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标准现状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标准现状范文(精选11篇)

标准现状 第1篇

1 术语标准的意义及现状

由于术语标准是专业标准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术语标准的质量必然影响到其他各类标准的编制质量,进而影响到标准使用者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日常交流与合作。因此,术语标准的意义重大,影响力深远。

通过广泛调研石油石化领域国内外标准资源,目前,国内外主要标准机构出版的石油石化领域术语标准数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已发布石油石化行业术语标准9项,其中石油行业标准6项,石化行业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具体分布见表2。很明显,在石油工业的4大板块地质勘探、钻井开采、集输储运和炼油化工上,国内油气储运行业的专业术语标准明显缺失,亟待发展。有必要开展油气储运专业术语研究工作,编制相关行业标准,为油气管道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条件。

2 油气储运标准术语现存问题

GB/T 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规定术语工作应遵循统一的原则和方法[2],能够:(1)以实际和有效的方式组织术语工作;(2)在某一专业领域内及相关领域之间保证术语的一致性和逻辑上的完整性;(3)有助于概念体系间的协调和不同语种术语间的协调;(4)促进信息技术在术语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这样在编制术语和定义时才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术语及定义一章的主题和适用范围才能明确。但各行业标准制修订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人而异,如对内容的编排、术语的选择或者术语的定义等可能会略有偏差,以致出现各式各类的问题。

2.1 书写格式不规范

标准术语的编排应符合GB/T 20001.1-2001的有关规定,例如:如果选择了多个优先术语,每一个都应用黑体且独占一行。首选术语应在它的编号的后面,并且另起一行,但是油气储运标准中出现两个同义术语时一般只是在优先术语后面加括号一并归纳,且大部分的首选术语都紧跟在它的编号的后面而未另起一行,这些都是需要修订的。

2.2 概念定义不规范

某一术语的定义如果引用其他已经定义了的概念,那么紧跟这个被引用的概念后面就要标明它的出处。如:Q/SY 1002.3-2008《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3部分:审核指南》中术语“审核组”的定义是:“实施审核的一名或多名审核员(3.10)组成,需要时,由技术专家(3.12)提供支持”[3]。这样规范的定义便于使用者查找和理解这一定义中涉及的其他概念。但是在油气储运标准术语中大部分却都没有标明引用术语的出处,这是术语及定义中存在的普遍的一个问题。

根据GB/T 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的规定:定义撰写时要避免使用循环定义[4]。此概念借助彼概念来描述,彼概念又借助此概念来定义,这就导致了循环递归概念。如GB 50253-2006《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术语“输油站”的定义是“输油管道工程中各类工艺站场的统称”,又同一标准中术语“输油管道工程”的定义为“用管道输送原油、成品油及液态液化石油气的建设工程[5]。一般包括输油管线、输油站及辅助设施等”,这两个术语的定义就构成了循环定义,标准使用者看完这两个定义后,可能依然对输油站和输油管道工程的关系产生困惑,导致本标准的术语及定义达不到预期效果。

2.3 术语条目不够完善

如:SY 4201.1-2007《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备安装工程第1部分:机泵类设备》中多次涉及压气机和压缩机这类专有名词,包括“离心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卧式压缩机”,可以看出“压缩机”是油气储运领域的重要术语,但在此标准却没有给出它的定义[6]。这会给使用者在应用过程中带来困惑,因为要首先了解“压缩机”,才能理解以此概念为基础的其他下层概念。诸如此类的涉及上下层概念间的矛盾、重复或缺失在油气储运各类标准中存在不少,在此不一一赘述。

随着储运学科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引入,一些新概念相继出现,如:原油沉积物测厚仪、远红外探伤仪和有限元空间作业等,这些都需要增添到各类油气储运标准术语中,以满足储运各领域人员的需求。

2.4 定义表达不明晰

有些标准中术语的定义表达不清晰。如:SYJ4039-1989《石油工程建设基本术语》中“原油凝点”定义为“原油试样在规定条件下,冷却至停止移动时的最高温度,以℃表示”;而“原油倾点”定义为“原油试样在规定的条件下,冷却至能流动的最低温度,以℃表示”[7]。这两个定义中“原油试样在规定的条件下”十分不明确,容易令使用者误解本条定义在任意“规定的条件下”都有效。其次,“停止移动”和“能流动”这两种临界状态如何把握?这两种状态是稳态还是瞬态?这两种状态甚至是否可以理解为同一临界状态,等等。该定义描述对于科技工作者理解起来尚有难度,对于一线操作工人则更加难以区分。

2.5 同义术语中英文命名及定义差别较大

如表3所述,仅仅以术语“最大允许操作压力”为例,共在9个石油相关标准或规范内出现,包括3个中文名称:最大许用操作压力、最大允许操作压力和最大允许工作压力;相应的却只有两个英文名称:maximum allowable operating pressure(MAOP)和maximum allowable working pressure(MAWP)。由表3可以看出,虽然本条术语的几种名称相近,但在书面表达时也可能出现术语应用的误解和混乱。仔细分析本条术语的9种定义,国家标准(GB 50253-2006、GB 50251-2003)和安全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标准(AQ 2012-2007)定义相似,都倾向于指明是系统稳态状况下操作的最大压力值;行业标准(SY/T6477-2000、SY/T 0325-2001、SY/T 6553-2003)的定义则偏向于将最大允许操作压力与设计压力等同,且只有SY/T 6553-2003注明是稳态工况下的压力;国外标准(ASME B31.8-2010、API 570、AS 2885.3-2001)的规定较简单,只有API 570的定义最为充分,且被行业标准SY/T 6553-2003直接采纳。诸如此类的同义相近术语条目甚多,经统计,仅仅在涉及油气储运工艺运行类术语条目中就有130余个同义术语;在包括油气储运工艺运行、油气储运设施腐蚀与防护、油气储运设备与仪表自动化、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和油气储运安全及其他5大类共1 200多项术语中,更是有400余项同名或同义术语。同义术语虽然只有细微差别,但是对标准使用者造成理解上的引导甚至误导却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见今后在术语标准化工作中每条术语的名称和定义均需仔细斟酌,必须统一同义术语及定义,尽量减少因为标准术语的差异造成的实际工程应用的不便。

2.6 术语重复的问题

经过统计分析油气储运标准核心术语,发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间术语及定义的重复率竟高达34.5%。以表3的术语“最大允许操作压力”最为明显,在9项标准中都列出并定义,而且表述上还存在细微的不同。术语的大量重复必然造成标准使用者力量的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去解决更关键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在后续术语标准化过程中建议对已有的术语规范统一后采用,注明出处即可。

既然油气储运标准术语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就需要修改、协调和统一,考虑到日常使用习惯和标准宣贯只能循序渐进,因此油气储运术语标准化工作就势在必行。

3 油气储运术语标准化建议

术语标准化是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油气储运术语的标准化工作应先于技术标准化,通过建立油气储运专业术语标准,夯实整个油气储运标准体系的根基。

为了减少问题的产生,标准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术语及定义在指导生产活动中的深远意义。在术语标准化工作中,严肃对待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细节,慎重处理术语及定义的每一处微小差异。

3.1 遵照政策、法律法规和语言习惯,与权威部门协调一致

标准术语的编写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符合国家在语言编写方面的有关政策规定,它的编写应符合GB/T 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GB/T 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GB/T 16785-1997《术语工作概念与术语的协调》和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等标准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我国油气储运标准作为国际标准草案或将中国的标准译成英语、法语和俄语版本时,还应符合国际标准的有关规定。

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规定:标准中采用术语,当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尚无统一规定,且需要给出定义或说明时应集中列出[8]。这也就是标准编写中术语及定义一章的由来。油气储运术语标准的编写应贯彻协调一致的原则,与已发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协调;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术语相协调;与相应国际标准的概念体系和概念的定义尽可能一致;相同概念的定义和所用术语应一致;当同义概念出现不同定义时应该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术语及定义为准。

3.2 应用术语提取技术提供参考

由于油气储运行业现有术语标准化语料资源巨大,人工提取术语进行术语标准化工作量巨大且主观因素较大,因此,利用计算机辅助术语标准化前期工作成为可能。术语提取技术就是术语学研究与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术语提取,可以从大量标准文本中发现并客观地输出术语列表,一方面实现了处理大规模文本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工提取术语所存在的主观性。

术语提取技术的大致流程如图1所示。在油气储运术语标准化过程中,以非术语标准内的术语及定义为平衡语料库,利用大规模标准文本资源,首先引入专业领域分词及词性标注进行文本预处理,在除去停用词及虚词等垃圾信息之后结合规则与统计的方法抽取出候选术语,然后计算候选术语的相关特性指标之后输出生语料库,最后经甄别、分类后即为熟语料库。这就是利用术语提取技术实现油气储运术语标准化的部分过程。

3.3 结合语料库管理软件管理术语

语料库是为满足一个或多个应用目的而专门收集整理的,可被检索、管理和维护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一定规模的语料的集合。语料库管理系统是以语料库为核心,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语料库管理员和用户有机结合的一个完整系统,其各部分共同决定语料库的质量、价值和应用水平。

由于油气储运专业的快速发展,文本资源日益增多,在引入术语提取技术的同时提取出来的大量专业术语应该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在采用术语提取技术后,结合语料库管理软件可以实现:规范和统一语料秩序;减少语料中的垃圾信息;有序增删和精确统计;实现特定需求和功能等。针对油气储运领域而言,利用术语提取技术进行了术语标准化前期工作之后,结合语料库管理软件管理术语,满足定义、查询、增删、修改以及既定格式数据导入与导出等功能。这样在行业术语标准草案编写和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方能达到客观、便捷和高效的目的。

4 结束语

由于术语及定义在非术语标准中通常不是核心部分,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的问题也就较多。围绕这些问题的油气储运术语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议国家及各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大对各行业术语标准化的投入,强化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术语标准化方面的交流和管理,为我国在各行业术语标准化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摘要:概述了术语在标准中的作用及地位,并在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现有术语的标准情况,以实例的形式介绍、分析了油气储运专业标准中术语及定义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强调了术语及术语标准在专业标准体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油气储运专业进行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建议结合术语提取技术和语料库管理软件进行油气储运术语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油气储运,标准术语,术语标准化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李佳.德国术语标准化掠影[J].中国科技术语,2010,19(5):19-23.

[2]GB/T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S].

[3]Q/SY1002.3-2008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3部分:审核指南[S].

[4]GB/T10112-1999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S].

[5]GB50253-2006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S].

[6]SY4201.1-2007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备安装工程第1部分:机泵类设备[S].

[7]SYJ4039-1989石油工程建设基本术语[S].

中国稻谷标准体系现状与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稻谷标准 发展 稻米质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8-0000-00

我国稻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体系的过程,对提高稻米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 我国稻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演变

(1)起步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主要检测标准:水分、杂质和不完善粒。(2)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初步形成稻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① 以促进粮食产量为主。② 开始考虑稻米的分级定等。③ 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④ 形成稻米卫生国家标准。⑤ 初步形成稻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3) 提升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开始对稻米质量和检测方法标准进行全面制定修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 考虑优质专用、优质优价。② 从传统营养向功能化发展。③ 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④ 质量安全得到重视,经典检验技术向仪器化检验转化。

2 我国现行稻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构成

近些年来,我国以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规范市场管理、保障质量安全、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稻米标准制修订工作,已经形成了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仪器设备标准、生产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标准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 中国稻米质量标准比

我们具体对2009年与1999年的稻谷质量标准变化进行比较,并就数据对比进行详细介绍及总结。

(1)从指标类型来看,2009年稻谷标准更加细化具体,其中相比1999年稻谷标准,增添了黄粒米含量标准,谷外糙米含量标准,以及互混率标准,1999年稻谷标准仅仅将这三种标准放入表格外补充项目,并没有正式列入稻谷标准表格,显得较为凌乱无序。而对于杂质、水分、出糙率、色泽气味四项标准的规定,2009年稻谷标准与1999年稻谷标准没有变化,这四项规定要求保持稳定。(2)在2009年稻谷标准中,术语及其定义部分明确给出“净稻谷”的定义:除去杂质和谷外糙米后的稻谷“,而在1999年的稻谷标准中,并没有给出这一术语的定义,而是直接应用在其他术语定义中,如整精米率。相比1999年标准,2009年标准更加详尽。(3)在2009年稻谷标准中,第八条明确规定对于稻谷标签标识的要求:“应在包装物上或随行文件中注明产品的名稱、类别、等级、产地、收获年度和月份,而在1999年稻谷标准中,并无对此类内容的要求。

4 总结与建议

我国现行稻米质量标准体系在成就之余,与其他发达国家严密的质量标准体系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包括:

(1)制度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有关规定,标准实施周期为5年,即5年后应进行标准复审以决定是否修订或废止,然而自建国以来,在稻谷方面我国仅适用过1978、1986、1999及2009年版的标准,针对大米仅适用过1986、2009年版的标准,甚至还有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标准仍在继续使用,部分标准已经滞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2)技术方面。现有的实验室配备的稻米质量安全检测仪器效率低下,如一份样品仅检测水分这一项指标就需花费3个小时。且检验员队伍整体面临年龄老化的问题。(3)管理问题。根据目前的相关制度,我国对农业用地的环境卫生、土壤检测由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负责,稻谷、大米的种植与生产活动由中国农业部负责,而对稻谷、大米的质量监督及检测则由国家粮食局负责,即稻谷、大米从种植、生产到流通领域,是由多个国家部门负责管理的,三者在信息交换、问题反馈环节中合作不协调。

5 根据对我国现有稻米质量标准体系现状优势与不足分析,现对中国的标准体系未来发展思路提出一些见意:

(1)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应该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相关规定的要求,每5年对标准进行重新制订或修订,保证标准不滞后,为稻米的质量安全提供最底线的保证。(2)加强基础研究。稻米质量安全的基础研究是稻米检验发展及安全保障的基础。只有对稻米品质进行基础性研究,不断改良作物品种及种植方式,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科学的稻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稻米质量安全的需要。(3)更新技术性仪器,提高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我国应广泛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研制相应的新型检验仪器和方法,便携化监测仪器,加强各种智能化、速测化、动态化仪器的开发研究并引入实际检测领域。(4)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各部门统筹合作,形成良性的沟通和信息交换平台,在出现稻米质量安全问题的状况时,各部门能及时做出反应,不互相推诿责任。(5)建立溯源体系。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产品质量溯源管理的经验,注重信息技术在稻米生产到流通环节的应用,组织各方面技术力量,研究制定关于稻米信息编码、信息应用技术、物流技术标准,为稻米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基础。这样,稻米质量安全在任何一环节发现问题,都可以及时回溯,尽早解决问题症结所在,避免对农民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双重伤害。

通过研究中国历年稻米质量安全标准变化和各稻米生产大省稻米质量安全标准差异,了解中国稻米标准体系现状,总结发展的成就与不足,从社会、技术等方面分析原因。对中国未来稻米标准发展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郁伟,魏立立,崔国华.关于提高稻谷标准中谷外糙米含量的探讨[J].粮食与饲料工程,2015,(01):1-2.

[2]周子诚.稻谷国家标准琐谈[J].粮食问题,2009,(04):8-13.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简介:黄惠玲(1967—)女,福建漳州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工程。

标准现状 第3篇

1.1、研究对象

以南通市的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南通市的150名体育教师和四所初中学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班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在南通大学图书馆、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与超星图书馆检索相关论文与专 (编) 著, 共100多篇 (部) 。访谈法。以南通市课改专家倪志勇老师为主要访谈对象, 了解《课标》在南通市的实施现状。问卷调查法。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 对南通市部分初中的体育教师和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法, 对南通市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问卷发放160份, 回收151份, 经核查有效问卷146份, 有效回收率91.25%;学生问卷发放400份, 回收390份, 经核查, 有效问卷376份, 有效回收率9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南通市体育教师对《标准》实施态度的现状分析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 其对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和实践的效果, 直接影响到《标准》实施的效果。通过对南通市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对《标准》实施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58.2%的教师认为《标准》的实施非常必要;35.6%的教师认为《标准》的实施比较必要;仅有6.2%的教师对《标准》的实施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教师认为《标准》的实施没必要。而当谈及对《标准》中所列目标的感受时, 只有16.0%的教师认为《标准》中所列目标很合理, 能让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目标。这说明《标准》已经被大多数的体育教师所接受, 但多数教师对《标准》的具体理解不够, 导致教师对《标准》中所列目标不能够很好的领会和接受, 因而会影响《标准》的实施效果。

2.2、南通市《标准》教学评价实施现状分析

教学评价是对体育课实施效果的检测手段, 通过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评定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23.2%的教师评价内容为体能;29.7%的教师评价内容为知识与技能;28.2%的教师评价内容为学习态度;仅有18.9%的教师评价内容为情意表现。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平时的评价中多会考虑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三方面, 而对情意表现方面的评价由于不好量化, 所以部分教师会忽略这部分。

对评价方式的调查显示:21.4%的教师会采用学生自评;33.6%的教师会采用教师评价;24.5%的教师会采用学生互评;20.5%的教师会采用师生互评。由此可见, 教师评价仍然是教师最常采用的评价模式, 而作为中学生已经具有了自评和互评的能力, 这两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应该得到重视。

南通市的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打破了过去单纯从学生的技能水平评价优劣的方式, 更强调多方面的评价, 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的方式使学生也参与到了评价当中, 改变了原有的教师评价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南通市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内容与《标准》的要求基本一致, 能够考虑到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和情意表现这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

2.3、南通市体育中考对《标准》实施的影响的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决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向,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 体育教学目标都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体育高考成绩, 提高升学率而展开。而《标准》中提出要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来确定体育的教学目标, 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 更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应具备的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根据实际教学目标的调查显示:85.5%的教师选择了体育中考, 而只有1.2%的教师选择了《标准》, 这说明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体育中考为首要目标, 学生的升学率仍然是学校最为关注的问题, 南通市的体育教师虽然接受过有关《标准》的培训, 但由于长期受体育中考的影响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标准》的具体要求, 忽视了《标准》的实施。

3、结论与建议

《标准》的精神和教育理念得到了南通市大部分体育教师的充分肯定, 但对其具体内容的理解仍然不足。《标准》实施后在教学评价的方式、内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体育中考的影响《标准》的实施不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重视导致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实施效果不理想。

(1) 南通市的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增强教师培训力度, 从思想上改变教师观念, 提高体育教师对《标准》的理解与重视, 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将《标准》的实施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2) 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并根据《标准》的要求对教学评价做出相应的调整。

摘要: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 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标准》实施以来, 由于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标准》的实施效果也不尽相同。为了解《课标》在南通市初中体育实施现状, 对南通市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我国钻探工程技术标准现状与展望 第4篇

我国钻探工程技术标准现状与展望

介绍了我国钻探工程技术标准和国际钻探工程技术标准的.现状,指出了我国钻探技术标准中存在的主要差距,提出了今后改进钻探技术标准的几点建议.

作 者:王达 孙建华 WANG Da SUN Jian-hua  作者单位:王达,WANG Da(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11)

孙建华,SUN Jian-hua(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

刊 名: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ISTIC英文刊名:EXPLORATION ENGINEERING(ROCK & SOIL DRILLING AND TUNNELING) 年,卷(期):2008 35(1) 分类号:P634 关键词:岩心钻探   技术标准   现状   差距   建议  

国企管理绩效审计标准的现状及构建 第5篇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在一些针对性及系统性层面的法律规范比较缺乏,整体来看法律基础相对薄弱。针对不同行业的绩效审计规范比较缺乏明确的要求,例如在绩效审计计划及执行等操作流程上就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规范,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

(二)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上还有待完善,重经济指标评价而忽略社会责任评价。我国绩效审计开展的相对较晚,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等财务信息的考评还不够充分,这导致了审计结果不能真实全面地对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反映。同时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层面也没有得到有效完善,单位缺乏沟通,绩效审计报告公布执行不力,并缺少国有企业的后续跟踪审计。

(三)现有评价标准存在缺陷。虽然现有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有其适用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操作上比较繁琐,未能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从企业的内部环境限制来看,由于统一评价标准的缺失,使得企业内部还无法真正地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当中存在着诸多指标计算,加上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还未完善,对指标计算的准确性及方便性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得评价无所适从。

二、构建国有企业管理绩效审计标准的合理框架

(一)构建战略层次的管理绩效审计标准

战略管理是国有企业整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有企业管理来说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完善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审计标准是必要的,具体包括战略制定审计标准与战略实施审计标准。在这一标准的作用下能够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从而有效提高国企战略管理的效率,使得国有企业的整体管理绩效走上新台阶。

(二)构建管理绩效审计体系标准

对国有企业管理绩效审计的体系构建要遵循相关原则,主要包括重要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宏观性原则,其中在重要性原则方面,要求加强研究审计对象并有所区分,普遍开展绩效审计。导向性原则作为对承担特殊职责的国有企业实施的原则,要在公共受托责任方面得到履行和完善。因此在绩效审计过程中,查找问题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将问题的原因找到查明。

(三)构建管理部门的管理绩效审计标准

管理部门的管理绩效审计是对管理部门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而管理责任履行则是管理部门实现部门目标的管理行为,在具体的标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参考管理学上绩效考核采取的基准值。主要有时间基准(关键时期水平、历史最好水平、前期水平),空间基准(扩大的空间基准、先进空间基准、相似空间基准)以及计划基准。单个管理部门在系统上是相互依存的,要能够针对各个部门间的协调性及合作性来设计可以更好评价的补充标准,将其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有效且完整的管理部门绩效审计标准。

(四)构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指标

可以通过绩效棱柱的方法构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之后再结合上述指标原则及具体的内容进行构建,企业在对财务指标实施评价过程中,也可以与经济增加值的方法相结合,这样能够取长补短更加系统地将经营的绩效体现出来。而后再对指标加以取值,在涉及定量指标所采用的取值方法上,最为主要的来源就是涉及财务方面、经营发展方面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指标,要将这些方面加以重视。

此外,在经济绩效指标的构建方面主要将其分为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这三方面内容。其中的盈利能力主要是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收益率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资产质量状况方面主要指标就是不良资产率及总资产周转率。持续发展能力层面的指标内容是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科技创新投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以科技创新投入为例,其主要指标是国有企业创新支持总额,这一指标反映国有企业用于科研开发的投入,创新支出总额愈高,就表明企业鼓励技术创新的发展潜力愈大。

强制性标准现状问题调研 第6篇

本调查问卷可在标准信息网上填写, 网址:www.bz100.cn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

(一) 调查单位的基本信息

单位基本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C/SC号、名称 (TC/SC承担单位填写) :

单位类型:

□标准化管理部门□法制管理部门□国家级TC和SC□强制性标准起草单位□行业协会□企业□其他

姓名:部门/职务:

地址:Email:

电话:手机:传真:

(二) 调查内容

1.强制性标准基本情况调研

(1) 您是否了解我国标准按适用范围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是□否

(2) 您是否了解我国标准按标准的属性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是□否

(3) 您是否了解目前我国强制性标准的形式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

□是□否

(4) 您所在单位是否参与过我国强制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是□否

(5) 您认为在您所属行业内, 强制性标准的数量和涵盖的范围是否合适?

□是□否

(6) 您认为目前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实施, 在以下哪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关国家安全的技术要求

□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要求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工程建设的其他要求

□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按要求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工程建设的其他要求

□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环境质量要求

□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要求

□防止欺骗、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要求

□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

2.强制性标准与WTO技术法规之间的关系

(1) 您是否了解我国入世后将我国的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来处理?

□是□否

(2) 您是否遇到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处理带来的问题?

□为满足WTO/TBT框架要求, 我国不得不将部分强制性标准调整为推荐性标准进行发布。

请举例

□我国强制性标准中存在一些不应强制或者无法强制的内容。通报的强制性标准中存在的正当目标以外的要求必然使其他成员国认为我国是在设置技术壁垒。

请举例

□我国通报的强制性标准包含了技术细节, 而欧盟的新方法指令等国外技术法规只是基本要求, 通报内容的这种不对称性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陷入不利地位。

请举例

□强制性标准的制定过程不符合立法程序, 导致如外国政府和企业就此向我们提出质疑, 仅就制定程序上判定, 我们就将无法赢得有利地位。

请举例

□其他请举例

(3) 您认为我国强制性标准与WTO/TBT协议所规定的正当目标的范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是请举例

□否

(4) 按照WTO/TBT协议规定, 您认为我国强制性标准是否包含了不该强制的内容?

□是请举例

□否

3.强制性标准与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之间关系

(1) 您认为我国强制性标准是否存在与国家方针政策不相适应的地方?

□是请举例

□否

(2) 您是否遇到过强制性标准的内容与其他位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情况?

□是请举例

□否

(3) 您认为强制性标准的法律效力是否明确?

□是请举例

□否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4) 您认为现有的强制性标准调整为新的强制技术规定是否合适?

□是请说明理由

□否请说明理由

4.强制性标准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您认为强制性标准制订过程是否能充分征集各利益相关方意见?

□是

□否改进意见

(2) 您获取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征求意见的渠道有哪些?

□函□标准化主管部门网站□TC/SC网站□标准起草单位网站□电话

□其他

(3) 您是否遇到过强制性标准的技术指标未能及时修订而对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使用产生影响?

□是请举例

□否

(4) 强制性标准管理体系改变, 你认为以下哪种形式更为合理?

□现行管理体系不变

□调整现有的管理模式, 加强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各个环节的管理

□将强制性标准转化为类似国外技术法规进行管理

□其他

(5) 部分强制性标准的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您是否遇到过以下情况:

□出现在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技术是没有获得专利权人许可的, 导致标准使用人无可适从

□专利权人拒绝许可导致技术标准无法出台

□专利权人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故意不披露相关专利权信息以获取不正当利益

□专利权人利用标准制定进行联合抵制

□交叉许可和专利联营中的专利权滥用问题

5.强制性标准协调性与适用性问题

(1) 您是否遇到过强制性国家标准与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性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冲突, 造成强制性标准使用者无所适从的情况?

□是请举例

□否

(2) 您遇到的强制性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不协调的情况:

□同一术语的定义

□同一产品的相同技术指标

□同一事物的同一要求

□同一试验方法

□其他请举例

(3) 强制性标准宣贯与获取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强制性标准的宣贯培训较少

□不了解强制性标准的获取方法

□强制性标准全文发布不及时

□缺少对强制性标准内容的解读

(4) 强制性国家标准已建立顺畅的获取渠道, 您通常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强制性行业标准与强制性地方标准?

□主管部门网站免费下载请举例

□主管部门网站免费预览请举例

□免费赠阅或培训教材请举例

□标准出版发行机构有偿获取请举例

□其他文库类网站免费下载请举例

□其他请举例

(5) 您认为不执行强制性标准的理由?

□标准内容规定与实际生产相脱节

□部分强制性标准技术指标要求过高, 现有技术改造周期过长

□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成本过高, 企业难以承担

□其他请举例

(6) 您认为应如何提高强制性标准在我国的应用?

□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强制性标准的管理

□明确强制性标准的强制性效力

□制修订过程社会各方充分参与, 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等的协调

□加大力度进行标准宣贯

□根据产业的发展的要求及时修订标准的内容

□其他请举例

(三) 问题形式

1.请您就目前我国强制性标准的制修订管理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2.请描述您所属行业应用强制性标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所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标准现状 第7篇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4]。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以促进最佳共同效益为目的, 标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基础设施, 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标准化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激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促进规模效益, 降低产品成本;改善市场结构, 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5,6]。

我国螺杆泵产业伴随着中国船舶、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图1所示, 1995~2001年间, 会员企业生产的螺杆泵年产量还不足8 000台, 但此后产量增速很快, 2011年接近13万台[7,8,9,10]。标准化在螺杆泵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中国螺杆泵相关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国际化为目标, 以信息化为手段, 全面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 了解掌握国内外先进标准化管理经验和理念,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加大中国螺杆泵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 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1 螺杆泵标准化现状

1.1 螺杆泵相关的国家标准

目前, 我国专门针对螺杆泵的国家标准有4个, 如表1所示, GB/T 21411.1-2008和GB/T 21411.2-2009由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96) 提出并归口[11,12], 采用了技术水平较高的ISO标准, 从中引进了许多国外先进技术和做法, 对提高我国螺杆泵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1.2 螺杆泵相关的行业标准

螺杆泵相关的行业标准有9条, 涉及到石油、化工、船舶等行业, 包括设计、试验、验收、维护等各个方面[13,14,15], 如表2所示。

1.3 螺杆泵相关的国际标准

目前, ISO TC67/SC4提出了ISO 15136-1-2009和ISO 15136-2-2006两项螺杆泵标准, 许多国家均采用了ISO的螺杆泵标准[16,17], 如表3所示。

2 GB/T 21411与ISO 15136的比较分析

2.1 在橡胶材料方面

橡胶材料是影响螺杆泵性能的重要因素, 而国内标准中对于橡胶材料方面的论述并不完善, 缺乏全面、系统的橡胶性能方面的规范。

GB/T 21411缺乏针对不同橡胶种类的规范。目前, 除常见的丁腈橡胶 (NBR) 外, 还有氢化丁腈橡胶 (HNBR) 、氟橡胶 (FKM) 等, ISO 15136对这3种橡胶材料在不同流体中的性能测试进行了规范, 取2mm厚的橡胶样本, 在不同的温度下测试其体积、质量、硬度等, 为利用新型橡胶材料设计与评价提供了依据。

GB/T 21411对于橡胶材料的规定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缺乏明确的测试标准。例如, GB/T 21411对橡胶材料的总体特性包括:压力作用下的耐气性、耐极速减压性、耐磨性等, 这些性能的可执行性并不强, 并且没有在不同井况下的测试标准, 而ISO15136把橡胶材料的性能分为抗流体性能、机械特性、耐高温性能、粘结特性。抗流体特性检测是测试橡胶在浸入试验后的体积、质量、硬度、最终拉伸性能等, 机械特性方面包括测试其温度、拉伸性能, 这些测试指标非常明确, 可操作性强。

GB/T 21411中缺乏橡胶粘接强度检测。螺杆泵的现场应用表明, 橡胶的脱胶是螺杆泵失效的重要原因, 而ISO 15136-2009中对于橡胶的粘结强度的测试有着具体的要求, 它规定样本为9.5mm (或者15.8mm) 厚的定子, 测量其粘结剥落力等, 有利于对橡胶性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ISO 15136对于橡胶材料的附加测试和选择方面有详细的规定, 例如橡胶材料的老化条件下的粘结性能、撕裂强度、耐磨性能、压缩变形、抗硫化氢性能、生热和弹性等方面。大量引用其他的标准, 例如ASTM D471、ASTM D2240、ASTM D412等, 对测试数据、样本制作、温度、压力、流体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最后分析了原油密度、芳烃含量、含蜡量、H2S含量、CO2含量、温度等对橡胶的影响, 提出了相应的测量标准, 对于橡胶材料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2 在根据特性曲线选泵方面

GB/T 21411要求制作泵的特性曲线, 该曲线显示了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容积效率、总效率, 其思路为:首先确定一个较小的、合适的转速 (为了减少磨损, 提高寿命) , 测量在不同压力下的实际流量、扭矩、功率, 然后计算容积效率和总效率, 在根据井况选泵时可以使得泵在合理工况下工作, 保证其高效率和工作寿命。而ISO 15136-2009缺乏相关规范, 建议未来重新修订的螺杆泵标准保留根据特性曲线选泵的内容。

2.3 在质量控制方面

ISO 15136将螺杆泵分为Q1、Q2、Q3这3个等级, Q1为最高级的质量控制, Q2为中等级的质量控制, Q3为基本级别的质量控制, 如表4所示, 对每一个级别的质量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表格中的数字为抽样检测的百分比, 并且样本的选择需要有代表性, 而GB/T 21411缺少详细的质量控制项目和实施细则。

2.4 在设计有效性测试方面

(1) ISO 15136提供了V1、V2、V3三种不同的设计有效性测试级别, 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不同的测试内容。例如, V3级为通过已有的螺杆泵使用经验来确认其满足所有要求, 故可以不再重新测试。

(2) 测试验收指标的不同。GB/T 21411的验收标准为:在 (150±7) r/min的转速下, 在零压差和最大压差时, 流量和扭矩值的测量值与制造商公布的特性曲线误差在±10%范围内。而ISO 15136在液力测试方面的标准为300r/min的转速和指定的温度下, 其最大的测量压力满足或超过指定的压力等级, 每转的排量在说明书的±5%的范围内, 扭矩在全部压力范围都为说明书的±10%以内。ISO 15136对液力测试的验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3) 设计有效性测试理念的不同。GB/T 21411仅仅要求进行液力试验, 确定零压差、最大压差时的流量、扭矩值是否满足要求, 这种验收理念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而ISO 15136不仅仅包含液力测试 (Hydraulic validation) , 还包含橡胶粘结测试 (E-lastomer and bond validation) 、耐久性测试 (Durability validation) , 这些新的测试要求是依据螺杆泵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同时, ISO 15136对于测试细节提出了要求, 例如试验转速应该包含其工作转速范围, 并至少测试3种转速, 每2种转速间的差距不能大于200 r/min;至少测试10组不同的压力的数据;扭矩误差在±10%内等。耐久性测试 (Durability validation) 是从螺杆泵寿命的角度来对其性能进行测试, 验证螺杆泵长期保持其性能不变的能力。

2.5 在性能评价方面

(1) 性能评价是核实泵是否满足供应商的文件规定的要求、技术规范, ISO 15136对性能评价提出了详细的实施规定, 并分为2个部分:F1和F2。F2为非台架试验的性能评价, 检测定转子的尺寸是否满足要求, 例如定转子总长度、轮廓长度等, 并对测量方法有规定, 检查各类文件是否齐全。F1为液力性能评价, ISO 15136规定了详细的测试原理、误差要求、试验流程、测量参数规范等, 而GB/T 21411缺少具体的操作细节。

(2) 在测试仪器精度方面, GB/T 21411对压力、转速、功率的要求偏严格, 而对温度和扭矩的精度没有规定, 如表5所示。通常在做室内试验时, 压力表的读数误差很大, 特别是试验压力较低时, 测试精度很难满足GB/T 21411的精度要求, 故可参照ISO15136标准对测试仪器精度做一定的修订, 并加入温度和扭矩的测试精度要求。

2.6 在功能要求表方面

(1) ISO 15136要求提供油井狗腿度的数据, 抽油杆的磨损是螺杆泵井检修的重要因素, 狗腿度过大将可能导致抽油杆的过早失效, 这有利于在设计初期就根据狗腿度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驱动方式, 延长螺杆泵井的寿命, 而GB/T 21411缺少相关内容。

(2) 新型螺杆泵逐渐进入到现场应用中, 例如液力驱动式、潜油电机直驱式等, GB/T 21411没有涉及新型螺杆泵, 而ISO 15136却在这方面有了体现, 它将螺杆泵分为地面驱动和井下驱动2种方式, 对于井下驱动的驱动方式、电机转速、功率等做出了要求, 有利于促进、规范新型螺杆泵的发展。

(3) 对油井过去生产情况的了解方面, ISO15136对该油井是否出现过泡沫油、结蜡问题、沥青质沉淀、侵蚀等问题都有涉及, 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有助于螺杆泵的设计, 有利于避免或减轻螺杆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各种事故, 提高使用寿命。

2.7 在安装、操作要求方面

ISO 15136给出了详细的预安装、定转子安装流程和注意事项, 详细的启动前的检查、启动流程、停机流程、系统监测 (包含流速、含水率、含砂量、液面深度、含气率、黏度、泵速、压力等) 、系统诊断、故障检修等, 有利于提高螺杆泵寿命, 符合健康、安全、环保的要求, 而GB/T 21411缺乏安装、操作方面的规范。

3 国外螺杆泵标准的启示与建议

(1) ISO 15136等国际标准重视螺杆泵现场应用问题, 有针对性的对提高螺杆泵性能、寿命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例如:针对目前螺杆泵出现的定子橡胶磨损的问题, 提出了橡胶材料详尽的检测项目、操作步骤、性能指标等;对于抽油杆的偏磨问题, 在用户提供的功能表中, 列出了狗腿度的说明, 有助于减少相关的问题。

(2) 目前, 国内GB/T 21411等标准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相对不足, 缺少量化的性能指标, 而ISO15136等国际标准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对很多检测项目、检测步骤、指标等有了明确的规定, 有利于标准的推广、实施, 有利于提高螺杆泵质量。

(3) ISO 15136等国际标准对于螺杆泵的核心技术之一橡胶的关注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橡胶材料的检测、评估做出了非常多的阐述, 这符合当前螺杆泵技术的发展要求, 符合现场应用要求,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螺杆泵的质量, GB/T 21411等标准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新的规定。

(4) 虽然ISO 15136等国际标准对于橡胶材料的检测、评估有了更多的规范, 可作为橡胶材料优化选择的参考依据, 但仍然不能够指导螺杆泵的实际设计、提高定转子选配水平、选取更合理的过盈量, 这需要更多的试验研究和更深入的理论分析,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螺杆泵标准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5) ISO 15136等国际标准具有螺杆泵新技术、新产品的规范, 例如:氢化丁腈橡胶 (HNBR) 、氟橡胶 (FKM) 、液力驱动式、潜油电机直驱式螺杆泵等, 有利于推动螺杆泵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6) ISO 15136等国际标准的多个检测项目对于不同技术等级的螺杆泵有不同的技术要求。例如, ISO15136将螺杆泵质量控制分为Q1、Q2、Q3三个等级, 每一种等级的螺杆泵有不同的检测项目。这种分级的质量体系有利于螺杆泵的发展, 我国螺杆泵标准需要借鉴这种分级管理体系。

甘肃地方标准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8篇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 地域辽阔, 地形狭长, 东西长1, 659公里, 南北宽530公里, 山脉纵横交错, 海拔相差悬殊, 地貌复杂多样, 山地、高原、平川、 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具有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因此, 造就了丰富的农产品品种和特色农业, 也形成了以农业地方标准为主的地方标准体系。

1.1标准年度分布

通过复审确认, 现行有效的标准1, 777项, 占总数的89.7%;废止标准204项, 占总数的10.3%。除2008年为80项外, 每年均在100项以上, 2002年和2011年最多, 分别达到233项和203项。

1.2标龄

目前, 甘肃现行有效最早的地方标准为1992年, 标龄超过20年的有24项, 占有效标准总数的0.14%; 标龄超过10年的有408项, 占有效标准总数的22.96%; 标龄超过5年的有1, 077项, 占有效标准总数的60.6%。 标龄在5年之内的700项, 占有效标准总数的39.4%。

1.3标准分类

按“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 (CCS) ”分类, 现行有效的1, 777项标准共覆盖12大类的41个二级类别, 比重最大的是B类 (农业、林业) , 占88.41%;其次是X类 (食品) , 占3.88%;P类 (土木、建筑) 占3.15%。可见, 农业类地方标准占绝对优势。

按行业分类:农业标准1, 571项, 占88.41%;工业标准121项, 占6.81%;服务业标准29项, 占1.63%; 其他56项, 占3.15%。

按照法律约束性分类:强制性标准18项, 推荐性标准1, 759项。

农业标准按行业属性分:种植业1, 114项, 畜牧业219项, 渔业33项, 林业及农林机械205项;按技术特性分:品种类165项, 生产技术类1, 110项, 产品标准68项, 其他228项;按产品属性分:无公害产品标准504项, 绿色产品标准155项, 其他912项。

2存在的问题

2.1复审确认工作缺乏有效机制

自2005年6月以来, 甘肃地方标准复审确认工作再没有系统、全面地做过, 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和相应的经费保障, 加上主管部门、行业协 (学) 会相互封闭, 协作机制不健全, 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致使标准复审确认和标准修订更新不及时、不系统、不全面, 标准时效性差。

2.2部分标准不符合GB/T 1.1要求

国家标准GB/T 1.1是制修订各类标准应遵守的基础标准。甘肃省地方标准中有60.6%标龄已经超过5年, 其格式和内容与GB/T 1.1要求出入较大, 特别是早期部分标准的名称、格式和内容需按GB/T1.1进行规范和修订。

2.3分类不准确

有相当数量的标准没有按CCS进行认真分类, 分类不规范、不准确、不科学的现象较多。2009年以前的标准有的甚至没有CCS分类号, 对标准查询、应用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影响了标准的有效利用。

2.4总体水平偏低

有相当一部分标准因为编制和使用时间较长, 有的引用标准已经废止, 有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现有地方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问题, 有的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已经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 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的要求, 不同程度地给企业执行标准带来困惑, 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5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地方标准不足

甘肃作为太阳能、风能和核技术新能源大省, 这方面地方标准仅25项, 占总数的1.4%;服务业、循环经济地方标准起步也比较早, 但优势并不明显, 分别为29项和87项, 占总数的1.63%和4.9%,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6地方标准基础性研究和规范比较薄弱

例如:由于缺乏同一类产品名词术语规范和产品质量或质量分级方面的地方标准, 使不同地区制定同一类产品标准时名词、术语不统一, 质量或质量分级表述不一、分级指标也不一样。因此造成了省内同一类别、同一级别产品在销售时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对规范市场和质量监管带来一定的困难, 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惑。

2.7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截至2012年底, 甘肃地方标准申报、管理仍停留在文件通知、人工管理上, 没有申报、审查、立项、 起草、征求意见、审定等流程管理和查询、统计的信息管理系统, 使地方标准管理和咨询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2.8地区、部门、行业、企业间标准化工作发展不平衡

个别部门和单位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 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标准的制修订数量、质量和推广应用、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尚未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致使标准化工作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

3建议

3.1建立和完善协调合作机制

地方标准制修订和管理工作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且涉及面又广的技术工作, 建立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很多, 协调任务很重。因此, 应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 质监部门牵头, 由发改委、工信委、建设、农牧、科技、商务、药监、水利、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部门参与的标准化战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研究制定地方标准发展战略, 协商、安排、部署地方标准发展工作, 尽快形成“统一管理、依托各方、 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地方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3.2建立地方标准经费保障机制

地方特色产业升级, 产业转型, 经济持续增长都离不开地方标准的技术支撑, 有效的标准研制和管理反过来又能给地方特色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率, 为地方经济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因此, 应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生产经营者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格局, 切实为地方标准研制提供资金保障, 确保制修订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3.3加强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

(1) 严把标准立项关, 提高制修订工作透明度。 立足需求、实事求是, 突出地方、行业的特色, 加强标准化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有效结合, 注重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现有地方标准的协调, 避免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矛盾。要广泛听取标准相关利益各方的意见, 进行充分论证, 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坚决不立, 不符合条件的标准草案坚决不批。 (2) 严把标准审查批准关, 提升标准文本质量和技术水平。标准的数量要服从质量, 把保质量、 上水平, 当成标准制修订工作第一要务。严格标准审查程序, 拓宽标准征求意见渠道, 规范标准文本的格式和内容, 努力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公正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使标准最大程度地服务民生, 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以及用户利益的协调统一, 充分发挥出地方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3) 落实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和要求, 强化标准制修订过程各个环节责任, 实行责任追究, 确保发布实施标准各项指标和内容的科学、合理、先进、有效。

3.4提高地方标准研究的针对性

地方标准研究应根据甘肃地方特点和产业转型要求,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 从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服务四大产业方面着手,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强化实验手段, 在装备制造、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充分发挥地方标准在改善民生、提高华夏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5完善标准清理复审工作机制

标准发布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 实现标准化所追求的最佳秩序和最大效益。因此, 必须及时掌握标准的最新动态, 对标准文本实行动态管理,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设立专用资金, 指定专业机构, 定期开展标准有效性复审确认工作, 及时淘汰落后标准, 确保地方标准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3.6加快标准信息化建设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强化管理, 研发部署地方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 实现标准制修订工作全过程的动态信息化管理, 为全省各行业提供全面、高效、及时、准确、权威的标准化信息服务, 使甘肃省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结构更趋合理, 更好地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本文对甘肃地方标准发布情况、标准分布、文本质量、管理现状等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针对目前地方标准研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议。

电梯标准化发展现状 第9篇

为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 不断降低电梯的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 电梯专业的标准化活动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截至2014年1月, 可搜集到的现行有效电梯相关标准218项, 其中国际标准15项, 国家标准41项, 行业标准25项, 地方标准76项, 技术规范数量较多。大量技术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成为我国电梯方面法律法规的有效补充, 是我国特种设备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延伸。

1 电梯国际标准化现状分析

1.1 标委会及标准发布情况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和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 对电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给予足够的关注, 并于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ISO/TC 178“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技术委员会”, 秘书处设在法国标准化协会 (AFNOR) 。该委员会下设8个工作组, 制定标准20多个 (包括技术规范和技术报告) 。这8个工作组分别为:WG 2-Guide rails (导轨) :AFNOR;WG4-Safety standards comparison (安全标准比较) :SCC;WG 5-Escalators and passenger conveyors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DIN;WG 6-Lift installation (ClassesⅠ, Ⅱ, ⅢandⅣ) (电梯安装) :BSI;WG 7-Control devices and signals for lifts and service lifts (电梯和服务梯的控制装置和信号) :AFNOR;WG 8-Electrical requirements comparison (电气要求比较) :ANSI;WG9-Measurement of lift quality (电梯运行质量测试) :SA;WG 10-Energy efficiency (能源效率) :KATS。

ISO标准每5年复审一次, 平均标龄为4.92年。电梯方面现行的国际标准共计15项, 平均标龄11.7年, 总体情况来看, 标准的标龄较老。现行有效发布最早的电梯类国际标准为1982年的《载客电梯设施.第3部分:Ⅴ级服务电梯》 (ISO 4190-3-1982) , 标龄32年;最新的标准为2011年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全球基本的安全要求》 (ISO/TS 25740-1:2011) , 标龄为3年。

从ISO工作组的设置以及近年国际标准发布的情况可以看出, 能源效率将会是电梯领域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 ISO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消除全球的贸易技术壁垒。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比在电梯领域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安全要求的不同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消除差异的方法。所以, ISO/TC 178发表了技术报告——电梯安全标准比较、自动扶梯标准比较、电磁兼容比较、消防员电梯标准比较等。同时, ISO近10年来一直致力于消除各国标准的差异, 统一各国对电梯的认识。例如:2003年发布的《世界范围消防电梯安全标准的比较》 (ISO/TR 16765-2003) , 2004年发布的《世界升降机安全标准的比较第1部分:电梯》 (ISO/TR 11071-1-2004) , 2005年发布的《世界电梯和自动扶梯安全标准之对比第1部分:规范间的对比》 (ISO/TR 14799-1-2005) , 《世界电梯和自动扶梯安全标准之对比第2部分:简化对比和评述》 (ISO/TR 14799-2-2005) , 以及2006年发布的《通用电梯安全标准比较.第2部分:液压升降机 (电梯) 》 (ISO/TR 11071-2-2006) 等, 上述国际标准的发布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性贸易措施造成的障碍, 实现电梯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1.2 重点标准介绍

ISO/TS 25740-1:2011《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全球基本的安全要求》为ISO发布的年份最新的电梯类技术标准。该标准为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提供了安全、组件和功能要求, 并提供了降低在运作、使用或行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使用自动扶梯的安全性和用户舒适度。作为技术规范, 该标准规定了一个全球通用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全级别标准, 并提供了评估其安全性的统一程序, 有助于用户和非用户受到保护, 不受坠落、剪切、破碎或磨损或其他伤害, 并介绍了通用的方法来确认和减轻使用那些现存标准中没有清晰阐明的新技术、新材料来设计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新组件而产生的潜在安全风险, 鼓励现有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全标准的统一。

2 中国电梯标准化现状分析

2.1 标委会情况

我国对电梯标准化工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于1992年成立了全国电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96) , 秘书处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主要开展我国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及类似设备 (简称电梯) 及其零部件的标准化工作, 技术对口ISO/TC178。SAC/TC196下设工作组7个, 分别为SAC/TC196/WG1电梯、SAC/TC196/WG2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SAC/TC196/WG3在用电梯的安全应用及电梯在危急情况下的应用、SAC/TC196/WG4电气要求和电磁兼容性、SAC/TC196/WG5能量效率、SAC/TC196/WG6乘运质量和检测、SAC/TC196/WG10安全等效评价工作组。该标委会自成立以来, 已组织制修订了近40项电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2 现行有效国家标准情况

2.2.1 标准的标龄分析

标龄即自标准实施之日起, 至标准复审重新确认、修订或废止的时间, 也称为标准的有效期。我国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国家标准实施5年, 要进行复审, 即国家标准有效期一般为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 国家标准平均标龄已由10.2年缩短至5年。

从电梯现行有效的38项 (有3项标准发布了但还未实施, 实施日期为2014年7月1日) 国家标准来看, 最长标准年限的是《关于固定结构特别是建筑物和海上结构的居住者对低频 (0.063-1Hz) 水平运动响应的评价导则》 (GB/T 13921-1992) , 标龄为21年, 最短的标准标龄不足1年, 平均标龄为4.62年, 总体标龄较新。

2.2.2 发布年代分析

从标准的发布集中时间来看, 大量标准在2008至2012年发布, 这5年发布的标准为29项, 占比国家标准76.3%;发布标准最多的年份为2009年, 共计发布国家标准14项, 占比现行有效国家标准36.8%。2008年后标准的集中发布更新可能与如下两个因素有关:第一, 公共交通领域电梯事故时有发生。从2005年开始, 中国平均每年电梯事故起数在40起左右, 死亡人数在30人左右。特别是2010年以来, 先后发生深圳地铁1号线“12·14”自动扶梯事故和北京地铁4号线“7·5”自动扶梯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 社会影响巨大。因此, 作为度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也就格外重要, 国家也加大了标准的出台力度。第二, 2007年, 根据国家标准委配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风暴行动”的总体部署, 以及我国“十一五”期间标准化发展战略方针, 按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 当年l1月国家标准委批准了16项电梯国标计划项目立项, 包括《电磁兼容性——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产品系列标准——发射》;《电磁兼容性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产品系列标准——抗扰度》、《电梯T型导轨》、《电梯安全要求——第l部分:电梯基本安全要求》、《电梯乘运质量测量》等, 在2008年又批准了8项电梯类国家标准的立项。由于国家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 因此标准的发布较多集中在2008年以后。

2.2.3 标准制定方向的分析

从现行有效标准的体系情况来看, 早些年标准的制定大多围绕产品标准来进行, 2009年后大量电梯国家标准的发布, 完善了我国电梯标准体系, 并在保证电梯使用安全、促进降低电磁发射污染、提高抗干扰性能、构建无障碍环境、提高产品质量、规范试验方法等方面均做出了规定, 确保了中国电梯行业在新时期更规范、更有序的发展。

一是随着电梯工业的发展, 不同用途电梯开始出现, 迫切需要有标准来规范其生产与安装。因此, 近年来不同用途电梯的产品标准陆续发布。例如:《施工升降机》 (GB/T 10054-2005) 、《杂物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 25194-2010) 、《仅载货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 25856-2010) 、《消防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 26465-2011) 。二是随着电梯生产零部件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国家标准开始进一步规范电梯零部件的要求。例如:《电梯曳引机》 (GB/T 24478-2009) 。三是随着国家对安全问题的日趋重视, 并最终出台法律来规范特种设备的安全问题后, 电梯安全相关标准的制定也成为国家标准制定的主流。例如:《电梯用于紧急疏散的研究》 (GB/Z 28598-2012) 、《地震情况下的电梯和自动扶梯要求汇编报告》 (GB/Z28597-2012) 。为了更方便残障人员出行, 还制定了《适用于残障人员的电梯附加要求》 (GB/T 24477-2009) , 来保障残障人员的权利和安全。

2.2.4 采用国际标准的情况分析

国际标准通常是全球工业界、研究人员、消费者和法规制定部门经验的结晶, 包含了各国的共同需要。因此, 采用国际标准是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了发展对外贸易, 尽量采用和使用国际标准十分重要。在电梯类发布的现行41项标准中, 有30项是采用了国际标准, 采标率为77.5%, 同比我国国家标准的采标情况来看, 总体比例和其他产业情况近似。

2.2.5 标准发布日期和实施日期的时间间隔分析

标准发布日期是指该标准已被国家标准化行政管理机构经过严格法定程序通过、确认、认可, 并向社会公布的时间。但发布日期不一定是实施日期, 由于国家考虑到一项标准的制定如果从发布之日起就立刻实施是不合理的, 应该给出生产者及消费者适应的过渡时间, 尤其是生产者可以利用过渡期调整生产的要求和相应的技术参数及指标。从电梯类国家标准的间隔情况来看, 最长的间隔是11个月, 为《安装于现有建筑物中的新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 28621-2012) ;最短的间隔是2个月, 为《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10-2002) 。总体来看, 发布有效的41项国家标准, 发布日期和实施日期的间隔平均为6.54个月, 充分考虑了生产企业在标准实施中的过渡和便利。

2.3 电梯国家标准作废情况

自1993年始, 可查询到的电梯类作废标准为23项, 均被其他标准所替代。从标准作废的年代来看, 1998年为5项, 是作废标准最多的年份;2009年、2010年合计作废标准6项, 也是国家标准作废较多的年份。分析电梯标准化工作的历史可以看出, 这些年份附近会有国家相关政策调整的痕迹。例如:1998年, 国务院机构改革, 将电梯、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整建制从劳动部门划转进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 监管方法和监管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标准的要求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所以1998年标准的制修订和废止的幅度较大。另外, 由于上述提及的质检总局“风暴行动”计划, 2007年和2008年立项的24项标准到2009年和2010年已经编制或修订完毕, 所以这两年的废止标准数量比往年有较大的增长。

从废止标准的标龄来看, 最长的年限为《交流电梯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GB/T 12974-1991) , 标准的实施日期为1992年3月1日, 废止日期为2013年6月1日, 标龄21年;最短的为《电梯钢丝绳用钢丝》 (GB/T 8904-1988) , 标准的实施日期为1988年7月1日, 1993年废止, 标龄5年。从废止的23项标准的标龄来看, 电梯标准的平均废止标龄为10.96年。

浅谈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与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化 软件工程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软件工程是一件庞大复杂的工程,无论是软件成本,工程实施还有质量监控方面实行和控制起来难度都是很大的,其中需要很多软件工程的使用单位以及开发商或者是第三方先认识到软件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监控的重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严格的把控,而且要使用先进的技术以及工具来开发和设计软件。

1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

标准化技术是软件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力支撑,软件工程标准包括软件标准和软件过程标准,而软件过程标准建立就是软件工程的成熟重要标志。由于近几年国际软件工程标准化活动越来越活跃,导致国内的软件工程标准化也在逐渐快速发展。

1.1国际软件工程标准化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907设立了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委员会,对软件工程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涉及的制定范围有,对软件产品的过程制定使用工具制定,以及支持技术的标准化进行规定,目前针对软件工程的标准已经出台了70多部。

其中比较常见的系列是1ISO/IEC12207 这是针对软件生存周期制定的过程标准,这个标准是这个系列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核心标准,很多其他标准都是通过该标准进行更改后制定出来的。该标准对软件组织的软件开发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概念。

1.2国内软件工程标准体系

相对于国际工程标准化的发展来说,国内的软件工程标准体系起步的时间还是比较晚的,但是在发展国内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同一年,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软件工程技术委员会。首先是针对中文信息处理产品制定了大量标准,然后向国外的软件治疗标准化学习,着重于分析和研究工作,我国的软件工程标准化主要覆盖在工程类上,着重点也在这方面,其他方面涉及的比较少。

1.2.1分布式计算技术

计算模式的发展是从各个阶段发展过来的,从中央主机模式到客户机模式再到分布式计算模式,每一次发展都对计算科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分布式计算是一种最新的计算方式,所谓分布式计算指的就是由两个或者多个软件互相共享信息,这种方式在一个计算机或者多个计算机上都可以运行,相对于过去的计算方式,分布计算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多个计算机平衡计算负载加快计算效率,可以将程序放在最合适的计算机上进行计算。分布式计算技术可以给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1.2.2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最为人知的就是人工智能(AI),几乎现在接触到科技知识的人都听说过,也是目前欧洲信息技术中主要的研究课题,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的结合可以让软件开发和管理有了新的管理模式,让软件能够更加的易于开发和修改一级维护。目前最好的展现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系统结合的成果是:把智能化模块组装到大型软件系统,使软件适应快速改变需求。但是软件工程智能化目前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现在还是处于研究测试阶段。

1.2.3软件可靠性工程

软件可靠性工程是软件质量的主要特征之一,表明软件的正确,完整的程度,软件可靠性工程目前已经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贯穿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维护全过程,软件可靠性工程可以用来测试软件的性能,改正软件的使用效果,可靠性建模一直是软件可靠性工程的热点,用来测试软件的可靠性统计,国内软件可靠性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虽然软件可靠性工程已经在国内有了重大的研究成就,但是现在研究还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并不完全,对于建模的分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体系,所以目前的发展情况还是要以软件可靠性工程研究为主。

2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发展

直到目前为止软件工程标准化的侧重点仍然是软件过程的标准化,而且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基于软件生存周期的整个软件开发流程的标准化和具体系统的标准化,而且会更加针对与软件过程标准化和软件标准化的结合协调。

3总结

从中间化,标准化,智能化以及可靠性工程等技术的分析来看软件产业以及软件工程的发展,软件工程在未来的努力方向是继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利用先进的知识和工具来加强软件工程自身的科学理论和研究,在软件工程的使用中对需求和设计之间的断层进行填补,建立适合实用需求和技术支持可靠的软件工程,解决系统设计到系统开发的平滑过渡问题,软件工程研究必须从封闭式的开发走向开放式的开发,网络技术可以“粘合”不同的网络空间,通过软件工程标准化来规范软件开发执行的方式,保障软件系统的可靠运行,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先进的软件工程的方法学体系。

(作者学号:1330463)

参考文献

[1] 李晓桦.软件工程标准化研究[J].上海标准化,1999(5):30-33.

[2] 杨芙清.软件工程开发的三大突破性成果[J].软件学报,2005,16(1):1-7.

中医器械标准制定工作现状与展望 第11篇

中医器械是指诊疗活动中,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及其他物品 (包括所需软件) , 也是面向中医临床需要,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发的, 符合中医医理, 能够解决中医实际问题的医疗器械。中医器械起源于中国, 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具有品种较多、种类杂和应用领域较为广泛的特点。但同时该类产品也面临着整体应用数量较少、科技含量较低和升级换代慢等问题。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 中医器械所对应的“6827中医器械”里均为I类和II类医疗器械, 但是该目录下的产品, 在标准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 没有相关国内标准、国际标准可以参考, 相应标准研究滞后, 在国家医疗器械标准管理研究所下属管理的20余个医疗器械相关的医疗器械标准技术委员会中, 没有中医器械对口的标委会。面对此领域标准管理上的空白, 医疗器械标准管理研究所率先启动了中医医疗器械和标准体系的调研, 中医器械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启动阶段。

1. 中医器械标准体系的初建

天津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理治疗设备分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作为国家医疗器械的监管机构和技术支撑部门, 一直从事着物理治疗设备的标准制修订和相关设备的检测、监管。在协助国家总局标准化管理中心在中医器械产品及标准调研过程中, 利用检验能力和经验的优势和标准化相关技委会工作基础, 依托天津地区中医诊疗技术研究, 进行了中医器械相关的临床调研和标准立项计划储备。2012年起, 承担起中医器械标准化工作的任务, 根据中医器械用途划分中医器械的体系框架:将中医器械分为中医诊断设备、中医治疗设备、中医软件及中医器具共四大类产品。不断调研填充, 规划着中医器械标准今后的制修订工作, 着手建立符合中医器械特点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 以加大对中医器械的科技投入, 对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临床应用的器械, 及时制定标准, 使该体系丰满具体, 具备实际的指导作用。

2. 中医器械标准制定的现状

2.1 国内标准现状

我国现行医疗器械标准超过1000件, 但是中医器械标准存在着空白, 中医器械在生产、使用过程中, 相关标准缺乏已成为阻碍中医器械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导致很多有市场前景的产品目前难以推向市场。目前, 我国还没有中医器械对口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其他标准化管理部门, 中医类的器械标准仅有GB2024-1994《针灸针》、YY 0104-1993《三棱针》、YY 0105-1993《掀针》、YY0780-2010《电针治疗仪》。2013年至今, 天津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才相继制订《熏蒸治疗仪》、《舌象信息采集设备》、《中医脉图采集设备》、《电子加热灸疗设备》, 但这些标准均在国家管理部门审核中, 尚未颁布。

2.2 国际标准化工作动态

目前中医医疗器械国际标准主要研究机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249) 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的WG3和WG4两个工作组, 分别负责针灸针、针灸针以外其他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尤其是WG4的工作范围, 包括治疗设备和诊断设备的质量和安全的标准化, 是中医器械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国际对口组织。

2.2.1 已完成的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249) 于2014年2月3日正式出版《ISO 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 这是首个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内发布的ISO国际标准, 也是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承担完成的首个ISO国际标准。

2.2.2 正在制作过程中的中医器械国际标准

近两年来, ISO/TC249中中医器械国际标准项目提案数量不断增加, 截止ISO/TC249第六次年会后, 在中医器械方面共有14项国际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 (见表1) , 又有3项新提案通过现场讨论, 于第六次年会后启动NP投票 (见表2) 。

2.3 全国中医器械技委会筹备期完成的工作

在国家标准管理中心的统筹安排下, 天津医疗器械检验中心正在积极申请筹建中医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拟承担秘书处工作。目前该技委会正在国家标准委员会审批中, 已经向国家总局提交了《三棱针》、《电针治疗仪》、《气罐拔罐器》、《穴位阻抗检测仪》等中医器械标准制的制修订计划, 并做好了标准化相关、筹建技委会相关的前期工作。

3.中医器械标准化工作展望

标准化工作是行业发展转型升级时期的重要助力, 对中医器械而言, 阻碍当前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相应标准的缺失。我们应该全面开展中医器械的标准化工作, 将中医器械的监管问题、产品有效性安全性问题及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 在标准体系框架基础上, 制修订规范合理的中医器械标准, 不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医器械, 也要放眼创新型中医器械产品调研与推动。同时, 我国的中医标准化工作也应通过在ISO/TC249中开展国际标准制定, 逐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促进我国中医器械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最终实现“标准和产品相互带动;国内和国际相互促进”的市场和标准共同繁荣的成熟发展局面。

摘要:本文从中医器械当前所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引出中医器械标准化工作的启动及发展进程。对国内行业标准和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介绍, 同时也总结了ISO/TC249中已完成、正在进行及正在立项的所有国际标准项目。最后, 通过对中医器械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行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对中医器械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展望。

标准现状范文

标准现状范文(精选11篇)标准现状 第1篇1 术语标准的意义及现状由于术语标准是专业标准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术语标准的质量必然影响到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