私权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教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公平入学、就业权利。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得以学生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拒绝招收或要求退学。除报经卫生部核准的特殊职业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拒绝招(聘)用。用人单位不得以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辞退或解聘劳动者。为医学目的而开展的“乙肝五项”检查,检查机构应严格保护受检者的隐私;为健康体检目的而开展的“乙肝五项”检查,检查机构应充分尊重受检者的选择权并保护其隐私,体检组织者不得强制要求受检者接受“乙肝五项”检查。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对现行有关规定的清理、修订工作,凡是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本通知要求相抵触的,要坚决废止。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健康体检进行监督管理。对医疗卫生机构违规
进行“乙肝五项”检查的,或泄露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个人隐私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视情节对其进行处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调整入学体检项目,规范入学体检表格的内容。要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监督,督促教育机构严格执行招生体检相关规定,及时查处和纠正违反规定进行“乙肝五项”检查的行为。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工、招聘行为的监督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对用人单位违法要求求职者进行“乙肝五项”检查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对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处。要及时调整技工院校入学体检项目,督促技工院校严格执行招生体检相关规定。
地方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要设立并公布投诉、举报电话,认真受理投诉、举报。
四、加强乙肝防治知识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乙肝防治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乙肝病毒经血液、母婴垂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身体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不是病人,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不会因共同学习、工作等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要通过宣传引导,帮助社会公众全面正确了解乙肝防治知识,消除公众在与乙肝表面抗原携
带者一起工作、学习问题上的疑虑,形成有利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帮助用人单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引导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教育部门要面向学校开展系列宣传教育,将乙肝传播途径与防治基本知识纳入中小学生物等相关课程。卫生部门要把加强乙肝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广泛宣传乙肝科学知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卫生部
表面抗原基因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北京市朝阳区参加体检的初三学生共计9 667名, 其中男生4 860名, 女生4 807名。
1.2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全部调查对象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 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标本使用艾康生物技术 (杭州) 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试剂盒 (乳胶法) 进行检测;ALT用中生试剂由日历7180来检测。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和判定结果, 由DENLEY DRAGON MK 2全自动酶标仪判定结果。
2 结果
在检测的9 667名学生, 共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09人, 阳性率为1.13%, 其中男生检出阳性者69人, 阳性率为1.42%;女生检出阳性者40人, 阳性率为0.83%, 男生高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9, P=0.006)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109名学生中, 检出ALT异常2人, 且均为男生;大三阳 (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 52人, 占47.71%;小三阳 (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 22人, 占20.18%;其中HBsAg与HBcAb均阳性35人, 占32.11%。
3 讨论
乙肝是一种传染病, 可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终末期疾病, 甚至死亡, 对健康危害极大, 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1]。目前, 国内外对HBsAg转阴性治疗依然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手段。因此, 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极其重要[2]。研究结果显示, 北京市朝阳区2009年体检的9 667名初三学生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 远远低于全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10%) 。原因可能为: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政府和社会媒体不断加大对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人们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预防接种乙肝疫苗被更广泛地接受, 接种率不断提高[3]。 乙肝疫苗在新生儿和少年儿童中的接种尤为普及;朝阳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每年都会给学生查体并进行疫苗接种, 再加上学生的生活范围局限, 与社会人员接触时间少, 所以总体感染率相对较低。而男生阳性率高于女生, 可能是由于其社会交往面较广泛而讲卫生的习惯较差所致。
研究结果显示, 在109名HBsAg阳性的学生中, 大三阳所占比例较高, 为47.71%。这说明初三学生面对升学压力, 其健康况不容乐观, 应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家长应在饮食方面加以调节, 高度关注孩子身心健康, 增加孩子的免疫力。教育部门要给学生减负, 教导其注意个人卫生, 并做好定期检查。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 有效控制学生中的乙肝患者, 防止同学间相互传染。对社会而言, “预防为主”仍是人们特别是学生健康免受危害和威胁的重要措施。在传染病传播的3个主要条件上, 最重要的是在加强乙肝患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基础上, 保护易感人群, 为HBsAg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 必要者进行二次接种,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我国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最关键措施[4], 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简单的方法。因此, 坚持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及早进行一级防御, 是进一步降低学生乙肝感染率的一种长效机制。
学生是祖国的栋梁, 未来的希望, 身体健康是他们将来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础, 相信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乙型肝炎病毒在学生中的感染率还会逐年下降。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2-41.
[2]任粉玉, 朴熙绪, 任淑子, 等.慢性乙型肝炎的疫苗治疗免疫学机制的探讨.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5, 21 (4) :83-84.
[3]门振华, 李涛, 徐辉.五年来我院新生澳抗阳性的分析探讨.中华名医论坛, 2004, 2 (5) :26-27.
兴文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调查分析 第6篇
1 方法对象
按照组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收取我县7个乡镇年龄在1周岁以上,15周岁以下人群。HBsAg检验采用指端末稍血,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胶体金诊断试剂,试剂均采用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并按说明书操作判断为阳性,并经中和试验予以证实。
2 结果
调查人群HBsAg感染率为1.23%,其中:出生在2002~2008年即6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为:0.67%;2002年以前出生即6岁以上的青少年为:1.51%,上升55.63%。经统计学处理χ2=3.96,P<0.05(设P=0.05,χ2=3.96,查表χ20.05(1)=3.84,χ2>3.84),说明2个率的差别有显著性,即6岁以下儿童的HBsAg感染率与6岁以上的HBsAg感染率的有差别,见表1。
3 分析讨论
本次调查我县2002~2008年出生的6岁以下儿童HBsAg感染率为0.67%,2002年以前出生的6岁以上青少年HBsAg感染率为1.51%,明显低于国内有关文献报告(相关文献报告全国人口HBsAg阳性率为9.8%)[1]。但两年龄段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升高55.63%,原因可能是(1)农村群众对乙型肝炎的危害性缺乏认识,对预防接种持消极态度或未能全程接种,致使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2)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未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对带血的污染物未严格消毒和处理,造成医源性感染传播;(3)母亲HBsAg阳性率高造成母婴垂直传播,而出生婴儿又未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致使儿童未能及时得到免疫保护。
注:χ2=3.96;P<0.05
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工作以来,已实施有十多年,2007年7月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目前乙肝疫苗接种,我县2008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报告全程接种率已达94%,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是乙肝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不能持久,只能保持3~5年[2],从此次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的机会也就增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健康状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1)卫生部应加大力度推广小学生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与学校联合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认真开展乙肝的危害性、乙肝疫苗接种等工作的宣传,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扩大免疫屏障控制乙肝的传染;(2)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3)加大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宣传力度,加强孕产妇产前HBs Ag的筛查工作,在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基础上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四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乙肝防治知识,特别是边远、边缘的地区,增强群众自我保护保健及预防知识,培养其科学、卫生的生活行为方式,降低乙型肝炎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王庆元,李群,陈燕梅.自贡市中学生HBsAg和HBsAb检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2,29(12):812.
表面抗原基因 第7篇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BV-DNA
随着近年来对于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LHBs在空间上具有两种不同的跨膜构象,作为乙肝病毒(HBV)的包膜蛋白,内侧可以HBV核壳体膜结合,外侧可以与易感细胞受体相结合。因此研究者认为,LHBs是HBV颗粒成熟包装的关键[1]。我们通过对LHBS与HBV-DNA的相关性检测,分析LHBS取代HBV DNA检测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血清标本均来自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计385例,其中男206例,女179例;年龄在12~65岁,平均年龄34.6岁。所有标本均于-20℃保存以备用。
1.2 试剂与方法
LHBS酶免定量试剂盒(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乙肝两对半试剂(上海容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HBV-DNA检测由有通过卫生部验收,有资执的部门检测。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1.3 仪器
使用WD-2102A酶标仪和DEM-Ⅱ洗板机。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任为组间差异显著。统计软件采用SPSS12.0。
2 结果
(1)LHBs阳性患者,HBV-DNA的拷贝数都大于10E2。(2)LHBs含量HBV-DNA相关关系。
LHBs含量与HBV-DNA拷贝数呈良好的正相关,两者的相关关系r=0.928,呈正相关,该结果与吴潇,张伟民的结果相符合[2]。(见表1)
注:cuf off值均为0.105
从表2中可以看出:LHBs阳性与HBV-DNA阳性的符合率为96.8%(337/348)。经卡方验证:LHBs和HBV-DNA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经卡方检验χ2=1.600,0.1
在385例HBsAg阳性标本中,HBeAg阳性共151例。我们对其LHBs和HBV-DNA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由于LHBs与HBV-DNA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表明LHBs在体内与病毒复制程度密切相关。
经卡方检验χ2=1.39,0.1
在385例HBsAg阳性标本中,151例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LHBS和HBV-DNA的阳性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经过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1)酶联免疫法(ELISA)一直是临床上用于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检测手段,传统认为乙肝两对半中HBeAg阳性表明HBV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我们的研究显示在151例HBeAg阳性患中LHBs阳性率(98%)与HBV DNA的阳性率(97%)一致,经过验证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LHBs与HBV-DNA的检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乙肝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情况。过去临床上认为乙肝患者出现HBeAg阴转是乙肝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和预后良好的象征[3],但是我们的研究显示HBeAg阳性时LHBs阳性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经过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2)本结果显示LHBs与HBV-DNA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目前用于评估HBV复制的主要指标有HBV-DNA和HBeAg,但HBeAg阴性患者除HBV-DNA外,无其他标志物可反应HBV的复制程度,因此使得临床上对HBeAg阴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终点的确定较为困难[4]现可以用LHBs来反应HBV的复制[5]。
(3)目前我国的国情还不是很富裕,HBV-DNA的检验还不可能在我国普遍开展,利用酶联吸附试验开展起来就容量得多.近年来随着对LHBS中前S区抗原在乙肝发病机制、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乙肝表面抗原前S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6]。
(4)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慢性HBV感染患者中阴性者高达60%以上[7],对这些患者HBV-DNA复制程度的简单评估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与病毒蛋白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比,HBV-DNA检测相对复杂而且要求也高,需要有专门的PCR实验室和相关昂贵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系统,血清LHBS检测相对简单.可以推广到一级医院使用。
参考文献
[1] Bruss V,Vieluf K.Functions of the internal Pre-S domain of the large surface protein in hepatitis B vies particle morphogenesis[J].J virol,1995;69:6652-6657
[2]吴潇,张伟民.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与HBV DNA的关系.浙江检验医学,2007;5(3):11,13
[3]谢志贤,谭爱国,何美懿,等.血清中乙型肝炎5项标志表现模式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81-83
[4]贾继东.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 13(6):539
[5]杨延敏,王桂利,王钢,等.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6;7(4):245-246
[6]孙颖.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检测对于判定HBV DNA复制的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354-357
表面抗原基因 第8篇
患者:男, 45岁。2010年9月16日来我院内科门诊做健康体检。门诊检查血压、心率正常, 无既往病史。心电图正常, 肝胆B超未见异常。患者于清晨空腹以真空采血管按要求定量采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乙肝二对半, 按常规操作分离血清, 无溶血、乳糜及黄疸等。
实验室检测结果:血、尿常规检测正常;生化肝、肾功能指标正常。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二对半结果为HBs Ag (+) ;HBs Ab (+) ;HBe Ag (-) ;HBe Ab (-) ;HBc Ab (-) 。再用ELISA方法复查, 仍为此种模式。改用金标方法复查HBs Ag, 结果为 (-) 。我们又检测了该标本的HBV-DNA含量, 结果为低于检测值下线。
本次ELISA试剂为英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0035104, 有效期20110310;金标试剂为英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0064211, 有效期201106;HBV-DNA检测试剂为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0004, 有效期20110216。
2 讨论
ELISA方法检测HBs Ag假阳性的报道有过。从文献上看, 引起假阳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上分标本、试剂、操作等因素[1]。试剂的因素可通过改换试剂批号、试剂厂家来避免;操作的因素可通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手工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做好室内质控和阴阳性对照、制定灰色区, 对在灰色区范围内的结果必须进行复查等来避免。对于标本自身的影响因素, 我们在排除了如标本前期处理、保存不当 (污染、溶血、凝集不全等) 、添加抗凝剂等[2]原因, 由于标本内在的因素, 即内源性干扰物质引起的假阳性是不易避免的。有报道称大约40%的人体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物质, 如类风湿因子、补体、自身抗体、甲胎蛋白及其他交叉反应物质等, 但由此引起的假阳性结果A值往往较低[3]。
因此, 遇到HBs Ag单独阳性或HBs Ag阳性的二对半少见模式应引起重视, 最好是换一种方法的试剂进行复查。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用质量较好的金标试剂复查,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叶千红, 张丽霞.关于标本因素对ELISA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 7:440~441.
[2]张家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假阳性原因的分析及解决方法[J].现代检测医学杂志, 2005, 20:88.
表面抗原基因 第9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03~201006来自佳木斯大学感染科门诊及病房HBsAg阴性人群67例中, 男35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45.3岁, 所有检测人群均无明显肝炎症状及体征, 排除其他病毒感染, 既往一年前都患过急性乙型肝炎, 并已经被宣布“治愈”即表面抗原转阴。
1.2 方法
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 PCR法检测血清HBV-DNA。
2 结果
67例HBsAg阴性人群血清检测HBV表面标志物与PCR检测DNA的结果见表1。
这种表抗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病毒复制者占相当比例 (DNA阳性数占总例数比为25.37%) , 有一例HBeAb+、HBcAb+患者HBV含量高达7.85103拷贝/毫升, 其中第一组病毒定量阳性占的比例最大 (36.0%) , 其次是全阴性的患者 (33.33%) , 本组中未出现单纯E抗体阳性的病例及E抗原阳性的病例。五组中四组存在HBcAb, 与病毒的低水平表达有密切关系, 故应引起临床重视。
3 讨论
隐匿性乙型肝炎是指血清表面抗原阴性, 但用PCR技术检查血清抑或是肝组织中DNA含量却呈阳性, 是不明原因肝病的常见原因, 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个隐形杀手的存在, 它被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血清标志物阳性, 即单独或同时存在表面抗体、抗体、核心抗体, 另一类是血清标志物阴性, 这种低水平的病毒感染不容忽视, 它长期潜在体内可导致肝脏的慢性炎症及硬化表现, 甚至肝癌, 国内外有关它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可能与病毒发生变异、病毒与宿主染色体基因整合、HBsAg表达和分泌受抑制、重叠感染、HBV复制水平低下、宿主方面因素及诊断试剂灵敏度等有关。
有相关报道指出:某些关键位点的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或HBsAg阴性乙型肝炎 (在S基因) 、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乙型肝炎 (在前C区) 、可致抗HBc阴性乙型肝炎 (在C区) 、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在P区) [1]国外报道指出:患者处于HBV感染的恢复早期, 体内的HBsAg水平很低, 或患者体内存在着长期的低水平HBV复制, 采用普通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能检出, 而应用PCR尤其是巢式PCR扩增法却能检出HBV DNA, 该类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滴度大多在100拷贝/毫升左右或更低, 常规PCR往往难以检测出来[2]。我国是一个肝病大国, 隐匿性肝炎占有很大的比例, 加强对此患者的监控和管理, 对控制病情发展, 减少远期不良后果 (肝硬化和肝癌) , 甚至影响到输血后肝炎、器官移植失败、母婴垂直传播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HBsAg阴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特点为起病隐匿, 病程发展缓慢, 临床症状比较轻, 多为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而就诊, 肝功能指标多数仅轻度升高, 肝组织病例损害较轻, HBsAg阴性HBV感染约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10%~25%[4], 是临床不明原因肝炎的常见病因, 与慢性肝病, 肝细胞癌及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危害极大, 但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 极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略。对那些既往感染过乙肝的患者, 急性期时经过较为系统的治疗, 包括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后表面抗原转阴, 被认为是治疗痊愈, 但经过多年后PCR法查病毒定量仍然能有少量的病毒复制, 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病毒定量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另外引用更先进的PCR仪器对减少漏诊, 正确评估病情进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662
[2]Conjeevaram HS, Lok AS.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Ahidden menace[J].Hepatology, 2001, 34 (2) :334
[3]Marusawa H, Uemoto S, Hijikata M, et al.Latent hepatitis B virusinfect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with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J].Hepatology, 2000, 31 (2) :488 495
表面抗原基因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