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改良措施范文
不同改良措施范文(精选9篇)
不同改良措施 第1篇
宁夏盐池县地处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带, 是宁夏唯一的牧区县, 该县中北部以黑沙蒿为优势种的草场占总面积的30%以上。黑沙蒿含有挥发性物质, 气味浓并有苦味, 适口性差, 除骆驼外, 其他家畜一般不食。在饲草缺乏时 (如早春) , 山羊、绵羊也采食, 但在盐池县以滩羊为主导产业的畜牧业中, 通过羊只采食利用此类草场的饲用价值较低。黑沙蒿抗逆性强, 是很好的固沙植物, 如何改良利用此类草场, 使其既能保持固有生态功能, 又能更好地发挥其饲用价值, 是目前干旱区荒漠化草场改良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试验通过研究以黑沙蒿为优势种的荒漠化草场的时空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提出改良措施, 达到发挥其饲用价值目的, 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区基本概况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7°04'~38°10'、东经106°30'~107°41'。盐池县北部风沙区地处我国大陆腹地, 位于毛乌素沙地西南缘, 处于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该区地貌类型复杂, 地形起伏较大, 土地类型以滩地、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沙丘地为主。由于远离海洋,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 年平均降水量仅为296.5 mm, 年际变化幅度高达30%以上;降水多分布在79月份, 这一时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5%以上;蒸发量为降水量的5~7倍。无霜期为124 d左右, ≥10℃年有效积温为2 945℃左右, 年日照时数为2 867.3 h,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 k J/cm2。该县最主要的气候特点是风多而大, 常出现沙尘暴, 最大风力可达11级, 多集中在11月份和翌年4月份, 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最常见风速为8~9 m/s (2 m高处) , 起沙风速为4.83 m/s (2 m高处) 。
2 试验设计
试验地位于盐池县花马池镇曹泥洼自然村南沙坡荒漠化草场, 主要优势种为黑沙蒿。选取未改良草场 (对照) 、旋耕改良草场和深翻改良草场为3个处理, 每个处理设3个平行样地。
土壤水分在干旱区用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水分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通过了解土壤水分状况, 掌握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 对于改善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4,5,6]。
在牧草主要生育期内, 于每月1, 15日, 采集0~100 cm土体样品 (10 cm一个层次, 共10层) , 测定土壤含水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年内各月1 m深土壤平均含水量、降水量、蒸发量等的变化规律 (见图1、图2、图3、图4)
由图1可以看出:土壤含水量从每年5月份开始至11月份经过3次大的变化过程。第1阶段起从5月初到7月底8月初, 历时3个多月, 土壤含水量达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在整个下降过程中, 6月初和7月中旬土壤含水量有2次较小幅度的回升。第2阶段是土壤含水量的回升过程, 从8月初到9月初, 历时1个月, 土壤含水量达到较高值。第3阶段是从9月初到11月初, 这2个月时间内土壤含水量经过一个下抛物线的下降到恢复的变化过程。从上述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得出:第一, 土壤含水量上升快, 历时1个月;第二, 土壤含水量下降时慢, 历时3个月;第三, 动态平衡从911月份。
用盐池县的多年降水与气候变化来分析这种变化规律的必然性。由图1、图2可以看出, 57月底, 在这个时段中出现“三升一降”现象, 即气温升、蒸发量升、降水升、土壤含水量下降。主要原因是该时段的蒸散量 (植物蒸腾量和地表的蒸发量之和) 远大于天然降水渗入土壤中的水量。忽略这个时间段的植物蒸腾, 单从蒸发量分析, 该时段蒸发量的增量远大于降水量。由图3可以看出, 46月份3个月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2倍以上, 从7月份开始快速下降, 即使下降也达到了5.21倍。从而导致土壤含水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8月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90倍, 在生长期内是最小值, 而降水量达到最大值, 土壤含水量得到了提升。这个阶段体现“两降两升”, 即气温下降、蒸散量下降、降水量提升、土壤含水量提升。
通过对从511月份100 cm深土壤平均含水量变化规律的分析可知, 在每年的5月份到8月初土壤含水量总趋势是下降的, 在此过程中又有2次小的回升过程;这2次回升过程的特点是回升很快, 在几天之内又开始下降。如果选择此时进行补播改良, 则出苗好, 但很难渡过下一个干旱期;因此, 最好的补播期应在7月中下旬, 进行抢墒播种, 出苗后迅速迎来8月份的土壤水分回升期, 确保补播牧草出苗后的小苗有充分保苗的土壤含水量。播期一定不能晚于8月中旬, 否则随着播种时间的推移补播牧草越冬率会逐渐降低。
3.2 年内各月间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以黑沙蒿为优势种的荒漠化草场不同月份各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总趋势与图1中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但各土层在不同月份的含水量变化规律各有特点。具体体现在:1) 地表以下至地下50 cm为第1种类型的变化规律, 可称作多变层;2) 地下50~80 cm为第2种类型, 可称作缓变层;3) 地下80~100 cm, 为第3种类型, 为相对稳定层。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详细分析如下。
3.2.1 以黑沙蒿为优势种草场地表到地下5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 地表至地下50 cm这5层土壤含水量随着时间变化有如下特点:1) 各层随着时间的变化与100 cm变化规律一致, 在1年内土壤含水量呈现一降、一升、一稳定的格局。降得慢, 升得快, 相对稳定适中。2) 在同一时间, 从地表向下一层土壤含水量出现有规律的增加, 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升高。3) 在每年的10月初至11月初5层土壤含水量一方面在逐渐上升, 同时相互间趋于一致。4) 地表到地下10 cm土壤含水量从6月中旬至8月上旬低于植物凋萎土壤含水量, 即地下>10~20 cm土层7月上旬和8月上旬土壤含水量有2次出现低于凋萎土壤含水量的现象。
根据此变化规律对此类草场进行改良。首先, 必须在7月中旬之前对所要补播的地块进行深翻, 等待时机进行播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 7月中旬以后补播的豆科牧草越冬率会快速下降;而禾本科牧草补播最迟不能晚于8月中旬, 否则越冬率会很低, 补播效果不明显。其次, 根据土壤越深相对土壤含水量高这一规律, 可以采取沟播或深栽的方法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第三, 可以在秋季和春季深栽灌木苗以改良此类草场。
3.2.2 以黑沙蒿为优势种草场地下>50~<10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见图7。
从图7可知, >50~100 cm土壤各层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没有地表到地下50 cm明显。一方面体现在这5层土壤含水量在同一时间里变化幅度小。这5层中的上面3层虽说变化幅度小, 但变化趋势与上5层相同。而下面2层的变化趋势则不同, 具体体现在从6月初至8月15日, 80 cm以上各层土壤含水量一方面在下降的总趋势下有2次小的回升, 但上面2层没有。另一方面, 8月初80 cm以上土壤含水量开始上升时, 下面2层还在下降, 8月中旬下面2层才开始回升。究其原因, 这段时间天然降水没有渗入下面2层, 植物根系继续对土壤深层水分进行吸收利用而造成的。直到8月15日天然降水达到了一定量级后渗入80 cm以下, 才对土壤水分的提高起到了恢复性的作用。
3.3 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由图6可知, 地表到地下10 cm土壤含水量从6月中旬至8月上旬低于植物凋萎土壤含水量 (2%) 。地下>10~20 cm土层7月上旬和8月上旬土壤含水量2次低于2.00%的凋萎土壤含水量。此时在不加任何保育措施进行改良的前提下, 补播任何牧草或者灌木, 成活的概率近乎于零。
通过旋耕补播、深翻补播与未加处理补播对比研究地表到地下50 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见图8) 可知, 深翻后地表至地下30 cm的土壤含水量高于未加地表处理和旋耕处理, 尤其是地下>10~20 cm的土壤含水量几乎是同层其他处理的2倍之多, 效果非常明显。
4 结论
1) 盐池县以黑沙蒿为优势种的荒漠化草场地表至地下1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在一年的511月份间经过“一降一升一动平”的过程, 时间上的特点是“降长、升快、动态平衡中”, 即57月份降, 8月份升, 911月份保持动态平衡。土壤含水量下降的这段时间中最好不要补播。如果需要补播最好在7月中下旬土壤含水量下降的后期进行。在10月份土壤水分动态平衡时因土壤墒情好, 可考虑深秋移栽。
2) 盐池县以黑沙蒿为优势种的荒漠化草场地下>10~20 cm土层7月上旬和8月上旬土壤含水量2次出现低于2.00%的植物凋萎土壤含水量。利用这一规律, 根据气象方面的中长期天气预报, 可在7月中下旬进行抢墒补播, 为得到理想的补播效果可提前深翻整好补播地。
3) 盐池县以黑沙蒿为优势种荒漠化草场从地表到地下50 cm土壤含水量随着时间的变化上层低于下层。根据这一规律可采用沟播措施利用, 土壤深层水改良草场。
4) 通过研究直播、旋耕、深翻处理后补播牧草对土壤含量的影响可知, 深翻能降低或消除植物蒸腾, 应采取措施保存草场的深层土壤水, 提高补播品种的成活率。深翻措施补播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七十六卷第二分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2]任宪威.树木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3]王立群.黑沙蒿生态生物学特性及群落地理分布规律相关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 16 (4) :95-97.
[4]沈振荣.水资源科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5]刘昌明, 王会肖.土壤-作物-大气界面水分过程与节水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盐碱地改良措施 第2篇
1、排水 对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灌水洗盐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3、种植水稻 在水源充足的盐碱地种水稻也是一项有效的改良措施,因为种植水稻后。通过长时间淹灌和。排水换,土壤中的盐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4、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地的通气、透水和养分状况,有机质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种植绿肥效果更好。
5、深耕深松 对盐碱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深耕应注意不要把暗碱翻到地表。
6、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7、合理种植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能力,因地种植.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向日葵、谷糜类、甜菜、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盐碱地面积近10亿公顷。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盐碱地资源面积约5.27亿亩,其中盐碱耕地0.88亿亩,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多年来一直从事盐碱地改良的中国农科院专家彦惠俊介绍说,近十几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以内蒙古为例,盐碱地耕地面积已近700余万亩。而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又以每年15~20万亩的.速度增加。在我国目前耕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发盐渍化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面积是提高粮食总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肥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其商业化程度的提高,生物肥以其对环境改良的绝对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一些研究人员在微生物领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丹路微生物有机肥针对盐碱地缺磷、少氮、多盐的特点,取得显著改良效果,成为改良盐
碱地中一员新的生力军。
彦惠俊介绍说,丹路微生物肥料在盐碱土的改良上之所以有成效,是因为丹路微生物有机肥选用的复合功能菌,含有多种高效活性菌株,菌株形成芽孢具有耐盐、耐热的特点。有益微生物菌群还具有固氮、解磷、解钾,抵制和抵抗病原菌的功能。有益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多糖,这些糖类物质是形成土壤团粒的粘结剂,团粒结构使得土壤疏松,切断土壤毛细管孔隙,增加非毛细管孔隙,使得盐碱土加速淋盐作用,抑制了返盐。有益微生物菌群在土壤中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加速了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对土壤碱性起到了中和作用,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北京丹路实业公司走进西部,在内蒙古的巴盟市进行试验示范。在土壤有机质含量0.68%,可溶盐含量0.441%中度盐碱地上,每亩施用40公斤微生物复合肥, 当年番茄喜获丰收,亩产达6600公斤,增产15.81%。土壤从中度盐碱地变成轻度盐碱地。在pH9的盐碱荒地上种植玉米,亩施微生物复合肥50公斤,配施二铵20公斤、尿素35公斤,玉米当年获得500公斤的产量,使原来的不毛盐碱荒地取得丰收。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活性,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性能,降低了土壤含盐量,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
不同改良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紫色土水土流失区
福建省宁化县地处闽江、赣江、汀江三江源头,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水土流失历史长、面积广、程度重、危害大,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62%,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更以宁化县西部地区的石壁、淮土2乡镇的紫色土水土流失面积大且集中、流失程度剧烈、治理难度大而闻名福建省,紫色土水土流失面积达1.7万hm2,占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48.3%。由于紫色砂页岩易风化,保水差,夏季地表温度过高,植被极难恢复。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也严重阻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加速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工作,笔者从2011年起,开展了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优化适宜于紫色土区域的治理模式,为大面积紫色土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禾口村37林班1大班4小班,E116°30′41″,N26°14′57″,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为18.1℃,极端低温为-8.2℃,≥10℃活动积温5.397℃,无霜期246d,年降水量1.71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试验地海拔350m,坡向东南,坡度10~15。土壤为侵蚀紫色土,无表土层,土壤肥力低,土壤有机质为1.07%,速效氮10mg/kg,速效钾80 mg/kg,速效磷痕迹量,p H值4.9,土壤容重1.37 g/cm3。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在试验区内分别设置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种植区、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种植区、坡改梯区与裸露地对照4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00m2(长20m×宽5m),各试验小区下方设2m3(长2m×宽1m×深1m)的沉沙贮水池,以收集流失的泥沙和径流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
2.2 试验方法
2011年3月15日,按常规种植方式分别种植百喜草和胡枝子,种植后及时浇水,种植15d后及时检查、补植,各小区种植后管理措施相同,不施肥。坡改梯采取前埂后沟,梯壁种植百喜草。对照处理为宁化县西部区裸露。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测定项目
测定项目包括降雨量、径流量、侵蚀量、林草生长情况(林草鲜生物产量、覆盖度)、土壤改良状况。
2.3.2 测定方法
径流量、侵蚀量。每次降雨后进行观测。
林草鲜生物产量。于每年的10月进行1次,草被产量测定在每个小区上中下选择面积为4m2(长2m×宽2m)的3个样方,每个样方刈割后称其鲜重。胡枝子产量测定是将小区内胡枝子全部刈割称其鲜重。
覆盖度测定。于每年的10月进行1次,采用对角线段法测定。
土壤养分测定。土壤样品于2015年10月采集,其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速效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速效磷采用硫酸高氯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区植被生长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坡改梯小区、百喜草种植小区、胡枝子种植小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分别为72.4%、82.0%、77.0%,鮮生物产量平均分别为3.0 t/hm2、15.4 t/hm2、15.5t/hm2。
3.2 不同治理措施对径流量的影响
从表2、图1可以看出,不同治理措施与对照裸露地比较,可不同程度的减少地表径流,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小区与裸露地比较径流量分别减少了为82.46%、25.03%、32.77%。
对各处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见,F值>F0.01(3 16),说明各处理间对径流量影响极显著。也就是说,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等不同治理措施对径流量有极显著影响。
3.3 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量的影响
从表4、图2可以看出,不同治理措施与对照裸露地比较,可大大降低土壤的侵蚀,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小区与裸露地比较侵蚀量分别减少了为99.67%、98.43%、98.99%。
对各处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从表中可见,F值>F0.01(3 16),说明各处理间对侵蚀量影响极显著。也就是说,坡改梯、百喜草、胡枝子等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量有极显著影响。
3.4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治理措施与裸露地比较,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坡改梯、胡枝子、百喜草小区的有机质分别为2.38%、1.75%、1.86%、1.07%,比裸露地提高了121.5%、63.6%、73.8%;速效氮分别为18mg/kg、21mg/kg、15mg/kg、10mg/kg,比裸露地提高了80.0%、110.0%、50.0%;土壤容重分别为1.08g/cm、1.19g/cm、1.25g/cm、1.37 g/cm,比裸露地降低了21.2%、13.1%、8.8%。但本研究中,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力较小,坡改梯、胡枝子、百喜草、裸露地分别为76mg/kg、78mg/kg、80mg/kg、80mg/kg。
4 小结与讨论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地表径流量,降低土壤的侵蚀量,但胡枝子对减少地表径流量影响力较小。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由于紫色土水土流失区植被稀少,仅少数马尾松“老头林”,表土裸露,采取以草先行的治理模式,能够迅速地提高植被覆盖度,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量和侵蚀量,从而控制水土流失。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氮的含量,改良土壤质地,从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但对速效钾含量影响力较小。据此在研究区进行土壤肥力状况评定时,可以利用有机质因子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简化指标。
参考文献
[1]范淑英,吴才英,曲雪艳.野葛及百喜草对红壤陂地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的效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192-193.
[2]左长清,李小强.红壤丘陵区陂改梯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4(6):80-81.
[3]喻荣岗.侵蚀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改良效果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2(7):40.
[4]徐明岗,文石林,高菊生.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1(1):76-77.
浅析盐碱地改良治理的具体措施 第4篇
浅析盐碱地改良治理的具体措施
摘要: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文中以岳普湖县为例解析盐碱地如何治理的措施.作 者:胡金成 石启龙 作者单位:岳普湖县水利局,新疆,喀什,810000期 刊: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Journal:SHANGPIN YU ZHILIANG年,卷(期):,“”(2)分类号:X7关键词:盐碱地改良 治理措施
不同改良措施 第5篇
1 研究区概况
盐池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 处于东经106°30'~107°47'、北纬37°04'~38°10', 全县南北长约120 km, 东西最宽为100 km, 总面积为8 661.3 km2。地势南高北低, 北临毛乌素沙地, 属鄂尔多斯台地, 南靠黄土高原, 属黄土丘陵沟壑第五副区。该区处于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带, 年平均气温为8.1℃, 年降水量仅为250~350 mm, 自西北向东南递增, 年蒸发量为2 100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 且年际变化率大[1,2]。
2 材料与方法
2.1 野外调查和采样
根据盐池草地分布情况, 选取8个有代表性的天然草场 (见表1) 设置调查样方 (草本1 m1 m, 灌木10 m10 m, 重复3次) , 记录样方所在具体位置 (借助GPS) , 按照“四度一量”草地调查方法测定植被组成和数量特征 (高度、盖度、密度、频度、产量) [3]、牧草采样。
注:*表示人工补播柠条带, 宽6 m。
2.2 牧草营养成分的测定
将采集到的牧草混合样粉碎, 用四分法缩样, 然后过100目筛制成分析样本。在试验室采用杨胜《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中的方法测定牧草样品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钙、磷含量。
2.3 牧草营养类型的评定
在实验室对混合草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得到各草地类型混合草样的营养成分数据。再根据K.Nehring氏公式[3]计算碳氮营养比, 按照全国草地营养类型的划分标准[4,5] (见表2) 对天然草地营养类型进行划分。
营养物质总量=粗蛋白质+粗脂肪2.4+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碳氮营养比= (粗脂肪2.4+粗纤维+无氮浸出物) ÷粗蛋白质。
3 结果与分析
3.1 天然草地营养类型分析
盐池退化天然草地主要类型牧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见表3。结合表2, 以采集的不同草地类型混合样分析结果为依据, 将这8个具有代表性草地群落划分为2种营养类型。
%
1) 氮-碳型 (NC) 草地。8个具有代表性天然草地中有3个属于氮碳型草地, 分别是以猪毛蒿+老瓜头+苦豆子、苦豆子+猪毛蒿+达乌里胡枝子、蒙古冰草+甘草为优势种的荒漠草原。该草地以荒漠化植被构成为主, 占优势地位的有猪毛蒿 (Artemisia scoparia) 、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 、老瓜头 (Cynanchnm komarovii) 、蒙古冰草 (Agropyron mongolicum) 、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等, 草群盖度为50%~70%左右, 平均草层高度为10~20 cm左右, 草产量在1 800~2 500 kg/hm2之间。这类草地的营养类型特点是蛋白含量较高, 在12.00%~13.22%之间, 粗纤维含量偏低, 适合牛、羊放牧利用。但是受重牧 (偷牧) 影响, 植被退化, 毒害草及家畜不喜食牧草比例增多, 如老瓜头、猪毛蒿、苦豆子等, 需要进行草场改良。
不同类型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见表4。
2) 碳-氮型 (CN) 草地。该类草地主要由温带典型草原类植被构成 (除人工柠条带及黑沙蒿群落) , 分布在海拔较高 (﹥1 600 m) 的地带。由于海拔高, 降雨量有所增加, 导致植物种类比较多, 占优势地位的植物主要有长芒草 (Stipa bungeana) 、戈壁针茅 (Stipa tianschanica) 、中亚白草 (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阿尔泰狗娃花 (Heteropappus altaicus)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达乌里胡枝子 (Lespedeza davurica) 等。这类草地的营养特点是粗蛋白含量偏低, 平均8.5%左右, 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 粗灰分含量较低 (6%左右) , 粗纤维含量高达25.4%~30.4%。草群盖度不一, 草层高度较低10 cm (不含黑沙蒿、柠条等小灌木及半灌木) , 鲜草产量在714.6~2 045.6 kg/hm2之间。沙边子黑沙蒿群落和下王庄柠条林群落是人工补播下的封育荒漠草原, 主要起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作用。
3.2 不同类型草场的改良与利用
3.2.1 大水坑李伏渠村典型草原
大水坑李伏渠村以长芒草+牛枝子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植被均匀、植被恢复良好, 大部分牧草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生育期, 可以轻度放牧。
3.2.2 大水坑新建村典型草原
盐池新建村以戈壁针茅+长芒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植被均匀, 草场向旱化方向发展, 生长有戈壁针茅、大针茅、茭蒿、银灰旋花, 植物多样性高。在重牧状态下草场 (如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兔唇花、远志、米口袋、细叶山苦荬) 可食牧草处在营养生长状态。存在的问题是重牧后优良牧草被羊只啃食, 长不起来, 如达乌里胡枝子、远志、米口袋、细叶山苦荬。建议此类草地严禁重牧, 封育2~3年后可进行以草定畜, 划区轮牧。
3.2.3 大水坑新桥村典型草原
盐池大水坑新桥村以长芒草+中亚白草优势种的典型草原处于缓坡丘陵区, 植被均匀, 长势良好, 盖度在70%以上, 鲜草产量达2 000 kg/hm2以上, 可以进行以草定畜, 划区轮牧;可镶嵌补加一定量灌木和柠条, 但增加柠条盖度不能超过20%, 否则影响土壤水分。
3.2.4 沙边子村黑沙蒿群落
植被类型以黑沙蒿+猪毛蒿+苦豆子及一些一年生牧草 (如狗尾草、画眉草) 为建群种, 总体植被盖度70%左右, 9月份时生物量高达1 550 kg/hm2;植被群落层次分明, 高层以黑沙蒿、苦豆子为主, 处于35~70 cm;中层为猪毛蒿, 处于15~30 cm;下层为一年生狗尾草、画眉草, 处于8~12 cm;地表层为苔藓和地衣;该类型草场生态防护效益好, 但经济效益差。夏季草场可食用牧草少, 在26%左右, 夏季不喜食牧草 (黑沙蒿、猪毛蒿、苦豆子) 所占比例大 (70%) , 建议补播柠条和杨柴等灌木。
3.2.5 柳杨堡杨寨子荒漠草原
柳杨堡杨寨子过渡放牧 (偷牧) 的荒漠化草原植被类型以苦豆子+猪毛蒿+老瓜头等牛羊不喜食牧草为主, 在重牧下相对不喜食及毒害草扩大了生存空间, 牲畜不喜食的苦豆子长势非常旺盛, 毒害草老瓜头长势旺盛, 草场结构处于很不稳定状态下, 建议禁牧及补播达乌里胡枝子及蒙古冰草等一年生禾本科牧草。
3.2.6 柳杨堡小东梁荒漠草原
柳杨堡小东梁以苦豆子+猪毛蒿+达乌里胡枝子为优势种的荒漠草原草场被过渡放牧 (偷牧) , 此类草场“级”很低, 从“等”来说产量还行, 多年的重牧 (偷牧) 造成毒害草和牲畜不喜食牧草 (猪毛蒿) 占的比例很大 (达48%) , 而可食牧草数量少, 株高低, 匍匐发展 (如达乌里胡枝子) , 一年生草本比例很小。建议:禁牧;隔带翻耕、补播柠条 (盖度低于10%) ;采用春浅翻和春旋耕措施提高中亚白草产量, 补播达乌里胡枝子和草木樨状黄芪等。
3.2.7 四墩子东滩荒漠草原
四墩子东滩以蒙古冰草+甘草+达乌里胡枝子为优势种的荒漠草原草场经过多封育, 草场恢复好, 植被组成多样化, 结构稳定, 植被盖度达到67%以上, 多年生牧草占80%以上, 一年生牧草所占比例很小, 优质牧草占主要建群种。优质牧草能够顺利完成整个生育过程, 能够形成种子, 如蒙古冰草、达乌里胡枝子等, 可以以草定畜进行划区轮牧。
3.2.8 下王庄南山坡荒漠草原
下王庄南山坡以柠条+猪毛蒿+达乌里胡枝子为优势种的荒漠草原牧草组成品种少, 结构简单, 因补播柠条密度过大 (2株/m2以上) 影响原生植被, 因柠条消耗水分问题只遗留下轴根型牧草, 淘汰掉了丛生牧草。牧草品种单一, 猪毛蒿、胡枝子和阿尔泰狗娃花加起来占90%以上。建议补播柠条, 密度不宜过大, 带距应在15 m以上, 再观察草地恢复演替情况。
4 结论
通过对盐池县8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退化天然草地牧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分析的, 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营养类型划分, 把这些草地分为2个营养型, 分别是碳氮型和氮碳型。天然草地白天禁牧, 晚上放牧 (偷牧) , 使原本粗蛋白含量较高的氮碳型草场群落优势种发生改变, 毒害草和不可食牧草增多。因此, 第一应加大禁牧力度, 封育草地, 从政策上对天然草地进行保护;第二应通过补播柠条等提高草场植被盖度;第三应通过旋耕、深翻措施补播禾本科牧草, 提高草场可食牧草产量。
参考文献
[1]赵丽莉, 李侠, 许冬梅.盐池县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变化[J].西北农业学报, 2013, 22 (7) :187-192.
[2]贺奇, 殷延勃, 曾乐.盐池四墩子荒漠草原拟步甲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 2013, 35 (6) :713-719.
[3]陈佐忠, 汪诗平.草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4]孟林, 张英俊.草地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不同改良措施 第6篇
关键词:夏洛莱,皮埃蒙特,利木赞,西黄F1,三元杂交
20世纪80年代初, 玉门市引进黄牛冻配技术, 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开展了西门达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工作, 到2000年累计产活西杂牛8万多头。为进一步推进玉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 发展商品肉牛生产, 玉门市从2001年开始引进世界优质肉牛品种夏洛莱、皮埃蒙特、利木赞等肉牛冻精, 开展了肉牛不同三元杂交组合改良效果初步研究试验。本试验根据农户和专业户不同饲养规模和育肥特点形成试验设计方案, 于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分别于黄闸湾乡泽湖村和昌马乡昌旺肉牛养殖小区进行了试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三元杂交父本的选择
从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引进夏洛莱、皮埃蒙特、利木赞等纯种肉牛细管冻精作为三元杂交终端父本。
1.2 杂交母本的选择
本试验在我市牛改工作显著的黄闸湾乡、昌马乡、玉门镇等3个乡镇选择农户饲养的发育正常、健康无病、体质、饲养条件基本一致的西黄F1作为三元杂交生产的基础母牛群。
1.3 试验处理
参试牛共32头, 分别选择6月龄的夏西黄F2、皮西黄F2、利西黄F2、西黄F1各8头, 随机分成2组, 每组16头。一组为舍饲加放牧育肥 (农户型) , 一组为全舍饲育肥, 试验牛全部采用公牛无去势育肥。对所选牛在6月龄、18月龄时进行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等指标的测量。18月龄时随机选择不同杂交组合、不同饲养方法的牛各3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所得数据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1.4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从2008年5月3日到2009年12月21日结束。预试期15 d, 正试期365 d。农户型 (舍饲加放牧) 试验在黄闸湾乡泽湖村进行, 全舍饲型试验在昌马乡昌旺肉牛养殖小区进行。
1.5 日粮配合和饲养管理
1.5.1 日粮配合组成:
日粮配合组成见表1, 表2。
注:相对增重指三元杂交牛 (F2) 与西黄F1日增重对照。
1.5.2 试验期的饲养管理:
牛只购入后, 预试期内进行驱虫、健胃、防疫注射及健康观察。试验期农户型和全舍饲型均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6~12月龄, 按活重150~350 kg, 平均日增重700~900 g的标准饲喂。全舍饲型每天饲喂干草5~6 kg, 青贮玉米秸秆4~5 kg, 混合精料2~3 kg;农户型每天放牧4 h, 饲喂青贮玉米秸秆2~3 kg, 混合精料1.5~2.0 kg。第二阶段为13~18月龄, 按活重350~550 kg, 平均日增重900~1 100 g的标准饲喂, 全舍饲型每天饲喂干草5~6 kg, 青贮玉米秸5~6 kg, 混合精料3~4 kg;农户型每天放牧4 h, 饲喂青贮玉米秸秆3~4 kg, 混合精料2~4 kg。每天饲喂两次, 先粗后精。
1.5.3 体尺测量:
12~14月龄测定日增重, 18月龄测定体重、其他体尺及屠宰性能。
2 结果及分析
2.1 体重及其他体尺
18月龄农户型条件下, 夏西黄F2、皮西黄F2、利西黄F2三元杂交牛平均体重较同龄西黄F1分别增加90.50、79.64和59.94 kg, 分别提高23.29%、20.50%和5.42%。全舍饲型条件下分别增加97.16、77.17和52.37kg, 分别提高21.43%、17.02%和11.55%。三个三元杂交组合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西黄F1组差异显著 (P<0.05) 。18月龄的各组合三元杂交牛的各项体尺指标较同龄西黄F1提高4%~22%。详见表3。
2.2日增重
12~14月龄夏西黄F2、皮西黄F2、利西黄F2日增重较同龄西杂牛明显提高。同一试验组增重三个三元杂交组合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与西黄F1组均差异显著 (P<0.05) ;不同试验组全舍饲型和农户型之间增重差异显著 (P<0.05) 。见表4。
2.3产肉性能
经屠宰测定, 农户型:夏西黄F2、皮西黄F2、利西黄F2较西黄F1屠宰率分别提高9.54%、8.75%、6.11%;净肉率分别提高6.05%、5.08%、1.96%;眼肌面积分别提高19.35cm 2、16.09cm 2、9.5cm 2。舍饲型:夏西黄F2、皮西黄F2、利西黄F2较西黄F1屠宰率分别提高8.47%、7.08%、4.9%;净肉率分别提高8.65%、7.08%、5.22%;眼肌面积分别提高17.90cm 2、15.38cm 2、8.69cm 2全舍饲型较农户型屠宰率提高了6.36%;净肉率提高了5.76%;眼肌面积提高了6.33cm 2。可见, 三个三元杂交组合组间差异不显著 (P>O.05) , 与西黄F1组均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5。
3讨论与小结
在三个杂交组合中夏西黄F2、皮西黄F2生长发育迅速, 增重最快, 以夏西黄F2表现最好, 皮西黄F2次之, 利西黄F2稍差。
经杂交改良后的三元杂交肉牛, 其体型外貌发生明显变化, 体格加大, 体躯增长, 体幅变宽, 臀部肌肉发达, 体躯肌肉丰满, 生长发育迅速、增重快, 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均明显提高。
不同改良措施 第7篇
1 主要障碍因子
2005年以来, 依靠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助资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 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沿江灰潮土耕地地力调查, 基本掌握了该土壤基本特征。
1.1 土壤结构不良
灰沙 (田) 土类剖面黄 (砾) 沙层, 剖面21~51 cm出现漏水漏肥的砾沙层, 黄沙 (田) 土剖面19~25 cm为一层黄沙, 保水保肥性差, 氮、钾流失很大。泥沙 (田) 土、灰沙 (田) 土、黄沙 (田) 土物理性砂粒含量77.82%~94.50%, 犁底层不紧实, 故出现漏水漏肥现象, 特别是钾素流失严重;水田由于粉砂含量高, 易淀浆板结。
1.2 缺磷少钾
漏水漏肥的砂性土, 不仅保肥能力差, 且易淀浆板结, 供肥能力也差。由表1可以看出, 灰潮土有机质、全氮较缺, 速效磷、速效钾缺。灰沙土速效钾平均含量只有41 mg/kg, 地力无后劲, 作物产量低。泥沙土、灰沙土、黄沙土田旱地的氮素较缺、磷素很缺乏, 全氮含量一般在0.1%左右, 速效磷含量小于5 mg/kg, 土壤肥力低, 保肥性能差, 作物生长易发生早衰。
注:有机质、全氮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值单位为g/kg。
1.3 硼硫不足
由表2可以看出, 沿江灰潮土普遍缺硼, 土壤硼含量最大值低临界值3.9 mg/kg, 硼对该地区的油菜、棉花等作物的产量形成成为限制因子之一;调查中, 土壤硫含量的平均值15.10 mg/kg, 属潜缺, 局部地区缺或极缺[2,3], 增施硫肥或成沿江地区棉油增产的措施之一。
1.4 重金属镉偏高
由表3可以看出,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产地要求的标准值, 沿江灰潮土土壤中的铅、汞、砷含量背景值均低于背景值, 而土壤中镉的含量超背景值。
2 施肥改良研究
2.1 增施沼肥对沿江灰潮土改良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贵池区秋江圩蔬菜基地, 试验田块地势平整, 肥力均匀, 排灌方便;试验土壤为灰沙泥土, 土壤有机质27.9 g/kg、全氮2.10 g/kg、速效磷10.1 mg/kg、速效钾98 mg/kg。 (2) 试验材料。试验沼渣由安徽池州市华丽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提供, 以猪粪为原料;沼渣养分含量:有机质356 g/kg、全氮10.35 g/kg、全磷6.87 g/kg、全钾10.32 g/kg、速效氮1.98 mg/kg、速效磷2.85 mg/kg、速效钾1.61 mg/kg;供试蔬菜品种为南京兴农公司生产的金米粒A6黄瓜。 (3)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 分别为沼渣+习惯施肥、习惯施肥, 以不施肥作对照, 随机区组排列。
2.1.2 结果与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 与习惯施肥相比, 增施沼渣15 t/hm2的土壤有机质增加0.3 g/kg, 全氮增加0.02g/kg, 速效磷增加1.1 mg/kg, 速效钾增加2 mg/kg, 尤以提升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更为明显;由此可见, 施用沼渣作基肥, 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 培肥地力。试验同时表明, 沼渣处理小区黄瓜折合产量48 225 kg/hm2, 较习惯施肥增产3 450 kg/hm2, 增幅7.7%。经方差分析, F=848.2>F0.05=6.94, F0.01=18.0, 达极显著水平。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5%LSD=9.45;1%LSD=15.6) , 结果表明, 沼渣处理较习惯施肥、不施肥处理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经济效益分析表明, 施用沼渣处理的产值为24 112.5元/hm2, 净产值23 218.5元/hm2, 较习惯施肥增值1 725元/hm2, 较不施肥对照增值9 066元/hm2。
2.2 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对沿江灰潮土改良的影响
通过“3414”完全试验, 采用肥料函数效应法, 建立氮、磷、钾最优施肥模型, 对确定沿江灰潮土上棉花或油菜的氮、磷、钾最佳施用量、最佳配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 从而有利于实现因土施肥, 促进作物均衡、全面增产, 维系土壤养分库入出平衡。
2.2.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东至县大渡口镇裕丰村, 供试土壤类型为灰泥土。 (2) 试验材料。供试棉花品种:鄂杂棉16号, 目标产量1 950 kg/hm2。 (3) 试验设计。根据当地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施肥水平及栽培条件, 确定最佳施肥量的2水平近似值:纯N 300 kg/hm2、P2O5120 kg/hm2、K2O 270 kg/hm2, 3次重复, 14个处理, 共计42个小区。
2.2.2 结果与分析。
通过不同肥料配比分析, 确定N3P2K2为最佳配比, 差异达显著水平 (F=18.003 7**) ;同时, 对单一肥料效应分析表明, 钾素对产量影响明显, 磷次之, 而氮的增减产效应较小;肥料的互作效应表明, N、P之间的互作效应方程达显著水平 (F=31.028 8**) , N、K之间的互作效应方程达极显著水平 (F=86.313 8***) 。由此看出, 在足施氮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 有利于棉花增产;通过对N、P、K施用量三元二次回归方程:Y=66.425 9+1.490 1N+1.523 3P+0.156 3K-0.019 4NP+0.018 3NK-0.034 3PK-0.019 4N2-0.022 5P2-0.006 1 K2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 方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F=64.891 3**, 复相关系数R=0.996 6, 标准误差为1.604 2;通过模拟运算, 并结合肥料、皮棉价格, 确定最佳经济施肥量:纯N 437.25 kg/hm2、P2O5171.6 kg/hm2、K2O 59.7 kg/hm2, 皮棉产量1 537.05 kg/hm2。
2.3 酌情施硫硼肥对油菜生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镇同乐村。 (2) 试验设计。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施硫 (氮磷钾总养分纯量与习惯施肥相同, 硫磺45 kg/hm2) 、习惯施肥, 以氮肥减半作对照,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5 m2。
2.3.2结果与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 施硫处理对株高有显著影响, 与习惯施肥、对照相比, 分别增加4.3、3.7 cm;同时油菜的分枝数显著增加, 一次分枝数较习惯施肥、对照分别增加3.7、2.0个/株。由此说明, 硫可促进油菜生长和分枝发育, 利于构建丰产群体;施用硫肥利于提高油菜产量, 且达极显著水平, 实收产量较习惯施肥、对照分别增产13.9%、23.4%;增收效益十分明显。此外, 近年来一系列的试验和应用实践表明, 施用硼肥对油菜健壮生长和产量的形成也有较好的效应, 并已被越来越多农民接受, 且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为该区域的油菜的稳产、持续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LSD0.05=0.21 LSD0.01=0.34。
2.4 配施膨润土对蔬菜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沿江灰潮土也是沿江地区生产蔬菜重要的土壤资源, 由于该土壤重金属镉偏高, 对蔬菜食用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采取针对改良措施抑制蔬菜吸收或降低土壤重金属镉含量尤为迫切。
2.4.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池州市佳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贵池区梅龙镇桐梓村) , 试验地土壤为灰泥土。 (2) 试验材料。供试作物为小白菜和小青菜, 供试肥料为膨润土。 (3) 试验设计。试验设2个处理, 分别为习惯施肥 (氮磷钾总养分纯量与习惯施肥相同) +膨润土1 125 kg/hm2、习惯施肥, 5次重复。
24.2结果与分析。
考察了施用膨润土的增产效应, 经t检验 (单次标准差Sd=21.95均数标准差Sd=11.0 t=3.6) , 施用膨润土的处理与习惯施肥的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同时重点考察了施用膨润土对小白菜吸收重金属镉的影响。由表6可以看出, 施用膨润土对小白菜吸收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施用膨润土处理小白菜镉含量0.10 mg/kg, 较习惯施肥的小白菜低0.02 mg/kg, 由此可见, 在小白菜生产上, 施用膨润土可降低小白菜镉含量, 提高了小白菜的食用安全性。
3 结论与讨论
(1) 沿江灰潮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增施有机肥, 尤其是优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含量、增加土壤速效养分、维持或提高耕地土壤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2) 坚持以施有机肥为基础, 增施磷钾肥、实行氮磷钾相配合, 并酌施硫硼肥, 有利于沿江地区的棉花、油菜等作物的均衡增产, 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3) 膨润土对氮、钾肥等易溶肥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而对磷肥等难溶肥有促释效果, 对重金属有吸附性致作物吸收减少的效果[4,5,6]。在沿江灰潮土上推广应用膨润土, 可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化肥利用率, 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性。
摘要:根据灰潮土土壤特征, 采取针对性的施肥方式, 对灰潮土的培肥改良及其农作物的均衡增产具有明显的功效。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 增施沼渣15 t/hm2, 土壤有机质增加0.3 g/kg, 全氮增加0.02 g/kg, 速效磷增加1.1 mg/kg, 速效钾增加2 mg/kg;运用函数效应法, 确定氮磷钾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量, 皮棉产量达1 537.05 kg/hm2;坚持因土因植制宜, 酌施硫硼肥, 对平衡土壤硫硼营养及油菜等作物生长发育、产量的形成均有积极作用;试验同时表明, 与习惯施肥相比, 配施膨润土1 125 kg/hm2, 小白菜镉含量减少0.02 mg/kg, 提高了小白菜的食用安全性。
关键词:施肥方式,改良,灰潮土,膨润土
参考文献
[1]吴新德, 戴延寿.安徽池州地区冷浸田的综合改良[J].土壤, 1996, 28 (2) :62-63.
[2]胡正义, 张继榛, 李若清.长江冲积土壤硫肥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1997, 25 (1) :26-27, 32.
[3]张继榛, 竺伟民, 章力干, 等.安徽省土壤硫现状研究[J].土壤通报, 1996, 25 (5) :222-225.
[4]潘炎烽, 谢华丽, 周春晖, 等.吸附性矿物膨润土对肥料的控释作用初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6, 34 (4) :393-397.
[5]陈义群, 董元华.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生态环境, 2008, 17 (3) :1282-1289.
不同改良措施 第8篇
目前, 对于开发利用盐碱涝渍荒地, 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改良、节水灌溉、水利改良等。暗管排水技术是国际上应用较广的水利改良措施, 是通过在地下埋设有孔的排水暗管, 控制地下水位, 排除土壤中过多的水分, 通过灌溉、淋洗等手段去除土壤中过多的盐分, 并防止盐分在土壤表层聚积, 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土环境[1]。该技术具有节省耕地, 排盐效果好, 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减少维护费用等优点, 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应用。而由于暗管降渍排盐效果受到暗管布设模式、土壤特性、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盐渍化种类及程度等因素制约, 还需考虑当地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 因此其技术实施具有地域性。本文阐述了暗排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同时对我国不同类型盐碱涝渍土壤的暗管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改良效果及基于暗排下的水盐运移特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并提出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1 我国暗排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暗管排水是相对于明沟而言的。长期以来, 我国农田普遍采用明沟排水, 明排存在沟坡不稳定、沟道淤积、占用耕地、易生杂草等诸多问题。20世纪60年代, 河南、江苏等省率先开展暗管排水试验, 目的是为了解决农田排涝问题。此后, 该技术逐渐由排水发展至降渍排盐双重功能, 并作为我国改良土壤盐渍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 在滨海盐碱土、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土、苏打盐碱土、大棚次生盐碱土、涝渍地土等不同类型土壤的多个地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研究。
随着暗管工程技术的逐步成熟, 暗管铺设方法已由手工铺设发展为机械铺设, 排水管材也由波纹塑料排水管取代了最初应用较广的水泥管、陶管, 排水管外包过滤材料由传统的砂砾滤料发展为土工织物[2]。1999年, 我国编制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3], 对暗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作出明确规范。
目前, 暗排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集中在基于暗排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模型模拟、暗管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排盐降渍工程技术条件优化、排盐降渍效果及效益分析等问题。
2 暗排技术在不同类型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2.1 滨海盐碱土
沿海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海水侵渍, 致使土壤中Cl-含量高, 因而形成滨海盐碱土, 其具有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土壤盐分重、土壤水盐季节性变化强烈等特征[4]。对于滨海盐碱地的暗排技术应用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起, 近年来在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针对滨海盐碱土改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张兰亭等[5,6,7]对山东粉沙壤土盐碱区19781984年规划设计的万亩暗排试区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改良效果、适宜条件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果表明:暗排可增加排水排盐量, 降低潜水位, 提高土壤排蒸比, 加速土体脱盐和潜水淡化, 增产粮棉, 防止粉砂壤土明沟塌坡, 是改良滨海盐土的有效途径。魏开基等[8]于19841986年在辽宁盘锦轻度盐渍型水稻土区埋设泥烧瓦管进行排水试验得出结论:暗管排水比明沟排水稻谷增产9.1%~18.0%, 且当埋深或间距一定时, 间距小或埋管深的地块增产效果更佳。
暗排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条件优化, 特别是暗管的埋深、间距及管径的确定, 是改良效果的关键。周明耀等[9]和刘永等[10]分别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得出滨海盐碱区最佳暗管布设模式为间距15 m, 埋深1.1~1.4 m。张金龙等[11]通过田间试验, 验证了漫灌淋洗期间排水暗管间距对滨海盐土淋洗脱盐效果影响较大, 结果表明, 吸水管埋设间距越小, 排水排盐效率越高, 且土壤脱盐较均一。
近几年, 暗管埋设条件下的水盐运移模型模拟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运用模型模拟暗排条件下的水盐运移情况, 并结合田间试验, 不仅能够合理地优化工程技术参数, 同时可对排水脱盐效果进行预测。张金龙等[12]把暗管排水条件下盐碱土冲洗改良水分运动视为二维稳定流, 运用Vedernikov入渗方程、Van der Molen淋洗方程、水量平衡方程等推求盐碱土灌排工程改良暗管间距、淋洗定额等技术参数, 提出了适应天津市滨海新区自然环境的灌排改良工程技术参数估算方法, 指出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灌排时间和脱盐目标, 确定合理的暗管间距, 以降低综合改良成本。
张月珍等[13]运用溶质运移理论分析了脱盐标准与冲洗时间及冲洗定额之间的关系, 研究了暗管工程设计参数 (埋深、间距、管径) 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模型, 从而确定了滨海盐碱地区暗管工程设计参数, 并在典型滨海滩涂盐碱地莱州市开展了实地试验。刘浩杰等[14]应用DRAINMOD模型对河北沧州近滨海暗管排水排盐试验区 (暗管埋深1.2 m, 间距30 m) 的地下水埋深进行模拟, 并对不同控制性排水方案下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刘文龙等[15]也应用该模型模拟黄河三角洲暗排系统排水效果, 并提出“浅密型”布设模式。张展羽等[16]利用典型滨海盐碱地区实测土壤、气象、作物等资料, 用DRAINMOD模型对不同排水暗管布置方案的地下水埋深进行了长序列模拟, 并在模拟率定参数的基础上, 用DRAINMOD-S模型对0~80 cm土壤层剖面含盐量进行了模拟。金斌斌[17]在上海市郊农场的田间排水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暗管排水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作为耦合变量, 构建麦田水盐运移模型, 同时结合非稳定流计算公式和经济效益指标, 提出麦田排水暗管布局的二维非线性规划优化模型, 继而确定出长江下游滨海地区满足麦田降渍脱盐标准最优布局。
谭莉梅、刘慧涛等[18,19,20,21]在河北滨海盐碱地区开展了基于暗排技术的系统性研究。包括运用GIS和RS技术, 估算暗排技术实施区域耕地面积潜在增量及耕地增产潜力;针对该区域降水特征及其对暗排技术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针对该地区的农业特点和作物限制因子, 根据生态工程原理, 整合适合该区域的农田生态工程技术手段, 最终提出“补水增盐洗盐养分流失土壤培肥”的年周期模式。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区也引进荷兰的暗管改碱技术, 开展了以暗排技术为核心, 结合生物治碱、深松隔碱、蓄淡压碱等治碱方法, 辅以相配套的种植模式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工程[22]。
2.2 内陆盐碱土
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量大且干燥少雨, 土壤中上升水流占优势, 淋溶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 因而形成具有地表积盐剧烈、盐分组成复杂等特点的盐碱土。内陆地区基于暗排技术的盐碱地改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3], 主要集中在新疆、宁夏和甘肃等地的灌区。
多位学者[24,25,26,27]开展了田间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均表明, 干旱盐碱区暗排技术在排水脱盐、淡化地下水及作物增产增收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明沟排水, 且暗管埋深1.5~2.0 m, 间隔50~70 m为宜。虽然暗排一次性投资大, 但其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清淤、方便田间机械作业、增产增收等优点, 并可长期受益, 且投资成本4年内可全部收回。
由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 近年来, 将明、暗排水技术与灌溉技术相结合, 形成“节水灌溉排水脱盐水资源再利用”的农田管理模式逐渐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孙建书等[28]利用HYDRUS-1D模型对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进行一维数值模拟, 分析比较了节水和常规灌溉、暗排和无排水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该研究成果从盐分调控的角度, 论证了在宁夏银北灌区暗排条件下实施节水灌溉的可行性。孟江丽[29]运用MODFLOW模型和HYDRUS模型对新疆阿瓦提县丰收灌区农田中的水盐运动进行模拟, 分析了灌溉水量、地下水位、土壤质地等特征因素对土壤盐分、作物长势的影响, 并通过完善排水系统, 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灌溉、脱盐和满足作物生长的用水量, 以及有效的排水规划方案。代涛[30]在甘肃疏勒河灌区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2.3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
松嫩平原地区由于春季干旱、表土积盐, 夏季降雨集中、排水不畅等原因, 最终形成苏打盐碱土。此种盐碱土不仅盐碱性强, 而且透水性较差, 如果仅应用暗排技术, 势必会影响排盐效果。因此, 必须将暗排技术与其他土壤改良技术相结合[31,32]。
王涛等[33]将暗排技术与土地深松相结合, 在管理模式一致的条件下, 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暗排条件下, 土地深松处理能提高土壤的渗透性,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且深松0.6 m的处理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好。安丰华[34]研究了不同埋深和间距对苏打碱土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暗管埋深0.8 m、间距5 m的处理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好。李明敏[35]研究了基于暗管和深松条件 (埋深0.8 m、间距5 m、深松0.6 m) 下MM、OSJF、K-OS、PT等4种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及水稻生长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紧实度, 增大土壤渗透性, 有利于苏打盐碱土的改良。王涛等[36]监测了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20112012年间地下水位、p H值、电导率、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得出了暗管能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而且随着暗管洗盐排碱及种稻的进行, 地下水p H值、电导率、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 地下水水质逐渐改善的结论。
2.4 涝渍地土壤
涝渍地是由于地势低洼所导致的常年或季节性滞水的低产农业用地, 其土壤具有湿黏、温度偏低、缺乏有效养分、含还原性有毒物质等特点, 且地下水位较浅, 作物生长受到抑制[37]。我国涝渍土壤的暗排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主要集中在湖北、广东、广西、安徽、上海等渍害严重地区。
多位学者[38,39,40,41]开展了田间排水降渍效果试验研究, 结果均表明:应用暗排技术可降低地下水位、加快降雨过后的地下水回落速度、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排出含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毒水, 从而使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关庆滔等[42]指出由于黏土类渍害土壤具有胶体含量高及随含水量变化产生干裂膨胀的特点, 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暗管排水, 还应当利用其失水干缩的特性, 将暗排技术与湿润、露田、晒田等田间管理方法相结合, 以达到改土目的。
考虑到排水降渍要求, 水、旱作物种植种类及土壤黏重程度的差异, 各地区暗管的埋深、间距有所不同。张思农等[43]运用田间经验数据和理论公式方法, 同时考虑工程成本, 得出上海郊区的青紫泥水稻土最合理的暗管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8~1.0 m和15 m。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稻田排水暗管埋深为0.6~0.8 m, 间距14~20 m。湖北省四湖流域根据当地特点, 并按水旱轮作模式设计方案, 采用排水暗管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8~1.0 m和16 m[44]。
许多学者证实了暗排技术可加快降雨过后的地下水回落速度, 但也加剧了化肥和养分的流失。张瑜芳等[45]在湖北江陵的丫角试验站和上海市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了淹水稻田在排水条件下氮流失试验, 研究表明:暗管水中氮素流失主要为NH4+-N, 排水和施肥量增加均会导致氮流失量增加, 特别在施肥1~2 d后, 而无施肥期间氮素流失量较低。因此, 渍害田暗排需做到合理控制施肥后的排水时间和排水量, 减少肥料流失对水环境的污染[46]。刘培斌等[47]在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排灌试验站的试验结果表明, 稻田施肥后7 d内按10 mm/d的排水强度连续排水, 第8~15天停止排水, 此后按正常排水强度排水, 这样可以省水、保肥和提高氮肥利用率,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最小。可应用暗管控制排水方式, 通过在排水出口处安装控制装置增加或减少排水量, 减轻由农田过度排水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也是近年来暗排技术的研究热点问题[48]。
2.5 设施盐渍化土壤
由于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 土壤温、湿度及通气状况较特殊, 加之设施栽培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等特点, 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49]。目前, 对于温室大棚等设施应用暗排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
张洁等[50]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 研究暗管排水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埋设暗管可降低土壤的EC值和体积质量, 而使总孔隙度升高;番茄单果质量和产量均提高;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7 m和8 m的布设模式土壤盐渍化改良效果优于0.4 m和6 m的布设。张喆瑜等[51]也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证明了暗排对改善番茄外观和品质的作用。周复雄等[52]对控制排水2个月后的大棚土壤盐分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土壤脱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呈正相关, 随着控制深度的增加, 地下水埋深增大, 土壤盐分脱减量变大。
陈林等[53]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 应用水管理软件DRAINMOD模拟各种大棚农田水管理措施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灌溉和暗管排水的基础上, 在高温多雨时节揭棚淋雨并控制排水, 是比较理想的设施土壤改良措施和水管理方案。他们还应用DRAINMOD软件, 以SEW30、0~60 cm土层盐分脱减率及排水量作为评价指标, 比较不同暗管控制排水深度及灌水量模式的土壤改良效果, 分析研究地不同降雨水平年的水管理措施[54]。结果表明:丰水年, 以排涝为主, 控制排水深度在0.8 m, 无需加大灌水量;平水年控制排水深度在0.5 m, 无需加大灌水量;枯水年控制排水深度在0.5 m, 需加大灌水量10%来淋洗土壤盐分。
3 暗排技术发展方向
由于暗排技术具地域性特征, 各地区的排盐降渍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不宜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但可按土壤类型分类, 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 制定具有地区适宜性的暗排及相应配套技术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程。
虽然多地区开展了针对基于暗排技术的排灌模式研究, 但将暗排技术与其他耕作制度整合, 形成排灌技术及耕作制度相配套的农田生态工程技术体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因地制宜, 形成与暗排技术配套的耕作制度和灌溉模式, 同时考虑降雨、地下水的季节性规律, 以及技术实施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切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最终实现作物生长与土壤水盐变化耦合, 以达到改良土壤、增产增收的目的。
摘要:暗管排水排盐技术近年来在我国被应用于开发盐碱涝渍荒地及改造中、低产田中, 该技术具节省耕地, 排盐效果好, 有效控制地下水位, 减少维护费用等优点。本文阐述了暗排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对我国不同类型盐碱涝渍土壤的暗管工程技术参数确定、改良效果及基于暗排下的水盐运移特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 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同改良措施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3月-2013年3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00例, 均为女性, 年龄33~81岁, 中位年龄45.8岁。均行手术治疗, 无放疗和化疗。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84例 (84%) , 导管内癌3例 (3%) , 浸润性小叶癌5例 (5%) , 髓样癌1例 (1%) , 黏液癌1例 (1%) 。TNM分期:Ⅰ期28例 (28%) , Ⅱ期53例 (53%) , Ⅲ期19例 (19%) 。全部病例均经术前或术后病理确诊, 其中合并糖尿病14例 (14%) , 高血压15例 (15%) , 其余71例 (71%) 无特殊基础疾病。所有患者按手术刀不同分为双刃刀组和电刀组, 每组50例, 其中电切及电凝输出功率为40W。2组在年龄、病理分型、合并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皮瓣坏死的判断标准
术后5d检查皮瓣, 发现皮瓣及其切缘皮肤层灰白色、出现张力性水疱、紫红色或暗褐色为不全坏死;皮瓣颜色变黑, 针刺或切割时无新鲜血液流出者为完全坏死。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为Stewart横切口, 选择以肿瘤为中心的横梭形切口, 切口距肿瘤边缘3cm。双刃刀组用配好的250∶1的肾上腺素盐水于皮下多点注入, 在每点由切缘向待分离皮瓣的远端注入15ml肾上腺素盐水。然后用手术刀直接刺入皮下并向左右扩展分离皮瓣。分离一侧后用盐水纱块填塞后再分离另一侧。皮瓣分离范围均上至锁骨下, 内侧至胸骨中线, 下至肋弓处腹直肌上端。外侧至背阔肌前缘。电刀组用电刀保持约0.5cm厚的皮瓣进行游离, 离肿瘤较远处稍厚。皮瓣分离后的乳腺切除及腋窝清扫范围相同。术后留置胸壁引流管及腋窝引流管各1根。皮瓣缝合均为无张力间断缝合。分别记录切皮开始至皮瓣分离完成所用的时间和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的例数。比较2组在分离皮瓣所用手术时间、分离皮瓣过程中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 (皮下积液、皮瓣坏死) 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双刃刀组术中出血量大于电刀组, 手术时间短于电刀组, 术后引流量少于电刀组,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双刃刀组术后皮瓣愈合情况和发生皮下积液的几率优于电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电刀组比较, *P<0.01, #P<0.05
3 讨论
乳腺癌术后皮瓣的血运主要来自于毛细血管网、皮瓣周边的血管。毛细血管网容易在皮瓣下积液时受阻, 导致皮瓣坏死, 从而使综合治疗的效果受影响。有学者认为, 皮下积液在皮瓣坏死的发生率为10%~60%[3、4], 乳腺癌根治性术后的发生率为2.5%~51.0%。而皮瓣坏死与切口设计、皮瓣厚度、合理应用电刀、有效的引流、术后包扎等因素有关[5]。手术刀选择对皮瓣厚度选择及血供有密切关系。从游离皮瓣方法来看,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为电刀分离法和大刀片分离法。
本文中50例选用电刀分离法, 50例采用双刃刀片分离法, 前者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18%, 后者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6%和10%, 两者相比后者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明显低于前者 (P<0.05) 。可见, 双刃刀片分离法对皮瓣处理优于电刀分离法。根据我科近几年经验, 使用刀片剥离皮瓣对真皮下毛细血管破坏较多, 术中出血较多, 明显低于电刀分离法 (P<0.01) 。电刀使用可以“无血操作”, 减少渗液及皮下积液, 但乳癌根治术中如果过度地、不恰当地使用电刀会出现术后引流量增加、皮瓣坏死。电刀直接在淋巴脂肪组织丰富处切割, 可能会造成局部淋巴管网的开放及脂肪组织液化坏死, 大面积地切割还可造成组织间血管因烧灼而暂时性闭合, 导致出血, 从而引发皮下积液、皮瓣坏死, 尤其是切缘皮肤容易坏死。因此, 应正确使用电刀。使用电刀时, 皮瓣和胸壁之间要有一定的张力, 减少电刀与皮瓣的接触面, 沿皮瓣的切线位进刀, 电刀走一条线, 不要在一处反复切割, 移动速度稍快而均匀, 缩短其在单位面积内与组织的接触时间, 在皮瓣上过度烧灼容易导致皮肤灼伤或烧穿, 使得局部组织蛋白凝固, 堵塞皮下血管网影响皮瓣血运, 发生坏死引起皮下积液。分离皮下间隙时速度要快, 以减少对真皮下血管的破坏。
综上,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2种不同的游离皮瓣的方式均有利有弊, 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游离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皮瓣坏事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 不同的皮瓣厚度对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游离方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影响。方法 1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双刃刀 (普通手术刀) 组和电刀组各50例, 对2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皮瓣并发症及皮瓣愈合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双刃刀组术中出血量大于电刀组,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双刃刀组术后皮瓣愈合情况和发生皮下积液的几率优于电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游离方法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瓣坏死
参考文献
[1] 董立国, 蒲永东, 何建苗, 等.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皮瓣坏死的防治[J].中国普通外科学杂志, 2007, 16 (11) :1093-1095.
[2] Komorowski Al, Zanini V, Regolo L, et al.Necrotic complications after nipple-and areola-sparing mastactomy[J].World J Surg, 2006, 30:1410-1413.
[3] Baas Vrancken Peeters MJ, Kluit AB, Merkus JW, et al.Shortversus longterm postoperative drainage of the axilla after after axillarylymph node dissectio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5, 93:271-275.
[4] Loo W T, Chow L W.Factors predicting seroma formation after mastectomy for Chinese breat cancer patients[J].Indian J Cancer, 2007, 44:99 -103.
不同改良措施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