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如何运用辩论技巧
辩论赛如何运用辩论技巧(精选14篇)
辩论赛如何运用辩论技巧 第1篇
一辩如何把立论说清楚
立论是一辩最主要的任务,我觉得立论稿最低的要求是要做到论点清晰,并且有论证,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比赛并没有完成这个底线性的要求,而其实立论中陈述论点也是有方法可依据的,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方法:
有一种好的讲述论点的方法是分四步走;
1提出主张,2解释理由,3提出论据,4做出结论。
1.提出主张
用短句描述你要提出的观点,我们要知道往往我们比观众对这个话题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为了他们的接收米下一步的解释,我们需要先说出我们的主张,让他们知道你要说的话题,比如:我当认为,死刑应该被禁止
2.解释理由
这里人描述你主张成立得理由,很遗憾许多人并没有这一步,那你的助长就只是一句断言而已,想要做一个好的一辩,你需要解释为什么你的主张成立 例如:死刑应该被飞出,是因为我们永远也不该杀了那些原本不必死的无辜之人
3.提出论据
有时候米的论点乍一听是自圆其说的,但为了使你的论点更具有可信度,你需要摆出一些证据向我们证明现实世界真的如你所陈述 例如:数据显示,从1973年起,美国已经有140人最后从死囚室里被无罪释放了,这说明我们的陪审团只是凭感觉就判处了无罪之人。
4.做出结论
你需要对你的陈述做一个小结,再次强化你的观点,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因此,鉴于如此多的误判案例,死刑合法化会使得许多过错无法弥补,我们会剥夺无辜人的生命全,这是我们无法允许的。
辩论赛如何运用辩论技巧 第2篇
关于对辩。首先,我们要知道,任何辩题的两个持方,都有他们的优势战场,换言之就是他那个持方成立的语境。而想要弄清楚你的优势战场,首先要把自己的论点归纳成清晰的架构,明白它的逻辑论证基础。
接着往下说,我个人觉得,二辩对于比赛走势是一个分水岭,原因就在于我的理解中,二辩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反驳,对辩把整场比赛的语境拉在你方预设的论域里打,换言之,把接下来的辩论按在你的优势战场打。所以对辩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继续如破坏对手语境,加强己方语境。怎么做呢?
运用课堂辩论优化物理探究模式 第3篇
新的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是纲领性要求,教条地使用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容易导致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从而限制了学生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思维发展,造成学生按部就班做事,形成科学探究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理论推导的现象。课堂辩论能够较好地弥补六步骤探究的不足,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学条件,因此,课堂辩论是物理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
案例:探究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关系。根据生活体验:距离玻璃幕墙越远,看到的像越小,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判断,由于生活现象与科学理论相矛盾,于是有的学生认为像的大小会变化,有的认为像比物小,有的讲像与物大小相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辩论机会,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让正反等多方例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对方的错误所在,那么正解的物理概念可能在辩论中就形成了。
二、开展课堂辩论是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的途径
迫于教学进度的压力,教师常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的方式等预先知道结论,于是探究式教学常常成为伪探究。纵观物理学史发现,理论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术交流与辩论。开展课堂辩论既容易汇集全班级同学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又容易让学生对不同观点再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案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2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里有一个误区:在圆柱体还没有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之前,液面高度是不断上升的,此时浮力是逐渐变大的,而当圆柱体浸没于液体中的不同深度时,液体的液面高度是不变的,此时浮力也是不变的,这个现象往往导致学生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液面高度是有关联的,这是一个学生辩论的好机会,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想办法,通过理论推理解决问题,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理论探究的能力。
三、开展课堂辩论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探究要求
首先,有辩论激情的孩子,会通过观察等各种途径收集素材作为证明自己观点和反驳对方观点的证据,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其次,他们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并通过推理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的不足之处,最后还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在辩论中完善自己,这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国各地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中都设置了大量的科学探究课题,各种探究课题都具有材料来源丰富、思维容量大、容易引发多种解释和争论等特点,这些都为课堂辩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以,课堂辩论教学方式符合教材内容的设置。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思维特点不同,导致思维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学生不可能通过探究得出一致的结论,各种学生探究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都要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并得出统一结论,因此交流经常转化为辩论。这种辩论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深度的再思考和问题广度的再拓宽,更容易引发新的问题再探究,例如,前面例举的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的学生得出浮力与液面高度有关,有的学生得出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等,学生通过辩论可能引发问题的再探究,这种再探究的过程是对书本探究过程的完善和提高。因此,课堂辩论不仅符合探究要求,而且优化了探究模式。
四、开展课堂探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的课堂辩论能否成功取决于课前准备和课堂调控。
1. 课前准备
一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出发点,为学生课堂辩论设置应有的形式、辩题、参辩群体和辩论时间等。二备辩题的选择,辩题的选择要以教材上现有的材料为主要来源,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为依据。例如,在苏科版物理“水循环”中,引用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并由此设问:“不复回,那么水源不就枯竭了吗?”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辩题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可辩性,例如,苏科版物理“电磁铁”,如果学生提出磁性是否与电磁铁的粗细有关时,教师应该考虑辩题是否符合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储备或现有实验条件,不可盲目让学生辩论而导致课堂过于无序与失控,使课堂失去知识传授的功效。三要让学生准备课堂辩论的话题和材料,学生能否做课前准备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长期坚持让学生课堂辩论的教学方式。
2. 课堂调控
课堂调控要注意的事项有:一要注意辩手选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他们知识面的广度、思维的方式与深度、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语言的表达能力、问题的概括能力以及表现力等都不同,既要考虑辩手对问题是否合适,又要考虑辩手的兴趣和习惯,还要考虑班级学生参与面的广度。二要注意学生辩论的时间占课堂的比重,不能不顾教学进度和知识传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学生辩论的时间。三要注意师生角色的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常被定位为倡导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表达的层面上,更深层次的解读应该是“教师只是课堂部分知识的先知者,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这些先知驾驭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平等地交流与倾听别人的表达,营造学生敢于质疑、表达和辩论的气氛。
如何赢得辩论,总统辩论或其他 第4篇
For advice, we asked two experts at Wake Forest University in Winston-Salem, North Carolina. Allan Louden chairs[任教授职位]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ssistant professor Jarrod Atchison is the director of debate. His first piece of advice is to know your audience.
Jarrod Atchison: Before you know if you’ve won or you lost, you have to know who the audience is or who the judge is. And so in everyday argumenta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logic alone will prevail[占上风] when sometimes that’s not the most persuasive[有说服力的] form of argument in a given situation. So you have to know your audience and what they consider to be relevant[相关的] information for the debate at hand[即将到来].
Second, find a “universal principle” that everyone in the room—from the audience members to your opponent[敌手,对手]—can agree to. Jarrod Atchison says if you argue from that principle, “then you do not have to fight the fight about the basics of the evidence.”
Third, he says the best debaters are the best listeners. They listen to what their opponent is saying, instead of just repeating their own position.
And fourth, he says, “be very careful in deploying[使用] history in argumenta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having one strong historical example to support their side will win the argument. But their opponents may have other historical examples to support their side.
Atchison: And a very good debater will always use that to their advantage by saying, “Well, you may have identified one example that supports your direction. But here’s a larger, more important example that supports my side.”
奥巴马总统和前州长米特·罗姆尼都有各自的顾问团队来帮助他们准备三场(总统)辩论。但对我们这些想在工作场合、学校里或者是家里赢得辩论的人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我们请来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赛纳姆市的维克森林大学的两位专家——传播系教授艾伦·劳登和担任辩论总监的助理教授贾罗德·艾奇逊——为我们指点迷津。艾奇逊的第一条建议是了解你的观众。
贾罗德·艾奇逊:在了解辩论是成是败之前,你必须先了解你的听众或者评委。因此,在日常的辩论中,有人认为逻辑这个单一元素就会让自己占上风,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逻辑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论证形式。所以,你必须了解你的观众,以及对他们来说什么是即将到来的这场辩论的相关信息。
第二,找到一个能让现场每一个人——从全场观众到你的对手——都同意的“通用法则”。贾罗德·艾奇逊说如果你以这一法则为出发点辩论,“那么你不需要与基本的知识作斗争。”
第三,他说最好的辩论家也是最好的聆听者。他们聆听对手讲的话,而不只是重复自己的论点。
第四,他说,“在辩论过程中引用历史(事件)要非常谨慎。”有人认为用一个有力的历史事例来支持己方论点就能够赢得辩论。但对方可能提出其他历史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
艾奇逊:一个优秀的辩手总会说“好吧!你可能有一个有用的论据来支持你方观点。但我们有一个(影响)更深远的、更重要的例子来支持我方论点。”以此作为自己的优势。
nlc202309020411
Next, some advice about terms to avoid. Atchison: Where people tend to get in trouble is they try to use phrases like “always”or “never,”and we find these in our relational[相关的] arguments as well, that nothing draws the ire[忿怒] of an audience than an overstated[夸张的] claim. Because then all the other person has to do is to make a little bit more nuanced[有细微差别的] argument about wher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 particular argument or Plan A makes sense versus[与……相对] Plan B. So one of the major mistakes people make is they try to think that they’re arguing in absolutes[绝对真理] to sound more persuasive, when in actuality it comes across[给人……印象] as too ideological[意识形态的] and not nuanced enough.
Professor Alllan Louden says debaters should be careful not to underestimate[低估] their audience’s ability to follow the arguments.
Allan Louden: They’re kind of assuming the first-time audience that doesn’t know much, and they tend to pander[迎合], when in fact if you were to step it up a notch[等级] and actually say what your position was and defend it with support, etcetera[等等] would be well-received[受到欢迎的,被认可的].
In the end, he says, people have to make up their mind for themselves.
下面介绍一些需要避免的错误。艾奇逊:使人们陷入困境的往往是他们试图使用诸如“总是”或“从不”等短语,而我们发现这些现象也存在于我们的相关辩论中,没有什么比一个夸张的论点更能惹怒观众的了。因为那样一来,其他人所要做的就是为论点做些微调整,使其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特定的论点或“计划A”在与“计划B”的对抗中显得有理。因此,人们会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为了使论点听起来更有说服力,他们设想自己所辩论的话是绝对真理。事实上,这让人觉得过于意识形态,而且留下不够细致的印象。
艾伦·劳登教授认为辩论者应该小心,不要低估观众了解辩论的能力。艾伦·劳登:他们假定第一次听的观众知道得不多,他们倾向于迎合(观众)。但事实上,如果你提高自己的层次,确实地讲出己方论点、在事例的支持下辩论等等,那么你就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最后,他说,人们不得不自圆其说。
Louden: Ultimately[最终,根本] everybody persuades themselves, and the best message is that which solicits[怂恿] the person to whatever part of their cognitive[认知的]makeup[构造] says that this is a good idea. Typically people see things from a point of view, so you pick a language which is in their language and you argue from a perspective[观点] which says “This is to your advantage because,” things that they kind of agree with. People ultimately persuade themselves.
So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feel like you are losing an argument? Jarrod Atchison says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be willing to recognize what parts of your opponent’s arguments are persuasive.
Atchison: The best debaters in the country, from an academic[学术的] perspective and in our daily lives, are the people that can acknowledge what parts of their opponent’s arguments are correct, make sense, are persuasive—“however,” and then provide a warrant[根据] after the however that explains why their position is still more persuasive in the end.
如何进行辩论小技巧 第5篇
一、克服自己内心的胆怯。
害怕是人的天性,但在如战场一般的辩论中对方可不会心慈手软,越是胆怯,就越是给对方返攻的机会。
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你都要把他看做和自己一样。
我们可已采取以下方法克服内心的恐惧。
1.平视对方。
2.提高说话声音。
3.选择熟悉的场地做辩论。
二、失言而不失态。
每个人都有说错话的时候,特别是在对方干扰的情况下。
如果说错了话,这不必过于紧张,可以想一些别的事情,转移话题,从而忘记此事,这样不会影响接下来的辩论,也不会有所失态。
三、诱导他人。
辩论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让对方说出“是”吗?
我们要做得就是设圈套,加以诱导,最后使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
四、分析岔题。
如果对方突然转变了话锋,或者是有意引导话题向某个方面发展。这时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从而中了对方的圈套。
要善于分析问题,审视对方的目的。
五、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的关键在于“借”。
如何把对方攻击我们的言辞变成反驳其的证据,这就要看辩论者的经验和思辨能力了。 六、让其走你的路线。 很多人说这怎么可能。
这的确有可能,只是一点小技巧而已。
当我们话只说一半时,然后打住,另一半让对方说,这样他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这又正是你想要的,无疑为你增加了“底牌”。
辩论赛中如何反客为主的技巧 第6篇
辩论赛技巧之反客为主
辩论是一门口才与知识相结合的艺术,辩论过程中技巧性很强,需要辩论者熟练掌握很多技巧,下面小编在这里介绍其中一种常用的技巧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 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辩论技巧:自由辩论技巧 第7篇
自由辩论可根据每位辩手的的长项来分工,首先确认辩手个人的长项,如长于说理,长于说史,长于记忆,长于辨析,等等,则承担相应的问题来防守,这也不至于出现混乱局面或冷场。
一、自由辩论的基本技巧
1、合围技巧.假如对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辩手,不仅对方整个局面靠其支撑,且对本方威胁很大甚至本方队员对其有畏惧感,一对一的战术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采取合围技巧,即以全对的四个人的力量来围击、合击,从四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准他的问题,以守为攻,一般都会有效.只要他顶不住了,那对方的阵脚就会乱了,自然就会垮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实力甚至实力更强大的队员靠一两个回合是难以制伏的,因此要有韧劲,不可太急切,争取5、6个回合使其难于招架,提不出更尖锐的问题,内在的进攻力度大大减弱,才能有取胜的基础.
2、夹击技巧.就是对有的问题,有的队员采用二人夹击的方式来对待.
3、高压技巧.一般在辩论赛中,由于参赛队的实力比较接近,所以在自由辩论中容易出现同位推顶的情况,这一方面容易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不容易取胜.破解的办法是采用高位迫压防守.如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若此,对对方的问题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统照下盖的方式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思维位势稍逊一筹,从而内心产生动摇,攻击力也就随之动摇而弱化了.
4、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5、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6、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7、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绝佳的了.
8、短答技巧.岁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9、启导技巧.对于那些喜欢滔滔不绝有演讲欲而又容易动情、不易冷静理智的辩手,表现欲特盛的辩手,语词罗嗦繁复的辩手,在回答问题时不妨巧妙启发他的教导意识,任由其滔滔不绝地讲,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对方的规定时间.
10、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个人陈词与发问中的弊病与矛盾,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的矛盾,两个或数个人问题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与矛盾,使其问题本身站不住脚,防守便转为攻击,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11、激怒技巧.即是答问时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层进入情绪层,无法冷静,无从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乱自己心绪.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击,这是犯禁行为.
12、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3、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4、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5、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6、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7、联动技巧.即本方二人以上联动,回答问题问题时一唱一和,此唱彼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18、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19、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20、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21、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22、错接技巧.即有意错接问题,反让对方判断,以之主动防守.
23、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二、自由辩论的其他技巧
1、节奏把握:自由辩论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争锋剧烈,对抗性强,故往往呈现出很强的快节奏.一般而言,一强到底,一胜到底的队伍不多,这就需要有韧劲和力量持久才能取胜.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是先弱后强,欲擒故纵.其利在于先让对方强,以观察其底气,辨别其优劣,在制伏它.
2、避锋折锐:针锋相对,往往会陷于对峙和僵持.你针尖我麦芒,你推我搡,既不利于取胜,现场效果也不好.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不正面迎击,而是闪避一旁,轻轻折断其锋锐.这种闪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巧用智力,或侧击、或高压、或机智、或幽默,巧击要害,巧借场上效果来使对方退却.简言之,即以大智大巧而对,不以表面热闹、直硬相拼见高低.
3、时间把握:即从严把握本方时间,有意启导、引导对方在无意识中把规定时间及早耗尽,以造成缺席审判的情势,这对本方极为有利.
4、打乱阵脚:组织有序进攻,打乱对方的阵脚,使之兵未败而阵先乱,岂有不败之理?
辩论赛如何运用辩论技巧 第8篇
关键词:辩论模式教学,德育,教学法
0 引言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辩则明。学习需要思考, 作为心灵和人格教育的德育需要思, 更需要辩, 在思考、思索中领悟、觉醒, 在辩论、争辩中清醒、明白。因为德育不像自然科学, 有很强的知识性、理论性, 德育是启迪心灵、呼唤真善美的洗礼, 需要触动内心、打动灵魂, 所以这使得德育教学不似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 主要通过记忆、背诵等来达成教学目的。因为真正的道德伟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 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德育的教学任务在于启迪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之人, 启迪学生向善行善, 趋善避恶, 从思想层面使学生主动理解、认同, 并欣然接受, 进而践行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德育往往是强人所难, 让学生被动接受, 其结果是学生学习得不情不愿, 或者说起来头头是道, 做起来完全乱套, 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如何改变这种苍白无力的“说教式”、“灌输式”低效甚至无效的德育教学, 使德育教学更接地气, 变教师的单向行动, 为师生双向交流、生生多向思维碰撞, 从而触动学生的内心和灵魂, 使学生思想和行为得到升华, 使学生自觉成长为有德行之人?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辩论模式教学”的定义
在技校德育教学实践中, 笔者尝试采取了“辩论模式教学”, 效果不错。“辩论模式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德育课中的某一论题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就某一方面拟定正反两个观点,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展开辩论, 经过思考、争论、交流、体验等形式实现对问题的正确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德育修养和人文素养, 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进而为个体生命的长足发展提供源动力的课堂教学形式。
2“辩论模式教学”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 十六、七岁, 正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年龄阶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将引领他们终极一生的长足发展;其二, 作为新时期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 他们并不缺乏见识, 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 但网络环境的思想、言论、意识良莠不齐, 鱼目混珠, 他们需要增强甄别真伪的意识和能力, 他们需要澄清观点, 他们需要答疑解惑;同时, 这一年龄阶段的他们思维活跃、追新求异、不拘传统, 逐渐接近成年, 使他们力图宣示己见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3“辩论模式教学”的具体实施及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辩论题目:如在学习德育一第一课中“学习改变命运”的内容时, 先设置正反两方的观点:正方:学习改变命运和反方:学习不能改变命运,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立场, 然后分头行动, 各自搜集资料、案例故事等素材 (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 , 准备论据;课堂上, 让持正反方观点的学生依次上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并论证, 可口头论证, 也可借助多媒体来呈现论据来论证;最后, 由全班同学根据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说理内容的充分程度和个人辩论的礼仪形象等方面, 评出1-2名最佳辩手。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 辩论过程中, 要适当控制辩论气氛和节奏, 适当引导和点拨, 控制局面, 辩论结束后, 教师要予以点评。
正如道理不辩不明, 经过正反方同学的分别发言, 经过针锋相对的争论, 学生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 错误的观念得以纠正, 悟出了道理, 提高了认识, 其中的道理无需教师赘言。通过辩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相比传统的教师单向“说教式”课堂教学优点有三:一是真正触动了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德育落到了实处, 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认识正确清晰, 行动才会更坚定有力;二是调动了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 首先是课前搜集整理资料, 课堂上发言辩论, 课后总结反思, 从而使教育实现了连续性, 而不只是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变为双向和多向进行而不再是教师的单边行动;三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如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思辨能力和敢于发表己见, 大胆自我展示的自信、自主、自强等品质。“辩论模式课堂教学”可谓一箭三雕, 效果立竿见影, 学生易学易感, 学有所思, 学有所获。
4 结语
在进行“辩论模式教学”时, 要注意选取合适的辩论题目, 要注意选题的针对性 (现实性) 、争议性 (可辩性) 、时代性等,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 挖掘可辩需辩的题材, 不要为辩而辩。如笔者在进行德育一第二课“抵制不良侵袭”的教学时, 设置了辩论题目:一是“中学生使用网络 (手机) 是利还是弊?”二是“中学生早恋是利还是弊?”在进行第四课的“提高法律意识”的教学时, 在介绍了道德和法律两种社会治理手段后, 设置辩题:正方:人性本善, 要以德治国;反方:人性本恶, 要以法治国。通过辩论,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既要以德治国, 引导人们去恶向善, 自觉律己, 也要以法治国, 规范人们的行为, 惩戒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何成江, 李玉鸿, 吉文丽.创新德育理念增强德育实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01) .
[2]高亚琼.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辩论式教学”方式初探[J]中小学教育, 2011 (10) .
辩论赛如何运用辩论技巧 第9篇
辩论赛辩论技巧要领 第10篇
辩论技巧:如何进行自由辩论
1-坚持观点,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新手一进入自由辩论阶段,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忘记本方论点,被对方牵着鼻子跑。不管是自由辩论还是陈述、问答,都是为了证明本方观点,驳斥对方观点,而且是以证明本方观点为主,千万不能忘记,对方一旦连续发问,就手足无措,就顾着应付对方的提问,就会非常被动了。
2-提问。自由辩论的问题大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如果你认为那些精彩的问题,都是选手的临场发挥,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些问题,都是赛前充分准备,认真推敲,精心组织出的问题,准备的时候首先要自己尝试回答,能力允许还要推测对方可能怎么回答,根据回答进一步发问。这样的问题,辩论双方都可以提出,如果你想不到,那是你还没找对路,这是由辩题的特点决定的(双方都有可辨性)。提问,不能对方答了,就没事儿了,一定要继续进一步发问。发问的一方,往往占有主动权。对方如果回避不回答,就反复发问,同时别忘了说”第X次请教对方辩友,”
3-回答。回答对方提问,要如拨云见日,不被对方迷惑。看了上面一段,你应该会想到,对方精心准备的问题,必然很难回答,绝妙的问题甚至根本就是对方观点的论据,你一旦回答,就会反而证明对方。怎么办呢?首先要记住“证明本方观点才是第一要务”,回答的时候,也尽量使用本方的论证、论据,其次要拨云见日,从根子上找对方问题的毛病,最后,实在觉得难以回答,千万不要纠缠,顾左右而言他一下,对方再问,就说“我方已经很明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鉴于时间关系,不再重复。请问对方队友”。当然,有水平的评委一看就知道你输了这一阵,但是辩论赛交锋,是不能计较一城一寨得失的,最后胜利才是关键。
4-找错。揪出对方的漏洞,可能是辩论员最喜欢干的事情了,乐趣无穷,往往也能博得满堂彩。但是,一双敏锐的耳朵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就的,还需要不断练习。举几个常见的例子,逻辑错误:对方的论证过程不严密,前后矛盾,这就属于根本性错误了,揪出来就要一批到底,尤其是对方选手之间彼此矛盾。常识错误:对方犯了常识性错误,这就一定不能放过了
辩论的技巧知识
1.击中要害
俗话说的好,打蛇要打在三寸,就是说只有抓住了要点,攻击才能见效。论坛上的辩论,要在阅读完对方的文章,看清对方的观点后,要抓住对方观点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要害问题,才能给打蛇打在三寸上。
必要时要使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当对方的问题或观点自己无法回答,不要勉强去回答,那样不但会失面子,甚至可能导致辩论的全盘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同时要合理地“避虚就实”、“避轻就重”,既要善于在关键的问题上攻击对方,保护自己。又要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2.利用矛盾,扩大矛盾
由于论坛上辩论双方往往有许多斑油组成,在辩论过程中出现观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辩论中,也往往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扩大对方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自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之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3.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如果正面进攻效果较差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乱说或者乱答,在对方的观点上找到了一个缺口后,立即进行猛烈进攻,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防线,从而沉重打击对方。~4.李代桃僵
在辩论中,如果自己的观点或这证据有些不是强有力,可以充分运用“李代桃僵”的战术,所谓李代桃僵就是在和对方辩论中使用模糊概念与对方周旋,把自己某些说不清楚或者模棱两可的观点隐蔽起来,使之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的方法
1.必须讲究辩论的逻辑性
在辩论中,辩论的逻辑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使辩论显得严谨、条理,使自己的观点显得牢不可破。
在辩论中还应擅长进行归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明自己的见解,不要一说就是一大套并且不得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在辩论中是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样地,要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归纳对方的见解,否则往往会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只有在逻辑上善于归纳的人,才会在辩论中紧紧抓住对方的要害,有针对性地打击对方,使对方真正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辩论中需要使用归谬法。所谓归谬法就是沿着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谬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对其观点予以根本否定。对方的本来不明显或者小的逻辑错误,使用归谬法后就会使其错误被放大到妇孺皆知的地步,这样,往往能够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当然,归谬法的使用要注意适度性,如果运用不当,会给人以强词夺理的感觉。
2.尽量做到辩论生动形象和语言风趣
在论坛上本来大家就是释放精神压力,享受轻松人生,如果辩论过于生硬,缺乏活力和幽默,大家上网的意义就没有了,所以只有在辩论中融入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整个论坛的辩论才会充满活力,论坛上的人气才会旺盛。
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象例子,尽量少使用抽象的、教条的说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多多使用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避免使用枯燥无味的大白话。
用具体的、有据可查的数据取代经院式的说教,避免使用可能、大概、好像、应该、你想之类的不准确的词句。在辩论中,准确无误的数据往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能用数字说明的地方要尽可能用数字,因为数字只要有据可查,不管准确与否,对方往往无法反驳,也无法否定。
3.必须讲究进攻和防守的平衡
辩论犹如战斗,进攻和是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在辩论中辩护是防守,反驳就是进攻。
在辩论中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只讲防守,结果辩来辩去,战斗都在自己一方进行,对对方的观点根本不构成任何威胁,这样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二是只讲进攻,对对方提出的证据和问题,不敢正面回答和辩论,在心理首先已经胆怯,这样往往是自己还没有攻破对方的堡垒,自己却已经失去阵营。
辩论赛辩论演讲技巧 第11篇
思想是辩论场上“力量”的源泉,技巧是驾驭这股“力量”的手段,一场比赛当中,思想和技巧都围绕“辩题”展开。而气势则和“辩题”无关,气势源自辩手的意志,是辩论的灵魂。
首先说思想和技巧。辩论场上的“思想”和“技巧”是难以拆开来论述的,愚蠢的思想必将表现为苍白乏味的技巧;而精妙的构思往往可以把各种技巧都耍得有模有样。
举个例子,设想你现在站在学生会的会议室里,刚刚抽完一个签,签上面写着这一轮比赛的辩题“正:金钱是万恶之源”。你的脑海中也许马上就会浮现出诸如“兄弟为了宝藏而反目”“贪婪-指环王-尼伯龙根之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类的素材。如果你顺着这些思路想下去,不好意思,你已经踏上了失败的第一步,并且会一步步陷入“例证堆砌”的陷阱里,辩论场上你问出的中最多的问题就是“啊,你看张三,李四,和贪婪的王二麻子,他们的所作所为,难道不证明了金钱就是万恶之源吗?”对手只要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对,不能证明。”例证堆砌这种机械的思想孕育出了辩场上最愚蠢的发问方式“反问”。
拿到辩题之后,聪明的做法是“分析定义”。一个选择恰当的定义可以让你在整场比赛当中掌握主动,一个辩题当中定义也常常会成为双方交锋的战场。还是拿“金钱是万恶之源”这个辩题作为例子。“万”字的定义就基本决定了辩论赛的胜负。如果“万”解释为“一切”,那么辩题的意思就是“金钱是一切恶的根源!”这样的命题就很容易辩驳了,“一个强奸犯强奸他是为了钱吗?难道这不是恶吗?”诸如此类。如果“万”解释为“很多”,那么辩题的意思就是“金钱催生了许许多多的罪恶”这个辩题说起来就稍微好论证一点了,“卖淫嫖娼”“毒品犯罪”“侵略战争”等等例子都能用上了。再进一步,如果我们把“金钱”定义为“充满诱惑的利益”,那辩题就可以解释为“利益是诱发一切辩论赛辩论演讲技巧许多恶的根源”,那正方就更好打了,因为对方举不出任何一个与“利益”无关的“恶”。建议你看一看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决赛,那一场就打的是这个“金钱”的辩题,看完之后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对定义的争夺。所以,拿到辩题之后请一定要先思考一下:“这个题目当中有哪些字的定义是可以为你所用,哪些字的定义可以为对方所用的。”当然,辩题还分三类:①应然性辩题,就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倡导什么价值。“应该鼓励青少年见义勇为&不应该鼓励青少年见义勇为”这类辩题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怎么选择。②实然性辩题,事实是怎样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种辩题里面“特定词汇本’和目标词汇善’恶’”的定义非常重要。③比较性辩题,“__利大于弊&__x弊大于利”,这种辩题的分析中最重要的是“比较标准”,就是说凭什么说利大于弊的标准!
好了,当你分析完辩题之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论据整理。在这个阶段,你一定要铭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要说服的不是对手,而是场下的观众(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评委),而他们往往都很蠢’”作为当了很多次评委的资深蠢蛋,我可以很明白的告诉你,一个再厉害的评委在赛前对辩题的思考深度一定不及场上辩手的十分之一,而且他们一定不会全神贯注的听完所有的比赛,他们一定会开小差!所以你的论述一定要简单,一定要浅显,一定要好玩,在激烈的比赛中(特别是下午的场次,那时候评委特别困)抓住评委的往往不是精妙的逻辑(没工夫想),而是一段有趣好玩的话。比如说,有一次下午我去评一场比赛,双方的论述都淡而无味,我也听得昏昏欲睡,这时突然有个辩手说了一句“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一瞬间我就精神了,他之后的论述我就真真切切的听进去了。至于怎么好玩,怎么简单,就要看你们自己的造诣了。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比喻。举个例子来说,我想举一个“兄弟为钱反目”的例子。第一种说法“6月3日,在广西南宁发生了这样一起兄弟反目的惨案.......”,第二种说法“在一个狗窝里,有两只狗,他们是兄弟,哥哥的叫狗笨,弟弟的叫狗二......”,你觉得哪那个说法更能引起场下观众的注意呢?
辩论赛辩论小技巧 第12篇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如何组织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辩论 第13篇
一、选择好辩论的题目
如何选择辩题不仅关系到辩论赛的精彩与否, 还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而且课堂辩论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因此辩题的选择尤为重要, 设计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确定辩论题目。
1.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应当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辩题内容, 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设计好辩题, 让辩题赛成为一节课的精彩和高潮, 应该是最佳选择。比如以辛亥革命的成败为正反辩题, 不但突出了课文重点内容, 也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使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认识更加深刻。
2.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 倡导开放意识, 因此,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辩题能引起学生共鸣, 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比如在学到高新技术发展的历史, 特别是涉及网络发展的内容时, 可以设计“电脑网络的利与弊”的辩论题, 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对学生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可引发学生在课后的思考。辩题如果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也是很好的选择。
3. 总结比较性质的选题
在进行阶段性学习以后, 对于知识进行复习回顾, 从总体上把握了历史阶段性特征, 也可以设计辩论题目。比如, 在“必修一”政治模块“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的教学复习中, 教师可以设计比较辩题———中国君主专制与雅典民主制度孰优孰劣,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展开辩论, 在辩论中巩固知识。
4. 辩题难度应适中
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政治经验有限, 尤其是理论素养较低, 所以辩题的难度很重要, 既不应过于肤浅又不能学术性太强。从已有的经验来看, 对于有一定理论高度的辩题, 鉴于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有限, 学生的反应不太理想。因此, 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其难度应当适中。
二、如何实施好历史课堂辩论
1. 要安排好辩论时间
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适当的时间, 一般来说应该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之后, 在学生大体掌握知识线索的基础上进行。辩论赛的时间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 一般应掌握在10—15分钟, 不必过长, 其中包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5分钟。
2. 选择好学生评委
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委, 学生评委应有一定代表性, 比较公正客观。
3. 主持人的选择
教师可以作为主持人, 灵活处理辩赛中间出现的情况。比如出现冷场时, 教师可及时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 扩大辩论赛的参与面, 调节课堂气氛。再如辩论赛中出现了人身攻击或其他状况, 教师可及时制止, 以保证辩论赛的顺利进行。
4. 总结陈词
辩论赛结束前, 除了由正反两方各自进行总结陈词外, 更重要的是由教师作全局性的总结陈词, 这也是一节课的小结, 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一节课堂辩论课是否精彩, 除了正反两方的辩论出彩外, 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总结陈词是否精辟。
5. 引导和评价
要组织好一堂精彩的课堂辩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举足轻重。在学生辩论之前要加强指导, 规范学生的辩论方法和手段, 防止学生在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和纯粹的狡辩。辩论赛结束以后, 应该首先请正、反双方的辩手代表分别谈谈辩论中的得与失。然后, 作为主持人的教师要对整场辩论赛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点评内容一般包括正反两方的审题立场、论据、推理、辩驳技巧和仪态等方面。教师点评应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 对辩论中的精彩之处更要特别加以肯定和表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辩论中出现的明显史实错误、逻辑错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也要一一指明, 防止学生片面看待问题, 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只有这样, 辩论赛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培养辩论能力
1. 打好辩论的历史知识基础
要组织好课堂辩论, 工夫就要下在平时。先要做好辩论知识的准备。一场成功的辩论赛, 首先基于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储备。没有基础就谈不到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功底, 建立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 并且要学会灵活运用, 做到学以致用,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没有平时的历史知识积累, 很难想象学生会在辩论赛上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只有平时注重了训练和积累, 才可以为精彩的辩论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辩题选好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寻找一切可以查找资料的渠道和资源, 如图书馆、教科书、网络、社会调查甚至生活中的实物等, 为了证明一个论点, 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史实、实例进行论证, 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收集辨别信息, 也能够增长见识、强化记忆、拓宽知识面。
2. 培养辩论能力
辩论赛需要选手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论赛中辩手的辩论要出彩, 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搜集、占有新材料, 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 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平时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巧设问题,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洋务运动的利与弊、雅典民主制度的积极性与局限性、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优与劣等等, 历史学科中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 让学生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辩论赛还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等等。总之, 辩论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验,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袁兆桐主编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1]袁兆桐主编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2]蒋燕红《浅谈历史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09[2]蒋燕红《浅谈历史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09
[3]高敏《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3]高敏《中学历史情境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如何点评高中生的辩论赛 第14篇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度都会举行一次辩论赛。现把一些点评的方法分列如下:
一、按照评分内容的四大方面去评点
1.演讲内容:评价演讲内容能否紧扣主题,是否鲜明深刻,格调是否积极向上,这些是基本要求,很多辩论队都能做到,更重要的是要多加注意在内容的丰富性上。
2.语言表达:点评者对辩手在脱稿演讲、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当、表达流畅、反应敏捷、有针对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3.形象风度:展示辩论员们风度、气质、涵养的舞台就是辩论台。这就要求辩论员衣着得体,仪态大方,举止适宜,注意礼貌体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辩论不是吵架,一定要注意情绪的控制,注意自己的风度问题,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4.综合印象:由评委评价辩手的综合素质,可就个体选手评价(此项内容详见第四种评价方法),也可就整个队在整体配合、辩驳能力、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点评时可以从按顺序从“1.演讲内容”评到“4.综合印象”,先评价正方的一辩,然后到反方的一辩,再到正方的二辩……依次类推。或是有侧重点地选择其中较为突出的某一点或两点详细评价,其他简略评价或不评价。有较典型的地方,还可以做对比性的评价。
二、从辩论赛的五个阶段去点评
1.开题立论阶段的评价。辩论的双方辩题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这是辩论的特点。我们辩论时,就要做到使己方的合理性膨胀,淡化己方不合理性。同时,须发现、放大对方的不合理性,压缩对方辩题的合理性,以此使对方观点站不住脚,使我方获得主动。内容要破题立论,确立突出自己的优势空间,拥有自己的套路,紧围绕辩题。
2.攻辩阶段的评价。(略)
3.自由辩论阶段的评价。(略)
4.总结陈词阶段的评价。(略)
5.总体评价。(略)
三、从辩论中的几组关系分析评价
指导过1993年大专辩论赛的复旦队教练俞吾金教授,总结出在指导辩论或评价辩论时应注意的十种关系:
1.人格形象与辩论员形象的关系。2.自我表现与听众接受的关系。3.知己和知彼的关系。4.知识积累与辩论技巧的关系。5.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6.预定陈述与临场应对的关系。7.正与奇的关系。8.规范与描述的关系。9.收敛与发散的关系。10.辩论运思与哲学运思的关系。还有①可能与现实。②偶然与必然。③主流与支流。
点评者可以从中选一些关系项出来评价。由于这些关系中相当一部分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稍显深奥,所以不作更多的解析。
四、从辩论员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去评价
张蔼珠教授认为,辩论员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道德修养与人格素养。2.理性、逻辑素养。3.幽默素养。4.知识素养。5.意志力素养。6.风度素养。7.语言素养。8.整体素养,即以上各项的素养的综合表现。
五、可以按照论点的确立,论据、论证的使用三方面去评价
1.评价论点的确立是否利于攻防。点评者评价某辩论队能否对辩题从逻辑、理论、事实等多个层面分析、理解,对难点是否有较好的处理。同时也可以谈自己对辩题的理解。
2.评价论据的使用恰切与否。(略)
3.评价论证的严密与否。(略)
六、可以单纯地从辩论技巧去评价
1.移花接木。把一方的论点和材料顺势接上另一方的材料上,是为移花接木。
2.顺水推舟。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要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3.釜底抽薪。对方提出选择性问题,它能置己方于二难境地,无论己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应对办法是,抽出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的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攻,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此外还有诸如连续发问、巧设陷阱、反客为主、声东击西、攻其要害、利用矛盾、引蛇出洞、李代桃僵、借力打力等技巧。
七、根据辩题的不同类型去点评
辩论的题目,只有适合中学生与否,无所谓对错,只需要辩论者用语言去说服评委,赢得观众。在辩论时,有些辩题一般而言要兼有两种情况才较合常理,但说话不能模棱两可,辩论者必选其一,而且由抽签决定,这样就要求参加者学会思辩,使你所论的观点能自圆其说。中学生的辩题一般都是和校园生活、成长经历有关,是学生中的敏感、热点话题。如“机遇是成材的关键因素/机遇不是成材的关键因素”“代沟的产生责任在于父母/在于子女”“高分是高能的表现/高分不是高能的表现”“中学生不应该追逐时尚/可以追逐时尚”等辩题,它们对于学生来说有话可以说,我们老师也可通过倾听辩论,让我们方便与学生沟通,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对辩题涉及的问题,点评者也可据此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施加影响。
辩题一般可分为价值命题、事实命题和政策命题三种。价值命题一般是讨论某件事是否较好,如“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类命题注重逻辑推理能力,对辩题的背景知识有无通盘、深入的了解。事实命题是讨论某件事是否真实,如“娱乐节目充斥荧屏是文化的进步/文化的退步”。这类命题注重举例实证,评价论辩者能否掌握大量材料。政策命题是讨论某事该不该做,如”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它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需逻辑推理,又应有大量材料佐证,最好和国家政策紧密联系,所以论辩比赛中政策命题较为常见。评价论辩员能否根据不同命题的特点和要求来确定思路、建立框架、组织材料,最终形成自己的立场。在确定思路时能否知己知彼。对一个辩题,围绕正、反方立场,可以有多种理解。评价他们找出自己论证辩题的各种思路,找出对方可能出现的各种思路,尽可能地把双方可能的思路都逐一考虑,并找出应付之策的能力。
八、综合侧重点评
实际上,大部分的点评都是多种方法的糅合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在点评选手的逻辑,有的着重点评语言,不一而足,各有妙处。
辩论赛如何运用辩论技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