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精选9篇)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以桐乡卫校在校护生作为调查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抽取一年级护生231 人, 二年级护生225 人, 三年级护生229 人, 共685 名护生。均为女性, 年龄为17 ~ 19 岁, 三个年级护生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5) 。
1. 2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式, 对桐乡卫校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由课题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行为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 由调查人员统一回收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685 份, 回收率为100% 。新入学护生、经过接触医学基础、临床课及学校健康教育后的二年级护生、经过临床实习一年后返校护生的情况进行比较。
1. 3 统计分析
用SPSS16.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个年级之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年级护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答率比较分析
三组总体比较显示, 不同年级护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答率在各个条目上均存在差异 ( P<0. 01) , 两两比较显示二年级护生和三年级护生各个条目的正答率均高于一年级 ( P<0. 01 或P <0. 05) , 三年级护生和二年级护生相比大部分条目的正答率有明显提高 ( P<0. 01 或P<0. 05) , 详见表1。
注:*P<0. 05, **P<0. 01
2. 2 不同年级护生对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答率比较分析
三组总体比较显示, 不同年级护生对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答率在各个条目上均存在差异 ( P<0. 01) , 并呈现逐年级升高的趋势, 两两比较显示三年级护生在各个条目上的正答率均高于一年级 ( P<0. 01) , 而二年级护生比一年级护生在大部分条目上的正答率提高 ( P<0. 01, 或P<0. 05) , 而三年级护生和二年级护生相比仅在小部分条目上正答率有明显提高 ( P<0. 01或P<0. 05) 。对不会发生感染的行为的正答率普遍较低, 一年级仅为3. 5% ~ 23. 8% , 三年级为26. 2% ~ 45. 0% , 详见表2。
注:*P<0. 05, **P<0. 01
2. 3 不同年级护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比较分析
如表3 所示, 一年级护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为有关的宣传活动、电视广播、互联网, 二年级护生主要为有关的宣传活动、专业课堂、电视广播和互联网, 三年级护生主要为专业课堂、有关的宣传活动、电视广播和专业书籍。专业课堂的选择率逐年级升高, 一年级选择率仅为47. 6% , 而三年级选择率则升至98. 3% 。家长作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途径在三个年级中均处于最低的选择率 ( 30% ~ 40% ) , 三个年级之间无明显差异 ( P<0. 05) 。而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有关的宣传活动在三个年级中均为重要的获取途径, 选择率在三个年级中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P<0. 05,**P<0. 01
2. 4 不同年级护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预防知识的正答率比较分析
三组总体比较显示, 不同年级护生在今后工作中预防知识的正答率在各个条目上均存在差异 ( P<0. 01 或P<0. 05) , 两两比较显示三年级护生在各个条目上的正答率均高于一年级 ( P<0. 01) , 二年级护生和一年级护生相比, 除一个条目“当用过的注射针头刺破自身皮肤时是否需要进行紧急处理”之外, 其他条目的正答率均有提高 ( P<0. 01) , 而此条目在一年级护生的正答率已达96. 5% 。三年级护生和二年级护生相比, 在两个条目“当病人的血液溅到身上时是否会进行消毒处理”、“当用过的注射针头刺破自身皮肤时是否需要上报有关部门”上的正答率有所提高 ( P<0. 01) , 详见表4。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 艾滋病仍未不可治愈的疾病之一, 对付艾滋病重在预防[3]。而青少年中学生作为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的纽带, 可能是一种投入低收效率的方法[4]。预防的前提是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 因此健康教育非常关键。学校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医学卫生院校因其特殊的专业性质, 卫校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医疗护理工作, 很有可能会接触艾滋病病人, 并且卫校学生处于青春期晚期, 已经开始和异性有性相关的行为[5], 因此卫校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对于艾滋病的防治甚为关键。
注:*P<0. 05, **P<0. 01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总体上卫校中职护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相关行为以及今后工作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随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年级间比较分析显示, 二年级护生和三年级护生对各个条目的正答率均显著高于一年级, 三年级护生和二年级护生相比大部分条目的正答率有明显提高。艾滋病相关行为知晓率的年级间比较分析显示, 三年级护生在各个条目上的正答率均显著高于一年级, 而二年级护生比一年级护生在大部分条目上的正答率显著提高, 而三年级护生和二年级护生相比仅在小部分条目上正答率有明显提高。另外, 对不会发生感染的行为的知晓率普遍较低, 一年级正答率仅为3. 5% ~ 23. 8% , 三年级为26. 2% ~ 45. 0% , 提示学生对艾滋病的“过分恐惧”心理, 这与国内同类研究报道一致[6]。工作中预防知识知晓率的年级间比较分析显示, 三年级护生在各个条目上的正答率均显著高于一年级, 二年级护生和一年级护生相比, 除一个条目“当用过的注射针头刺破自身皮肤时是否需要进行紧急处理之外, 其他条目的正答率均有显著提高, 而此条目在一年级护生的正答率已达96. 5% 。三年级护生和二年级护生相比, 在两个条目“当病人的血液溅到身上时是否会进行消毒处理”、“当用过的注射针头刺破自身皮肤时是否需要上报有关部门”上的正答率有显著提高。
对中职护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的调查发现, 一年级护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为有关的宣传活动、电视广播、互联网, 二年级护生主要为有关的宣传活动、专业课堂、电视广播和互联网, 三年级护生主要为专业课堂、有关的宣传活动、电视广播和专业书籍。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有关的宣传活动在三个年级中均为重要的获取途径, 选择率在三个年级中无显著变化, 与国内的调查发现一致[7]。专业课堂的选择率逐年级升高, 一年级选择率仅为47. 6% , 而三年级选择率则升至98. 3% , 提示初中阶段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家长作为艾滋病获取途径在三个年级中均处于最低的选择率 ( 30% ~ 40% ) , 这与家长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不足有关。
总之, 本研究提示, 中职护生在三年的学校教育过程中, 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行为以及对今后工作中预防知识的知晓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健康教育的成效是显而易见[8]。但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尤其是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仍缺乏深入的了解, 表现为对艾滋病存“反应过度”的现象, 对不会发生感染的行为不能辨别。因此, 在今后的学校健康教育中, 应注重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宣教工作, 让护生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级中职护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相关行为以及工作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 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桐乡卫校685名在校护生 (一、二、三年级) 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相关行为知晓率, 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在今后工作中预防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并进行年级间的比较分析。结果:不同年级护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相关行为以及今后工作中预防知识的正答率在各个条目上均存在统计差异 (P<0.01或P<0.05) 。两两比较显示三年级护生在各个条目上的正答率均高于一年级 (P<0.01) 。对不会发生感染的行为的正答率普遍较低, 一年级仅为3.5%23.8%, 三年级为26.2%45.0%。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有关的宣传活动在三个年级中均为重要的获取途径, 选择率在三个年级中无统计差异 (P<0.05) 。专业课堂的选择率逐年级升高, 一年级选择率仅为47.6%, 而三年级选择率则升至98.3%。结论:中职护生在三年的学校教育过程中, 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不断提高, 但对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尤其是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仍缺乏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护生,艾滋病,知识
参考文献
[1]邵晓丹, 张铁军, 蕉薇, 等.艾滋病低发地区城乡中学生及教师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1, 17 (1) :78-78.
[2]党新红, 王明旭, 殷彦.中职护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017) :116-117.
[3]赵二江, 崔丹, 梁淑英, 等.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与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007) :1597-1599.
[4]姚应水, 文育锋, 金岳龙, 等.艾滋病流行区农村居民与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5 (4) :280-282.
[5]陶林, 张玲, 王春华.高中生性行为及相关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 2005, 19 (4) :273-276.
[6]杨柳清, 熊万军.重庆某卫生学校学生AIDS知识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8) :695-696.
[7]王利兵, 叶良均.大学生艾滋病认识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6 (8) :558-560.
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方案 第2篇
为了控制艾滋病的流行,社区在新的一年规划中分别设定了全社区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农村居民达到75%,流动人口达到80%;暗娼和男男性行为人群达到90%。为了落实该指标的要求,及时评估不同人群中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特制订此方案。
一、调查目的
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在不同人群中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评估艾滋病预防宣传工作的效果。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对象和定义
城市居民:居住在城市,年龄15-49岁的常住人口; 农村居民:居住在农村,年龄15-49岁的常住人口; 青少年:大、中学在校学生;
流动人口:年龄18岁以上的农民工人群;
高危人群(失足妇女):年龄18岁以上在娱乐场所提供性服务的失足妇女人群;
高危人群(MSM):年龄18以上的MSM人群。
(二)样本量
根据艾滋病哨点监测样本量,确定各调查人群的样本量如下:
1、城市、农村居民的样本量各为300人;
2、在校学生、流动人口的调查样本量各为400人;
3、高危人群(失足妇女、MSM)的样本量各为400人。
(三)调查内容及资料收集方法
1、调查内容
(1)一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等信息;
(2)艾滋病预防知识信息:通过以下8个问题,测量不同人群中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8个问题回答正确6个问题即为知晓(正确答案:1、2、3、4、5、6、7题为肯定回答,8题为否定回答,)
1)艾滋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吗?(传播途径)2)艾滋病可以治好吗?(预后)
3)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会是艾滋病感染者吗?(隐性感染)4)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吗?(预防措施)5)梅毒会增加艾滋病的传播吗?(与梅毒的关系)
6)艾滋病感染者的性伴需要去医院检查吗?(性伴的处理)7)孕妇感染艾滋病会传染给胎儿吗?(预防母婴传播)
8)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饭、握手等日常接触会传播艾滋病吗?(传播途径)
2、收集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的调查信息。
(四)样本抽取方法
1、城市居民:采用入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地区随机选择2个小区,逐门逐户进行入户调查,每户调查1人,尽量避免一家成员共同回答问题,每个小区调查35人。
2、农村居民:调查辖区内的城中村居民,每户调查1人,社区干部及志愿者分四组,每组各调查50人。
3、在校青少年:与当地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相结合,在选择的在校学生监测内容中加入梅毒知晓率调查内容,直到满足样本量的要求。
4、流动人口:与当地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相结合,在选择的流动人口监测内容中加入艾滋病知晓率调查内容,直到满足样本量的要求。
5、高危人群(失足妇女):与当地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相结合,在选择的暗娼监测内容中加入艾滋病知晓率调查内容,直到满足样本量的要求。
6、高危人群(MSM):与当地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相结合,在选择的MSM人群监测内容中加入艾滋病知晓率调查内容,直到满足样本量的要求。
三、现场实施
(一)组织实施单位
各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当地调查方案的制定、调查工作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等。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现场调查、数据录入等工作。
(二)2013年工作要求
在校青少年、流动人口、失足妇女和男男性行为者调查结合在艾滋病哨点工作中完成;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调查结合在艾滋病第二个五年计划评估专题调查中完成,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全部调查工作于10月份前完成。
(三)现场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干部、志愿者在现场对抽取的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由调查员读出问卷,受访者填写问卷;调查在校学生时可由学生自填问卷,调查员予以现场督导。
四、质量控制
(一)统一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样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统一设计下发,各地可以单独印制或整合在艾滋病调查问卷中。
(二)调查员的培训:要求调查员在通过培训后应熟悉调查问卷,在调查的过程中能做到尊重和不歧视;在现场遇到意外情况具备妥善处理的能力。每完成一例个案调查,应当场认真复核调查问卷,发现有漏项和错项应及时予以纠正。
XX社区
2013年1月7日
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 调查对象: ①城市居民 ②农村居民 ③在校学生 ④农民工 ⑤FSW ⑥ MSM 问卷编号:口口口口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
──────────────────────────────────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调查,目的是了解人们对一些健康问题的认识,以此来改进工作。本次调查不记名,我们会对您的回答保密。我们希望您的回答是您个人的真实认识程度,调查结束后我还可以为您提供健康问题的咨询。希望您能够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
一、基本信息
A1、性别:①男 ②女 A2、年龄 岁 A3、民族 A4、文化程度 ①文盲 ②小学 ③初中 ④高中或中专 ⑤大专以上
二、艾滋病预防知识问题
B1、艾滋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吗? ①是的 ②不是 ③不知道 B2、艾滋病可以治好吗? ①可以 ②不可以 ③不知道 B3、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会是艾滋病感染者吗? ①会的 ②不会的 ③不知道 B4、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吗? ①可以 ②不可以 ③不知道 B5、梅毒会增加艾滋病的传播吗? ①会的 ②不会的 ③不知道
B6、艾滋病感染者的性伴需要去医院检查吗? ①要的 ②不要的 ③不知道 B7、孕妇感染艾滋病会传染给胎儿吗?
①会的 ②不会的 ③不知道 B8、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饭、握手等日常接触会传播艾滋病吗? ①会的 ②不会的 ③不知道
B9、您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艾滋病预防知识?(可多选)
①宣传活动 ②电视 ③广播 ④报刊 ⑤书籍 ⑥朋友或同伴 ⑦医生咨询 ⑧宣传材料 ⑨网络 ⑩学校讲座 ⑾其他 调查到此结束,谢谢您的合作。
───────────────────────────────────────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贵阳市某两个建筑工地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50名农民工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共得到138份有效问卷。
1.2 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由农民工自行填写完成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1.3 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问卷: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了解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学资料。(2)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问卷:采用自编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性病传播途径、感然艾滋病/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性病类型等知识。计分方法为艾滋病/性病及危险性性行为方面的知识共28个条目,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计0分,总分为28分,其中艾滋病相关知识13题,性病相关知识15题。问卷还询问了这些相关知识的来源情况。
1.4 数据处理方法
运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贵阳市某两个建筑工地农民工138名,其中男性120人,占87.0%;女性18人,占13.0%。平均年龄为(33.00±8.59)岁,其中17~26岁35人,占25.4%;27~36岁47人,占34.1%;37~46岁48人,占34.8%;47~56岁8人,占5.7%。婚姻状况:已婚者98人,占71.0%;丧偶者2人,占1.4%;离婚者6人,占4.3%;未婚或单身者32人,占23.2%。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8人,占5.8%;小学的34人,占24.6%;初中毕业的79人,占57.2%;高中或中专毕业16人,占11.6%;大学及以上1人,占0.7%。
2.2 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经正态性检验,得分资料呈偏态分布。被调查的138名农民工相关知识得分中位数为20.0分(P25=19分,P75=22分,S=2.381),男性中位数得分为20.5,女性中位数分为18.5。按照答对60%即17分作为及格线,有122人达到及格,占88.4%。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农民工相关知识的得分发现,不同性别农民工得分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总体得分高于女性(Z=-3.785,P<0.05);不同年龄段得分总体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2.309,P=0.511>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民工得分总体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45.536,P<0.05),高中或中专及大学及以上毕业总体得分最高,小学未毕业的总体得分最低。
2.2.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结果显示,中位数得分为11.0分,占总分13分的84.61%;经秩和检验,不同年龄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总体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2.828,P=0.419>0.05),不同性别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总体得分高于女性(Z=-3.506,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或中专及大学及以上毕业总体得分最高(H=30.152,P<0.05)。
2.2.2 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结果发现,被调查农民工的中位数得分10.00分,占总分15分的66.67%;经秩和检验,不同性别农民工得分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总体得分高于女性(Z=-2.892,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民工得分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或中专及大学及以上毕业总体得分最高,小学以下总体得分最低(H=32.908,P<0.05),不同年龄段农民工得分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567,P=0.206>0.05)。
2.3 不同类型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将138例农民工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性病知识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部分知识正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被调查农民工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好于性病相关知识(χ2=2.399,P<0.05)。
2.4 相关知识的来源途径
138名农民工的相关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书报、广告等媒体获得,占65.22%,有56名是别人告诉而获取的知识,占31.2%,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3.1.1 从总得分上看,农民工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较好,男性总体掌握情况比女性好,这也可能是因为女性的样本例数较男性少的多而造成的抽样误差所致。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逐渐变好。但是,对艾滋病/性病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还是较差,如仅30.4%的人认为坐过有性病病人坐过的椅子不会传染性病、32.6%的人认为通过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32%的人认为接吻不会传染艾滋病。说明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使农民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单调贫乏,受教育水平不高,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及防范意识缺乏,对艾滋病/性病传播途径的了解还可能只是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层面,易于发生危险性行为,增加了艾滋病/性病在农民工中经性途径传播的危险性[4]。
3.1.2 将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分开统计后,结果显示,农民工对艾滋病知识掌握较好而对性病知识知晓情况不尽如人意。(1)可能是因为各卫生系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艾滋病防治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比性病多所造成;(2)可能是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艾滋病的严重程度远比性病高,从主观上人们更重视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探求,忽略了性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所致。从两部分得分总体分布上看,男性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均好于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对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也逐渐变好。
3.2 相关知识来源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工的知识主要从电视、广播、书报、广告等得到,因此我们应当合理利用电视、广播、书报等媒体,加强对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及防治措施的宣传,开设专门针对农民工的课堂进行性健康教育,讲解预防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性生理、避孕、生育及性卫生、性健康等内容。
流动人口危险性行为在全球很多国家普遍存在[5],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流动人口中危险性性行为的发生率比发达国家要高。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共计1.2亿[6],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进入城镇在第二、三产业单位打工的农民工约9200万人[7],人口流动或迁移期间所处的环境和可能具备的行为增加了艾滋病、性病的易感性及相关危险性[8]。
综上所述,加强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健康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性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工防病意识、防病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掌握非常必要。
摘要:目的 了解贵阳市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探寻增加农民工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问卷,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以农民工自填问卷的方式对贵阳市某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调查,共得到138份有效问卷。结果 在总分为28分的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中,中位数得分为20.0分(P25=19分,P75=22分);按照答对60%作为及格界限,有122人达到及格(88.4%)。结论 虽然大部分农民工的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较好,但仍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层面,存在较大误区;加强对建筑工地农民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及相关防病措施非常必要。
关键词:农民工,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数据摘要[R].2007.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2005,9(1):3-11.
[3]李立明.流行病学进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59.
[4]俸卫东.农民工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制策略[J].疾病控制杂志,2006,5(10):515-517.
[5]Gorbach PM,Ryan C,Saphonn V,Detels R.The impact of social,economicand political forces on emerging HIV epidemics[J].AIDS,2002,16:S35-43.
[6]China Miinistry of health.A joint assessment of HIV/AIDS prevention,treat-ment and care in China[R].2003.
[7]赵东辉,吴亮.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多难[J].瞭望新闻周刊,2003,16:20.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第4篇
邸海莹赵荣张建超秘雨薇王景
摘要:目的探讨初三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方法在2011年5月16日~30日,对深泽县所有就读初三的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课,采用容量比例概率的抽样方法抽取248名学生进行课前、课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调查知晓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艾滋病防治知识8条以及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来源。应用Excel2007和PEMS3.1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课前课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进行分析。结果课前调查248人,课后245人,知晓率由课前49.19%提高到99.18%(x²=160.23p<0.01),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来源主要为电视、报刊,其次为疾控中心的宣传活动、学校教育,咨询服务、医生等渠道较少。结论初三学生即将毕业,有的学生要走向社会,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对他们开展健康教育课,耗时少、费用低、见效快,是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知晓率
248 third day student prevent AIDS and health educational curricula result is analyzed
DiHaiYing ZhaoRong ZhangJianChao secret rain WangJing wei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udents in grade 3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effect of health knowledge instruction lesson.Methodsin the May 16, 2011 ~ 30, ShenZeXian attend to all students in grade 3 in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 educational sessions, the knowledge of probability to the proportion sampling method capacity from 248 students after class before class, basic knowledge AIDS awareness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ion, the awareness.Questionnaire including: personal basic information,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article 8 and access to AIDS knowledge knowledge information sources.Application Excel2007 and PEMS3.1 software, a chi-square test before class after class to be aware of knowledge about AIDS is analyzed.ResultsThe survey of 248 people, before class after class 245, by 49.19% among before class increased from 99.18% to(x ² = 160.23 p < 0.01), get AIDS knowledge mai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television, newspapers, followed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ropaganda, school education, consulting services, doctors, less channels.Conclusion3 students to graduate from, some students want to society and to be aware of knowledge about AIDS is low, they develop health of educational sessions, less time-consuming, low cost, quick effect, HIV/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knowledge is to promote a very effective method.Keywords:students;Prevent AIDS;Health educational curricula;awareness作者单位:深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邸海莹赵荣王景秘雨薇
深泽县教育局:张建超
艾滋病已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约有77.6%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
人年龄在15~29岁之间【1】,青少年是艾滋病预防教育的重要人群,预防艾滋病从学生抓起。深泽县疾控
中心根据2010年中央转移支付艾滋病项目要求,与教育局联合,在2011年5月16日~30日,开始对全县
初三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课集中讲解活动,为了探讨初三学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课的效
果,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深泽县共有初中学校9所,初三学生累计1595人,分布在39个班级。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每个学校初三总人数的15%,共抽取248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我中心艾滋病科制作《学生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与技能》课件,发给每个学校,由学校指定
一名教师讲课,每天由3名疾控专业人员和1名教育局管理人员组成督导组,对学校的讲课情况进行督导,同时进行课前课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调查完毕后由我中心进行整理分析。问卷内容包括:
个人基本信息、艾滋病防治知识8条,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
2结果
2.1被调查人员的流行病学特征初次调查的248人分布在全县9所中学,其中新开街学校41人
(16.50%),育才中学45人(18.11%),白庄中学20人(8.03%),大直要中学33人(13.21%),留村中学
10人(4.03%),赵八中学25人(10.03%),耿庄中学15人(6.05%),营里中学25人(10.03%),深泽镇
中学35人(14.11%)。年龄在15~16岁之间,调查男生126人,女生122人,男女性别比为1:1.03。符合我县全人群男女性别比例。
2.2调查问卷内容设计本问卷涉及8道小题,为C01~C08, C01、C05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性传播这
一途径,C02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等基本知识,C03~C04主要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接
触等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C06、C07、C08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经血液传播这一途径。C01~C08的具体内容
将在表1中体现。
2.3考核标准调查问卷的C01~C08共8道题,正确回答7道以上为知晓,6道及以下为不知晓,D0
1是用来了解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不作为知晓率的考查题。
2.4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课前调查248人,知晓122人,总知晓率为49.19%,分条知晓率在38.31%~93.55%之间,与有关报道基本相同【2】。课后调查248人,收回有效问卷245份。知晓243人,总知晓率为99.18%,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校内青年知晓率达到95%以上【3】。经统计学处理,认为开展教
育课学生的知晓率有了显著提高(x²=160.23,p<0.01),学生各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健康教育课后
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为电视,占
81.05%,学校教育占59.27%,社区的宣传活动占50.00%,咨询服务、广告栏、医生等渠道均在40.00%以
下。
3结论
初三学生即将升入高中,有一部分学生将踏入社会,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免受艾滋病的侵袭,对他们开展健康教育课,应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学生乐于接受,且耗时少、费用低、见效快,是宣
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国艾滋病病人中性传播占有很高的比例,广州市李燕等的调
查报道为68.30%【4】,且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有的学校教师存在“谈性色
变”现象,对性传播问题回避不讲,只是一带而过,导致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两个问题:一是正确使用
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吗?二是仅与一个忠实的、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发生性行为,能降低
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吗?致使这两道题的知晓率偏低。提示我们今后要加强对学校教师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
训,特别是对他们进行综合性的脱敏性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从容的面对学生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
使学生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曾毅,徐华,宣传教育与干预是遏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J】.医药论坛杂志,2004,1(25):1-6
【2】 罗小珍,蒋必驹。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中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9c):2457-2458..【3】国务院办公厅文件 国发办【2006】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2010年)的通知
【4】李燕,陈绮删,梁颖茹。广州市2008—2009年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溯源调查分析【J】中
国艾滋病性病,2011,17(2):131-13
4表1深泽县初三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表
问题
正确回答人数正确率(%)正确回答人数正确率(%)x² 值ρ 值
C01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传播危险吗??12450.0023294.69122.68<0.01C02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吗?
C03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 20582.6723696.3324.39<0.019739.1123696.33184.03<0.0
124499.59161.91<0.01 C0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12349.60
C05只与一个忠实的、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发生性行为9538.3120583.67106.48<0.01
能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吗?
C06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21285.4824499.5935.34<0.01 C07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23293.5524399.1811.13<0.01 C08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23293.5524298.78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第5篇
关键词:流动人群,艾滋病,知晓率
汽车站是流动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 通过大力开展汽车站乘客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是提高流动人群预防艾滋病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针对汽车站乘客的艾滋病防治相关宣传活动、项目不断增多, 对提高乘客艾滋病知识水平和预防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1]。基于此目的博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于2013年3月在博兴汽车站的候车厅里组织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 随机调查了一部分乘客, 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以博兴县汽车站候车厅乘客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使用博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表进行调查。由博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工作人员对调查对象逐一发放调查表, 由被调查对象自己填写,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知识、态度、行为等, 及通过发放安全套预测其使用情况。
1.3 数据录入和分析
用SPSS18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调查120人, 年龄最小的为15岁, 最大的53岁, 平均年龄25.12岁;男性78人, 占65%, 平均年龄26.83岁;女性42人, 占35%, 平均年龄22.17岁。95%调查对象为汉族, 5%为少数民族。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及以上为主, 分别占总人数的28.3%、32.5%和18.3%。流动人群对艾滋病的关注程度中等或偏上, 设计的几个问题中, “听说过艾滋病”关注度为94.3%;“关注艾滋病新闻”关注度为32.6%, 偶尔关注有62.2%;“艾滋病的宣传力度有效果”关注度为37.8%, 偶尔关注为44.3%;“成为或已成为援艾志愿者”关注度为52.1%, 偶尔关注为28.5%。
对艾滋病预防意识设计的2个问题中,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 知晓率88.6%;“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知晓率66.4%。关于预防艾滋病, “洁身自爱, 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 知晓率80.8%;“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医疗器械”, 知晓率65.3%;“输血时使用艾滋病病毒抗体检验合格的血液”, 知晓率61.8%;“手术前要求进行术前检查并保留相关资料”, 知晓率25.6%。
流动人群中只有3%的人认为自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 大多数人仍觉得这种威胁离他们很遥远, 但有90%以上的人能主动学习和接受预防艾滋病科学知识。设计的几个问题中, “艾滋病不会成为人类最大的杀手”, 接受率为48.0%;“到医院检查”, 接受率为96.0%;“树立正确态度和采取正确行动”, 接受率为93.6%;“学校需讲授艾滋病知识”, 接受率为88.0%;“去正规机构义务献血”, 接受率为72.8%。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设计的五个问题中“不排斥艾滋病患者”, 接受率为77.3%;“不会与艾滋病患者断绝来往”, 接受率为55.8%;“不公开艾滋病患者身份”, 接受率为51.4%;“保护同性恋”, 接受率为34.0%;, “给吸毒者发放一次性针具”, 接受率为35.0%。
3 讨论
3.1 此次调查的流动人群多为25岁左右青年, 学历多为初中以上。
近年来, 我县卫生部门与有关部门加强合作, 在人民群众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经常在流动人群多的地方如:广场、车站等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般流动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流动人群对艾滋病关注程度在80%以上。本次在汽车站候车厅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还不深刻,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基本常识性知识了解甚少。就拿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题来说, 回答正确的仅有31.9%。由此可见, 针对流动人群的教育是提高全民认知水平的有效实施环境。流动人群是社会活跃群体, 他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度较高, 但是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却非常低。因此, 卫生部门着力提高流动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水平, 努力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 从而逐步提高全体人民的艾滋病知识水平[2]。
3.2 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开展方式和途径是非常多的。
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了, 人们可以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上获取大量的艾滋病知识。随着艾滋病流行形势的日益严峻, 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是当前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不应仅仅是12月1日艾滋病日的宣传教育活动。卫生部门要努力开展好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活动, 提高全体人民的艾滋病知识, 并使全体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艾滋病预防工作, 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但是, 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活动难度较高, 尤其是科学文化水平低的底层劳动者很难接受卫生部门以及大众媒体开展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因此, 还应根据流动人群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艾滋病认识水平, 控制艾滋病的传染。
参考文献
[1]吕榜军, 宫圭隽, 钱锟.铁路列车乘客艾滋病知识水平变化状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9, 35 (3) :42-43.
临清市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第6篇
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临清市多所高中学校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 从多所学校中, 选择高中生178名, 实际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0份, 其中高一、高二、高三各40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 由调查员在普及艾滋病知识的同时, 进行统一的调查和取样, 并对干预教育措施相隔两周后进行第二次调查, 从而了解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情况, 调查的主要内容, 涉及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等。对问卷前进行详细说明, 强调填写时应提供真实情况。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高中学生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 (性接触、母婴、血液) 认识比较清楚, 但是总的看来, 临清市高中生对艾滋病知识还需要提高。高中生对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知识的了解要好于其他知识的了解, 尤其是在艾滋病专业知识上面, 大部分学生呈现出知识的匮乏。对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的教育, 更应该针对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进行教育, 从而加强高中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 更有效的达到普及艾滋病知识, 在今后的学校教育及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中, 要格外的重视和注意。 (表1)
2.2 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调查
在知识来源方面, 虽然高中学业繁忙, 但也应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媒介, 但是仅有10人认为网络是其知识获取的最主要来源, 这一方面说明高中生很少有上网的机会, 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 上网机会更是匮乏。但是学校和社会应该有条件的支持高中生, 有针对性的去浏览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相关网站。 (表2)
2.3 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调查
大部分高中生对与艾滋病感染者接触, 持反对意见, 这与高中生艾滋病知识获取不足, 从而产生了盲目地恐惧、恐慌心理, 所以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普遍存在偏见、歧视和恐惧心理。 (表3)
2.4 个人性行为及信念的调查
不同的性别、年级、成长环境和专业对性行为方面的认识也不同, 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高中生普遍认为婚前性行为, 与当今社会性开放意识有关, 高中生普遍对吸毒行为不支持, 也是与中国法律对买卖毒品及吸毒的惩罚严苛有关。学校应该重点加强这两个方面的教育, 加强青春期性教育, 树立高中生正确的性行为观念。 (表4)
2.5 艾滋病知识干预策略的调查
临清市高中生对艾滋病干预措施及评价调查中, 90%的高中生认为有必要接受艾滋病教育, 充分体现了高中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生事物渴望了解。90%的学生2周后再对其进行知识调查, 其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 从而证实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85%的高中生, 从自身情况出发, 认为干预措施是有效的, 这从客观上也证明了干预措施有效。由此可见, 艾滋病干预措施是有效控制和传播艾滋病知识的手段。 (表5)
3 如何提高临清市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3.1 积极开拓其他宣传途径和方式
积极开拓多种宣传途径和方式。互联网是获得艾滋病知识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之一, 引导高中生通过网络搜索学习艾滋病知识或其他健康教育知识应该是今后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补充手段。另外还可以通过出板报、宣传栏、开展艾滋病专业课程等形式进行学校教育。
3.2 学校应依据高中生不同特征, 针对性采取干预策略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城市社区居民 (社区内居住半年及以上的居民) 、农村行政村居民 (行政村内居住半年及以上的居民) 、青年学生 (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 、流动人口 (户籍地非本地, 来本地务工人员) 4个类别人群, 共调查8 416人, 年龄在15~80岁之间, 且男女比例均衡。
1.2 方法
采用等容量分层整群、单纯和机械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使用统一的“一般人群AIDS预防基本知识调查问卷”,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由接受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根据问卷内容进行面对面的询问式调查, 由调查人员填写调查问卷。每份问卷调查时, 应同时有监督员在场。
1.2.1农村及城市居民
在辖区中分别确定2个乡 (镇) 或2个街道, 作为样本乡 (镇) 和样本街道。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样本乡 (或镇) 或街道分别抽取3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作为样本村和样本居委会。用机械抽样的方法在每个样本行政村和居委会内各调查至少90人, 每户只调查1人。男女比例1∶1。
1.2.2青年学生
在辖区中随机抽样选择2所高校, 每所高校1-4年级学生至少各60名, 男女比例1∶1。
1.2.3流动人口
在辖区中随机选取2所工厂, 每所工厂外来员工各至少250名, 男女比例1∶1。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 、AIDS基本知识、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者和患者 (HIV/AIDS) 的态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 ata 3.0软件建库, 双重录入并核查错误,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情况
4类人群共计调查8 416人, 有效问卷8 416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城市社区居民2 254人,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 (36.49±18.05) 岁;农村居民1 721人, 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 (37.79±16.51) 岁;青年学生3 031人, 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 (20.24±2.23) 岁;流动人口1 410人,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 (32.29±11.23) 岁。调查对象性别比例均衡, 符合抽样调查方案要求。
2.2 4类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共调查8 416人, 知晓的 (回答对6个及以上问题) 为5 875人, 总知晓率为70.4%, 其中青年学生 (81.8%) 的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农村居民的知晓率最低 (62.8%) , 4类人群的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知晓率比较, χ2=296.349, P<0.01。
2.3 不同学历人群对AIDS知识的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的青年学生人群为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 其知晓率 (81.8%) 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其他3类人群中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对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要明显高于文化程度较低人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4 4类人群对不同问题的知晓情况
此次调查共涉及HIV传播途径及其他相关知识共8个问题, 其中对“蚊虫叮咬传播AIDS”知识知晓率最低, 仅为43.3%, 回答正确率较高的问题是“输入带有HIV的血液会得AIDS吗”和“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4类人群对每个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注:HIV/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者) /艾滋病 (患者) 。
2.5 对HIV/AIDS的态度
本次公众对HIV/AIDS态度的调查涉及两个问题, 其中仅有26.1%的受访者认为应允许他 (她) 们继续工作和学习, 32.7%的受访者愿意继续同HIV/AIDS来往, 而大部分人选择视情况而定。见表4。
3 讨论
《天津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2]中对人群AIDS知识的知晓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到“十二五”末15~60岁城镇居民AIDS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 农村居民达到85%以上;出入境人群、流动人口和15~49岁妇女达到85%以上;高危行为人群和青少年达到90%以上。本次调查显示天津市大众人群知晓率仅为70.4%, 除青年学生达到了81.8%, 其余均远低于《行动计划》的要求, 与其他省市的报道也存在一定的差距[3,4], 尤其是农村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对AIDS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接受, 提示我们不但要继续加强AIDS的宣传教育工作, 而且要特别针对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等低学历人群, 开发和摸索出适合该人群的宣传教育方式[5], 以提高他们的AIDS知识知晓率, 增强其对AIDS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对知识知晓率较高的人群 (青年学生等) 的宣传教育也不容懈怠, 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且性安全意识淡薄, AIDS正逐渐向被视为净土的大学校园侵蚀。且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 他们是AIDS预防教育的重点对象, 更是参与AIDS综合防治的主力军, 因此, 应当在强化知识的基础上促进知识向行为改变的转化, 真正使青年学生的防制AIDS知识转变为防制AIDS行动[6]。
调查显示, 4类人群对输血、共用注射器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已经相当高, 对AIDS的母婴传播也比较了解, 但对蚊虫叮咬和一起吃饭等AIDS非传播途径方面知识的知晓情况则不容乐观。提示下一步的宣传工作应该有所侧重, 分类指导, 加大薄弱知识点的宣传教育, 在强化知识的基础上应当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 侧重于AIDS知识的系统化教育, 有针对性地加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的宣传教育, 进一步澄清和巩固AIDS知识, 避免对AIDS知识的一知半解, 促进大众人群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7]。
本次调查显示, 仅有26.10%的受访者认为应允许HIV/AIDS继续工作和学习, 32.7%的受访者愿意继续同患AIDS的朋友或亲戚来往,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视情况而定”, 表明大众人群对AIDS的了解不够深入, 导致其对HIV/AIDS的态度存在动摇和不确定性, 随时会因为一些因素而歧视和排斥HIV/AIDS。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宣传, 提倡不歧视HIV/AIDS并对他们实施关怀和救助, 营造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8], 这既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是AIDS防治工作的需要, 是制止AIDS蔓延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摘要:目的 了解天津市大众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为艾滋病防治宣传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天津市城市社区居民、农村行政村居民、青年学生以及流动人口4类人群共8 416人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态度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天津市大众人群对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70.4% (5 875/8 416) , 其中, 城镇居民为65.3% (1 472/2 254) , 农村居民为62.8% (1 080/1 721) , 流动人口为63.5% (895/1 410) , 青年学生为81.8% (2 478/3 031) ;其中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3.3%;仅26.10%的受访者认为应允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继续工作和学习, 有32.7%的受访者愿意继续同感染了艾滋病的朋友或亲戚来往。结论 天津市大众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 且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社会宽容度也不容乐观, 亟需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知识,大众人群,知晓率
参考文献
[1]天津市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EB/OL].[2012-11-30].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2/11/30/17409814.html.
[2]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天津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Z].天津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
[3]孙则禹, 朱宁, 李平, 等.南京市相关人员艾滋病知晓率调查报告[J].中华男科学, 2013, 9 (7) :527-531
[4]董文武.迪庆州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3, 27 (4) :242-244.
[5]张群.中国当前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 (5) :303-306.
[6]郝继伟, 王强, 李瑞玲, 等.艾滋病高发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 2013, 32 (3) :196-199.
[7]鄢志梅, 杨佩军, 郑佳瑞, 等.昆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4) :1631-163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调查对象按人群类别分为5类: (1) 城市居民:居住在城市, 年龄在15~49岁之间。 (2) 农村居民:居住在乡镇及农村, 年龄在15~49岁之间。 (3) 农民工:年龄在18~49岁之间。 (4) 校内青少年:在校上学, 年龄在15~24岁之间。 (5) 校外青少年:未在校上学, 年龄在15~24岁之间。
1.2 方法和内容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 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的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人群的基本信息 (居住地、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 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两部分。
1.3 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信息通过Epidata软件录入, 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的5类人群, 每类人群50人, 共250人, 每张问卷设计有8个题目, 统计回答正确率 (答题情况见表1) , 对艾滋病病毒3种主要传播途径:经血液、母婴、性传播 (问题5、6、8) 的知晓率分别是98.80%、92.40%、94.40%;对所列2项非传播途径 (问题1、2) 的平均知晓率为75.60%, 其中, 确认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问题1) 的仅为68.80%;对所列2项预防措施 (问题7、8) 的平均知晓率为94.20%。
2.2 5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者中, 正确回答6个及以上问题的人判为知晓, 5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 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农民工、校内青少年、校外青少年的知晓率分别为90.00%、86.00%、76.00%、94.00%、84.00%。其中, 校内青少年的知晓率最高, 农民工最低, 两者知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5, P<0.05) 。其他人群经过两两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次共调查250人, 其中男性110人, 女性140人, 男性的知晓率为85.45% (94/110) , 女性的知晓率为86.43% (121/140) , 两者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5, P>0.05) 。另外, 依年龄统计, 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年龄均为25~49岁, 知晓率分别为90.00% (38/50) ;农村居民知晓率:<25岁的为100% (4/4) , 25~49岁的84.80% (39/46) ;校内、校外青少年年龄均<25岁, 知晓率分别为94.00% (47/50) 和84.00% (42/50) 。合计<25岁的有104人, 知晓率为89.42% (93/104) , 25~49岁的有146人, 知晓率为83.56% (122/146) , 两者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3, P>0.05) 。
2.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本次共调查250人, 其中小学文化49人, 占19.60%;初中文化122人, 占48.80%;高中或中专文化27人, 占10.80%;大专及以上文化52人, 占20.80%。由表3可知,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最高, 为94.20%;小学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最低, 为79.60%;两者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2, P<0.05) 。其他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经过两两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艾滋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特别是近几年,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逐年增多, 艾滋病有逐步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因此, 要有效地预防控制艾滋病, 在现阶段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针对其传播途径, 通过宣传教育和咨询使人们掌握相关知识, 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 5类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总体较高, 基本达到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2010年) 》中期评估的要求, 这与近几年我市的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及整个社会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提高有关。此次调查的8个问题中, 对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的知晓率最高, 达到98.80%。而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最低, 仅为68.80%, 与有关调查结果类似[1,2,3]。大量研究支持艾滋病病毒不会经蚊子传播, 这是因为蚊子吸血时并不将自己的或刚从一个人身上吸来的血注入被叮咬者, 而只是注入唾液作为润滑剂以便更好的吸血, 而且艾滋病病毒在昆虫体内只能存活很短时间, 也不能在昆虫体内复制, 因而即使病毒进入昆虫体内也不能感染昆虫或传播给他人。许多人都知道输血会传播艾滋病, 但不知上述道理, 所以想当然地认为蚊子叮咬也会传播艾滋病, 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调查显示, 校内青少年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最高, 农民工最低, 这主要是与其文化程度相关的, 校内青少年此次抽取的是大学生, 而农民工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这是造成其知晓率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与有关报道类似[4,5]。城市居民的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 校内青少年的知晓率高于校外青少年, 这种差异一方面与其文化程度有关, 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 接触的人群层次有关。校内青少年的知晓率虽高于校外青少年, 但在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这一问题上, 校内青少年的知晓率为92.00%, 而校外青少年达到98.00%, 这可能与目前我国高校对性问题还处于回避状态, 学生接受性教育的机会较少有关, 这与闵汉珍等[6]的调查结果一致。
农民工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 其文化程度一般较低, 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也较低, 再加上其长期远离家人, 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所以往往会发生一些高危行为, 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 易再明等[7]的研究也表明农民工已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 因此, 加强农民工的宣传教育十分必要。
针对目前我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增多的趋势, 今后的工作中要扩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报纸、宣传广告、医务人员宣传等途径, 组织开展以艾滋病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系统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重点加强农民工宣传教育及青少年的性教育, 普遍提高市民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改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不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查干花, 王秀珍, 徐学锋, 等.宁夏一般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宁夏医学杂志, 2005, 27 (7) :41-443.
[2]宫艳华, 黄祖星, 游建文, 等.佛山市一般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华南预防医学, 2007, 33 (5) :53-54.
[3]郭金玲, 田庆丰, 孙亮, 等.艾滋病流行地区传播途径知晓率的调查分析.医学与社会, 2006, 19 (10) :15-17.
[4]高秀英.550名城市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信念、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 1995, 15 (12) :60-63.
[5]张红杰, 刘梅云, 李建恒.山区高龄妇女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4) :333-334.
[6]闵汉珍, 李敏, 容红, 等.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7) :3858-3859.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牟平区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学习的孕妇480名,年龄23~35岁,25岁以下占18%,25~30岁占72%,30~35岁占10%。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高中及以上学历占40%。发放调查问卷48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80份,有效率为100%。
1.2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调查对象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内容为封闭式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艾滋病、梅毒及乙肝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
2结果
2.1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安全套不可以重复使用,怀孕期间应避免吸毒,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人或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可能感染相关病毒的知晓率比较高,对怀孕期间发生性行为保持使用安全套知晓率很低,详细情况见表1。
2.2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获取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获得也越来越方便,获取IPMTC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讲座等途径获得,但新婚学校、孕妇学校仍是育龄人群获得IPMTC相关知识重要途径。
3讨论
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中,母婴传播是最让人痛心的一种途径,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母亲会通过宫内、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研究表明,母婴传播20%发生在妊娠36周前,50%发生在分娩的前几日,30%在产时传染给胎儿。出生后也可经母乳喂养感染新生儿[1]。如果HIV感染的孕产妇若在产前、产时或产后正确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新生儿HIV感染率有可能显著下降(<8%)[1]。如果及时应用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和产科进行有效干预,出生后进行人工喂养,孩子感染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早期检测、早期阻断,对HIV阳性的孕产妇至关重要。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根据传播途径不同可分为后天梅毒与先天梅毒。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可引起流产、死胎、早产或先天梅毒[1]。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增高及孕期梅毒筛查的普遍开展,妊娠期梅毒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妊娠梅毒和先天梅毒的发生,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妊娠梅毒筛查并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梅毒的母婴传播,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有三个途径:一是宫内传播;二是产时传播;三是产后传播。因此,母婴传播阻断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产后新生儿联合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HBIG),可以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对HBs 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剂量为100~2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ug重组酵母或20 u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再次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0、1、6方案),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1]。
艾滋病、梅毒是社会问题,必须采取社会措施,营造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社会环境。健康教育、性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的治本工作,艾滋病、梅毒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社会病、行为病,不良的行为和缺乏防治知识是造成艾滋病、梅毒传播流行的主要原因,性教育要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同时进行预防性病知识,禁毒、禁娼及优生优育等全方位的教育。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90%的育龄人群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知识,认为了解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非常重要。大多数育龄人群愿意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相关知识。其主要包括公益广告、报纸、电视、广播、热线电话、咨询门诊和健康处方等形式。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孕妇对IPMTCT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对IPMTCT的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孕妇对IPMTCT知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应大力普及育龄人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知识健康教育及咨询门诊,对高危人群需建立重点跟踪档案,对其加强宣教和人文关怀,加强安全套推广,避免血液传播,使所有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保障母婴健康。
综上所述,我们今后的工作重心是加强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就是通过广泛、持久和深入的健康教育让IPMTCT的相关知识深入人心,开展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适宜的干预措施,让人们对IPMTCT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使育龄人群掌握防治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方法,在防治的同时还要教育育龄人群保持健康的性行为和生活方式,防止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通过性或其他方式感染育龄妇女,减少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