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农大情范文
百年农大情范文(精选7篇)
百年农大情 第1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活动论文
世纪回眸:辉煌与梦想
——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百年农大,农大百年
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的辉煌。当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车轮,当太阳热情点燃不息的火焰,当理解之树绽放出智慧的花朵,农大迎来了一百周岁生日。如今的我屹立在农大的校园,让我感到有一种历经岁月的感觉,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历史的气息,在时光的流淌中,我已经在这个承载我的梦想的校园里度过的两年多的时间了,在这里,我追求着我生命中动人的章节,谱写出自己走向成熟的小调,回味着我们百年农大的沧桑岁月,激励着自己心灵的成熟。在蓦然回首中,我惊奇的发现。农大以其百年的历史哺育着我们,以其沧桑的岁月教育着我们,这里已经成了我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地方,许多种情感在心中荡漾……
百年农大其前身是成立于1912年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之后相继经历了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农科、省立中山大学农科、省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等阶段。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院,成为河南农学院。1957年从古城开封迁至省会郑州。1984年12月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自此开始了我们农大的新的篇章,全新的条件,全新的教学方式从此在我们农大展示给我们农大学子。现代化的教育从我们农大开始,新的教育理念使我们感受到农大新的姿态,如此的风采让我们农大学子真的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对农大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百年了,从风雨相伴的征途之中,在反思探索的追求之下,农大终于走过来了。如今,这叶载满莘莘学子的方舟稳稳地停泊在紫金湖畔,依偎在天康道旁。
如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走入这里的感受:全新的环境、高耸的教学楼、嫩青的草坪……郁郁葱葱,一切都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和生机。学校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感觉就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自己去上课。偌大的校园,一脸的茫然,却找不到上课的地方,生活的无聊让自己感觉大学生活真的没劲,而今想想那份纯真的感觉,依旧觉得温暖。现在校园的一切都变得熟悉了,好多的地方都留下了我征程的足迹--或者快乐,或者忧伤。
也许是因为校园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校园,所以文化底蕴与别的学校有些差距,但是徜徉在这里,依旧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流露其中。我很喜欢学校的英语角,郎朗的读书声,特别是在盛夏的季节里,喜欢在落日的余晖中,坐在小河边,一个人仰望校园的天空。那时喧闹了一天的校园也静下来了,太阳也慢慢的收敛热情,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深蓝色的天空也慢慢变浅,袅袅婷婷,绰绰约约,光和影有着不同的旋律,那朦胧中漏出些清丽。用眼睛装满天空的蓝,心中是那样的心旷神怡。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喜欢漫步在崎岖的石子路上,路两旁的草坪,空气中满是清新的气息。汇成缕缕的清香,漫过原本疲惫的心,释放着一种情怀。
百年来一群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们,以十足的干劲,百倍的热情,培育出一批批茁壮成长的骄子。百年,学生流了多少汗水;百年,老师花了多少心血。终于,就像秋天一样某某中学也收获了千紫万红,百花争艳,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学校里蕴含的活力就让我为之不断的进取和努力。老师用他们最渊博的思想给我讲授着知识的内涵。让我们心中满载着无比充实的愉悦。老师的睿智、敏锐、优雅……这一切的一切都激励着我们学习。如果说知识是课堂和内涵的结合的结晶,那么图书馆就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个精神家园。数万的书供我们阅览,各类书让我们感受到所谓大学的气息,在那里徜徉在古今中外的时光隧道中,摄取着文学殿堂的宝物;在社科库中,学会在沉思中寻觅哲理的深
奥,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感觉去充盈生活。农大,我们可爱的校园,是你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大学的生活,让我们知道所拥有的美好的学习环境,更为身为百年农大的学子而骄傲。渊博的知识是年轻梦想永远不变的追求,只是在这里,学校教给我的也许就是一种满怀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我们周围的一切的一切。
记得哈佛大学有句名言: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质量。我想这句话真正的注解一个学校的内涵,今天我们是一个学校人,以我们学校的荣誉为骄傲。而明天,我们应该让学校因曾经有过我们而感到欣慰。用责任和义务去完善自己,去诠释自己,去施展才华,去绽放青春,去演绎年轻的朝气生!把每颗爱校之心聚集起。照耀着年轻的梦想。
青春如此,青春自在,带着年轻与梦想起飞,而当你在多年之后再回首时,会发现这里就是我们梦想绽放的地方,我们美丽的学校—百年农大……
百年农大,农大百年。沧桑的岁月使我们奋进的动力,百年的辉煌使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为农大学子而骄傲,我为身为农大学子为自豪。
百年农大情 第2篇
A song for ~ University On July 6, 2012, my mother school, ~will(迎来她一百年生日)welcome for her one hundredth birthday!One hundred is a long journey;One hundred is a kind of great change;One hundred is a stormy course!Through centuries, ~ University, the fertile soil that covered with hard sweat and fighting sprit, has beared too much life work of our ancestors.In 1902,it was a great time when the people and the city witnessed that our mother shcool was founded,and I believe that all of us will never forget this day;,during the centuries,our mother school has spent many difficult days ,such as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at’s all gives her enough courages and wills to stand ahead of our students and our country,and even now she is still trying her best to devote to her education career.After amount of great changes,finnaly in December 1984, she was renamed ~ university, one of the few hundred universities.Even suffered so many frustrations, she never give up or we can say she became even stronger.History of the zigzag(曲折的)development has created an inflexible(不曲挠的)will for ~ University.Rough experiences of education have confirmed the inspirit of respecting science of ~ University.During a century , my mother school has shared the noble spirit of plain with people.One hundred years, our teachers work conscientiously(有良心地)and serve as ladders for us.One hundred years, our students are diligent in study all the time: One hundred years, ou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conveyed large quantities of talents to our country;One hundred years, our mother shcool has written a lot of glorious epics with regretless youth: With one hundred years of perseverance, our mother shcool has become a cradle(摇篮)of talents.With one hundred years of pursuiting, there has been filled with bright stars.On the occasion of our mother schools’ one hundredth birthday, let’s give her great bless forever!And we have enough good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tomorrow will be better!Let our mother shcool stride(大步)proudly ahead for a new milestone from now on!
百年农大:院士篇 第3篇
娄成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等职,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一生从事植物生理教研工作,主持撰写教材、专著多本,发表研究文章200多篇。植物生理基础理论与应用获得1980年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1995年获亚洲农业发展基金奖和中华农业科教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获何梁何利生物学奖;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学部主席团成员;1997年获陈嘉庚农业奖;2001年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
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土壤学家。1987~1995年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资源环境委员会科学顾问。
上世纪70~80年代,在黄淮海平原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曾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十多项国家和部委级奖励。20世纪90年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节水农业的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1991、1994和1995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先后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王丹萍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出版专著7部,发表文章100余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
陈文新,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将优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系引入到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事业中。
主要研究工作为根瘤菌分类与应用。已经完成了全国32个省、市不同生态条件下各种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分离、保藏了根瘤菌5000多株;对其中2000株进行过100多项性状分析;发现一批抗逆性很强的根瘤菌种质资源;发现根瘤菌新属2个,新种11个,在国际根瘤菌属、种系统中占很大比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10多篇被SCI收录。
先后获农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季伦
李季伦,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微生物学报》主编。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真菌毒素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研制。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双位点放H2途径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了抗铵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在真菌毒素研究方面,发现了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在微生物发酵产品方面,先后研制开发了玉米赤霉醇、赤霉素GA3和GA4+7、莫能菌素、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等。目前主持了多个“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十五”攻关项目。
编写《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理学》等六部著作,发表论文130余篇。曾获得国家计委授予的“金牛奖”、北京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
吴常信,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曾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现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咨询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国家奖励评审专家养殖组组长;《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执行副主编,《遗传学报》、《遗传》、《中国畜牧杂志》三刊副主编;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研究成果有8项获得国家级奖励,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981年回国以来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篇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1991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教育工会五单位联合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士迈
曾士迈,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50多年,编写专著和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专著有《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抗病育种流行学》。
主要科技成果有:“小麦条锈病流行的电算模拟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项;“中国小表条锈病的流行体系”获国家级自然科学二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任亚洲植物病理学会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
汪懋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农业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著名专家。曾任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四、五届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二、三届专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农经、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一、二届农牧渔学科组成员,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农业工程学科组长。农业、轻纺与环境学部常委。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5月被选举为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
戴景瑞,著名玉米育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40多年,育成玉米品种19个,指导博士研究生26人,编写专著和教材3部,共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 收录17篇,获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优秀教材1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德超
百年师范情 第4篇
她,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
从雷阳书院、雷州中学堂、雷州师范学校,到雷州师专、湛江师范学院,再到岭南师范学院,在她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每一次更改校名,都是一次不舍,更是一次新的理想追求,都是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成长的新起点。
她来到这世间已经百年之久,却百年不衰,一直保持着她风华美色,更历久弥新。漫步在古色古香的古榕广场,你可以在她那里领略“百年师范,雷阳传承”;跳动在红调愠色的钟楼下,你可以在她那里跨过“千秋基业,众望期期”;沉思在书香韵味的图书馆里,你可以在她那里品读“万种风情,百篇佳文”;滑轮在宽敞开阔的雷阳广场,你可以在她那里赏“十里桂花,雷阳魅力”„„椰林、树人广场、弘雷楼„„她独具特色地站在岭南的大地上,展现着她无限的活力,告诉世人她正年轻!
漫漫岁月,她已经跨越了110年了,这百年来,她坚持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她能够在学生面临重大困难,无法自恃时,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做自我价值的主宰;当学生缺乏自信,出现犹豫彷徨时,她给予学生真诚地欣赏、赞美,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做一个真正意志坚强的人;她坚守办学定位、打造教育品牌,推进协同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传承百年传统、实现发展新目标。
她一路走来,历尽沧桑;她一路走来,无怨无悔;她一路走来,心系学子。
今日,岭南师范,新名既启。继往开来,双肩深沉;重绘蓝图,再启新篇!她将继续引领着师范的前进,不断创新优化教育方式,为新一代的学子提供更广大的舞台。
今日,岭南一流,师范先锋。雷阳学子正秉承她的优秀品质,遍布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为他们的梦想奋斗着,将雷阳文化和雷阳精神传授给他们的学生。
百年农大:人才篇 第5篇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始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54年,国务院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1984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历经百年风雨,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和生命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三农”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着重开展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研究,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中国农业大学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农大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在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华诞来临之际,学校制定并正在实施整体发展规划,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迈进。
孙其信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1987年获博士学位。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北京市“五四奖章”、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小麦耐热性及其遗传研究、小麦抗病分子标记定位、小麦基因组研究及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14篇。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第七届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学部副主任,北京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科学通报》特约审稿人,《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编委等职。
彭友良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89年3月,日本京都大学农林生物学系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化学。现研究方向为分子植物病理学,主要包括植物防卫反应的分子机理及其功能基因组、病原物致病性及其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功能基因组。近5年内,分别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瑞典国际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等近20个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李宁教授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研究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美国USDA科技创新项目、中法科技合作项目、中德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全球最大的猪育种公司PIC合同研究项目等10余项。先后获得国际学术组织颁发的学术奖励3次。2002年为欧盟第5框架计划PiGBioDivII项目负责人(coordinator)。2000年、2001年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个人”、5thWCGALP“青年科学家奖”、6thWCGALP“青年科学家奖”、“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农业部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一等奖基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国家级发明专利11项。
王学臣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1999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生理及分子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北京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环境与营养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6项。近年来主要从事植物逆境信号转导的细胞与分子机理、气孔运动及其调控机制以及抗逆、节水农业的研究。在PNAS、Plant Physi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申报专利1项。
巩志忠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生物学院院长。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有:在水稻及拟南芥中同步高表达拟南芥抗盐基因SOS1、SOS2、 SOS3、NHX1对植物抗盐性的影响;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拟南芥干旱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拟南芥ros1突变体抑制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ROS1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温度影响种子萌发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等。近5年在Cell、PNAS、Plant Cell、Dev Cell、Genes & Dev、J of Bio Chem、Plant Physiol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7篇,获得国际专利3项。
孙云 百年路桥巴蜀情 第6篇
青联伴随成长
曾独立主持修建了七座风格迥异的大型桥梁和十多条高速公路的孙云,所建工程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质量奖。虽然所学专业是工程技术,但是奠定其一生职业取向、尤其是置身国企一线的初衷却是和青联密切相关。
那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孙云受命接手当时一个几乎要破产烂掉的国企,经过不懈努力,短短两年时间,使得这家国企产值从几千万猛增到七八个亿,利税从亏损两亿多到实现盈利一亿多。突出而靓丽的成绩单,为他的人生带来第一缕突破性的曙光。孙云由担任当时路桥公司的副总立马升格到正职,并且当年获评省十大杰出青年、省级劳模,随后又加入省青联,先后担任省青联常委、副主席,又进一步加入全国青联,并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模等一系列殊荣。
五四奖章最光荣
2000年,作为第四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进京参加颁奖活动时,已经是路桥公司正职一把手的孙云年方38岁,堪称风华正茂。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任全国青联主席、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锦涛亲自出席,为大家颁奖并接见获奖者。当时与孙云同一批获殊荣的还有中石油副总经理苏树林(现任福建省省长)等。此后,2002年赴京参加建团八十周年、2012年参加建团九十周年纪念活动,一路走来,青联伴随着他的成长。
虽然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桥梁领域的专业奖项,还是社会领域其他殊荣,都获得了很多种,但谈起他最为看重的荣誉称号时,孙云难掩浓浓的青联情怀:“还是觉得‘五四’奖章最光荣”。而之所以倾情于“五四”奖章,一是青年时代的价值得到认可和体现,并一下子跻身到青联这个极具代表性而优秀的群体,和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二是对今后的人生定位影响很大。“那时很年轻,活力四射,梦想很多,可以从政、从商,但当时之所以选择并坚定干国企,是因为当选原因是由于在国企干出了出色业绩,当选这个荣誉后又夯实、坚定了把国企作为人生主战场的决心,也可以说奠定了为党、为国家干事的虔诚之心。”
打造百年企业
不经意间,青联岁月已经有近二十年时光,而执掌国企,也历经多年。旗舰企业从早期单一的路桥、桥梁建设、施工、设计发展到今天的铁路产业投资集团,形成了涵盖铁路、高速公路、水电、矿产、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化、物流贸易仓储等六大板块,总资产高达一千七百多亿元。不仅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翘楚,也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尤其是在十八大之后,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新丝绸之路”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构想层面上,长袖善舞的孙云,带领四川铁投和四川路桥,契合新一届四川省委提出的“三大战略、两个跨越”的发展思路,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谈到兴奋处,孙云站起来,走到挂在墙上的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前,向记者比划起纵横交错的“新丝绸之路”,详细剖析四川铁投和路桥集团在其中的发展机遇。
而和“习大大”的近距离互动,则早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2”大地震爆发的当天,孙云就接到省委、省政府的命令,带领路桥突击团队当晚就赶去了汉旺镇,第二天又转战另一重灾区抢险救灾,在余震不断、生死瞬间的一线一直战斗了100天。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汶川视察时,亲切接见了孙云及其抗震救灾团队,同时还出席了川省抗震救灾的几十位先进代表的表彰活动。在灾区,习近平勉励孙云等抢险人员,发扬国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再接再厉,勇往直前,努力打通道路。
从加入青联到投身国企,从桥梁专家到国企掌门,从建设巴蜀到走出国门,从区域发展到“新丝绸之路”再启征程,一路走来,孙云豪情依旧中多了理性思维,甚至在面对组织考验时更多了坚韧承受。笑称奉行“苦中求乐”座右铭的他,人生目标是根据国家发展的宏大战略构想,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心力,更要引领铁投与路桥,将其打造成百年企业,成就辉煌。其人生感悟、企业管理心得、未来战略构想,可谓构成丰沛的人生体验。以下是接受本刊独家专访的详细内容。
六大产业板块打造新优势
《中华儿女》:四川路桥和四川铁投可以说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其设立之初的战略考量是怎样的?彼此的股权架构又是如何?
孙云:四川铁投的全称叫做四川铁路产业投资集团,路桥的全称叫做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早在2008年, 时任省委书记的刘奇葆主政四川后,看到蜀道艰难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很高,来川投资的企业较少,成本也高,提出一個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西部交通枢纽的战略目标。紧接着就是大地震,这个战略目标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马上就灾后重建和发展同步进行。鉴于这么重的发展任务,就专门组建了投资能源、水务、铁路、交通的各个投资公司,叫做1+N模式。按照分工,叫我筹备铁路投资集团。
铁投集团由四川发展将其持有的路桥集团和四川省铁路集团的全部股权加现金资产出资,铁投集团为特大型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为90亿元。省国资100%控股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发展100%控股铁投集团;铁投集团控股四川路桥。基本是这么个架构。
《中华儿女》:新一届四川省委提出三大战略,两个跨越。铁投集团的成立,体现了有关方面打造投融资平台、调动社会资金投资铁路积极性的意图。在此背景下,铁投和路桥,有什么新的定位、调整和提升?
孙云:根据新一届省委提出的三大战略构想,除了原来的铁路、能源、路桥领域的投资建设外,确实我们的职能有了新的内容。比如同意我们进行多元化发展,同时还希望我们引领天府新区的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统筹城乡,也希望国企成为领头羊、排头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局限于铁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叫做铁路产业投资集团,而不是单一的铁路投资集团。目前来看,已经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水电、矿产、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化、物流贸易仓储等六大产业板块,这也是我们新的优势,总资产达到1700亿,收入400亿。原计划500亿,但今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会有所缩减。
nlc202309011551
抢抓一路一带契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华儿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中,四川铁投和路桥能攫取到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孙云:在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构想中,我们机遇很多,要抢抓一路一带机遇。四川是长江上游,是长江经过流域面积最长的省份。我个人认为是属于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和桥头堡,龙尾在上海。巴蜀大地区域辽阔、人口众多,是重工业、粮食、生猪、劳动力大省,区位优势也大。在西部10个省里面工业总量、经济总量、水资源、矿产资源都几乎是最大的,因此,她的带动、辐射作用非常广。比如西北可辐射到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同时还是个南下通道,直到云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可以说,作为桥头堡,承上启下、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作用非常突出。
在南北通道方面,目前正在修一条北京-西安的铁路,经过成都,一直通到贵州、广西,出海后,在南宁转入珠三角,连接长三角。西安到北京已经通了,成都到贵州我们正在建。计划2017年全部贯通。其实不单单是桥头堡,还是枢纽。比如从西北看,从成都到西北的马尔康、青海玉树、格尔木,再到甘肃、新疆、中亚。
再一个是川藏铁路,我们占股30%,明年动工1000公里,投资1500亿,直到西藏、尼泊尔、印度边境。这个既属于国家战略,具有国防意义,还有民族地区扶贫、维稳作用,意义很大。
所以,新的丝绸之路、新经济带,都和四川有关,都和道路有关,都离不开路桥、铁投。所以我们的定位:既是促进省委三大战略的先行者,同时也是新丝绸之路的铺路石,也是引领者。
《中华儿女》:面临的不足和挑战又是什么?
孙云:最大挑战是资金压力。铁路建设融资量很大,比如到2020年铁路需要1500亿资本金的投入,现在出资约500亿,缺口达到一半多。如何融资是个难题。我们也是多种手法,一是通过发债、资本市场募集了38.5亿元;二是通过投资回收快的高速公路、矿产等,赚了钱,再来修铁路。此外还要靠四川路桥的施工、设计,每年赚十几个亿。所以长线、中线、短线都有。铁路是长线,未来收益很好,但眼前压力大。
与国际同行“扳手腕” 唯一胜出
《中华儿女》:谈到海外收益,“走出去”是中央决策核心确定的国家战略,四川路桥“走出去”的成绩单怎么样?有哪些值得欣喜的?
孙云:近年的一个成绩单是在非洲某国以8亿美金投资了一个金矿,能产几十吨黄金,几十万吨铜,市值能达到1000亿人民币,毛利比较大,这是一个不错的成就。
由于多年的积累,这个国家还划出了一千平方公里让我们探矿。我们专业团队去了半年,据专家估计,能有几十吨黄金,好的话可达到1500亿市值,加上前面的1000亿,总量达到高值3000亿,低值2000亿,估计十年内可实现。这笔收益对国内的建设支撑很大,铁路的亏损也靠此弥补。
《中华儿女》: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值得骄傲的项目有哪些?
孙云:去年底在挪威中标一个1100米的跨海大桥项目,是中国企业唯一一个在北欧发达国家中标的路桥企业。目前已经开始履行合同了。当时包括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的优秀企业跟我们同台竞技,我们唯一中标,这算是和国际同行在世界舞台上“掰手腕”,能胜出很不容易,也很自豪。
《中华儿女》:我注意到四川路桥集团连续七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但近年排名有所下滑,作为上市公司,排名下滑是否有所退步?如何向投资者交代排名下滑的原因?
孙云:首先我们的业绩没有下滑。因为这个排行榜评选主要靠营业收入,利润额等指标。从产值、利润、税收、技术、品牌等综合实力看,还是不断进步、提升的。但由于营业收入是减少了,所以排名下降。
这也反映出路桥类企业需要转型、铁投也要转型。
所以我们提出了要做强主业、做优辅业、主辅互动。目前排名下滑了,但置之死地而后生,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比如新型城镇化、一路一带、物流贸易等业务量起来后,排名拉升会很快。
《中华儿女》:虽然是500强,也是四川最大国企,但和央企等国字号相比,四川铁投与路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独特优势又是什么?短板又有哪些?
孙云:铁投是投资性公司,主要靠本钱说话,投资额决定其实力,有点儿象“土豪”,(笑)钱多就是实力、就是竞争力。而路桥是竞争性企业,人才、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是我们的核心。我们每年引进大学生600多名,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名校的博士等;还有本国培养的博士、博士后。创新和技术也很有优势,专利、工法都是需要创新的,每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级的奖项2-3项,专利5-10项,工法5-10项,可以和中字头的掰手腕。
还有就是年轻人多,活力足,创新劲头足,不墨守成规。人才、技术、创新,三驾马车相得益彰。
打造百年路桥 敢于放权 胸怀长远
《中华儿女》:您对四川路桥未来的战略构想是什么?基于这种战略构想的基础、原因又是什么?
孙云:我们提的口号、理念是百年路桥。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公司基业传承百年,一个是工程质量保证百年。现在把基础打好,再过十年我退休。我现在主要考虑大事,要有放权的胸怀。我三年前让出总裁,今明年打算把董事长让出去,主要任党委书记,主要考虑培养人才和战略布局。这么大的企业不是你个人的,都是在为党和国家做事,你退一步腾出位置,给年轻人机会。但说来容易做来难。
《中华儿女》:放权后是否会带来指挥不力的可能和担心?
孙云:这个我倒不担心。某种意义上我算是企业的精神领袖。不管是路桥也好,铁投也好,我的思路、想法,说出來大家由衷地相信。带领路桥这十几年,虽有曲折,但是跨越式上升。比如铁投组建时资产200亿,5年时间达到现在1700亿,净资产也从100亿飙升到现在的500亿,实现了大幅提升。让出一些岗位后,不管日常繁琐的事,反倒可以旁观者清,引领、提醒、指导年轻人。
《中华儿女》:在您的战略规划中,未来的路桥应达到一个什么层级?比如行业地位、资产规模、行业影响力等等?
孙云:集团的发展战略是经过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批准的,方向是对的,按此前进就是了。按照规划,到2022年,资产目标超过3000亿,营收1500亿。从当前六个方面的产业布局看,完全可以实现。这也是我的一个企业发展之梦想。
《中华儿女》:企业有发展梦想,从国家层面看,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了“中国梦”,堪称代表中国的世界宣言。作为国企掌门人,您理解的“中国梦”是什么?
孙云: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四川省委紧跟中央步伐,王东明书记提出中国梦、四川篇章,建设美丽和谐繁荣四川。如何实现省委提出的两个跨越,作为省内国企来讲,要做践行者、先行者、推动者,把四川篇章写好。铁投梦、路桥梦,就是随着国家的强盛而壮大。
《中华儿女》:作为一位杰出的国企领导人,同时也是一名业绩卓著的桥梁专家。国企掌门人需要的是宏观视野,或者说是协调各方关系,而桥梁专家,则是理性、具象、专业的要求,这两者角色您是如何把握处理的?
孙云:专家角度讲,是从技术、安全、风险的把控,对造价、成本的控制做到心中有数,要体现学者、专家慎密的专业思维和技能。业务上微观上瞒不了我,宏观上把握全局,微观上懂行。而国企掌门人,主要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项目、培养人才。这么多年来,这两个角色,我还算适应的不错。
责任编辑 陈晰
百年中国梦·牵系少年情 第7篇
媒体宣传,了解中国梦
附小教育集团熊梅理事长对“中国梦”作了进一步诠释,并参加了五年一班的中国梦主题班会,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对中国梦的认识。这项活动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高度关注,并曾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启动仪式现场,全校师生共同观看了《新闻联播》的相关内容,从而更明确了该如何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活动传递,践行中国梦
启动仪式上,大队辅导员赵欣欣老师代表大队委员会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了即将开展的 “红领巾宣讲·传递中国梦” 大队委员宣讲活动、“百年中国梦·牵手你我他”社区推广活动、“励志在脚下·圆梦中国梦”图书交流分享会、“大家齐动员·传播爱国梦”专题广播、“聚焦中国梦·传递爱国心”主题队会。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同时部分少先队员代表表示:在活动中要提高认识、认真参与,为践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誓言表达,实现中国梦
活动接近尾声时,全校师生共同吟诵了《少年附小说》,虽然年级不同,但大家都以饱满的热情、铿锵的语气表达了决心,那恢宏的气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梦实现的幸福时刻!
(东师中信实验学校/供稿)
百年农大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