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北京暴雨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北京暴雨范文(精选9篇)

北京暴雨 第1篇

一、微博影响力比较

关于微博影响力的定义, 有的研究者采用了社交影响力 (Social Influence) 的概念, 社交影响力是指个体的思想、感受、态度或行为因应其他个体或组织而发生改变。有学者将影响力细分为3种, 即粉丝、回复、转推影响力, 分别对应具体的用户行为。总的来看, 大多数研究者基本上沿用了传统领域中关于影响力的定义和概念。【1】本文选取了粉丝数占绝对优势的政务微博, 分为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两类。

从粉丝数量上来看, 动车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的粉丝量大多在百万左右, 而北京暴雨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粉丝量大多在千万左右, 除去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差异, 北京暴雨中活跃的政务微博比动车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的影响力大很多。由此可见, 政务微博经过一年的发展,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影响力有所提高, 政务微博的影响力增强, 显现了政务微博的运用渐趋成熟。

从政务微博的主体来看, 动车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除了“浙江旅游”和“平安温州”的发布主体是政府机构外, 其他政务微博的发布主体都是蔡奇、胡坚、鲍学军等政府官员, 而北京暴雨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的发布主体都是平安北京、北京发布、北京消防等政府机构。由此可见, 从“723温州动车事件”到“721北京暴雨事件”, 开设政务微博的政府机构越来越多, 政务微博的运行也更为体制化。微博是一种自媒体, 个人微博的图标、发布的图片乃至语言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官员虽然拥有官方背景, 有时也能够代表官方的观点、意图, 但能否完全代表政府机构, 尚待商榷。而政府机构的政务微博则完全代表着官方, 其用语措辞都经过反复斟酌, 同传统媒体一样, 是经过“把关”后才发布的, 比官员的个人政务微博更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微博关注度比较

关注度是指事件或人物所受的关注程度, 通常通过民意调查或网络投票来实现。微博关注度可以通过两个数字加以量化证明:一是粉丝数, 二是微博被转载数。微博受关注度的大小和微博主本人及其所发信息有很大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名人, 凭借已有的名气就能在微博上轻松拥有大量粉丝, 他们所发的信息, 即使是家长里短的絮叨, 也会因名人效应而广受关注。其次, 处于信息源上端的微博主, 通过发布最快捷、最权威信息, 也可以迅速获取关注度。同时, 微博关注度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分为正负两极, 正向关注度的强弱与正能量的发挥成正比, 而负向关注度则相反, 其“人气越高”往往受到吐槽的越厉害, 这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微博关注周期和总体微博量上来看, 与北京暴雨事件相比, 动车事件的微博关注的周期较长, 微博量整体较多, 代表主流声音的政务微博没有及时、充分地介入微博舆论, 微博舆论缺乏官方舆论的引导。虽然浙江政务微博积极介入微博舆论, 发布救援信息, 但是原铁道部在抢险过程中沿用了传统的事故处置方式, 没有开通政务微博介入舆论, 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公开不透明, 造成了微博负面情绪的扩散, 使得微博上出现了大量负面言论, 网民吐槽不断, 微博舆论的负能量也持续了较长周期。由此可见, 与动车事件时相比, 北京暴雨事件中的政务机构能够更广泛地利用政务微博关注灾情, 反映民意, 引导舆论, 政务微博普遍性的正能量在呈增强态势。

从微博关注度总体走势来看, 动车事件和北京暴雨事件微博关注度走势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呈现了由低点迅速到达顶峰又逐渐下降的过程, 但是动车事件的微博关注度的浮动较大, 出现了三次微博高峰, 前两次高峰也是网民怨声最大、吐槽最多之时。而北京暴雨事件的微博关注度没有较大浮动, 只有一次微博高峰, 总体呈直线下降走势。

2011年7月23日晚动车事件发生后微博吐槽迅速升温, 微博在这次事故中成为最早发布信息状况的信息源, 迅速传播事故相关信息。同时, 原铁道部在抢险救援过程中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公开不透明, 以及一些不以人为本的做法激怒了微友, 出现了大量批评性微博。微博在7月24日达到第一个高峰。同日, 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答记者问的不当言论引来了微友的吐槽, 这件事情经过两天的网上发酵在7月26日达到微博的第二个高峰。28日, 温家宝赴温州看望动车事件受灾人员, 并在事故现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同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接受记者采访, 并介绍事故救援情况, 赢得了微友的理解, 达到了微博的第三个高峰。当天, 微博量迅速下降, 随着官方媒体的介入, 微友情绪趋于稳定, 微博量呈下降走势。

2012年7月21日暴雨灾害发生后, 北京新闻办、北京消防、水润京华、平安北京、交通北京与16区县政务微博迅速介入, 持续不断发送雨情信息、救援详情等。暴雨当天, 部分求助微博开始出现在微博上, 被大量转发, 微博量达到高潮。暴雨过后, 微友从最初的爱心传递开始逐步变为对一些事实的质疑, 面对质疑, 北京市新闻办、房山区政府、市消防局、市交管局、市气象局接连回应, 有效地控制了微博舆论, 没有形成新的微博吐槽高潮。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 微博量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 与动车事件时相比, 政务机构能够更及时地利用政务微博回应民众质疑, 政务微博的即时性增强。北京暴雨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 相关政务微博立即介入, 并持续发布雨情、救援信息。事件发生后, 北京暴雨事件中的政务机构能够利用好微博平台即时性的特征, 增强在微博舆论中的主动权。

三、互动内容比较

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 (Bernard Berelson) 首先把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2】可见, 内容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从政务微博互动的时间来说, 动车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的互动时间大多集中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即2011年7月24日, 后期的微博较少, 而北京暴雨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的互动时间则较为分散, 从事故发生的2012年7月21日至救援工作基本结束的2012年7月23日和公布遇难人数的7月26日都有较活跃的政务微博出现。由此可见, 与动车事件时相比, 北京暴雨事件中政府机构能够程式化地运用政务微博, 政务微博运行已逐渐形成机制。

从政务微博互动的事件来说, 动车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的互动事件较为固定, 都是按部就班地公布实时情况, 而北京暴雨事件中活跃的政务微博的互动事件中出现了很多回应微友求救和质疑的事件。由此可见, 与动车事件时相比, 北京暴雨事件中的政务机构能够更好地利用政务微博这个平台与民众达成互动, 政务微博的互动性更为凸显。

从政务微博官方发布 (回应) 的内容来说, 动车事件中的微博较为简单, 而北京暴雨事件中微博的信息量更大, 内容也更为丰富。单单是回应“雨后停车遭贴条”事件, 北京发布的微博就十分全面:“1.下发通知, 雨后以服务疏导为主, 对因雨受困车辆联系车主, 挪移清拖;2.对22日协管员擅自粘贴的违法告知单不予录入。3.对擅自贴条的当事协管员严肃处理、调离工作岗位。”由此可见, 与动车事件时相比, 北京暴雨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内容更充实, 真正将“互动为民”做到实处。

四、微友及意见领袖态度倾向比较

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 (Paul Lazarsfeld) 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 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意见、观点或建议, 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这一概念在微博舆论传播中同样适用。微博舆论意见领袖必须具备能提出意见或话题、活跃于传播网络中以及对其它网民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影响等基本特质。提出意见或话题者, 在微博舆论中一般以首贴或发布消息或引用系统外帖子或言论的形式, 引发讨论并进行传播的网民, 这类微友发表的意见一般有众多微友跟随并不断交换意见。【3】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 (2012年1月)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博政民互动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2011年8月) 提供的数据分析, 对微友和意见领袖倾向进行宏观分析可以发现, 动车事件中“批评铁道部救援 (29%) ”、“反思总结教训 (12%) ”和“呼吁查清真相 (12%) ”的负面言论共占53%, 而北京暴雨事件中“对北京排水系统不满 (22%) ”和“政府对暴雨预警不足 (16%) ”的负面言论共占38%。比较而言, 北京暴雨事件中微友和意见领袖的负面言论有所减少。由此可见, 与动车事件时相比, 北京暴雨事件中政务微博引导舆论的能力有所增强。从政务微博主体即各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的角度来说, 政府有效地利用政务微博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的作用, 政府利用政务微博加强了舆论引导。

小结

通过对动车事件和北京暴雨事件政务微博进行比较可以发现, 从动车事件到北京暴雨事件, 政务微博的影响力得到增强、政务微博的运行也更为体制化;政务微博的正向关注度与正能量发挥的普遍性得到增强、其即时性也有所提高。总之, 从动车事件到北京暴雨事件, 政务微博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摘要:本文通过对“7·23”温州动车事件和“7·21”北京暴雨事件政务微博的比较研究, 认为从温州动车事件到北京暴雨事件, 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影响力得到增强、运行也更为体制化;政务微博的正向关注度与正能量发挥的普遍性得到增强、其即时性也有所提高。从互动内容的比较来看, 政务微博的运行已逐渐形成机制、官民互动性更为凸显、内容更为充实;微友及意见领袖态度倾向更为理性, 政务微博引导舆论的能力有所增强。

关键词:动车事件,暴雨事件,突发性事件

注释

1[1]李军、陈震等:《微博影响力评价研究》, 《信息网络研究》2012年03期

2[2]Bryce Allen:《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 《国外情报科学》, 1993年01期

北京暴雨 第2篇

通河忘川学社

洪超

2012年7月22日凌晨,北京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市内多处地段严重积涝、交通瘫痪,房山区等地山洪暴发,受灾总面积达1.6 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 万人,并造成79 人死亡。[1] 北京7.21暴雨灾害事故伤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大,并且发生地点在共和国首都北京,事发地点显著性明显,因而成为一个受到媒体和广大网民关注的热点事件。用心理学的眼光去评判这个事件,可以发现暴雨灾害是物质坏境的一个具体表现,作用于人的心理环境,会带来一系列不安负面的影响。新闻报道所构建的信息环境如果处理恰当,能够起到抚慰受众的作用。媒体建构合格的信息环境关键在于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一、AIDA 法则

1898 年,美国的路易斯提出AIDA 法则,认为一个广告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然要使得受众心理经历引起注意(Attention)、产生兴趣(Interest)、引发欲望(Desire)和促成行动(Action)这样一个过程,取其每个英文单词的字头,称为AIDA 法则。

不仅仅是广告,相类似地,新闻报道同样能够遵循集中受众的注意力、引起受众的兴趣和认同,激发受众的阅读欲望的过程。[2]

二、媒体的报道

7月21日10点开始暴雨,在中午时分,微博平台是最先投入关注热度的媒体。此时大部分人对于这场难得一遇的暴雨没有先知先觉的预测,言论还是停留在一般的信息共享,如针对自己周边雨量情况、有什么需要救助的即时信息发布。即便如此,微博平台上一时间北京暴雨成为关注度极高的话题,注意(Attention)这个步骤基本完成。

当然,处于维护秩序的考虑,在注意阶段,网络上官方发布对地区稳定有重要影响。“北京发布”和“房山水务”的微薄通宵发帖,成为21日当天晚上权威的信息源。这样良性的引导使得注意不至于失控。正如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3]强调了危机时期信息发布的重要性:Tell it your own(告知你所知道的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迅速全面的官方发布奠定官民团结的大基调。

紧随其后,一些加V达人们的动态使得注意层次迅速发展至兴趣(Interest)层次。名流们的微薄中,首先开始了对排水系统的调侃,比如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微薄“娘特节约水。昨晚北京暴雨俺家进水,娘提议让我给她洗绿色环保脚:用雨水洗脚。还说不用花水费不用麻烦计算器算计阶梯水价。我说下水道是城市真正的形象工程。娘说没错,人的大肠比双眼皮重要。”[4]郑渊洁还为此配图一张。

尽管由于微薄的140字限制等媒介属性所限,明星感言往往是一笔带过,舆论的兴趣从人力难以制止的天灾转移到可以尽力而为却未能有效做好的排水设施之问上。在这个开端的推动之下,网民这个当代中国无比重要的群体群起诘问下水道系统与不易看见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网民的行动说明这个数量广泛、力量巨大的群体面对不满意的现状有督促政府改进的欲望(Desire),并且用在微薄上敲字这样最基本的方法开始行动(Action)、传递自己的心声与立场。

随着传统纸媒出版周期到来,以反映群众所想自居的传统媒体和部分类似纸媒运营的公立新闻网站行动起来,针对排水系统反思、规划、呼吁的文章数目呈几何倍数增长。纸媒覆盖了很多网络未能覆盖的社会群体,推动更大范围的受众获得产生欲望(Desire)、行动(Action)的可能。

[1]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386 [2]姚泽有.AIDA推销法[J].销售与市场.1995.08 [3]朗爽.灾难新闻的少中心理分析[J].新闻传播.2008.08 [4]郑渊洁.郑渊洁的微薄[E].weibo.com/1zhyj.2012.07 《广州日报》的反映比较迅速,23日在2版上批评“地下的排涝建设、地质安全问题,始终滞后于地面上的光鲜”,并且深究其原因“与短视的政绩观有关联,正因为暴雨是个概率事件,而防涝工程可能短期难以收益,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得着,于是,少数管理者宁可冒险淋雨,也不愿掏钱埋单。”[1]撇开去一些,从传者心理的角度来说,异地批评的做法是保证公信力的好办法。回归新闻工作者职业职责,传递受众关心基础设施的心情是这篇报道成功的重要原因。受众通过阅读这篇正气凛然的报道获得了参与感,尽管是消极被动地参与,却不失一种满足心理需求的行动。

千龙网作为北京当地的一家类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直到8月2日方才发声:《暴雨过后,反思与改进还需“因地制宜”》。在我看来,这则报道很好地完成政府喉舌的功能,但是在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角度上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或许,这也与网站的背景和立场包袱有关,不够充分的独立性使得千龙网反响不大,也难怪发声迟、且有开脱之嫌。千龙报道开头言及“北京防洪设施标准过低的问题被普遍热议”,未对此做出诚恳的回应即一副人民导师的口吻指出那些“遭雨却无积水”是“个别”,要求大众“因地制宜的考量”。下文针对日本“堪称世界最先进的排水系统”,意味深长地指出“不过这项工程的投资和耗时都十分惊人”[2]。当上海在建上海中心这亚洲第一高楼、连华中武汉都在造亚洲第二的绿地中心高楼,居然北京市的新闻网千龙对真正惠及民生而非显性政绩的排水设施暗含质疑。高楼这样奇观式的建筑拒绝对话、只为眺望存在,和大众熟悉但更遥远,绝大多数人不能从中受惠,反而是加深那不属于自己的感受。排水设施这样的民生工程的建设却应该是每一个市民的期望。不过,千龙这样有新闻、更有宣传、没有多少受众的现状或许能解释它为什么不在乎受众心理。无视受众心理,必将被受众淘汰。因而,千龙是一个半死的媒体,它的报道是失败的典型。

一批主张他山之石攻玉的媒体也不在少数,这样的呼声也与先前网民呼吁学习发达国家的广泛言论深刻相关——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网民重要观点进行摘要,指出百分之十五点三八的网民直接“推荐国外下水道”,在“建议改进”的百分之二十三点零七人群中也有不少将国外不错成果作为激励目标——书中列出的三条典型言论均有此意,一条举青岛德国建造下水道百年后回复城建公司备件就在老化零件周围三米的例子指出北京与德国“差距太大了”,另一条分列150年历史的伦敦巴黎下水系统、古罗马下水道2500年后仍发挥作用,还有一条简单一句“希望政府好好改善一下排水设施,下水道修理方面向国外学习”[3]。读后心中存疑,或许网民心中“改进”与“学习国外”的两个念头紧密相连,如此看来,人民网的调查作出区分有遮羞之嫌,实则受众纷纷用回复微薄的行动告诉政府学习国外、改进基础设施的要求。

一批主张他山之石攻玉的媒体从不同方面综合、系统、眼界更高地传达出网民们的意思。如果说网民言论是公民意见的缩微版,媒体的报道就是公民意见的升级版。《现代金报》在伦敦的特派记者撰文《伦敦下水道最宽能跑汽车 排水系统连蚊子都能防住》[4]、《中国青年报》号召《为下水道立一部法》[5],都是具体体现。它们分别从英国下水管道设计和日本城市型水灾害立法的先例中寻找到值得借鉴之处。

三、媒介总结反思

随着民主化的进程,普通大众逐渐成为社会进程的主体,公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在我们国家,当下以网民为先锋的公民较之父辈具有更强的参与意识,他们普遍认为参与的权利是自己基本权力之一。越来越多的受众希望能够参与到各类社会事务中,并热点社会现象 [1]邓海建.城市建设别只顾着上半身光鲜[N].广州日报.2012.07.23 [2]高龙.暴雨过后,反思与改进还需“因地制宜”[E].千龙网.2012.08.02 [3]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390 [4]郑乔.伦敦下水道最宽能跑汽车 排水系统连蚊子都能防住[N].现代金报.2012.08.04 [5]刘武骏.为下水道立一部法[N].中国青年报.2012.08.01 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往,受众通过大众媒介满足获取信息、接收知识、了解社会等基本需求。而今,随着媒介的日益发达,高层次的归属感、信任、尊重、审美、娱乐、自我实现等需求进一步凸显,媒体有必要更进一步,为受众满足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

比如,面对北京7.21暴雨灾害,受众一致地有要求政府加强排水设施的诉求。这种诉求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实际利益上都是符合情理的,因此媒体有必要将受众的要求更加完备地传达出去,说出受众说的,并且说出受众想说却表达得不够完善的观点。

在传达受众未尽之意的时候,不同媒体还能有深层次的分化,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本媒体固定受众群体的特定需求,提供分众化的信息与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受众不同需求。比如《广州日报》主体读者是广东人,可以从北京内涝谈开,回顾今年广州排水的不足,从这些教训中反思自己城市的改进。又如,《中国青年报》读者文化素养较高,就给读者介绍外国相关法律建设成果,引发受众对本国法制化进程的思考。还有,《现代金报》立足经济,比较国外排水设施建设投入与长远收益,投入产出的计算让它的受众受益匪浅。

媒体不断反思总结受众心理需求,方能使自身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北京暴雨灾害引出的话题 第3篇

丁志健遇难是否算工伤?

丁志健,男,《阿阿熊》杂志编辑部主任,生于1978年,常州新北区罗溪镇人,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

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不期而至。然而,《阿阿熊》杂志编辑部主任丁志健早已约好的公事,怎么可能因为一场大雨而取消。在他出门前,妻子邱艳还抱怨了一句,“怎么周末了还要谈事情,何况还要下雨。”夫妻俩约好了,办完事早点回家。

午后,北京城区便有地区开始落雨,至15时左右,暴雨正式光临北京。豆大的雨点,由疏落迅速转为密集,倾盆而下。晚19时,北京市防汛办发布汛情橙色预警。此时,丁志健刚谈完事,开着那辆今年4月才新买的黑色现代途胜踏上了回家的路,但途中被广渠门桥下的积水困住了,暴雨致桥下积水4米。

由于打不开车门,也打不通报警电话,丁志健被救时已经奄奄一息,最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无效身亡。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丁志健如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的规定,即“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情形认定为工伤,其前提条件之一是受到交通事故伤害。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在车中溺水身亡算不算交通事故?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尚存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交通事故不仅是由于特定的人员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的,也可以是由于地震、台风、山洪、雷击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行后,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同时废止。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比较而言,《道路交通安全法》定义的交通事故的外延,比《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更加宽泛。

另一种意见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定义的交通事故,前提条件还是因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造成的人身财产方面的伤害事故,而丁志健不幸遇难是由于车辆在雨中行驶、积水淹没车辆而溺水身亡,并不是由于车辆行驶本身造成的直接伤亡。退一步说,即使从宽理解法条,将此情形界定为交通事故,接下来也面临操作上的一些问题。比如,交警部门必须先依法勘查事故现场后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且必须认定为丁志健对此事故负或者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甚至无责任。但是,显然,此次事故中无法将“大雨洪水”认定为事故的主要责任者,丁志健的事故责任认定还是主要的可能性居多。因此,7月21日,北京道路上被水淹的车辆有很多,交警部门是否都会认定为“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如果不能认定,那么这些受害人就难以认定为工伤。

当然,如果丁志健不被认定为工伤,恐怕不仅是他的家属,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毕竟他是由于处理公事而不幸遇难。

其实,对于丁志健能否认定为工伤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来看。《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项规定,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这里的“因工外出期间”,是指职工不在本单位的工作范围内,由于工作需要被领导指派到本单位以外或者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自己到本单位以外从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工作。这里的“外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到本单位以外,但是还在本地范围内。二是指不仅离开了本单位,并且到外地去了。

第一种情况可以包括领导指派的情形,也可以包括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自己到本单位以外的情形。第二种情况则必须是领导指派的情形。这里的“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是指在外出时间段内与本人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有直接联系,或開会学习,或接洽业务,或完成一项具体工作。“伤害”包括事故伤害、暴力伤害和其他形式的伤害。

丁志健是杂志的编辑部主任,他在休息天外出约谈公事是很正常的履行职责的行为,他的不幸属于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事故死亡。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5项规定认定为工伤,不仅符合情理,而且有法可依。

职工因暴雨未正常出勤如何处理?

经历了7·21暴雨,北京气象台7月25日再次挂起暴雨预警。“我一上午都在留意天气动向,到了挂蓝色预警时,公司正式发通知提前下班。”北京朗泰恒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事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预警发布前,公司已有提前下班的意向。据称,7月21日大雨时,曾有同事被积水困住,而员工平时18时下班,易遇上交通拥挤,出于安全考虑,老总决定让员工提前回家。

但是也有职工在网上抱怨:“7月21号当天我正好上夜班,在路上被大水困住了,无法按时赶到单位上班,单位说当天情况特殊,你不来上班也可以,不算旷工,但是工资要扣除。又不是我不想上班,是因暴雨路途受阻造成我无法上班,怎么可以扣我工资呢?”

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什么是不可抗力呢?就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引起不可抗力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原因,如洪水、地震、干旱、暴风雪等人类无法控制的大自然力量所引起的灾害事故;二是社会原因,如战争、罢工、政府禁止令等引起的。

对于确因不可抗力而迟到的职工,一般不能作迟到处理。但是对于7月21日午后的上班族来说,暴雨袭击是否属于造成无法按时上班的不可抗力,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合理判断。

7月20日,气象部门正式发布预测:“此次降雨可能出现在周六夜间到周日白天,雨量或达到大到暴雨,建议市民尽量减少出行,相关部门需防范局地强降雨诱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及城乡积涝等灾害。”

7月21日,9时30分,暴雨蓝色预警发布。14时,暴雨黄色预警发布。14时20分,雷电黄色预警发布。15时30分,第二次暴雨黄色预警发布。直到当晚18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才发布了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首个暴雨橙色预警,并预计持续降雨将超过20小时。

紧接着,晚19时,北京市防汛办发布汛情橙色预警,要求全市各防汛指挥部启动汛情二级响应,而此时全市已经造成较大面积的道路积水。

这种情况当然是普通职工所不能预见的,但是否属于“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那就因人而异了。有的职工出门较早,按原计划坐公交车或乘出租车上班,结果突遇暴雨袭击被堵在途中,因此迟到显然情有可原;而有的职工住所离单位很近,明明可以步行上班,或者完全可以选择轨道交通上班,却仍然迟到了很长时间或者不来上班,这就另当别论了。

灾害天气当日,用人单位可以变换工作时间,如安排当日先休息,后安排在休息日工作;也可以变换工作地点,如安排在家办公;也可以安排在双休日加班的职工休息。对此,职工无正当理由应当服从。当然用人单位也可与劳动者协商安排年休假等。

北京暴雨 第4篇

(一) 自然地理概况

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 因多雷暴而得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 位于北纬20°15'~21°20', 东经109°22'~110°27', 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 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南北长约140km, 东西宽约60~70km, 面积约7800 km2。半岛三面环海, 海岸线长约1180km。雷州半岛地质属于华夏台背斜、雷州台凸的一部分, 半岛地形单一, 起伏和缓, 以台地为主, 次为海积平原。

雷州半岛河川短小, 呈放射状, 由中部向东、南、西三面分流入海。东流入海有遂溪河、城月河、南渡河 (擎雷水) , 南流入海有流沙河等, 西流有苏吉水、土贡河、龙门河等。年均径流系数仅1%~2%。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多年平均雨量1300mm, 雨量多集中在夏秋两季, 5~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降雨量81%, 年均相对湿度为80%, 历年平均蒸发量950mm, 平均气温22.5℃。

大洪水主要发生在每年主汛期6~8月, 均由暴雨造成, 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锋面、低涡、台风, 其中低涡、台风造成的特大暴雨, 雨量集中, 强度大, 历时长, 所发生的洪涝灾害特别严重。

(二) “07.8”暴雨分析

1. 暴雨成因及时空分布

2007年8月8日第7号热带风暴“帕布”登陆台湾恒春县后, 强度减弱, 并进入南海, 8月9日早上, 帕布减弱为热带低压擦过华南沿海, 在香港的南部海面掠过, 并继续向西移动, 于8月10日傍晚6时30分在中山市沿海地区再次登陆后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 于10日夜间在江门市境内减弱为低气压, 其降雨云系不断从东部向南部移动, 整个降水带的中心从雷州半岛的东部往西部偏移, 并且出现“北抬”现象, 导致大量水汽上升, 然后在南面热带辐合带等因素的影响下, 在雷州半岛西部的北部湾生成了“低涡”云团, 而雷州半岛西南地区正好处于来自热带风暴“帕布”残余环流影响和“低涡”以及南面热带辐合带等气象因素的共同包围夹击之下, 加上西南方向有大量水汽源源不断向该地区输送, 从而导致了雷州半岛西南部地区暴发降水强度强、持续时间长、雨量大、地段集中的特大暴雨。

受2007年第七号热带风暴“帕布”和热带辐合带的共同影响, 8月9日雷州半岛中北部地区形成连续性的大暴雨天气, 从9日9时开始至10日7时为第一阶段降雨, 这一阶段为本次暴雨的前期降雨阶段, 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遂溪县城区至雷州市城区一带, 下录、遂溪、前进农场、客路、雷州站降雨量都超过了100mm, 其他地区多为中到大雨;10日11时由于受热带风暴“帕布”残余环流影响和低涡、南面热带辐合带、西南水汽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 雨势转强, 降雨范围扩大, 暴雨中心移至雷州半岛西南部地区的雷州纪家、唐家、龙门、北和、英利镇一带, 从10日11时至11日2时为第二阶段降雨时间, 这是暴雨主要阶段, 为强降雨过程, 降雨量均超过300mm, 暴雨中心幸福农场、龙门、绿洲仔、曾家站雨量分别为782mm、542.5mm、578mm、544.5mm, 11日11时由于热带风暴“帕布”残余环流影响减弱, 低涡减弱南移, 切变南压, 雨带向西南移动, 暴雨主要集中在雷州龙门、北和、英利镇至徐闻一带, 从11日11时至11日17时为第三阶段降雨时间, 这是暴雨后期阶段, 降雨量均超过150mm。12日暴雨天气削弱, 雨势减弱, 至15日雷州半岛降雨过程基本结束。

2. 暴雨

(1) 降雨强度大, 暴雨覆盖范围广

雷州半岛“07.8”暴雨过程的降雨强度大, 全部雨量站降雨量均超过100mm, 过程的降雨量均超过500mm笼罩面积为2438 km2, 超过700mm笼罩面积为1393km2。超过1000mm笼罩面积为386km2。其中幸福农场日降雨量为955.5mm, 三日降雨量达到1381.8mm, 龙门、曾家、火炬四队、绿洲仔站日降雨量分别为699.5 mm、688 mm、756.5 mm、660 mm, 雷州市西南地区的日降雨量是雷州半岛历史上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日降雨量, 其量值是2006年平均降雨量的6成, 与该地区干旱年份的年降雨量基本持平。幸福农场24小时降雨量为1188.2mm, 几乎相当于该站去年全年的降水总量, 超过1987年5月20日广东陆丰双沛站24小时降雨量915.6 mm的降雨记录。

(2) 降雨持续时间长, 场降雨历时短, 降雨量集中

从8月8日到8月15日, 雷州半岛持续8日出现强降水, 其中8月9日至8月13日为暴雨, 暴雨持续降水时间长, 为雷州半岛有水文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一次。本次降雨量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 遂溪县城区至雷州市城区一带降雨量主要集中10日0时至10日4时, 雷州半岛南部地区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11日11时至11日17时, 雷州半岛西南地区的降雨量主要集中在10日11时至11日2时、11日11时至11日17时两个阶段, 其中幸福农场、龙门、曾家、火炬四队、绿洲仔站降雨历时9个小时左右, 降雨量分别为1045.5 mm、801mm、883.5 mm、802 mm、812 mm。各站时段最大降水量全部集中在这三个阶段, 其中绿洲仔站最大20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降水量分别为83 mm、122 mm、174 mm、213 mm, 幸福农场最大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降水量分别为282.9 mm、524mm、801.4 mm、1188.2 mm, 为雷州半岛“07.8”暴雨各时段的最大降水量。

(3) 暴雨地段集中

本次暴雨的降雨地段主要在雷州半岛的雷州市纪家、唐家、龙门、北和、覃斗、英利镇一带, 降雨量均超过500mm, 个别站点降雨量则超过1000mm, 打破了当地的常规降水规律, 给该地造成了超历史特大的洪水灾害。

(三) 雷州半岛“07.8”暴雨与“85.8”暴雨比较

“07.8”暴雨与“85.8”暴雨都是区域性暴雨过程, 各方面比较,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基本相似

降雨成因都主要是由热带气旋造成的台风雨有关, 且热带气旋的路径、登陆地点基本相同。

2. 降雨历时接近

两者主要的降雨历时均在3天以内, 暴雨集中于24小时内。

3. 暴雨中心位置不同, 移动路径相反

两场暴雨移动路径相反, “07.8”暴雨中心在雷州半岛中南部的幸福农场, 其移动路径为客路-幸福农场-那澳, 见图1;“85.8”暴雨中心位于雷州半岛中北部的纪家, 其1985年8月25~27日移动路径为那澳-纪家-湛江 (赤坎) , 见图2。

4. 暴雨强度与暴雨区范围不同

虽然形成两者的天气系统类似, 但由于各天气系统生命周期的差别及相互作用的不同, 致使两者的暴雨强度不同。“07.8”暴雨强度相对较大, 最大点日雨量955.5mm, 最大24h降水量1188.2mm, 最大3d降水量1381.8mm。“85.8”暴雨强度相对较小, 最大点日雨量623.1mm, 最大24h降水量694.4mm, 最大3d降水量765.0mm。时段点最大降水量比较, 见表1。

由于天气系统移动方向和速度的差异, “07.8”与“85.8”暴雨各级暴雨量级笼罩面积不相同。两者的暴雨量在100mm以上笼罩面积相差不大, 基本覆盖整个雷州半岛, “85.8”暴雨400mm以上强降水只覆盖了南渡河一条河流的集水区, 但“07.8”暴雨强降水范围更大, 覆盖了南渡河、龙门河、土贡河、苏吉水四条雷州半岛主要河流的集水区。各级暴雨量笼罩面积统计, 见表2。

(四) 结束语

通过雷州半岛“07.8”暴雨的研究并与“85.8”暴雨的比较, 发生在雷州半岛西南部地区的“07.8”暴雨的降雨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和地段集中, 为历史所罕见, 幸福农场24小时降雨量1188.2mm, 为我国大陆24小时最大的实测降雨量记录;对“07.8”暴雨和“85.8”暴雨的成因、时空分布及特性的分析, 对于掌握雷州半岛的暴雨成因、特性及形成条件和变化规律是十分有益的, 特别对当地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严义顺.水文测验学[M].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

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第5篇

关键词:环流形势,数值产品,暴雨落区,强度,成因

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降水的天气现象, 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到50~100毫米为暴雨。它是夏季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 具有突发性强、强度高和落区多变的特点。暴雨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影响很大, 特别是对农作物造成损失更大, 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 暴雨的预报和监测一直以来是气象预报员所关注的重点, 做好准确预报、及时防御以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和生产服务。

天气分析:2010年8月4日8时, 高空500百帕图上, 东亚地区形成了两脊一槽型, 4日20时东亚大槽断裂分成3个, 东北西南走向的小槽, 分别位于 (1) 东京114°E, 北纬37°; (2) 东京113°, 北纬45°; (3) 东京123°北纬53°附近。见图1、2。

小槽 (2) 发展加深东移。4日8时, 地面图上在东京118°, 北纬47°, 见图3。

形成一个低压, 并带有冷锋锋面 (南北向) 逐渐加强东移, 副热带高压在北纬40度以南呈块状。4日20时副高中心在日本海逐渐加强, 副高脊线由东经130°西伸到东经115°形成了一只较强西南暖湿气流水汽输送带, 北部并有较强的冷空气配合, 从500百帕、700百帕、850百帕来看是一个深厚的系统。5日8~20时, 我区正处在上升气流区, 冷暖气流交汇区, 同时有正涡度区相配合。5日20时槽线位于东经120°附近, 呈东北西南向。低压中心移至东经133°, 北纬47°。6日8时系统移出我区, 20时移入日本海, 此次天气过程造成大范围暴雨天气, 如图4。

本站:过程降水量达61.5毫米, 暴雨走向至西向东, 落区中部地区大北部和东南小, 最大:浓江农场降水量为77.7毫米, 最小:胜利农场降水量为40.5毫米, 造成了洪涝灾害。只有三个站点未达到暴雨, 分别为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勤得利农场。预报5日有大到暴雨, 6日有小到中雨。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小槽发展加强东移, 有较强的暖湿西南气流和北部的冷空气配合, 是造成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因素。

浅盆地暴雨灾害分析 第6篇

1 暴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每年3~10月都可能发生暴雨灾害,但主要集中在6~8月。各地都有暴雨灾害,但灾害出现的形式不完全一样,如湖北省鄂西主要以暴雨造成的滑坡、水土流失、地震、农田毁坏等灾害为主(图1),其中①保康、神龙架、兴山、宜昌北部及长江三峡地区又以暴雨诱发的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为主;②恩施地区的建始、利川、宣恩,威丰、巴东南部及宜昌地区的五峰,长阳一带地区以山洪岩崩、滑坡、房屋倒塌等灾害为主;③江汉平原南部的长江两岸及汉江两岸地区以暴雨造成的外洪涝、冷浸田、血吸虫病、堤垸垮坝等灾害为主;④鄂北岗地和江汉平原北部及鄂东北则以暴雨造成的洪涝、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铁路中断为主;⑤武汉、黄石、襄樊等工业城市以洪涝、地面塌陷、铁路中断、电信损坏、雷击、水渍等灾害为主;鄂东南以树木倒折、塘库垮坝、庄稼淹没、耕地渍毁等灾害为主[3]。济南市区地形特殊(图2),南依泰山山脉,北临黄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湿热,雨量集中,盛行偏南风。降雨前常出现大风、飑线,降雨时一般强度大,持续时间较短,范围较小,多伴有雷电,有时还会出现冰雹,暴雨灾害多出现在4~9月份。

2 暴雨灾害及其影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人口日趋密集,某些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压力也日趋严峻,城市对某些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也表现得日益脆弱。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区降下特大暴雨。根据济南龟山气象观测站资料记录,强降雨主要集中在17:00~21:00,约持续4 h。同时伴有大风、强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局部地区降下冰雹。此次强降水1 h最大降水量达151.0 mm,2 h最大降水量达167.5 mm,3 h最大降水量达180.0 mm,时段降雨量理论发生概率为200年一遇,属特大洪灾。此次降水正值交通高峰期,车流、人流密集。据不完全统计,全市50多处路口、路段出现严重积水,交通基本瘫痪,滞留在市区道路上的机动车约3.8万余辆,共造成34人死亡,受灾房屋5718间,倒塌房屋135间,受损车辆802辆,冲毁道路1.4万m2,冲失井盖500多套,26条线路停电,多处商场被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3亿元。

3 暴雨的形成原因

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与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济南的强降水多是与地形和对流天气同时作用的产物,形成机制多是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或冷、暖气团相遇。山东省横跨黄淮海三大流域,7、8月份正值汛期,是全年集中降雨季节,这时太平洋上空经常出现副热带高压,而我国中纬度地区空气潮湿,温度不断升高,同时中低空气西南风较强,容易产生低空急流,山东省上空聚积的大量水汽和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一旦与西来冷空气汇合,便易构成暴雨产生。加之济南受泰沂山系地形影响,在气象条件多种因素具备之后,更易在上空形成集中降雨区并产生暴雨灾害。如济南"7.18"大暴雨的成因主要是:高、低空急流耦合区内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原因;济南处于200h Pa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位置正是暴雨、大暴雨产生的关键部位;在减弱的云团右后方不断有新的云团生成,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大暴雨中心与云顶亮温TBB的最低值中心及强度密切相关;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带状回波移动的前方不断有新单体生成汇合到主体,使回波增强,降雨增幅,是造成强降水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特殊地形的影响,北上的冷空气受山脉阻挡与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也是此次大暴雨的主要成因之一[4]。

4 暴雨灾害的防御措施

4.1 工程措施

4.1.1 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

4.1.2 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

各地水库基本上是建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施工质量差,配套不完善,又经几十年的运行,老化严重,存在坝体空洞和滑坡、放水涵管破裂漏水、反滤体失效、坝脚漏水严重等安全隐患,影响效益正常发挥,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应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充分发挥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4.1.3 加强河道整治的力度,科学合理调度水库运行

防汛部门精心地制定好洪水调度方案,加强重点河流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今后要争取资金,按轻、重、缓、急逐年完成防洪设施的建设。

4.1.4 城区新建筑物增加暴雨调蓄设施

城市暴雨洪水调蓄设施主要包括人工沟河、植物塘、地形湖、喷泉池、地下蓄水池等,既可增加城市景观,也可调蓄暴雨洪水,在旱季时还可补充地下水源、浇灌花木等。在新建筑物建设暴雨调蓄附属设施可能会增加城市开发建设费用,据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对新建筑物建设暴雨调蓄附属设施,成本增加20%左右,但其对城区防洪的作用和效益是十分长远的[5]。

4.2 非工程措施

4.2.1 建立综合性防汛应急系统

现行的预警告知体系和应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应尽快将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联动,建立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建立高集中性、高配合度功能更加全面的综合性应急系统。把气象监测、市政公用、媒体、城建、医疗卫生、公安、行政执法等部门统统纳入该系统网络中,合理配置人力、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等救灾资源,在一个常设机构统一领导下,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大风、冰雹、雷电等,做好预警和监测工作,预防或减轻可能发生的各种气象灾害;在灾害天气来临之时,市政府要统一指挥、调度,有条不紊地实施全市抢险救灾救助工作。汛期接到暴雨蓝色以上预警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启动相应等级应急预案,向广大市民、重要单位发布城市汛情预警信息[6]。

4.2.2 增强全民防洪减灾意识

实现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推行城区暴雨的调蓄技术,加强暴雨灾害监测预警告知体系建设,都必须有全民参与,只有提高全民参与防洪减灾意识,才能实现洪水灾害的管理机制、调蓄技术和预警告知体系等措施得到落实。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位市民更多的了解气象知识、自救常识,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灾情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何慧,陆虹,欧艺.强台风“黑格比”暴雨洪涝特征及成因分析[J].热带地理,2009,29(5):440-444.

蒋治利.全州县洪涝灾害分析及防御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

韩青山.湖北省暴雨灾害及防御对策初探[J].灾害学,1992,7(3):25-28.

徐珺,毕宝贵,谌芸.济南7.18大暴雨中尺度分析研究[J].高原气象,2010,29(5):1218-1229.

祁宦.皖北宿州市暴雨灾害特征与防洪减灾探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2007.

关于暴雨过程雨量的估算 第7篇

本文所谈是在降雨己经开始,在降雨过程中行进到约四分之一时段实时补充预报,即将当时单位时间的降雨强度当作平均强度,乘以相当总段数即得全程估算雨量。

其原理是把过程简化为丘形横断面至等腰三角形,假设降雨过程进行到中间位置时雨最强,其平均强度aa'均出现在前段四分一时段位置,即能求得全程估计雨量(如图1)。

0-4为时间t段,aa′为平均强度,△ODE4为全程雨发展示意图,△O1D为四阶段时所形成的雨量累积扇,△A与△B、△C近似,将△B移往△B′△C移往△C′得口OFDF24。便容易理解、计算了。1966年7月末尚志的一场暴雨180毫米,原来我的预报就是用上述方法计算的,预报降雨量和暴雨过程终止时间完全正确。

用上述方法,对尚志1971年的一次暴雨进行了预报,估计为150毫米,实况为130毫米,预报终止时比实况多2小时。

图1较繁琐,现设计另外一个方法,既好理解,又好估计,如图2

0-4为时间t段,aa'为平均强度,线段15为1/4时间段所处位置,当暴雨时段进行到此时,从雨量计中查得总雨量(无雨量计,可进行实测雨量),将此量乘8倍即得全程雨量估计值(从图2中可看到有8个△A相似△块)。

其实上两个图形均可用积分法计算,但不如长方块法和8个三角块法通俗好懂,容易推广。

《在烈日和暴雨下》说课稿 第8篇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者是老舍, 体裁是小说。这是初中阶段第三次接触小说。内容是通过对祥子苦难生活的描写, 反映了老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2. 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写作特点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体会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2) 配上音乐、电影剪辑, 创设一种意境, 让学生更快地走入其中, 设身处地地体会主人公的悲惨遭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珍惜当前美好的时光。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

难点:对文章主题思想的领会。

4. 课时安排:

两课时

5.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二、说教法

本文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节选, 因此就有必要对学生介绍整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很喜欢小说, 学习课本中的小说时, 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小说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读小说,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曾学过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清水绿、美丽如画, 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我们还学过老舍先生的哪些文章?今天, 我们来学习老舍最满意的一部小说的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烈日炎炎和暴风雨的情景, 并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 (1) 学习借鉴小说中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烈日和暴雨来塑造祥子这一人物的。 (2) 赏析句子,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体会旧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介绍作者老舍,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老舍的文章, 所以对老舍其人也了解了一些, 让学生自己主动介绍作者, 也就是温故知新。

字词积累:干燥 (zào) 腥臊 (sāo) 憋气 (biē, 气不通) 好歹 (dǎi)

腻烦 (nì) 空膛 (táng) 慢腾腾 (tēng) 粘汗 (nián)

粘 (zhān) 在一块 攥 (zuàn) 往前拽 (zhuài, 拖) 焦躁 (zào)

研读课文。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研究烈日下的街头景象。第二步:研读暴雨降临前的描写和暴雨降临时的场面以及研读冷漠的坐车人。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烈日”部分,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写的?

2. 写烈日下街头景象和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 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小组讨论, 然后幻灯片出示自然环境描写和在烈日炙烤下祥子的矛盾心情及感受。

教师作小结:

写烈日, 按照天气的变化, 抓住“炎热”的特征, 先写早上的憋闷酷热, 次写街上景物和人们的反应, 最后写中午阳光的暴烈。

重点突破:

作者竭力渲染烈日照耀下天气的极度炎热, 目的是什么? (目的在于衬托祥子拉车生计的辛苦, 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下受煎熬。写景是为了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主题。)

第二课时

自学课文“暴雨”部分,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暴雨来临前和来临之时作者分别抓住哪些事物进行了描写?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

2.作者怎样描绘祥子在雨中拉车的情景的?

3.这几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坐车人的?表现坐车人的什么性格特点?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

小组讨论后, 教师作小结:

暴雨的肆虐, 风利飕有劲, 闪电恐怖吓人, 刹那间空中雨似瀑布般倾泻, 地上的水如河流横溢, 而主人公却在暴雨下疲于奔命, 冷雨浇身, 祥子心中仅存一点热气。仍在雨中往前拽, 祥子的艰辛与苦难让人感同身受。

研读词句:

结合课文内容, 体味下列语句, 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 写车夫:“赶不上新汲的水, 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2) 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 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 像骡马喝完水那样, 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3) 文末写祥子:“一口气跑回家, 抱着火, 烤了一阵, 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小组讨论: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祥子的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祥子的结局怎样, 从而揭示老舍的写作目的, 然后由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幻灯片出示板书设计,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及祥子的结局。

交流:

你最喜欢的是哪些段落?读一读, 说说它好在哪里。

揣摩·运用:

不出现“热”字, 而给人天气热的强烈感受, 小说中这样的例子多得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几个来, 加以体味, 并以“冷”为题, 试写一段话, 描述天气的寒冷, 不出现“冷”字。

介绍老舍的其他作品:

短篇小说:《断魂枪》《微神》,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阅读推荐:剧本《龙须沟》《茶馆》

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临夏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第9篇

1 暴雨的特点及危害

暴雨是指在24 h内降水量超过50 mm的降水。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暴雨洪涝是指长时间降水过多或区域性持续的降水以及局地性短时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 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城镇等, 引发地质灾害, 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1,2]。暴雨的发生与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也有密切的关系。气象标准:日雨量R≥25.0 mm为大雨;R≥50.0 mm为暴雨;R≥100.0mm为大暴雨;R≥250.0 mm为特大暴雨。

2 临夏州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2.1 空间分布特征

临夏州平均每年约发生6次, 远高于西北暴雨发生的频率。小时降水量在20.0~30.0 mm的过程占全州暴雨出现次数的83.9%, 小时降水量≥30.0 mm的过程占16.1%。从强降水发生的区域分析, 永靖占全州暴雨天气过程的8.9%, 是出现次数最少的区域;东乡占10.7%;临夏市占12.5%, 康乐占16.1%, 和政占25.0%, 广河占26.8%, 是全州出现暴雨最多的区域 (图1) 。

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临夏州暴雨场次有增多的趋势。

临夏暴雨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年平均暴雨为0.2场, 即每5年出现1~2场。空间分布为积石山、和政县暴雨最多, 年均0.6场, 即每5年出现3~4场;其次是临夏市、临夏县, 年均0.4、0.3场, 即每5年出现2场左右;广河、东乡、康乐县年均为0.2场, 即每5年出现1~2场;永靖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未出现过暴雨。

2.2 时间分布特征

临夏暴雨出现时段:最早出现在4月2日 (1990年, 32.2 mm, 临夏市) ;最迟出现在10月22日 (2008年, 27.6 mm, 广河县) 。集中时段:7—8月是临夏州暴雨多发期, 此时暴雨占全年暴雨的59%~77%。临夏州年降水量80.1%出现在5—9月, 其中的53.4%主要集中在6—8月, 因此6—8月是临夏的主汛期。临夏州强降水基本出现在5—10月, 其中8月占39.3%, 是大暴雨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9—10月占5.4%。

局地暴雨时有发生, 暴雨天气多以雷阵雨的形式在傍晚前后出现。夜间 (20:00—24:00) 强降水出现的概率最高, 永靖最大, 达到80.0%;最小是和政, 达到28.6%。傍晚 (17:00—19:00) 是强降水易发的另一个时段, 临夏市和和政概率最高, 为28.6%。凌晨 (1:00—8:00) 发生大强降水的频率仍较大, 强降水发生频率最高为和政, 达35.7%。中午 (13:00—16:00) 强降水发生的频率最小, 最大的是东乡, 达16.7%。由以上分析可知, 临夏州强降水发生属于典型的夜雨型和午后傍晚型。

2.3 强降水发生主要环流类型

对500 h Pa 3个关键区域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表明, 影响临夏州强降水的系统主要有3个:中高纬西风带冷槽或冷涡、青海高原低涡或切变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单一系统造成的强降水较少, 且不同时段影响系统不同, 高原槽及冷槽或冷涡造成的强降水容易出现在5月、6月中上旬、9月中下旬及10月;6—8月强降水过程主要由3个系统共同造成, 其中高原低涡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系统, 冷槽一般位于高原低涡后部, 槽前正涡度平流的输入使高原低值系统得到增强和发展;副高边缘充沛的水汽和热力条件, 形成了中尺度雨团产生有利的背景条件。

2.4 暴雨天气特点

一是季节性强。临夏州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 其中7—8月占全年总数的92%。最早山洪日期为4月2日, 最迟山洪日期为10月3日。二是成灾率高。初步统计显示, 大约90%的暴雨和短时强降水都出现了灾情, 说明临夏州暴雨的成灾率高。三是局地性强, 持续时间短。由于造成临夏州暴雨山洪的天气系统主要是短波系统, 移动快, 降水分布不均, 所以每次天气过程产生的洪涝、山洪灾害范围较小, 一般仅限于个别县市的个别乡镇, 基本没有出现过全州范围的暴雨或洪涝、山洪。

2.5 暴雨成因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 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3,4]。

2.5.1 对流性降水。

即太阳照射引起水汽上升成云致雨。在强烈太阳辐射下, 水面受热蒸发, 变成看不见的水汽, 进入低层大气中。低层大气也急剧增热膨胀而变轻, 并迅速上升, 进入蔚蓝的天空。

2.5.2 锋面性降水。

即水汽在锋面上升成云致雨。水汽沿着冷空气面滑升, 进入上层大气。冷、暖空气交汇, 形成锋面。富含水汽的暖轻空气在干冷空气上方滑升或被抬升, 令水汽上升形成浓厚的云层[5]。

2.5.3 地形性降水。

即水汽在迎风坡被抬升成云致雨。在水汽丰富的地区水平移动的暖湿气流, 在它的前进方向上遇到山脉、丘陵或高原等地形的阻挡时, 被迫沿着山坡向上“爬”, 在迎风坡上成云致雨。

2.6 气象次生灾害

由暴雨引发的气象次生灾害, 包括山洪、泥石流、塌方、城市内涝等。其中, 洪涝灾害是影响临夏州经济的重要气象灾害, 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临夏州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 全州共调查确认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617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为主, 共发生滑坡227处、泥石流221处、崩塌164处、不稳定斜坡94处, 从县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来看, 永靖县发生最多, 积石山县与临夏县相对较少;从地质灾害发生类型来看, 滑坡发生最多的是永靖县和和政县, 泥石流发生最多的是永靖县, 崩塌发生最多的是广河县。

3 结论与讨论

(1) 临夏州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以上, 平均每年约发生6次, 主要集中在6—8月, 临夏暴雨日数南部多、北部少, 广河是临夏州出现暴雨最多的区域。

(2) 临夏州强降水发生的主要环流类型有3种:中高纬西风带冷槽或冷涡、青海高原低涡或切变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3) 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按照形成可以分为3类:对流性降水、锋面性降水和地形性降水。

(4) 临夏州的暴雨具有季节性强、成灾率高、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5) 临夏州由暴雨引发的气象次生灾害有山洪、泥石流、塌方、城市内涝等, 且在永靖、和政、广河等地易发。

参考文献

[1]李栋梁, 刘德祥.甘肃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39-170.

[2]尹宪志, 孙玉莲.临夏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1:180-236.

[3]汪邦道, 马志鑫, 伍远康.浙江省暴雨特征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 2003 (4) :24-26.

[4]张文军, 高振荣, 成静.2016年6月1日酒泉市暴雨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9) :218-219.

北京暴雨范文

北京暴雨范文(精选9篇)北京暴雨 第1篇一、微博影响力比较关于微博影响力的定义, 有的研究者采用了社交影响力 (Social Influence) 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